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戏剧衍生艺术欣赏
明朝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明代戏曲和杂技的繁荣
明朝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明代戏曲和杂技的繁荣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剧和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戏曲和杂技成为广泛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大量剧作诞生,并通过精良的舞台效果和表演技巧吸引着观众。
本文将介绍明代戏剧和杂技的繁荣,展示其对明朝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明代戏剧的兴起明代戏剧的兴起得益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明代政府对艺术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戏曲形式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技巧。
明代戏剧融合了自由、明快的北方风格和婉约、柔和的南方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
明代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它通过丰富的舞台布景、精美的服装和独特的化妆来展示故事情节。
京剧的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演员通过各种技巧来演绎剧情。
同时,京剧也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花旦等。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戏剧形式是昆曲,昆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蹈而著称。
昆曲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强调唱念做打的结合,通过演员的精湛技巧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二、明代杂技的发展与戏曲一样,明代的杂技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成为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明代杂技强调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
杂技演员进行各种身体和器械的表演,如高空飞人、平衡术、舞龙等,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刺激和视觉的享受。
杂技表演技巧的发展源于明代社会繁荣的环境和对艺术的重视。
明代政府经常举办庆典和盛大的演出活动,为杂技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宣传机会。
由此带来了杂技表演技巧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三、戏曲和杂技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代的戏曲和杂技在社会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和杂技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看戏曲和杂技表演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娱乐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戏曲和杂技作为艺术形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明朝的民间艺术明代的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
明朝的民间艺术明代的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民间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其中,明代的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是最为突出的。
一、明代的戏曲曲艺明代戏曲曲艺是明代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其代表作品包括《西华山》、《汉宫秋》、《红头记》等,这些作品通过曲调婉转、唱腔抑扬,辅以精彩的演员表演,使戏曲曲艺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代戏曲曲艺的特点之一是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明代戏曲曲艺中较为常见的曲调有西皮、太平鼓、弄堂、风度等,这些曲调都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音乐元素,既有北方的豪放和激昂,又有南方的婉转和柔情,形成了独特的明代风格。
明代戏曲曲艺的特点之二是其内容广泛丰富。
明代的戏曲曲艺涵盖了历史、文学、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既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戏曲,如《水浒传》、《西华山》等,又有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戏曲,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还有一些描述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戏曲,如《吴仙戏》、《板板胡》等。
这些戏曲曲艺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明代的民间舞蹈明代的民间舞蹈是明代民间艺术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民间舞蹈以其舞姿婉转、舞步优美而闻名于世。
民间舞蹈的内容广泛多样,既有以传统节庆活动为主题的舞蹈,如庆祝丰收的《跳小麦》、庆贺新年的《欢快舞蹈》等,又有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舞蹈,如庆祝婚嫁的《彩衣舞》、娱乐休闲的《山歌舞》等。
明代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们以柔和的手臂、轻盈的舞步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感。
同时,明代的民间舞蹈注重舞者和音乐的结合,通过舞者的动作与舞蹈音乐的节奏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悦耳动人的舞蹈氛围。
明代的民间舞蹈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这些舞蹈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展示个人才艺的途径。
