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教案学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新授课地球运动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一)、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各是什么时针旋转?(画图)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什么日?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什么日?
3.比较太阳日和恒星日的自转角度、时间长度及应用价值。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轨道是什么轨道?
★6.远日点是几月初?近日点是几月初?公转速度各有什么特点?
★7.地球公转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
8.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
★9.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各约为多少?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0.什么是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度数是多少?
★11.二分二至日各是几月几日前后?太阳直射分别直射在什么纬线上?
二、教学目标预设
1.通过复习,巩固初中地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知识。
2.通过地球仪演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3.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4.结合示意图,学会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特点。
5.结合示意图,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画出简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归纳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名师教案1-《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
第3节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案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高一()班姓名:学号:第小组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2.能指图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通过读图和绘图识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4.通过相关图表分析、理解并识记地球运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计算,地转偏向力的基本规律及判断)。
5.通过相关图表分析、理解并识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变化),并能在相关日照图及统计图表中进行准确判读。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
【
【课堂探究】:请运用以上规律分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
2、仅从地球自转速度考虑,下列地点最有利于航天器发射的是()
A.酒泉
B.太原
C.西昌
D.海南岛
3、9月1日晚上8点,亮亮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一颗星星在正北方向。若保持望远镜的方向不变,则9月
2日亮亮在同一位置的时间应该是。
4、在气候学上,把每年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称为“夏半年”,把每年秋分到第二年春分这段时间称为“冬
半年”。对照日历,数数这两个“半年”分别经历了多少天?为什么它们经历的天数不相等?
【课堂检测】:
1.右图中,正确表示地球
自转方向的是()
2.广州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关于右图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
后习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地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2.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2.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
1.地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的相关知识理解。
2.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
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1.1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1.2 地球表层的变化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
•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2 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技能
•地理学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和目的
•实地考察的准备和进行过程
•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探究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有关地理学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步骤
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1.1 地球的内部结构
1.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分组讨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1.2 地球表层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观测与探究
——地球的公转运动(一)
教学阶段
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
设置
意图
教学准备
一、完成观察与观测记录(课前完成)
1.布置任务:连续一周(开学前一周)每天
早中晚固定时间观察与观测自己太阳光下的影
子,总结你在观察与观测中的发现。
2.连续一周(开学后一周)地理小组每天12:
20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并根据数据归纳
影长变化特点。
测量记录表
班级:测量对象(米):
时间
日期
12:20
9月5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8日
9月9日
在家观察
与观测不
同时段太
阳光下的
影子
每天中午
下课后测
量影长并
记录
通过自己的体验发
现太阳和影子的关
系(方向、太阳高
度与影子长短等)
获取正午旗杆影长
的数据
让学生获得自己的
真实践体验
正午太阳高度角周年变化
太阳直射点
周年变化
找点位—比点距—定大小
现象规律
根源
影
子
黄赤交角
二、自主探究,总结规律,解决问题【探究活动一】:
设问一、观察直射点在甲图中的位置,完成下
表(独立思考):
甲图
1.提出设问,明确要求
2.学生展示答案并说明观察过程。
3.讲解:
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判断节气的方法:
(1)“点”“道”为止定二至
找点:太阳和地球中心连线与地表的交点
找道: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回归线,夏至日;
赤道以南为南回归线,冬至日。
地球运
行位置
项目
○1○2○3○4
直射点所在纬度
直射点纬度距北京
纬度远近(最远、最
近、居中)
节气和时间
学生独立
思考,1.
观察甲图
中直射点
的位置,
并判断直
射点所在
纬度,2.
根据已知
知识北京
(40°N)
比较直射
点纬度距
北京纬度
远近。3.
直接读图
找出对应
节气和日
期。
学生展示
答案说明
判断依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学案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案(人教
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①不发光、也②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③自转
(2)周期⎩
⎪⎨⎪⎧ 长度:④1个太阳日意义:影响人类起居作息,是基本时间单位 2.晨昏线(圈)
(1)概念:⑤昼半球与⑥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⑦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⑧自转,同一纬度地区⑨东边的地点比⑩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2)规律⎩
⎪⎨⎪⎧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⑪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⑫4分钟 4.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图中共可划分⑬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A 是⑭中时区,B 是 ⑮东一区,C 是⑯西一区。
(2)区时:每个时区⑰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⑱东八区的区时(⑲120°E 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4)区时的换算:图中B 与C 相差⑳2小时。
5.国际日界线
(1)图中D 与E 合称○21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22180°经线,原则上作为国际日界线。
(2)意义:“○
23今天”和“○24昨天”的分界线。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规律⎩⎪⎨⎪
⎧ 北半球向○25右偏南半球向○26左偏赤道上○27没有偏转
我的疑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3地球的运动(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
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
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
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
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
四、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3分)
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
导入
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
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
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
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
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
俯视呢?
