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共3页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研究表明,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策略令人兴奋。

这种理论源自心理学家拉斐尔韦纳(Laurence H. Weiner),其著作“Handbook of Attribu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1987)把归因理论概括得很全面。

韦纳指出,归因理论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归因是指学习者何时何地为其行为选择及其后果承担责任的过程。

由此,归因理论可以运用于小学教学,以协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影响,也更好的把握未来的学习行为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主要有四大功能:首先,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在同学间表现出的行为差异。

归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有出色的成绩,而另一些学生却表现不佳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他们的表现是由他们的勤奋程度和智力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其次,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态度。

归因理论有助于定义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学生便了解到自己的失败是由自己缺乏努力、态度不端正等内在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改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高的动机。

如果学生同时理解这种理论,他们就会明白到自己的表现可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动机,并更好的应对学习中的难关,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最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

通过学习这种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是由他们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主动参与学习,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四个功能,小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来应用韦纳归因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到自己的学习表现及其结果是由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智力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

在当今的教育现实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以解决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数字化教学、学习环境及学习模式等等众多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知识累积,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策略。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韦纳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对外界情况和内在因素的归因做法,认为人们对自身表现及社会知觉的归因过程会影响决策行为和行为结果。

与此同时,韦纳也指出人们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与自己有关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

在小学教育中,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行为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小学老师可以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老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成绩负责,把学习归因于自我努力,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此外,小学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多提交及时的鼓励,尤其是在学生持续努力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以增强学习积极性,并令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所致。

最后,小学老师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努力避免评价的客观性,以防一切负面的归因因素,例如考试结果失利,不能被客观原因所影响,而学生能够把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不放弃学习,且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爱好。

综上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有许多,例如,在小学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利的学习条件;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式的教学策略,并适当激励学生;给学生多提交及时的鼓励;采用各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案等等。

只有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学校才能够打造出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又称原因推论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在人们进行行为和结果的解释时,注重的是探寻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对结果的反应,并根据行为的原因把行为归结到某一种类型中。

归因理论是给予人们思考和行动有一定引导性作用,也是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现象。

在教育教学中,归因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被用来帮助学习者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学习与行为,发展学习者的希望、动机及兴趣,对比这些动机和兴趣影响学习者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以及转移新知识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具体的应用措施有很多,可以从行为上进行不同的操作:
第一,通过回顾学生历史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成绩较差的原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并和学生一同制定改进计划,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善于思考,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以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失误,可以调整自身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等;
第三,教师要尽可能拓展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多使用游戏、情境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及时给予对学生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赞赏,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成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受挫而影响表现。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归因理论,从内部因素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内在动机,调节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建构自我、延伸思维、发展技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浅析“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许存盼
【期刊名称】《《教育界:基础教育》》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要想做好'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至关重要的是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归因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归因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文简要分析了'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归因理论'提出了一些策略。

【总页数】2页(P114-115)
【作者】许存盼
【作者单位】[1]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艺术类院校学困生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 徐承生
2.归因理论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J], 王茜
3.谈"归因理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J], 刘焕春
4.浅谈归因理论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运用 [J], 燕子连
5.“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尚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归因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结果时,会根据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稳定性、可控性、普遍性和内在性。

2. 归因的分类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个体的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如智力、性格等;不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策略等;不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如命运、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积极的归因环境(1)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结果,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营造一个包容、理解、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首先概述韦纳的归因理论,然后讨论它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最后对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学教学;用策略1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以A.V.韦纳(Albert Bandura)为代表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人们做出行为可以归因于自己即主观意志的能力,在这方面,人们的行为可以被发展的技能而不是生物本性解释(Bandura,1997)。

此外,基于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的行为也可以由受到的外部因素决定(谢贤焰,2005),这两种因素可以相互作用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韦纳归因理论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他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纳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指出,人们行为是由他们对自己能力和认知加以解释和归因以及外部因素决定的(Bandura, 1997)。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受到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来自社会环境的内容,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来自家庭和社会社会化影响的激励和引导;来自外部环境的惩罚和奖赏(谢贤焰,2004)。

而主观因素被认为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自尊感、社会支持感等(波勒&波勒,2013)。

总而言之,韦纳归因理论表明,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可以相互作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一些行为而有的人不会做出一些行为。

