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计算发展综述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数据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网络钓鱼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技术应运而生。
可信计算是一种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确保计算机系统自身安全可信,从而保护存储在其中的信息不被非法访问和篡改的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起源于上世纪末,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进和信息安全需求的提升,其研究和发展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安全防护机制,可信计算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计算环境,使得计算机系统在执行关键任务时能够抵御各种安全威胁。
近年来,可信计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 Platform Module,TPM)的广泛应用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硬件级别的安全支持另一方面,可信计算软件技术(如可信操作系统、可信数据库等)的不断发展,为上层应用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可信计算技术还涉及到了密码学、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尽管可信计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TPM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平衡系统性能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等。
未来可信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安全需求。
本文将对可信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可信计算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有望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可信计算的概念定义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一种计算模式,旨在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其核心思想是在硬件、软件和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可信任的基础,以确保数据和代码在执行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综述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综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综述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经历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影响。
本文将综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
二、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1. 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的显著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0年的3.9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25.6%。
数字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2.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0%,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高达11.5亿。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支撑。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信息、购买商品和享受各种在线服务,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1.63万亿元,占全球总量的54.7%。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线上零售业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支付结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数字经济的特点1. 创新驱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技术创新。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业态涌现出来,并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也体现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上,例如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
2. 数字化生活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数字化。
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3. 开放合作中国一直以来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开放合作。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综述
区域分布
我国数字经济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 为集中,中西部地区也在加快发展。
区域特点
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 点和优势,如东部沿海地区互联网产 业发达,中西部地区则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数字经济的行业应用与案例
行业应用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如金融、医疗、教育、 交通等。
案例
以金融行业为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传统金融业注入了新 的活力,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医疗、教育 、交通等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模式。
标准规范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推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标准规范,提 高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措施实施
财政支持
我国政府设立了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基 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项目,为数字经济发 展提供资金保障。
人才培养
我国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 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字经济人才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
数字经济规模
01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
02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就业结构
03
数字经济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岗位和机
会。
数字经济的区域分布与特点
推动力,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02
产业融合趋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
