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9课件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案标题:会发光的物体教学年级:大班教学主题:物体会发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到有些物体能够发光,有些物体则不能发光。
2. 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和投影仪2. 物体发光实验器材:手电筒、彩色荧光笔、发光玩具等3. 黑板、白板笔、彩色粉笔、橡皮擦4. 学生用品:纸、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借助PPT课件展示一张明亮的夜空图片,向学生展示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能发光吗?”“除了星星和月亮,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呢?”二、探究发光物体(10分钟)1. 分发一张纸和铅笔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会发光的物体。
2. 学生画完后,让他们把画纸放在桌上,与同桌的学生分享并比较画出的物体。
3. 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画出的物体并解释为什么认为这些物体能够发光。
三、引导实验(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会发光以及发光的原因。
2. 准备一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彩色荧光笔、发光玩具等。
3. 分组让学生互相试验这些物体会发光的原因,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探究结果分享(10分钟)1. 让每组学生依次分享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发光的条件和原因,如物体必须具有发光源或者被其他物体照射等。
五、小结(5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会发光的物体和发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非发光物体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六、拓展延伸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并进行讨论。
2. 分发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发光物体,并简单描述为什么喜欢。
七、课堂反馈(5分钟)1. 随堂布置一道与发光物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分享,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发光体•掌握如何制作简单的发光物品•加深理解光的性质和特征•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准备•电池、LED灯•小铜线、手电筒•纸板、颜料、配料等•课堂展示台和播放器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发光的物体,询问学生对发光的看法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光体?2. 知识普及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光的性质和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光体的概念和原理。
3. 制作发光物品老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利用电池、LED灯、铜线等简单材料,制作简单的发光物品。
步骤如下:1.使用电池和LED灯制作一个小型的电路;2.将铜线与LED灯焊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3.使用手电提供能量,使LED灯点亮。
4. 设计发光扑克牌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发光扑克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光世界。
步骤如下:1.学生自主创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动物或者形状;2.利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进行制作,并且在内部放置LED灯等电子材料以达到闪烁的效果。
5. 报告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完成的发光物品,并通过自己的制作过程向大家分享自己学会的经验和技巧,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以构建知识群体为中心的,利用生动有趣的制作方式,将基础科技知识进行生动的演示和现实,以启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并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发光体的原理和特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讲义的设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电子基础,可以通过在前置讲义中教授一些基础的电子线路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会发光的物体》教案吧。
【活动目标】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自然光和人造光2.了解会发光的物体有哪些3.认识黑暗中的光和色彩效应二、教学准备1.一个会发光的物品,如闹表、手电筒等2.许多闪光灯和手电筒3.黑纸和白纸4.一些色块或贴纸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今天的主题,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发光吗?2.让孩子们看电灯,问他们电灯为什么亮?3.教师通过上述提问导入感性认识环节,引导学生们思考、猜测和发问。
b. 经验探究环节1.让孩子们用手指夹住闹钟,放在阳光下头转动,问他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引入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概念。
2.为孩子们展示一个手电筒并让他们看到它的光亮,问孩子们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
教师可以概括出:物体发光,需要有光源。
3.教师分配学生组进行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发光物(如黄色、蓝色和红色贴纸)放在黑白背景的纸张上观察,向学生解释出黑暗中会得到不同颜色的效应,并引导学生们讨论原因。
c. 知识拓展环节1.介绍物体发光的原因,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进行理解。
2.引入“荧光”和“磷光”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
d. 提高拓展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如:光的反射和折射。
2.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自然光和人造光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发光需要有光源。
不同颜色的效应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以此帮助孩子们认识到黑暗中的光和色彩效应。
在提高拓展环节中,孩子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发掘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物体的发光需要有光源•动手实验,认识黑暗中的光和色彩效应•拓展知识,光的反射和折射。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发光物体,了解发光物体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什么是发光的前提条件,了解不同物质产生发光的原理。
3.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发光物体的光如何传播。
4. 能够区分发光物体和反光物体,并理解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1. 理解发光的前提条件和产生发光的原理。
2.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发光物体的光传播。
3. 掌握发光物体和反光物体的区别。
教学难点:1. 理解发光物体和反光物体的区别与联系。
2. 掌握不同物质产生发光的原理。
3. 理解发光物体的光如何传播。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实验相关物品。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通过讲述有关发光物体的有趣故事或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导入问题:有哪些发光物体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发光物体的种类和特点,如:太阳、灯泡、萤火虫等。
2. 讲解发光物体的前提条件,即激发条件,如:太阳光、电能、化学反应等。
3. 讲解不同物质产生发光的原理,如:太阳的核反应、灯泡的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实验演示:在黑暗的教室里,点燃一根蜡烛,观察火焰产生的光。
