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言论的形态变迁

电视新闻言论的形态变迁
言 论 形 态 变 迁 可 谓 科 技 进 步 、 闻 改 革 新
访 专 家 是 一种 很 有权 威 性 的评 论 方 式 , 作 性 较 强 , 这 种 操 但 突破 却没 有像 《 焦点 访 谈》 样受 到 追 捧 , 因是 评 说 国际 事 一 原 务安 全得 多 , 话题 和专家 资 源很 少 , 但 受众 面 也较 窄 . 有 克 没
但今 天 看来 , 这三个 节 目最大 的 意义 是恢 复 了主持 人在 话 筒 前评 说 的话语 权 , 电视新 闻评 论 的发展 开辟 了道路 。 给 19 9 4年 ,东 方 时空 》 中 出现 了 串 场式 的 节 目主 持 人 。 《 19 9 6年该 节 目专 门开 辟 了《 面对 面》 栏 目, 了主持 人 话语 小 给 空间, 通过 对事 件 、 话题 的分析 、 评说 , 示 主持人 的魅 力 。 展 《 焦点 访谈 》虽 然有 主持人 点评 ,但却 是 “ ” 纪录) 访 ( 多 “ ”言论) 的记叙性 节 目。这种 以“ ” “ ”认 为采 访调 谈 ( 少 访 代 谈 , 查 就是 一种 评 论方 式 的节 目 , 当时 被推 崇 为 电视新 闻评 论 的 样 板 . 根本 原因在 于 电视媒 体对 于话语 空 间的试 探 。“ 其 用事 实说话 ” 让 三 言两 语 的点 评 紧 紧依 附 于调查 的事 实 , 种 隐 , 这 性 的意见表 达 安全 系数显 然 高于旗 帜鲜 明的 言论 。 我 国真 正 鲜 明及 时 的言 论 首先 出现 在 国际 新 闻 的评 论 中 。 9 5年 5月 , 黎 巴嫩 总理 哈里 里执 政不 到两年 第 四次 宣 19 “ 布辞 职” 《 闻 3 ,新 0分》请 来 中 国国际广 播 电台前 驻 中东记 者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更 加 丰富 的节 目类 型 、 更 广泛 的话 题议 题 , 多样 化 的表现 手 法, 以及 日益多样化 的话语表达的特点, 总体的话语特征呈 现以下 四个趋势 : 第一 , 话语主体 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发 展现代传媒 已成为必要的传播手段 , 这是媒体 的概念逐渐 移动以观众为 中心, 新闻传播的话语逐渐 由原来 的共性传 播转变为个性传播 。第二 , 话语内容的新 闻性 与时效性增 强, 进入新世纪以后 , 媒体存在的自治和 自 我融资途径逐渐 演化的思想, 新 闻传播理念也在发展 中更加注重新闻性与 时效性的研究 。第三 , 新闻权利话语 向身份话语转变, 具体 表现在节 目从原来的以传播者为本体意识 , 从而转变为以 受众为本体意识 , 节 目开始从受众 的角度挖掘新 闻传播信 息, 再将媒体对事物的理解及看法融合在节 目中 , 最后将媒
文产研 究
中 国 电视 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话 语转 变
李雅楠
(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摘 要: 电视新 闻评论节 目是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和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 电视新闻评论 员的鲜
明观 点 引发 正确 的社 会舆 论 导 向 的节 目形 式 。本 文通过 总结 分析 电视 新 闻评论 节 目 话 语 转 变的体 征 。 以及转 变 的动 因从 而具体 分析 电视 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话 语 构 建 , 以及 在 网络媒 体 的 冲击 下 电视 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趋 势 转 变进
距离 , 避免过于明显的官方语言和说教 。 三、 我国 电视新 闻评论 节 目话语 变化 的原 因 新 闻媒体的介入姿态和方式是新闻话语的本质体现 , 其 中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方式的改变影响着新闻话语 的 变化 , 节 目话语的转变不是偶然性的, 而是我 国在经济转型 的过程中受多方面社会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而产生 的, 所以 我 国电视新 闻评 论节 目的话 语转 变受 到特定 社会 背景 以及 社会环境的作用。具体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的话语转变 有 以下 四方 面 的影响 : 第一, 新 闻政策 的影 响 。近 年来 为贯 彻和落实党中央对新时期的新 闻宣传 的精神 这一时期 的 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坚持贴近实 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加 大了对民生类新 闻的报道量, 地方台纷纷推 出符合 自己地 域特色 的民生类新闻评论节 目。第二 , 社会文化的影 响。 2 1 世纪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 各 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都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前进 , 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价值化 , 以 及文 化 的意 识 也 随之 多样 化 , 社 会机 构 的不 断分 化 导致 不 同的利益群体存在着多样 的价值观。第三, 经济改革的影 响。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转型, 传媒 的大环境 随着经济转型发生巨大的变革 , 进一步推动了我 国 电视 新 闻媒 体 的市 场化 和 产业 化 。第 四 , 面对 媒 介融 合 的新 媒 体 环 境 , 科学 进 步 的飞 速 发 展 和影 响 , 以及 网络 电 视、 数字 移动 电视 等新媒 体对 传统 电视 的 冲击 , 电视新 闻评 论节 目开始 注重 增 强 节 目与观 众 的互 动 , 节 目的参 与性 也 开始备 受关 注 。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政治、 经 济、 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 电视媒体也随之改 变, 进 而 影 响 电视新 闻评 论 节 目对 公 共话 语 的构 建 。在 电 视新 闻评论节 目的不断发展中, 我们需要注重节 目的时效 性、 贴近性 , 在话语方面要 以受众为主体 , 话语 内容具有 多 样化 , 话语的形态真实生动 , 具有亲时期 电视 新 闻评论节 目话 语特 征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愈发增加,电视新闻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语态是电视新闻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