价值链。例如,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将促进传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论文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08网络工程2班龙振业0823010032摘要:可信计算是信息安全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它通过在计算设备硬件平台上引入安全芯片架构,通过其提供的安全特性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信计算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可信性的起源与内涵。
着重介绍了各种高可信保障技术,并对目前的应用现状做了总结。
最后,探讨了可信计算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可信性;可信计算;可信计算系统;可信计算应用1.可信计算系统的起源和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安全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
目前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依靠强健的密码算法与密钥相结合来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实体身份的惟一性和操作与过程的不可否认性。
但是各种密码算法都并非绝对安全,而且很多用户并不清楚这些密码保护机制如何设置,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黑客和病毒的攻击,但是却无法防范内部人员对关键信息的泄露、窃取、篡改和破坏。
常规的安全手段只能是以共享信息资源为中心在外围对非法用户和越权访问进行封堵,以达到防止外部攻击的目的;对共享源的访问者源端不加控制;操作系统的不安全导致应用系统的各种漏洞层出不穷;恶意用户的手段越来越高明,防护者只能将防火墙越砌越高、入侵检测越做越复杂、恶意代码库越做越大。
从而导致误报率增多、安全投入不断增加、维护与管理更加复杂和难以实施以及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于是近年来信息安全学界将底层的计算技术与密码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进入可信计算技术阶段。
1999年10月,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护能力,Intel、微软、IBM、HP和Compaq共同发起成立了可信计算平台联盟(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 Alliance,TCPA),并提出了“可信计算”(t rusted computing)的概念,其主要思路是增强现有PC终端体系结构的安全性,并推广为工业规范,利用可信计算技术来构建通用的终端硬件平台。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论文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论文引言一、可信计算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可信计算技术是一种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保证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可信性和完整性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可信的计算环境,包括认证、加密、防护和审计等措施,来保护用户的计算操作不受到未经授权的修改和篡改,同时防止恶意软件等外部攻击。
二、可信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1.可信平台模块(TPM):TPM是可信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计算设备中构建了一个安全的硬件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认证和加密密钥,以及提供对计算环境的安全监控和控制。
2.安全启动技术:安全启动技术通过验证硬件和软件的完整性,确保计算设备在启动过程中没有被篡改,从而建立起一个可信的计算环境。
3.可信执行环境(TEE):TEE是一种安全的执行环境,可以保护应用程序的执行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TEE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的安全特性,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运行,防止恶意软件和攻击者对程序进行修改和篡改。
4.数据保护技术:数据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加密、数据隔离和数据完整性校验等方法,用于保护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和完整性。
三、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领域1.云计算安全:可信计算技术在云计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于保护云计算平台中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以及防止云计算环境中的恶意攻击。
2.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中涉及大量的计算设备和传感器,可信计算技术可以确保这些设备和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防止被黑客攻击和篡改。
3.移动终端安全:可信计算技术可以保护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不受恶意软件和攻击者的篡改和修改,以及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敏感数据。
四、可信计算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1.安全漏洞与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可信计算技术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威胁。
2.可信计算技术的性能和成本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更高效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3.随着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兴起,可信计算技术需要适应这些新兴环境的需求和挑战。
4.可信计算技术与隐私保护的关系需要更好的平衡,以满足用户的个人隐私需求和数据安全需求。
网络安全与可信计算技术综述
网络安全与可信计算技术综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网络安全既是保障个人和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可信计算技术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一、网络安全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
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木马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这些威胁都可以导致网络信息的失密、失真、失效等问题,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网络安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发展,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威胁越来越复杂、难以防范。
(2)内部人员信息泄露问题。
内部人员因为不当的操作或者恶意行为,泄露公司和组织的机密信息,给公司和组织带来严重的损失。
(3)移动终端安全问题。
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数据泄露、病毒感染等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二、可信计算技术的概念可信计算技术是保证计算环境可信的一种技术手段,旨在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改进来防止恶意软件和黑客攻击。
可信计算技术通常包括可信处理器、可信平台模块(TPM)等,它们可以对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进行可信度验证,保障计算机应用在正确的环境中运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信计算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娱乐、智能家居等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版权保护。
数字版权保护是可信计算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TPM模块的安装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数字内容的盗版和篡改,保护知识产权。
