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2人口数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精讲(江苏专用)(59份) 人教课标版32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精讲(江苏专用)(59份) 人教课标版32

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

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风景好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回答3~4题。

3.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6.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8.①②③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A.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B.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C.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D.②线路最合理,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

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 B.b C.c D.d10.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KS5U推荐】专题06 人口(讲)-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Word版含解析

【KS5U推荐】专题06 人口(讲)-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讲练测之讲案专题6 人口考向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问题【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人口问题2.命题规律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构成图或表格、曲线图、折线图等方式综合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分析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例1】(2017•海南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图1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A.中国B.美国C. 印度D.俄罗斯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答案】1.C 2.B【解析】考点:人口增长【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计算能力,关键是结合图中的人口比重算出人口总数,关搞清楚人口比重不等于人口总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例2】(2016·天津卷)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D【例3】(2015•福建卷)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答案】7.D 8.B【解析】考点:人口结构。

【配套K12】江苏省启东市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城乡分布 区域城镇体系与城乡发展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

【配套K12】江苏省启东市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城乡分布 区域城镇体系与城乡发展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1.城市中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金融都比较发达,是城市在区域中哪种作用的体现( )A.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B.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C.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D.城市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下列有关城乡不协调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将污染严重的工厂转移到农村C.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了商品流通网络D.城市和农村间的交通联系不方便,影响经济发展3.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职能,说法错误的是( )A.上海市承担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信息、航运等职能,定位为区域综合性服务中心B.南京承接上海的部分职能,可以在次级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C.苏州的发展方向是整个地区的制造业中心D.常州可以分担较大城镇的部分职能,成为相应区域的集聚中心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级别较高的城镇所起的作用较大B.一般而言,规模越小、级别越低的城镇所起的作用越大C.城镇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较多D.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所起的作用5.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特大城市的是( )A.南京、常州、苏州B.无锡、镇江、苏州C.苏州、无锡、常州D.杭州、苏州、无锡6.关于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确B.大城市所具备的职能小城市也都具备C.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D.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三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

回答(1)~(2)题。

(1)制约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 )A.信息传递 B.交通建设C.市场营销 D.农副产品(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1 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城市的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③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④改善城市环境⑤缓解内城衰落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⑤ D.③④⑤8.有关城镇体系中城市的规模和级别,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较高层次的城镇数量多B.第二级别的城市规模没有特大城市大C.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多D.第二级别的城市人口规模可能超过第一级别9.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乡文化融合②工业反哺农业③城市支持农村④城乡互动、工农互促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从长远来看,城乡之间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推荐学习K12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

推荐学习K12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城市居民出行耗时多少与出行工具和路程有关。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出行方式耗时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 )A.出行距离与耗时呈正相关B.公交出行速度最快,耗时短C.步行出行速度慢,耗时长D.距离在4千米内最适宜骑自行车出行2.为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该城市应( )A.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高速交通方式B.优先保障城市公交线路畅通C.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现象D.大力增设红绿灯等交通管理设施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甲、图乙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6.图乙显示,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

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代表居民区的是( )A.A B.B C.C D.D8.TOD开发模式可以(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C.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D.增加就业机会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解析分项版之 专题6 人口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解析分项版之 专题6 人口

2018年高考试题解读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2018年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地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M N 3060距市中心距离(km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年1990年1982年楼高2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年1990年1982年楼高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P Q 51015距市中心距离(km )甲城市 乙城市图37.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1982-2000年,两城市地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 1982-2000年,两城市地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地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地小D. 2000年乙城市地服务范围比甲城市地小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地推断,最有可能地是①甲城市地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地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③甲城市地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地卫星城位于Q 处A.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答案】D【解读】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地原则,甲图中地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2018年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地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表2图8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地变化,叙述正确地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地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地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地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地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地人口数量【答案】B【解读】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地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地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地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地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地人口数量与江苏省地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地.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地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读】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2018年高考四川卷)图1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地叙述,正确地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地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答案】D【解读】某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地自然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地机械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地迁移率.该省十年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仍为正,因此导致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地原因应为人口移动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018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3-5题.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地原因最可能地是当地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答案】D【解读】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地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4.图中B点代表地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地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地地区,该地区典型地农作物是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答案】D【解读】根据题干信息“B点代表地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地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地地区”,可判断该点代表地省<市、区)是西藏自治区,其典型地农作物是青稞.5.图中能够反映地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净迁移率小于-5%地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地省<市、区)少D所有省<市、区)地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答案】C【解读】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地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地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2018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地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3.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地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地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地职业人员是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答案】B【解读】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地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地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2018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7.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答案】D【解读】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地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B. 安徽C.湖南D.河南【答案】A【解读】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地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2018年高考上海卷)<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地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地影响.6.在以下人口迁移地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地是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读】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地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地人口迁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7.一般而言,有组织地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地主要因素是迁入区地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答案】B【解读】有组织、大规模地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地问题.8.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地地域文化是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读】:考差我们地域文化差异.京津沪地区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2018年高考天津卷)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分)(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6分)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8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7所示).<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地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所提供地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地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4)请概括图8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地分布特点.<3分)<5)图8所示旅游景区地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6分)在游览中地多种需要.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2人口数量的变化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2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内移民③人口政策的实施④资源十分匮乏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出生100个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正常情况下保持在103~107之间,我国已长时间偏离正常范围。

