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合集下载

辽宁省本溪市源达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本溪市源达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地质钻探及巷道水文地质测绘 , 岩性 、 构造不 同, 富水性 、 导水 学类型为重氯硫酸钙 钠型低矿化度水, 富水性弱 。 性亦不同。 1 . 1 _ 3构造 裂 隙含 水 含 水 层
1 . 1 含 水层的含水性 1 . 1 . 1 第 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 1 ) 基岩构造裂 隙含水带。基岩构造裂富水性主要取 决于 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构造越发育富水性越强。钻孔岩芯大部
旱面积和受旱程度 , 进行 降雨距平分析、土壤相对湿 度分析 、 情 状态 监测 ,综合模拟各地区受灾情况 ,可辅助抗旱救灾 决 连续 无雨 日分析 、 受旱面积 比率 、 地下水位下降程度等发 问分 策, 为防旱和 抗旱提供及 时可靠 的技 术信 息, 达到防旱、 减灾 析 。经软件模型计算可 自动生成分析 图形 ,根据 受旱面积 以 的 目的 。
表 水体 。内植被较发育 ,多为杂木林 。本区属中温带湿润气 受基岩裂隙水补给, 雨季- ) } 水溢出井 口, 旱季水位埋深 3 . 2 5 m。 候 区, 属大 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 明, 雨量充沛。年最高气温 1 . 1 . 2基 岩 风 化 裂 隙含 水层 3 5 . 5 ℃, 最低气温为. 3 7 . 9 ℃, 年平均气温 6 . 9 ℃; 雨季集 中在 7
3 5 c m, 最大冻土深度 1 . 2 0 m。
别 为+1 6 4 m、 + 1 4 2 m和+ 1 2 0 m。
不同, 但其裂 隙都含有地下水, 并形成具有 一定水力联系 的风
异 。强 风 化 带 深度 一 般 不 大 于 l 0 m。向 下 的 弱 风化 带是 由上
目前矿 山已形成两个竖井、三个 中段 。中段开采标高分 化裂 隙含水层。 由于风化裂隙发育程 度不 同,富水性也有差 1水文地质 条件 向下逐渐变弱, 一般在 1 0 m~ 3 0 m之 间。 据钻孔 Z K0 . 3号孔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一、沈阳市沈阳位置在‎41.8N°、123.4°E。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区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来‎最低气温为‎-35.4℃(沈北新区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阳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

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全年无霜期‎183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二、大连市大连位置在‎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

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

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三、鞍山市鞍山位置在‎辽东半岛中‎部,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四、抚顺市抚顺位置在‎东经123‎度39分至‎125度2‎8分和北纬‎41度41‎分至42度‎38分。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前言国内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日渐成熟,就辽宁地区而言,多数文献资料主要研究古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及生物礁的特征,对沉积岩沉积环境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本研究以本溪组牛毛岭实测剖面及横向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沉积岩层演化的角度对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由老到新岩层的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特征,生物礁特征。

1地质概况工作区位于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是华北型石炭系主要发育区之一。

晚石炭世初期,本区开始了由南至北的海侵,沉积环境由扇形三角洲到峡湾海岸再演化为碳酸岩台地,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近东西向展布的各沉积相带。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之上。

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夹G、F 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 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

本组腹足类、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甚多,生物礁发育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2本溪组上段牛毛岭剖面辽宁本溪市本溪组地层发育较好,本剖面位于本溪市区西北部的牛毛岭上,东距本溪湖公园约1km,呈近东西向沿山脊延伸。

牛毛岭剖面为国内本溪组岩层的典型剖面之一,本人对该区本溪组上段岩层进行了地质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牛毛岭剖面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夹有5层生物碎屑灰岩。

其中砂岩为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岩层之间为渐变式接触。

生物碎屑灰岩为近海相或滨海相沉积,含有腕足、蜓等化石。

剖面地层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各岩层间呈平行整合接触,岩层间多为渐变的接触关系,没有断层展布,岩层大致向西倾斜,倾角一般小于30°。

全段共划分为19层,测量部分总厚度84.83m。

3碎屑岩沉积环境分析牛毛岭剖面最底层为厚层微层理构造中细粒杂砂岩,有极少量的铁质,处于弱氧化、中性至弱酸性环境,判断其为稳定的河流相沉积环境,再往上,沉积环境变的不稳定,难以形成较厚的岩层,可能是水流加大,使沉积物的物源减少,也可能是因为河床底部向顶部变化,河流变浅。

