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考研:学习中医要诀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考研中医综合内容相对较多,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不但要注意重要知识点,还要注重理解。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常用记忆方法一、对称记忆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

如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二、歌诀记忆歌诀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中医药学习更是如此。

如概括小儿疫毒痢重点为:热惊昏休疫毒痢,毒邪内闭与外脱,黄连解毒(汤)清开灵,参附龙牡来固脱。

三、谐音记忆给相关材料以谐音,有趣味,记忆效果特别好例如麻黄汤四味药概括为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四、列表记忆将重要内容列表,是人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促进记忆,在中医药的学习中亦如此。

例如方剂或者中成药的主治、特点,可列表说明。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学术成就内容多,也可将重点内容列表记忆。

五、重点记忆不抓住重点,面面俱到,是学不好、记不住的。

例如中药学的重点为每味中药的功效,如果每一味药的归经、性味都要记,负担太重了,并且功效与归经、性味联系密切,由功效可大致逻辑推理推出归经、性味。

因此学习中药学应抓住分类,每药功效、每药的特点。

有的药功效较多时,可用8个字左右记下其主要功效,这样可以记得牢。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六大建议(一)明确复习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

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医学的全在线纲的要求医学的全在线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

中药药性新编歌诀(154味)中医专业考研一定要看哦

中药药性新编歌诀(154味)中医专业考研一定要看哦

中药药性新编歌诀(154味)(一)解表药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

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

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

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

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

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

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

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

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

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

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

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

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

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

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

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

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

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

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

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

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

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

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

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

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

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

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

