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中秋

合集下载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15篇)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15篇)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15篇)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精选15篇)家乡的中秋节作文1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节日。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这个乖孙女儿,一起坐在门外欣赏着月亮,“中秋节的月亮是圆的吗?”我疑惑不解个问。

奶奶说:“是的,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着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这一天人们吃月饼,赏月,赏桂花。

”妈妈微笑着说。

爸爸招呼道:“快点吃月饼吧。

”于是我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咬了一口,哇!竟然是我最爱吃的瓜果味月饼,我指着月饼问:爷爷,你喜欢什么味道的月饼呀?“爷爷乐呵呵地说”拿就来一个牛肉味的吧。

“爸爸接着说:”蜜桃味的也不错。

“大家品尝着月饼,脸上都绽开了笑容,像花儿一样。

夜色越来越深,但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打破了今晚的`黑夜,这让我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随着寒气的加深,妈妈催促我赶紧回房间睡觉,我依依不舍地回房去了。

真希望年年都能和家人过这样的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2我盼望了很久的中秋节到了,今天,我们一家又团圆了,我们一家高高兴兴的在一起谈笑风生.这时,我看着,想着,不知不觉的入了迷。

我看着那洁白的明月,幻想着:我穿着美丽动人的衣裳,在那洁白的明月上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玉兔在一旁为我伴奏。

可我很快就发现了自己不是嫦娥,后来我就好奇的问妈妈:“妈妈、妈妈,中秋节的传说除了嫦娥奔月之外,还有那些呢?”“其实,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吴刚伐桂、朱元璋中秋起义等。

”“哇:原来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这么多啊!”我高兴的说。

“那中秋节的风俗又有些什么呢?”“中秋节的风俗是一家团圆,然后高高兴兴的在一起吃月饼、玉米”当我听到了一团圆这个词时,就像心里有一把火一样,让我觉得暖暖的。

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真有趣啊!家乡的中秋节作文3我的家乡每年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也叫丰收节,在这一天,我们都要和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庆祝今年的丰收。

每年的这一天,从早晨开始,爸爸和妈妈就回去亲朋好友家送祝福,而爷爷和奶奶就在家准备可口的美食。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节随笔散文合集一篇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节随笔散文合集一篇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节随笔散文合集一篇记忆中故乡的中秋节随笔散文 1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

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

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

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

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

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

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

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

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

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

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

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

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

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

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乡在前几天所积蓄的热闹才爆发出来。

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满大街乱跑,早餐也没有吃多少,因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

其实对与我们现在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对于那些孩子们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这天不会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东西吃,这就很不错了,在平时是没有这么好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中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而每逢佳节,那份思乡之情便愈发浓烈。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无疑是最能勾起人们思乡情怀的节日之一。

在我的家乡,中秋节有着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风俗。

中秋节前几天,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

大人们会去集市采购各种食材,为中秋之夜的团圆饭做准备。

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卖月饼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各种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有传统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也有新颖的水果月饼、冰皮月饼。

除了月饼,还有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等等,大家都在精心挑选着。

回到家里,大人们便开始着手准备制作各种美食。

厨房里传来阵阵切菜声、炒菜声,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期待着,时不时跑进去偷吃一口刚出锅的美味。

中秋节当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床了。

女人们忙着打扫屋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男人们则在院子里摆上桌椅,准备晚上赏月。

孩子们也没闲着,帮忙贴窗花、挂灯笼,整个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到了傍晚,团圆饭正式开始。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红烧鱼、红烧肉、小鸡炖蘑菇等等,每一道菜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吃饭的时候,长辈们会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吃过晚饭,天渐渐黑了下来,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中。

这时,大家会把月饼、水果等祭品摆到院子里的桌子上,开始祭月。

大人们神情庄重,孩子们则好奇地看着。

祭月结束后,一家人便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月饼和水果,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走月”。

吃过月饼后,年轻人会三五成群地结伴而行,在月光下漫步。

他们走过田野,穿过村庄,一路上欢声笑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据说,在中秋节走月,可以驱除疾病,保佑平安。

除了走月,还有猜灯谜的活动。

在村子的广场上,挂着许多灯笼,每个灯笼下面都挂着一个灯谜。

家乡的中秋节12篇_作文

家乡的中秋节12篇_作文

《家乡的中秋节》家乡的中秋节作文(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丰收的季节却是秋季。

秋天不像春天那样百花盛开,秋天不像夏天那样树木茂盛,秋天更不像冬天那样大雪纷飞。

秋天很普通,也没有太多的特点,而到处却是黄澄澄的。

在秋季农民们有两种高兴的是:庄稼丰收;二是过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节习俗很多,特点也很多,那就先说说今年的中秋节吧!在我们的家乡沾化县,人们都把中秋节看做一个大节日,不亚于春节,而我们家更是把中秋节看做是个大节日,一个重要的节日。

