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讲稿
《现代控制理论》课件
目录
• 引言 • 线性系统理论 • 非线性系统理论 • 最优控制理论 • 自适应控制理论 • 鲁棒控制理论
01
引言
什么是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动态系统控制的学科,它利用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法来分析 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它涵盖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多变量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等多种复杂系统的控 制问题。
20世纪60年代
线性系统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得到发展,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
非线性系统理论和自适应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现代 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现代控制理论在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预测控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 展,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
01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学习,实现更高
效和智能的自适应控制。
多变量自适应控制
02 研究多变量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以提高系统的全
局性能。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03
发展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以处理更复杂的
控制系统。
06
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
鲁棒控制是一种设计方法,旨在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使其 在存在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情况下
自适应逆控制
一种基于系统逆动态特性的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对系统 逆动态特性的学习和控制,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建模
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控制器设计
根据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包括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和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
参数调整
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实现最优的控制效果 。
现代控制理论(II)-讲稿课件ppt
03
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最小值原理在最优控制问题中的应
用方法。
06 现代控制理论应用案例
倒立摆系统稳定控制
倒立摆系统模型建立
分析倒立摆系统的物理特性,建立数学模型,包括运动方程和状态 空间表达式。
控制器设计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倒立摆系统实现稳定 控制。
系统仿真与实验
利用MATLAB/Simulink等工具进行系统仿真,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 搭建实际实验平台,进行实时控制实验。
最优控制方法分类
根据性能指标的类型和求解方法, 最优控制可分为线性二次型最优控 制、最小时间控制、最小能量控制 等。
最优控制应用举例
介绍最优控制在航空航天、机器人、 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05 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
最优控制问题描述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定义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标准,如时间最短、能量最小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逐渐 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热点,如多智能体 系统、协同控制等。
下一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相关知 识,掌握更多先进的控制方法
和技术。
关注现代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 中的应用,了解不同领域控制
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仿真或实 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分析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 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描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 位置和姿态。
运动规划算法设计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设计 运动规划算法,生成机器 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平 滑运动轨迹。
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器, 实现机器人对规划轨迹的 精确跟踪;在实际机器人 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一、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2)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线性度、精确度等性能指标;(4)学会设计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5)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2)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系统的稳定性;(2)系统的线性度;(3)系统的精确度。
2.4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系统的幅频特性;(2)系统的相频特性;(3)系统的裕度。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
3.2 实验教学通过自动控制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答疑解惑。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等,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张发展战略、李翠莲。
5.2 辅助教材《现代控制理论教程》,作者:王庆伟。
5.3 实验设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5.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课程、学术文章、论坛讨论等。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教学,8次讨论与交流。
现代控制理论(II)-讲稿-课件-ppt-2-2
X (t0 ) e
t0
tf
A(t f )
B U ( ) d
0e
A( t f t0 )
X (t0 ) e
t0
tf
A( t f )
B U ( ) d
X (t0 ) Ak 1 B ( k (t0 ) U ( ) d )
现代控制工程基础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可控标准型的另一种形式(标准II型)
0 0 1 0 A 0 1 0 a0 a1 0 , 0 an 2 0 1 an 1 0 1 0 B , 0
Mc=[B, AB, A2B, …,An-1B]
(2)定常线性系统是单输入时,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det(Mc) ≠0
现代控制工程基础
(3)系统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矩阵A为对角线矩 阵,输入矩阵B中没有全零的行;或者系统矩阵A是约 当对角形矩阵,输入矩阵B中与约当块最前一行对应 的行不是全为零
解:
C x1
u x1 R1
电流方程
u 电压方程
C R1
1 R12C 2 R2 2 L
L R2