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

《中药学》十四五教材中药药性考研考试口诀精简总结版

《中药学》十四五教材中药药性考研考试口诀精简总结版

解表药(发散风寒发散风热)①发散风寒药(14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喘-利水消肿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逆苏叶:解表散寒气宽中-理气安胎鱼蟹毒注-(紫苏叶治脾胃气滞,孕呕吐;忌久煎)生姜:解表散寒温中呕-化痰止咳(温肺止咳)鱼蟹毒香薷:发汗解表湿和中-利水消肿宜宜大荆芥:祛风解表透疹疮-荆芥成炭敛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痛-升清燥湿止痉泻羌活:解表散寒风湿痛(祛风除湿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痛-燥湿止带肿排脓-宣通鼻窝祛风痒细辛:解表散寒祛风痛-温肺化饮少阴头(痛)苍耳:发散风寒祛风湿-宣通鼻窍来止痛藁本:祛风散寒湿止痛辛荑:发散风寒通鼻窍葱白:发汗解表寒通阳-通络下乳毒散结+外敷散结②发散风热药(11味)薄荷:清利头目散风热-疏肝行气咽透疹-芳香避秽湿和中蝉蜕:利咽开音散风热-息风止痉又透疹-镇静安神又解痉桑叶:清肺润燥散风热-清肝明目抑肝阳-凉血止血菊花:平抑肝阳散风热-清肝明目热解毒柴胡:疏肝解郁举阳气-疏散退热而截疟升麻:清热解毒表透疹-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津止渴-通经活络解酒毒-升阳止泻宜煨用浮萍:宣散风热透疹痒-利尿消肿淡豆豉:宣发郁热表除烦牛蒡子:宣肺祛痰散风热-滑肠通便咽透疹-解毒消肿蔓荆子:清利头目散风热-祛风痛清热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①清热泻火药(9味)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要生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要煅用知母:清热泻火滑肠便-滋阴又润躁芦根:清热泻火津止渴-清肺排脓烦止呕-利尿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焦栀子(外用消肿止痛)天花粉:清热泻火津止渴-消肿排脓归肺胃夏枯草:清肝泻火又明目-散结消肿略养肝决明子:清肝明目肠通便-平抑肝阳肝大肠.淡竹叶:清热泻火烦止渴-利尿通淋竹叶淡密蒙花:养肝明目又退翳-清热泻火归肝经②清热燥湿药(7味)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毒-除骨蒸-清虚热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凉肝息风归肝胆若参:清热燥湿杀虫痒-利尿秦皮:清热燥湿收涩痢-止带明目是秦皮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毒③清热解毒药(26味)射干:消痰利咽热解毒贯众:凉血止血散风热-清热解毒又杀虫重楼:凉肝定惊热解毒-化瘀止血消肿痛马勃:解毒利咽又止血-清肺泻火归肺经漏芦:通经下乳痈散结-舒筋通脉热解毒连翘:透热转气热解毒-清心利尿散风热-消肿散结用连翘青黛:凉血消斑热解毒-清肝泻火定惊血-息风止痉是青黛野菊花:泻火平肝热解毒蛇舌草(白花蛇舌草):利湿通淋热解毒山豆根:消肿利咽热解毒白头翁:凉血止痢热解毒蒲公英:利湿通淋清肝目-清热解毒肿散结鱼腥草:消痈排脓热解毒-清热止痢尿通淋大青叶:利咽消肿热解毒-凉血消斑大青叶板蓝根:疏散风热热解毒-凉血利咽板蓝根土茯苓:解毒除湿解汞毒-通利关节肿散结熊胆粉:息风止痉热解毒-消散痈肿清肝目穿心莲:燥湿止痢热解毒-凉血消肿穿心莲大血藤(红藤):祛风止痛又活血-清热解毒治肠痈马齿苋:凉血止血又止痢-清热解毒肝大肠鸦胆子:截疟止痢热解毒-腐蚀赘疣要外用山慈菇:消痈散结又化痰-清热解毒体虚慎半边莲:利水祛湿热解毒-利尿消肿半边莲金银花:散痈消肿散风-热透营转气热解毒-凉血止痢外风热败酱草:清痈排脓又止痛-清肝明目热解毒-祛瘀止痛治肠痈紫花地丁:凉血消肿热解毒④清热凉血药(6味)生地:养阴生津热凉血赤芍:散瘀止痛又止血-清肝泻火热凉血玄参:解毒散结热凉血-滋阴降火反藜芦紫草:活血解毒热凉血-透疹消斑牡丹皮:活血化瘀又止血-清热凉血水牛角:解毒定惊热凉血⑤清虚热药(5味)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又退黄白薇:解毒疗疮尿通淋-益阴除热肿散结-清热凉血胃肝肾地骨皮:凉血除蒸又止血-清肺降火生津渴银柴胡:清热凉血清虚热-除疳热-归肝胃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泻下药药(攻下润下峻下逐水)①攻下药(4味)大黄:泻下攻积热泻火-逐瘀通经凉血毒利湿退黄又止血-通脏腑-降湿浊-破痰实芒硝:润燥软坚泻下便-清火消肿是芒硝芦荟:杀虫疗疳泻下便-清肝泻火叫芦荟番泻叶:泻热行滞便利水②润下药(2味)火麻仁:滋阴补虚润肠便郁李仁:下气利水润肠便③峻下逐水药(6味)甘遂:泻水逐饮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祛痰咳-杀虫疗疮要外用商陆:逐水退肿利二便-解毒散结要外用京大戟:泻水逐饮肿散结巴豆霜:逐水退肿豁痰咽-峻下冷积外蚀疮牵牛子:杀攻积泻水便-消痰涤饮牵牛子祛风湿药(祛风寒湿祛风湿热祛风湿强筋骨)①祛风寒湿药(8味)独活:通痹止痛又解表-祛风除湿治头痛(注-治少阴伏风头痛)木瓜:生津止渴又消食-舒筋活络胃化湿蕲蛇:祛风通络止痉痒-以毒攻毒威灵仙:通络止痛祛风湿-消痰逐饮消骨鲠川/草乌:祛风除湿温经痛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痒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昆明山海棠:祛瘀通络祛风湿-续筋