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同富的两宋王朝(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民同富的两宋王朝(下)
——中国“河套人”与东方(六之3---宋4)
目录
(六3)(古国篇3)30页
3.中原文明与边疆民族的崛起
隋唐宋“文人治国”与“吏治的典范”
与民同富的两宋王朝(3上)
宋代三大发明与中国科学技术
耕织传国——“耕织图”与“交子务”
文武兼修、与民同富的两宋王朝(3下)
两宋盛世的史书、图经方志与医学
唐宋的教育、学术流派与文化生活
第六部的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郭沫若主编中国地图1996版
2.《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2002年版 2010年9月第5印
3.《世界通史》(上、中、下)纪江红北京2003年版
10. 帖木儿帝国兴衰录作者:齐巴托(040522 初稿于锡林浩特市)
11.《天山天人吐鲁番》(中国人文地理大发现书系天山南北丛书)周李杰重庆2008版
12. 文物中国史丛书:《文物秦汉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3. 文物中国史丛书:《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9首版
14. 文物中国史丛书:《文物隋唐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9首版
15. 文物中国史丛书:《文物宋元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6.《隋唐宫廷故事》胡戟郭媛陕西旅游2006年版
17. 《西安览胜》陕西省旅游局(汉、英文版)新世界1989年版
18. 北大民族史文库甲种一号:《中国北族名号研究》罗新博士2009年3月北大版
19. 世界汉学论丛:《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美)朱学渊2002年中华书局版
20.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丛书《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侯甬坚三秦2008年版
21.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突厥人和突厥汗国》马长寿2006年广西师大版
22.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回纥史》中央民大杨圣敏2008年广西师大版
2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丁零、高车与敕勒》
24.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龚书铎/刘德麟吉林2006年版
25.“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元》龚书铎/刘德麟吉林2006年版
26.“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明》龚书铎/刘德麟吉林2006年版
27.中华国学典藏大系:《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李志敏2011年京华版
28. 《全唐诗鉴赏辞典》贺新辉2006年中国妇女版
29. 《梦溪笔谈》(宋)沈括唐光荣译注 2007年版重庆出版集团
31.《地图的文化史》(日本)海野一隆王妙发译新星2005年版
(上接本文——<3宋3>部分)
3. 两宋的史书、图经方志与医学
两宋期间政府重视文化,重用文人,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促使这一时期的图书编纂和出版业也很兴盛。

官、私修史的热潮高涨。

北宋崇文院编修了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
宋代史家出于总结五代十国割据分裂,与后来南宋半壁江山沦陷的教训,比较重视“断代史”和“通史”的编纂。

《五代史》先后修撰两次,《唐书》再修;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接续《春秋》史籍,延续到五代。

各著在编纂思想和体例上都有创新。

北宋时,皇家崇文院下辖有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史馆。

由宰相李昉主持编撰,到宋真宗年间修成四部大书:类书《太平御览》、话本《太平广记》、诗文总集《文苑英华》,和古史籍《册府元龟》。

其中对《册府元龟》的编撰,宋真宗非常重视。

经常检阅篇章,提出修改意见。

北宋三入翰林的李昉,其父亲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的高官。

李昉本人是后汉进士,累迁入宋担任弘文馆集贤殿修撰。

是宋太宗朝的参知政事,即宰相。

近代史学家陈垣指出:“《册府》材料丰富,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按人物,分门编纂。

凡1100余门。

概括(宋之前)全部十七史。

其所见史,又皆北宋前古本,故可以校史,亦可以补史。

”《册府元龟》概括了宋之前全部十七史,“可以校史,亦可以补史。

”宋以前一些残佚的重要典籍需要收辑和校勘时,宋人多半要仰赖此书。

因为其中保存了唐代和五代的大量史料,所以文献价值极高。

宋代初年问世的这四大类书,是中央政府聚集人力、财力对此前各种图书文献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汇编。

为后代阅读和校勘史料提供了方便,也为当时人编纂各种体裁的总集、类书开创了先河。

此后对这两类书的编纂都绵延不断。

仅诗文总集,就有姚铉100卷的《唐文类》和吕祖谦150卷的《宋文鉴》两种。

北宋司马光(1019—1086年)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

有鉴于历代编写的正史都是篇幅浩繁的纪传体,司马光编纂《通鉴》的目的是:“止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鉴。

”为了“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弃;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可以“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