本溪市旅游地学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本溪市旅游地学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第17卷第1期Vol 117No 11辽 宁 地 质LIAONINGGEOLOGY2000年3月March,2000收稿日期:1999-12-231作者简介:杨绍南(1963-),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1①辽宁省地质矿产局1本溪市城市地质系列图说明书119851198~2081 ・旅游地质・文章编号:1000-6273(2000)01-0072-06本溪市旅游地学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杨绍南(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辽宁大连116037)摘 要:本溪市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地学资源,本文阐述了已知的旅游地学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旅游地学资源重点景观区的开发及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本溪市;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P968;P931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向往旅游的兴致被逐渐带动,尤其是近几年假期的增多和双休日的实行,越发引起人们旅游的兴趣和实践,对旅游的品味也越来越高。

因此,旅游业备受关注,其中旅游地学资源是当今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旅游地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以下结合本溪市旅游地学资源状况介绍其旅游地学及资源的涵义、特点和开发利用建议。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章程第二条表明,“旅游地学”(TourismEarthScience )是运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改造与保护服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

从这一概念中延伸其旅游地学资源的内容涵盖了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如高山、江河、峡谷、湖泊、岩洞、水库、地热、森林、瀑布、喷泉、草原、海岛、海滨等都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

由于地质因素本身的错综复杂性,才形成了地球上自然景观的千姿百态。

能够观光的风景区是由多种地质、地理、水文气象、人类活动等旅游地学要素构成的,其要素细化为:11地形地貌景观要素;21风景地质要素;31风景天气和气候要素;41风景动植物要素;51人文景观要素;61古人类遗迹。

本溪市自然资源

本溪市自然资源

本溪市自然资源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座充满自然魅力的城市。

本溪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森林茂密,矿产资源丰富。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域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介绍本溪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偏北,东临鞍山市,南接抚顺市,西靠铁岭市,北与丹东市相邻。

地处辽宁葫芦岛经济区和辽东地区的交汇处,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
市之一。

地貌特征:本溪市地势东高西低,呈南北走向,山地、丘陵、平原地貌分布。


要有南部的秦皇山、关门山等山脉,北部为辽河平原。

地形多样,景色宜人。

水域资源:本溪市有辽河、本溪河等水系,水域资源丰富。

这些河流不仅为市民
提供生活用水,也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同时还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森林资源:本溪市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树种有松树、樟子松、
桦树等,森林生态环境良好,为城市增添了绿色氧吧。

矿产资源:本溪市是中国著名的煤炭、铁矿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
等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好,铁矿石资源也十分丰富,为本溪市的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溪市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溪水洞地下河水文特性[1]

本溪水洞地下河水文特性[1]

下 河 的 主 要 补 给 点 。4 月 15 日 实 测 的 流 量 损 失 量 (即 渗 漏 量 )为 0.39 m3/ s, 占 同 期 本 溪 水 洞 洞 头 监
有明显的紊流性质, 可以推断张家堡子渗漏点 Z1 至 2 号岩溶塌陷坑区间可能为渗透流与岩溶
测 断 面 流 量 的 92.9%; 6 月 24 日 实 测 的 流 量 损 失 量 为 0.51 m3/ s, 占 同 期 本 溪 水 洞 洞 头 监 测 断 面 流
( 2) 为详细研究小汤河张家堡子区段对本溪 水洞地下河的补给状况, 在该处布设了张家堡子 上 、下 断 面 以 及 左 、右 支 流 各 布 设 的 两 个 断 面 , 共 计 6 个 流 量 监 测 断 面 , 于 1998 年 4 月 15 日 和 1998 年 6 月 24 日 进 行 了 2 次 同 步 流 量 监 测 , 监 测成果见表 2。
在本溪水洞洞头地下河水中检测的钼元素
173 300 600 900 1 200 1 500 1 800 2 100 2 400
图 1 本溪水洞地下河水面线和河床纵断面图
根 据 1996 年 6 月~1998 年 8 月 的 流 量 测 验 成 果 , 枯 水 季 节 流 量 比 较 稳 定 , 一 般 0.42~0.45 m3/ s; 汛期流量变 化较大, 实测 最大流量为 1.52 m3/ s, 大 部分时间流量均在 0.5~0.7 m3/ s 之间; 年径流 总量 约为 1 800 万 m3, 年平均流量为 0.57 m3/ s。
表 2 小汤河张家堡子河段 本溪水洞地下河同步流量监测成果表 m3/ s
监测时间
河南村 香磨枯 张家堡子 张家堡子 本溪水洞 洞头监测
断 面 断 面 上断面 下断面 断 面