同时,明代的民间舞蹈也是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各种庆贺新年、庆祝丰收等活动都少不了民间舞蹈的参与,舞蹈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1. 引言1.1 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戏曲文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反映了社会风俗、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探讨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论述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
首先,我们将回顾明清时期戏曲文学背后的历史背景,并介绍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流派。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形式与特点,包括其表演形式和舞台艺术、剧本结构和表演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然后,我们将对几部明清时期著名的戏曲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其中包括《西华山》、《红字》和《长生殿》等作品。
最后,我们将总结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并就现代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一些展望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欣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对现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丰富的形式与内涵。
2. 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背景2.1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戏曲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分别是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这两个时期都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在明朝初期,宋元以来的元曲逐渐衰落,而闽剧、评弹等地方剧种开始兴起。
到了明中叶和晚明时期,以沪剧和昆曲为代表的南方戏曲迅速发展,并融合了闽剧、评弹等多种元素,形成了新的戏曲流派。
随着明朝的结束,清朝建立并统治中国几百年。
在满族人统治下,戏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位皇帝对于戏曲非常热爱,并对戏曲进行了大力扶持与保护。
2.2 戏曲的发展和流派在明清时期,各地不同类型的戏曲纷纷兴起,形成了多样的戏曲流派。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代戏曲发展和清代戏曲发展两个阶段。
明代戏曲发展阶段:
明代戏曲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来,这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
1.南戏:南戏以杭州为中心,以“越剧”为代表。
越剧因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2.北戏: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
京剧综合了元杂剧、明明杂剧和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清代戏曲发展阶段:
清代戏曲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
1.南戏:越剧继续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南方戏曲剧种之一。
2.北戏:京剧在清朝得到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代表,演员进一步完善了唱腔、表演和化妆的技巧。
3.其他剧种: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例如山东的豫剧、河北的晋剧、浙江的绍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过程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涌现,各个剧种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戏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湘剧等。
这些剧种在演出形式和特点上各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戏曲名家,如李时中、曹雪芹等,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背景、主要剧种、演出形式、名家、代表作品、影响、地位、繁荣。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中国的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吸收了各地戏曲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民俗气息。
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名家辈出,代表作品层出不穷,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演员表演、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
各种戏曲剧种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众多的剧种。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有的强调唱功,有的重视表现力,有的追求舞蹈技巧,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题材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各种名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代表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戏曲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这些名家在戏曲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戏曲艺术的发展背景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段繁荣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的木偶戏
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明清时期的木偶戏明清时期的木偶戏2007-4-2 10:43:52明代以后,城市的商业演出场所瓦舍勾栏衰落下来,木偶戏就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脚之地,不得不退位为城乡市集上走街串巷聚众围观的杂耍表演。
又因为戏曲艺术的极大繁荣,导致它由一种与戏曲分庭抗礼的表演艺术进一步退缩为食戏曲余唾的小道杂艺。
