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三章 译介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考研最新整理名词解释(精编版)【范本模板】

比较文学考研最新整理名词解释(精编版)【范本模板】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Unit 3 The Present课文翻译大学英语一

Unit 3 The Present课文翻译大学英语一

Unit 3 The PresentThey say that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that our relatives are more important to us than others. Everyone was so kind to the old lady on her birthday. Surely her daughter would make an even bigger effort to please her?It was the old lady's birthday.She got up early to be ready for the post. From the second floor flat she could see the postman when he came down the street, and the little boy from the ground floor brought up her letters on the rare occasions when anything came.Today she was sure the would be something. Myra wouldn't forget her mother's birthday, even if she seldom wrote at other times. Of course Myra was busy. Her husband had been made Mayor, and Myra herself had got a medal for her work the aged.The old lady was proud of Myra, but Enid was the daughter she loved. Enid had never married, but had seemed content to live with her mother, and teach in a primary school round the corner.One evening, however, Enid said, "I've arranged for Mrs. Morrison to look after you for a few days, Mother. Tomorrow I have to go into hospital--just a minor operation, I'll soon be home."In the morning she went, but never came back--she died on the operating table. Myra came to the funeral, and in her efficient way arranged for Mrs. Morrison to come in and light the fire and give the old lady her breakfast.Two years ago that was, and since then Myra had been to see her mother three times, but her husband never.The old lady was eight today. She had put on her best dress. Perhaps--perhaps Myra might come. After all, 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 another decade lined or endured just as you chose to look at it.Even if Myra did not come, she would send a present. The old lady was sure of that. Two spots of colour brightened her cheeks. She was excited--like a child. She would enjoy her day.Yesterday Mrs. Morrison had given the flat an extra clean, and today she had brought a card and a bunch of marigolds when she came to do the breakfast. Mrs. Grant downstairs had made a cake, and in the afternoon she was going down there to tea. The little boy, Johnnie, had been up with a packet of mints, and said he wouldn't go out to play until the post had come."I guess you'll get lots and lots of presents," he said, "I did last were when I was six."What would she like? A pair of slippers perhaps. Or a new cardigan. A cardigan would be lovely. Blue's such a pretty colour. Jim had always liked her in blue. Or a table lamp. Or a book, a travel book, with pictures, or a little clock, with clear black numbers. So many lovely things.She stood by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postman turned round the corner on his bicycle. Her heart beat fast. Johnnie had seen him too and ran to the gate.Then clatter, clatter up the stairs. Johnnie knocked at her door."Granny, granny," he shouted, "I've got your post."He gave her four envelopes. Three were unsealed cards from old friends. The fourth was sealed, in Myra's writing. The old lady felt a pang of disappointment."No parcel, Johnnie?""No, granny."Maybe the parcel was too large to come by letter post. That was it. It would come later by parcel post. She must be patient.Almost reluctantly she tore the envelope open. Folded in the card was a piece of paper. Written on the card was a message under the printed Happy Birthday -- Buy yourself something nice with the cheque, Myra and Harold.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 Slowly the old lady stooped to pick it up. Her present, her lovely present. 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人们说血浓于水,即我们的亲属比别人对我们更重要。

许钧——翻译概论

许钧——翻译概论

第六章 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
•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 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翻译的不同阶段 起着不同的作用,需用动态和全面的眼光来考察。 •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 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发挥着作用。 • 意识形态泛指社会或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及解释系统。翻 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它的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 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 •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 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 不同语言之间呈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语言表述现实、 切分人类经验的结构差异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 为翻译提供了诸种可能性。