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

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

第3期
金速: 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2 25
水层厚度一般为 10~ 30m , 最厚可达 100m 左右, 山前一般 3~ 5m , 中部平原最厚可达 200m 以 上。地下水埋深一般 3~ 10m , 山区河谷一般小于 3m。地下水化学类型除沿海地区出现有氯化 物型水, 矿化度大于 1g L 外, 绝大部分地区以重碳酸钙钠型水为主, 矿化度一般小于 0. 5g L。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阜新、朝阳、北票、昌图、熊岳、新金、桓仁和下辽河平原等地, 含 水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三系的砂岩、砂砾岩, 具有承压性质。
下辽河平原第三系裂隙孔隙水为第四系下伏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之一。 含水层埋深由山前
226
辽 宁 地 质
1997 年
的 40~ 50m 渐增, 到沿海增至 500m 以下。水量在降深 10~ 35m 时, 可达 1000~ 6000m 3 d, 部 分地段小于 1000m 3 d。 1. 4 基岩裂隙水
第3期
金速: 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2 27
水层厚度以铁岭为界, 以北呈不稳定, 以南厚度大而稳定, 水量较丰富。
3 环境水文地质特征
辽宁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高。 辽宁省城市工业及生活供水水源, 除丹东市、本溪市及大连市等由地表水或大部分由地表 水供水外, 其它地区均以地下水供水为主, 广大农村农田灌溉供水水源, 则以地表水为主。 从区域上看,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地下水开采资源 75. 87×108m 3, 其中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为 42. 21×108m , 占全省开采资源的 55. 6%。可见, 下辽河平 原水量丰富, 是我省主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地。 3. 1 下辽河平原区 主要含水层是埋藏在冲洪积扇中的砂、砾石层, 地下水埋藏浅, 水量丰富, 水质良好, 水力 坡度大, 自净能力强, 但含水层上覆粘性土较薄, 许多含水层裸露地表, 天然保护条件差, 地下 水易被污染。 该区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治理地表污水, 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3. 2 山间河谷平原区 含水层为稳定分布在河流两岸漫滩和河谷阶地上的砂、砾石层, 有时被粘性土分为二、三 个含水组, 第一组为潜水, 以下为承压水, 水量丰富, 地下水和地表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 地表 水体的污染, 将导致地下水质的恶化。 3. 3 滨海、河口、三角洲地区 多为海陆交互相粗、细砂含水层, 常有若干含水组, 浅层为咸水, 深层承压水质良好, 天然 保护条件好, 但人为破坏隔水层也会导致污染, 过量开采地下水, 会引起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3. 4 岩溶地区 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溶洞水, 水量丰富, 水质良好, 但许多城市工业“三废”通过落水洞、岩 溶裂隙、溶洞等排入地下, 污染地下水。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一、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矿区(床)水文地质1.矿区水文地质a、自然地理辽宁省本溪市草河掌镇苑家堡子金矿区,地处松岭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位于中低山区内。

山顶呈长岗状,多北西走向,山脊线呈舒缓波状,余脉向四周延展。

地势总体北西高,南东低。

地形标高变化在950~460m 之间,相对高差490m。

地形坡度一般在25°~40°之间,局部陡峻。

区内沟谷发育,主沟一般呈东西向、次级沟多呈南北向,并由上游而下变宽,谷底坡度渐变在5~15°内。

山体坡脚与谷底多呈陡度接触。

具剥蚀山区及山间谷地之特点。

矿区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复杂。

该区气候温和适宜,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34℃,年平均气温7℃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达1100 毫米左右,主要集中于7、8 月份,无霜期为150 天。

封冻时间在11 月份,翌年4 月中旬解冻。

冻土深度1.2 米。

矿区内水系较发育,头道沟河为区内较大河流,由北西向南东流经矿区。

洪峰期河水泛滥、水势迅猛,水量约是平水期河水的数十倍,暴雨后快速消退。

河水季节性变化明显。

当地侵蚀基准面位于区外,标高为460m。

b、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按地下水赋存规律,岩石与岩组的含水程度,划分地下水类型。

基本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河床两岸及山体坡脚处呈块状或不对称条带状展布的砂砾石、碎石、角砾堆积体中。