生存条件的恶劣化,使木偶艺术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但却促使它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逐渐开辟出新的局面。
明代民间在操办丧葬的时候,仍然习用木偶戏来冲丧。
《金瓶梅词话》里有一些描写。
例如第六十五、六十六回写西门庆为二房李瓶儿治丧:首七,亲友女眷祭奠,有地吊锣鼓、鬼判舞队演出;三七,亲友女眷与丧主吴月娘伴宿,在灵前看木偶戏;四七发引,同样演出地吊锣鼓。
第八十回写西门庆死:二七,街坊伙计主管等二十余人“叫了一起偶戏,在大卷棚内摆设酒席伴宿,提演的是《孙荣孙华杀狗劝夫》戏文。
堂客都在灵旁厅内,围着帷屏,放下帘来,摆放桌旁,朝外观看”。
明·谢肇淛《长溪琐语》也记载了一则民居人家演出木偶戏的轶事:“大金所一民妇怀孕弥月,家中偶抹傀儡,演《五显传奇》。
”从这些描写可以得知,木偶戏于唐宋时期从“丧家乐”走向了商业化的日常勾栏演出,明代以后又回到人家的红白喜事祭奠演出的位置,走了一个大循环。
清代全国流行的木偶样式主要有三种: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由演员手举杖竿操纵,分布在黑龙江、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以及北京、上海等地。
由操纵方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员藏身幕后,只让木偶和观众见面,这是通常的办法;另一类是演员和木偶同时上台,演员和木偶一起和观众发生感情交流,海南岛的临高一带称之为“鬼仔戏”。
这种木偶演出形式和日本的文乐(人形净琉璃)接近。
布袋木偶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木偶,仅由木偶头和布袋样的衣服组成,演出时演员用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操纵,俗称“掌中戏”,道具简陋易挪移,一担即可挑起。
明代戏剧鉴赏: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剧作风格
明代戏剧鉴赏: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剧作风格明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的两位杰出剧作家关汉卿和汤显祖对明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剧作作品风格独特,情节曲折、紧凑,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关汉卿:唱腔与故事情节的巧妙结合关汉卿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他的剧作《宇文黑珪演北曲杂剧新辑》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的剧作风格独特,成功地将唱腔和故事情节巧妙结合在一起。
1. 关汉卿的唱腔风格关汉卿善于运用优美的唱腔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深入研究了南曲和北曲的唱腔特点,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唱腔风格。
他的唱腔优美婉转,旋律高亢悲壮,能够很好地表达角色的心情和情感。
2. 关汉卿的故事情节关汉卿的剧作情节曲折、紧凑,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他能够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
他擅长描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戏剧体验。
二、汤显祖:真实与幻想的奇妙结合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他的剧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的剧作风格独特,将真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奇妙的戏剧体验。
1. 汤显祖的真实写照汤显祖的剧作注重真实的写照,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他擅长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2. 汤显祖的幻想情节与关汉卿不同,汤显祖的剧作更加偏向于幻想与浪漫。
他善于运用幻想情节来渲染剧作的氛围,给观众带来奇妙的感觉。
他的剧作中常常出现神仙、鬼魂等异想天开的情节,与现实情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效果。
三、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影响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对明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的影响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丰富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元明清三代剧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出形式》
《元明清三代剧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出形式》引言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而元明清三个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剧本的艺术特点和演出形式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元明清三代剧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出形式》,以期对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了解。
元代剧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出形式1. 反映社会现实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
元代剧本通过戏曲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呈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剧本中常常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描绘,如官场腐败、民生苦难等。
2. 多样的剧种和题材元代的剧本以杂剧为主,杂剧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和题材。
其中,元曲是元代剧本的代表作品,如《窦娥冤》、《西华山》等。
这些剧本既有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又有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3. 盛行户外演出在元代,剧本的演出形式以户外演出为主。
因为元代社会繁荣,更多的人可以观看戏曲演出。
此外,户外演出还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增加了互动性和观赏性。
4. 强调舞蹈与音乐元代剧本中的舞蹈与音乐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在剧本的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则通过不同的乐器演奏来增强剧情的表现力。