今年我们家的中秋节比往年要隆重许多。

(今年我们家大丰收),这几天我们全家人都十分高兴。

闪开,闪开,包子来了!妈妈说。

为什么吃包子呢?在我们家乡,一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包包子,我们家也不例外。

这天妈妈和奶奶早早吃完早饭,就忙着包起包子来。

所以中午才会有这热气腾腾的包子摆在饭桌上。

到了晚上,我来到了奶奶家,爷爷已经把供奉的东西摆在了一张小圆桌上,我一看有很多种,苹果、梨、月饼、西瓜、肉食、石榴等,满满的一桌子。

过了一会儿,奶奶便拿着一摞供奉的纸,跪在了圆桌的前面,把那摞纸给点燃,然后个了三个头,口中还念念有词,不明白到底说了些什么。

同时爷爷把挂在树枝上的鞭炮点响了供奉完后,我们全家都来到院子里,月亮还没有很圆。

我和弟弟各拿了一个月饼吃了起来,边吃边和全家赏起月来,过了一会儿,月亮相金黄色的大气球一样,从东边地平线上升起,慢慢的升到空中,慢慢的变得又圆又亮,我和弟弟对着天空中的月亮大呼起来。

全家人都笑了家乡的中秋节作文(二):我经常会想起在老家的中秋节。

中秋节晚上,我和小伙伴在厨房的外面偷看奶奶月饼。

做奶奶先把粉揉成圆形,在上面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四边再装饰一下,这样一个月饼就做好了。

我和小伙伴不吭声,悄悄进去了,奶奶吓了一跳。

奶奶我们也给您帮忙吧!奶奶抚摸着我和小伙伴的头,慈祥地说:好的。

不一会儿,好吃又新鲜的月饼上桌了。

爸爸、妈妈和爷爷在一旁品尝,他们喜笑颜开地说:真好吃!我看着他们吃,忍不住拿了两个吃。

中秋节浓浓故乡情作文

中秋节浓浓故乡情作文

中秋节浓浓故乡情作文
《记忆中的中秋节》
哎呀呀,一提到中秋节,那可真是让我满心欢喜呀!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年中秋节特别让我难忘。

那时候我们一家都回到了老家,准备好好过个节。

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呢,一大家子人都聚在院子里,热热闹闹的。

我奶奶在厨房里忙活着做各种好吃的,那香味呀,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

到了晚上,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又大又圆,像一个超级大的月饼挂在天上。

我们把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摆上了月饼、水果和各种好吃的。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聊天。

我呢,就调皮地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

爷爷笑着给我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他说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呢。

我听得可入迷了,眼睛一直盯着月亮看,心里想着嫦娥到底长啥样呀。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弟弟偷偷拿了一块月饼,被我瞧见了,我大叫起来:“哎呀,你偷吃月饼啦!”大家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然后我们就开始吃月饼了,我拿起一块最喜欢的蛋黄月饼,咬了一大口,那香甜的味道立刻在嘴里散开,哎呀,真是太好吃啦!我们边吃边说笑,整个院子里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那个中秋节呀,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

那熟悉的院子,亲切的家人,还有那温暖的月光,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那个夜晚,心里还是暖暖的呢。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充满了快乐和温馨的中秋节。

希望以后的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像那一次一样美好呀!。

月下思乡中秋佳节我心系故乡

月下思乡中秋佳节我心系故乡

月下思乡中秋佳节我心系故乡在金秋时节,皓月当空,又到了中秋佳节。

这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也是思乡之情最浓烈的时刻。

而我,在这美丽的月夜中,心系故乡,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故乡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熟悉的地方。

每当我思念故乡时,脑海中便浮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那条曲折的小巷,那座古老的建筑。

故乡的土地孕育了我,它给予了我力量和温暖,让我拥有了成长所需的一切。

中秋节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故乡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这个时候,故乡的街头巷尾都飘荡着浓浓的月饼香气,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共同迎接这个团圆的时刻。

而我,身在异地,却无法亲身体验故乡的中秋节。

但无论身在何方,思乡之情却始终深埋在心底。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会和家人通过视频电话相聚,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述说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虽然物理上无法接触到彼此,但心与心之间的联系却是无法割舍的。

故乡的远方,让我对家的思念更加浓烈。

我会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度过的无数个中秋节,那时的我还是一个纯真而快乐的孩子。