下图示意我国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差异( )A.与教育程度有关B.与自然环境有关C.与人口政策无关D.与经济水平无关4.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对未来发展影响较小的是( )A.城市化B.就业C.人口增长模式D.国防某地区2012年人口总量2 443万,城镇人口1 452万(外来人口有520万),农村人口991万。

下图为该地区部分人口资料图。

读图回答5~6题。

5.目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为(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6.影响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老龄化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人口政策B.医疗条件C.人口迁移D.经济水平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

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以从事制造业为主。

读图,完成7~8题。

7.上海市人口倒挂区( )A.第二产业发展迅速B.为高档住宅集中区C.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D.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8.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A.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大B.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人口总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配套K12]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课下限时集训3 新人教版必修2

[配套K12]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课下限时集训3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浙江嘉兴一中等五校联考)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据此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人口红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B.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C.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D.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上升2.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 )A.全面开放二胎政策B.适当延缓退休年龄C.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D.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人口红利”变化的因素。

第1题,读图,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说明劳动力人口占的比重小,抚养率高;若出生率下降,抚养率低,A项错误。

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B项正确。

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仍是在增速发展,人口红利最大的时候,不一定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C项错误。

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D项错误。

第2题,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D项正确。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是针对性措施,不是根本对策,A项错误。

适当延缓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是具体措施,不是根本对策,B、C项错误。

【答案】 1.B 2.D(2016·福建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下面左图为2012年M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右图为2012年M市从业人员构成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M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人口各年龄段都是女性多于男性,这可能会引起M市的婚育问题B.迁入人口的性别差异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C.人口的迁入主要是因为M市重工业发达D.人口的迁入导致M市就业结构发生彻底改变4.下列关于人口迁入对M市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缓解就业压力 B.制约经济发展C.减轻环境污染 D.造成基础设施紧张【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专题6--人口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专题6--人口

专题06 人口【2018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答案】4.C 5.D【解析】4、首先弄清楚概念。

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口,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

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错;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有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

故选C。

5.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故选D。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

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加练半小时-2018版高考地理(江苏专用)高频考点精讲 专题一高频考点3

加练半小时-2018版高考地理(江苏专用)高频考点精讲  专题一高频考点3
B.③地为河流的侵蚀岸
C.④地的河水流速最慢
D.⑤地易受洪涝的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标注的四条粗线中,最可能为分水岭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图示区域内河流水系特征最有可能是
A.呈放射状B.支流很少
C.汇聚西北D.干流流向东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图中河流主干道的流向是 。
(2)甲村庄为图示区域内最大的村落,简析其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某摄影爱好者想拍摄一张古村落全貌,在A、B、C三地应选取 地点,简述理由。
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中阴影表示水域。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为一海岛,则甲岛最高处海拔可能为
A. 400米B. 200米C. 160米D. 80米
2.若该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图,a、b、c、d四处为四个居民点,则最易遭受洪涝威胁的居民点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A.图示区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没有地壳运动的痕迹
C.五指山上能找到生物的化石
D.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陡崖崖顶高度范围为________米。
5. 难度:中等
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下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的成因及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分别是(双选)

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选精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8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

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选精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8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

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一、选择题读“某城市示意图”(甲处是老自来水厂),完成1~2题。

1.相对于老城区,老自来水厂布局是合理的,推测该城市老城区大致位于( )A.铁路以东B.铁路以西C.河流以南D.河流以北2.相对于老城区,下列区位最不合理的是( )A.铁路 B.钢铁厂C.造纸厂 D.污水处理厂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 )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D.1997年之后,建成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在减少4.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相关数据。

据此完成5~6题。

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5.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A.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6.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增长较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较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下图是地面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分别是( )①提高沿线的房地产价值②增强安全保障③造成交通拥挤④产生噪声污染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降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值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③加速郊区人口向中心城区迁移④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下图为1985~2008年江苏省各功能用地重心演化示意图。

2018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三含解析

2018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三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频考点专攻练(三)天气与气候(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成都模拟)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长春无降水,读长春整点天气实况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时段内长春天气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气温较低,气温较差不到10℃B.无降水,空气相对湿度白天更大C.风力较小,夜晚与白天风向有改变D.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29号13点2.下列关于该时段内长春天气各要素间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时段缺乏降水是因为气温较低B.该时段内空气相对湿度与气温呈反相关C.风力较小导致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变化大~6点气温并没一直降低与西北风有关【解析】1选C,2选B。

