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教案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案导学(1)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见上节教案)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公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概况【自学思考】请学生自学课本,完成提纲中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提问小结】教师边提问、过讲解小结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承转】上面我们讲了地球公转的概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有哪些?【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五带二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四是四季的更替【提问】地球上分为哪五个带?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们作为五带划分的界线?【讲解、小结】五带的名称、划分界线及其依据。

【活动】完成P22页活动题,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提问、小结】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阅读】P23页晨昏线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人教 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 高中地理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1.3《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三、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

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

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一、地球自转的特征1、地球自转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讲解】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判断晨线和昏线。

4、了解地方时和区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5、了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日界线【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斗转星移,好像是整个星空都在绕地球转,是不是这样呢?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2.周期恒星日:太阳日: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速度角速度:线速度:二、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①昼夜现象产生原因: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②昼夜交替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晨线:昏线:2、地方时地方时:地方时的成因:规律:地方时的计算:例:已知116°E是早上6点,求34°W是几点?3.时区和区时时区:区时:计算:1)已知经度推算时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例:一架飞机从北京机场于9时(北京时间)飞往美国洛杉矶(118°)去观看球赛,飞机飞行了2个小时,问到达美国洛杉矶的时间是几点?4.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24时经线)5、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赤道上:不偏 ; 南半球:左偏。

(纬度越大偏转越明显)偏转的意义:对气流(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时一)【方针导航】1.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能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学习重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问题导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_______的旋转运动。

(2)标的目的: _________(3)周期: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遍地均约为_________线速度:因纬度分歧而有差异,_____最大,____最小为0(5)2.(1)概念:地球绕______的运动。

(2)标的目的:__________如图中所示“→”。

(3)周期名称:含义:周期:(4)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B点【实践练习】1读图并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暗示出地球自转标的目的。

(2)比力说明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叫做一个日。

2. 下列四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 广州B. 上海C. 北京D. 哈尔滨3.“神州”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9时发射成功。

一般航天器发射的纬度和标的目的的要求是:A. 低纬B. 高纬C. 向西D. 向东4.地球运行至近日点的时间是()A. 1月初B. 7月初C. 1月中旬D. 7月中旬5.当济南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A. 近日点附近B. 远日点附近C. 春分点D. 秋分点6. 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A. 越来越快B. 越来越慢C. 先变慢再变快D. 先变快再变慢7.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C.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刚好为1恒星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周期,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运用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观察地球运动现象,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分析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够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
-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等。
-能够运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出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球运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用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智能要求(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能力要求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技能要求: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二、教材分析(一)知识结构(二)内容分析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地球自转的方向: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

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

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示。

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1)公转示意图: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材采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课标细化】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说出并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说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4.通过演示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掌握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5.理解时差的形成原因,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准确计算地方时或区时。

6.理解日界线划分方法及日期判断和计算。

7.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和影响8.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9.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10.理解四季的划分与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①阅读课本P16—2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两个主题内容。

②完成各学习主题的“发现问题”;③完成世纪金榜P16的知识提炼和自我小测。

学习主题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发现问题1:发现问题2: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导入:我校早上起床时间为6:15,夏季的时候,不到起床时间天早已经亮了,但是到了冬季,很多同学都会抱怨,怎么天不亮就叫人起床?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季节,天亮的情况却是不同的呢?应提早。

小组合作探究1:利用自制模型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过程,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小组合作完成下规律总结: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为: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知识链接】:“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其实是角度) ,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地方时)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强弱。

(参考地图册14页)导入:家住北京的小张去年6月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低层朝南的房子,当时是临近中午去看房,发现有明媚的阳光照进卧室,觉得采光很好,就交钱买了下来,装修好后12月份住进去才发现即使是中午也没有办法看到太阳,他觉得很疑惑。

暗想难道是开发商施了什么魔法来销售房子?请思考:1、物体的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有何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

2、你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小张解决其疑惑吗?小张买房的时候是6月份,对北京来说,此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角偏大,楼房影子短,不易受周围楼房遮挡低层楼房的光线,但在12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角偏小,楼房影子长,容易受周边楼房影子遮挡光线。

小组合作探究2:利用自制模型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并结合下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1、在图中标出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坏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的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自传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教具、资料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教材20 页活动题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有的时候手画图要比课件演示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让学生跟着一起走画图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地球自转与公转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分析: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了“分析”一词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

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两重形式。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

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

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

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3.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教学重点: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方法与策略:对于本节教材的处理,可以先讲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接着讲运动的地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 太阳高度的计算,一直是地球运动中重点和难点,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难以作对。

我在教学
中发现掌握一些公式,有利于快速解题,既减少了思维量,又节省了大量时间。

1.直射点的纬度=1/2×(出现极昼的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注:出现极昼时:①极点的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②刚出现极昼的点最小的太阳高度=0
2.直射点的纬度+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
3.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所求点与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号)
4.寒带,温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黄赤交角
热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该地的纬度
例1:右图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某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
(1) 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A.23°N B 23°26′N
C 23°S
D 23°26′S′
(2) 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为:
A.90°N B 67°N
C.66°34′S D 67°S
(3)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为:
A.20°N B 70°N
C 20°S
D 66°34′S
(解题思路)根据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得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为北半球;由公式1算出
直射纬度=1/2×(43°+3°)=23°;由公式
2算出: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23°=
67°;由公式3算出:43°=90°-(所求点的
纬度-23°),得所求点的纬度为70°,因此答
案为(1)A (2)B (3)B。

例2:图中MC 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
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
A. 15°37′20″N B . 46°52′N
C.50°56′40″N D . 50°56′40″S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不会位于热带。

据公式4得:4a-a=2×黄赤交角=2×23°26′=46°52′,推知a=15°37′20″,代入公式3得当地的纬度为50°56′40″,因为太阳光线从南边射来知该地为北半球,故答案为C。

例3:右图是某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那么该地的纬度为。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位于热带。

据公式4得88°-45°=2×该地的纬度,故答案为21.5°,另外该题也可用公式3计算。

练习1:右图为甲乙丙三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0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回答:
(1)甲地的地理纬度
A.22°N B . 23°26′N
C . 66°34′N D. 90°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 B. 44°
C 11°
D .68°
(3) ∠3=33°,那么∠4为
A.22° B 44°
C 11°
D 33°
练习2:公元前1100年,我国天文学家在某地发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9°07′,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1°19′,当时的黄赤交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是。

(参考答案)1:(1)D (2)B (3)C 2:23°54′,34°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