• •
• •
第八章 翻译有什么作用?
• “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它涉及到诸如翻译目的、方法 、手段和结果一系列因素,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历史。 • 翻译在语言、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作用在翻译史的具体翻译现 象和翻译事实中得以彰显。 • 文化视角下的翻译之“用”根本强调的依然是经由语言的接触与转化 ,所达到的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在“异”与“同”的冲突和 融合中实现,具有双向的意义。 • 从翻译的本质特征,即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 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五个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翻 译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 和“历史价值”。 • 翻译的本质特征中强调的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等五方面作 用构成了翻译的本质价值,也是翻译精神之体现。
第十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与翻译研究
•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而世界化进程对文化多样性造成了严 重威胁。 • 语言多元与文化多元有着密切关系,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有 助于防止语言霸权,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 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肩负着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发展文化多样性 、加强世界和平文化建设的使命。 • 我国的翻译研究存在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和重微观轻宏观等值得 反思的倾向。 • 翻译文化观的确立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广阔的思 路。 •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研究应在翻译文化观的指导下,坚持研究的 发展观、动态观,采取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译论研 究中实现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译论的“本土化”,探索并构 建中国学派的译论。 • 翻译理论研究应走出象牙塔,关注文化、社会现实,发挥理论研究的 现实意义。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一章第一节P1文化转型的外求P2 信息革命巨变发达国家转移发展国家P3 逻辑学、现象学范式第二节P4 文化冲突--文化中心论P5-7 文化中心论P7-8 文化相对主义P8-9 文化孤立主义第三节P11 新人文精神哈贝马斯互为主观P12 哈贝马斯弥补现象学范式不足P13 和而不同第四节P14 比较文学定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P15 异质文化互识互证互补21世纪比较文学--异质、异源东西文化活动平台P15-16 互识P16 比较诗学的当务之急P17 互补P18 比较文学更加深入文化内层20世纪文学研究:外部--本体本体--文化以跨文化为核心--文化研究重要途径P20 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韦勒克批评法国学派总体研究强调P21 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重要地位P22 追溯历史翻译的重要性P23 诺克斯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P25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可能P26熵在小说P27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促进与科学发展相协调的人文研究第二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P28 国际比较文学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与论争美国学者的三次学科发展现状报告查尔斯·伯恩海默:文化发展全球化---反思、放弃欧洲中心主义跨学科趋势加强---比较文学中心:文学--文化P29 实质:西方中心主义比较文学找不到发展动力在世纪之交的爆发乐黛云:学科定位:准确理解学科性质,在人文学科中为比较文学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了达到---必须.....第一节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学理依据P30-31 法国教师+波斯奈特P32 人类发展一定程度--零星比较转化系统方法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的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P33 文艺复兴P34 两大条件+19世纪西方思想成熟P35 成熟标志:全球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意识觉醒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P36 比较文学处理---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A、B要素自我与他者P37 如何认识自我内在视点、外在视点第二节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P39 学科发展过快--需要学科定位P40学科发展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意义关于“危机”P41 危机感--批判意识、定位意识(积极)P42 关于“学派”法国学派P43 法国、美国学派挑战P44 美国--贡献--比较文学美国与法国区别(1,2,3)P45 中国比较文学鲁迅港台学者中国学派P46-47 中国学派的学界看法乐黛云看法P47 关于“比较”P48 不能滥比P48-49 比较文学中“文学”外文溯源P50 比较文学中文之“比较”用意P51 当代历史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P52 历史文化语境“终结”、“后”P53 “后”与“终结”的区别P54 后文学时代具体内容共时轴与历时轴不平衡P55 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发展离不开定位,定位为更好的发展发展的概念P56 学术发展、比较文学产生发展P57 引入新的参考系改进原有参考系人类经验、认识产生、发展--自我否定的过程比较文学的发展---否定的形式进行动态平衡P58 何为“动态平衡”比较文学先锋--经典---保守处理经典--前卫关系稳定--开放关系P59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扭走出二元对立P61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稳定与开放、前卫与后卫---学科发展的保证第三章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第一节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基点P63 考察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1.基于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P64 2. 对话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既有方法论反思3.比较文学未来发展--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P64 文学现象事实、逻辑联系--交叉使用比较文学存在前提---不同文学系统的对话比较达成对话--互补、互识、互鉴P65 文化对话巴赫金如何实现有意义对话巴赫金文学对话与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P66 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他者存在杨周翰中国复兴P67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过去-现在视野融合P68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影响P69 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有机联系--跨文化研究中国--世界文学交流文学对话当代语境与问题意识P69比较研究--对话--平等、有效对话外来话语?协调本土话语?P70 看到当代话语杂多现实,接受多元文化挑战多元话语并存,建立各种话语平等联系不能回到孤立文化壁垒中去P71 话语交错话语互动P72 话语交融第二节文学对话的历史联系P73 文学影响与接受---文化过滤过程P74 影响研究主宰P75 影响创造性转变外国四种影响朗松P76 接受者重组P77 接受过程本土过滤作用文学对话必然性曲折性事实联系与实证研究P78 基亚国别文学事实联系几条P81 事实联系受影响者叙述直接、间接材料剔除似是而非材料建立历史联系的一般模式P82 雅克布逊发送者接受者信息网络P83 对雅克布逊的解释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第三节文学对话中的逻辑关联P84 韦勒克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实质P85 跨文化联系--文学的联系文学对话--不同文化背景文学现象--共时的结构加以讨论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本身优先性--文学对话核心地位针对法国学派试图文学批评置于文学史之上P86 中国比较文学对法、美学派的借鉴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互动P89 文学对话的逻辑联系--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思想与观念的互动P91 叶维廉模子跨文化的逻辑关联价值与困扰P92 1. 随意比较无意义P93 作品与背景联系2. 通过比较怎样建立共同规律与模式话语霸权第四节文学对话的理论维度双向阐发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P95 台湾学者1,阐发研究方法论2,阐发思想弥补中国文论不足...P96 刘若愚成功案例P97 双向阐发--互相理解互为主体交流理性与文学对话的理论意义P97 哈贝马斯《现代哲学话语》--人际互为主体第四章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P101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及相关类型问题马克思·韦伯古代跨文化研究立场P102 一种研究类型形成--某些特定研究方法--联系研究类型--多种方法P103 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中去根据研究对象--综合各种方法审美批评、历史实证--平行研究、影响研究P104 纯粹从方法论着眼--弊端比较文学消亡P105 消解比较文学学科意义第二节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P106 研究类型发生、消亡--学科历史发展关联比较文学--类型化倾向突出离开范式--比较文学原理不易说清楚类型化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特征--符合学科实际理论界定主题学、文类学--不同研究对象--类型划分P107 影响--接受者--渊源学放送者--流传学...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类型的区分--实践发展现实依据P108 研究类型规范化--困难1,2,3.P109 认识、理解、总结比较文学--开放、动态、过程性原则不是一个结构体系固定类型问题--过程探讨类型在比较文学不同发展阶段意义类型结构层次、大小主次值得反思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P110 同类异位同类异名主次异位P111 如何划分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翻译研究作用日益凸显P112 研究类型有着超出方法之外的价值、范围、对象综合构成P113 阐发研究--不是作为研究类型、而是针对特别方法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术语理解不同,应认真清理。