早在宋初仁宗年间,司马光就准备撰写一部删繁就简,可以接续《春秋》的通史。

他最先编写了5卷的《历年图》和八卷的《通志》进献给宋英宗。

英宗看后,命司马光设局于崇文院,自行选择协修人员。

后来司马光又进《历代君臣事迹》给宋神宗,神宗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今天这部书涉及的学问,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学,即“历史通鉴学”。

《资治通鉴》以及后人对《资治通鉴》的通释与音注等等,今天还是研习历史“通鉴学”的必读书。

图6-. 古代科举入仕必读的朱熹《四书集注》书影;北宋崇文院话本《太平广记》的明刻本书影
a) . 我国历代科举考试唯一标准“四书”“五经”,是培养封建文人所用的基础读本。

“四书”即使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朱熹对四书加以注解,成《四书章句集注》。

元代以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答题,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b). 宋代“话本”是城市平民的一种通俗文艺形式,明清时期称为“白话小说”。

我国史籍《春秋》开创了编年史的体例,《史记》则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

《春秋》与《史记》这两种体裁,成为后代编撰史书的通例。

当宋代私家撰史时,就比较重视当代史的考述,和体裁的创新。

北宋时完成了纪传体《唐书》与《五代史》的编纂。

到南宋初,从《史记》到《五代史》在内的纪传体版、全部十七史均已校刊出版。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则把编年史接续到北宋建国之前。

但是这时,史书编纂在体裁上的局限也体现出来。

“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


为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叙述历史,省却读者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查找的苦恼,使读者不必花费大量阅读时间和考索功夫,南宋袁枢(1164年进士,福建建安籍)贯通纪传体史和编年体史,写成42卷本的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这种体裁“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络隐括,无隐无滥。

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创立了以事件的因果为撰史脉络的新的史学
编纂方法,也给一些喜欢读《资治通鉴》的读者提供了《通鉴》的解读本。

后世清史学家章学诚赞誉袁枢的佳作,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之作。

自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先后又有杨仲良《皇宋通鉴纪事长编本末》、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等13种纪事本末体史书相继问世。

图6-. 南宋湖州刊刻的私修《通鉴纪事本末》书影;宋代围棋谱《忘忧清乐集》刻本书影
a).的《通鉴纪事本末》书影是再刊于南宋理宗年(1257年)的湖州刻本,世称大字本。

此书的初刊本是南宋孝宗年(1176年)的严陵郡庠本(学校用书),小字本。

700多年来流传至今,制作精美的这些中华印刷品珍宝,已非常罕见。

b). 北宋围棋国手李逸民《忘忧清乐集》(上、中、下)三卷宋刻本,是集围棋千年大成的经典之作。

回顾、总结了围棋战术、理论,保存了众多围棋谱和着法、棋势。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初刊于南宋孝宗年(1176年)是严陵郡庠本(学校用书)的小字本;再刊于理宗年(1257年)的湖州刻本,世称大字本如图6- 。

都是制作非常精美的中华印刷品珍宝。

民国初藏书家傅增湘曾以重金购回一部罕传的小字本,并已捐献国家。

现藏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宋代私撰史书中,以福建莆田郑樵所修200卷本《通志》与南宋末年马端临所修348卷本《文献通考》体例独特,篇帙巨大。

是了解历代制度沿革变迁的必读之书。

福建莆田郑樵,祖父中过进士,父亲曾为太学生。

家道中落后,郑樵兄弟在深山筑草堂居住,但每日仍坚持不懈诵读经史,研讨学问。

几十年如一日。

他的人生目标是“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然后“集天下之书为一书”。

郑樵(1103—1162年)一生五十年治学,著作84种。

《通志》全书200卷,分为帝纪、皇后列传、年谱、略各卷,列传124卷。

全书的精华在于20略,略的源来自正史各志。

这“20略”分别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

郑樵称这
些内容乃是“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是尽在此矣。

”郑樵的《通志》注重于会通,并“不以天文灾异附会人事,主张客观书写历史,强调学术分类的地位。

”学术见识颇高。

1149年书成后,高宗下诏藏于秘府。

郑樵被特授为右迪功郎,得到宋皇室的笔札资助。

还特许他进入京师秘书省翻阅宫中藏书。

《通志》全书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成。

南宋度宗(1265—1274年)咸淳年间,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因受到权臣贾似道排斥,为相三年后,于1271辞职回乡。