L x2 u R2 x2
1 1 x1 x1 u R1C R1C x R2 x 1 u 2 2 L L
M c B
X (0) A1 B
A 2 B A( n 1) B
u (0) u (1) n M c U A B u (n 1)
M c U X (0)
此非奇次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ank(Mc)=rank(Mc -X(0))=n
《现代控制理论演讲》课件
1 反馈控制原理
解释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和作用,如何利用反馈控 制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 性能优化。
2 闭环控制系统
3 系统稳定性
介绍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 和特点,讲解闭环控制的 优势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探讨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 判定方法,分析系统稳定 性与控制性能之间的关系。
系统模型
线性系统模型
介绍线性系统模型的基本概念 和数学表示,深入讨论线性系 统的特性和性能分析。
非线性系统模型
探究非线性系统的建模方法, 讲解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和对控 制设计的影响。
随机系统模型
介绍随机系统的统计特性和建 模技术,讨论随机性对系统控 制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
1
传递函数分析
详细讲解传递函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控
状态空间分析
2
制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传递函数的特性 和优势。
介绍状态空间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控制设
参考文献
• 文献1 • 文献2 • 文献3
探讨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讲解控制理论在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与展望
1 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回顾控制理论的发展里程碑,评估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 未来趋势与挑战
展望现代控制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探究控制理论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3 结语
总结演讲内容,强调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激发听众对该领域的兴趣和思 考。
模糊控制理论
探索模糊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 设计思路,说明模糊控制在模糊 系统中的优越性。
应用实例
水力水电站控制系统
介绍水力水电站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要求,阐述控制理论在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讲义教案第4章.docx
III、综合部分第四早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综合与设计4.1引言前面我们介绍的内容都属于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系统的描述主要解决系统的建模、各种数学模型(时域、频域、内部、外部描述)Z间的相互转换等;系统的分析,则主要研究系统的定量变化规律(如状态方程的解,即系统的运动分析等)和定性行为(如能控性、能观测性、稳定性等)。
而综合与设计问题则与此相反,即在己知系统结构和参数(被控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寻求控制规律,以使系统具有某种期望的性能。
一般说来,这种控制规律常取反馈形式,因为无论是在抗干扰性或鲁棒性能方面,反馈闭环系统的性能都远优于非反馈或开环系统。
在本章中,我们将以状态空间描述和状态空间方法为基础,仍然在吋域中讨论线性反馈控制规律的综合与设计方法。
4. 1. 1问题的提法给定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若再给定系统的某个期望的性能指标,它既可以是时域或频域的某种特征量(如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极、零点),也可以是使某个性能函数取极小或极大。
此时,综合问题就是寻求一个控制作用u,使得在该控制作用下系统满足所给定的期望性能指标。
对于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律u = -Kx + r对于线性输岀反馈控制律u = -Ffy + r其中r e R'为参考输入向量。
由此构成的闭环反馈系统分别为x - {A- BK)x+ Br y-Cx或x = {A-BHC)x+Br y = Cx闭坏反馈系统的系统矩阵分别为九=A — BKA H=A-BHC即工K = (A—BK,B,C)或工〃=(A—BHC,B,C)°闭环传递函数矩阵G K⑶=C '[si-(A-BK)Y] BG H G) = C_,[si-(A-BHOf B我们在这里将着重指出,作为综合问题,将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1)抗外部干扰问题;2)抗内部结构与参数的摄动问题,即鲁棒性(Robustness)问题;3)控制规律的工程实现问题。
一般说来,综合和设计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现代控制理论课件1
C1
R1
C2
Ui
Uo
R2
二、系统微分方程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 1、 微分方程中不包含输入导数项 不包含导数项的线性微分方程形式为:
y(n) a1 y(n1) an1 y ' an y bu
(1)选择状态变量:
x1 y x2 y ' x3 y ''
xn y(n1)
(2)将高阶微分方程化为一阶微分方程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一、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二、系统微分方程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 三、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相互转换 四、状态方程的线性变换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
1、输入输出模型 将系统看成是一个“黑箱”,只反映系统外部变 量间的因果关系,不表征系统内部结构和内部 变量,是不完全描述比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等
(3)状态空间方程是矩阵运算。
3、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建立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两种方式:
(1)直接通过物理机理推导 A、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状态变量 B、根据物理化学定理列写微分方程 C、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关于状态变量的一阶导数 与状态变量、输入变量的关系式
D、整理得到标准形式
(2)由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转化
根据输入输出关系的描述(系统辨识、传递函数、 差分方程)可以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注意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状态可能是没有物理含 义的。
例子(电容取电压、电感取电流做为状态)
L
R
Ui
iC
Uo
di(t) Ui (t) L dt i(t)R Uo (t) i(t) C dUo (t)
绪论