(2)云计算安全。
可信计算技术可以有效保护云计算平台和云存储系统的安全,保障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3)移动设备安全。
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移动设备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可信计算技术可以对移动设备进行可信度验证,有效避免设备被攻击和病毒感染。
四、可信计算技术面临的挑战虽然可信计算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可信计算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
可信计算技术综述摘要:可信计算技术通过硬件隔离出一块可信执行环境来保护关键代码及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硬件隔离从微机源头做起,绝大多数不安全因素将从终端源头被控制,硬件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密码、网络安全等技术是关键技术。
只有从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底层采取安全措施,从信息系统的整体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关键词:可信计算机;分析一、引言可信计算平台是提供可信计算服务的计算机软硬件实体,它能够提供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信息和行为的安全性,一个可信计算机系统由可信硬件平台、可信操作系统和可信应用组成。
可信计算平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一个可信根,再建立一条信任链,从可信根开始到硬件平台、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一级认证一级,一级信任一级,从而把这种信任扩展到整个计算机系统。
可信计算技术包括TPM、TPCM、SGX、TrustZone等硬件技术,本文将从这四种硬件技术进行分析。
二、可信计算技术(一)基于TPM技术TPM安全芯片是基于硬件层面的安全措施,从BIOS源头确保计算环境安全,TPM芯片作为一个含有密码运算部件和存储部件的小型片上系统,通过对用户身份、应用环境、网络环境等不同底层认证,防止恶意盗取信息和病毒侵害。
TPM是一块嵌入在PC主板上的系统级安全芯片,以独立模块的形式挂在计算机主板上,集成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信息加密、内部资源的授权访问、信任链的建立和完整性度量、直接匿名访问机制、证书和密钥管理等一系列安全计算所必需的基础模块。
工作原理是将BIOS引导块作为完整性度量的信任根,TPM作为完整性报告的信任根,对BIOS、操作系统依次进行完整性度量,保证计算环境的可信任。
(二)基于TPCM技术由于TPM缺乏主动度量和控制机制,TCG现有标准中TCG公钥密码算法只采用RSA,杂凑算法只支持SHA1系列,未使用对称密码,导致密钥管理、密钥迁移和授权协议的复杂化,直接威胁密码安全。
可信计算 综述
可信计算综述1 可信计算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可信计算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它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硬件平台以及用户数据等内容进行加密保护,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信,从而保护用户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可信计算包含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硬件实现技术、软件实现技术以及硬件/软件结合实现技术等。
可信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构建一个信任环境,在该环境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计算系统被授权进行安全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可以识别和拒绝来自不信任源的攻击,确保用户的信用和隐私受到有效保护。
2 可信计算的应用场景可信计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金融、电子商务、医疗、政府以及军事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2.1 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领域,可信计算被用于保证购买过程和支付过程的安全性。
可信计算技术可用于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信用卡号码、用户名和密码等。
此外,它还可以抵制来自恶意软件的攻击和恶意攻击行为。
2.2 金融可信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可用于加密交易信息、保护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和保密性等。
对于经常担心黑客攻击和数据泄漏的银行,可信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2.3 政府在政府领域,可信计算技术被用于创建加密通信环境、保护政府机密数据及其他保密信息。
可信计算技术还可以确保公共目标的实现,例如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
2.4 医疗在医疗领域,可信计算技术可以被用来加密电子病历、确保病人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病人和医生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 可信计算技术的未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攻击和数据泄漏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可信计算技术的意义也不断被强调。
传统的计算机安全机制通常是基于反病毒程序、防火墙和加密机制,这些机制导致大量操作柔性化的设备重复执行全面性的操作。
基于这些问题,未来的可信计算技术将散布在三个方向。
首先,可信计算技术将更多地集成现有的安全技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安全保护。
《2024年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中迅速崛起的一项技术,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灵活的扩展性以及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信息技术的运行模式。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云计算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云计算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架构逐渐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三、云计算的主要研究成果1. 云服务模式研究:研究云服务的不同模式,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不同模式下的服务特点、适用场景和优化策略。
2. 云计算资源管理:研究云计算资源的管理和调度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资源分配策略、负载均衡等,以提高云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和性能。
3. 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技术,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保障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
4. 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云计算平台的架构设计,包括云操作系统、云存储、云网络等关键技术,以实现高效、可靠、安全的云计算服务。
四、云计算的应用领域云计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 电子商务: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扩展性,实现电商平台的快速部署和灵活扩展。
2. 大数据分析:利用云计算平台的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存储能力,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3. 人工智能:利用云计算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4. 医疗健康: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处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 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利用云计算实现政府和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云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将进一步实现自主化、智能化和虚拟化,提高计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毕业论文可信计算的发展研究
