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控制培训课程.pptx

合集下载

《发酵过程工艺》PPT课件

《发酵过程工艺》PPT课件
第六章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 发酵,原本是指在厌氧条件下葡萄糖通过酵解途径生成乳酸或乙醇等的分解代谢过程 。 在广义的工艺上,则把发酵看做是微生物把一些原料养分在合适的条件下(通常是 需氧)经特定的代谢转变成产物的过程。
• 发酵是一种很复杂的生化过程,发酵生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工艺条件的制约。需要 多年的经验才能掌握。
第二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 数
• 在发酵工艺中,要想控制发酵,使其按人的意志转移,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影响发 酵的因素太多,有些因素还是未知的,但了解发酵工艺条件对过程的影响和掌握反 映菌的生理代谢和发酵过程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 生产。
第二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
数 1. pH值(酸碱度)
以溶氧、pH值、呼吸商、排气中CO2分 压及代谢产物浓度等作为控制参数
3、半连续发酵
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 (行业中称为带放)的培养方法。
优点:
① 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 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缺点
(Yx/s)和产物得率系数(Yp/s),分别定义为消耗1g营养物质生成的细胞的克数和生成产物 的克数。
工业生产中可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细胞和产物的生成量及营养物质的消耗量来进行计算。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 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① 生长关 联型 和② 非生长关联型。
二、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发酵液pH对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积累影响较大 。生产前应进行试验和研究。
• 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积累的最适pH不一定相同 。
• 整个发酵过程的pH是变化的。 1、 pH对发酵的影响 2、影响发酵pH的因素 3、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

教学培训PPT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教学培训PPT发酵过程工艺控制
30
三、CO2浓度的控制
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根据它对发酵的影响而定。 通气搅拌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 二氧化碳的产生与补料控制有密切关系
31
第五节 流加补料的控制
优点:
1.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分解代谢物 阻遏作用;
2.避免因一次性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过
多而造成波谷现象;
3.可用作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 4.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化控制
➢ ➢ 单独使用效果差,常与分散剂(微晶二氧化硅)一起使用
23
(5)消泡剂的应用和增效
A 消泡剂加载体增效 B 消泡剂并用增效 C 消泡剂乳化增效。
24
2 机械消泡
靠机械力引起强烈振动或者压力变化, 促使泡沫破裂,或借机械力将排出气体中的 液体加以分离回收。
25
理想的机械消泡装置: 动力小 结构简单 坚固耐用 清洗、杀菌容易 维修保养费用少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 自溶阶段:pH上升
12
引起pH下降的因素:
(凡是导致酸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碱性物质消耗的发 酵,其pH都会下降)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 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 量积累而pH下降。 2)消泡油加得过多 3)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pH下降
13
引起pH上升的因素:
(凡是导致碱性物质生成或释放,酸性物质消耗 的发酵,其pH都会上升) 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 使pH上升。 2)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3)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的加入过多使pH 上升。
14
三、 发酵过程中 pH的调节与控制 1添加碳酸钙法; 2氨水流加法; 3尿素流加法

发酵工艺的过程控制课件.pptx

发酵工艺的过程控制课件.pptx

二、动力学
• 下面以多罐,开放式(相对于菌体截留的密闭 式)混合均匀为例
• F 流量 L/h • X 菌浓度 g/L • S 基质浓度 g/L • P 产物浓度 g/L • 每一罐流量一样为F • 要保持连续发酵系统的稳定
1.菌的情况 流入量十生长菌量=流出菌量 即:
3、对基质情况
• 同理
• •
• 饱和常数 K,为S 1/2 m时基质浓度
算。
2、产物类型 此一类型产物主要有两大类:
• ①菌体 产量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菌体产量常数相对稳定。故知 产量常数可控制流加糖的量,还可利用产量常数检查,发酵条 件的控制是否合适。
• ②代谢产物:酵母的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另部分次级代谢产物也属此型,但大多数属类型III ③次级代谢产物,杆菌肽、氯霉素。
• ①将预知某个发酵将按什么情况进展
• ②可作为发酵的中间控制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指导生产监督生产,如控制 流加糖。根据菌体生产和产物形成是否同步的,可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如 Ⅱ、Ⅲ型可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目的(菌体或产物),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从营养上说,生长的营养条件和产物的营养条件有区别。
• ③在连续发酵的设计上,类型Ⅰ可用单级,如为类型Ⅱ、Ⅲ就要采用二级以 上的连续发酵,使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都得到保证。
发酵:1、速度:表征是什么?几个表征间关系;
2、影响因素:其如何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因素
• 现主要讨论第1个问题
• 将培养基灭菌,加入菌种,在一定容器中发酵,将其动态变化 画成曲线,此为发酵曲线图
• 所以影响因素为:
a 基质中糖或碳源
b 菌种
c 产物
从此三个因素分析发酵速度。
发酵曲线图
浓 度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ppt课件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ppt课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反应速率 2.影响发酵方向
另外,还影响发酵液的粘度、溶氧和酵温度是既适合菌体的生长又适合 代谢产物合成的温度。
随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菌体生 长阶段不同而改变。
三、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发酵热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