2. 学生讨论:为什么蜡烛会发光?发光的过程是怎样的?3. 对照探究:将蜡烛慢慢移动到一个反射壁上,观察火焰在壁上产生的光。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在墙上也能产生光?四、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2. 探究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光可以通过物体传播,如果物体是透明的,光可以穿过物体;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光会被物体阻挡。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PPT呈现反光物体与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它们。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光物体与反光物体的区别是什么?3. 汇报讨论结果。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发光物体和反光物体?2. 学生小组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2.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发光玩具、闪光灯、小夜灯等;2.实验准备:有光源的暗室。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学生回答后,教师将闪光灯和小夜灯等发光物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和他们之前提到的物体进行对比。
2.引入(10分钟)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身边有很多会发光的物体,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发光的吗?学生猜测后,教师解释说,这些物体发光是因为它们能够吸收光并再次发出光。
教师将一块发光玩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教师将发光玩具放入一个有光源的暗室中,并关闭门。
学生观察玩具的变化。
3.实验(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以下实验:a)实验1:光的传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然后拿起一个手电筒,将光照在点上,让学生观察点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光的传播能够照亮周围的物体。
b)实验2:光的折射教师准备一块透明的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在玻璃板上涂上水,再用手电筒照在玻璃板上。
学生观察发现,光经过水的时候会发生折射,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光的折射。
4.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然后让学生总结会发光的物体是怎么发光的,并简单解释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会发光的物体,如灯泡、天上的星星等,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和解释。
6.小结(5分钟)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了会发光的物体是怎么发光的,并初步了解了光的传播和折射。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会发光的物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不过,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案名称:《会发光的物体》适用年龄:大班(5-6岁)教学目标:1. 了解并识别生活中常见的会发光的物体。
2. 通过实验活动,初步理解光的产生原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会发光的物体图片。
2. 实验材料:手电筒、镜子、蜡烛、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 展示PPT,逐一介绍太阳、月亮、星星、灯泡、萤火虫、荧光棒等会发光的物体,让幼儿认识这些物体。
2. 解释光的产生原理: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当物质内部的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发出光。
例如,燃烧的蜡烛、通电的灯泡等。
三、实验活动1.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火焰的光芒,并用手遮挡火焰,观察有什么变化。
2. 实验二:打开手电筒,用镜子反射光线,让幼儿观察并体验光的反射现象。
3. 实验三:将装有水的玻璃杯放在点亮的手电筒前,让幼儿观察水中光的变化,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四、讨论与总结1. 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的产生和传播。
2. 总结光的产生原理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五、拓展活动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寻找更多会发光的物体,并尝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发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有趣的实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了光的产生原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指导,确保幼儿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幼儿能在家中继续探索和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物体》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会发光的物体。
2.认识各种会发光的物体。
3.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4.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重点:1.会发光的物体的特点。
2.光的传播方式。
3.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理解。
2.如何观察会发光的物体。
教学准备:1.投影仪。
2.幻灯片或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光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发放一张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图片上的物体是否会发光,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讲解(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会发光的物体有哪些。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2.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如太阳、火灯等,与学生分享各种会发光的物体。
3.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
通过幻灯片讲解或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
三、实验(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制作简单的光线传播的实验装置。
2.要求学生观察光线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进行一个集中实验,观察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15分钟)1.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光的传播方式。
2.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并通过幻灯片讲解或实物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感受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五、拓展(15分钟)1.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2.用幻灯片或实物图片展示一些奇妙的光线传播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兴趣。
六、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并写成观察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验、总结、拓展和作业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度。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索光的传播现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了解发光的物体有哪些,并探究发光的原理。
2. 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具体内容:
1. 知识铺垫
首先,教师要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发光物品,如太阳、灯泡、闪光灯、蘑菇等。
2. 实验探究
(1) 光线是怎么来的?