本文将对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进行探析,分析其特点、现状和趋势。

一、语态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早期,电视新闻以官方话语为主,语态普遍采用“铁面无私”的第三人称客观陈述,严谨正式,语言古板。

这种语态旨在传递权威和严肃,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但缺乏亲和力和现场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提升,电视新闻的语态逐渐向多样化和亲民化发展。

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一些新闻节目开始尝试使用更加接地气的语态,增加了一些主观色彩和个人情感,使得新闻更加亲切和具有现场感。

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兴起,电视新闻也逐渐向年轻化和娱乐化发展,语态更加丰富多样,涌现出大量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二、语态的特点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语态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无论是新闻评论、采访报道还是纪实性节目,都呈现出不同的语态特点。

有的节目偏向于客观中立的陈述,有的则更注重表达者的态度和情感,这种多样化的语态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第二,现场感和亲和力。

现代电视新闻注重情感化和个性化,语态更加偏向于现场感和亲和力,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语言的温暖和亲切,新闻节目能够更好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娱乐化和轻松化。

随着年轻观众的增加,新闻节目的语态也朝着娱乐化和轻松化的趋势发展。

一些新闻节目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搞笑的表达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娱乐化的语态可以更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加收视率。

第四,网络化和新媒体化。

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兴起,电视新闻的语态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更多适应网络传播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浅谈电视新闻话语方式的转变

浅谈电视新闻话语方式的转变

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亲民而务实,其中,“改进新闻报道”是一项重要内容。

而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更是强调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以来,不念讲话稿,不说官话套话,在文风方面率先垂范,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

改进文风,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

所以,新闻界必须在改文风上务求实效,改进表达方式,增强表现能力,积极探索新鲜的新闻话语方式,使新闻报道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陈力丹认为,人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语言和话语,语言是抽象的、系统的一种表达规则,一旦运用某种语言系统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或写作,形成的口语或文本即是“话语”;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这种活动,便是所谓的“新闻叙事”,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即“新闻话语”。

①改进文风对新闻表达样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界以此为契机,努力进行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新闻话语方式变革。

本文重点探讨新闻表达样态中新鲜的电视新闻话语方式,主要从新闻语言的角度探析电视新闻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实践。

一、报道视角平民化,新闻语言草根化,解说词群众化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不同,所采用的新闻话语方式也风格迥异。

近年来,全国各地电视台涌现了许多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栏目。

这些栏目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以人为本,报道视角越来越平民化。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是此类新闻的开端,后来各电视台涌现出更多的民生新闻栏目,他们敢于揭露曝光生活中的假丑恶,对新闻事件反应迅速,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