可信计算的发展摘要可信计算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如何建立高效安全的可信计算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背景。
这里详细介绍和分析可信计算的国际发展历程、相关定义、关键技术、相关国际标准、相关规。
基于以上分析,指出目前可信计算研究存在理论滞后于应用,部分关键技术尚未攻克,缺乏配套软件系统等问题。
最后指出可信计算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相应应用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可信计算;理论模型;信任理论;信息安全摘要- 0 -0 引言- 1 -1 可信计算的研究背景- 1 -2国际可信计算发展- 2 -3信计算相关定义和关键技术- 3 -3.1可信计算的相关定义- 3 -3.2可信计算关键技术- 4 -4可信计算相关国际标准- 5 -4.1TCG 规- 5 -4.2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TCSEC)- 5 -4.3息安全评价标准(ITSEC)- 6 -5.信计算亟待研究的领域- 6 -5.1技术方面- 6 -5.2理论方面- 7 -5.3计算的应用- 7 -6.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拓展,可信计算技术研究与其相关产业化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安全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国外可信计算起步较早,在组织机制,产业化应用和标准研发等领域都处于领先。
尽管对于可信计算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可信计算是目前公认的信息安全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在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与将来,可信计算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 可信计算的研究背景传统信息安全系统以防外部入侵为主,与现今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部的实际不符合&采用传统的信息安全措施的最终结果是防不胜防&这是由于只封堵外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生不安全的问题&概括起来,信息安全事故产生的技术原因主要有几点:(1) 目前的PC机软硬件结构简化,可任意使用资源,特别是修改执行代码,植入恶意程序;(2) 操作系统对执行代码不检查一致性,病毒程序可利用这一弱点将病毒代码嵌入到执行代码中进行扩散;(3)黑客可利用被攻击系统的漏洞,从而窃取超级用户权限,并植入攻击程序,最后进行肆意破坏,攻击计算机系统;(4)用户未得到严格的控制,从而可越权访问,致使不安全事故的产生所有这些入侵攻击都是从个人计算机终端上发起的。
网络安全中的可信计算技术
网络安全中的可信计算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网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可信计算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网络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技术。
一、可信计算技术的定义可信计算技术(Trusted Computing),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种理论和技术体系。
它主要是通过硬件、软件的安全机制,保障系统工作的可信性,识别和阻止恶意攻击。
可信计算技术的出现,为信息安全事业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手段。
二、可信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信计算技术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单系统可信计算早期的可信计算技术主要是围绕着单台计算机的可信性进行研究,这种技术主要通过访问控制、认证、加密等手段来保证计算机的可信性,但是这种技术受限于单机环境、物理安全等因素,难以应用到复杂的网络环境当中。
2. 第二阶段:分布式可信计算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开始探索利用分布式计算的力量来提高系统可信性。
这种分布式计算可信机制,主要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签名和验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 第三阶段:云环境下可信计算如今,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选项之一,因此保障云环境下系统安全便成为了云计算的关键。
现代的可信计算技术,需要从硬件、系统、数据、通讯等多个角度考虑,利用虚拟化技术、防火墙、IDS等多种手段来保障网络安全。
三、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1. 物联网安全现今,物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信计算技术可以保护物联网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器之间的信任关系。
2. 云计算安全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计算模型,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
可信计算技术可以为云环境下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交易等提供保障。
3. 网络安全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增多。
可信计算研究综述
可信计算研究综述可信计算是一种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不受恶意攻击和篡改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计算机上存储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可信计算的出现为解决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可信计算是在不可信环境下进行的计算过程,它可以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可信计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来建立一个安全可信的计算环境,从而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不受恶意攻击和篡改。
可信计算主要包括硬件可信计算和软件可信计算两个方面。
硬件可信计算是指通过硬件技术来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安全性。
例如,通过使用可信平台模块(TPM)来验证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从而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安全性。
软件可信计算是指通过软件技术来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安全性。
例如,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来确保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可信计算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可信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信计算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可信计算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可信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研究可信计算的基础,它涉及到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安全性问题。
可信计算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是研究可信计算的关键,它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以及加密和数字签名等技术。
