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 并序(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6琵琶行(1)教案
课题:《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目Leabharlann 标1.知识目标诵读背诵全诗,理解诗人的感情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了解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深远影响。
3.德育目标
认识社会所造成的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作者的失意谪居的根本原因。
重点: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难点:学习诗歌中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怀
②重点字词:
明年命酒长句暗问整顿阿姨老大少年阑干暂明声声思惨将别
③内容探究:(前两段)
快弹
信手
颜色
去来
却坐
A小序已经把事情都介绍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作如此长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B.小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C.《琵琶行》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D作者为何对琵琶女的演奏如此入迷?有何情感?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诗之最:唐代传诗最多,语最通俗易懂,讽喻诗歌最多。
3.诵读全诗,你又读出了什么?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你有哪些发现、感悟或者疑问?
①宇音:
嘈嘈红绡呕呕铮铮幽幽蛤蟆
嘲哳贾人乍破钿头因为获花迸发银篦
211
②“琵琶”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琵琶行》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看作者,说说你所知道的白居易。
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中国古代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各种社会矛盾急剧爆发的时期,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上二忙针砭时弊,屡次被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文学上,白居易引导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台诗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的“嘲风雪,弄花月”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氐的政治讽喻诗,如《陵叟》《卖炭翁》《观刈麦》;二是感时伤怀的叙事抒情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出色。此诗一经诞生,便广为传唱,流播久远。自居易去世时,当时的黄帝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日:“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 (并序)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教学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
从杜甫《登高》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边。
……在《登高》中杜甫写尽了人间的凄凉,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今天我们来走进与杜甫在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另一位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
二.白居易及诗歌创作。
出示幻灯,介绍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2.诗歌主张和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反映人发疾苦。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代表作《长歌恨》、《琵琶行》等。
3.创作《琵琶行》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一年秋,诗人送客盆浦口,夜闻琵琶,心有所感,因此创作了《琵琶行》。
4.文体常识: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统称“歌行体”。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1)
普高语文教研组集体研课电子教案备课组高一语文主备课二次备课备课内容《琵琶行》课时 3 上课时间10.19 参与人员地点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预习基本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情感,但对琵琶女与诗人身世相“同”,情感相“通”的领会仍需要加以引导。
2.学生在理解分析长篇诗文时,需要训练他们从词句段着手的能力,通过对一词一句一段的把握,更好领悟本诗歌凄凉的意境。
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美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学习评价即预期成果1.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2.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能赏析诗歌,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听下面两段音频,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一首是描写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景象的《阳春白雪》一首是描写战争衰败凄惨的《安史乱》。
从这两段音乐中我们能很明显感受到创作者的情绪,同样在这篇《琵琶行》中,音乐也是诗人和琵琶女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没有这一沦落天涯哀叹知音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抒发。
活动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活动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文体知识: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自读小序解读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
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6琵琶行第一课时教案新
与价值观
⒈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⒉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
重点
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教学
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提到白居易,我们会想到《新乐府》、《秦中吟》,更不能忘记《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今天我们学习《琵琶行》——这篇描写音乐的绝唱,借此,走进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精神家园,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技巧。
《琵琶行》是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执教:汤登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
培养学生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第一节: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与描写音乐的段落,培养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引导学生分析后半部分,并总结全诗,培养整体理解、鉴赏全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探讨诗中比喻美感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2、探讨本诗艺术感染力强的原因。
(第二节)教学设想1、为了讲求课堂教学实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找出本诗中有哪些写得好的精彩诗句,并试析其表达作用。
2、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诗歌教学也要有感染力,因此由教者再现诗歌意境,并使用配乐朗诵带来渲染气氛。
教具准备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节课。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序;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诗的花园。
一进入这个花园,我们就会被那璀璨夺目的奇花异卉所吸引,就会被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所陶醉。
我们已经领略了李白笔下的天姥山的神奇境界,也已经聆听了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动人旋律。
今天,我们再欣赏唐代另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作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二、解题:“行”的含意;体裁;标题表明本诗内容与听琵琶曲有关。
三、讲读小序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2、订正。
3、小序主要写了什么?作诗缘由。
(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4、小序中有没有透露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如有,请说出是什么感情基调,哪个词语体现出来的。
迁谪意。
四、那么,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迁谪意”(遭贬之后的苦闷心情)的呢?下面学习正文。
1、第一段。
①齐读;解释(补充省略了的成分,调整打乱了的语序)。
②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主要写什么?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G(32.琵琶行并序·教案》课堂教学设计
《G(32.琵琶行并序·教案》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G(3-2.7)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并掌握琵琶行的诗词背景和韵律格律。
2.通过阅读琵琶行,理解诗人李白对于乐府文化的创作与贡献,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创作的热情,提高其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琵琶行的诗意与背景。
2.琵琶行的韵律格律。
3.学生创作乐府诗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琵琶行的诗意背景,讲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2.阅读法:通过阅读琵琶行,帮助学生领略李白的创作才华,理解中国古代的乐府文化,增强意识和信仰。
3.创作法:通过模仿乐府诗的韵律和格律,向学生传授创作技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作属于自己的乐府诗。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琵琶行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琵琶行的诗意背景和文化价值。
2.让学生快速介绍琵琶行的作者和诗词内容。
第二步:讲授1.讲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包括平仄、押韵、描写方法等,给学生更好的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过程。
2.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让学生体会到李白的诗才和对于古代乐府文化的理解。
3.通过对于琵琶行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
第三步:阅读1.请学生齐读琵琶行,体验琵琶行的韵律和气氛。
2.请学生分组朗读琵琶行,并通过小组交流,梳理琵琶行的结构和主旨。
第四步:创作1.介绍乐府诗的韵律和格律,让学生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规律。
2.通过讲解乐府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文化自信。
3.让学生自主创作乐府诗,并传授调整诗歌韵律和格律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点评1.通过学生创作的乐府诗,点评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意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其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2.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自己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意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6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教案(1)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
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
此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
忽然,从水面漂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读古代诗歌,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所以有必要,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此题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诗序,作为该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二者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设计思路】学生课前预习后,对作者的生平会有大体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让学生简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读对语气。
2.段落划分,分条理析
①从音乐的角度,划分为三部分。
从音乐的角度,则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乐曲,据此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送客闻琴。
第二部分:第二段到第四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五段,感言弹琴。
②按诗的内容,划分为六个段落。
可按故事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考虑。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问题设计:
A.“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七个字好在哪里?
参考:“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B.作者选取了秋天哪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参考: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C.中间四句的作用。
参考: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
“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D.赏析“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
参考:“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问题设计:分别找出描写诗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态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相关语句。
参考: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既然是知音,就无须更多的话语。
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
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问题设计:
A.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B.复述情节,提示关键词“先追忆”“继言”“复言”。
参考:以“沉吟放拨”两句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五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
【第四部分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段落划分,提供两个划分角度,结合文本的段落编排、段落划分难度、学情,在此采用第二种划分方法。
该部分的设计意图是理清课文整体架构和段落内部逻辑。
段落内部的问题设计,都有针对性的小点,问题形式设计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完成。
具体授课时,讲到每段时,
可以把设计的该段的几个小问题展示在课件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
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熟读课文。
2.思考文本第二段音乐描写特色及文本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