1、控制理论的发展 (1)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4 教学内容与目标第二章: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2.1 数学基础2.1.1 向量与矩阵2.1.2 复数与复矩阵2.1.3 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2.2 线性微分方程2.3 线性差分方程2.4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2.5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6 小结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3.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3.3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3.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3.5 小结第四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4.1 性能指标4.1.1 稳态性能4.1.2 动态性能4.2 控制器设计方法4.2.1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4.2.2 状态反馈控制器4.2.3 观测器设计4.3 小结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5.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5.2 非线性方程与非线性微分方程5.3 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5.4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5 小结第六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6.1 非线性性能指标6.2 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6.2.1 反馈线性化方法6.2.2 滑模控制方法6.2.3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6.3 小结第七章:鲁棒控制理论7.1 鲁棒控制的概念与意义7.2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7.2.1 定义1-范数方法7.2.2 H∞控制方法7.2.3 μ-综合方法7.3 小结第八章:自适应控制理论8.1 自适应控制的概念与意义8.2 自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8.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8.2.2 适应律与自适应律8.2.3 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8.3 小结第九章: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 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9.2 控制中的应用9.3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9.4 小结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成果与贡献10.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10.3 面向未来的控制挑战与机遇10.4 小结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二章中向量与矩阵、复数与复矩阵、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的数学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 教案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4 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连续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2 离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3 状态空间描述2.4 系统矩阵的性质与运算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3.1 系统的稳定性3.2 系统的瞬时性3.3 系统的稳态性能3.4 系统的动态性能第四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4.1 频率响应的概念4.2 频率响应的性质4.3 系统频率响应的求取方法4.4 系统频域性能指标第五章:线性系统的校正与设计5.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5.2 常用校正器及其特性5.3 系统校正的方法5.4 系统校正实例分析第六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6.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6.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6.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4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第七章:状态反馈与观测器设计7.1 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7.2 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7.3 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7.4 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应用实例第八章:先进控制策略8.1 鲁棒控制8.2 自适应控制8.3 最优控制8.4 智能控制第九章:最优控制理论9.1 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9.2 线性二次调节器(LQR)9.3 离散时间最优控制9.4 最优控制的应用第十章: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应用10.1 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10.2 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中的应用10.3 现代控制理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10.4 现代控制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鲁棒控制理论11.1 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11.2 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11.3 鲁棒控制的应用实例11.4 鲁棒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性能评估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理论12.1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2.2 自适应控制的设计方法12.3 自适应控制的应用实例12.4 自适应控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三章:数字控制系统设计13.1 数字控制系统的概述13.2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3.3 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13.4 数字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4.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14.2 控制系统CAD工具与方法14.3 基于软件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14.4 控制系统CAD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五章:现代控制理论的前沿与发展15.1 现代控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15.2 控制理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15.3 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15.4 控制理论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的潜力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现代控制理论》教案大纲涵盖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应用,分为十五个章节。
现代控制理论第一讲
1. 经典控制理论形成并发展;1945年美国 数学家维纳出版《控制论》(Cybernetics),
为控制论奠定基础,并标志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1954年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为控制论 开辟一个新分支。
2.PID调节器的广泛应用; 3.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
美国数学家 Norbert Winner(18941964)震惊世界学术界的题为《控制论: 或在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的著作,于1948年出版。
现代控制理论
长安大学电控学院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 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技术的需求
为什么?