接骨又止血-解毒杀虫有大毒②祛风湿热药(8味)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止痹痛-清湿热退虚热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湿-清热燥湿降血压-止痛桑枝:祛风止痒生津液-水利关节祛风湿豨签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降血压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平肝归肝臭梧桐海桐皮:通络止痛祛风湿-杀虫止痒海桐皮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肿雷公藤:祛风除湿血通络-消肿止痛毒杀虫③祛风湿强筋骨药(3味)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温补固摄治酸软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降血压归肝肾五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归肝肾化湿药(8味)苍术:燥湿健脾又明目-祛风散寒脾胃肝厚朴:燥湿消痰气除螨-消积导滞宽中喘霍香:芳香化湿和中呕-发表解暑脾胃肺佩兰:芳香化湿醒脾胃-发表解暑脾胃肺砂仁:化湿开胃温中泻-理气安胎又止呕豆蔻:化湿行气温中呕-开胃消食肺脾胃草果:燥湿温中痰截疟草豆蔻:燥湿气-温中止呕-止泻痢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①利水消肿药(5味)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宁心安神用茯苓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泻-清热排脓毒散结-除痹泽泻:利水渗湿又泄热-化浊降脂肾膀胱猪苓:利水渗湿甘淡平香加皮:香加皮温有毒-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②利尿通淋药(12味)瞿麦:活血通经尿通淋扁蓄:杀虫止痒尿通淋木通:清心除烦尿通淋-通经下乳利血脉-通关节通草:清热利尿又通淋-通气下乳孕期慎滑石:清热解暑尿通淋-祛湿敛疮石苇:清肺止咳尿通淋-凉血止血肺膀胱萆薢:利湿去浊通络痛-祛风除痹归肾胃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痒灯心草:清心降火尿通淋海金沙:清热利湿利水肿-通淋止痛海金沙车前子:清热利尿又通淋-渗湿止泻清肝目-祛痰冬葵子:清热利尿又通淋-下乳润肠冬葵子③利湿退黄药(4味)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黄虎杖:利湿退黄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咳-凉血止血泻热便金钱草:利湿退黄尿通淋-解毒消肿性微寒珍珠草:利湿退黄热解毒-明目消积肝脾肾温里药(11味)荜茇:下气止痛温中寒附子:回阳救逆散寒痛-补火助阳附子用肉桂:补火助阳温经脉-引火归元散寒痛干姜:干姜温肺饮-温中散寒阳通脉花椒:杀虫止痒温中痛-湿疹阴痒虫积腹丁香:温肾助阳散寒痛-温中降逆脾胃肾胡椒:下气消痰温中寒-开胃进食痰癫病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呕小茴香:理气和胃散寒痛荜澄茄:行气止痛温中寒吴茱萸:降逆止呕助阳泻-制酸止痛肝郁解-散寒止痛忌多用理气药(20味)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脾-行气通痹归脾肺青皮:消积化滞肝破气-行气止痛气虚慎枳实:破气消积又止痛-化痰散痞提脏器枳壳:行滞消胀气宽中木香:行气止痛脾消食香附:理气宽中调经痛-疏肝解郁调经药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痛沉香:行气止痛温中呕-纳气平喘檀香:调中开胃行气痛-散寒薤白:行气导滞通阳结柿蒂:降逆止呃梅花:疏肝和中化痰结佛手:疏肝理气和中痛-燥湿化痰佛手用香橼:疏肝解郁理宽中-燥湿化痰香橼可甘松:开郁醒脾理气痛-祛湿消肿要外用刀豆:下气止呃又温中-温肾助阳归胃肾川棟子:疏肝泄热-行气痛-杀虫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痛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肿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痛-肝胃气痛归肝脾消食药(6味)山楂:消食健胃浊降脂-行气散瘀脾胃肝神曲:解表退热消食和胃麦芽:行气消气脾开胃-回乳消胀肝解郁稻芽:消食和中脾开胃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痰-止咳平喘脾胃肺鸡内金:涩精止溃胃消食-通淋化石(研)末优煎驱虫药(7味)雷丸:杀虫消积槟榔:行气利水又截疟-缓泻通便虫消积榧子:榧子润肺止咳-杀虫消积润肠便使君子:健脾消疳杀虫积(宜用小儿疳积)南瓜子:杀虫(绦虫病)鹤草芽:泻下通便杀绦虫苦楝皮:杀虫疗癣-清热燥湿广驱虫止血药(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①凉血止血药(7味)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毒-热毒痈肿亦可消小蓟:凉血止血散瘀毒-利尿通淋可消痈地榆:解毒敛疮敛止血-凉血止血大肠肝槐花:清肝泻火凉止血-目赤头痛热出血白芽根:清肺胃热凉止血-清热利尿胃热呕-肺热咳喘白茅根苎麻根:清热解毒凉止血-热毒痈肿又安胎侧柏叶:生发乌发凉止血-化痰止咳敛止血-血热脱发肺热咳②化瘀止血药(3味)三七:化瘀止血又消肿-活血定痛补虚强(壮)茜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