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戏剧衍生艺术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清时期的戏剧织绣与剪纸

民间剪纸和织绣品一般出于农家妇女之手。中国古代的女子,根据传统文化的要求,在闺中待字时要从事女红,亦即进行描画、针线、纺织一类的手工作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同时也锻炼自己手和心的灵巧程度,为成人以后挑起生活担子做准备。剪纸和织绣品,就是女红的一部分艺术成果。这种风气在民间长期保存下来,因此农家妇女常常多会从事这类手工艺术创作。由于明清时期戏曲娱乐几乎可以说是农村女子唯一的娱乐样式,因此她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进而对于生活的描绘,自然就有很多是出之于戏曲。于是,她们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民间戏曲工艺品。

传世甘肃戏曲刺绣

剪纸是运用剪刀(或刻刀)和彩纸进行造型的艺术,织绣则利用针线和织机为构图工具,其流行地域极其广泛,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其踪迹。剪纸的作品类型根据用途有窗花(贴在居室窗户上)、龙船花(贴在灯笼上)、圈盆花(送礼时放在礼物上)之分,织绣的底件则为包括衣物、巾帕、单被在内的各种民间布料和丝料品。剪纸和织绣的内容都包括花卉图案、鸟兽虫鱼、神话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等。其制作的方法通常都是按照现有底样,以之为稿剪出、织出或绣出新的图画来。底样常常是历代相传、家家相借之物,一部分是民间专门在庙宇里画神像艺人的副产品,一部分则是普通剪纸织绣者的创造。有一些心灵手巧并达到一定手工艺术修养的妇女,在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之后,逐渐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构图创造的程度,她们就是剪纸和织绣底样的创作者。例如在看了一场戏之后,她们就能够凭回忆把其中最为动人的场景描画出来,剪成始件,织绣成底样,以后这些花样就会在其他妇女手中流传。底样在流传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生移形和变迁,逐渐走向更加洗练和美化。

传世·湖南苗族跳花手绢

戏曲剪纸有单个人物或多个人物组成一个戏出场面的,后者又分单幅的、多幅的,多幅的往往按照戏出成套剪制。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永康县、浦江县等,是戏曲窗花创作的集中地区。山西省祁县、新绛等地也是剪纸流行区域。河北省的蔚县窗花风格独特,它不同于它处的用单色彩纸剪制,而是先用白纸剪成花样之后再进行染色(称为“点色”),通常可以染上三四种不同的颜色。染色由人工操作,一般由妇女和儿童承担,每人专染一种颜色。所用色料是洋红、大绿一类的“品色”,染成的窗花五色辉映,清新可爱。晚清时出现了专门售制窗花的民间艺人,1947年统计,蔚县的窗花制作者达五六十家,他们的作品远销山西、河南、内蒙和东北各地。在民国时期的蔚县民间窗花艺人中,有一位王老赏,农民出身,自七八岁时开始学“点色”,20岁成为著名的剪纸艺人,其作品成为周围20余村剪纸艺人的底样。他注重创作戏曲题材的窗花,随时留意观察戏台人物和场面,苦心琢磨,并参考同类题材的年画构图,终于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一生创作戏曲窗花千幅以上,留下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品。

北方的剪纸风格浑厚朴实,西北的更是粗犷单纯,江南的戏曲窗花则柔媚纤丽,构图相当完整,线条也富于变化,人物之外,更有布景、场面,完整体现了舞台形象。

传世·湖南戏曲刺绣

织绣工艺来源于古老的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和手段,但民间织绣则主要停留在手工阶段,尤其绣品多由农家姑娘一针一线绣出,作为自己出阁时的陪嫁品。绣品的种属也因时因地而异,多为生活用品,如其中有“帐幔”、“苫盆”(灯盏或便盆上的遮盖物)、“镜帘”、“钱包”、“耳套”(新娘赠新郎用),以及给未来小宝宝的“兜肚”、“项圈”、“风帽”之类。民间织绣以其纯朴、稚拙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尤以戏曲场面织绣引人留连瞩目。(来源:中国戏剧图史)

传世·山东背心《铁弓缘刺绣》

传世山东口围戏曲刺绣

传世山西《穆柯寨》刺绣

传世山西荷凶戏曲刺绣

传世陕西《春秋配》刺绣

传世陕西《拾玉镯》刺绣

清伊通戏曲绣画《穆柯寨》

民国金华戏曲剪纸《对珠还》

民国金华戏曲剪纸《二进宫》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曹操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青蛇白蛇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二)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三)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戏曲人物(四)

民国蔚县五彩剪纸赵匡胤

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打金枝》

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洛阳桥》

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西厢记》

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绣鸳鸯》

民国浙江东部戏曲窗花《摇钱树》

民国浙江戏曲剪纸《江罗镜》

清丰宁戏曲剪纸《捉放曹》

二、明清时期的戏剧绘画(壁画)

由传统的绘画观念所决定,为文人学士操纵的画坛历来难得表现戏曲的内容,但明万历以后,戏曲版画随着坊间刻印本的泛滥而极度兴盛,涌现出一批戏曲版画家,著名者如陈老莲,一生所绘戏出很多,留下不朽名声,其他一些画家如仇英等也为戏曲版画绘制底样。在这种时代风气影响下,少数成名文人画家也偶尔涉及戏画,主要是歌咏著名的戏曲故事和人物。例如传为仇英与文征明合作的《西厢记》图册,仇英作画,文征明小楷书写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曲词,计有图20幅,每图附曲词一页,分别题为“佛殿奇逢”、“僧房假寓”、“墙角联吟”、“斋坛闹会”、“惠明寄简”、“红娘请宴”、“夫人停婚”、“莺莺听琴”、“锦字传情”、“妆台窥简”、“乘夜逾墙”、“倩红问病”、“郑恒求配”、“尺素缄愁”、“月下佳期”、“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泥金报捷”、“衣锦还乡”。尽管此册页可能为后人伪托(书端“嘉靖癸酉”款与历史纪年不符),但绘画风格的恬淡空灵,笔法的工稳细腻,都透示出绘者非同凡响的功力和技巧。

拉萨大昭寺藏戏《诺桑法王》壁画

由于戏曲在明清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明清院画中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卷轴,往往会绘出戏曲演出场景来点缀繁华。例如展现南京都城景观的绘画,明人《南中繁会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表现苏州城内外山水街巷景观的绘画,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里面都有戏台围观场景的出现。至于宫廷画师们为康熙、乾隆皇帝和太后们绘制的诸多千秋万寿图,更是根据当时的庆贺活动绘出了大量戏台演出的实景。

生活在清宫里面的御用画师,由于身分的限定,没有文人画家的那份清高,他们根据帝王的好尚和胃口,或是遵照旨意,画了大量的戏曲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人《性理精义》、《戏出画册》、《戏出册》三种,就是这一类绘画册页。从风格看这些画多出内务府如意馆画士之手。如意馆档案中曾有“著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字样,沈振麟应该是当时如意馆的一位画师。这些戏画都是工笔细描之作,通常捕捉住最精彩的戏出场面进行描画,并把人物的脸谱扮像、所穿服装以及场上道具等,一一认真描下,观之即如演出在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