教师手持一根手电筒或者闪光灯,让孩子围着教师转动,观察到光是从哪里来的。
(2) 用手电筒制作彩虹
教师先将一大杯水倒在课桌上,再将一块十字架形状的透明玻璃片放在水里,让孩子们观察到水中出现的彩虹,再用手电筒照在玻璃片上,看到彩虹因为受到光的折射,出现了更多的颜色。
(3)用闪光灯找到“夜光苔藓”
教师事先在教学区域的角落放上一笼绿色的苔藓,并使用闪光灯照射上,让孩子们观察苔藓会不会因为照射而发光。
3. 讨论启发
让孩子们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经验,自由探讨为什么太阳是发光的?如何利用光?等等。
4. 总结归纳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探究和讨论情况,帮助孩子们总结发光的物体及其原理。
教学准备:
1、各种发光物品及实物。
2、手电筒、闪光灯等。
3、十字架形状的透明玻璃片,大杯子和水。
扩展性活动:
1. 利用发光笔和黑板探究如何在黑暗中看到字。
2. 制作一些夜光的小工具,如夜光手表、夜光沙漏等。
3. 了解某些生物生态环境中的光学现象,如火虫发光等。
教学评价:
通过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其对于光的发光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其对于发光现象的好奇心、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了解光的用途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了解光的用途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光的存在及其用途。
2.学习一些发光物体的种类、发光原理和用途,如手机屏幕、电灯泡、太阳等。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和探究兴趣,拓展幼儿对周围万物的认知。
教材准备1.PPT幻灯片或教学板书2.会发光的物品,如电灯泡、手电筒、手机屏幕等3.黑色布或纸板4.一些灯具和光学玩具,如棱镜、幻色灯、发光石等5.实验用具,如盒子、塑料瓶、手电筒、LED灯等6.笔、纸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0min)教师引导幼儿体验黑暗的环境,通过暗示和问询,引导幼儿思考光的存在和重要性。
在教学板书或PPT幻灯片上展示一些发光物品的图片。
引导幼儿分享和讨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发光物品。
第二步:观察与实验(30min)教师将准备好的发光物品一一拿出并让幼儿观察,通过问询引导幼儿发现、查找和探究发光的原理。
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将手电筒光线照到多种颜色的物体上,观察物体发生的变化,用发光石磨擦塑料瓶,引发静电现象等,以便引导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光的性质与特点。
第三步:总结探究(15min)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收获,梳理展示学习的重点并呈现在教学板书或PPT幻灯片上。
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幼儿回顾本堂课学到的光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和用途等内容。
同时,引导幼儿尝试将所学到的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周围的事物是如何发光的,并抒发对光的感受和认识。
巩固作业为了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出示一些由图片或视频组成的小测验,要求幼儿找出其中的发光物品,并了解其发光原理和用途。
小结引导幼儿学习通过学习内容探究、思考和实验等方式探究光的存在、性质和用途,将通过小组互动、积极进取的方法,培养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知识发现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会发光的物体二、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发光。
2. 能够列举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会发光的物体。
3. 了解物体会发光的原因。
4. 培育幼儿的察看力和分析本领。
5. 提高幼儿园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仿古灯、充电宝、手电筒、荧光笔等五颜六色的发光物。
2. 实物照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做题活动(1)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2)引导幼儿回忆以往所学过的学问,他们知道什么物体会发光吗?(3)引导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光?二、新知:看图片学物体会发光(1)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如灯泡、火柴、充电宝、手电筒、荧光笔等,问幼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告知幼儿这些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可以发光”。
(3)让幼儿窥视这些物体内部结构,看一看它们是如何发光的。
(4)让幼儿用谙习的语言解释这些物体发光的原因。
三、实践:亲身参加学“充电宝发光”(1)出示充电宝等发光物的图片或实物,并向幼儿介绍其使用方法和发光原理。
(2)让幼儿本身操作充电宝或用手电筒发光,并察看其变化。
(3)询问幼儿为什么会发光,让幼儿简单的解释一下。
四、总结:巩固学问点(1)巩固发光原理,再次回忆能发光的物体。
(2)让幼儿总结一下这个科学问题的答案。
(3)用“问答”游戏的形式检查幼儿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扩展1. 带幼儿园的孩子们到户外察看太阳、星星等具有发光功能的天体。
2. 讲解并实践电线电路的连通。
3. 制作自制荧光笔,培育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本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学习,可以帮忙幼儿了解会发光的物体。
老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学习中加强学问的巩固和扩展,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同时,老师还需要倾听幼儿看法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促进幼儿的增长和进展。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会发光的物体。
2. 探究会发光的物体的特点和原因。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会发光的物体。
二、教学准备:1. 实物和图片:手电筒、电灯泡、蓝宝石、夜光贴纸等。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并回答: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让幼儿理解手电筒是一种会发光的物体。
Step 2:小组活动(20分钟)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实物和图片(电灯泡、蓝宝石、夜光贴纸等),让幼儿观察和探究这些物体,回答以下问题:1. 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 你们认为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光?Step 3:交流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将观察和猜测的结果写在黑板或白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理解会发光的物体是因为什么原因会发光。