蒲黄:活血化瘀敛止血-通经止痛尿通淋③收敛止血药(5味)白及:消肿生肌敛止血仙鹤草:截疟止痢敛止血-补虚解毒又杀虫紫珠叶:凉血收敛又消肿-散寒解毒又止血棕榈炭:止泻止带敛止血血余炭:化瘀利尿敛止血④温经止血药(3味)艾叶:温经止血散寒痛-调经安胎祛湿痒炮姜:温经止血又止泻-温中止痛脾胃肾灶心土:止呕止泻温中血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癥)①活血止痛药(9味)川芎:活血行气祛风痛元胡:活血行气又止痛姜黄:活血行气通经痛乳香:活血定痛肿生肌没药:活血定痛肿生肌降香:理气止痛化瘀血郁金:行气解郁活血痛-清心凉血利胆黄五灵脂:化瘀止血活血痛银杏叶:活血化瘀通络痛-敛肺平喘浊降脂②活血调经药(9味)红花:活血通经祛瘀痛桃仁:活血祛瘀又消痈-止咳平喘润肠便泽兰:活血调经利水肿-祛瘀消痈是泽兰丹参:活血祛瘀通经痛-清心除烦凉血痈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肿-清热解毒益母草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痛-舒筋活络鸡血藤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利水通淋强筋骨-引火(血)下行用牛膝月季花:活血调经消肿痛-疏肝解郁月季花王不留行:活血通经王不留-下乳消痈尿通淋③活血疗伤药(8味)苏木:活血去瘀消肿痛儿茶:活血止痛湿敛疮-止血生肌清肺痰血竭:活血定痛化瘀血-敛疮生肌是血竭土鳖虫:有小毒-破血消瘀续筋骨马钱子:有大毒-通络止痛散结肿自然铜:可疗伤-散瘀止痛续筋骨骨碎补:可止痛-活血疗伤肾强骨-外可消风祛斑刘寄奴:疗伤止血散瘀痛-消食化积破血经④破血消癥药(5味)莪术:破血行气消积痛三棱:破血行气消积痛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斑蝥:破血逐瘀结消癥-攻毒蚀疮叫斑蝥虻虫:破血逐瘀积消癥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清热化痰止咳平喘)①温化寒痰药(7味)白前:降气祛痰止咳芥子:温肺豁痰又止痛-散结通络又利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呕-消痞散结肺脾胃-消肿止痛外半夏皂荚:祛痰开窍散结肿-通便也可用皂荚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痉-散结消肿外天南白附子:燥湿化痰毒散结-祛风定惊白附子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呕②清热化痰药(16味)川贝:清热润肺化痰咳-散结消痈川贝母浙贝:清热化痰又止咳-解毒消痈散结浙(贝母)瓜萎:清热涤痰宽胸结-润燥滑肠是瓜萎桔梗:宣肺祛痰利咽脓竹茹:清热化痰除烦呕-凉血止血又安胎前胡:降气化痰散风热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竹沥:清热豁痰定惊窍海藻:利水消肿又散结-消痰软坚是海藻昆布:利水消肿又散结-消痰软坚叫昆布天竺黄:定惊清心热化痰胆南星:息风定惊热化痰黄药子:化痰散结又消瘿-清热解毒凉止血-止咳平喘黄药子海蛤壳:软坚散结热化痰-制酸止痛又利尿-收湿敛疮外海蛤海浮石:软坚散结清肺痰-利尿通淋海浮石胖大海:清热润肺又化痰-利咽开音润肠便③止咳平喘药(11味)紫菀:润肺下气化痰咳苏子:降气化痰润肠便-止咳平喘肺大肠百部:润肺不气又止咳-杀虫灭虱归肺经白果:敛肺化痰又定喘-收涩止带又缩尿苦杏仁:降气止咳又平喘-宣发肺气润肠便-杀虫止痒有小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肿-清肝降压又止血荨芳子:泻肺平端利水肿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咳马兜铃:清肺降气咳平喘-清肠消痔平肝压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呕洋金花:解痉定痛咳平喘-麻醉镇痛又止痉安神药(重镇安神养心安神)①重镇安神药(4味)磁石:镇惊安神肝潜阳-纳气平喘聪耳目龙骨:平肝潜阳敛固涩-镇惊安神心肝肾琥珀:活血散瘀尿通淋-镇惊安神用琥珀朱砂:清心镇惊安神目-惊风癫痫又解毒疮疡肿毒咽喉肿-口舌生疮也可治②养心安神药(6味)灵芝:补气安神咳平喘药远志:安神益智又止咳-交通心肾散痈肿-祛痰开窍肺心肾酸枣仁:养心补肝又敛汗-宁心安神又生津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便-滋阴止汗柏子仁首乌藤:祛风通络又止痒-养血安神夜交藤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肿平胆息风药(平抑肝阳息风止痉)①平抑肝阳药(6味)牡蛎:重镇安神平肝阳-软坚散结敛固涩-制酸止痛牡蛎用代赭石:重镇降逆凉止血-平肝潜阳气逆喘珍珠母:安神定惊平肝阳-明目退翳燥湿敛刺蒺藜:活血祛风刺蒺藜-明目止痒平疏肝罗布麻:平肝安神热利水/平抑肝阳热利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目-制酸止痛敛止血(煅用)②息风止痉药(9味)牛黄:开窍醒神热解毒-清心豁痰凉肝风钩藤:清热平肝散风热-息风定惊热透邪天麻:息风止痒抑肝阳-祛风通络归肝经全蝎:息风镇痉攻毒结-通络止痛却有毒地龙:清热定惊又通络-利尿降压又平喘蜈蚣:息风镇痉攻毒结-通络止痛内外风僵蚕:祛风止痛散风热-息风止痉化痰结珍珠:安神定惊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斑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肺热-清热解毒清肝目开窍药(4味)麝香:开窍醒神消肿痛-活血通经归心脾冰片:开窍醒神清热痛-解毒生肌肺心脾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智-化湿和胃虚实用苏合香:辟秽止痛醒神窍补虚药(补气补阳补血补阴)①补气药(14)党参:补脾益肺血生津人参:复脉固脱补元气-生津养血补脾肺-扶正祛邪安神智白术:补气健脾湿利水-止汗安胎归脾胃山药:益气养阴涩精带-补脾肺肾甘草:补脾益气祛痰咳-清热解毒缓急痛-调和诸药和药性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沙棘:化阴生津脾消食-活血散瘀祛痰咳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解毒刺五加:益气健脾咳平喘-补肾安神治眠梦绞股蓝:益气健脾生津渴-化痰止咳热解毒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喘西洋参:补气养阴热生津太子参:补气健脾肺生津黄芪:补气健脾又止汗-升阳举陷利水肿-行滞通痹血生津- 