调查知,区内松散岩类堆积体厚度为0.5~2m 不等、连续性差,透水性好,下伏岩面一般较陡,其中水疏干快、径流途径短。

则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富水性属贫乏。

2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构成低山丘陵的层状、块状岩类裂隙中。

①层状岩类裂隙水该类型水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的早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一段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带中。

岩性主要为泥质板岩、绢云绿泥片岩、石英砂岩等。

地下水以下降泉形式出露,泉点流量在0.221l/s~0.484l/s 之间,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岩组。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摘要】辽宁本溪组地层在晚石炭世早期处于近岸陆棚环境。

同期沉积物的底部为河湖相泥岩、页岩、再向上为粉砂岩、砂岩,最后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代表了一个海进组合。

本溪牛毛岭剖面碎屑岩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砂岩粒度分选一般较好,磨圆相对较差,成熟度相对较高,推测为河流相沉积。

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层内,岩石的颜色多为灰色,绿灰色或是灰绿色,多为在气温较低的河流相环境下沉积。

泥岩泥质含量较高,球状风化发育,表现为沼泽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晚石炭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环境0 前言国内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日渐成熟,就辽宁地区而言,多数文献资料主要研究古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及生物礁的特征,对沉积岩沉积环境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本研究以本溪组牛毛岭实测剖面及横向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沉积岩层演化的角度对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由老到新岩层的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特征,生物礁特征。

1 地质概况工作区位于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是华北型石炭系主要发育区之一。

晚石炭世初期,本区开始了由南至北的海侵,沉积环境由扇形三角洲到峡湾海岸再演化为碳酸岩台地,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近东西向展布的各沉积相带。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之上。

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夹G、F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

本组腹足类、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甚多,生物礁发育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2 本溪组上段牛毛岭剖面辽宁本溪市本溪组地层发育较好,本剖面位于本溪市区西北部的牛毛岭上,东距本溪湖公园约1km,呈近东西向沿山脊延伸。

牛毛岭剖面为国内本溪组岩层的典型剖面之一,本人对该区本溪组上段岩层进行了地质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牛毛岭剖面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夹有5层生物碎屑灰岩。

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水利学院班级:2006工程硕士班姓名:王洋学号:20065039课程论文题目: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课程名称: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指导教师:杨武成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摘要:本文在对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溪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与保护的模式。

通过对本溪市水资源本底和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其水利工程及其供用关系的剖析,得出本溪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

关键词: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可持续发展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总面积8424平方公里,人口157万。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大体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格局。

本溪市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有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7条。

按地理位置和流域分区可划分为,流入辽宁中部下辽河平原的太子河及其支流,流入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叆河及其支流。

多年平均境内水资源总量32.56亿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36.17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0.40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7.00亿立方米。

一、全市水资源状况评价总体评价全市水资源状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降雨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其年际分布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降雨量变差悬殊,而且年内分布也极为不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70%以上,其中4-6月降雨占50%以上,秋冬两季仅占30%左右,易造成年内前涝后旱,水量供需矛盾尖锐。

其次,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匀,全市水资源东多西少,东部浑江水系产水深为447.7mm,而西部太子河水系产水深仅为331.9mm。

二是水资源量较为丰沛,但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本溪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折合成总产水深为387毫米,而全省总产水深为235毫米,全国总产水深为293毫米,本溪市总产水深已经远远超出了全省乃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本溪市整体的水资源总量还是较为丰沛的。

本溪地区地质工作概况

本溪地区地质工作概况

本溪地区地质工作概况摘要:主要对本溪地区基础地质资料收集和分析,具体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地层、侵入岩等的调查,了解本溪地区的地质工作情况。

关键词:地貌;构造;褶皱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1.1区域自然地理1.1.1地形与地貌本溪县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

地形起伏较大,山峰连绵,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切割强烈,沟谷狭窄,且多呈“V”字型。

在地形上,区内有两个大致平行的北东向山系构成本溪的南北界限。

南部山系高于北部山系,北部山系的南侧和南部山系的北侧有近南北向及北西向的支脉伸入中部的太子河谷地,太子河谷地由东向西逐渐加宽。

在地势上形成南北两侧高,中部低,南部明显高于北部的地貌形态。

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和侵蚀堆积山间谷地。

1)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分布于区内南部姜家堡子、吴家堡子,中部的三道沟、大锉草沟、关家堡子、汤池沟、南甸子和东部的兰河峪、洋湖沟等地区。