Step 4:教师讲解(10分钟)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讨论结果,教师简单地讲解会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含有发光的物质,当光照射到这些物质上时,它们会发出光。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其他会发光的物体,如火焰、闪电等。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新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会发光,并向幼儿提问:这些物体会发光的原因是什么?Step 6: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并回顾这堂课的内容,帮助幼儿巩固对会发光的物体的认识。
四、教学延伸:1. 给幼儿带来一些会发光的玩具,如发光手环、发光眼镜等,让他们自由探索和观察。
2. 带幼儿参观附近的灯具店,让他们观察各种不同的灯泡和照明设备。
3. 组织幼儿观察身边的会发光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
五、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他们在延伸活动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课题名称:会发光的物体班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光物体。
2. 让学生学习发光物体有哪些特点和分类。
3.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发光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光物体。
2. 让学生学习发光物体有哪些特点和分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如手电筒、小夜灯、夜光贴纸等。
2. 黑板或白板。
3.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4. 学生活动区域。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昨天的学习内容,询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发光物体。
2. 呈现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发光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有什么作用。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张包含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画两列,一列写“人造发光物体”,一列写“自然发光物体”,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体分类。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的作用,并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步骤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再次呈现一张包含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一些问题,如“这些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有什么作用?”、“你们家里有什么发光物体?”等。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发光物体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发光物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3.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如果你晚上要去厕所,却找不到开关,你会用什么方法找到厕所?”。
步骤四:结束(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的发光物体,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学习经验。
教学扩展:1.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并讨论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发光物体。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夜光贴纸或手工灯泡,并观察它们在黑暗中的发光效果。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教育:________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5 页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活动目标】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第 2 页共 5 页的地方?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伶俐的眼睛》活动目标:1.在说说、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结构及动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体验探究活动的快乐。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眼睛的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地描述光的性质,包括光的颜色和亮度;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些物体是如何发光的;
3.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发光材料和了解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物体如何发光。
教学准备
1.放映设备;
2.讲板或幼儿画板;
3.闪光灯、荧光笔、荧光棒等发光材料;
4.可穿戴光源设备。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探索光的性质
1.通过放映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光的性质,如光的颜色和亮度;
2.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让幼儿复述所学到的内容;
3.在讲板或画板上,让幼儿用彩色笔画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并比较它们的亮度。
第二部分:探索物体如何发光
1.通过讲解和观察,引导幼儿了解物体如何发光;
2.使用闪光灯、荧光笔、荧光棒等发光材料,让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发光材料;
3.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不同发光材料的用途;
4.让幼儿将光源放到不同的物体上,观察和记录那些物体可以发光。
第三部分:实验探索物体如何发光
1.让幼儿戴上可穿戴发光设备,带他们在室内走动,让他们发掘任何可以反光和发亮的物品;
2.引导幼儿实验不同的物体如何发光,如可以将发光材料放
入容器中,添加其他物质,观察能否产生更炫目的效果;
3.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让幼儿总结和展示他们所得到的实
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们学习了光的性质、探索物体如何发光以及实验探索如何让物体发光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光和发光材料,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观察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活动目标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