益卫固表敛疮肌-托毒排脓归脾肺2补阳药(16味)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热证忌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安胎归肝肾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崩漏-续折伤-安胎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喘-助阳益精用蛤蚧仙茅:补肾阳强筋骨-仙茅寒湿又止泻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便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菟丝子:补益肝肾又安胎-固精缩尿明目泻-消风祛斑外菟子巴戟天:补肾阳益精血-祛风湿强筋骨-抗肿瘤巴戟天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尿-温脾止泻纳气喘-消风祛斑补骨脂紫河车:温肾益精纳气喘-养血益气肺肝肾肉苁蓉:肉苁蓉-润肠便-补肾阳-益精血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沙苑子:补肾助阳固精尿-养肝明目归肝肾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便冬虫夏草:补肾益肺-固本益卫-止血化痰②补血药(6味)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痛-血虚血瘀润肠便熟地: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何首乌:(生)解毒消痛-截疟润肠便(制)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乌须发-化浊脂龙眼肉:养血安神补益心脾③补阴药(14味)麦冬:养阴润肺益胃津-清心除烦胃肺心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渴石斛:滋阴清热胃生津百合:养阴润肺清胃热-清心安神养胃阴黄精:健脾润肺又益肾-补气养阴脾肺肾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龟甲:滋阴潜阳息风-益肾强骨血补心-固经止崩鳖甲:滋阴潜阳息风-退热除蒸软坚结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墨旱莲:滋补肝肾凉止血女贞子:明目乌发滋补肝肾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收涩药(固表止汗敛肺涩肠固精缩带止尿)①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固表止汗②敛肺涩肠药(9味)乌梅:敛肺止咳生津渴-安蛔止痛固崩血-涩肠止泻可炭用诃子:涩肠止泻敛肺咳-降大利咽肺大肠五味子:益气生津敛固涩-补肾宁心悸眠梦肉豆寇:温中行气涩肠泻赤石脂:涩肠止泻又止带-收敛止血敛疮肌五倍子:敛肺降火咳止汗-固精止遗涩肠泻收湿敛疮敛止血-解毒消肿五倍子禹余粮:涩肠止泻敛止血-固涩止带胃大肠石榴皮:收涩止带涩肠泻-杀虫止血归大肠罂粟壳:敛肺止咳又止痛-涩肠上泻却有毒③固精缩尿止带药(8味)莲子: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神芡实:益肾固精湿止带-补脾止泻治带佳椿皮:清热燥湿涩止带-止泻止血又杀虫山茱萸:补益肝肾敛固涩金樱子:金樱子固精尿-固崩止带涩肠泻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尿海螵蛸:涩精止带敛血-制酸止痛湿敛疮覆盆子:覆盆子益骨-固精缩尿养肝目涌吐药(3味)常山:涌吐痰涎截疟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黄胆矾: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攻毒杀虫止痒药(7味)硫黄:(外)解毒疗疮杀虫止痒(内)补火助阳通便雄黄:燥湿祛痰可截症-解毒杀虫忌火煅白矾:(外)燥湿止痒毒杀虫-(内)祛风除痰血止泻大蒜:解毒杀虫消肿-健脾温胃止痢蟾酥:开窍醒神解毒止痛土荆皮:杀虫止痒疗癣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痒-温肾壮阳有小毒拔毒化腐生肌药(6味)红粉:拔毒除脓去腐生肌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砒石:(外)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劫痰平喘攻毒抑癌截疟轻粉:(外)攻毒杀虫敛疮(内)祛痰消积逐水通便铅丹:(外)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坠痰镇惊截疟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中医学考研学习计划