第1题,12月是长春的冬季,气温低,最高气温-2℃,最低气温小于-13℃,温差大于10℃,读图可知21点至次日7点的夜间空气湿度较大,白天相对较小,图示风级大多小于3级,风力较小,夜晚是偏南风,白天是偏西风,夜晚与白天风向有改变,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29号0点。

第2题,该时段是冬季,缺乏降水是因为气压高,多下沉气流,图示该时段内空气相对湿度高的夜间温度较低;相对湿度小的白天气温较高,两者呈反相关;风力较小导致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变化小;24~6点气温并没一直降低与偏南风有关。

(2017·三门峡模拟)下图为沿某大陆34°纬线所做的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①表示1月均温,②表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③表示7月均温,④表示5~10月降水量)。

读图,回答3~5题。

3.该大陆是( )A.非洲大陆B.亚欧大陆C.南美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4.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洋流C.地形D.大气环流5.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C.洋流D.纬度位置【解析】3选C,4选B,5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
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内移民③人口政策的实施④资源十分匮乏
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出生100个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正常情况下保持在103~107之间,我国已长时间偏离正常范围。

下图示意我国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差异( )
A.与教育程度有关B.与自然环境有关
C.与人口政策无关D.与经济水平无关
4.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对未来发展影响较小的是( )
A.城市化B.就业
C.人口增长模式D.国防
某地区2012年人口总量2 443万,城镇人口1 452万(外来人口有520万),农村人口991万。

下图为该地区部分人口资料图。

读图回答5~6题。

5.目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为(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影响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老龄化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人口政策B.医疗条件
C.人口迁移D.经济水平
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

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以从事制造业为主。

读图,完成7~8题。

7.上海市人口倒挂区( )
A.第二产业发展迅速B.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C.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D.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
8.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
A.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大
B.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人口总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某国总和生育率和人口总抚养比变化。

据此完成9~10题。

9.2010年前后人口总抚养比有明显变化,主要原因分别可能是( )
A.儿童减少劳动人口增加
B.老人减少儿童增加
C.劳动人口减少老人增加
D.儿童减少老人增加
10.影响该国目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教育程度提高②生活节奏减缓③生活成本上升④人的寿命延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15年12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这意味着备受民众关注的全面二孩政策离正式实施又近了一步。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不同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双选)( )
A.环境 B.经济C.教育 D.资源
12.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为了(双选)( )
A.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B.提升民族人口的素质
C.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D.保持合理劳动力规模
二、综合题
13.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

(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某教授称,十八大报告没有再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中国不再只控制人口数量,而是同时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2006~201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示意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出生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人口的现状。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该是什么?试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

答案精析
1.D 2.B [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

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

]
3.A 4.D [第3题,城市性别比低于乡村,是因为乡村地区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与教育、经济和人口政策等有关。

第4题,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大于107,未来男性人口比例高于女性,因此对国防影响较小。

]
5.D 6.C [第5题,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1%,所以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6题,城镇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小于农村,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即15~59岁的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镇的老龄化低于农村。

]
7.A 8.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倒挂区主要是制造业聚集区,属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迁入。

第8题,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青壮年劳动人口比重小,但该地经济发达,需要的青壮年劳动人口较多,从而出现人口倒挂现象。

]
9.D 10.A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该地区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少年儿童比重可能降低,人口总抚养比下降;2010年之后,该地区少年儿童比重较低,而人口总抚养比上升,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第10题,教育程度提高会影响人口的生育观念;生活成本的上升,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生活节奏减慢,生活压力小,总和生育率可能上升;人的寿命延长和总和生育率无关。

]
11.BC 12.CD [第11题,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总体上表现为东部地区省份较早,西部地区省份较晚。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不一,导致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

故选B、C项。

第12题,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中国老龄化严重,且青少年比重不断下降,故实施“全面二孩”是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和提高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人口红利。

选CD。

]
13.(1)城市劳动人口在2033年前整体上呈正增长趋势,之后呈负增长趋势;农村劳动人口自2002年以后,一直呈负增长趋势。

(2)前期: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故农村劳动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城市接纳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故城市劳动人口呈正增长趋势。

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负值,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

(3)人口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等。

解析第(1)题,分别从农村劳动人口变化特征、城市劳动人口变化特征方面分析。

第(2)题,劳动人口数量变化与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有关。

第(3)题,可从社会
负担加重等方面分析。

14.(1)我国人口总数多,人口增长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

(2)观点一: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理由: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社会负担、资源负担重。

观点二: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理由: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观点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理由: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3)特点:2008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08年之后呈下降趋势。

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则会危及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

第(1)题,主要从人口总数、人口增长情况、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角度分析。

第(2)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是先增后减。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对社会稳定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