3纳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韦纳归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为行为的发生是由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谢贤焰,2004)。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有利的评价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能力感和自信心。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这一节中,首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归因与教育的关系:归因与学习动机,归因与社会行为,归因与心理健康;其次,我们将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一、归因与教育的关系(一)归因与学习动机许多研究表明,不良的归因方式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其中关于“习得无助”的研究就是很经典的一项。

研究者们曾经进行过一些有趣的动物实验。

例如,将金鱼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鱼缸里,鱼缸的中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挡板。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将金鱼喜欢吃的一些小虫子放在挡板的另一边,这时,金鱼就会本能地游向虫子,可是,由于挡板的存在,金鱼屡试屡败,总也无法吃到虫子,最后金鱼只好“放弃”。

然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将挡板撤走,这时,本来金鱼可以吃到虫子,但是,即使虫子就在金鱼身边游来游去,金鱼也对虫子“视而不见”,再也不对虫子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当动物的努力长时间地被证明“无效”时,动物应对环境的动机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动物“习得”了一种“无助感”。

这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75)所谓的“习得无助”。

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什么结果、觉得自己对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时,我们就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可见,我们对于事件的不可控归因会破坏我们的行为动机。

在学校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即使很努力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对于学业的失败进行不可控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太笨”、“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学习;或者,如果他觉得失败是因为“教师水平太差劲”、“学校整体水平太差”、“竞争太激烈”、“运气太坏”,他也同样会觉得自己对于学习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的,于是不再反思怎样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而是简单地放弃努力。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无助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缺失:动机缺失、情绪缺失和认知缺失。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方面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的研究成果。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源于社会心理学的一门学科,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对归因的发生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成就可以归因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韦纳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通过分析韦纳归因理论,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行为的内在原因,增强学生归因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在针对行为和成就的归因过程中,作为仁慈的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认同自身的内部贡献,强调内在的可控因素,大力发展学生的自立能力,建立良好的归因思维模式。

其次,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负归因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负归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因自己认为他们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负面情绪,不敢挑战自己。

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负归因判断力,引导学生将负归因转变为正归因,促使学生能够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保持乐观的积极心态,希望从对挑战的接受中获得成功。

最后,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归因效应。

研究发现,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社会支持,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他们之间会产生负面归因,认为这种成功是依靠他人才成功,这种归因效果会阻碍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潜能。

因此,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正归因效应,让学生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分享对成功的认知,让学生在相互的激发下不断扩大自身能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韦纳归因理论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负归因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正归因学习效应,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断发展自我。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作者:钱万花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入化改革,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纯的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

而“归因理论”的本质便是对事物产生的缘由进行寻找和探索,将其运用在数学课堂授课当中,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客观和直接地自我认知,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更为准确的理解和吸收。

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的数学涵养得到稳步发展。

关键词:归因理论;小学;数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老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学生们进行题目训练,但是不会引导学生们去思考题目的错因,学生们也不会主动对错题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学生们仅仅是机械的做题,没有真正动脑思考,学习效果自然无法提升。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师就可以运用“归因理论”,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错因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们进行题后反思,及时查漏补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和能力。

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运用适当的授课手段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但是在大部分的传统小学数学课上,老师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一刀切”,无论是哪一种水平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并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

这种过于平等的教育方式,导致一些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数学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无法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致使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产生恶性循环,内心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其后续的数学学习更加寸步难行。

为了能够将“归因理论”充分的运用到数学课堂中,老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个体差异,并选择适合每一位同学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们能够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正确有效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对自身的缺点以及不足进行改正和弥补,做到取长补短。

“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4则

“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4则

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4 则每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都会遭遇成功或失败,不同的人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或推论会有不同,这就是归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师教科所李春红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 年第9 期上撰文指出,为了引导学生做出适当归国,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特点。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应把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转变为归因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对于自我价值风格的学生,要让他们自我价值的发展不依赖能力和竞争,帮助其学会用合作的方式取得成功。

2、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失败给予同情,往往会让学生认为自身无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反之,如果对学生的失败表示不满,则可以使学生做出自身努力不够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克服性别偏见。

平等对待男女学生。

教师不能对女学生成功给予过分的表扬,更不能把女生成功后的表扬与对男生失败后的批评同时进行,以免女生将成功归国于自己的刻苦努力,缺乏能力感。

对男女学生的成败,教师应进行同样的表扬和批评,不能对男生严加训斥。

而对女生表示同情或闭口不谈。

4、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指导。

如果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常常会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