5. 表演形式的创新元代剧本在演出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比如,引入了人物卡通化、布景舞台的装饰、特殊灯光效果等,丰富了演出的视觉效果。
同时,元代还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剧团和演员队伍,提高了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明代剧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出形式1. 大型剧场的兴起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荣时期,大型剧场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
相比之前的户外演出,大型剧场有着更加完善的舞台设施和观众席位,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演出。
2. 侧重现实生活明代剧本侧重于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剧本中多出现一些与官场、家庭和婚姻等问题相关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观念。
元曲与明清戏剧鉴赏
元曲: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 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共同点:注重 情节和人物塑造,语言优美动人,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明清戏剧: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既有传统剧目也有创新之作,反 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不同点:元曲 更注重情感表达,语言简练明快; 而明清戏剧则更加注重情节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元曲与明清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比较
元曲:以平民百姓的视角,描绘社会百态,强调个体情感和人性解放。
明清戏剧: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伦理和道德,注重社会秩序和和谐。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杂剧:元代戏剧 的主要形式,代 表作品有《窦娥 冤》、《汉宫秋》
等
南戏:起源于南 方,以唱腔优美、 抒情婉转著称, 代表作品有《琵 琶记》、《荆钗
记》等
传奇:明清时期 戏剧的主要形式, 代表作品有《牡 丹亭》、《长生
殿》等
京剧:起源于北 京,融合了多个 剧种的特点,形 成了独特的表演 风格,代表作品 有《群英会》、 《霸王别姬》等
稻壳学院
元曲与明清戏 剧鉴赏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元曲与明清戏剧概述
02
元曲鉴赏
03
明清戏剧鉴赏
04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比较分析
05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现代意义
06
01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鼎盛时代”。
演出形式逐渐规范化,剧本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表演手法和艺术语言也逐渐成熟。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一、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1、新戏、旧戏并存明代以来,越剧、昆曲、梨园戏等新戏逐渐兴起。
清代,则诞生了京剧、黄梅戏、川剧等民间剧种。
在这些新戏的冲击下,元代盛行的南戏和北曲开始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多种戏曲剧种并存的现象,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题材上的转变在明清时期,戏曲的题材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或唐宋诗文,而是开始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等多个领域。
例如李时中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续集》等剧作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诗词、歌曲以及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表演方式与手法明代初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基本上是“合演式”的,多数演员坐在剧场四周,而不是上台演出。
到了明中期,舞台上的演出方式逐渐盛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
表演技巧的提高和舞台设计的改进,也为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戏曲的表现手法1、化妆与服装:戏曲中的化妆和服装被视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通过装扮突显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表达出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2、说唱:说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法。
演员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语气,而且还要将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
3、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可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
4、音乐:音乐也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和角色特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5、道具:道具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道具的运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和背景,从而提高表演效果。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杂剧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杂剧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戏曲和杂剧是当时受到广泛欢迎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剧种,而杂剧则是一种与之有所区别的表演艺术。
本文将分别介绍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杂剧,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剧种和表演风格。