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的“走基层”系列报道贴近百姓生活实际,关注普通百姓的身边人、生活事,想百姓所想,感百姓所感,使普通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

②2012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又开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派出大批记者深入基层,采集制作了许多既真实可信又感人的报道,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如反映春运难的农民工“邵全杰的回家路”,西藏先天性心脏病人小央金的故事,系列报道“回家的礼物”中的农民诗人杨成军,新闻频道播出的连续报道“杨立学讨薪记”等。

浅谈电视新闻话语方式的转变

浅谈电视新闻话语方式的转变

人心 。 解说词 的作用是对 电视 画面进行补
新 闻报道成为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陈力丹认 为, 人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 为两个层 面 : 语言和话语 , 语言是抽象 的、 系统 的一 种表达规 则 , 一旦运用某种语言 系统在具 体的语境 中说话或写作 , 形成的 口语 或文 本即是 “ 话语 ”; 运 用一定 的语
§ 鞋 I 声屏世界
浅谈 电视 新 闻话 语方 式 的转 变
。李婷 婷
【 摘
要】 以“ 短、 实、 新 ”为标志的清新 丈风正成 为中国新 闻界的新风尚。 改进文风 , 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 求, 也是人民群众的热
切期盼, 更关乎新 闻媒体 的 自 身发展 。 改进文风对新 闻表 达样 态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 , 新 闻界 以此 为契机 , 努 力进行 着一场全面而深刻
语, 这 种 富有 亲 和 力 的新 闻话 语 更 能 打 动
重要 内容 。 而中宣部 《 关于贯彻党 的十八 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 》 更是强调
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 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
电视新 闻的报道视角不 同, 所采用 的
新闻话语方式也 风格迥 异 。 近年来 , 全 国 各地电视台涌现了许 多以关注 民生 、 服务 百姓为宗旨的民生新 闻栏 目。 这些栏 目关 注群众 的生存 状况 、 喜怒 哀乐 , 站在百 姓 的立场上进行 报道 , 以人 为本 , 报道 视角
的新闻话语 方式变革。 本丈主要从新闻语 言的角度探析电视新 闻话语方式上的创新态
中央关于改进作风 的 “ 八项规定”亲 民而务实 , 其 中, “ 改进新 闻报道”是一项


报道 视 角平民化 , 新 闻语 言草根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一、引言《新闻联播》是中共中央电视台旗下的新闻节目,自1957年10月1日首次播出以来,几乎成为了中国大众获取国内外消息的主要渠道,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作为官方喉舌的《新闻联播》的话语也在不断变迁。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话语结构的变迁《新闻联播》的话语结构在不同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新闻联播》以政治宣传为主导,话语结构简单直接,注重向观众灌输党的政策和决策。

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加上观众对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提升,话语结构逐渐发生了转变。

现在的《新闻联播》在政治宣传的同时,也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纳入报道范畴,使话语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三、话语风格的变迁《新闻联播》的话语风格也经历了巨大变革。

早期的《新闻联播》以庄重、正经的风格为主,注重传达党和国家的声音。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变化,话语风格渐渐变得活泼、亲切,并且增加了一些幽默成分,希望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四、话语内容的变迁《新闻联播》的话语内容也在不断变迁。

早期的《新闻联播》主要报道国家建设、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党的领导地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新闻联播》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问题等方面,力求与观众的实际需求接轨。

五、话语策略的变迁《新闻联播》在传播话语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早期的《新闻联播》通过一种单向传播的方式向观众灌输信息,追求明确而简明的表达。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新闻联播》采用了更多的互动方式,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力求打造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传播平台。

六、影响与启示《新闻联播》的话语变迁不仅与社会变革和观众需求息息相关,也表明了中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

它的变迁既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也与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变化有关。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在话语权的分配和掌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的话语权决定着他们对某一事件、议题或者观点的引导和解读能力,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舆论中的声誉与影响力。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的现状较为复杂。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受到政府管理和监管的制约。

在一些政治敏感和重大事件报道中,主持人往往需要经过政府审查和控制,遵循政府的政策导向,甚至被迫放弃一些敏感话题的评论,这影响了主持人的独立性和话语自由。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受到社交媒体的冲击。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数量和影响力相对下降。

