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办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合集下载

小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教材

小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教材

第一部分:前言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教材》的世界!这是一本专门为你们设计的实践活动手册,旨在帮助你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这本书,你们将有机会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各类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2. 提升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拓展视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4. 塑造品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章:校园生活1. 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级活动,如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 班级卫生管理: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

3. 校园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社会体验1. 参观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2.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照顾老人、帮助邻居等,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农场等,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科学探索1. 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2. 科技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科学讲座:邀请科学家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第四章:艺术欣赏1. 绘画、书法:组织学生参加绘画、书法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 音乐、舞蹈:开展音乐、舞蹈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

3.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体育竞技1. 球类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阳光小学依据《甲地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精神与要求,秉承学校“人人有自信、处处有合作,天天有追求,事事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发扬学校”人文立校”和“科创兴校”的办学特色,在统整各类活动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并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凸显学校“多元融合、开放融入、统整融汇”的课程理念,依托“甲地科学城”区域教育文化资源,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创新优化活动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在游戏化、项目化的学习中获取直接经验,满足他们好奇心和自适应的需要,旨在为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行动有力量的未来创造者”打下生命底色。

二、课程内容课在整合学校原有的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探究活动、劳动、六大领域节庆活动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幸福觅趣园”“幸福智趣园”“幸福践趣园”三个层面设计不同主题,形成了“兴趣•生命密码我开启”“志趣•我的情绪我做主”“乐趣•争做主人我能行”“情趣•精彩生活我体验”“意趣•实践服务我参与”“雅趣•灿烂文化我自豪”“奇趣•草药乐园我揭秘”“妙趣•动物王国我寻踪”“理趣♦神奇世界我探究”等九个主题(共72个活动)的课程内容框架。

三、课程实施1.创读:创设“阅”之兴趣启蒙,“读”之活动序章课程以国际、国内名家儿童绘本作为主题启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建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阅读为起点,以兴趣为轴心,以探索为轴去丈量世界。

2.创玩:创设“玩”之主题情境,“探”之实践空间课程以主题统整各类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拓展活动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3.创思:创建“思”之童趣源泉,“创”之合作氛围课程基于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无缝接轨,将学生兴趣与课程巧妙融合。

学生在“感知一实践一创造”的过程中以多样视角、灵活方式学习和体验,最终散发无限的创意魅力。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点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点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点一、课程设置要点1.课程目标要明确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明确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内容要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涵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课程实施要贴近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该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程内容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环保、健康、安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挑战。

4.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时,要注重过程,不仅要看学生的成果,还要关注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全面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实施要点1.创设有利于实践的环境2.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3.学生要主动参与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他们要主动参与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实践探索。

4.加强课程的整合与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5.建立长效机制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持续实施,学校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制定完善的课程方案、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等。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点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课程实施的贴近生活以及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同时,要加强教师引导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课程的整合与拓展,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分单选、多选题两种题型。

其中多选题选错不得分,部分对得部分分,每题1分,共36分)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D)(A)校本课程(B)地方课程(C)特色课程(D)国家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是(A)(A)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B)地方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实施(C)学校设置、学校管理、学校实施(D)地方设置、学校管理、学校实施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A)国家有统一教材和课程纲要(B)国家只有课程纲要,没有统一教材(C)只有统一教材,没有课程纲要(D)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和课程纲要4、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是(C)(A)教师求(B)学生C)教师与学生(D)课程管理人员5、(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的标志是(ABCDE)(A)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B)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C)纳入课表,有持续实施(D)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E)有规范的学生活动记录6、(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的标志是(ABCDEF)(A)有情景化、个别化、具体化的学生发展目标(B)教师的指导有效(C)过程的管理有效(D)程序性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规范性(E)活动主题的拓展性,活动方式的多样化(F)从体验走向建构7、(多选题)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ABCDEF)(A)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B)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C)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D)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E)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F)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8、(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ABC)(A)整体观(B)多元化(C)过程性(D)长期性9、(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ABCD)(A)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B)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C)实施教师培训(D)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10、(多选题)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ABCD)(A)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B)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C)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D)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11、(多选题)以下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ABCD)(A)班级活动(B)少先队活动(C)节日活动(D)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12、(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哪些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ABC)(A)亲近与探索自然(B)体验与融入社会(C)认识与完善自我(D)认识与完善他人13、(多选题)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综合实践教师在以下方面要给予切实的指导(ABCDEFG)(A)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B)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C)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D)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E)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F)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G)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14、(多选题)在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采用策略正确的有(ACD)(A)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B)不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C)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D)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15、(多选题)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以下正确做法是(AB)(A)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B)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C)只要写好体验与感悟,不要原始资料(D)只要成果作为展示评价,不需要保留活动痕迹16、(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ABCDEFG)(A)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B)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C)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D)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E)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F)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G)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17、(多选题)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以下实施中正确的有(ABC)(A)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B)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C)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D)平时不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待放假时集中安排18、(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哪些是正确的(CDE)(A)是否具有多才多艺的能力(B)其它学科的教学基本功(C)看是否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和参与这门课程实践的态度(D)是否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E)是否逐步发展了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19、(多选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的评价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A)主要集中于对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的评价(B)具体是对学校实施课程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的评价(C)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D)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20、(多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ABCDE)(A)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B)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C)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D)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E)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21、(多选题)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有(ABC)(A)尊重兴趣爱好(B)关注生活实际(C)鼓励动手实践(D)考虑小组其它成员的兴趣22、(多选题)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有(ABC)(A)由扶到放,选定课题(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C)逐步积累,资源共享(D)做好设计范本,统一格式设计23、(多选题)研究学习实施的的基本要求有(ABCD)(A)全员参与(B)任务驱动(C)形式多样(D)课内外结合24、(多选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有(ACD)(A)小组合作探究(B)网络研究(C)合作研究(D)个人独立探究25、(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ABD)(A)正面评价(B)重视过程(C)重视成果(D)重视体验26、(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有(BCD)(A)学习成果(B)合作精神(C)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D)学习态度27、(多选题)研究性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有(ACD)(A)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B)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成绩区分度(C)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D)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28、(多选题)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下做法正确的有(ACD)(A)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B)为安全起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践内容,学生模拟实践(C)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D)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29、(多选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总目标有(ABCDEF)(A)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11.11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