1. 京剧京剧是明清时期最为著名且影响最为广泛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地区,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剧本内容来源广泛,从历史故事到文学名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题材。
2.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特色戏曲剧种。
它以粤语为表演语言,曲调婉转悠扬,较为注重唱腔和音乐表现力。
粤剧的题材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风土人情的故事。
3. 相声相声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表演的曲艺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戏曲。
明清时期,相声已经成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以满足人们对于幽默笑料的需求。
二、明清时期的杂剧不同于戏曲,杂剧是一种以滑稽脱俗、幽默搞笑为主题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多次演变,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1. 昆剧昆剧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特色杂剧剧种,以其缜密的表演技艺和精湛的音乐表演而闻名。
昆剧的剧本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生活百态的故事,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2. 评弹评弹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杂剧艺术形式,以弹拨乐器伴奏着说唱、演唱的方式进行表演。
评弹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赢得观众的喜爱。
3. 南京木偶戏南京木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杂剧形式,表演者通过操纵木偶来进行表演。
木偶形象生动,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现实题材的故事,以及时政讽刺等。
三、戏曲与杂剧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杂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昆曲传播探析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昆曲传播探析作者:于婧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1期摘要:扬州最早的昆曲演剧在万历年间,到明末扬州的昆剧演出已积累了相当深厚的传统和艺事底蕴,经过清初的酝酿交流,至清中期,恰逢其时,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之一。
近现代诸多研究戏曲史、昆曲史的著作对此也是公认的。
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清初期至清晚期昆曲在扬州地区的传播发展状况,意在使人们意识到扬州在昆剧发展史上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明清时期扬州地区昆曲传播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149-02扬州最早的昆曲演剧在万历年间,到明末,扬州的昆剧演出已积累了相当的传统和艺事底蕴,经过清初的酝酿交流,至清中期,恰逢其时,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之一。
扬州在昆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且不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的大量资料和生动描述,史学家赵翼《扬州观剧》诗、林苏门《邗江三百吟》也有很多吟咏,“又入扬州梦一场,红灯绿酒奏霓裳”“苏班名戏维扬聚,副净当场在莽仓”。
近现代诸多研究戏曲史、昆曲史的著作对于扬州的昆曲演剧地位也是公认的。
一从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昆曲传入扬州,并为扬州人广泛接受。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作者生前已风行于扬州,并产生了扬州少女金凤钿因爱读《牡丹亭》而殉情的动人故事,表明昆曲在明代的扬州的普通民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了。
清初有一个扬州盐商为演出洪昇的《长生殿》,花了十六万两银子置办服装道具;另一个扬州盐商为了演出孔尚任的《桃花扇》,花了四十万两银子购买行头。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昆曲的代表作,昆曲在上流社会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自入清代,扬州昆曲演出的记载逐渐增多,这在清初人的文集、诗集中随处可见。
园林是扬州演戏的好地方,扬州文人多于此游赏观剧,红桥是郡城的著名景点,王士稹司理扬州时,曾于此大集文人,举行“红桥修禊”,盛会一时,船中观戏则别有趣味。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表演艺术
音乐在戏曲中地位和作用阐述
烘托氛围
音乐在戏曲中扮演着烘托氛围的 重要作用。通过不同的音乐声腔 和伴奏乐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 场景和氛围,使观众更加身临其 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
刻画人物
音乐还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和 性格。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 现手法,可以生动地展现出角色 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05
观众接受心理与传播途径研究
观众群体特征分析
社会阶层与观众构成
明清时期,戏曲观众遍布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士人、商人、 手工业者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观众对戏曲有着不同的审美需 求和接受心理。
地域文化差异
明清时期,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差异显著。不同地域的 观众对戏曲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存在差异,如南方观众偏 爱细腻、婉转的表演风格,而北方观众则更喜欢粗犷、豪放 的表演风格。
昆曲《牡丹亭》等经典作品赏析
昆曲艺术特点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其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杜丽娘和柳 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剧情赏析