许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评论和观点,这些平台上的自媒体人在一些时候比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社交媒体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和分享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这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的现状,他们需要寻找增加话语权的路径。

主持人应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加深入和独立的观点和评论。

只有通过提高专业性和独立性,他们才能在电视节目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

电视台应该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给主持人,鼓励他们展示独立思考和个性品味。

电视台也应该尊重主持人的意见和判断,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和权威性。

主持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互动、发布专业观点和评论,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_讲话_说话_到_对话_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

从_讲话_说话_到_对话_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

*
“模式转型与语态重构— ( 项目编号: CUC0927 ) 的阶 — —直播条件下的电视新闻采制体系革新 ”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培育项目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3 期 ( 总第 188 期)
段性成果。 54
” 、“说话” 到 “对话” 崔 林: 从 “讲话
理的同时加配解说词; 电视新闻片即新闻纪录片加解 ,播放的 说,如北京电视台的固定栏目 《电视新闻 》 主要就是这种节目; 口播新闻就是广播新闻的电视 版,稿件主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由沈力播报 的 《简明 新 闻 》 就 是 这 类 节 目 的 代 表 。 在 此 期 间, 由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量小,各种节目形态之间的区 分并不明显,各制作机构甚至将新闻片和纪录片合二 为一。直到 80 年代初,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 — —新闻专题片 — — —才开始出现,这种节目 节目样式 — 样式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模仿 、照搬其他媒体内 容样式的状态,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为典型的电视 新闻节目形态。 在节目的语言方式上,当时的电视新闻同样主要 是沿用其他媒介的语言样式,其自身所特有的电子媒 介优 势 未 能 显 现 。 比 如, 在 影 像 上 模 仿 纪 录 电 影 ( “新影体” ) ; 在文字风格上模仿 《人民日报 》 ( “人 ) ; 在播报方式上模仿人民广播 ( “广播体 ” ); 民体 ” )。 在报道体裁上则模仿的是新华通讯社 ( “新华体 ” 有人形容说,在传媒系统当中,电视像是 “新闻纪录 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象 ⑦ 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 ” 。 从传播方式上看,此阶段的电视新闻主要是 “上 。 电 视 媒 体 在 这 一 阶 段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喉 传下达 ” ” 、“工具 ” ,电视新闻 “承担的是 ‘宣传教化 ’ 功 舌 能,扮演着党和政府的 ‘喉舌 ’ 角色,突出强调的 ,其 是意识形态要求 ” ,电视新闻主要是 “宣传品 ” 。 新闻属性和媒体特性都还未真正展现出来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分析及路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主持人的话语权则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观感和影响力。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现状的分析及路径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政治因素影响在一些国家,政治因素可能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权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和政治势力可能会通过法律、宣传或其他手段来干涉和控制节目的内容和言论,从而影响主持人的话语权。

2. 商业压力在商业化的电视媒体环境下,广告商和赞助商的利益往往会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

有些主持人可能会受制于商业压力,不敢发表真实、客观的评论,这也会影响其话语权。

3. 舆论压力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舆论的压力也成为了影响主持人话语权的因素之一。

一些主持人可能会因为担心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而不敢发表真实的言论,从而导致话语权受到限制。

4. 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足一些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导致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平庸,无法有效地发挥话语权,或者容易受到观众和媒体的批评和质疑。

面对以上的现状,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要提升自身的话语权,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实现。

1. 提高专业素养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新闻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节目中发表客观、深刻的评论,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2. 坚守原则和独立立场作为主持人,坚守原则和独立立场是提升话语权的关键。

无论面对何种压力,主持人都应该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受政治、商业或舆论的影响,保持独立立场,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信任和认可。

3. 提升口才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主持人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在节目中发挥话语权。

4. 加强社交媒体互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主持人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交媒体互动来增强话语权。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

《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新闻联播》自1959年开始播出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之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一档新闻节目,它不仅是政府官方新闻发声的平台,也是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主要报道媒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联播》话语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对《新闻联播》话语变迁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联播》的话语在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下发生了显著的调整。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节目以宣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语调强烈,并强调党的指导作用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新闻联播》话语多以报喜不报忧、讴歌党和颂扬成绩为主,强调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改革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报道开始更加注重事实真实性和客观性,言辞也更加稳重和中立。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紧密联系也使得《新闻联播》在话语上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对外交流的努力。