结合他们的预习情
况思考刚才的现象,
提出相关问题,然后
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
①地球自转与公转
的概念、方向、周
期?
②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运动的异同?
……
情景导入讲
授新课,让
大家思考
“坐地日行
八万里”能
实现吗?为
什么?
引导学生自
主探究性学
习,培养学
生对学习地
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
地球自转
课堂总结
线速度
角速度
习题检测,知识巩固
知识点反馈,
解释诗句原理
地球公转
学生分组
实验探究
二、
讲授
新课【一】
(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
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老师在旁边指导)
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
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概述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特点。
2.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运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
4. 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介绍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的定义及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高中地理第三节时区与时差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时差
【学习目标】:
1:了解时区的划分原因、方法。
2:理解过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掌握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4:了解特别的计时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难点】: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分析解读考试大纲】
掌握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课前预习】
1、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规定,每隔经度(150)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中时区的中央经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跨经度(7.50),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0),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以(180 0)经线作为共同的中央经线。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时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区时也就相差(几个)小时
5、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区时。“北京时间”就是以(1200E)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东八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一般都是指(北京时间)。
6、中国幅员辽阔,地跨(5)个时区,为了使用方便,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课内探究】:
一:时区、区时
阅读课1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划分时区的原因?在哪个会议上实行什么办法怎样划分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教案
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
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
③气候四季(北温带)
④传统四季
二、典题解析
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
时()
A.M地的白天比N地短
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
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
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
日落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
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
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N地位于日界线(180度
经线)以东,日期应减一天,故C项错误。答案:D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
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题】
必修模块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题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B公转)。
【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中,通过画图、读图、解图让学生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教学中药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整堂课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很深厚的立体几何作为基础,教学中通过一些图片、材料和生活中的事例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方法与过程
1、通过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二十四节气歌的朗诵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 太阳高度的计算,一直是地球运动中重点和难点,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难以作对。我在教学
中发现掌握一些公式,有利于快速解题,既减少了思维量,又节省了大量时间。
1.直射点的纬度=1/2×(出现极昼的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注:出现极昼时:①极点的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②刚出现极昼的点最小的太阳高度=0
2.直射点的纬度+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
3.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所求点与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号)
4.寒带,温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黄赤交角
热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该地的纬度
例1:右图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某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
(1) 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A.23°N B 23°26′N
C 23°S
D 23°26′S′
(2) 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为:
A.90°N B 67°N
C.66°34′S D 67°S
(3)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为:
A.20°N B 70°N
C 20°S
D 66°34′S
(解题思路)根据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得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为北半球;由公式1算出
直射纬度=1/2×(43°+3°)=23°;由公式
2算出: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23°=
67°;由公式3算出:43°=90°-(所求点的
纬度-23°),得所求点的纬度为70°,因此答
案为(1)A (2)B (3)B。
例2:图中MC 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
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
A. 15°37′20″N B . 46°52′N
C.50°56′40″N D . 50°56′40″S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不会位于热带。据公式4得:4a-a=2×黄赤交角=2×23°26′=46°52′,推知a=15°37′20″,代入公式3得当地的纬度为50°56′40″,因为太阳光线从南边射来知该地为北半球,故答案为C。
例3:右图是某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那么该地的纬度为。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位于热带。据公式4得88°-45°=2×该地的纬度,故答案为21.5°,另外该题也可用公式3计算。
练习1:右图为甲乙丙三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0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回答:
(1)甲地的地理纬度
A.22°N B . 23°26′N
C . 66°34′N D. 90°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 B. 44°
C 11°
D .68°
(3) ∠3=33°,那么∠4为
A.22° B 44°
C 11°
D 33°
练习2:公元前1100年,我国天文学家在某地发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9°07′,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1°19′,当时的黄赤交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是。
(参考答案)1:(1)D (2)B (3)C 2:23°54′,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