该剧讲述了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后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画像,杜丽娘 化为鬼魂与柳梦梅再度幽会。最终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剧情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观赏心理需求满足策略探讨
情节设置与观众心理
明清戏曲在情节设置上注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悬念设置,满足观众的观赏 心理需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角色塑造与观众认同
明清戏曲中的角色塑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观众往往通过角色来投射自己的情感和认同,从而获得 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戏曲表演者在角色塑造上需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角色更加立体、鲜活 。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各种剧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戏曲艺术起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剧种特点和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以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学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牡丹亭》、《桃花扇》等传世之作仍然广受推崇。
戏曲艺术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社会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起源、发展、剧种、特点、表演形式、文学作品、社会影响、繁荣、辉煌。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曲艺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欣赏。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越来越高超,舞台布景和道具也越来越精美。
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家也开始为戏曲剧本写作,为戏曲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戏曲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
明清传奇戏曲ppt课件
旅游开发
将明清传奇戏曲与旅游相结合,打 造特点文化旅游项目,有助于推动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提升 。
艺术教育
将明清传奇戏曲融入艺术教育体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酷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 文化修养。
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启示
01
02
03
创新与传承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审美和表现手法, 实现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
音乐与舞蹈
明清传奇戏曲在表演中融会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可以展示这些音乐和舞 蹈元素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04
明清传奇戏曲的现代意义
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历史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维系民族 精神至关重要。
。
舞台表现力
演员在舞台上需要具备强烈的舞 台表现力,通过表情、动作、声 音等手段,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 情境,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
音乐与舞蹈元素
01
音乐设计
明清传奇戏曲的音乐设计通常包括唱腔、伴奏等方面,通过音乐的旋律
、节奏等手段,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增强剧情的感染力。
02
舞蹈元素
在明清传奇戏曲中,舞蹈元素通常用于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场景的转
情感纠葛与道德挣扎,引发观 众寻思
《长生殿》中的人物情感纠葛 和道德挣扎引发了观众寻思。 通过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悲 剧,观众能够思考人性的复杂 与矛盾,以及道德与情感的冲 突。
《桃花扇》
总结词
爱情悲剧与历史反思,展现明清交替之际的社会动荡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图书出版业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图书出版业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和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戏曲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还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图书出版文化。
戏曲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各种戏曲剧种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诸如京剧、越剧、昆曲、豫剧和梨园戏等剧种,都以其唯美艺术表现、深刻人物刻画、丰富的话剧形式和强劲的音乐韵律,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京剧的表演形式、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京剧表演的标志性特点是“四大发声”:头、喉、胸、齿,这种表演风格已经成为盛行于现代文化的一种经典形式。
除此之外,昆曲作为中国的古老戏曲剧种,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昆曲的表演形式、音乐曲调、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层面都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昆曲在纽约“世界文化交流展览会”上曾得到高度赞誉,这足以证明昆曲在世界戏曲艺术中的地位。
戏曲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得到如此鼎盛的发展,除了人们内心深厚的文化情感外,还应归功于出版业的快速崛起。
图书出版业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代表作品。