谢天振简介

谢天振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业绩
谢天振教授是中国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 归属问题的学者, 归属问题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 转向的学者。他提出的“ 转向的学者。他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 成部分”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成部分”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2001年起出版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首次正式 年起出版的“ 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年起出版的 收入由他主编的“翻译文学卷”即是一个标志。 收入由他主编的“翻译文学卷”即是一个标志。他 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所作的区分, 对“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所作的区分, 也被学界承认, 也被学界承认,目前国内的翻译文学史的编写正是 按照他所规范的方向在编撰和发展。 按照他所规范的方向在编撰和发展。
主要观点
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两种语言文字转换的技术性工 而是受社会、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制约的、 作,而是受社会、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制约的、复 杂的文化交际行为 使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应当设立专项基金, 使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应当设立专项基金, 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 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有关中 国文化的译介工作 在国内建立中译外常设基地,为国外汉学家、 在国内建立中译外常设基地,为国外汉学家、翻译 家与国内专家学者、 家与国内专家学者、作家搭建沟通的桥梁 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的译学观念, 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的译学观念,要具 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最好都能学一点翻译学 理论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主2000主编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个人专著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论文集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主编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湾业强出版社1994个人论文集狄更斯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个人编着比较文学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个人译着比较文学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副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撰写二章及附录约5万字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第三章目的学派翻译理论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本书又确实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翻译的论著本书收入的大多数论文不仅与翻译有关更与当代国际前沿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问题有关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