为工作区内高海拔地区,海拔高程约为800-1300m,切割深度大于500m。

区内最高峰为韭菜顶子海拔1254m;沿北北东向有超过1000m的中低山9座。

切割深度达700-900m,使山体陡峭,山势雄伟,山顶尖而山脊窄长,多条沟谷仲向峰巅。

沟谷多为“V”字型谷,宽度小于百米,坡度30-60°,谷长约为1-3km。

植被较发育,多有森林覆盖,灌木丛生。

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其次为太古代混合岩、青白口系砂、页岩、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等组成。

在太子河北侧达官寨、山城子地区,其地貌特征亦属于剥蚀构造中低山区。

地面高程为800-1100m,最高峰海拔1032m,在其西北的两座山峰,海拔高度分别为910m和954m。

切割深度大于500m。

岩性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灰岩及青白口系、震旦系砂、页岩组成。

植被较发育。

2)剥蚀构造低山区在区内主要分布于三个区段:一是工作区的北部、高官乡、偏岭镇、清河城、泉水镇及小市镇部分地区;二是工作区南部的连山关、草河口、草河城大部分地区;三是工作区东部碱厂镇和东营坊乡北部地区。

辽宁省本溪市源达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本溪市源达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辽宁省本溪市源达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源达铁矿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镇上堡村。

矿区位于千山山脉的延续部位,属辽东浅切割中低山、丘陵山区。

矿区附近最高海拔标高为386m,最低海拔标高为225m,相对高差161m。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225m。

矿区附近无地表水体。

内植被较发育,多为杂木林。

本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为-37.9℃,年平均气温6.9℃;雨季集中在7月初至8月中旬,年降雨量850~900mm;年平均湿度0.64;结冻期为11月中旬,解冻期为翌年4月中旬,冬季降雪最厚35cm,最大冻土深度1.20m。

目前矿山已形成两个竖井、三个中段。

中段开采标高分别为+164m、+142m 和+120m。

1 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大面积出露混合岩、斜长角闪岩和磁铁石英岩,均属弱含水岩体。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裂隙水。

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及巷道水文地质测绘,岩性、构造不同,富水性、导水性亦不同。

1.1 含水层的含水性1.1.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呈带状分布各支沟中,厚度5-8m,由含粘土的砂砾石组成,分选性差和磨园度均较差,砾经5~10cm,含水层厚度3.00m左右。

受发布范围限制,该含水层厚度薄,水质差,水量小,发布不联系。

岔沟内有一浅井,抽水资料显示水位抽降0.33m,日出水量约有10m3,平水期及枯水期,该浅井地下水接受基岩裂隙水补给,雨季井水溢出井口,旱季水位埋深3.25m。

1.1.2 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为鞍山群茨沟组(Arcg),厚度大于600m,地层整体走向北东40~60€埃阆蚰隙憬?0~75€啊V饕倚晕旌匣ǜ谘摇⑿背そ巧裂摇⒋盘⒀遥淙谎倚圆煌淞严抖己械叵滤⑿纬删哂幸欢ㄋα档姆缁严逗恪S捎诜缁严斗⒂潭炔煌凰砸灿胁钜臁G糠缁疃纫话悴淮笥?0m。

向下的弱风化带是由上向下逐渐变弱,一般在10m~30m之间。

据钻孔ZK0-3号孔抽水试验资料,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带水位深度为8-45m,单位涌水量0.0061L/m.s,渗透系数0.0085m/d,地下水类型为水化学类型为重氯硫酸钙钠型低矿化度水,富水性弱。

本溪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采矿)

本溪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采矿)

中生界 Mz
白垩系 K
上 下
白垩纪末的构造运动使已形成的本溪向斜褶皱加剧,发生倒转 ,形成了现在的地质构造格局。 火陆 山相 活沉 动积
大 峪 组 下部为紫色凝灰质砾岩夹少许红色砂岩;上部为红色砂岩,夹有少量 K1d 的红色及黄绿色薄层砂质页岩。
侏罗统 J

大明山组 紫色粉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其底部时而含有灰岩和石英砾石。上部 J3 d 为紫色页岩。
3 岩石
3.1 变质岩:太古宇(Ar) 混合花岗岩,岩性、成因 3.2 岩浆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原生柱状节理玄武岩, 说明成因 4 地质构造 4.1本溪大型倒转向斜盆地 4.2平顶山逆断层
4.3 平顶山推覆构造(逆掩断层),
4.4 钓鱼台组节理与平顶山成因 4.5大明山组小东沟层与马家沟组角度不整合

