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中国梦”表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中国梦”表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新时期中国梦对中国电影的意义

“梦”自古以来就代表着一种希冀,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和执念,通过梦境得到抒发和虚幻世界的满足。一千人就有一千梦,“财富梦”、“事业梦”、“考研梦”……一个国家也有梦,在中国就叫“中国梦”[1]。

“中国梦”是中国电影的表现核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之所以走出中国,在国际影坛频频获奖,除了自身电影表现艺术的成熟,最重要的是,电影内容立足中国本土,是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写实性镜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影片,向世界揭开了神秘东方的面纱,能够抓住西方观众对中国的探索好奇心理。既吸引对方,又不迎合对方[2]。所以在世界影坛一举留名。中国并不缺少童话和传奇,在美国电影频频出现黄包车、长城等中国元素“借鸡下蛋”的时候,作为中国电影制作人,更应该抓住本民族文化,因为我们才是中国人。

“中国梦”是中国电影的传播核心。做人不能忘本,

做电影也不能忘本。中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生长的土壤,生于斯长于斯,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嵌入民族文化产业以及产品中。先是民族的,最后才是世界的。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镜像载体,“中国梦”为中国电影奠定了灵魂基础。

2 新时期中国梦在中国电影中的表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无声时代,到2017年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前沿制作技术,中国电影的发展,恰似钱塘江大潮,气势汹汹滚滚而来。但是,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从来不以数量为标准。代表中国电影水准的影片,不是新世纪各种特效加持,投资动辄过亿的商业大片,而是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一架摄像机拍出来的故事。《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等影片,在今天看来,其内涵也能秒杀很多所谓大制作的影片。究其原因,不是新世纪的导演以及制作人的拍摄技术不达标,而是整体创作方向的偏颇。空、泛、过度娱乐化导致电影离中国本土文化越来越远,弘扬“中国梦”的理想目标依然渺茫又遥远。当然进入新世纪以来,也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坚持以“中国梦”为主题,得到了业内业外一致好评。但由于数量过少,难以代表新世纪中国电影界的整体

情况,所以在这篇文章里,笔者不将其列入研究范围。

表达“中国梦”主题

中国电影的“中国梦”是什么?绝不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放大,也绝不是对老故事的重复表达。而应当是基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应当是致力于更好地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弘扬真善美[3]。但是反观中国电影界,其真实情况让人深思。除了军旅题材的电影坚持以“中国梦”为电影主题,歌颂爱国情怀以外,其他题材的电影作品难以与“中国梦”主题挂钩。

军事电影的“热血中国梦”

由于军事题材电影的政治特殊性,其审核标准相对于普通题材电影更高,其电影主旨可能引发的爱国、爱军情怀拷问现象,也使得军事题材电影成为中国导演较少染指的电影类型。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军旅电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由于其电影特性的特殊性,供不应求的状态未来仍有可能持续。但是军事题材的电影,却以少胜多,将“中国梦”通过镜像完美诠释。

新世纪以来比较成功的军事类电影不超过十部。以2002年商业大片《走出亚马逊》为例,这部电影建构在联合国特种兵训练的故事背景上,讲述了中国特种兵战士王辉和胡小龙经历千难万险走过重重考验,

最终为国争光的事迹。由于该电影调动的是观众的爱国情怀,中国观众对其他情感都很苛刻,但是唯有对爱国情怀,秉着一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含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观影心。同样因此取得成功的军事电影还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开国大典》、《巍巍昆仑》、《战狼》、《铁血娇娃》等等。爱国梦是“中国梦”星辰中最闪亮的星星,将爱国梦融入光影的镜像叙事中,以民族认同感带动影片观影潮,掀起观众为国争光的热血,这才是军事题材的“中国梦”最重要的地方。

农村电影的“激情中国梦”

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在新世纪之初,乘着中国入世的国际风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风,影坛涌现了一批口碑票房双收的优秀农村电影。例如,讲述村民致富梦的《荔枝红了》、《沉默的远山》,农村教育梦的《美丽的大脚》、《两个人的教室》,农村法制梦的《马背上的法庭》“法官老张轶事系列”,以及农村植树造林绿化梦的《欢乐树》和《天狗》。这些影片着眼于农村生活的小事情,通过反应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将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愿望透过荧幕,送往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尤其是一批以少数民族为主角的《库尔班大叔上北

京》、《姥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影片,更是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大国情怀,融入“中国梦”的大河中。

农村电影中最成功的是《暖春》,只有200万成本的电影,却通过暖心的故事走进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影片讲述了身世凄惨的姑娘小花,在历经艰苦的童年后,尝遍人情冷暖,最终以教师的身份,回报家乡,与生活达成和解的故事。纵然经历千难万险,纵然被生活刺伤千疮百孔,但是依然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依然在为了明天矢志不渝的奋斗,这是中国农民典型的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也是农村的“激情中国梦”。

青春电影的“尴尬中国梦”

青春电影是近十年来,电影市场异军突起的典范。主要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方式,倒腾各种类型的青春故事,试图唤醒观众的代入感,从而赢得票房。此类影片一般由当红小鲜肉主演,宣传有力,但是故事中涵盖的“中国梦”不够分量,难以担纲中国新一代人青春生活的学习榜样。

以《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高票房的青春电影为例,主角的青春生活并不是“中国梦”式的理想奋斗生活,“中国梦”所期

望的青春生活的热血沸腾,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在影片中并没有着重强调。理想的勇敢拼搏的青春,在影片中是满含戏谑与散漫的狗血爱情。青春电影的受众集中于90、00后,这一批人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在网络融合生活的時代,青春电影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影片建构内容与“中国梦”的尴尬距离,使得中国的青春电影只能是小心思的小打小闹。

顶级导演作品的“消极中国梦”

现在中国每年大概有八百多部电影拍摄,四百多部通过审核在影院上映,但做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可谓是不到百分之一。2016年豆瓣评分前十的影片有《踏雪寻梅》、《追凶者也》《路边野餐》、《百鸟朝凤》、《罗曼蒂克消亡史》、《幸运是我》、《树大招风》、《湄公河行动》、《七月与安生》和《驴得水》。其中只有三部电影传达的是社会正能量的一面,分别是《湄公河行动》、《百鸟朝凤》和《幸运是我》,更遗憾的是三部中只有第一部获得了票房的成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是不允许艺术表达阴暗的、社会边缘化的消极的故事形态,而是当这种题材的故事占据主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警醒,过度的剖析社会阴暗,到底对不对?是警示大众的效果多一点?还是给大众带来负面情绪的感染多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