我和小伙伴们手捧着灯笼,在月光下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充盈着整个夜晚。

每年中秋节,家人们都会亲手制作美味的月饼,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着家乡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让我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

故乡的中秋节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它们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

每逢中秋,故乡的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人们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个团圆的时刻。

而最令我怀念的莫过于故乡的花灯展,那些精美的花灯灯彩如星星之火点亮了整个夜晚,美不胜收。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美妙的时刻,我就不由得陷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是我心系的地方,是我永远的归属。

这个中秋佳节,虽然无法亲身回到故土,但我心中的故乡永远是我最美好的记忆。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我都深深地记得故乡的一草一木,记得那片潺潺的小溪,记得那座古老的桥梁。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及答案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及答案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及答案《家乡的中秋夜》阅读原文前几天,我那九岁大的女孩就嚷着要买灯笼和蜡烛了。

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

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露;公园里,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四处游逛,孩子们在旷地上摆开烛阵,烛光组成各种图案,(编织)出心中漂亮的幻梦。

那摇曳的、橘黄的小火焰,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

于是,我的思绪便轻轻地飘扬起来,飞回家乡,飞到那好像非常遥远的童年……家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撒了满院的银辉。

院落里的瓜棚上攀缠垂拂着枝蔓缨络,犹如一缕缕袅袅的绿烟。

瓜棚下,铺着竹榻,摆着茶几,擦拭的乌光发亮的漆盘里,盛着花生米、红枣、冬瓜糖,那在平日是难得一见的,今夜,大人们可真是慷慨施与了。

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起福州(童谣):“月光光,照门户,月姐做媳妇;嫁哪里?嫁下渡①……”母亲燃起几枝香走到院中,面对南天,揖了几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洋铁②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

我知道,她是在遥祝远在南洋的外公外婆,这是母亲每逢中秋例行的仪式。

“妈,外公外婆听得见吗?”“听得见的!”母亲虔诚而自信地说,“那年,月缺的时候,他们乘着月亮船走了,你外公说月圆的时候就回来团聚。

你看,圆圆的月车正从天涯滚来了哩,他们惦着我们。

”其实,外公他们去异国几十年,从未回来过,后来音讯也中断了,至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妈,你哭了哩!”母亲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去吧,上别处玩去吧!”她一面拭着泪,一面走向里屋。

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

乡间有个风俗,说是假如把中秋夜摘的南瓜塞进新婚夫妇的被褥里,新人就会“早生贵子”。

种瓜的乡亲,明知夜里的南瓜会被偷,也不在前几天就把瓜摘尽,而会特意留几个,让孩子们换两只红蛋、一碗线面,解馋快乐哩!于是,我们瞄准了一个搭在池塘上的瓜架,你搡我扶地攀过去,正欲下手,“哗”的一声,瓜棚坍了,伙伴们纷纷落水,大伙一时兴起,干脆在池塘中游了一个够,搅乱了一池的星月。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六年级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六年级

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六年级导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地里庄稼赶趟似的成熟了,乡亲们无论怎样饥饿,秋天里,可以用豆子煮菜,花生做汤,煮地瓜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乡的中秋节作文六年级,欢迎来参考!故乡的中秋节作文1 故乡的中秋节别具一般情趣。

这时的街上桃梨瓜果飘香,鸡鸭鱼肉丰盛,有钱和殷实的人家,可尽情采购。

中午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少不了的。

晚餐过后,即准备赏月;在赏月之前,要准备祭月。

祭月时,在一张大八仙桌上面,除放烛台和香炉外,几乎放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不外乎菱藕瓜果,——当地的产品,家乡的风味。

各家的瓜果可以不同,可根据各人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但祭月的桌上家家都少不了月饼。

人们在祭月、顶礼膜拜的同时,脑际也会浮现出月宫中嫦娥、吴刚忙碌的身影和玉兔的活泼可爱,以及吴刚用他酿制的桂花酒洒福人间。

这时,天上人间一片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人们祝福的景象。

故乡的月饼,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口味极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也能吃一点。

记得我十岁左右,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姓谢的茶食店,老板叫谢远来,中秋前夕,忙做月饼几乎是通宵达旦,街坊邻里有时也去帮忙。

我虽年龄不大,也要帮着摁月饼的包皮,可见月饼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故乡的富庶。

在众多月饼中,慢慢产生了精品、名品、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大名鼎鼎的“赖月”。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吃到瓜埠的“赖月”,赞不绝口。

按理说他定都南京,南京什么好吃的没有,但他中秋时偏偏要吃瓜埠的“赖月”。

于是“赖月”自明朝以来,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品,这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

