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点】 古诗《 静夜思 》赏析 _ 0016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如同霜花般洁白,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月光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神秘。
而在这首诗中,月光更是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媒介。
明亮的月光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乡,那个曾经养育他、陪伴他成长的地方。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心中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动,无法抑制。
“床前明月光”,这句诗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场景,却蕴含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床前的月光,如同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让诗人陷入了回忆和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明月,那轮曾经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的明月。
“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诗人巧妙地将月光与霜相比较,不仅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冷,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大地上铺满了洁白的霜花,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家。
“举头望明月”,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亮的月亮,仿佛在向它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它见证了诗人的成长和变迁,也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在仰望月亮之后,低下了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他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山川河流、亲朋好友和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
那种对故乡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动,让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静夜思》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度的经典诗作。
它以其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的表达,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生命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面临何种困境与挑战,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都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李白《静夜思》赏析_写作技巧
李白《静夜思》赏析《静夜思》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白《静夜思》赏析,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明代版本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2-3]宋代版本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及译文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 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唐朝作者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下而安者也。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李白《静夜思》全诗译文及赏析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全文及解析
《静夜思》全文及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思和深远的意境。
先来看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屋内,看到床前那一片皎洁的月光。
这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地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
“床”字在此处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睡床,有的说是井栏。
无论是哪种解释,都不影响诗句所传达的整体意境,那就是在这静谧的夜晚,月光悄然映入了诗人的眼帘。
“疑是地上霜”,诗人看到这明亮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这种错觉的产生,恰恰反映出诗人当时内心的某种孤独和清冷。
霜,给人一种寒冷、凄清的感觉,而诗人将月光误认为霜,也暗示了他在异乡漂泊时内心的寂寞和对家乡温暖的思念。
也许在那一刻,他的身心都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秋霜般的寒意。
“举头望明月”,诗人从恍惚中回过神来,抬起头来仰望那轮高悬在天空中的明月。
明月自古以来就是团圆、思念的象征。
当诗人抬头望月时,他的目光中或许充满了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眷恋。
这一望,望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无尽愁绪。
“低头思故乡”,在仰望明月之后,诗人又低下头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思念那里的亲人和熟悉的山水田园。
这一低头,蕴含了多少无法言说的愁苦和思念。
故乡,是他心灵的归宿,是他在漂泊生涯中始终牵挂的地方。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游子在月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深深地触动每一个游子的心灵。
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自身情感的真挚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光比作秋霜,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洁白和清冷,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同时,全诗通过动作的描写,如“举头”“低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从抬头望月的满怀思念,到低头沉思的愁绪万千,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诗人在月夜中的一举一动,感同身受他的思乡之苦。
《静夜思》诗词解析
《静夜思》诗词解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一番解析。
《静夜思》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正好构成了一首完整的五言古诗。
诗句简练而富有意境,以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情感。
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
明月高悬,照亮了整个房间,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
明月光也常被视为一种灵感的象征,启示了诗人的思考。
诗的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提到了地面上似乎有霜的迹象。
这里的“疑是”用于表示不确定,给人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
霜是秋天的象征,也让人感到了寒冷的气息。
同时,霜的凝结又与诗人内心的思绪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意境的对应。
诗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明月,展现出他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这句诗意中蕴含了作者的感叹和追求,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逢夜深人静之时,对故乡的思念便浮现在诗人的心头。
这里的“低头”也暗示着诗人的沉思和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致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出一种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词简练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深深的感受,使人产生了如诗人一般对明月和故乡的思恋之情。
《静夜思》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它不仅展现了李白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凝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气韵。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影响深远,被誉为李白的诗坛巅峰之作。
通过对《静夜思》的诗词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永远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人所传颂。
以上是对《静夜思》的诗词解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与感悟,让我们共同品味这一经典之作带来的美好。
《静夜思》全诗鉴赏
《静夜思》全诗鉴赏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静夜思》全诗鉴赏,欢迎大家浏览!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夜思》赏析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赏析篇2[案例描述](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
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
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举头思故乡(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
《静夜思》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静夜思》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静夜思》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词句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古诗赏析
静夜思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夜思古诗赏析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鉴赏
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鉴赏(2)李白《静夜思》原文翻译鉴赏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内编》卷六)王世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古诗静夜思赏析
古诗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意境,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静夜思念故乡的情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静夜思》进行赏析。
《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首句写自己寂寞时的心情:“床前明月光”,通过“明月光”来引出次句的主题。
“疑是地上霜”是一种寓言手法,指月光如霜,如地上的霜。
这是一种以景寄情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接着,第三句道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独在外地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低头思故乡”,是整首诗的中心句,也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高潮句。
通过写出“举头、低头”来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整首诗情感更为丰富。
《静夜思》通过简短的语言、精练的文字,将寂寞、惆怅、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对“明月光”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令人产生共鸣。
这首诗采用从句并列、押韵的方式,使整体结构简洁有力。
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的对仗结构,使整首诗意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静夜思》这首诗在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也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每当人们在静夜中看到明月,就会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总之,李白的《静夜思》以简短的语言、精练的文字,表达出了诗人寂寞、惆怅、思乡的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使诗歌更加饱含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李白不朽的艺术珍品。
《静夜思》李白诗词鉴赏
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内容是单纯的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在月明之夜,在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第1页共1页。
静夜思古诗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及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月光洒在床前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夜里,产生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相似和功能上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通假字。
本诗中‘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诗人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诗人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诗人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诗人所言乃是室外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诗人原意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
唐代·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
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