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该放手时就放手——《七月的天山》课后体会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
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能力。
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一开始,从找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开始,都是由我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步移景换,少不了的是牵牵绊绊。
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
怎么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说到主体意识,我忽地意识到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是缺少一条主线,学生下不去,所有的问题、语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
而我在课上忙着一颗颗地捡拾,忙着一颗颗地串联,不是吗?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不应该仅仅是写在论文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在听报告时记录的一句话,也不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才有的姿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下的常态!借用一句古诗,结束今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二《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
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
四年级七月的天山读后感
四年级七月的天山读后感读完《七月的天山》这篇文章,我的心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那神秘而美丽的天山。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七月天山的迷人景色,让我这个从未去过天山的人,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卷。
那雪峰、那溪流、那森林,每一处风景都让我心驰神往。
文中对雪峰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把雪峰在阳光下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能想象到那湛蓝的天空作为背景,巨大的雪峰高耸入云,阳光洒下来,云影在雪峰间变幻,就像给洁白的绸缎绣上了精致的花朵。
这样的画面,该是多么壮观,多么令人陶醉啊!还有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雪水从高处飞泻而下的那种气势,真的是太震撼了。
我仿佛能听到那轰隆隆的水声,看到那银链般的水流和像白莲一样的浪花。
这得是多么神奇的自然力量,才能造就出这样的美景。
走进天山深处,森林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么多美丽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我都能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被花香包围,被五彩斑斓的颜色迷了眼。
那该是怎样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啊!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去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云南的香格里拉。
那里的天空也是那么湛蓝,白云悠悠地飘荡着。
我们去了普达措国家公园,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我记得当时,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漫步。
马蹄声“哒哒哒”地响着,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青草和泥土的气息。
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七月的天山》里描写的雪峰一样雄伟壮观。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1、注重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累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资料,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情绪,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到达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
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
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潜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通用1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以前,每次上课之前,仅利用教学参考书,加上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
在上《七月的天山》之前,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篇课本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当我进行教学时,我也依照她在课堂设计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让学生说“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很轻松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要求,以前我从没做到,但这次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是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理想。
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新课标指出:“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我在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标画文章中自己认为优美、重要的词句,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大家交流谈体会,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的不言语,不思考,不倾听,都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一时的尴尬,造成进度的艰难和教学任务的完不成,也可以说直接造成教学效果的底下。
为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初见成效。
如:《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文中语言优美,写作方法很值得仿写,所以在教学时,我先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让学生读熟练,读流利,然后再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接着,我让学生理解体会,默读课文2——4段,圈出表示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在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在相关的词句旁做简单批注。
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边自学,我边巡视。
结果我返现,全班只有几个学生能正确思考,更别说在旁边学批注了。
我灵机一动,何不现场手拿手的教呢?于是,我让学生停下来,看第二段,让学生标出这段一共几句话,第一句写的是什么?这句好理解,直接写出了进入天上后感觉很凉爽。
我说:“接着读第二句话。
”这句写什么?学生说:“写的是雪峰。
”我说:“是呀,这句话我读完后感觉作者写的很美。
作者用双重比喻句,生动的写出了雪峰的白,因为云的影子映在雪山上就成了银灰色。
再看第二句话,我读后知道这句话写的是溶化后的雪水,从两个“从”字和“飞泻”可以看出天上水势磅礴的气势,比喻句的运用又让我感觉到水飞流直下的美观,不由地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
04-七月的天山之教材分析教导反思.doc
04*七月的天山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4*七月的天山之教材分析_案例_教后感_教学反思_课堂实录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4* 七月的天山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入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美丽,脉络清楚,记叙了七月骑立即天山所看到的漂亮的自然风光。
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漂亮的安静而又布满生气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天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舞学生制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表达。
详细表现如下:1、注意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存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气氛,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纳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使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资料,在读中感悟人们的欢乐、喜悦和骄傲的心情,从而增加了民族的自尊心和骄傲感,到达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存。
2、强化语言积存,凸出课堂语文味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漂亮、奇妙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观赏这漂亮的天山。
背诵是积存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美丽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方、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存语言。
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育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存和运用,进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潜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争论法去读书、思索、争论,解决问题,并留意爱护学生的发觉,信任学生,敬重学生,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学问,制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学问。
