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研究院工作情况汇报2013100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工作汇报

为了促进新材料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助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高质高位建设,经市政府2010年12月8日批准(成办函[2010]298号),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双方按“政府主导、公司化管理、产业导向、市场驱动”原则,在新津县共同组建了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紧贴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和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市科技局、新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努力克服研究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尽力发挥市政府批复所确定的创新企业孵化、招智引技、研究咨询与展示交流等职能作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院基本情况

研究院于2011年2月15日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共计40万元(由新津县工投公司、新津事丰医疗器械公司、成都维德医疗器械公司、湖南长沙思龙顾问公司分别出资10万元)。研究院现有资产总额54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6.8万元;现有在职员工15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5人。

为了构筑战略智库和高端智力支撑,研究院聘请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任院长,组建了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52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了400人库容的新材料专家数据库。

为了推动新材料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研究院着力建设了创新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招智引技与创新企业孵化。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所需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和优秀人才,开展项目搜寻、遴选、评估和引入工作。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烟气脱硫脱硝催化材料、高端柔性集成线路基材FCCL、小型化片式功率电感器关键材料等科技项目4个。引荐并跟踪服务云天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新材料中试及孵化基地、年产360万片高亮度LED用基础衬底和基板材料、SCR催化剂的再生及应用、聚合物纳米水分散体及塑料涂装用高功能环保涂料、太阳能电池背片材料、杭州威士德喷码材料、新型血管支架、表面改性人工心脏瓣膜等科技产业化项目16项。遴选储备微纳米管粉体材料、电子级聚酰亚胺(PI)薄膜、镁合金关键材料、新型高性能基体树脂苯并噁嗪、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TVA发泡鞋底材料、防静电紫外光固化涂料及水性电磁波屏蔽涂料等中试孵化项目20项。

(二)创新研发与公共技术服务。按照“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思路,调动整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了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中试基地、成都多

吉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基地、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高性能纤维测试分析平台、新材料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等6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中试基地的球状与柱状脱硫催化材料、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载轨道铁路用捣镐、成都多吉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基地的高端柔性集成线路基材(FCCL)均已完成中试进入商业化量产阶段。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已开始试运行,可为相关研发人员、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提供50L、200L、500L的合成中试服务,打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高性能纤维测试分析平台正在与省质检院合作,高起点建设“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新材料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免费无限量对我市新材料企业开放,IP访问量达6万个/月,数据下载量达10万篇/月。

(三)科技综合服务。针对入驻的研发团队、创新企业所需的风险投资、人才支持、管理咨询、项目策划、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服务,积极引进了中国宝安股份、昆吾九鼎投资、成都银行科技支行、成都天策、成都泰和泰、成都思隆创投、成都中企动力等10余家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研究院,为入驻的研发团队、中小企业提供贴身创新创业服务。目前,已开展项目融资对接8次,企业管理与技术咨询35次,企业科技服务30项,成果评价20项,帮助在蓉新材料企业申报各类政府支持项目40项。

(四)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一是组织顾问专家就新材

料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开展论证咨询。二是协助新津县编制了“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招商工作方案(2011)”;三是配合市科技局完成“成都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复审答辩,并顺利通过复审认定。四是组织专家完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论证79项。五是配合市科技局开展了3D 打印、航空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编制工作。六是组织开展了“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课题预研。七是围绕电子信息材料、轨道交通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开展战略研究3项;八是组织完成了“国际碳纤维产业发展分析”、“航空用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成都发展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的对策研究”、“科技支撑成都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等专题调研18项。九是编发《新材料资讯》31期。

(五)科技交流与产学研合作。一是推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和四川大学联合共建了“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和高层次外籍专家团队及研发项目的引进。二是与中英创新合作计划办公室(ICUK)建立合作机制,探索我市与欧洲国家之间在新材料信息互通、人才与项目引进合作新路子;三是配合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并在项目发现、筛选、推介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四是成功举办了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首届“材料创新大讲坛”等高端论坛和行业峰会6次。五是组织我市新材料企业参加“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生态产品

(技术)博览会”。六是推动四川航天拓鑫、成都瀚江、成都巨石、得阳化学等新材料企业与四川大学、中蓝晨光研究院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与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3项。七是瞄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材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5份。

三、面临的困难

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紧紧围绕市科技局和新津县委县政府赋予的职能定位务实创新工作,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但是,研究院建设也还面临如下的现实困难:

(一)创新载体缺失。为引进的研发团队、创新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科研、中试、孵化及产业化等基础设施,是研究院的重要职能,也是研究院聚集高端资源、推动创新扩散和服务产业倍增的必要条件。但是,研究院至今都还缺少中试车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及成果产业化载体,这势必会将许多优质新材料创新成果挡在产业化门槛之外,痛失将成果的知识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机会窗口,譬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跟踪项目和储备项目。

(二)经费保障不足。研究院成立以来,市科技局与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