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实践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_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后富与共富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论先富后富与共富及他们之间的关先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告别贫穷”的必然产物和现象,它既与当时的政策鼓励和人们的劳作观念、思想状况和劳动技能密切相关,也与当时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和体制束缚、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发展工商业、发展和繁荣经济的时代潮流密切相关。
先富现象的出现,不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伦理道德的意蕴,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唤醒人的劳动积极性和潜能的重要表征。
从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先富的方式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其伦理意义亦有不同的差异和性质的不同,但不管何种性质的先富,在社会富强和经济发展中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其生存和展开方式总是要引发不同的伦理意义,呈现不同的伦理价值,人们也可以对之作出伦理的评价。
(一)先富的含义与类型先富是相对于后富和共富而言的,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依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较之其他人率先富裕了起来,成为了社会的富裕阶层。
从一般意义上说,先富是率先创富的结晶,其思想和行为均具有突破传统谋利方式的创新性,同时也意味着诸多道德风险的承担,以及不确定性后果的承载。
先富,从其来源和生成上讲,大量地与劳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有关,与开源节流和爱物惜物以及善于管理有关。
从劳动创造财富的意义上说,一切人类具有正当价值的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土地和劳动生产的,二者都是价值的源泉和尺度。
威廉•汤普逊对配第的观点作出了某种修正,认为“财富是由劳动产生的,除劳动外没有别的要素能使任何欲望的对象成为财富品。
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普遍的衡量标准,也是财富的典型特征。
”[2]27理查德•琼斯也说,“一切财富不管来源是什么,总要由人类的劳动使它可以为人类的用途服务,甚至大地自发的产物,也必须由人力收集和使用。
因此,一切财富一定都是首先从劳动者手里分发出来的。
”[1]1我国古代的陶朱公之所以能够率先致富,不仅在于他勤劳刻苦,而且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将治产与交易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坚持以德经商,“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故而人皆称其贤。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并采取政策措施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其落脚点是共同富裕。
这表明我们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后、快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必然会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影响周边的人和地区,带动他人和地区向他们学习,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其二,个人拥有不同生产要素。
其三,个人具有不同竞争能力。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别。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
反之,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论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论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分配领域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共富是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是质变的结果;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实现质变的过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先富达到共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必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
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论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材料物理200841804019 王凯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
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
实施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概简答题 论述题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答:党在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发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机制与正义的四个原则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二二年 第四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在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2]这明确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各自对应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追求,其背后蕴含着按辞典次序排列的正义原则,聚焦三次分配机制背后的正义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对三次分配机制背后的四个正义原则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文明社会的常态与正义的第一原则当我们探讨正义的第一原则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如何把握文明社会的演进方向。
(一)“公共性”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常态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3],强调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
关于国家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强调,国家职能“既包含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4],强调的是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二重性。
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非阶级社会,公共性始终是市民社会决定的国家属性。
哪怕到了国家消亡的最终阶段,其消亡也是作为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机制与正义的四个原则秦远航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按辞典次序排列的起点平等、程序公平、机会公平、崇德向善是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分别对应着平等补偿、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自愿无偿的正义原则。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平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和法律用语,其内涵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有所不同。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着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
因此,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实现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一般规律。
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社会已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效率。
洛伦兹曲线是描述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图形,基尼系数则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可在零和一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亦然。
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较高,城乡、居民、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
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包括:一、制度性原因,如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二、经济结构性原因,如城乡经济差异、行业差异等;三、历史文化性原因,如家庭背景、教育等。
要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需要改革制度,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努力。
当前,我国面临的最突出的收入分配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扩大,实际收入差距也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
这种现象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致。
这些因素包括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这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
我们需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
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口蒋广庭摘要:利益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它历来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否和谐稳定的首要问题。
协调利益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合理处理好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问题,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实现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本文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未谈实现公平正义雏护社会和谐问题。
关键词:协调利益公平正叉和谐稳定首要问题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5675(2010)03--123一03一、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是实现公平正义、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区别:一是传统的和谐社会往往是以牺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个人的经济利益来换取社会和谐局面。
二是传统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少数社会群体和少数人剥夺大多数社会群体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利益问题始终处在整个社会的核心大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经济地位,决定着社会的走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利益关系协调问题上,促使前者向后者转化,首要的问题,在础,社会和谐稳定是决定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正如于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公平正义。
马克思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这是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社会主提”。
[1】因此,要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义和谐社会是—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经济利益会和谐稳定的首要问题来抓。
胡锦涛同志指出:“公平正义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浅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同步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 也是带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为此, 我们既要鼓励先进, 提高效率,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兼顾社会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先富起来、共同富裕、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分配的发展趋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曾走过一段弯路,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 中国人民才走出误区, 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国家从未走过的共同富裕的新路。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要实现这个目标,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 齐头并进的发展是不行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
所以, 邓小平同志早在年就提出,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先富起来, 从而带动全国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发展战略在今天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一部分地区凭借有利条件快速发展,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了“先富” ,并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革,全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多数人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呢?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分配规律和分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然使一部分单位、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