张夏组∈2z 徐庄组∈2x 当十组
鲕状灰岩
海侵范围最大
下部为灰绿色、紫色云母质页岩和砂岩;中部为厚层鲕状石灰岩;上 部为灰黄色、灰绿色、砂岩、页岩。

毛庄组∈1mo 馒头组∈1m 俯君山组∈1f
石桥组
暗紫色(猪肝色)云母质纸状页岩,夹灰岩透镜体 砖红色粉砂质页岩夹泥灰岩
开始海侵
碱厂组
豹皮状灰岩 黄褐色石英砂岩,泥质铁质胶结 紫色、黄绿色页岩、夹黑灰色泥质灰岩 灰白色石英砂岩,硅质胶结 混合花岗岩

山西组 P1s 石炭系 C 上 太原组 C3t 黄旗组
下柳塘组 下柳塘砂岩:白色中粒砂岩;下柳塘煤系:暗灰色砂岩及黑色页岩互 层,夹有厚煤层 下层为黄旗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上层为黄旗煤系,底部以煤层为主;
(二)岩浆岩
本区内岩浆岩 的岩性以流纹 岩和玄武岩为 主;脉岩型的 有辉绿岩、煌 斑岩和伟晶岩。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东北大学地质工程研究所二〇〇五年七月前言本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貌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十分奇特而优美,许多地质遗迹为国内外罕见,其品位很高,具有地质科学研究意义及教学实习、旅游观赏的实际价值。

2005年5月,在本溪市环保局的指导下,本溪环保局、本溪地质遗迹省级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组织了辽宁省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院、本溪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办、辽宁科技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共10人。

对本溪地区的地质遗迹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地质现象,根据实地考察内容,结合前人资料,编写了《本溪地区地质遗迹》,供《普通地质学》课程野外实习参考。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由东北大学金成洙综合编写,姚玉增博士、周坤、陈登辉研究生进行录入校对。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紧,人员少,可参考的前期资料少,《本溪地区地质遗迹》可能存在错漏,敬请斧正。

在工作期间得到了本溪县、桓仁县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在此深表谢意!作者2005年7月第一章自然环境和资源概况1.1.地理位置本溪地区位于辽宁省中部的东部,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23°34′-125°46′、北纬40°49′-41°35′,属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东傍吉林省通化地区,南接丹东市,西邻鞍山、辽阳,北接沈阳和抚顺,面积8435平方千米,地理环境优越。

1.2.地形地貌本溪地区为辽东中部的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脉的西南延续部,地势由东向西南、西、西北逐渐倾斜、地形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东西与北西、北东向构造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格架的山地丘陵特色。

此外,由于不同区域出露的岩石类型及岩性不同,地质构造强度不一,使本溪地区的地理景观多样,地表形态和区域差异动态变化较显著,造就了以下四种地貌特色。

(1)中部东西向低缓山地丘隆地貌自本溪市至桓仁二户来呈东西向展布,地表出露主要是古生代台凹沉积的页岩、粉砂岩、泥灰岩、灰岩和薄煤层。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摘要:简单说明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关键词:本溪地质条件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和千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部、中部较高,西部、南部较低。

境内山峦相接,连绵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花脖子山、老秃顶山、草帽顶子、韭菜顶子等,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最高峰在脖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山峰,海拔1336米。

境内平均海拔在400至600米之间,太子河与细河的汇合处,为全境的最低处,海拔在85米左右。

在低山丘陵地区,有些小面积平原。

境内有浑江、太子河、草河、细河4条水系。

太子河和浑江两大水系通过的地方,形成一些河谷盆地。

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多为岩层裂隙水,充水溶洞较多,河滩冲积层赋存潜流地下水。

境内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5%。

本溪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和有色金属为主,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方解石、耐火粘土、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滑石等储量非常可观。

本溪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差别较大。

年均气温6.2℃至7.8℃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至900毫米之间,降水量分布自南向北递减,多雨中心在草河口、草河掌地区。

1 气象与水文本溪市地处北中温带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 6.9℃,一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3.2℃,最低为-37.9℃;七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850—900mm,且分配不均,大气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为暴雨;区内夏秋季多雨,春冬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春冬为西北风,夏秋季为东南风。

无霜期为110—150天,年平均湿度为0.64;冻土深度通常为0.5-1m之间。

区内水系发育,河流较多,主干河流为太子河,另有细河、北砂河等,均属于太子河水系。

地形地貌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

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地势上呈南高北低,东部略高于西部的特点;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构造剥蚀丘陵、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辽宁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该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概述本溪市的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与地貌本溪市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