节目中开始有了更多关于国际事务、外交关系和国际组织的报道,对国际新闻的关注程度大幅提升。

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外国元素和跨国合作的报道,这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可以说,《新闻联播》在话语上逐渐具备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和包容性。

此外,《新闻联播》的话语变迁还受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崛起起来的公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吁媒体更加客观、真实、及时地报道新闻。

《新闻联播》逐渐调整了自身的话语风格和报道方式,增加了对人民群众关切问题的报道,提供更多的互动平台和反馈机制。

最后,《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的研究也要关注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虽然《新闻联播》是政府主办的新闻节目,但在话语内容上也会受到政府政策和宣传需求的影响。

政府对《新闻联播》话语的操控程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短视频新闻评论语态转变的原因及方向分析

短视频新闻评论语态转变的原因及方向分析

短视频新闻评论语态转变的原因及方向分析作者:肖明松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3年第22期【摘要】新闻评论节目的播出平台从最早的广播电视到今日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历经了从播评论、说评论到聊评论的转变,其体现了评论主体的身份定位从权威代言的媒体形象到个人形象;从评论节目到评论视频;评论节目的表现方式从单向传播到多方互动的转变。

而据此,专业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也应转变传播姿态,以评论主体为中心,打造适合媒体评论的形象,并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在短视频平台下生产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内容。

本文从我国早期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分析,探讨评论节目语态所经历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对未来新闻评论节目应做出的发展和改变提出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评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50所谓语态,即“传播者表达的态度、形式和内容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的传播者对受众的姿态”[1]。

所以評论节目的内容选取、主播形象、表达状态都属于语态的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语态的转变,探讨其原因,并推断其未来语态的转变方向。

1. 新闻评论语态的嬗变“传统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与“短视频新闻评论”相对应的概念,在这里特指在广播电视平台中播放的新闻评论节目。

评论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由评论主体口中说出的新闻评论,评论表达主体的语态决定了整个节目的语态样式。

所谓“评论主体”有时由出镜的播音员或主持人直接承担,有时由节目特邀的评论员承担。

1.1 权威教化:“播”评论播评论,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4月10日开播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为代表的新闻节目中的评论板块,主要是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将评论文章转化为有声语言播出,“电台自己写作的评论很少见,但转发播送报纸的言论是大量的……评论播音认真地说,并不是指地道的广播评论,而是指的报刊评论[2]。

52183_电视新闻评论话轮转换策略____

52183_电视新闻评论话轮转换策略____

随着当前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新闻事实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容易,从而催生了受众对意见性信息的需求:受众不再满足于从电视上知道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分析与评论成了受众进一步的信息需求。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主持人和嘉宾的访谈及辩论构成话语交流平台,其中话轮转换是意见性信息得到充分、有效、多元表达的关键。

在主持人、嘉宾的话语交流中,为控制节目进程及节目效果,既要使各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使嘉宾尽可能将个人观点表达出来;又要防止话语权分布不均,形成“厚此薄彼”甚至“一言堂”。

因此,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无论是嘉宾还是主持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话轮转换语用策略,以使交流的双方利用动态语用意义达到充分表达意见的目的。

本文以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2011年4月24日的一期节目文本为例,具体分析节目中话轮转换的四种策略,即夺取、保持、出让、修复的语用策略。

一、话轮、转换关键位置及转换规则“话轮转换”(Turning-Taking)理论是会话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由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EmanuelSchegloff、Gail Jefferson等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根据他们的定义,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某种交际功能的话语,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以沉默为放弃话轮标志的言语过程,其前后为其他参与者的谈话。