同时,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班级其他成员对该生的看法,间接的压力会使该生感到自卑。

5、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

教学内容和考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从而使学生或丧失自信心或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民主究竟指什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文森在《基础教育课程》2008 年第1 期上撰文说,教学民主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三层含义:第一层,教学民主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

它的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 ,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幸福、学生的健康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分数的追求、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道德的培育、智慧的启发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 因 理 论 在 教 育 中 的 应 用
杨林慧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与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感、 习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高
得性无助有关的归因结果理论, 接着指出 在教学实际中为 了引导学生做出适当归因, 改善成就行为, 教师应注意的问 题: 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 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提供适时
归因 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 重要的概念, 归因是指个体
通过分析他人或 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以推论和解释其原因 . 的过程。 归因理论包括两个部分:归因过程和归因结果。 前 者研究人们如何归因, 后者研究归因之后对人们情绪以及 后继行为的影响。 不仅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 归因理论在教 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得到
因于内 稳定的因素时, 部、 如能力, 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 我
效能感; 同样的,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 稳定的因素时, 个体会 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
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 理论的应 归因
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习得性无助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当 动物在无休止的电击过程中了解到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10 5
朵朵的火花, 落在她身后。” 试想 , 在冬季的荒山上 , 突然绽 出一枝红花 , 浮起一片彩云 , 并撒下一团团火红的花瓣 , 这 该是多么明丽的色调, 多么神奇的形象! 孙犁却用小说语言 鲜明地浮雕出来了。 孙犁小说的语言尤长于白描,极善于以精炼的笔墨达 到描摹的精彩。如写人: “ 她一路走着, 脸上总是挂着笑, 笑
2 归因结果与 自我效能感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个教育战线上的人都非常清楚的一点,也是做教师孜孜不倦去追求的目标,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兴趣呢?现在只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效果微弱。

对一个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要产生兴趣,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崇高理想、利益、成功。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主要是成功,所以本人让学生体验成功,正确引导学生定位成功,正确引导学生成功归因三个步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认为归因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是学生产生长久兴趣的关键。

1、背景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我校主要招护理专业和药剂专业,药剂专业开设物理课,护理招生录取线是500分,药剂专业录取线是400分。

据我调查:由于药剂专业招生情况不是很好,实际招下来的学生就是300多分、200多分和没能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60多人的班级,物理中考及格人数每班就是3~5人,有80%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或产生畏难情绪,在初中时,由于升学压力,这些学生几乎没感受过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谈不上兴趣。

对物理老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没有兴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简直就是句空话。

2、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

当时有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

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丁肇中之所以能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肯定是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在支撑他,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我认为丁肇中不断取得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简介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明确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例如:“我为什么顺利(或失利)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托福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指出,人们对犯罪行为胜败原因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不懈努力,个人反省检视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指出此次各种胜败与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胜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例如别人协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因素的来源,就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源自外在环境(外往下压)。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不懈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内控,其他各项则属外往下压。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够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的因素,在性质上与否若想由个人意愿所同意。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不懈努力一项就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掌控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要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课改”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归因理论”的运用既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体现,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归因理论实施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并将在实践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归因理论概述1.“归因”描述。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1958年heider提出了归因理论,最早的论述著于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

heider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其行为动机的直接影响,而学习行为也是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归因是指教师为了预测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学生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

综合分析,“归因理论”是当代教育中教师研究的重点。

2.“归因理论”应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但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从各自的角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归因理论为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严格来说,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归因理论”的实施策略1.“扬长补短”,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个性、志向、能力、个人爱好,以及性格差异,等等。

通过教学引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的“自我镜像”。

要让学生认识到:(1)每个人都有优缺点;(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3)具有奋斗意识;(4)能够扬长补短。

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归因理论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窗生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在专门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并按照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忙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适当的归因,从而避免学业上的挫败感,尽可能地取得成功。

[关键词]归因期望归因训练人在生活中总会面临成功或失败,不同的人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会有不同。

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或推论就是归因。

归因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落实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也都会遭遇成功或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此外,归因还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教师运用恰当归因对于学生学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寻找合理的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归因理论概述1.归因理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1958年创建了归因理论,并对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提出了许多探索性问题。