因为: 地面站需要对宇宙飞船的
运行 状态进行监测和实施有效 控制。
经典控制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1.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2. 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3. 同时采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法;
4. 不仅适合理论分析还要注重计算机数值 计算。
1. 医学领域: 对加压素和皮质酮给药速率的控制.
(由于人体系统对激素的调节和吸收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
2. 电力生产用电量与发电量的调度.(许多不确定
因素,如电力负荷的不确定性和电厂的可能停歇)
3. 钢铁冶炼热轧厂的控制系统。
控制动态系统的几个基本步骤
控制动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步骤:
1. 建模: 基于物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2. 系统辨识: 基于输入输出实测数据建立数
1. 指南车(基于双通道的扰动补偿原理) 2. 铜壶滴漏(负反馈原理)
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发展
一.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背景、意义和目的。
解释控制理论在工程、科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系统、输入、输出、反馈等。
解释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1.3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介绍一些重要的控制理论家和他们的贡献。
第二章: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基础复习向量、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运算。
介绍矩阵的特殊类型,如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2.2 微积分基础复习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和积分。
介绍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的解法。
2.3 复数基础介绍复数的基本概念,如复数代数表示、几何表示和复数运算。
解释复数的极坐标表示和欧拉公式。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质3.1 系统的稳定性定义系统的稳定性,并介绍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判断系统稳定性中的应用。
3.2 系统的可控性定义系统的可控性,并介绍判断可控性的方法。
解释可达集和可观集的概念。
3.3 系统的可观性定义系统的可观性,并介绍判断可观性的方法。
解释观测器和状态估计的概念。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4.1 状态反馈控制介绍状态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状态观测器和状态估计在控制中的应用。
4.2 输出反馈控制介绍输出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输出反馈控制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4.3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介绍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解释PID控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非线性控制理论简介5.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5.2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方法介绍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如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
解释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限制。
5.3 案例研究:倒立摆控制介绍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挑战。
解释如何应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设计倒立摆控制策略。
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 绪论
控制论之父— 控制论之父 —维纳 维纳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1954年出版了 践,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 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 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 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工业革命和战争促使了经典控制理论 的发展)。
闭环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优点 闭环 采用了反馈, 采用了反馈,因而使系统的响 应对外部干扰和内部系统的参 数变化均相当不敏感。 数变化均相当不敏感。 控制精度高 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成本比相应的闭环系统低; 成本比相应的闭环系统低; 不存在不稳定性问题; 不存在不稳定性问题; 当输出量难于测量, 当输出量难于测量,或者要测 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 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 采用开环比较合适( 采用开环比较合适(比如洗衣 机)。 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 将引起误差, 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 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精度通常较低, 精度通常较低,无自动 纠偏能力。 纠偏能力。 缺点 存在稳定、振荡、超调等问题; 存在稳定、振荡、超调等问题; 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较麻烦。 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较麻烦。
1.5控制理论中的一些术语
(6)反馈控制 ) 是这样一种控制,它能够在存在扰动的情况下, 是这样一种控制,它能够在存在扰动的情况下,力图 减少系统的输出量与某种参考输入量之间的偏差, 减少系统的输出量与某种参考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且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这种偏差。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这种偏差。 这里的扰动是指不可预测的扰动。 这里的扰动是指不可预测的扰动。对于可预测或已知 的扰动,总是可以在系统内部加以补偿。 的扰动,总是可以在系统内部加以补偿。