说也奇怪,朱元璋爱吃“赖月”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

安徽自古以来和我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

可你满清是东北来的满人,怎么也凑热闹,爱上了小镇瓜埠的“赖月”了了呢?可见“赖月”的口味、风味却有独到之处。

“赖月”的配料和制法我不甚了解,但松籽、瓜籽、核桃、金橘饼、糖冬瓜等是少不了的,全用香油烤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中秋
出来很多年,最难忘是故乡的中秋。

石库门里住着姓氏各异的六家人,在中秋节那天,在外工作的、念书的、出差的,能赶回来都会奔回来,一起度过那个秋意浓、桂花香、明月爽的诗意之夜,而拜月、赏月和吃月饼就成了重中之重了。

那一天,各家各户早早的吃过晚饭,大人们忙着张罗拜月的道具和瓜果,孩子们则可以尽情地玩,即使调皮过了头,大人们也会网开一面,怕扫了大家的兴。

男孩子在一起斗蟋蟀,妹妹和女孩在一起玩丢手绢游戏。

德高望重的荷娣爸开始清场地了,他拿着两把竹扫帚在门口喊我:书呆子,帮我扫场地。

公公,还是我来吧!上海第二军医大读书的阿海抢过了扫帚。

我就是想让她活动活动。

书呆子,去,客堂间的门后还有一把条扫帚。

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桂花。

人间尘外,一种寒香蕊。

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挼碎。

这宋词太美了,词里行间有一种被桂花熏醉了的感觉。

冬青树上爬满了像喇叭口一样的牵牛花,白色的、蓝色的、紫色的,树下长满了疏疏落落、尖细而长的秋草。

布鞋踩上去,一点声音都没有,但还是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当我们把场地清扫干净时,暮霭像轻纱似的一层一层笼罩了上来。

两张八仙桌,一张摆在石库门大门外,一张则在大门内的天井里,桌上摆满了各家各户的供果。

苹果、香蕉、橘子、柚子;瓜子、花生、老菱、莲藕;麻球、脆饼、蛋糕、开口笑等,最不能少的是月饼。

母亲平日里省吃俭用,可这时绝不会含糊,买的好东西在质量上也绝不逊色于其它家庭条件好的人家。

母亲要面子,我记忆里母亲每年买月饼都到浦西去,老城隍庙的小月饼很有名,各色各样的馅,孩子们都抢着吃。

而荷娣妈做的糯米藕,新嫂嫂蒸的桂花糕,都让人难以忘怀。

摆烛台和上香,都有公公一人承包,不仅因为他是大家公认有福气的人,儿女双全,而且德高望重。

听母亲说,公公在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困难时期,曾经拾到一只英纳格的男表,妻子让他换成钱,让瘦骨伶仃的孩子们吃顿饱饭。

他拒绝了,他说这是有关气节的事,上交了。

月亮升起来了。

月光隔着树照了过来,槐树、杂树,落下了班驳,最美是杨柳的稀疏。

大人们坐在长凳上,嗑着瓜子聊着天,勤快一点的妇女纳着鞋底,打着毛线,盼着月上柳梢头。

咭嘎咭嘎&&秋虫开始鸣叫。

听,叫哥哥在叫。

不,那是纺织娘。

不,是叫哥哥。

不,是纺织娘,你不信可以问小群
妈,织布机的声音是不是这样的?斗蟋蟀的男孩争论着。

叮令叮令&&金铃子也不甘落后,伴起了和声。

唧唧唧唧&&野外蟋蟀的声音。

勾走了魂的顾不得把各自的蟋蟀盆送回家,就一溜烟地跑了。

女孩们好不容易逮到这个机会,玩上了斗蟋蟀。

秋虫的声音到处都是,可是去捉呢,又像在这里,又像在那里,小弟弟急得直叫。

去去去,小跟屁虫,就是给你叫的,回去!他的哥哥不耐烦了。

小弟弟哭着鼻子被遣送回来。

秋虫的歌声,清远而凄迷,低徘而愁肠百结,撩起了母亲们的愁情、愁思。

她们的话题转向了该给孩子添置些什么衣服&&
中秋的月亮悬挂在半空中,照在门前那条大河上亮晶晶的,水面波光粼粼,水桥边,停靠着一只乌蓬船。

公公说:船家,带着孩子,上来玩玩吧。

大人有一丝犹豫,而两个光头小屁孩已经跳到岸边。

孩子们,拜月喽!这是公公洪亮的集结令,孩子们像鸦雀归巢。

公公站在最前边,后边按辈分排列。

公公点燃了香烛,举头望着明月:月亮,请你保佑我们高房子里所有的大人,小孩平平安安。

保佑大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保佑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接着他跪在垫子上,十分虔诚地向月亮磕了三个头。