后来,罗特(Rotter)又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以成功和失败的认识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所以,当活动较成功时,个体就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活动失败时,个体就会认为失败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

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试图寻找一个理由,以使自己在同伴面前挽回面子。

”2.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成败归因模型,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以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比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本文旨在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并介绍它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通过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学习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国际期望。

在小学教学中,学校可以利用韦纳归因理论来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采取行为策略和声誉奖励技术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总之,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韦纳理论;小学教学;归因理论1论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类新理论概念不断涌现,其中韦纳的归因理论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韦纳的归因理论旨在指导学习,其主张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归因方式(内在或外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学习表现。

目前,有关韦纳的归因理论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但尚未有充分的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一理论的实质。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以探索该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以改善学习表现。

2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旨在帮助学生改善其学习表现。

该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归因方式对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影响学习成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前的学习经验。

归因理论指出,如果一个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经验,他就会心存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个新的学习任务。

如果他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则他可能惧怕失败,导致学习表现受到影响。

(2)国际期望。

归因理论认为,外部期望对于学习者的表现也有重大影响。

当学生感受到家长、老师和其他期望者的支持、期望和激励时,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困难的任务。

(3)环境因素。

学习环境因素也决定了学习者能否取得成功。

如果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发展和尝试新的技能,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并有更大的动机去学习和探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基础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基于这样前提,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海德“归因理论”,并将在实践中做法总结如下。

一、归因理论概述
1.“归因”描述。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原因。

1958年Heider提出了归因理论,最早论述著于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

Heider指出,人类行为受其行为动机直接影响,而学习行为也是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归因是指教师为了预测与评价学生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与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学生行为过程所进行因果解释与推论[1]。

综合剖析,“归因理论”是当代教育中教师研究重点。

2.“归因理论”应用对教学质量影响。

当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社会进步等方面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但教育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普遍关心问题。

为此,众多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学工作者从各自角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归因理论为促进这些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严格来说,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二、“归因理论”实施策略
1.“扬长补短”,制定可行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个性、志向、能力、个人爱好,以及性格差异,等等。

通过教学引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自我镜像”。

要让学生认识到:
(1)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3)具有奋斗意识;
(4)能够扬长补短。

案例1:新学年开始,笔者初接触小雯就发现她学习态度消极,作业拖拉,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

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习态度很好,这就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了解愿望,也成为进一步去观察与指导她基础。

在随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在全班学生面前强调了她语言表达优势;在单独辅导中,笔者
让小雯自己总结了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原因是归功于读书,并引导她扬长补短,全面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她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其他学科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剖析:数学教学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要培养学习与思考习惯。

针对成绩较差学生,教师应当归结原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其次帮助学生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

教师善于找寻发展动机,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只有这样,“归因理论”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而学生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剖析错误根源。

案例2:讲“分数加法与减法”时,学生对几组简单分数加法计算后,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简便方法:两个分数分母相乘是作为与分母,分母相加是与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2/3=?笔者让该生按照他刚才“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结论是否正确。

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说法行不行得通。

该生与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只是缺少一定前提条件,即在分子为1,分母为互质数情况下适用。

剖析:这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剖析错误思维产生根源过程,即是“归因理论”另一种运用方式。

通过引导,使学生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最终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3.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

经过了一段时期“归因理论”应用,笔者所教班级学生基本都树立起了一定归因意识。

在笔者引导下,学生通过弥补自身不足,在学习成绩提高基础上强化了问题意识,互补互助,笔者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案例3:在“除法”一课中,笔者在板书时不慎将24÷2=12写成了24÷2=21,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算错了。

笔者有些尴尬,马上把数字21改成了12,这时候又有学生说:老师,你要剖析错误原因。

笔者说:即便是老师,也会有出错时候,而刚才老师所犯错误,是属于一时马虎。

同学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马虎是要不得,请大家认真吸取老师教训,在以后学习过程中力求不出错、认真、负责。

剖析:错误在所难免,“归因理论”要求教师向学生渗透错误剖析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为学生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客观面对错误勇气,养成认真负责习惯。

在小学阶段,归因理论渗透离不开反思意识培养。

反思是小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现再认识自我检验过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优化小学生数学思维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为小学生提供反思空间与机会,强化“归因理论”有效应用,让小学生具备良好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小学生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