11.11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的意见各县、区教育局,局属、民办各中小学,河大附中: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南省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河南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对开设课程的要求,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我市科学管理、规范开发、有效实施,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设置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

实施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各中小学校要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二、挖掘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一)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计划(学年)。

实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本年度课程目标、活动主题安排、活动主题实施方式、学生评价工作安排、本年度研究专题。

(二)要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要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各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将该课程落实到课程表,每周开足课时(3—9年级,3节\周)。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整合,不能将其分割开来。

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学校资源优势,探索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及与之适应的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开发核心主题的活动项目。

关于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区别

关于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区别

关于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发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异同相同点:1.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2.都属“校本的课程开发”,重心在校本上,一是对国家、地方校本化课程的建设,二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学校有较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点。

不同点: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在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将制定一份全面而详尽的教学工作计划。

这份计划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以及教学资源利用与拓展。

一、教学目标设定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地方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选择我们将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特色和校本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地方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地方认同感。

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将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由表达。

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教学反馈,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利用与拓展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是否合理设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

是否合理设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

是否合理设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在学校的课程开发、重构方面,很多人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我们先来区别几个概念。

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vs校本课程vs综合实践课程义务制教育按照课程的开发权力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开发权力在国家的称为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开发权力在地方的称为地方课程,体现地方特色;开发权力在学校的为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它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的必须课程,但是开发的主体却主要在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部分的交叉,但是校本课程的外延会更大一些,校本课程既可以是经验课程、综合课程,也可以是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但却不能相互替代。

什么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学校的课程开发方面,很多人认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另外开发几门新的课程,编几本新的教材而已,或者引进几个课程项目,这虽然也没错,但是,学校课程最首要的任务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这是由义务教育课程结构比例所决定的,问题的重点在于通过二次开发,保证能够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倡导个性发展,这并不矛盾。

其次,在当前的教育政策体制下,校本课程的课时数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因此提升国家课程的质量,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不可因噎废食,极端思维,这不科学。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填补落差的过程在实践中,国家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际的实施,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理想的课程和学生体验到的课程之间的落差,是由于社会的分工造成的,教材之上有什么?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科专家中的精英制定的,学科教材是由学科专家和优秀的教师们共同开发的,而教学则是由普通的教师所实施的,身份的差异、分工的差别使得普通的教师不可能像专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本由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的差异,最后到学生经验层面就千差万别了。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简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研究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研究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研究方式。

三)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长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举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举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举动领域延长,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常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肯定的举措,并学会若何辨别信息,灵动运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书本常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题目。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研究。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就是在拓展了的研究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综合实践举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和学校课程整合实施方案(适用于三至五年级)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当今国际上课程管理变革的趋势,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然而在实践上,由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的不理想,“三级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出现了“课程门类多,教材开发繁杂,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降低,进展甚微。

于是,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三级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三级课程”整合实施的背景1、国家、省对“三级课程”实施的基本意见(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

(3)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试论“新三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阳市教研室张光富2001年,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的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特点。

其中,将课程划为三级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就是这次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国家: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选用教科书。

三级课程包涵的课程,以中小学(1-9年级)为例,列表如下:国家课程:1-6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9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各地自主开发,省厅审批。

规定性与自主开发性相结合)校本课程:(各校自主开发,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年级学校开设课程门类中显然增添了三个新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这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出来的新生事物,新型课程。