话轮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是词、短语、句子、词组等。

一次会话中至少包括两个话轮,A的发言结束,B就接着发言,因此话轮转换的基本模式是“A—B—A—B—A—B”。

[1]Sacks等认为,话轮的终止可以变换说话人的位置,这个位置叫转换关联位置(TRP,即Transition Relevance Po⁃sition)。

在转换关联位置,支配话轮更迭的规则开始起作用。

根据Sacks等人的研究,话轮转换遵循以下几条基本规则:1.当前说话人C选择下一个说话人N,那么C必须停止说话,N必须接电视新闻评论话轮转换策略———以NBC“会见新闻界”为例◎高莹[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不再满足于从电视上知道“发生了什么”,对新闻意见性信息的需求大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蓬勃发展。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作者:凌伶来源:《新闻传播》2017年第13期【摘要】在今天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媒体行业中所占的分量十分之重,它是信息传送流通的一种途径,由节目主持人或评论员对当下所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并以自己的观点态度进行相关的分析评论,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全国各地的新闻信息,如今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新闻评论节目从早期到新时期话语转变的主要特点,希望能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电视产业中对新闻评论节目相关工作者有所启发,从而推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闻;评论节目;话语转变中国新闻评论节目通过对有新闻价值的最新事件进行报道分析,阐述出节目播出平台对于时事热点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解读,向广大人民传播最新的全国各地的信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类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我国早期和新时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在评论语言上的巨大转变,无论是节目主持人或是新闻评论员,都随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1.中国早期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的主要特点1.1评论语言风格刻板单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主要就读的是新闻播音专业,所以早期的评论语言风格始终存在着播音员自带的缺陷。

由于播音专业的特殊性,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进行表达时有着过度直板、语调单一、语速起伏小、语言感情表达不到位等不足。

评论员的评论稿过于官方化,没有带有时代的印记,缺乏语言风格的创新,没有能够打破旧有的桎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对新闻的真实评论,显得尤为刻意和呆板。

不仅如此,因为早期时候新闻评论行业中尚未有一套正确标准的语言评论模式,使得主持人及评论员在进行观点阐述解析时无法呈现出一位新闻媒体人所应有的基本素养和个人语言魅力。

因此我国早期的新闻评论风格还比较单一刻板,缺乏灵性和活力。

1.2评论内容缺乏多样化新闻评论节目能广泛有效传播各地发生的最新事件和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宣传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电视新闻语态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现代技术角度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和变革。

一、历史角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主要以“央视口音”为主,即国语普通话。

在这个时期,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较为简化,语音语调较为平稳,语音响亮清晰,给人以正式、庄重的感觉。

此时的电视新闻语言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官方色彩,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开始逐渐向“口语化”转变,即更加接近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和语音。

这种语态更具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记忆电视新闻内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语言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语音元素,并加以融合。

例如,一些新闻节目中出现了大量英语单词和短语,甚至有的主持人在新闻中展示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些都反映了语言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二、现代技术角度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新闻播出的直播环节中,出现了实时翻译、机器翻译等技术,这些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还出现了文字稿和语音稿的配合使用,这使得新闻语音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新兴技术也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例如AR技术、VR技术等能够使电视新闻更加生动、逼真、具有互动性。

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的巧妙结合,也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总之,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在不断发展和变革,既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

我们应该积极开拓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人民、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做出贡献。

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探索EXPL ORE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文_陈建飞姜鸣红陈建飞姜鸣红▼金华广播电视总台"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传播的是观点,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第27届中国新闻奖则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综观近两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作为最传统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的新闻评论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既守正又创新,向探索融媒体传播转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笔者概括为以下"变与不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不变”1.主流高度。

全媒体时代,思想观点依然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承担着举旗定向使命任务的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在关键节点、重要工作中及时权威有效发声,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主流思想观点”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一等奖均被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夺得。

2017年黑龙江结束了连续13年的粮食增产,但出现减产却增收的奇特现象。

该台创作的《减产为何却增收评论,通过记者抽丝剥茧的分析,得出减少的是产量、增加的是价值的结论。

评论揭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正确论断。

作品以思辨的高度,提出了更注重质量、更注重需求、更注重效益的观点,为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中国农业提供了方向。

这一评论作品说的事实虽是地方新闻,观点却有全国意义,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属情理之中。

同样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电视评论《民企也是国家队》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央视《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研究

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央视《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研究

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央视《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研究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央视《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研究摘要: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评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央视《主播说联播》作为一档典型的新闻评论节目,其话语传播特征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节目内容、言论解构和话语思维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揭示了《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与传媒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短视频时代的新闻评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愈发迅速,新闻评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近年来,央视《主播说联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深受观众欢迎,成为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代表之一。

然而,对于该节目的话语传播特征与其在传媒环境中的互动关系仍鲜有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主播说联播》的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说话之道”。

