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上)【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一、明朝的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

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3)屡兴文字狱。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

明朝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解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句话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体现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答案选B。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答案】D【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D【解析】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周道而用夏政”,自立学派。

由此可见,墨家一开始是以孔子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

5.“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解析】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8、9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解析】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解析】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

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

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者,莫过于东林书院。

柳贻征曾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说:“合宋元明清四代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

”3.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A.儒学B.武学C.宗学D.国子监【答案】A【解析】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4.“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解析】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形成了诸多特点。

由于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曾四毁书院。

5.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解析】明朝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而又称礼闱。

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的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此时正是春季,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答案】B【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

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纲领性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5、6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5、6章【圣才出品】
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解析】泰始六年(470 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 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 10 人,其他还置有正令史、书令史、幹、门吏、典观 吏等吏员数人。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
3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 A.玄儒文史四馆 B.玄儒律算四馆 C.文史律算四馆 D.文史书算四馆 【答案】A 【解析】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南宋时,在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分科教学,设 立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以及研究经书的儒学 馆等,这种分科设学的做法,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养士求贤 【答案】C 【解析】东汉末,察举制度走向穷途末路,改革选士制度势在必行。三国时期曹操采用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已经产生,之后,曹丕为取得士族支持,由吏 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了九品中正官人之法,明令推广,这时才作为选士法肯定下来,在此 后的三百多年中,遂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 A.鸿都门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国子学 【答案】D 【解析】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 年),设置国 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 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制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 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解析】“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是汉朝又保留了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封皇子以王位和土地。

被分封给皇子的郡就称为国。

郡国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官学又称为郡国学校。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10余人,到京师向博士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在属县中抽调一批年轻人作为学官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的官职。

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便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学”。

“蜀地”指的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

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答案】A【解析】在汉武帝之前,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文、景帝时,立有《诗》《书》《春秋》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至此,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

因此,“立五经博士”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解析】秦代严禁私学,使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私人讲学之风受到严重摧残。

汉兴以后,解除了秦对私学的禁令,私学得以发展起来。

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汉代各类学校教育蓬勃发展,以办学途径划分,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中最重要的是太学、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立。

由此可见,汉代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4.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A.王充B.董仲舒D.郑玄【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广采《诗》《书》《易》《春秋》之义,引用孔子的言论和事迹达19处之多,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即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汉朝
【答案】B
【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
A.仁之端
B.义之端
C.礼之端
D.智之端
【答案】A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
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
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
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
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
【答案】C
【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 A.束脩礼
B.释奠礼
C.释菜礼
D.乡饮酒礼
【答案】A
【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
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5.“切己体察”是朱熹“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意思是指()。

[统考2019年研]
A.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
B.量力而行,计划安排
C.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D.不停留在书本上,要身体力行
【答案】D
【解析】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其中,切己体察指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

6.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明确规定士子在考试中对经文的解读必须依据()。

[统考2019年研]
A.汉儒传注
B.唐人传注
C.宋儒传注
D.明人传注
【答案】C
【解析】明清统治者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

明朝曾明确规定:“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


7.颜元抨击宋明教育陷于“训诂、清淡、禅宗、乡愿”,提出“习行”的教学方法。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颜元“习行”观点的是()。

[统考2019年研]
A.轻视书本知识
B.强调躬行实践
C.重视习惯培养
D.重视功课复习
【答案】B
【解析】颜元所强调的习行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亲实践,认为只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

8.20世纪20年代,舒新成将美国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引入中国,率先在上海吴淞公中学部试验,以自由、合作与时间预算为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制度是()。

[统考2019年研]
A.道尔顿制
B.设计教学法
C.文纳特卡制
D.葛雷制
【答案】A
【解析】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核心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20世纪20年代,
道尔顿制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帕克赫斯特于1924年和1925年分别到日本和中国介绍其方法。

在中国,这种方法由舒新成率先采用。

9.1925年,在回收教育权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法令,规定()。

[统考2019年研]
A.禁止外国人在华办学
B.学校不得开设宗教课程
C.外国人所办学校收归国人办理
D.外国人在华办学须向政府立案
【答案】D
【解析】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文件。

规定:凡外人捐资设立各等学校,遵照教育部所颁布之各等学校法令规程办理者,得依照教育部所颁关于请求认可之各项规则,向教育部行政官厅请求认可,即要求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注册,这是中国政府管理教会学校的第一步。

10.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要求除了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能够合作、服务的精神之外,还包括()。

[统考2019年研]
A.反思的能力
B.自治的能力
C.创造的能力
D.批判的能力
【答案】C
【解析】陈鹤琴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①有健全身体;②有建设能力;③有创造能力;④能够合作;⑤要服务。

11.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

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

[统考2018年研]
A.文化传统
B.生产方式
C.教育理论
D.教育政策
【答案】B
【解析】不同时代对人才要求不同,而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主要的变迁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不同生产方式对当代教育目的的不同要求,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教育目的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选B。

12.“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这一观点出自()。

[统考2018年研]
A.《墨子》
B.《荀子》
C.《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