(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由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劳动差别, 主要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差别, 他们对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是不同的。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党的/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
第1 页。
先富与共富
先富与共富摘要:在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下,邓小平提出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现在是否真的适合,现阶段两级分化严重,官员腐败严重,房产等物价飞涨等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先富问题以解决,现在主要目标应该是共同富裕。
关键词:先富,后富,共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他当时的理解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就是当时的先富概念,当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1.应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不同。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最在的差别,也就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是不能实现共富的。
先富和共富是统一的,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
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
我觉得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使我们度过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岁月,以后才能快速发展。
现在似乎也出现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两级分化严重,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时下最热的还属房地产,近些年来,投身于房地产各类人齐聚,有的明星大腕更是热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案)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案授课教师:何晓东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主体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内容,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4、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5、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三、教学过程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08年7月,《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
案例呈现:袁隆平"买车"事件始末:"仇富"为何不仇袁隆平?2008年7月19号上午,袁隆平院士一家人出现在了“2008湖南车展”上,被记者拍下了这组照片。
两天后,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为老伴挑选座驾,称已有车六七辆的配图新闻。
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奔驰敞篷车吸引。
这张照片里,袁老参观的这种敞篷的奔驰是奔驰的一款顶级跑车,市场的售价为68.8万。
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看高档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
仇富不仇袁隆平,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
有意思的是,就在网民热挺袁隆平买车的前几天,网友们正在对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拿6610万年薪大加指责和质疑。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到底有多少资产?据《南方日报》报道袁隆平为啥有钱?工资:每月4000多元袁隆平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每月4000多元工资。
奖励:国家重奖500万获得过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
此外,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也有不少。
股票:股份市值过亿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获得70万份股票期权,再加上之前持有的250万股,以市值计算,袁隆平身家已经过亿。
正确认识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彭玉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
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
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必然相互联系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是相互联系的,而非互不相干的。
一两百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就紧紧地扭结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处理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有着如下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效率范畴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就是在今天效率的首要所指也是经济效率,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有了经济效率,才谈得上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而公平,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但其主要所指是社会公平;有了社会公平,才谈得上社会稳定、安定、和谐。
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
效率概念最早产自于经济,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有着先天的联系,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的优点是资源配置使用效率高;可以说,讲求效率、促进效率、调节效率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而公平,特别是社会公平,则不是市场机制要管和能管的事情,主要靠政府调控;可以说,讲求公平、促进公平、维护公平主要是发挥政府既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又作为社会、国家的管理者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鼓励先富与促进共富之间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领域,讲求效率,就必须摒弃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鼓励先富就是讲求效率;讲求公平,就必须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
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分配领域总是离开生产力水平和要求,力求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结果导致平均主义盛行,出现了两个“大锅饭”,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一是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挫伤了经济主体和个人的积极性,扼杀了经济的生机和活力,结果是共同贫穷。
因此,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
它很快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牵动效应。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的正确性。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富和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不但是根据国情而作出的一种现实选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角度讲,也具有客观必然性。
(1)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会出现收入的差别。
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为尺度,它默认不平等的个人天赋和不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此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即使劳动者所得劳动报酬相同,也会因为家庭负担不同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还会扩大这种差别。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也存在着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与此相应,在分配领域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
由此会产生收入上乃至财产上的差别。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势必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无情法则。
这种结果反映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就是收入差距和生活富裕程度的不同。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在很长时期内无法消除,这也是在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先富和后富、富裕程度不同的重要社会原因。
公平公正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公平公正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平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和基础。
本文将就公平公正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公平公正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那么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
公平公正的存在,既是社会公众对于财富分配的真实感受,更是确保每个人公平享有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保障。
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机制和制度,才能够有效地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平公正是共同富裕的动力公平公正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也是共同富裕的动力。
社会公平的存在,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并最终为社会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实现自身价值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才能够真正发展壮大,推动整个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公平公正是共同富裕的保障公平公正的落实,有助于平衡社会资源分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
公平公正的制度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扶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摆脱贫困状态,参与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
四、共同富裕促进公平公正共同富裕不仅是公平公正的结果,也是对公平公正的要求。
只有在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更好地享有公平和正义,真正达到财富和机会的均衡分配。
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够促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助和关怀,从而实现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状态。
综上所述,公平公正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平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动力和保障,而共同富裕则进一步促进公平公正的落实。
通过加强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分配均衡,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别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具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阶段的实际动身,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别断研究新事情,解决新咨询题,正确处理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进展的关系,全面降实科学的进展观。
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具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具人民所憧憬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所以,各级党委必须把降实科学的进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进展。
要坚定克服一些地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进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进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降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爱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进展制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具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
一方面,我们要经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制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治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宝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进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别乱”。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幸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的激化。
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妨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咨询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别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
"先富"与"共富"
作者: 张兰芳