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第一编第三章 译介学

第一编第三章 译介学

查良铮:散文体
• 哀希腊(《唐璜》第三章)

•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卞之琳:散文体
• • • • • •
• 1 希腊群岛啊,希腊群岛! 从前有火热的萨福唱情歌, 从前长文治武功的花草, 涌出过德罗斯,跳出过阿普罗! 夏天来镀金,还长久灿烂—— 除了太阳,什么都落了山。
梁启超:元曲体
• 见所著《新中国未来记》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 是和平年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 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 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 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君武:七言古诗体

哀希腊歌
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 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娄 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 阳。
译介学 特点
• 1、研究角度不同,多把其研究对象(译者、译品 和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 会背景下,审视和阐发其交流特性和过程; • 2、研究重点不同,其关心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 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 文化扭曲与变形; • 3、目的不同,把翻译看作是文学研究的对象,把 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接受, 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 • 关注一些现象,如翻译中对应词的缺失;语言转换 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与歪曲;一些语言如 数字的特殊意味;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传递。

译介学

译介学

译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文本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由于 它所关注之重心在于两种文化转换中的语 言媒介,故被称做译介学,亦可称之为译 介理论。译介学涉及的这三个方面是彼此 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的: (1)对文学翻译的研究重在文学语言转换 之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是对翻译损益之技 术评估。作为传统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是翻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赋予作品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还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译介学: 探寻翻译以及翻译之后
1、翻译研究与译介学概述
法国已故翻译家研究A·博尔曼曾这么 说过:“谈翻译,就意味着谈作品,谈 作品的生命,作品的命运与它的特性; 谈作品如何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谈翻译, 就是谈交往,转换和传承,谈本己与他 者的关系;谈母语与别种语言;就是谈 人的语言存在,就是谈谎言与真相,背 叛与忠实——”
• 然而,最根本的区别还是研究目的的不同: 传统翻译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 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文 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任何一个翻译行为 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然 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 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因此,比较文 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说来比较超脱,视野更为 开阔,更富审美成分。
为《圣经》翻译定下原则的古罗马翻译理 论家圣·杰罗姆说“翻译是对意义的兼并”, 也是“对意义的捕捉”; 对现代翻译理论有深刻影响的本雅明说 “由于它所携带的那样一种语言种子,翻译间 于文学创作与理论之间”。 海德格尔说:“任何翻译本身都是一种解 释。不需声明,它的存在就携带着解释原有的 基础,开口与诸种层次。反过来,解释不过是 忍而未发的翻译之完成罢了——本质上,解释 与翻译不过是同一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良铮:散文体
• 哀希腊(《唐璜》第三章)

•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卞之琳:散文体
• • • • • •
• 1 希腊群岛啊,希腊群岛! 从前有火热的萨福唱情歌, 从前长文治武功的花草, 涌出过德罗斯,跳出过阿普罗! 夏天来镀金,还长久灿烂—— 除了太阳,什么都落了山。
梁启超:元曲体
• 见所著《新中国未来记》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 是和平年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 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 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 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君武:七言古诗体