二、短视频时代下的新闻评论2.1 短视频时代的特点短视频时代以其内容简洁、信息快速传播等特点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和评论的方式。

观众通过短视频能够迅速接收到海量信息,新闻评论也变得更加直接、便捷。

这为新闻评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受众群体。

2.2 新闻评论的功能新闻评论具有引导舆论、传递信息和监督媒体等多重功能。

它既是传递新闻的重要环节,又是纠正错误、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平台。

而在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可以更加简单直接地表达观点,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

三、《主播说联播》的话语传播特征3.1 节目内容分析《主播说联播》以新闻热点事件为素材,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析和评论。

有些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以生活化、幽默化的表达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3.2 言论解构分析《主播说联播》的言论解构明确、有力。

节目中使用的词汇简练而富有表达力,言辞犀利,能够迅速点明观点。

这种言论解构的特点使得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并加深印象。

浅议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变革

浅议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变革

一 、广播电视新闻话语的历史渊源
人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b 语言及言语,
语 言 是 抽 象 的 、系统的一种表达规则,运用某种语言系
统 在 具 体 的 语 境 中 说 话 和 写 作 ,形 成 的 口 语 或 文 字 作 品
即“话 语 ”。

的广播新闻话语可以追溯到1940年延安
新华广播电成
。1940年 12 3 0 日,后来被确
浅议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变革
□徐征
【摘 要 】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话语体系,按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时期的新闻话语、多元 化时期的新闻话语、大众化时期的新闻话语。不同时代的语言传播方式是多样的,广播电视新闻话语风 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从历史层面对不同时期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形态进行分析,力图对广播电视 新闻节目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网 络 舆 情 舆 情 分 析 舆 情 治 理
一 、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监测治理的问题
1.网络舆情的特征体现 其 一 ,自发特征。从网络舆情的特征能发现,自发性 较 明 显。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网络应用最大的特色就是 互 联 互 通 ,人 们可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网络环境下话题 形 成 的 自 发 性 随 意 性 的 特 点 就 表 现 得 比 较 突 出 ,很多事 件 都 可 能 成 为 网 络 热 点 ,网 络 舆 情 的 自 发 性 以 及 信 息 来 源广的特征就显得比较突出。
【关键词】广 播 电 视 新 闻 话 语 变 革
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即呈现在广播电视媒体上的语 言 ,对广播电视新闻话语的分析,即是对在广播电视媒体 上呈现出来的语言的内容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果的分析 研 究 。广 播 电 视 新 闻 话语具有社会性,研究广播电视新闻 话语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电视 新 闻评 论 ; 话语 ; 转 变

中 图分 类 号 :G 2 2 2 . 3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0 8 — 0 0 5 0 — 0 l 源自一、前 言
我 国电视 新 闻评论 节 目起 步较 晚 , 始于 2 0 世 纪8 0 年代 , 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 新闻评论的话语不断转变。 二、 电视 新 闻评论 节 目话语 转变 已走 过 的历程 ( 一) 从 “ 三话 ”到 “ 用 事 实说 话” 电视新 闻评论是从1 9 8 0 年开始 的, 这一年 , 央视开办了 《 观察与思考 》栏 目, 以播音员单一图像播报的形式播发评 论, 评论的内容大多是僵硬的 “ 三话 ”( 大话 、 套话 、 空话 ) ,
( 二 )转 变 结构框 架
虽然后期运用了电视专题片的手法, 但话语方式没有改变 , 依然是 大篇幅的说教。到 了2 0 世纪9 0 年代,《 东方 时空 》 《 焦点访谈 》栏 目陆续开播 , 评论话语有了巨大转变, 那就 是 “ 用事实说话” , 通过对新 闻事实的剖析 , 引出评论 。这

