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概述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脑血管疾病。

它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症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头痛、眩晕、意识丧失等不良影响。

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篇文档将介绍脑供血不足的常见治疗方案,并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诊断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准确诊断脑供血不足。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调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调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脑神经功能、肌力、感觉等来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电图(EEG)、颅脑CT或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治疗方案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脑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血流等作用。

1. 血液稀释剂血液稀释剂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血液流动。

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眩晕等。

2.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预防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血栓形成。

3. 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提高脑血流量。

常用的药物有脑血管扩张剂、神经保护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血管病变,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置入膨胀球囊,通过膨胀和压迫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

这种手术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

2. 血管搭桥术血管搭桥术是将自体血管或异体人工血管移植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上,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手术适用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疾病。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药物来改善脑血液循环,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血管扩张剂(如可乐定)。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增加血液流通并改善脑供血。

2. 改变生活方式:适度锻炼、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时间疲劳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并定期检查健康状况,是控制这些疾病的关键。

4. 饮食调整:饮食中应包含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的食物,以减少自由基损伤并提高血管弹性。

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改善脑供血不足。

5. 心理调适: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导致脑供血不足。

进行适度的休息和放松活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

重要提示:脑供血不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在进行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定适合您的具体治疗方案。

喘病慢阻肺、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阻肺、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3)一、诊断 (3)二、治疗方案 (5)三、疗效评价 (6)三、难点分析 (7)四、应对措施 (7)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8)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021版) (13)一、诊断 (14)二、治疗方案 (15)三、疗效评价 (1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7)二、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轻症患者住院表单 (2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021年版) (24)一、诊断 (24)二、治疗方案 (25)三、疗效评价 (26)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27)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7)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30)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21年版) (32)一、诊断 (32)二、治疗方法 (34)三、疗效评价 (3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42)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2)二、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44)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眩晕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修订版)一、概念: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90mmHg,需要非同日测量2-3次,高血压诊断确立。

2、排除症状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络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管性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

4、必做项目:血生化全套、全血细胞分析19项,尿常规,心电图,眼底检查,胸片。

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MRI、或MRA(排除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肝阳上亢:①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②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肢麻震颤。

③舌红、苔黄,脉弦滑。

(2)肝火上炎:①头晕且痛,目赤口苦。

②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

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痰浊上蒙:①眩晕,头重如裹,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

②呕吐痰涎,食少多寐;③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①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

②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③舌淡苔薄白,脉弱。

(5)肝肾阴虚:①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少寐健忘。

②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③舌红苔薄,脉弦细。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

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药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方如八珍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方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二)针灸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取风池、太冲、内关、肝俞、肾俞等穴。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取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取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复溜等穴。

(三)其他疗法:1、中成药:痰浊上蒙证可选用礞石滚痰丸等泻火逐痰类中成药;气血亏虚证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养血类中成药;阴虚火旺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类中成药。

2、推拿、牵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用此法配合中药治疗。

3、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头晕和脑供血不足的治疗

头晕和脑供血不足的治疗

头晕和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头晕可见于(晕车、晕船)、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烟酒过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头晕:头晕①脑原性头晕,见于脑动脉硬化(如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由此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其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

②心源性头晕,可见于急性心原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室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

③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

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其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

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

直立性低血压指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腿软、眩晕,甚至晕厥等,常伴有无汗、大小便障碍。

④药物中毒性头晕,以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中毒为多见。

患者除头晕外还有眩晕和耳蜗神经损害所致的感音性耳聋。

慢性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乏力、多梦为主要症状),又有体温减低、食欲减退等。

功能性低血糖亦可引起头晕、心慌、虚弱感,在空腹或用力时可有震颤,有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

情绪紧张或过度换气时,由于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脑细胞缺氧,引起头晕、乏力,患者并感到面部和手足麻凉,间或有恍惚感。

[编辑本段]中医的治疗原则脑髓空虚是头晕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老年肾虚者大多脑功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及递质受体数量均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增加,体内自由基的容量及过氧化物随年龄增加而积累,而抗自由基损伤的物质如SOD含量下降。

这些变化说明肾虚是头晕的重要病因。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属于中医眩晕病之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反复发作,不易控制,且病程长,有发展成为中风的风险,一旦发生中风,则多以中脏腑重症为多见,病情较重,常常危及生命。

因此,早期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中风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如何促进脑部供血,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药物治疗的关键应该重点侧重于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为主要目标。

对此我们总结并采取以下措施:一、应用中医各种方法,以改善脑供血,减轻眩晕症状为观察指标,以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为目标。

1.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及痰浊中阻为常见。

治疗应扶正祛邪兼顾,应明辨两者的主次而有所侧重。

虚者补之,分别施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填精生髓等法;实者泻之,施以平肝潜阳、燥湿祛痰等法。

2.熄风活血是贯穿始终的治疗大法。

中医学认为,“风性善动而数变”,这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相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肝阳上亢,阳亢风动,气血、肾精不足,阴虚不能制阳,阳无以制,导致虚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气血不畅,脑窍失养,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行走不稳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熄风活血法在本病的治疗中贯穿始终。

我们常用:养血活血类,如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等;熄风解痉类,如钩藤、天麻、刺蒺藜、僵蚕、蝉衣等。

3.对于脑供血改善情况的判断临床上首先以症状做判断,可以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的频率及每次发作的症状做判断,而中风可以作为该病的终点事件对疗效做判断。

其次可以借助辅助检查来判断脑血管情况(如TCD、磁共振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DSA等)。

4.应用针灸推拿等理疗手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改善,效果显著。

二、重视基础病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在药物治疗眩晕症状的同时,注意基础病的控制,主要控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健忘、双目干涩,五心烦热,颧红,耳鸣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

(三)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证: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

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
叫声等症状。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2、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

3、瘀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石菖蒲、地龙、白芷、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当归等。

4、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大枣、炙甘草等。

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归脾丸:适用于气血亏虚型。

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肾精不足型。

(三)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
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有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补气药有黄芪注射液。

益气养阴有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四)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丰隆、太冲等。

2、中药穴位注射:
取穴:取曲池、足三里。

操作方法:依穴位注射操作常规、用丹参注射液或丹红注射液2ml,每穴注入0.5-1毫升,双侧取穴。

(四)辨证施护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反应。

三、难点分析及解难措施
难点分析:患者出现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时难以口服中药,是临床治疗难点。

解难措施:我们结合2013年科室临床经验及中医经络理论等,采用胃复安或维生素B6注射液0.5-1毫升双侧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注射或给予指压攒竹、内关穴每次1-2分钟,临床疗效较好。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标≥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淡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