按照长幼顺序,父辈们许完愿,磕好头,退让到两边站着。

孩子辈里阿海是年龄最大一个,他跪下时,两手和掌,放在胸口,默默地注视着满月片刻,三磕头。

下来后,建国悄悄地问他:你是不是许愿找个好对象?
阿海不语。

你脸红了?
阿海妈听力极好,她辩道:月光底下看得出脸红脸白吗?
其实,我们都被这善良的温情陶然了。

我对月亮许愿:愿明月能保佑我妈妈的皮肤病能早日痊愈,不要让我妈妈受那么多苦。

&&
拜过月亮后,公公将门内桌上的供物分给了所有在场的人,也分了一份给那几位不知姓名的乌蓬船一家。

大人们一边品尝月饼的美味,一边谈着国事,扯着家事,平日大家很难这么全的聚在一起,今日话也就分外多&&
妹妹悄悄对我说:姐姐,我还想吃妈妈买的小月饼。

我把自己那个给了她。

而我品尝着桂花糯米藕,丝丝的甜、柔柔的软。

缠绵悱恻地萦绕在舌尖,再慢慢从唇边流向心田,好久都化不开。

孩子们还在等着分享门外桌上的礼物,也就是意味着必须守到午夜钟声,小妹眼睛睁都睁不开,可她还不愿回去睡觉。

你去睡吧,姐姐等着,姐姐一定给你小月饼。

圆月笑眯眯地俯视大地,俯视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公公和阿海下着象棋,围观者不多。

小字辈大一点的下军旗,小一点的打四十分。

也有几个女孩在一起讲故事。

我,默默地注视着月亮这轮中秋的明月。

月亮很远,月光很近,像童谣,向我、向整个旷宇传递着温柔和爱&&
唧唧唧唧我家的墙角落里又传出了蟋蟀的叫声,声音高亢,有劲。

是一个公的,大的。

建国兴奋地叫了起来。

抓到它!抓住它。

男孩们信誓旦旦,跃跃欲试。

可折腾了半天,仍然一无所获。

阿海,你可是个行家,帮帮他们吧?公公发话了。

阿海去了没多久,孩子就雀跃了,欢叫了。

给我。

给我!孩子们争着,抢着,阿海为难了,给谁呢?
大哥哥,给我吧?妹妹怯怯地看着阿海。

她的一条辫梢上还系着红头绳,一条辫子已经散开,大概是睡了听见小哥哥们吵闹声又爬起来的。

你要了有什么用,一个小丫头。

我要玩,你们都有了,我还一个都没有。

也许是妹妹的童真感动了阿海:这蟋蟀是在你家捉到的,就归你了!
妹妹喜出望外,高兴地一个劲谢阿海。

家里连一个蟋蟀罐都没有,它会跑掉的。

小毛,这不是女孩玩的东西,你给哥哥们吧?
不要!阿海转身从家里取来一个非常精致的陶罐,连同蟋蟀一起给了妹妹。

小男孩们个个争抢着要拿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给妹妹换。

看到玩具,妹妹有些动心。

不换,这个蟋蟀不容易抓到,大哥哥星期天回来和你一起玩,不换,听到吗?阿海一锤定音,男孩们没有一个再吭声。

妹妹直点头,揉着惺忪的眼睛,抱着陶罐又睡觉去了。

男孩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像歇了气的皮球,原先的兴奋劲不知跑哪里去了。

阿海不愿意大家扫兴:我们请公公讲三国演义,好不好?
好!几乎是异口同声。

在故事里,在秋风中,一轮满月,悄悄地升上了树梢。

子夜钟声终于响了,孩子们还缠着公公:再讲一点点。

时间不早了,明天你们还要上学呢。

你们想听,下回我请小清姐姐给你们讲。

大伙各自带着一份中秋礼物回家了。

公公要把他的那份给我,我没拿。

公公嗓子里似乎有东西堵着:我不是给你,你妈很不容易。

我知道这一点东西实在没多少意义,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只是我自己心里好受一些罢了。

怜悯?同情?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喉咙痒痒的,眼睛有些湿。

我不想说感激,感激没有用。

我在心里对自己和公公说:我一定更努力地去读书,出人头地,改变家境,感恩好人。

秋虫还在鸣唱,似清幽的小夜曲,催人入眠,给人以一种恬静的舒适。

满月的清辉,班驳的树影,秋虫的呢喃,团圆的月饼,公公的话语&&
秋的味,秋的韵,秋的意境,总让我看不够,赏不透。

秋的情,秋的爱,秋的姿态,总叫我爱不够,忆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