现 阶段 , 为 了实现 电视 新 闻评论 节 目话语 的转 变 , 要 求 制作人应 当转变节 目的叙事框架。例如 , 《 焦点访谈 》主 要是以 “ 三 段论 ” 模 式为 主 , 把重 心放 在事 实上 , 评 论较 轻 。 伴随社会发展进程 的不断加快 ,“ 三段论”模式已经无法 适 应 现代 社 会 发展 的需要 。这 就要 求 应 当转 变 “ 三段论” 评 论模 式 , 实 现评 论 的 多段 式 , 突 出节 目的亮 点 , 调 整 和 优 化节 目, 从而获得 良好 的传播效果 。 2 例如 , 《 新 闻1 + 1 》 主要是采用多段式 的播放模式 , 将评论的观点渗透到整个 节 目中, 围绕中心事件 , 将节 目 从横 向和纵向深入 , 使新闻 事实与评论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进而使节 目得到观 众 的一 致好评 。
度》 ,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 表达的渠道从 电视延伸 到网络微博 , 实现了从 “ 单一”到 “ 多元 ”的话语转变。 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话语转变已走过的历程是一个通过 新闻评论实践不断摸索 、 创新的过程。政治体制 的改革 、 观 念的转变、 思维的进步 、 技术的革新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

通过某种方式对新 闻事实进行加工 , 即新 闻语态 。新 闻语 态 的变 化 , 是将 声音 、 文字 、 图像 有机 结合 在一 起 , 从 而 实现 叙 事方式 的转 变 , 对 电视 新 闻评 论节 目来 说 , 语 态是 其 表 达 的主要 方式 之一 , 使 新 闻信 息与 语言 有机 结合 在 一起 , 达 到节 目形式 、 节 目内容 以及 主 持人 的 主持风 格 密切 统一 , 进而提高节 目的传播效率。 新闻语态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化 , 2 0 0 9 年, 央视 进 行 了改革 , 从 此 以后 , 电视新 闻评 论 节 目进入 了新 的 发展阶段 , 种类逐渐增多, 话题范围也越来越广 , 表达方式 实现了多样化 。如果从评论语态方面进行分析 , 主持人在 节 目中 , 融 人个 性 化 色 彩 , 即评 论 话 语 的个 性 化 , 评 论 内容
( 三 )语 态 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策划后 , 又一档新闻评论栏 目 《 新 闻1 + 1 》推 出, 改变了过去平面化的话语方式, 主持人与新闻观察员直
面 对话 , 事 理 与道 理 、 解 释 与 揭示 , 阐述 与论 证 得 到有 机结 合, 达 到 了评 论话 语 立体 化 的效果 。 ( 三 )从 “ 单一 ”到 “ 多元 ” 当下, 全媒体时代来临 , 传统电视新闻评论受到了又一 次冲击 , 靠单一的独家视角 、 单一的线性表达结构 已经不能 满足观众 的需要,2 0 1 0 年, 浙江卫视适时地推出 《 新闻深
应 当做好前期策划环节 , 以选择何种方式顺利实现话语的 表达 , 进而达到传播的目的。最近几年 , 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 的发展 , 已经 形成 了一 整套 策划 理念 , 策划 决定 了话语 是 否 能够充分表达。此外 , 在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发展的过程中, 实现和完成编导策划 , 就是加强主流话语 、 行使话语 , 以及 强 化节 目在 市场 占有 率 的过程 。
时期 的新 闻评 论话 语特 点是 以事 实为 主 , 以评 论为 辅 。 ( 二 )从 “ 平 面”到 “ 立体 ” 随着电视评论节 目的实践 、 发展 , 电视媒体人感受到电 视 评论 节 目的话 语 不 能仅 仅 只停 留在 文本 意 义 上 的表 达 , 更要发挥电视的特点 , 画面 、 文稿 、 图文字幕 、 主持人以及节 目的设置 、 编排等都是话语表达的重要元素。2 0 0 8 年, 央视
广电视角
蘩 ≮ 蓊
中国 电视 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话 语 转 变
李春 生
( 呼伦 贝尔广播 电视 台 ,内蒙 古 呼伦 贝尔 0 2 1 0 0 8 )
摘 要: 电视 新 闻评 论 节 目作 为 一种 重要 的 电视 节 目形 态 , 一 直 受到 各 级政 府 重视 , 同时也 得到 观 众 的 高度 关注 。伴 随着 时代发 展 , 电视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话语 也在 转 变 , 认识 、 了解其 转 变过程 , 对今 后 节 目 话 语 的把握 具有 指导、 借鉴 意 义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 电视 新 闻评论 节 目话 语转 变 已走 过 的历程 和 转 变趋势 的分 析 , 为促 进 电视 新 闻 评 论节 目创新 、 发展提 供 帮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