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在社会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社会学理论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分析社会。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二: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核心概念是社会功能和结构的平衡。

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互补功能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运行。

通过功能主义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功能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主义是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核心理念是社会是通过人们的符号交流和互动构建的。

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理论强调人们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是通过符号交流产生共同理解的结果。

通过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机制。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四: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其核心思想是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具有特定功能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

通过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和应用这些社会学理论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探索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社会学基本原理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石,下面将对社会学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归纳。

1.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目的是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结构。

2. 社会学的范畴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等方面。

它涉及到个人、小组、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层面。

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等。

这些方法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

4.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社会学中有一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行为。

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团体、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

5.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学有一些主要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如功能
主义、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
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

6.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
社会学研究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如社会政策、教育、犯罪学、人口学等。

它为这些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以上是对社会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你理解社
会学的基础知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对社会学理论中“行动”研究研究综述[论文]

对社会学理论中“行动”研究研究综述[论文]

对社会学理论中“行动”研究的研究综述对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行动”的研究做综述,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意在说明社会学理论不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在解释某一现象时不同理论会有不同的视角。

行动理性选择布尔迪厄一、韦伯:社会行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认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他认为,社会学应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社会,即行动者自身的意图和行动者的集体行动。

(乔纳森特纳&邱泽奇,2001)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应。

社会学认为,人们的行动具有社会性,这表现为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

所以,社会行动必须具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第二,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以目的作为行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认真的计算,利用何种手段可以顺利的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这种行动的核心。

价值理性行动,为了追求某种价值,比如伦理上的、宗教上的而采取的行动。

情感行动指的是,这类行动是基于情绪或者情感而采取的行动;传统行动指的是,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决定的行动。

以上所述的四类行动类型都属于韦伯的理想类型,事实上,我们日常的行动很少是这类行动中的某一类。

二、帕森斯:行动理论帕森斯(talcottparsons)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理论框架源自他的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性,这一点他继承了韦伯的观点,但在分析社会行动的时候,他摒弃了韦伯的分类方式,提出其单位行动理论。

单位行动具有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版本分析中,要素的种类也不同,本研究将其分为四个要素。

第一,是行动者,行动者指的是个人在行动之前会思考,并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行动结果。

社会学 复习笔记

社会学 复习笔记

考试类型名词解释 4个选择 15个简答3个论述1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运行的基础1.人口:指特定时间、特定区域所在的人口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2.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中国政府提出)。

3.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答: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由此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再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4.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社会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2.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其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什么是社会运行?答: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也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表现为: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换的关系。

(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社会现象、行为的数据来揭示社会问题、评估政策效果、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等内容的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是指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以下将以较为常见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

一、社会调查理论1.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尔芬(GeorgeHerbert Mead)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使用符号来赋予事物意义,并根据这些符号的意义进行行动。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运用符号互动论理论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和与他人的互动过程。

3.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社会学家马克思和韦伯等人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斗争所驱动的。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冲突理论可用来分析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

4.解释性理论:解释性理论是指在社会调查中,通过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解释,倾向于关注过程和驱动因素。

二、社会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将一系列问题以书面形式发送给调查对象,并收集、分析回收的问卷数据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问卷调查方式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调查。

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并记录社会行为、现象的方法。

观察可以采用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的方式,适用于观察那些难以通过问卷或访谈获取的信息。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并通过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用来验证因果关系,并探索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除了以上常见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外,还有深度访谈、生活史研究等其他调查方法。

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揭示社会问题、指导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社会结构的概念为基础的学科。

它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社会状况和变化的本质,研究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变迁的规律。

社会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法律等传统理论的影响。

其中最重
要的理论有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新古典理论、经济
社会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探索了社会变迁的本质、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机制等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从20世纪以来,社会学理论有了显著发展。

近些年,新的理论概念逐渐形成,有效
地扩展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例如,文化理论、价值观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变迁理论、文化系统理论、文化关系理论等,都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理论不仅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的过程,研究社会结构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处理社会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3、效度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抽出样本的过程6、操作化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他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7、二次分析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了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8、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9、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用同样方法对同一事物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就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10、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11、分层抽样又称为类型抽样,他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12、整群抽样他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用所抽取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

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样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13、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焦点集中,对对象特别深入和详细)14、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

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

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

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
顺应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顺应过程。

它提供了四个研究角度,帮助解释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表现。

1. 个体适应:顺应论首先关注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个体通过学习和接触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个角度研究个体如何通过顺应社会规范和期望来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2. 社会化过程:顺应论研究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被塑造和影响。

个体从小到大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这个角度研究个体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中的社会化经历,以及社会化过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社会结构:顺应论还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体顺应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制度和组织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这个角度研究社会结构如何塑造和限制个体的行为,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如何影响其顺应行为。

4. 文化差异:顺应论还考虑文化差异对个体顺应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和顺应方式。

这个角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顺应行为和文化差异对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包括个体适应、社会化过程、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

这些角度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顺应行为和适应过程。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

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

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是指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本土家庭研究领域,旨在深入了解家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与演变。

在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中,存在着四大范式,分别是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理论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和女性主义范式。

本文将对这四大范式进行详细论述,以便深入探讨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最早的一种范式,其基本理念是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具有特定的功能。

家庭在社会中承担着社会化、生育等功能。

该范式将家庭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协作和互补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关注家庭的正面功能,强调家庭内部以及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互动联系。

二、冲突理论范式冲突理论范式认为家庭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权力、资源和地位的不平等关系。

这种不平等关系在家庭内部及其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冲突理论范式关注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不平等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种族等社会结构对家庭的影响。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主要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过程。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强调社会行为是通过人们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产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通过交流符号来实现。