【现代控制理论】第一章+绪论
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巨大技 术成就,控制科学与技术的作 用非常显著。
引言
钱学森曾经从生产力,特别是技术革命 的进程分析了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他强调: “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从科学理论的 角度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伟绩是相对 论、量子论和控制论,也许可以称它们为三 项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三大飞 跃。”
1.2 控制理论的分析比较
1.2.1 经典控制理论 1、形成和发展
① 在20世纪30-40年代,初步形成。 ② 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体系。 2、主要研究对象:单机自动化,SISO线性定常系 统 3、主要数学工具:常微分方程、拉氏变换 4、主要研究方法:根轨迹法、频域法和传递函数
1.2.1 经典控制理论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方方 面面:
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宇宙飞船系统和导弹制导系统; 数控机床,工业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的控制; 机器人控制、城市交通控制、网络拥塞控制; 生物系统、生物医学系统、社会经济系统。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新发展——大系统理论 智能控制 1.1.1 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思想及其实践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久远
1892年,俄国李雅普诺夫在《论运动稳定性的一 般问题》中建立了动力学系统的一般稳定性理论。
1932年,美国奈奎斯特Nyquist提出了 根据频率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准则, 奠定了频域法的基础。
1.1.1 经典控制理论
1945年,美国伯德Bode在《网络分析和反馈放大器设 计》中提出频率响应法-Bode图。
6、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① 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 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廉云
第1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要点:
1 理解状态空间表示法概念;
2 掌握状态空间图示法;
3 掌握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转换;
4 了解多变量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及其求法
难点: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转换
C=[ 0 0 1]
三状态空间模型的图示法
1. 基本元件
(a) (b) (c)
试求其传递函数阵。
解:根据式(1-10),可得
G(s)=
=
=
=
2传递函数阵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实现
(1) 可控标准形的实现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传递函数阵退化成传递函数。要把SISO系统式G(s)=的传递函数形式转换成能控标准性的状态空间模型,即
图1-3 状态结构基本元件
a-积分器 b-加法器 c-比例器
2. 一阶标量微分方程 的一阶系统状态结构图
u
图1-4 一阶系统状态结构
1 由状态空间模型转换成传递函数
系统的状态方程
L G(s)=
= (1-10)
是A阵的特征多项式 * 表示伴随矩阵
例2 已知某一单一输入输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1-11)
A= b= (1-12)
上述A阵是nn方阵,它的维数正好是传递函数的阶数,它的最后一行元素正还是传递函数分母(即系统的特征方程)所对应的稀疏,只不过均相差一个负号,其次对角线的元素均为1,其余为零,而b阵是一个列向量,最后一个元素为1,其余为零。正是b阵中的唯一的1对应友阵A的形式,是的输入信号u能对系统的每一个状态进行控制,因此称其为能控标准行。为了得到A阵和b阵的这种形式,应按下列规律选择状态变量:,于是有
Um x1 x2 ... x4 yp
图1-1 系统表示
描述某一动态的一个状态向量x(t)=[ x1 x2 x3 ...xn]T(这里T 为矩阵的转置),如图1-1所示。显然,该系统是n阶系统,若系统有m个输入u1,u2,u3,...,um,有p个输出y1,y2,y3,...,yp,且分别记u(t)=[ u1 u2 u3 ...un]T和y(t)= [y1 y2 y3 ...yp]T位输入和输出向量。则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例3 已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试求其能控标准形实现。
解:先将已知传递函数化成式G(s)=的标准形式 从而可得
则其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其中,
下面简述多数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传递函数阵状态空间模型实现。设系统的输入u和y分别是m和p维的,则传递函数阵G(s)是一个pm的关于s得多项式矩阵,其元素是s的有理真分式。
U1 状 态 变 量 y1
U2 y2
... ...
8 约当标准形
约当标准形的状态方程式和结构图分别如下
(1-9)
y
u
5 能控标准形
= + u (1-4)
(1-5)
只要系统状态方程的系数阵A和输出阵B具有式(1-4)的形式,C阵的形式可以任意,则称之为能控标准形,结构图如下
u
对角标准形的结构图和空间表达式分别如下:
u y
图1-9 约当标准形状态结构图
四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转换
对于动态系统,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表示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是对系统动态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的描述。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是古典控制理论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它们对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只反映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而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的状态空间表示,可以深入反映系统内容状态之间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相互转换。
...
U
...