其子马端临从小家学渊源,19岁时(咸淳末年的1273年)参加漕试获第一名。

因父病只得放弃了会试。

1276年蒙古攻陷南宋国都临安。

国破家亡之际马端临决定隐居家乡,不再入仕为官。

潜心著述,总结历史教训。

马端临(1254—1324年后)决心替父亲编纂一部贯穿古今、综记历代制度的史书。

经过他20多年的研究写作,一部348卷本的巨著书成于公元1307年的元大德11年。

十年后元官府访得该书,准备刊刻。

马端临以68岁高龄亲自携带书稿前往校勘。

该书于1324年印行,传世至今为珍贵的西湖书院刻本。

如图6-b。

马端临重视通史的会通功能,赞赏司马迁《史记》和杜佑《通典》。

他的《文献通考》记述历史,自上古到宋宁宗末年(1224年)。

全书列24考,分别是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

该书体例仿《通典》的分类,但比《通典》详细许多。

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和物异五考,唐杜佑的《通典》里也并未列出。

马端临的历史编纂也很有特色。

全书以文、献、考三个层次叙事。

文,即史籍的记载及考订;献,指当时人的记录和诸家评论;考,就是作者的辨析主张。

对于史传之记录可疑,或先儒的论辩不当者,马端临都要“研精殚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给以及时的更正。

《文献通考》全书内容广阔,记载丰富,“且详于经济制度,特别是对宋代制度的记载,与《宋史》诸志详略互见”,为后代史家研究历代制度沿革与两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杰出的编撰与极大的史料价值,南宋的这两“通”与唐杜佑的《通典》一起,被后世誉为中国史学界的“三通”。

成为了解历代制度沿革变迁的必读之书。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为了解各地山川地理、风俗产物,要求地方政府定期造、送图经。

朝廷汇编各地呈送的图经,形成全国区域志。

地方志则是在地方图籍的基础上,汇入了地方史、人物传记和地方诗文集的内容。

史家认为在宋代,我国完成了地方志从“图经”到“方志”的过渡。

北宋沿袭唐代的“图经造送制度”。

在编史修志之时,要求地方政府定期造、送所管理地方的“州县图经”。

规定州县图经“逢闰年一造送,诸路图经十年一上”,把“诸路图经报送上级。

朝廷汇编各地报送,形成全国区域志。

在地方呈送图经的基础上,先后汇编的图经和方志,有《开宝诸道图经》,《祥符州县图经》(1010年)和历朝九域志。

宋真宗年间(1010年)李宗谔等人完成了1566卷的《祥符州县图经》。

朝廷命王曾编修的《九域图》,是在《祥符图经》的基础上简约编辑而成。

由于图经缺少叙事,神宗年间以行政区划为纲,每州县项下列明乡、镇、堡、寨与山川名称,并记述户口和贡赋。

书成后命为《元丰九域志》,此外还编纂有《天禧九域志》《熙宁九域志》《绍圣九域志》。

宋徽宗时,朝廷“创置‘九域图志局’,命所在州郡编纂图经”。

中央开始设置专业化的图志管理机构。

北宋学者仿效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编撰地理总志。

传世有乐史所著200卷本的《太平寰宇记》,以及欧阳氏38卷本的《舆地广记》。

南宋王象之200卷本的《舆地纪胜》与祝穆70卷本的《方舆胜览》,则主要记述各地名胜。

其中《太平寰宇记》沿袭唐13道区划的列目,自河南止于四夷,全书征引浩博,考证精核。

大量采录历代地志、正史和文集材料,还仿郦道元《水经注》,引用不少诗赋和碑文,增加了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姓氏、艺文等经济文化内容。

为后世各类型方志提供了史、地、文并重的好的范例。

《四库全书总目》评赞《太平寰宇记》:“地理之书,记载至是而始详,体例亦至是而大变。

”该书在方志写作上,开创了记载详细,编选体例周全的好文风。

《舆地广记》以叙述宋朝历代疆域和宋代郡县沿革见长。

北宋图经类似于今天的地理书,今天人们仍可看到的北宋府州方志,只有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和宋敏求《长安志》,内容还带有图经和都邑簿的痕迹。

南宋地方志已由官修转为由地方官主持。

请名人学士编纂。

因人、因地而异,地方有权决定内容取舍。

南宋方志史、地、文并重。

对于一方建置、山川、户口、赋税、人物、诗词都有涉猎。

宋代方志,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史书体裁。

南宋存世到今天的方志有27种,体例已十分完备。

其中编辑体例的渐变痕迹比较明显:范成大的《吴郡志》承袭了图经的分目风格,平列门目39门。

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有纲有目,分19门,辖52目。

记述一镇之事的浙江《澉水志》虽很简略,也于类目中细分小目,如地理门有沿革、风俗、形势、户口、税赋、镇名、镇境、四至八道、水陆名九目。

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模仿正史的纪传体,分为录、图、表、志、传、拾遗六体。

《咸淳临安志》对南宋首都临安府(杭州)“府志”的写作“区划明晰,体例井然,可
为都城记载之法”,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也很称道。