可信计算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是研究可信计算的重点,它涉及到可信计算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可信计算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云计算中,可信计算可以用于保护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中,可信计算可以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安全性。
在大数据中,可信计算可以用于保护大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可信计算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可信计算是一种保护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不受恶意攻击和篡改的技术。
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
信息安全和可信计算技术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
但是信息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人们对“可信”的期望驱动着可信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安全可信计算一、信息安全现状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于2012年3月19日发布的《2011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①从整体来看,网站安全情况有一定恶化趋势。
2011年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36,612个,较2010年增加5.10%。
网站安全问题引发的用户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底,中国软件开发联盟(CSDN)、天涯等网站发生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被公开的疑似泄露数据库26个,涉及帐号、密码信息2.78亿条,严重威胁了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和互联网安全。
②广大网银用户成为黑客实施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
据C NCERT监测,2011年针对网银用户名和密码、网银口令卡的恶意程序较往年更加活跃。
CN CERT全年共接收网络钓鱼事件举报5,459件,较2010年增长近2.5倍。
③信息安全漏洞呈现迅猛增长趋势。
2011年,CNCERT发起成立的“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共收集整理信息安全漏洞5,547个,较2010年大幅增加60.90%。
④木马和僵尸网络活动越发猖獗。
2011年,近890万余个境内主机IP地址感染了木马或僵尸程序,较2010年大幅增加78.50%。
网络黑客通过篡改网站、仿冒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大型金融机构网站、第三方在线支付站点以及利用网站漏洞挂载恶意代码等手段,不仅可以窃取用户私密信息,造成用户直接经济损失,更为危险的是可以构建大规模的僵尸网络,进而用来发送巨量垃圾邮件或发动其他更危险的网络攻击。
如何建立可信的信息安全环境,提升信息安全的保障水平,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直接带动了对各类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
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与算法综述
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与算法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对各行各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可靠性评估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与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网络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网络可靠性评估在保障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重点分析现有的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包括基于概率的评估模型、基于图论的评估模型、基于复杂网络的评估模型等,并对各类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本文还将探讨网络可靠性评估算法的研究现状,包括传统的解析算法、启发式算法、智能优化算法等,并对算法的性能和应用场景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还将关注网络可靠性评估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问题,如网络动态性、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等,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以期为网络可靠性评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是分析和预测网络性能的关键工具。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还可以指导我们设计更健壮、更可靠的网络系统。
网络可靠性评估模型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概率模型和非概率模型。
概率模型主要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原理,通过构建网络元素的故障概率分布,来评估网络的整体可靠性。
这类模型通常包括马尔可夫模型、故障树模型、贝叶斯网络等。
马尔可夫模型通过描述网络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能够有效地模拟网络的动态行为。
故障树模型则通过分解网络故障的原因和结果,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故障分析方法。
贝叶斯网络则通过引入先验知识和条件概率,能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推理和预测。
非概率模型则主要依赖于图论、复杂网络理论等工具,通过分析网络的结构和拓扑特性来评估网络的可靠性。
解析可信计算:TCG体系结构综述
解析可信计算:TCG体系结构综述
解析可信计算:TCG体系结构综述
2009-7-16 11:41:07
TCG的基本情况
现在使用的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及其它嵌入式计算设备软硬件结构比较简化,可能导致资源被任意使用,尤其是执行代码可修改,恶意程序可以被植入病毒程序利用操作系统对执行代码不检查一致性弱点,将病毒代码嵌入到执行代码程序,实现病毒传播黑客利用被攻击系统的漏洞窃取超级用户权限,植入攻击程序,肆意进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对合法的用户没有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可以进行越权访问,造成不安全事故。
为了解决计算机上的不安全,从根本上提高其安全性,必须从芯片、硬件结构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由此产生出可信计算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保护信息的私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一个可信赖的计算环境已经成为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为此,必须做到终端的可信,从源头解决人与程。
可信计算概述
可信计算概述⽬录⼀、为什么需要可信计算?⼆、什么是可信计算?三、可信计算的发展概况四、可信计算技术五、围绕可信计算的⼀些争议参考⽂献⼀、为什么需要可信计算?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们⽣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们每天都通过计算机和互联⽹获取信息、进⾏各种活动。
但计算机与⽹络空间并不总是安全的,⼀⽅⾯⿊客们会通过在⽹络中散布恶意病毒来对正常⽤户进⾏攻击,例如2017年5⽉爆发的勒索病毒;另⼀⽅⾯许多不良⼚商会在⾃⼰的软件中“开后门”,趁⽤户不注意时获取⽤户的隐私或者弹出弹窗⼴告,这些都给维护⽹络空间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巨⼤的挑战。
为了使⼈们能够正常地通过计算机在互联⽹上进⾏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建⽴⼀套安全、可靠的防御体系来确保我们的计算机能够按照预期稳定地提供服务。