其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而平原地区仅占30%左右。

这种地形使得本溪市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区,而平原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相对较少。

二、气候条件本溪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该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其中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本溪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三、地质构造与地下水本溪市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等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含水层和隔水层。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等岩石的裂隙和孔隙中。

地下水的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其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山地区,而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四、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根据对本溪市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水资源分布不均:由于地形和地貌的影响,本溪市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地下水开发潜力有限:本溪市的地下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受到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影响,开发潜力有限。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浅,需要注意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等问题。

3、洪涝灾害风险较大:本溪市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得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需要加强防洪减灾工作。

4、水质较好:本溪市的水质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

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

本溪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点。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本溪市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辽宁本溪某铁矿水文地质条件与井巷涌水量预测

辽宁本溪某铁矿水文地质条件与井巷涌水量预测

辽宁本溪某铁矿水文地质条件与井巷涌水量预测高明久;程微;程静【摘要】以辽宁本溪某铁矿为例,对含水岩组及富水性和矿区充水条件进行分析,评述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参数由实测和计算取得,采用解析法计算预测井巷涌水量,对预测结果进行评述.【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鞍山式铁矿;矿区水文地质;井巷涌水量预测【作者】高明久;程微;程静【作者单位】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辽宁锦州121000;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辽宁锦州121000;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4+63辽宁本溪某铁矿属鞍山式铁矿,位于细河北岸,太子河南岸,西侧为葠窝水库。

矿区三面临水,浅部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层已开采完毕,拟转入深部井巷开采,因此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准确预测井巷涌水量尤为重要。

矿区所处地貌类型为丘陵坡地,高程一般在150~300 m,地层主要由太古界鞍山群茨沟组变质岩系组成,岩性为云母石英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及斜长角闪岩,多呈厚层状产出,倾向一般130°~150°,倾角一般20°~45°。

磁铁石英岩,垂向上多层分布,层厚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含铁品位高,为矿层。

侵入岩仅表现以花岗伟晶岩脉形式产出。

矿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构造形迹显示不明显。

矿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基岩构造裂隙水三种类型,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对深部矿体开采影响较小,现重点评述基岩构造裂隙水。

基岩构造裂隙水是矿区内的主要地下水类型,对未来矿区地下开采具重要影响。

矿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期侵入的花岗伟晶岩接触带及该岩体的节理裂隙中。

该岩脉是矿区地下水主要含水介质、赋存层位,又是矿区矿床的主要充水层带。

地下水类型为微承压~承压基岩构造裂隙水,单井出水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脉体侵入层数及脉体岩石厚度,差异较大,小者不足2 m3/d,大者达500 m3/d以上,水位埋深一般10~20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
发表时间:2018-11-03T12:09:11.74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3期作者:张卓[导读] 简单说明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
张卓
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沈阳 110032
摘要:简单说明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
关键词:本溪地质条件
本溪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和千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地势东部、中部较高,西部、南部较低。

境内山峦相接,连绵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花脖子山、老秃顶山、草帽顶子、韭菜顶子等,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最高峰在脖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山峰,海拔1336米。

境内平均海拔在400至600米之间,太子河与细河的汇合处,为全境的最低处,海拔在85米左右。

在低山丘陵地区,有些小面积平原。

境内有浑江、太子河、草河、细河4条水系。

太子河和浑江两大水系通过的地方,形成一些河谷盆地。

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多为岩层裂隙水,充水溶洞较多,河滩冲积层赋存潜流地下水。

境内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5%。

本溪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和有色金属为主,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方解石、耐火粘土、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滑石等储量非常可观。

本溪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差别较大。

年均气温6.2℃至7.8℃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至900毫米之间,降水量分布自南向北递减,多雨中心在草河口、草河掌地区。

1 气象与水文
本溪市地处北中温带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6.9℃,一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13.2℃,最低为-37.9℃;七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850—900mm,且分配不均,大气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为暴雨;区内夏秋季多雨,春冬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春冬为西北风,夏秋季为东南风。

无霜期为110—150天,年平均湿度为0.64;冻土深度通常为0.5-1m之间。

区内水系发育,河流较多,主干河流为太子河,另有细河、北砂河等,均属于太子河水系。

地形地貌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

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地势上呈南高北低,东部略高于西部的特点;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构造剥蚀丘陵、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1、构造剥蚀中低山区
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的歪砬子、大峪岗,老母岭、松树底下等地区,为区内高海拔地区,标高在600—950米左右。