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都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首次问世,并享有了极高的声誉。
《水浒传》是明朝末年河南西华府人施耐庵写成的一部章回小说,以宋朝末年为背景,描述了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此书虽属于小说类别,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宋朝末年世风人情的特征,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特征。
其作品风格宏伟壮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红楼梦》是清朝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顶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贵族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虚构的贾宅门第中的繁华荣落,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强调家族的悲剧性命运,风格清新脱俗,贴合当时的文化情境,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高峰”。
明清戏曲
• 风情剧
李渔《笠翁十种曲》
李玉及其作品
• 李玉生平
吴县人,家传自擅清平调,著传奇以抒其愤
• 李玉作品
三十多种,《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 《占花魁》《千忠戮》《清忠谱》
• 李剧特点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安排紧凑严密、场 面描写宏伟活跃
李渔及其作品
• 李渔其人
浙江兰溪人,放诞自适,托钵山人
• 李渔作品
《长生殿》与《长恨歌》《梧 桐雨》的不同
情节安排不同
细节描写不同 作者倾向不同
情节安排不同
• 《长恨歌》首先是帝王宠爱,接 着是马嵬之变,其次是明皇思念, 最后蓬莱相见 • 《梧桐雨》加上李隆基夺儿媳、 杨玉环与安禄山有私情秽事,最 后重点写明皇思念 • 《长生殿》删去秽事,写出男人 不专女人善妒,最后安排月宫相 会
雌木兰、女状元)
• 作品特点:世俗观念和市民精神,讽刺杂
剧
二、明代传奇
• “传奇”与四大声腔 • 明初期传奇
邱濬《五伦全备记》姚茂良《精忠记》张复 之《金印记》沈采《千金记》王济《连环记》
• 明中期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 《鸣凤记》
• 明后期传奇
高濂《玉簪记》周朝俊《红梅记》
传奇与四大声腔
作者的倾向
• 《长恨歌》:同情中有感慨 • 本是要“惩尤物,窒乱阶”,事实上 是同情李、杨爱情,表达感伤,即美 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美好感情总是有 缺憾
• 《梧桐雨》:批判中有同情 • 是一个末本,以唐明皇为中心,他是 一个为情所迷、昏愦软弱、可怜可叹 的世俗男子
• 《长生殿》:美化中有歌颂 • 美化二人爱情基础,将其生活化、现
三、桃花扇
• 孔尚任的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清时期的戏剧织绣与剪纸民间剪纸和织绣品一般出于农家妇女之手。
中国古代的女子,根据传统文化的要求,在闺中待字时要从事女红,亦即进行描画、针线、纺织一类的手工作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同时也锻炼自己手和心的灵巧程度,为成人以后挑起生活担子做准备。
剪纸和织绣品,就是女红的一部分艺术成果。
这种风气在民间长期保存下来,因此农家妇女常常多会从事这类手工艺术创作。
由于明清时期戏曲娱乐几乎可以说是农村女子唯一的娱乐样式,因此她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进而对于生活的描绘,自然就有很多是出之于戏曲。
于是,她们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民间戏曲工艺品。
传世甘肃戏曲刺绣剪纸是运用剪刀(或刻刀)和彩纸进行造型的艺术,织绣则利用针线和织机为构图工具,其流行地域极其广泛,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其踪迹。
剪纸的作品类型根据用途有窗花(贴在居室窗户上)、龙船花(贴在灯笼上)、圈盆花(送礼时放在礼物上)之分,织绣的底件则为包括衣物、巾帕、单被在内的各种民间布料和丝料品。
剪纸和织绣的内容都包括花卉图案、鸟兽虫鱼、神话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等。
其制作的方法通常都是按照现有底样,以之为稿剪出、织出或绣出新的图画来。
底样常常是历代相传、家家相借之物,一部分是民间专门在庙宇里画神像艺人的副产品,一部分则是普通剪纸织绣者的创造。
有一些心灵手巧并达到一定手工艺术修养的妇女,在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之后,逐渐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构图创造的程度,她们就是剪纸和织绣底样的创作者。
例如在看了一场戏之后,她们就能够凭回忆把其中最为动人的场景描画出来,剪成始件,织绣成底样,以后这些花样就会在其他妇女手中流传。
底样在流传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生移形和变迁,逐渐走向更加洗练和美化。
传世·湖南苗族跳花手绢戏曲剪纸有单个人物或多个人物组成一个戏出场面的,后者又分单幅的、多幅的,多幅的往往按照戏出成套剪制。
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永康县、浦江县等,是戏曲窗花创作的集中地区。
山西省祁县、新绛等地也是剪纸流行区域。
河北省的蔚县窗花风格独特,它不同于它处的用单色彩纸剪制,而是先用白纸剪成花样之后再进行染色(称为“点色”),通常可以染上三四种不同的颜色。
染色由人工操作,一般由妇女和儿童承担,每人专染一种颜色。
所用色料是洋红、大绿一类的“品色”,染成的窗花五色辉映,清新可爱。
晚清时出现了专门售制窗花的民间艺人,1947年统计,蔚县的窗花制作者达五六十家,他们的作品远销山西、河南、内蒙和东北各地。
在民国时期的蔚县民间窗花艺人中,有一位王老赏,农民出身,自七八岁时开始学“点色”,20岁成为著名的剪纸艺人,其作品成为周围20余村剪纸艺人的底样。
他注重创作戏曲题材的窗花,随时留意观察戏台人物和场面,苦心琢磨,并参考同类题材的年画构图,终于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他一生创作戏曲窗花千幅以上,留下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品。
北方的剪纸风格浑厚朴实,西北的更是粗犷单纯,江南的戏曲窗花则柔媚纤丽,构图相当完整,线条也富于变化,人物之外,更有布景、场面,完整体现了舞台形象。
传世·湖南戏曲刺绣织绣工艺来源于古老的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和手段,但民间织绣则主要停留在手工阶段,尤其绣品多由农家姑娘一针一线绣出,作为自己出阁时的陪嫁品。
绣品的种属也因时因地而异,多为生活用品,如其中有“帐幔”、“苫盆”(灯盏或便盆上的遮盖物)、“镜帘”、“钱包”、“耳套”(新娘赠新郎用),以及给未来小宝宝的“兜肚”、“项圈”、“风帽”之类。
民间织绣以其纯朴、稚拙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尤以戏曲场面织绣引人留连瞩目。