⽬前⼤部分⽹络安全系统主要由防⽕墙、⼊侵检测、病毒防范等组成。
这种常规的安全⼿段只能在⽹络层、边界层设防,在外围对⾮法⽤户和越权访问进⾏封堵,以达到防⽌外部攻击的⽬的。
由于这些安全⼿段缺少对访问者源端—客户机的控制,加之操作系统的不安全导致应⽤系统的各种漏洞层出不穷,其防护效果正越来越不理想。
此外,封堵的办法是捕捉⿊客攻击和病毒⼊侵的特征信息,⽽这些特征是已发⽣过的滞后信息,属于“事后防御”。
随着恶意⽤户的攻击⼿段变化多端,防护者只能把防⽕墙越砌越⾼、⼊侵检测越做越复杂、恶意代码库越做越⼤,误报率也随之增多,使得安全的投⼊不断增加,维护与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实施,信息系统的使⽤效率⼤⼤降低,⽽对新的攻击毫⽆防御能⼒。
近年来,“震⽹”“⽕焰”“Mirai”“⿊暗⼒量”“WannaCry勒索病毒”等重⼤安全事件频频发⽣,显然,传统防⽕墙、⼊侵检测、病毒防范等“⽼三样”封堵查杀的被动防御已经过时,⽹络空间安全正遭遇严峻挑战。
安全防护⼿段在终端架构上缺乏控制,这是⼀个⾮常严重的安全问题,难以应对利⽤逻辑缺陷的攻击。
⽬前利⽤逻辑缺陷的漏洞频繁爆出,如“幽灵”“熔断”,都是因为CPU性能优化机制存在设计缺陷,只考虑了提⾼计算性能⽽没有考虑安全性。
《2024年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范文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计算安全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信计算作为一种保障计算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可信计算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可信计算概述可信计算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保障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模式。
它通过引入信任根、建立信任链、实施信任传播等手段,确保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和程序不被篡改、窃取或滥用,从而保障计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可信计算的研究现状目前,可信计算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在进行可信计算的相关研究,包括信任根的建立、信任链的构建、信任传播的实现、安全芯片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
同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可信计算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在云计算中,通过可信计算可以保障云服务的安全性,防止云数据被非法访问和篡改;在物联网中,通过可信计算可以保障物联网设备的互信互认,提高物联网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四、可信计算的发展趋势1. 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信计算将与其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提高可信计算的效率和安全性。
2. 应用领域扩展:除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可信计算还将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工业控制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可信计算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标准化和规范化:随着可信计算的广泛应用,相关标准和规范将逐渐形成和完善。
这将有助于提高可信计算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促进其广泛应用和推广。
五、未来发展方向1. 强化隐私保护: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的可信计算将更加注重隐私保护。
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密技术和隐私保护算法,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2. 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可信计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06;修回日期:2008-11-30。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01Z173)。
作者简介:熊光泽(1938-),男,四川丹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CCF 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可信计算、嵌入式实时计算、普适计算; 常政威(1981-),男,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可信计算、嵌入式实时系统; 桑楠(1964-),男,四川营山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可信计算、嵌入式实时系统、软件工程。
文章编号:1001-9081(2009)04-0915-05可信计算发展综述熊光泽,常政威,桑 楠(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54)(gzxi ong@uestc .edu .cn )摘 要:可信计算是当前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对可信计算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可信性的起源与内涵,总结了可信计算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针对安全关键系统,着重介绍了各种高可信保障技术。
最后,探讨了可信计算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可信性;可信计算;安全关键系统;多级高可信保障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志码:ASurvey on dependable com puti n gX IONG Guang 2ze,CHANG Zheng 2wei,S ANG Nan(School of Co m 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 niversity of E 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S ichuan 61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rveyed the devel opment of dependable computing .The basic concep ts of dependability were ex p lained,and current research works of dependable computing were intr oduced .H igh dependability safeguard techniques f or safety 2critical syste m s were p r oposed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of dependable computing were p resented .Key words:dependability;dependable computing;safety 2critical syste m;multi 2level high dependability safeguard0 引言计算机从诞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体积不断缩小,计算能力则不断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系统已经渗透到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个社会领域,呈现出无处不在的特点,逐渐走向普适计算的模式。
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核反应堆、国防建设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重要领域,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空间对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计算机系统中的任何隐患都会对人们带来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近年来,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例如:1992年,法国伦敦由于救护派遣系统全部崩溃,导致多名病人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