区内最高峰老母岭海拔953.9米。

本区地形切割较强烈,切割深度在400—500米左右,使山势陡峻,沟谷狭窄,多呈“V”型谷,坡度20—30°,谷宽小于百米,谷长一般在1 —2公里,山顶多呈尖顶状。

区内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岩性主要为太古界茨沟组片岩、角闪岩、变粒岩及部分元古界南芬组、桥头组、康家组的砂岩、粉砂岩、页岩。

2、剥蚀构造低山区
分布于工作区西部的歪脖子山、平顶山至中部火莲寨骆驼砬子等地区,标高在300—600米,切割深度较小,一般在±300米;山顶形状较中低山浑圆,山体多数独立分布,沟谷有的呈V型谷,有呈U型谷,坡度一般在20°以下。

构造地貌多为平顶山、断层谷等。

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的灰岩、砂岩、页岩夹煤层。

构造剥蚀丘陵
分布于工作区的火莲寨、高台子以北广大地区,标高150-300米,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馒头状。

山坡较缓,坡度多在10°以上,沟谷较宽敞。

岩性主要为太古界的混合岩(M)混合花岗岩(Mr)。

剥蚀堆积山间谷地
呈长条状、带状或树枝状分布于太子河、细河、北砂河及其支流的山间沟谷中,标高在150米以下,沟谷开阔,宽度一般在500-1000米,岩性主要由第四系与更新统及全新统坡洪积、冲洪积的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组成。

地质岩性与构造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胶辽台隆之上,次级单元属太子河—浑江台陷和辽阳—本溪凹陷,具有二元型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
地层
本区地层在区域划分上属营口—丹东地层小区。

区内各时代地层发育较齐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下元古辽河群、中上元古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等。

其各组段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厚度及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详见表1-1。

侵入岩
工作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侵入时代主要集中在太古界和中生界两个时期。

a、太古界混合岩(M)及混合花岗岩(Mγ)
b、中生界侵入岩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胶辽台隆之上,横跨多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工作区北部属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凸,中部为浑江-太子河辽阳-本溪凹陷,南部则为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构成“两拱夹一陷”的大地构造格局。

区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明显。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区内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本溪县中部及西南部。

中部存在有一个呈东西展布的连续的一系列成锯齿状的同心背斜、向斜群,构成了以石炭-二迭系地层为核心的复式褶皱构造,向斜背斜轴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

与褶皱相伴有北北东和北北西向逆断层,使地层发生局部倒转。

西南部,草河掌一带则出现一个以青白口系南芬组地层为核部的背斜褶皱,背斜轴呈北西向延伸。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

而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断裂规模相对较小。

a. 北东向断裂
本区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北、中部地区。

较大的断裂有寒岭-偏岭断裂和刘家河-青堆子断裂。

其中寒岭-偏岭断裂自区内西北部通过,为岩石圈断裂,有火山喷发活动相伴,且压剪性质。

该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直至新生代也有活动。

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呈北东向纵贯本溪县的中部,为壳断裂,亦属压扭性质,形成于中生代,控制了中生代火山盆地,在新生代亦有活动。

b. 东西向断裂
海城-草河口断裂呈东西向展布,横穿本溪县南部。

属岩石圈断裂,构成浑江-太子河凹陷与营口-宽甸台拱的分界线,具压扭性质,主要活动期为元古代。

c. 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在本区并不太发育,且规模较小,主要出现在本区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西南部套峪-草河掌一带,而西北部则位于本溪县城-偏岭一带。

d. 南北向断裂
主要分布于浑江-太子河凹陷带内,规模很小,极不发育,属晚期次生断裂性质。

e.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本溪县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上升,山间谷地狭窄,呈“V”字或阶梯式“V”字型,在石灰岩区还有多层溶洞发育。

新构造运动的另一表现是区内温泉发育,南部的汤池沟和西北温泉寺,均分布于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带交汇处。

本区的地震活动不发育,在烈度上属于小于VI度区。

岩土体特征
本溪市区域内岩体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三大岩类和十个分布面积的岩组,十个岩组分别为陆源碎屑岩组、溶化灰岩白云岩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石英砂岩组、云英片岩组、溶化大理岩夹板岩组、变粒岩组、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组及花岗岩组。

土体归结为一种。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工作区内地下水赋存埋藏条件,含水介质及含水空间特征等条件,将其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层间水、石炭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

综上所述,为简单分析描述本溪市区域周边的水文地质概述
作者简介:张卓(198-),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的生产与科研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