中医学考研学习计划

中医学考研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临床与药物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医学相关专业的考生,选择中医学作为考研方向,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药物研究方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从事中医医疗、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个人情况和考研要求,制定以下学习计划: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掌握这些理论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前提。

我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学习这些基本理论,掌握其要点和实际应用。

2、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我计划系统学习这些诊断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培养自己的诊断能力。

3、中医内、外科学中医内、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

我将认真学习这些内容,深入了解中医治疗内、外科疾病的方法和原理。

三、临床技能学习1、中医针灸理论与技术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我将认真学习针灸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针灸技能。

2、中医推拿理论与技术中医推拿是中医学的古老疗法之一,通过推拿可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我将学习推拿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提高自己的推拿手法。

3、中药制剂学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我将认真学习中药制剂学的理论知识和制剂技术,学习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制剂方法,为将来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四、药物研究学习1、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中药的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我将学习中药的药理学知识,了解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药效特点和不良反应。

2、中药药物研究方法中药研究方法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技术,包括提取、分离、鉴定和活性评价等方法。

中医考研计划

中医考研计划

中医考研计划考研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知识阶段、专业课阶段和冲刺阶段。

以下是一个中医考研计划的大致框架,供您参考。

一、基础知识阶段1. 英语: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英语,重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可以参考《新东方考研英语》等教材,同时积累词汇和短语。

2. 政治:每天花费1-2小时学习政治,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知识。

可以参考《肖秀荣考研政治》等教材。

3. 西医综合: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西医综合,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等内容。

可以参考《贺银成西医综合》等教材。

4. 中医基础: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中医基础,包括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

可以参考《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

二、专业课阶段1. 英语:继续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英语,重点提高听力、口语和翻译能力。

可以参考《新东方考研英语》等教材。

2. 政治:继续每天花费1-2小时学习政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知识。

可以参考《肖秀荣考研政治》等教材。

3. 西医综合:继续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西医综合,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参考《贺银成西医综合》等教材。

4. 中医基础:继续每天花费2-3小时学习中医基础,深入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

可以参考《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

三、冲刺阶段1. 英语:每天花费3-4小时复习英语,重点做真题、模拟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参考《新东方考研英语》等教材。

2. 政治:每天花费2-3小时复习政治,重点做真题、模拟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参考《肖秀荣考研政治》等教材。

3. 西医综合:每天花费3-4小时复习西医综合,重点做真题、模拟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参考《贺银成西医综合》等教材。

4. 中医基础:每天花费3-4小时复习中医基础,重点做真题、模拟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中医综合考研是全国统考,都是统一命题,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掌握好技巧。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技巧,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中医综合要怎么复习1.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自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

我们在复习时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到头来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

熟能生巧,最后对题目能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是最好的。

那么,重复就要求有大量的时间,所以以我个人之见,最佳复习时间应至少九个月。

精读教材与广泛联系:1.确立报考学校,索要招生简章,以明确学校的要求、考查范围和考试所用的教材。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摘要: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覆盖6个科目,包括中基、中诊、中*、方剂、中内和针灸。

相比理科一类的考研复习,中医综合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主要是需要大家记忆,考题是非分明,基本上不会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临场发挥的余地。

所以中医综合的复习,要求大家能够熟练记忆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且还要做到灵活运用。

所以?中医综合的复习,难度是比较大的。

当然,复习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工作。

那么,中医综合有哪些大家值得学习的技巧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简要总结:一、要有一定的标准中医综合的复习,大家一定不能盲目进行,因为它的知识体系复杂,知识点较多,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复习计划,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复习不够全面。

这里小编建议大家拿到考试大纲,按照大纲上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复习。

二、合理选择资料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是离不开一些相关资料的。

这里的资料主要包括,大家上课的笔记、老师讲课的课件、教材以及参考书。

购买参考书时,注意买正版书,如果买到盗版书,里面往往会有许多小错误,有时候一些小错误就可能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

三、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考试要考的6门课程,都是大家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的了,有些课程学得早,很多知识点也许不少同学已经遗忘,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也要学会有重点地进行,首先将自己遗忘程度比较高的内容拿来复习。

同时,6门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各不相同,其中内科和方剂占的比重较大,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紧密,所以大家复习由于不妨在这两科上面多花一些时间。

四、注重练习中医综合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如果只是一味地背诵,那么记忆可能会很快模糊,所以大家平时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经常记忆与联系的结合。

适度的练习除了可以更有效地加深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在练习过程中帮大家找出复习得比较薄弱的地方或者还不太会的地方。

所以练习是大家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练习中大家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做错的题或者不太会的题,这就需要各位对这些题目进行总结,并且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直至彻底掌握为止。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口诀整理:60句中药药性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口诀整理:60句中药药性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口诀整理:60句中药药性口诀中药药性口诀整理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3、白芷辛温,阳阴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4、藁本气温,除头颛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5、香附辛苦,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中医口诀大全

中医口诀大全

中医口诀大全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

中医口诀既有助于帮助医生记忆和理解中医理论,也有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中医治疗原则。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一、《黄帝内经》口诀。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

以下是《黄帝内经》的口诀:《素问》三部,《灵枢》四经,。

《阴阳》五行,《六经》辨证。

《气血津液》、《经络》脉络,。

《五脏六腑》、《经络》与络。

二、《伤寒论》口诀。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以病名为篇名,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伤寒论》的口诀:《伤寒》六经,三阴三阳。

《六经》表里,热病外感。

《伤寒》四逆,热深伤寒。

《伤寒》脏腑,病机辨证。

三、《金匮要略》口诀。

《金匮要略》是一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医学著作,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金匮要略》的口诀:《金匮》寒热,辨证要略。

《金匮》脉证,病机治法。

《金匮》脏腑,病机辨证。

《金匮》食饮,调摄养生。

四、《医学四书》口诀。

《医学四书》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它们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

