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18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7

教学设计一.导入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等咏史诗有哪两首?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二.自主学习1.何为咏史诗?1.定义:对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

2.鉴赏方法:弄清史实(何人何事何地)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分析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传达)三.整体感知1.诵读赤壁,请同学对《赤壁》进行人物和历史事件介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东汉吴国名将(隶属朝代所属阵营)•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

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

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刘备属下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

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

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对峙。

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折戟——感慨——情感意图分析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传达)锁二乔——方法?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word1 / 1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2、3、4学法指导:阅读领悟法 、互动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1.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X 禹锡(772—846),字梦得,某某(现某某省某某)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X 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某某,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X 二十八使君》,对X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X 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X 诗答的意思是虽然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二)《赤壁》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场的悲壮氛围,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之战》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的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结构。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赤壁》。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调查了解我国古代其他著名的战争诗词,下节课分享。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述战争场面的古诗词,与《赤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3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31

千古兴亡多少事——《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史怀古诗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2.明确咏史诗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迁移。

2.在咏史诗中感受:咏史诗是作者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的写照。

3.品味怀古诗的语言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作引,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的典故,让学生谈谈看法。

“在´借东风'的历史典故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二、探索诗歌内容——《赤壁》问题1:由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明确:作者由一支未销蚀的折戟引发了作者对于赤壁之战这个故事的回想。

问题2:诗中作者针对赤壁之战发表议论感慨的诗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明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中的大乔和小乔分别是当时东吴的孙策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妓供他寻欢作乐。

所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的是曹操的胜利。

问题3:作者用“铜雀春深锁二乔”含蓄隐晦地表达曹操胜利的结局,这里体现了语言的张力。

能不能描绘一下这个场景?明确:一个“锁”将战争结局以画面感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铜雀台上曹操胜”这样的表达更有张力。

问题4:对比“东风不与周郎便”与“东风恰与周郎便”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与历史史实相反的假设,更强调了“东风”的重要性。

总结3-4:语言的张力(板书)问题5:为什么杜牧会关注东风这个偶然因素呢?作者希望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怎样的情怀?明确:东风指机遇。

介绍作者的生平,指出杜牧的一生是缺少使其施展才华的机遇,表达了杜牧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能让其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机遇。

总结:作者从历史事件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经历,感慨自己的境遇是因为他在对历史的咏叹中照见了自己(板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15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学习目标:1、利用语文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伟人的经历、业绩,学习他们的英雄豪情、爱国热情,以及他们的开阔胸怀。

3、通过对伟人经历、精神品格等的了解,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上周进行的推普活动中,我们班的原创同学获得了一等奖,下面我们请他为我们再次朗诵一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唐雎;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少立大志、后又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陈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国家危难之时,坚决反抗侵略的英雄辛弃疾;被誉为“旷古烁今第一才子”的苏轼……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解题:何谓“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力杰出、建立了功业、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人。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都有出现。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他们的风流之处。

首先:第一环节:展示英雄排行榜——数风流人物1.你心目中的英雄都有哪几类?2.排在第一名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分类:领袖人物、忠臣良将、艺术才子、思想科技名人、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家乡名人等,也可以按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分类盘古女娲,造人开天孔子周游,天下教化屈原孤愤,上下求索秦皇一统,横扫六合天下三分,武侯诸葛渊明采菊,悠然夕佳太白青莲,斗酒百篇子美望岳,会当凌绝东坡铁板,大江东去武穆精忠,还我河山继光抗倭,杀敌为国则徐远谋,虎门销烟中山同盟,天下为公彷徨暗夜,呐喊如灯伟人开国,东方红遍小平您好,国富民强第二环节:领略人物真风采——说风流人物各组同学依照本组选定的风流人物进行“展示”(每组可任选一个角度,组内其他同学互相充)。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 朗读、背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

(2)简介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2)分析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赤壁》。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赤壁》苏轼战争残酷意象意境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学生练读,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7.板书设计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多媒体显示)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6.总结、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作者的有关资料
《赤壁》教案
课题
《赤壁》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