四、温度的控制
一般不需加热,因 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 需要冷却的情况多。
用夹套或蛇形管, 通冷却水。
第三节 pH变化及其控制
一、pH变化的原因
1.基质代谢
(1)糖代谢 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 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 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pH下降; 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
生长的最适pH值与发酵的最适pH值
举例:Aspergillus niger在pH2~2.5范围时有利于合 成柠檬酸,当在pH2.5~6.5范围内时以菌体生长为主, 而在pH7.0时,则以合成草酸为主。
2.pH的控制
(1)调节好基础培养基的pH。
若控制消后pH在6.0,消前pH往往要调到6.56.8。 (2)通过加酸碱和中间补料来控制。
罐内消泡: 靠罐内消泡浆打碎泡沫。 罐外消泡:靠喷嘴的加速作用消除泡沫。
2.消泡剂消泡
机理: 降低液膜的机械强度 降低液膜的表面粘度
(1)天然油脂类:豆油、玉米油、棉子油、菜 籽油(还可作为碳源),用量大,0.1% 0.2%。 (2)聚醚类:又称泡敌,消泡能力为豆油的 1020倍,用量少,0.02%-0.03%。
第六节 发酵染菌及其防治
一、染菌的检查、判断
(一)观察法
1. 菌体浓度(OD值)异常(OD:optical density) 2. 溶解氧(DO)异常 3. pH值异常 4. 泡沫过多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方法:采用较低浓度的基础培养基, 待菌体长到一定阶段,补入适当的营 养物质,延长发酵产物合成期。
意义:控制菌的生长速率、培养中期 的代谢活动,延长合成期,推迟菌体 自溶;加入前体增加合成产物的中间 体,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中间补料内容 1、碳源
3、前体
2、氮源 4、无机盐和水
控制和引导产生菌在培养过 程中,特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期的生化代谢 活动向着有利于产物合成和分 泌的方向发展。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 有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是酶的 激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可以提高 酶活,从而提高产量。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中间补料的优缺点
优点:推迟菌的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 维持较高的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 积,使产量大幅度上升。现在大多数抗 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缺点:补糖使工艺复杂化,而且增加了 染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一 定要严格消毒,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 毒。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加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α-酮戊二酸,再经 TCA循环氧化为CO2和H2O,苯乙酸作为碳 源被消耗掉。
苯乙酸具有毒性,青霉素是借苯乙酸与 氨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因此加入 前体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 量。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期
发酵工艺控制课件
死亡期
第三节 发酵控制与中间补料
中后期营养不足,菌体过早衰老