1996年,欧洲航天局首次发射阿丽亚娜5号火箭失败,其直接原因是火箭控制系统的软件故障,导致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使耗资80亿美元的开发计划延迟了三年。
2003年,在美国电力检测与控制管理系统中,由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试图同时访问同一资源引起软件失效,造成美国东北部大面积停电,损失超过60亿美元。
人类社会对各种计算系统的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计算服务的“可信性”也越来越关注,可信计算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综述可信计算的起源、发展与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关的实现技术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此领域亟待研究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1 可信性的起源与内涵1.1 可信性的起源可信计算(Dependable Computing )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Babbage 的论文“计算机器”中[1]。
在20世纪中期出现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由非常不可靠的部件构建的,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大量切实可行的可靠性保障技术诸如错误控制码、复式比较、三逻辑表决、失效组件的诊断与定位等被用于工程实践中。
J.von Neu mann 和C .E .Shannon 与他们的后继者则逐渐提出并发展了基于不可靠部件构建可靠系统逻辑结构的冗余理论[2]。
1965年,Pierce 将屏蔽冗余理论统一为失效容忍(Failure T olerance )。
1967年,Avizienis 与Schneider 等人则把屏蔽冗余理论连同错误检测、故障诊断、错误恢复等技术融入到容错系统的概念框架中[3]。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成立了一些可信性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高可信保障技术,如I EEE 2CS T C 于1970年成立了“容错计算”研究小组,I F I P W G10.4于1980年成立了“可信计算与容错”研究小组,它们的成立加速了可信性相关概念走向一致。
Lap rie 于1985年正式提出可信性(Dependability )以便与可靠性(Reliability )相区别。
同时期,RAND 公司、纽卡斯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探索性地研究了如何综合错误容忍和信息安全防卫于系统设计中。
1992年,Lap rie 把恶意代码和入侵等有意缺陷与偶然缺陷并列,丰富了可信性的内涵,并在他的著作《Dependability:Basic Concep ts and Ter m inol ogy 》中对可信性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1.2 可信性的内涵可信计算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在不断地演变。
直到目前为止,可信性这一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被广泛接受、良好形式化的定义,可称为“Dependability ”、“Trust w orthiness ”、“H igh Confidence ”[4]。
相应地,可信计算也有“Dependable第29卷第4期2009年4月计算机应用Journal of Co mputer App licati onsVol .29No .4Ap r .2009Computing ”[5-6],“Trusted Computing ”[7]和“Trust w orthyComputing ”[8]等多种叫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可信性的相关概念和可信计算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文献[6]从可信硬件、软件、系统和网络等方面介绍了可信计算的概念与发展。
文献[5]从差错源的变化、复杂性的迅速增加和计算设备总量的增加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可信计算的产业趋势。
文献[7]全面总结了可信计算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可信计算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文献[9]从密码学、可信计算、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方面综述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将可信计算看作解决安全问题的一个新方案。
文献[4,8,10]分别介绍了高可信软件工程,可信网络和可信中间件的发展。
文献[11]对“Dependability ”、“Trust w orthiness ”和“H igh Confidence ”等几个概念从目标和面临威胁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是互相等价的。
本文中,可信性采用“Dependability ”的表述。
简言之,“可信性”指系统在规定时间与环境内交付可信赖的服务的能力。
可信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其中包含了特征属性、降低或损害因素以及提高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可信性的特征、实现方法及损害1.2.1 特征广义地讲,可信性所包含的特征属性有:可用性(Availability )、可靠性(Reliability )、防危性(Safety )、安全性(Security )、可维护性(M aintainability ),其中安全性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机密性(Confidentiality )与完整性(I ntegrity )。
可用性表示系统在给定时间内可运行的概率,它通常用来度量可延迟或短暂停止提供服务而不会导致系统发生严重后果的品质。
可靠性则是指系统在给定的环境及时间区间内连续提供期望服务的能力。
防危性是指系统在给定的时间内不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概率,用来度量可继续提供正常功能或以不破坏其他系统及危害人员生命安全的方式中断服务的能力。
安全性是指系统防止敏感信息与数据被未授权用户非法读写的能力,包括防止授权用户抵赖其已进行过的访问。
安全性可进一步细分为机密性与完整性,其中机密性是指系统保护敏感信息与防止数据非法泄露的能力,而完整性则是指系统保持敏感数据一致性的能力。
可维护性是指系统易于修理和可进化的能力。
1.2.2 损害服务是指系统根据用户的输入或其他外部条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
正确的服务是指正确实现系统功能的服务。
失效(Failure )指系统实际所交付的服务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或不能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即正确服务向不正确服务的转化。
系统失效则是指系统的实现未能与系统需求规范保持一致,或系统规范未能完全描述系统本身应具有的功能。
失效的根源是由于系统(或子系统)内部出现了错误的状态,错误到达服务界面并改变服务时便产生失效。
缺陷是导致错误发生的根源,它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缺陷产生错误时,称缺陷被激活。
错误(Err or )是指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导致系统运行中出现可感知的不正常、不正确或未按规范执行的系统状态。
错误最终能否导致系统失效由系统组成、系统行为和应用领域决定。
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系统,错误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例如,秒级的服务器响应延迟在实时系统中被认为是性能失效,而通用系统中则是可接受的。
因此,系统状态在不同的用户看来,并非都是错误。
缺陷(Fault )是指因人为的差错或其他客观原因,使所设计的系统中隐含有不正确的系统需求定义、设计及实现。
这些缺陷将有可能导致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不希望的行为或结果。
缺陷是造成错误出现的原因,其来源十分广泛。
缺陷是产生错误的根源,但并非所有缺陷都能产生错误。
通常,缺陷处于静止状态,当缺陷由于系统或子系统在特定环境下运行而被激活时,将导致系统或子系统进入错误的状态,当一个或多个错误进一步在系统或子系统中传播并到达服务界面时,将导致系统或子系统失效。
一部分系统失效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这类失效在系统范围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将最终导致灾难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