宜昌教研中心的领导、专家直接将这三门新课程确定为“三新”课程。

可以说,没有“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无法全面实现的。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困惑。

人们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等课程的属性上难于将三者准确区分和定位。

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在内容的筛选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往往很容易雷同和交叉,还有在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上也有诸多的相似性。

也难怪有些学校做一种工作,贴不同的标签,以应对各项不同的检查。

这在学校工作中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为了帮助学校、老师们进一步认清这三门新课程,加强这三门新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市教研中心安排了这次活动,是非常及时的。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究(2011-11-27 21:16: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有效教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

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

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完整课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完整课件
和应用。
思维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与活动 主题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行动实践
倡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所学所得转 化为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实践和 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
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06
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 育设施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 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场所。
源。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
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分层教学与分组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采用分层教学和分 组活动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 当的指导和帮助。
及时评价与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他 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 议和指导。
04
活动成果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1
举办成果展示会
在学校或班级范围内,组织一场综合实 践活动成果展示会。学生可以通过展板 、PPT、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和 家长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同学互评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彼此的优点和 不足。互评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的交 流和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

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

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

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

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课程表)(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学校机构、制度)(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

(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常规检查一、课程管理(26分)1.学校有来否领导分管。

(1分)。

分管领导本学期实践听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节以上。

(1分)2.课程设置是否到位,1-2年级每周2节,3-6年级每周4节。

(12分)一个年级得2分。

3.学校有整体规划(书面一份带回交教研科研室)课程内容整体开发,实施计划能安排到3-6年级,主题词活动有层次有梯度的。

(12分)1-2年级每周2节(《人·自然·社会》和校本课程表内容)同一老师兼任的,内容能整合教学的。

(2分)3-6年级每周4节(《人·自然·社会》、《可爱的嘉兴》、《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和校本课程表内容)同一老师兼任的,能整合教学的。

(8分),一个年级得2分,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教师不能整合教学的,任课分散的,能按日课表上的。

(8分)。

课时不能保证的一个年级扣2分。

二、备课情况(18分)检查任课教师备课记录(每个年级1班的任课老师)。

提倡主题式备课,1-2年级课时达到32课时以上,3-6年级64课时以上(少1课时扣0.5分。

一人扣完3分为止。

活动过程不完整扣0.5-1分;活动过程过于简单扣1-2分)三、教研情况(30分)1.校本教研活动。

20分(1)有教研组。

(1分)(2)有教研活动计划。

(2分)(3)有总结。

(2分)(如本学期尚未总结,可查上学期的。

)教研洗不少于5次。

(10分)(4)教研活动资料收集。

(5分)(学习资料、教案、讲课主课稿、教学反思、论文案例发表与获奖情况。

)2.参加桐乡市市级及以上教研活动。

(10分)由教研员记分3.参加桐乡市小学生研究性成果评比。

四、教研科研(10分)1.教师教学论文、案例参加市级以上评选:1篇得3分,2篇得6分。

2.课题。

(4分)校级一个得2分,桐乡市级以上课题1个4分。

五、学生作业检查(8分)1.3-4年级抽1个班,有学生评价档案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办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实施情况汇报
在三类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认识到三项课程不仅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促使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而且表现在促进学校发展上,有利于更新与完善学校文化。

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我校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现有课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

一、具体做法和特色
1、高标准落实规范。

我校为严肃课程计划,适时开展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工作,寻找症结,调整对策,保证课程常态实施。

进一步落实省中小学三类课程管理工作与教学规范。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民间游戏》,并规划出民间游戏区域,引导学生做安全、有意义体育锻炼,同时做好体育节、艺术节等综合实践活动。

2、高起点作好规划。

作好“三类课程发展规划”、“一校一品”、“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规划.
3、统整式拓展。

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方面,加强团教合作。

关注其他学科综合探索等领域的新进展,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注班队与社团发展,丰富兴趣类课程门类。

科普类、技能类、乡土类、德育类等课程,从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自由学习另一角度进行审视反思拓展。

4、落实评价制度。

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加以落实,做好评价调研、统计与反馈及示范工作。

二、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现阶段,学校没有为综合实践活动配备专门的教师,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当其教学任务。

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他们往往把精力放在原先所担任的学科上,综合实践活动只是作为副科。

而且,学科教师本身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背景对综合实践活动所涵盖的课程领域适应有一定的困难。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虽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目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课时量有时得不到保证。

因受当前教育功利化影响,课程不能按计划执行,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这些课程基本上安排给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教师在执行学校课时任务时,因自身认识不足等原因擅自将课时补给自己任教的学科。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值得探索。

三类课程之间到底有那些联系和区别,大部分教师甚至是领导有时也搞不清楚,需要专家引领。

三、课时开设
附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