认为是“主记录掌故,而不在夸耀乡贤。

侈谈名胜,故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者一体,……”的好范例。

全书100卷的《咸淳临安志》今存世仍有93卷,“…前15卷为行在所录,记宫禁曹司之事,…府志,区划明晰,体例井然,可为都城记载之法”。

南宋方志不仅编纂形式各具特色,内容裁措和文字叙述也十分得体。

《乾道临安志》,罗愿所纂10卷本《新安志》,高思孙所纂浙江嵊县10卷本《剡录》,都有叙事简明的特点。

此外梁克家所编42卷本《崇熙三山志》和已保存于《永乐大典》卷7889—卷7895中的《临汀志》,在方志之中详细地摘录地方档案,如对户口、税赋的记述,还分别列明了该户的祖额、今额以及与诸县的对比数字。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三山志》将公廨类分为47个子目,也很是称道。

认为此志“主记录掌故,而不在夸耀乡贤、侈陈名胜,故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例绳之”。

是一个好的范例。

宋代除了朝廷和地方官定期续修方志,学者们自己还有记录区域地理风俗的地方史书,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以游记形式记录地区风土的,有范成大的《吴船录》、《桂海虞衡志》和陆游的《入蜀记》。

记述辽、金风俗道里的,有路振的《乘轺录》、沈括的《熙宁(年)使辽图抄》、范成大的《揽辇录》、楼鈅的《北行目录》、周煇的《北辕录》、洪皓的《松漠纪闻》。

叙述域外风土的,有徐竞的《宣和(年)奉使高丽图经》、赵汝适的《诸番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等。

两宋学者们很少撰述系统的研究方志的著作,但是他们往往在方志序文中,对方志起源、功用和编纂体例做出相应的论述。

然后再以写作实例来一一阐释之。

两宋时期我国金石学,着力于古代礼器考订复制,和对古器物收藏进行研究。

并开始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问。

北宋“六一居士”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仁宗嘉佑7年(1062年)他完成《集古录》1000卷,其后又以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的9年时间,完成了《集古录金石跋尾》10卷。

两宋时期我国医药学进步,更加注重医学交流和普及。

临床医学著作、药物学著作、法医学著作、医方总集都相继出版。

促进了宋代医学的推广和发展。

我国自晋代《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都有针灸学著述面世、不过多数书都只有灸法,不录针法。

因为针灸图谱难绘。

宋仁宗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医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问世,由政府颁行全国。

针灸图经被刻印成碑。

一对中空的针灸铸铜
人开始作为认穴操作的教具在学校使用。

铜人和针灸图碑也被摆放在对民众开放的开封大相国寺仁济殿,供学习者观摩。

针灸铜人在金灭北宋时毁于战火。

皇家医官院内的铜人在元灭金时,与针灸图碑一起被迁往北京。

1260年元世祖曾令尼泊尔工匠修复、仿制,元明两代也曾重铸。

明代仿制的一具铜人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反映了宋代针灸学的精准水平。

藏于北京的北宋针灸图碑在长期使用中已磨损,明代废弃,被砌入城墙。

1971年北京拆毁明长城时,这块北宋年间的针灸图经已发掘出土。

图6-. 北宋太医王惟一的中空式“针灸铜人”;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银舍利塔
B图的《洗冤集录》由提点湖南刑狱的南宋高级司法官、福建建阳宋慈修撰。

全书共5卷,53条。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c图中的银舍利塔由薄银片制成,塔座呈六边形,立墙饰壶门一座,门内有释迦佛像。

是不可多得的宋朝艺术珍品。

我国远古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汉末《神农本草》问世后,历代都将汇编入药之物的著作称为“本草”。

中华医药学与世界其他医学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体系,所以“本草学”也就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之学。

我国汉代《神农本草》著作的药物仅365种,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增加到730种。