以下是《医学四书》的口诀:《医学四书》,经典之宝。

《黄帝内经》,理论精华。

《伤寒论》,外感热病。

《金匮要略》,疾病要略。

《神农本草》,药物分类。

五、《针灸经典》口诀。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

以下是《针灸经典》的口诀:《针灸》经典,经络穴位。

《经络》循行,气血调和。

《经络》疏通,病痛消除。

《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通过口诀的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中医口诀,提高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经验与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经验与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经验与方法一、了解考试大纲首先,备考中医综合考研之前,要详细了解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

考研大纲是备考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考试要求和内容,才能明确备考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二、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备考中医综合考研需要时间长且内容多,所以要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可以将复习内容按照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和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在制定备考计划时,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

三、多维度的学习资料备考中医综合考研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入的理解。

可以根据考纲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复习资料。

除了教材,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导书或整理笔记,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做好笔记和总结备考中医综合考研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做好笔记和总结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可以结合教材和复习资料,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同时要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方便复习时查阅和巩固记忆。

五、刷题和模拟考试备考中医综合考研期间,刷题和模拟考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可以根据自己的备考进度和计划,逐步增加刷题难度和量,多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要求。

六、重视实操能力七、良好的心理调节备考中医综合考研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耐心和毅力。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要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及时调整心态,调整好学习和休息的平衡,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身心疲惫。

总之,备考中医综合考研需要全力以赴,注重方法和经验的积累。

只有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多维度地学习和总结,刷题和模拟考试,重视实操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愿每一位备考中医综合考研的同学都能取得好的考试结果。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是考察学生对中医学理论、诊断、治
疗及中药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门考试,学院可以全面评估考生对中医学科的掌握程度,从而决定是否能够获得研究生的资格。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药学等几个主要方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医学基础理论这一部分。

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体系等。

此外,还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中医诊断技术、中医治疗方法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中医
学的核心和灵魂。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中医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熟悉各种诊断方法的应用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治疗学主要
包括针灸、草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和食疗等治疗方法和技术。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治疗学的原理和技巧,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要领。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
药的分类、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了解中药的药物成分、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考研科目是一个系统考察考生对中
医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能力的科目。

考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准备,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中医必背口诀400条)

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中医必背口诀400条)

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中医必背口诀400条)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一】1 . 弘扬中医国粹,惠泽民众百姓2 . 多层否定成后语。

修改语病法牢记,添删调换百病医3 . 可数名词单,须用a或an,4 .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 . 您的健康,我的责任6 . 恒心信念和有豪情。

信念来自于对理性的信仰,即人能把握客观实在,来自于信任宇宙(包含人类社会和人类精力)是一个按照必定规律运行的`世界,而人的理性能把握集其中的规律。

7 . 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8 .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五藏别论》9 . 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佳。

10 . 春秋战国秦一统,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二】1 . 碰到代词时,冠词均不现。

2 .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3 .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4 . 二句子成分歌诀5 .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

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6 . 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7 . 一般加s,特殊有几处:8 . 建设中医药都,振兴医圣故里。

9 .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10 .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三】1 . 养成良好的口才,聊天演说争辩会谈四素质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精益求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始终对现实抱有灵敏的察看力和洞察力乐观发奋图强自负酷爱生涯酷爱人生,不怨天尤人,即使在最失败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废弃盼望。

2 .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口诀口诀1牢记中医“四、五、六、七、八”:“四”: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中药药性四气指寒、热、温、凉。

“五”:中医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为心、肝、脾、肺、肾;中药药性的五味,辛、甘、酸、苦、咸。

“六”: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

“七”: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八”: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中医治疗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注:1五脏之脏多指实质性脏器,六腑之腑多指空腔脏器,注意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2六种气候表现,如果发生太过或不及,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就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这种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做六淫。

风为阳邪。

3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口诀21.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3.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4.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5.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6.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7.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8.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9.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通用1篇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通用1篇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通用1篇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 12014考研专业课暑期复习从真题着手2014考研专业课理通方法步步为营2014考研历史学抽丝剥茧建好知识网络考研专业选择误区:兴趣也许是幻觉中医综合中也是存在不少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专业课也是可能有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讲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考试中,180道选择题占300分,其中还有120分的多选题,可见比重之大。

现在就教材来讲中内比较复杂,复习的难度比较大,但是深入学习后你可能会发现中基和中诊中的很多知识点很难拿分,那么要在可以及格的基础上拿高分可能就要在这两门上下点功夫了。

其中中诊中的各种症状出现的所有原因都是要重点记忆,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表格方便记忆和复习时查询。