该范式关注家庭中的日常互动、交往规则和家庭内涵的演绎。

四、女性主义范式女性主义范式是一种关注性别在家庭研究中地位和作用的范式。

该范式强调家庭中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并批判性地研究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家庭暴力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益等问题。

女性主义范式推动着关于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讨论,并为促进社会公正与性别平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提供了多元的角度来研究和理解家庭的本质和变化。

这些范式在社会学家庭研究中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

通过综合运用这四大范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家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学原理大一知识点

社会学原理大一知识点

社会学原理大一知识点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运作和影响。

在大一学习社会学时,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基础的社会学原理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等方面。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常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

这些方法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原因。

三、社会化与个人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渐获得社会身份、角色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社会化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塑造了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角色。

四、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整体。

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等。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影响着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

五、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是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和互动建立的联系,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交往的总和。

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互动。

六、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它指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研究社会变迁可以揭示社会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

七、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社会不平等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层、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

社会正义追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涉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政策的制定。

八、社会问题与社会改革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和矛盾,社会改革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变革。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社会改革的探索,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第一张导论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

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研究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二章1.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4.自变量: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5.因变量: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6:中介变量;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

7.命题:我们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第三章1.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的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4.问题的创造性: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已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7.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询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

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

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

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

(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常识)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迄今为止却只有170多年的历史。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1,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2,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社会学家们: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圣西门的思想创始者们:孔德、斯宾塞(Spencer)实际奠基者们:涂尔干(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韦伯(Webber)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

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三大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思考题: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

就其最基本的方面而言,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减缩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

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

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大学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论研究,通过对社会学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本文将综述大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传统社会学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秩序。

它认为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互相依赖,并且通过各自的功能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1.1 严格功能主义严格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恩斯特·德鲁克海姆。

他认为社会中的每个现象都有明确的功能,而且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1.2 功能结构主义在功能结构主义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穆顿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功能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相互依赖,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社会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所造成的。

2.1 非正式冲突理论非正式冲突理论是冲突理论的一种分支,它关注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在个人和群体层面上的表现。

这一理论主张,社会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对社会变革起到促进作用。

2.2 社会制度冲突理论社会制度冲突理论更多关注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冲突,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产生冲突的主要因素。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

二、当代社会学理论1.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构建和解释过程。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和理解社会现象,并且通过互动来赋予符号以意义。

2.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学派。

它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关注社会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诸多内容。

社会学原理则是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是我们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工具。

在社会学原理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首先,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构成。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系统。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更不能固化地看待社会。

只有把握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构成的,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是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力。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关注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地对待社会问题,更不能忽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规律。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关注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不能脱离社会的历史来看待社会问题,更不能停滞不前地对待社会变迁。

只有把握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学原理是我们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工具,它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学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

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

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

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

(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

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

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

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

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

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

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

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

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

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

(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

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

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

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

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认知行为理论主要内容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补充:心理学派中的认知行为理论12、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与模式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的应用4、对认知行为模式评价行为主义理论基础来自三个经典实验: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2、斯金纳等在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例如:正强化与负强化3、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它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

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内在变化。

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也着力改变人的行为,但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促使人的行为的内心世界上,与心理分析理论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认知学派一个基本观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协调的作用。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相伴而生,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以可以改变认知。

// 尽管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融合在一起,被称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分歧。

这两种理论都是从心理学发展而来,属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心理学派中关于认知理论的补充一、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的实质与起源》1981年二、凯利的认知观点1、他独立的发展了关于人格的综合的和纯粹的认知理论,仅仅专注于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并以此来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一种理智化的人格理论,是把所有人看作科学家,以此来预测和控制事件。

2、用通俗的话语就是,个体依照自己的假设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方式,然后在真实的世界里验证这些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改和完善。

3“人人都是科学家”:经验是高度个人化的经验与现实真理世界存在偏差与曲解!三、米歇尔: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自我图式 1、影响个体对有关自我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果,它源于过去的经验。

已形成的自我图式又强烈影响个人的行为。

2、它有主动建构信息的机制,决定着对环境中可获得信息的选择,对信息意义的抽取、解释和综合。

3、当人们有足够的图式时,他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代表人物:谢尔登;干布里尔;斯科特和德赖登。

斯科特和德赖登:四种认知行为疗法1、应对技巧:自我表述;行为 eg:压力接种训练2、问题解决: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3、认知重构: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4、结构认知疗法:“三个基本信念”,重点关注边缘信念(日常行动规划与问题解决)上发现问题。

谢尔登:认知行为理论代表作《认知行为疗法:实务和哲学》测评顺序:1.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描述;2.找出受影响的对象及如何被影响;3.追踪问题的始终:开端、变化、影响因素;4.明确问题的不同组成部分及结合原因;5.测评改变的动机;6.辨认问题行为事件发生之前、中、后的思考模式与感觉;7.辨识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有利于改变的优势因素;8.评估设立目标与行动计划;9.干预:a反映控制: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系统脱敏等.b 事件管理:强化,实现目标.强化类型:1.持续强化:对每一次出现想要行为时都强化;2.塑造:但向想要行为进行小变化时,给以强化;3.消退:一旦实现想要行为,就稳步减少强化的数量与种类;4.间歇性强化:并不总给一种行为强化;5.间歇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当想要行为带到一定数量后,给以强化;6.定时性间隔:当想要行为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强化.举例:系统脱敏与代币制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代币制:最早用于院舍社会工作,是一种间歇性强化,对于想要行为持续出现到一定时间或数量,就给予代币奖励。

认知行为理论要素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

前置事件是指环境中出现在目标行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关行为。

目标行为是指不想要的或问题行为,或即将予以改变的行为。

结果则是指在发出行为之后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和事件。

认知理论原则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和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地环境之间的互动。

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2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1)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

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