4、把课堂还给学生,敬重学习体验这节课是在师生公平对话的过程中进展的,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共享彼此的学问情感、阅历,敬重了学生的共性差异。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欢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那么,以学生自读为主。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展自主研读和交流。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展仿写练笔。
回忆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局部,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
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p 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
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联络阅读和写作的纯熟技能。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5篇)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5篇)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1《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
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
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2《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写景物的略读课文。
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上,我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新词,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线,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该放手时就放手——《七月的天山》课后体会
该放手时就放手——《七月的天山》课后体会第三期领雁工程培训要求每个学员参加实践五个星期,回温州教师教育学院理论学习一周。
我被分到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安阳小学有名的胡晓聪老师上的一节课《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胡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来上课,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特意地去准备后面单元的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看似简单的略读课文教学起来却不容易。
因为这里有个度的把握:怎样的略才叫略?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相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
胡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七月的天山》篇幅较长,语言优美,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阅读提示是: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胡老师整节课完全按照阅读提示的这两点要求来落实教学。
她先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提问:“题目换成《天山的七月》好吗?”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课文强调的是“天山”。
接着简单说一下课文的作者是碧野,选自《天山景物记》。
然后出示诗人李白笔下的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和一大段介绍天山特点的资料,学生边看边发出惊讶、赞叹之声,师指名说说天山吸引人的地方。
这个环节花了大约五分钟时间,我觉得很有必要。
正如一场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一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好的导入语。
胡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样导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文的学习上,直接明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
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对天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_1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__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1、注重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累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资料,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情绪,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到达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__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
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
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潜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参考1)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
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附赠材料优秀的教学是练出来的在上一堂课里,你已经学会了区分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这一概念。
在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呢?是的,这个灰色地带确实存在。
如果能带领那些还不够高效的教师们进人这一中间地带,那也是很大的进步。
当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出教师的最大潜力,以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最终会发现学生的表现有了显著的提高。
显而易见,教师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教师越优秀,学生的表现就越好。
课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如何区分高效和低效教学上一节课,我已经要求你总结出自身存在的弱项,并且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今天,请你仔细思考,在下面列举的教学情景中高效和低效的教师将如何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实践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和其他学生聊天。
他这个举动非常明显,必须及时制止。
面对这个情形时,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出声响,这个声音越来越吵,并且影响到了班级里的其他学生。
小学语文七月的天山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七月的天山课后反思源自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进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具体表现如下: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商量法去读书、思索、商量,解决问题,
1、注重讲读训练,到达从感悟到积累
改良措施:
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育了学生的口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1、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 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 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育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殊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 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 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魏
第2页共2页
并留意爱护学生的发觉,信任学生,敬重学生,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气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氛,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纳多种形式的读,把
应用所学学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学问。
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
历,敬重了学生的独特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秀丽、奇妙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
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
临其境,观赏这秀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
《七月的天山》反思
《七月的天山》反思《七月的天山》反思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七月的天山》。
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通过天山的水、林、花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天山的奇妙,把七月的天山淋漓尽致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引人入胜。
美的景,美的文,一切尽在言中!一切何须再言!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块儿放声朗读,在读中析词解句,在读中悟文体情,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孩子一起走近作者,走进天山,去感受,去欣赏天山的自然美……时间在孩子们的忘情诵读中飞快地逝去。
课快接近尾声的时候,班中的一个男孩突然高举起右手,似乎迫不及待地想发言。
我微笑着朝他点点头。
他还未站稳,一个问号已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老师,天山的夏天都那么美,那春天的天山是不是更美呢?”真是横打的一炮!这孩子怎么会提出这么个问题呢?我没有急着给他一个判断性的反馈,而是顺水推舟说:“你能读读文中的第一句话吗?”那男孩便琅琅上口地读道:“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的天山比夏天的天山更美吗?为什么?”我把这男孩的问题抛给了全班孩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已经读得淋漓尽致的课文又再次激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稍一静默后,孩子们便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有的说:“天山海拔很高,我们这里是春天时,天山还是冬天呢。