作者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出版物刊名: 鄂州大学学报
页码: 13-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当代中国 先富 共富
摘要:“先富”政策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后来xF小平同志又特别提出了“共富”政策。
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党和国家更加强
调“共富”政策。
现在仍需要提倡“先富”政策。
“先富”政策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措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政策。
还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的同时, 尚有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 农村少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繁重,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对于全面贯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至关重要。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亦称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之一,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
没有目标,部分先富就会失去方向和归宿;没有道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
根据唯物辩证法,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先富是共富的必要条件,共富是先富的目的所谓先富,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所谓共富,是指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采取各种方式带动、帮助落后地区和落后企业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大家都过上富足生活的理想目标。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王申成【摘要】[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目标,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必须处理好以下七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府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
【期刊名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地方政府和谐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目标。
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落实这一价值理念和执政目标的关键。
各级地方政府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所以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温家宝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地方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认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应当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倾向,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理解,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二是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割裂开来,形成“多中心”的错误倾向,这种认识本身就是违背逻辑的,中心只能有一个,多中心就是没有中心,“多中心”这种错误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与发展★
在改革实践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张呈祥
1、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在分配领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的同时,尚有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农村少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繁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深化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认识,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对于全面贯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至关重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我们必须把公平与效率内在地统一起来,在实现部分人先富的同时,促进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来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既包含着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内涵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正确表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不应有贫穷的共产主义,也不应有贫穷的社会主义,没有效率的社会主义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不会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效率的提高公平终将导致平均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提高效率、增进财富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达到共同富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能够创造比后者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于前者能够将效率与公平真正统一现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左”的或者僵化的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所追求的公平是与效率相联系的公平,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和前提的公平,这与把公平与平均主义划等号的“左”的社会主义是有明显不同的。
3、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个明显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过程,变成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
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分配结果的公平,而不是条件与过程的公平。
这样就使人们习惯地把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把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期望寄托在对“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上,而不是放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长期没有搞清楚。
片面追求所谓的“公平”而最终导致不公平的平均主义的社会机制,造成了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停滞。
离开效率去追求公平,结果是既无效率,也无公平。
可见,失去公平的效率只能是超经济强制下的效率,不能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支柱。
同样,失去效率的公平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公平,更不可能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
4、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有一个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过程。
这种倾向在城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职业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经营者与职工收入差距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表现明显。
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效率与实现社会
★改革与发展★
矛盾是无法回避的。
我们不能因为目前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就动摇了深化改革的决心,甚至对平均主义产生种种怀念。
5、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最根本的是靠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也只能依赖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提高效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途径和选择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效率提供了公平存在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公平分配,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进,既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不讲效率,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就会停滞,国家就会落后,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挑战。
现阶段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的分配,除了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经济发展程度和条件的制约,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现阶段,企求既获取高效率,又不出现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公,是不切实际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既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着现阶段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
因此,社会公平无论在经济分配方面和公平观念方面都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6、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公平地位的降低,也不是把公平推到次要的层次。
在有些地区和企业,效率下滑,亏损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背离了公平原则,少数企业经营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穷庙富方丈,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职工怎么会有劳动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效率,取决于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与实践方式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组合,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人的要素。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切效率的源泉。
社会的公平机制越完善,社会公平程度越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会越高。
平均主义违背公平原则,因而在平均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效率可言。
同样,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甚至悬殊,也必然影响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是两极分化。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种种竞争不平等因素或腐败现象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不仅直接影响效率的提高,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机保证达到结果的公平。
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正视这种不公平,并通过社会公平机制来缓解这种不公平,使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下发挥作用。
7、无论是突出效率原则,还是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当服务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兼顾公平既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又是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手段。
兼顾公平的意义就在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把由于市场竞争造成的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使其逐步扩大。
兼顾公平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这一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分清楚合理致富与非法致富的界限,真正形成那种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激励机制,最终达到共富的目的。
8、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现在已经基本实现,解决当前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生活出现的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售假制劣、偷税漏税等等造成的。
坚持和鼓励勤劳致富、守法致富可能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但不可能造成收入差距的悬殊,更不可能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对合法致富的人加以保护,使效率原则更加突出出来,形成一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调节再分配的职能,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对低收入者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深化财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惩治腐败,堵塞漏洞,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以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严惩非法牟取暴利者。
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首要的是消灭绝对贫困,解决城乡居民的温暖问题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由消灭贫困逐步达到普遍小康,最终迈向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徐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