唐高宗时官修的《新修本草》分11类,录药物844种。

而宋朝官方、私人编纂的本草学著作已有数十种,都是对唐《新修本草》的修订和补充。

其中有宋太祖开宝年的974年,颁行983种的《开宝本草》;宋仁宗嘉佑的1057年,收药物1082种的《嘉佑本草》。

博学多才的苏颂是对中国本草图谱的绘制做出巨大贡献的第一人。

在参加《嘉佑本草》编纂的基础上,他建议朝廷对产药去处、药草特征仔细求索、辨认;对药用部位、收采时间以及药用功效,从榷场、市舶、商客的源头上跟踪,并取样送京听验。

在此基础上,苏颂受命,亲自“画成本草图,并别撰图经,所冀与今本草并行,使后人用药知所依据。

”嘉佑的1061年,苏颂编绘成21卷本带933幅药物图谱的《图经本草》,予以刊刻。

避免了过往因摹绘而造成的图谱失真与失传。

四川崇庆府唐慎微编纂的32卷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收药物1746种,每药附图。

列有单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是北宋元祐年一部集大成的药物图谱。

受到官府重视,于北宋大观1108年、政和1116年与绍兴1159年三次由政府组织校订并出版,世称《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其中版本金代、元朝曾多次重刻。

日本、朝鲜也有刊刻流传。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由此盛赞中国本草,称:“十二三世纪的《重修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15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宋代医方的搜集和整理基本由翰林医官、太医和朝廷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主持。

翰林医官王怀隐以14年时间整理汇编历代医方,撰成100卷的《太平圣惠方》,分1670门,收方16834份。

曾刻版颁行。

宋神宗时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掌修和良药,出卖以济民疾。

”宋徽宗时于是拟定五卷本、十卷本的《和剂局方》,共收常用药剂788方,刻版发行。

宋徽宗命医官汇编各类医方完成的200卷、分60门,收方20000首的《圣济总录》,编成后即予雕版印行。

金人灭宋后印刷雕版被掠至燕京。

金代、元代都曾翻刻,于公元1813年,日本将《圣济总录》印行。

我国两宋时代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司法体系。

南宋宋慈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除了有关法医检验的条令、程序、注意事项等法规外,主要章节论述了各种死、伤的特征和检验要领。

该书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法医学在尸体外表检验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出了即使在今日法医检验中也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不少内容符合现代法医学原理。

比如他在书中提出,在检验中要考虑某一现象形成的多种可能性,力诫轻下断语。

要求尽可能全面的勘察现场、访问知情者。

结合检验新见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

1000多年前与唐朝告别的契丹和女真等族,一直信奉落后野蛮的萨满巫教。

当佛教传入后,影响也遍及全国。

贵族之家竞相出资刻印佛像经藏,向寺庙施舍钱物,甚至送子女出家为僧为尼。

北方唐与五代时期初建的佛塔、寺庙,在辽朝都得到了很好修缮与保护。

著名的有山西应县的后唐木塔。

辽朝时期由契丹人修葺并传世至今的,还有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巴林左旗上京南北塔宁城中京大小塔、呼和浩特华严经塔、辽宁朝阳南北塔、辽阳白塔、锦州大广济寺塔、北京天宁寺塔等。

为了礼佛而刻印的经卷,保存到今天就成为了印刷史的珍品。

西夏帝王自李/赵德明时就信佛,曾派人到五台山进香。

其子元昊虽然好战,也通“晓浮图(浮屠)学”,曾向宋朝索要佛经。

宋朝赐给《大藏经》后,西夏在兴庆府造承天寺贮藏。

金人后来也崇信佛教,还盛行全真教。

全真教是汉族道教的一个派别。

无法考证契丹人、女真人皈依佛门的动机。

有证据显示自南北朝时起,在森林边塞地区熟练修造了各类大型木建筑的,正是东汉末年渤海湾周边入汉的徒何/屠各人的后裔。

我国漠北民族由于使用着与西方接近的字母语言——阿尔泰语,加之游牧社会特有的流动不定、善于沟通交流的特点,和平安定时期游牧民族的潜质在科技艺术方面的爆发力,自然不会逊色于富庶的中原民族和华夏宗主国。

4. 两宋的教育、学术流派与文化生活
我国民间历来都有“耕读传家”“工读传家”的优秀传统。

我国自隋文帝时期开科取士以来,经过大唐300年尊师重教、科举取士的完善与发展后,10世纪晚唐、五代至两宋时,各类型的教育在隋唐科举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两宋时期各等级的教育有如雨后春笋。

宋朝以国子监(国子学)接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就读。

宋仁宗时设立太学,接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

到北宋末年,太学生人数已接近4000人。

国子监、太学之外,宋朝又设有宗学,专门接收宗室子弟去就读。

北宋蒙学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合称为启蒙课本“三”“百”“千”。

作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三“百”“千”一直流传到清末。

《千字文》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

南朝梁武帝(502 —549 年)时,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了无一重复的1000个字,编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