(来源:中国戏剧图史)传世·山东背心《铁弓缘刺绣》传世山东口围戏曲刺绣传世山西《穆柯寨》刺绣传世山西荷凶戏曲刺绣传世陕西《春秋配》刺绣传世陕西《拾玉镯》刺绣清伊通戏曲绣画《穆柯寨》民国金华戏曲剪纸《对珠还》民国金华戏曲剪纸《二进宫》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曹操民国蔚县五彩剪纸青蛇白蛇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二)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三)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四)民国蔚县五彩剪纸赵匡胤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打金枝》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洛阳桥》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西厢记》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绣鸳鸯》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摇钱树》民国浙江戏曲剪纸《江罗镜》清丰宁戏曲剪纸《捉放曹》二、明清时期的戏剧绘画(壁画)由传统的绘画观念所决定,为文人学士操纵的画坛历来难得表现戏曲的内容,但明万历以后,戏曲版画随着坊间刻印本的泛滥而极度兴盛,涌现出一批戏曲版画家,著名者如陈老莲,一生所绘戏出很多,留下不朽名声,其他一些画家如仇英等也为戏曲版画绘制底样。
在这种时代风气影响下,少数成名文人画家也偶尔涉及戏画,主要是歌咏著名的戏曲故事和人物。
例如传为仇英与文征明合作的《西厢记》图册,仇英作画,文征明小楷书写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曲词,计有图20幅,每图附曲词一页,分别题为“佛殿奇逢”、“僧房假寓”、“墙角联吟”、“斋坛闹会”、“惠明寄简”、“红娘请宴”、“夫人停婚”、“莺莺听琴”、“锦字传情”、“妆台窥简”、“乘夜逾墙”、“倩红问病”、“郑恒求配”、“尺素缄愁”、“月下佳期”、“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泥金报捷”、“衣锦还乡”。
尽管此册页可能为后人伪托(书端“嘉靖癸酉”款与历史纪年不符),但绘画风格的恬淡空灵,笔法的工稳细腻,都透示出绘者非同凡响的功力和技巧。
拉萨大昭寺藏戏《诺桑法王》壁画由于戏曲在明清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明清院画中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卷轴,往往会绘出戏曲演出场景来点缀繁华。
例如展现南京都城景观的绘画,明人《南中繁会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表现苏州城内外山水街巷景观的绘画,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里面都有戏台围观场景的出现。
至于宫廷画师们为康熙、乾隆皇帝和太后们绘制的诸多千秋万寿图,更是根据当时的庆贺活动绘出了大量戏台演出的实景。
生活在清宫里面的御用画师,由于身分的限定,没有文人画家的那份清高,他们根据帝王的好尚和胃口,或是遵照旨意,画了大量的戏曲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人《性理精义》、《戏出画册》、《戏出册》三种,就是这一类绘画册页。
从风格看这些画多出内务府如意馆画士之手。
如意馆档案中曾有“著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字样,沈振麟应该是当时如意馆的一位画师。
这些戏画都是工笔细描之作,通常捕捉住最精彩的戏出场面进行描画,并把人物的脸谱扮像、所穿服装以及场上道具等,一一认真描下,观之即如演出在目。
拉萨桑耶寺白面具白面具戏壁画宫廷戏画的绘制有着演出范本的直接实用目的,但戏画本身却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当民间画家也来进行这方面工作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戏画就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品。
清末到民国不断有人绘制了类似的戏曲场面画,其手法多与宫廷戏画接近,内容则表现当地的流行声腔剧种和盛演剧目。
例如知道的有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苏州李涌绘制的昆曲折子戏图8幅,同治五年(1866年)宣鼎绘制的昆曲折子戏《粉铎图咏》36幅,清末和民国北京民间艺人绘制的皮黄戏出等等。
这些戏画和民间戏曲年画的绘制手法也很接近,它们彼此吸收模仿,相得益彰。
民间戏画还经常采用灯画的形式。
灯画的绘制是为了粘贴于灯笼壁上,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供人们赏灯时观赏。
灯画根据灯品的不同,其规格、形状、大小都不相同。
灯画有的是用木版刻印的,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地都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有的则是手绘的。
清末北京民间画家就曾经画有昆曲、高腔和秦腔灯画戏出若干幅。
拉萨市达宫江噶尔藏戏壁画民间戏画里还有壁画一大类。
壁画在唐代以前多由文人学士中的画家充任,宋以后以卷轴、扇面和册页为主要形式的文人画和院体画把文人的目光吸引开来,庙宇壁画就让给了民间画匠来制作。
神庙壁画绘制戏曲场景,其传统来自宋元时期。
明清以后,由于戏曲的更为普及和深入民间,在广布各地的乡间庙宇里,戏曲壁画成为一项最为常见的内容。
它们的作者多是参与庙宇建筑绘壁工作的民间工匠,这些工匠往往是戏曲的爱好者,他们在绘制神佛鬼魅及其世界的时候,也把自己或者当地民众喜爱的戏曲剧目和其演出场景画在墙壁上。
这些无名氏的作品成为明清绘画里的一项庞大内容。
尽管其艺术价值往往并不高,但却造就了民间文化的一大景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民国·北京民间戏画《祭江》民间神庙戏曲壁画作为衬托性的装饰画,一般绘制在庙宇内非主要的壁面上,例如墙壁的斗拱拱眼处、檐底墙面等。
河南省密县洪山庙清代戏曲壁画即绘于大殿斗拱眼壁上,四川省绵阳县鱼泉寺清代壁画则绘在两廊和一座虚阁的过梁上,类似的戏曲壁画在全国各地的庙宇中经常见到。
神庙戏曲壁画里一个特别值得提出的流派是藏戏壁画。
藏戏有着自己不同于汉族戏曲的独立形成历史。
据说在15世纪时,藏传佛教一位云游高僧汤东杰布为募捐造桥,在藏族传统的宗教仪式、民间舞蹈、杂技表演的基础上,逐渐综合成了一种以念诵、演唱、歌舞、表演等诸种手段表现佛本生故事和民间故事的演出形式,表演者带白山羊面具,因此这种形式被称为白面具戏。
汤东杰布晚年时期,民间演出中又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戏剧性更强的蓝面具戏。
17世纪时,藏戏受到五世达赖喇嘛的重视和扶持,正式形成了程式化的独立剧种,其主要剧目有《诺桑法王》、《苏吉尼玛》等,主要在每年的宗教节日上演出。
由于藏戏与藏传佛教这种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藏戏流行地区的众多寺庙壁画里,都可以找到其踪影。
(来源:中国戏剧图史)民国·北京民间戏画《空城计》民国·北京民间戏画《双冠诰》民国·北京民间戏画《四郎探母》民国·北京民间戏画《辕门射戟》明·仇英绘《西厢·佛殿奇逢》明·仇英绘《西厢·惠明寄简》清《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局部)清《戏出画冊·状元谱》清《戏出画冊·打金枝》(二)清《戏出画冊·烈火旗》清《性理精义》戏画《探母》清《性理精义》戏画《辛安驿》清《性理精义》戏画《张家店》清·《性理精义》戏画《镇潭州》清·北京灯戏画(二)清·北京灯戏画《恶虎村》清·北京灯戏画《捉放曹》清·北京民间戏画《莲花湖》清·北京民间戏画《送盒子》清·北京民间戏画《天水关》清·北京民间戏画《战北原》清·北京民间戏画《捉放》清·藏戏《苏吉尼玛》故事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