图1-7 能观标准形状态结构图
7 对角标准形
(2) 选择系统的输出及其各阶导数作为状态变量。
(3) 选择能使状态方程成为某种标准形式的变量作为状态变量。
例1:如图1-2所示的电路,试以电压u为输出,以电容C上的电压uC为输出变量,列写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图1-2 例1电路
解: 图2电路的贮能元件有电感L1,L2和电容C。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写电路方程:
一 状态空间表示法
1. 基本术语
状态:完全能描述系统时域行为的一个最少变量组。
状态变量:是能构成系统状态的变量,能完全描述系统时域行为的一个最少变量组中的每一个变量。
状态空间:状态向量X(t)的所有可能值的集合在几何学上叫状态空间。或说由x1轴、x2轴...xn轴所组成的n维空间称为状态空间。
3.多输入多输出状态方程
u y
图1-5 MIMO系统状态结构图
状态方程表达式为
4.单输入单输出(SISO)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为
(1-3)
(1-13)
现在的问题就是设法求出满足上述关系的输出矩阵c。为此设中间变量Z(s),对于式 G(s)=分子分母同乘以Z(s),则有,设
则由
有
即 (1-14)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 (1-15)
由式(1-13)有 (1-16)
图1-6 能控标准形状态结构图
6 能观标准形
(1-6)
(1-7)
只要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A阵和C阵具有式(1-6)和(1-7)的形式,B阵的形式可以任意,则称之为能观标准形,结构图如图1-7所示。
(1-1)
(1-2)
式中,f=[ f1 f2 f3 ...fn]T是n维函数向量;Φ是向量函数。式(1-1)是一阶向量微分方程,也可以看作由n个一阶微分方程所构成的方程组,称其为系统的状态方程;式(1-2)是一个代数方程,表示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以及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系统的输出方程,或称为观测方程。这两个方程总称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对于输入函数中不含u的异数的特殊情况,或传递函数式G(s)=中不含零点时,能控标准形A阵,B阵不变和式(1-4)相同,但c阵变成
(1-20)
在需要对实际系统进行数学模型转换时,只要把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化成式(1-3)或G(s)=的标准形式,不必进行计算就可以方便地一一对应写出状态空间模型的A,b,c矩阵的所有元素。
将式(1-16)代入式(1-15),并令,则
(1-17)
写成矩阵形式 (1-18)
故所求的c阵满足式(1-17)的形式。
同理,从式(1-15)的下式可以推出
或写成 (1-19)
可见,式(1-19)正好就是式(1-13)的最后一个表达式。式(1-13)和式(1-17)完全地描述了由传递函数G(s)=所表示的系统。这一组能反映系统状态之间关系和输出变量的方程,也可以直接从能控标准形的结构图写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1-8 对角标准形状态结构图
(1-8)
考虑到i1、i2、uc这三个变量是独立的,故可确定为系统的状态变量,经整理上式变为
现在令x1=i1,x2=i2,x3=uc,将上式写成矩阵形式即为状态方程。
由于前面已指出电容上的电压uc为输出变量,故系统的输出方程为
由此可见,该电路的系统矩阵、控制矩阵、输出矩阵分别为
状态空间中的每一个点,对应于系统的某一特定状态。反过来,系统在任意时刻的状态都可用状态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显然,系统在不同时刻下的状态,可用状态空间中的一条轨迹表示。轨迹的形状,完全由系统在时刻的初态时的输入函数,以系统本身的动力学特性所决定。
2 状态空间模型的一般形式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模型所能描述的系统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的,也可以是多输入多输出的。状态空间表示式是一种采用状态描述系统动态行为(动态特性)的时域描述的数学模型。它包含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状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向量微分方程,输出方程是一个代数变换方程。
二 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要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必须先选取状态变量,状态变量一定要是系统中相互独立的变量。对于同一系统,状态变量选取的不同,所建立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也不同,通常选取状态变量采取以下三种途径:
(1) 选择系统中贮能元件的输出物理量作为状态变量,然后根据系统的结构用物理定律列写出状态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