料 初始培养基营养过于丰富造成菌浓过大

理 由
初始培养基中葡萄糖过多引起抑制

发酵工艺控制PPT课件

发酵工艺控制PPT课件

2)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 产物合成的范围
3)自溶阶段 菌丝自溶阶段,随着基质的耗尽,菌体蛋白酶的活 跃,培养液中氨基氮增加,致使pH上升,此时菌 丝趋于自溶而代谢活动终止。
2、引起发酵液中pH变化的因素
◇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培养基的 组成和发酵条件。
第九章 发酵工艺控制
第一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 发酵热
------ 发酵过程中释放出的净热量。[ J / m3 · h ] 或
------ 单位体积的发酵液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Q发酵 = Q生物 + Q搅拌 - Q蒸发 - Q显 – Q辐射
1、生物热 (Q生物)
◇ 产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热,此为 生物热。
方法一: 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却水的进出口温
度,由下式求得这段时间内的发酵热:
Q发酵 = GC (t2- t1) / V (J / m3 ·h)
G --- 冷却水流量,kg/h C --- 水的比热, J/kg · ℃ t 1、t 2 --- 进、出口的冷却水温度,℃ V ---- 发酵液体积 , m3
---比生长速率 max --- 最大比生长速率 S --- 基质浓度 Ks --- 饱和常数
(= 0.5max时的基质浓度)
● S>>Ks,趋向于max ● 然而,由于代谢产物或基质浓度过浓可能会导
致抑制作用,出现比生长速率下降
● 当浓度超过某值,还可能导致细胞脱水
2、 对产物形成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利用计算机模拟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 根据模拟计算机对发酵温度最佳点的计算,得到青霉素发 酵的最适温度是: 起初5h维持在30℃;随后降到25℃,培养35h;再降到20℃培 养85h;最后回升到25℃培养40h放罐。 ● 采用这种变温培养,比在25℃恒温培养青霉素产量提高 15%。