中药方面的复习比较繁琐,知识点太多而且没有重点之说,但是前几年的命题趋势却很明显,对于功效的考核没有考主治比重大。

同时中药复习中还有注意还可治之类的小字部分,都是高分必备的知识点,有能力的情况下最好多看看。

中药和方剂其实是可以一起进行复习的。

方歌的背诵是必须的,想拿高分的同学还要注意生姜干姜之类的考题。

中内就不多说了,只要把基础打好后面会越来越简单。

中医综合的真题也同样重要,建议全科复习过一遍之后就做一套真题作为测试。

二轮三轮后同样也拿真题来作为测试。

不确定的做错的题一定要画出来,所有做错的都要总结起来临近考试时重点再看,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在考场上犯的错误。

做真题练习目的是测试你现有的水平千万不要蒙题,蒙对的题知识并不是你的.,要加深印象的唯一途径就是做错了再看几遍,这一点上中医综合尤其适合。

复习中药善于总结,对于各个门类的知识点都要有系统的总结。

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些表格,制作的过程中就加深了自己的记忆,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方法。

还有很多的知识点可能再复习中被我们忽略,只明白了表面的内容却忽视了其隐含的东西,这个事我们在复习任何一门时最容易的出现的漏洞。

有时我们虽然知道每个方子的组成却恰好无视了君臣、重点药物所占比例以及含义。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㈠主治归纳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
1)主治麻疹药:
子.胡荽.升麻.
核.淡竹叶2)
藿香、佩兰、
丝瓜皮。

3)
4)
勃、射干、
黄、珍珠、
6)
青葙子.决明子
夜明砂.
7)
术。

8)
卿、雪胆?
9)
海桐皮.蜈蚣.
蚕、全蝎、
肿节风。

10)
川断.狗脊.
肉、补骨脂。

11)治头痛药:
川芎.蔓荆子.
吴茱萸12)
青木香、
钩藤、罗布麻、
13)
珠母、龙齿、
14)
15)
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
寄奴
17)
代代花、
生姜。

18)
19)
肉豆蔻、诃子、
乌梅、五倍子、
20)
参、马齿苋.
地锦草.仙鹤草
龙胆草
21)
强筋骨
皮,
6.
湿
——利湿浊7.
清热解毒
黄菊花
热(苦)
白菊花
目(甘)
四、药名相近1.
助阳止泻

2.


3.刺蒺藜
祛风明目
4.
清湿热
5.
升阳举陷
6.


7.
止带、明目
热、清湿热
8
止痉、止泻
消肿
9
(高良姜的根茎10
根皮或树皮)11
鹤草的冬芽)。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草质茎。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茎叶。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生姜:根茎。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毒(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与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

辛微温。

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羌活:根茎与根。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细辛:全草。

辛温,有毒。

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1)藁本:根茎与根。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颠顶疼痛)苍耳子:果实。

辛苦温。

有毒。

归肺经。

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发表散寒,通鼻窍。

(包煎)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通乳,乳房胀痛)2、辛凉解表药:薄荷:地上,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

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惊风,破伤风)桑叶:叶。

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凉血止血)菊花:花序。

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

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综合考研:学习中医要诀
以下是跨考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的要诀和中医针灸学要诀,中医推拿学要诀。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中医要诀
中医文化数千载,继承发扬称国粹;
中华儿女树信心,师徒互尊译古文;
简便廉验土单方,广大群众最欣赏;
望闻问切是基本,表里虚实辨病因;
切脉握准寸关尺,弦浮沉细论归经;
左须分清心肝肾,右必理清肺脾命;
六淫七情内外因,卫气营血三焦通;
十二经脉六经病,冲任督脉诊妇情。

中药常识要诀
药煎三遍度适中,开水凉水论药性;
君臣佐使掌分寸,四气五味各有因;
十八反来十九畏,牢记心间别乱配;
丸散汤剂视病情,甘草大枣引路径;
以毒攻毒解急危,虚补实泻调脾胃;
列举事例不在多,大黄救人无功过;
标准方剂汤头歌,齐王点兵不可学;
发热恶寒无汗出,麻黄胜过盖被子;
发热恶寒微汗出,桂枝胜过搧扇子;
方中有方汤中汤,经验总结是良方。

中医针灸学要诀
针灸鼻祖皇甫谧,甘肃平凉灵台籍;
远古时期砭石器,浅刺出血割脓疾; 《灵枢》所载针灸系,后世发扬奠神基; 熟读经络查穴位,人体解剖须领会;
一根银针分10种,长短各异定7寸;
十二经脉循体转,奇经八脉又相连;
十二经筋四百穴,巧学熟记在心里;
自身试针悟感觉,酸麻胀疼找准穴;
纸垫棉球练针法,功法成就穿袈裟;
急危晕厥刺人中,胃痉中脘配耳针;
勤学苦练多成才,总结经验传下代。

中医推拿学要诀
推拿古老殷人发,十六经络手法杂;
先秦时期延升它,康熙年间重娃娃;
民间时期民间传,缺乏交流切磋差;
纵观推拿发展史,唯有现代最重视;
推拿强身治百病,遵循经络科学论;
学徒名师传帮带,熟读经书悟性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