七月的天山就是春天的天山。
”有的说:“春天的天山肯定别有一番景致,不过那是另一种美。
”还有的说:“天山的七月是与戈壁的七月相比较的,美不美是比出来的。
”下课的铃声马上响了,大家兴犹未尽。
“同学们说的不错。
课后,大家去找找有关天山的文章和图片,带到学校和大家分享,到时我们再来讨论天山的不同的季节会各有怎样的景致和风采。
好吗?”看似完美旋律进行到尾声时突然冒出的不和谐音符,其实又何尝不是天籁之音!。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
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
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
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
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
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最新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最新7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一七月天山一篇歌词优美、文脉清晰的散文。
作者关注7月份天山风景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宁静、充满活力的天山。
文章字句严谨,诗意语言发人深省,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一、以学促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因为我们的学生对新疆的天山很陌生,所以我在课初就注意复习了部队训练的重点。
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阅读和理解语言,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和重点。
然后第一次阅读课文,感受天山的整体之美。
在自由、柔和地阅读课文后,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文字进入天山——进入天山——深入天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二,注意阅读理解并独立获得。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独立阅读,品尝句子,独立获得句子。
在本文中,作者反复运用隐喻、平行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示了七月天山的独特美。
例如,“我不知道;蓝天上布满了“helliphellip,像一朵盛开的白莲helliphellip在自我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关键词的体验、修辞角度的感受、风景特色的。
欣赏等。
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密切引导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反映风景之美,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誉。
三、注重自读分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阅读与欣赏美句子环节,首先让学生默读、默想,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独立欣赏美句子的前提下,在同一张桌子上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如何捕捉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并花大量时间阅读和背诵。
学生理解的深度和深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些漂亮的句子和单词输入学生的记忆中。
对于天山风景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处理它们,而不必花太多时间在风景的特点上。
如雪峰高、大、白,溪流快、清、活,森林绿、密、静,野花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语言文字上感受天山之美。
四下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四下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篇1: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今日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
我先让同学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爱好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同学经过十几分钟的思索、争论,看来都有了结果。
于是,我就组织全班沟通。
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的乐观性不高,回答问题的精确度也差。
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当?我思索可能是由于我首先忽视了同学的学习需求。
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同学都产生剧烈的表达欲望就是老师需要动脑筋的了。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特别美,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当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同学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篇2: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同学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同学的内心世界,引发共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布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同学原有的认知阅历、才智水平、想象本领,构成进取的制造精神,从而促进同学语感本领进展。
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立即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同学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觉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同学呈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同学对七月的天山的宠爱,之后让同学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同学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同学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放手时就放手——《七月的天山》课后体会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期领雁工程培训要求每个学员参加实践五个星期,回温州教师教育学院理论学习一周。
我被分到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安阳小学有名的胡晓聪老师上的一节课《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胡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来上课,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特意地去准备后面单元的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看似简单的略读课文教学起来却不容易。
因为这里有个度的把握:怎样的略才叫略?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相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
胡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七月的天山》篇幅较长,语言优美,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阅读提示是: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胡老师整节课完全按照阅读提示的这两点要求来落实教学。
她先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提问:“题目换成《天山的七月》好吗?”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课文强调的是“天山”。
接着简单说一下课文的作者是碧野,选自《天山景物记》。
然后出示诗人李白笔下的天山:“明月出
天山,苍茫云海间。
”和一大段介绍天山特点的资料,学生边看边发出惊讶、赞叹之声,师指名说说天山吸引人的地方。
这个环节花了大约五分钟时间,我觉得很有必要。
正如一场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一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
胡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样导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文的学习上,直接明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
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对天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对课文的学习,胡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写作方法与前一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两篇同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都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天山的七月》是总分总结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总分结构等。
在比较中学习写法,为本单元写游览文章的习作做了指导。
总结写法后,老师用红颜色在课件中标出“移步换景”的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然后先来学习“天山深处”的段落,按照下面三点进行自学:1、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2、和同桌交流,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野花的特点?3、你喜欢哪些句子,请画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要求不是很高,是那种“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从这三点要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完全按照阅读提示的内容来制定的,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后面的学生发言中看出学生的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