发酵工艺控制培训课程.pptx

发酵工艺控制培训课程.pptx
Q发酵=G·cw·(t1-t2)/V G—冷却水流量; Cw—水的比热; V—发酵液体积。 ②通过发酵液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测定:
Q发酵=(M1c1+ M2c2)·S M1、c1 —发酵液质量、比热; M2、c2 —发酵罐质量、比热; S—温度上升速率。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控制的一般原则
接种后发酵温度有下降趋势,此时可适当升高温度, 以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体的生长繁殖;
待发酵液温度开始上升后,应保持在菌体的最适生长 温度;
到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应控制在比最适生长温度低 些,即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到发酵后期,温度下降,此时适当升温可提高产量。 选择是相对的,要考虑培养基成分、浓度;溶氧(温
第七章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提纲
温度控制 pH值控制 溶氧控制 二氧化碳控制 泡沫的控制
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温度升高,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生 长代谢加快,但由于酶很容易热失活,所以高温时菌体易 于衰老; 对产物形成的影响:菌体生长速率、呼吸强度和代谢产物 形成速率的最适温度往往是不同的;温度升高,一般产物 生成提前; 对生物合成的方向的影响:反馈抑制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对发酵液物理性质及溶解氧的影响:影响氧的溶解和传递, 影响一些基质的分解,间接影响生物合成。
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发酵热的成分
生物热: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热 搅拌热:机械搅拌造成的摩擦热 蒸发热:被通气和蒸发水分带走的热量 辐射热:发酵罐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显 热:空气流动过程夹带着的热量 Q发酵= Q生物+ Q搅拌- Q蒸发Q显-Q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发酵热的成分
生物热: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热 搅拌热:机械搅拌造成的摩擦热 蒸发热:被通气和蒸发水分带走的热量 辐射热:发酵罐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显 热:空气流动过程夹带着的热量 Q发酵= Q生物+ Q搅拌- Q蒸发Q显-Q辐射
3、发酵热的测定
①通过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和流量测定:
第七章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提纲
温度控制 pH值控制 溶氧控制 二氧化碳控制 泡沫的控制
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温度升高,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生 长代谢加快,但由于酶很容易热失活,所以高温时菌体易 于衰老; 对产物形成的影响:菌体生长速率、呼吸强度和代谢产物 形成速率的最适温度往往是不同的;温度升高,一般产物 生成提前; 对生物合成的方向的影响:反馈抑制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对发酵液物理性质及溶解氧的影响:影响氧的溶解和传递, 影响一些基质的分解,间接影响生物合成。
能是不同的; 发酵罐中氧的吸收率很低;(多数< 2%;通常< 1%) 加大通气量会引起过多泡沫; 消泡剂不利于氧的溶解。
1、 pH对发酵的影响
pH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影响的原因: pH值影响菌体形态,如壁厚薄、长径比; pH值改变使原生质膜电荷发生改变,影响菌体对营养 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pH值直接影响酶活性; pH值影响某些重要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 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pH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如:黑曲霉pH=2-3时产柠檬酸;近中性时产草酸、 葡萄糖酸。
3、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
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的原则: 既有利于菌体的生长繁殖,又可最大限度的获得高产。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在发酵过程中随时检查pH
值的变化,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 生长最适pH和产物形成最适pH的相互关系: ①两者相同,范围都宽;容易控制。 ②两者相同,范围都窄;必须严格控制。 ③两者相同,范围一宽一窄;必须严格控制。 ④两者不同,范围都窄;分别严格控制。
Q发酵=G·cw·(t1-t2)/V G—冷却水流量; Cw—水的比热; V—发酵液体积。 ②通过发酵液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测定:
Q发酵=(M1c1+ M2c2)·S M1、c1 —发酵液质量、比热; M2、c2 —发酵罐质量、比热; S—温度上升速率。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控制的一般原则
冷却是主要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发酵罐的热 交换装置进行降温,如果气温较高,冷却水 温度也较高时,多采用冷媒(盐水)进行降温。
发酵罐的热交换装置:
罐外夹套 罐内蛇管、列管
二、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发酵液pH对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积累影响较大。 生产前应进行试验和研究。 菌体生长、繁殖和产物积累的最适pH不一定相同。 整个发酵过程的pH是变化的。
2、影响发酵pH的因素
生理碱性物质和生理酸性物质 生理碱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导致pH上升 (碱性物质生成或酸性物质消耗)的物质。
如:有机氮源,硝酸盐,有机酸。 (产NH3、NaOH)
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导致pH下降 (酸性物质生成或碱性物质消耗)的物质。
如:糖类(产有机酸),脂肪(产脂肪酸),铵盐 (氧化产硫酸)。
添加弱酸或弱碱、加缓冲剂。(一般效果不好)
三、氧对发酵的影响
氧是制约发酵进行的重要因素 氧难溶于水,培养基中贮存的氧量很少; 【纯氧溶纯水,1.26mmol/L;空气氧溶纯水,0.25;培养基更低】 高产株和加富培养基的采用以及发酵周期的缩短
加剧了对氧的需求; 形成产物的最佳氧浓度和生长的最佳氧浓度有可
1、 pH对发酵的影响 2、影响发酵pH的因素 3、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
1、 pH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生长最适pH值范围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的pH值。 细菌6.5-7.5; 放线菌6.5-8.0; 霉菌4.0-5.8; 酵母菌3.8-6.0
产物形成最适pH值范围 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形成的最适pH值往往不同。 少数一致,大多不同; 有的偏高,有的偏低。
升氧降);生长阶段;培养条件等。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最适温度选择
最适温度分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产物合成温度,两者
往往不同,各阶段可用不同温度。
如:青霉素分别为: 30℃和 24.7 ℃。
青霉素发酵的温度控制
0-5h:30°C
30
6-35h:25°C
25
25
36-85h:20°C pH的因素
影响pH值的因素:培养基成份、微生物代谢特性决 定发酵过程的pH变化。(综合反映) 此外,通气状况的变化,菌体自溶和杂菌污染都可 能引起发酵液pH的变化。 微生物改变培养液pH以适合自身生长的能力很强。 发酵液的实际pH是“成分”和“途径”的统一。 确定和有效控制pH在菌体生长或产物积累的最适范 围是高产的保证。
3、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
选择pH值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 配制并始终调节控制不同pH,检出菌体或产物最大值。 调节pH值的方法: 主要考虑培养基中生理酸、碱性物质的配比; 补料调节:调节通气量、调整盐类、氮源、碳源的配
比平衡; 如:青霉素生产的葡萄糖补加控制pH。 (按需补糖比恒速补糖效果好。)
接种后发酵温度有下降趋势,此时可适当升高温度, 以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体的生长繁殖;
待发酵液温度开始上升后,应保持在菌体的最适生长 温度;
到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应控制在比最适生长温度低 些,即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到发酵后期,温度下降,此时适当升温可提高产量。 选择是相对的,要考虑培养基成分、浓度;溶氧(温
05
35 20 85
125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发酵温度控制
进行温度控制时应考虑的因素
不同菌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和生产特性 参考其它发酵条件(通气、培养基成分和浓
度、pH值等),如通气条件差时,则最适 发酵温度比通气良好时低。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