哀希腊歌
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 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娄 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 阳。
各国学者谈翻译研究
• 意大利梅雷加利:“翻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 征的媒介。” • 德国学者霍斯特· 吕迪格:比较文学应当特别重视各国间文学交流的 媒介。 • 罗马尼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它是传播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的重要手段。包含着译者对原作的评价、对作者的介绍的译序或前言, 连同译作一起都是促进文学联系的一个因素,也是历史比较研究的一 个材料来源。” • 日本学者大冢幸南《比较文学原理》第八章“译者与翻译”谈到七个 翻译研究的问题。 • 斯洛伐克朱里申《文学比较研究论》:“翻译作为文学联系的形式”。 • 90年代苏珊· 巴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七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认为应当重新审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了。比较文学 死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
•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 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 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 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梁实秋)
比较分析
朱生豪对这两行莎剧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评家的 赞许。他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性忌讳”,采取从中 国才子佳人戏里信手取来的办法,将上我的床 (to my bed)译成“相思”,将“活守寡,到死是处 女”(die maiden-widowed)译成“做一个独守空阁的 怨女而死去”。 • 原文所表达的本是热恋中的西欧少女渴望与已秘 密举行过婚礼的情人,在肉体上也结为一体,以 完成灵与肉之爱;朱生豪却改成精神上的“相思”, 与原著意境相差有多远!这是因为文化过滤导致 原信息损耗,同时渗透了译者自己的文化因素。 可见,从事文学翻译时译者面临的不只是两种语 言间“功能对等”的转换,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因文 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第一编
第三章 译介学
第三章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
• 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严 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 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 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 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 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 人类一种 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 独特价值和意义。 •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苏曼殊:五言古诗体
• 哀西腊
巍巍西腊都,生长萨福好。情文何斐亹, 荼辐思灵保。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窣诃与谛诃,
胡适:离骚体
• 录自1914年2月3日《藏晖室札记》
• 哀希腊歌 一
•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余!
译介学 特点
• • • • • • • • silly ass as timid as a hare a land of honey and milk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a white elephant to laugh off one's head the apple of one's eye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传统翻译研究可分三类
• 属外语教学范畴,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 达。 • 属翻译理论范畴,对翻译活动进行理论上 归纳与提高。 • 属翻译史范畴,对各种翻译活动和现象作 历时性描述
比较文学的译介学
• 属于文学研究,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 从更广的文化背景上理解翻译, • 认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翻译,读者的接受理解也 是翻译, • 译者其实是对另一民族的语言和现实生活、自然 的翻译。
译介学 特点
• • • • • • • • silly ass 蠢猪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a land of honey and milk 鱼米之乡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海底捞针 a white elephant 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第一节 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地位
• 19世纪没有受到重视,很少有人谈论翻译 研究; • 20世纪上半期,翻译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 注, • 20世纪后半期,形成了专门的译介学,甚 至有人要把比较文学研究置于“翻译研究” 之下。
法国学者谈译介学
•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指出:“在大多数场合 里,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工具。而译本的研究 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大前 提。”第七章“媒介”讨论“译本与翻译者”, 认为翻译研究可把译本与原文比较;或对同一 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 • 基亚《比较文学》视译介学为比较文学的中心 问题。提出了研究译者与译作的关系问题。 • 布吕代尔的《什么是比较文学?》文学本身是 对生活的翻译,翻译是创造发明的学校。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1、个性化翻译,译者总有自己的翻译目标和 原则。主要特征一是“归化”(用译语文化吞 并原著文化);二是“异化”(译语文化屈从 原著文化)。 • 2、误译与漏译,是无意识的,却有其独特价 值,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 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能够反映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也有有意误 译,或是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与接受 习惯,或是为了强行引入介绍文化的模式和语 言方式。 • 3、节译与编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 4、转译与改编,是特殊型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1、个性化翻译,译者总有自己的翻译目标和 原则。主要特征一是“归化”(用译语文化吞 并原著文化);二是“异化”(译语文化屈从 原著文化)。 • 2、误译与漏译,是无意识的,却有其独特价 值,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 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能够反映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也有有意误 译,或是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与接受 习惯,或是为了强行引入介绍文化的模式和语 言方式。 • 3、节译与编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 4、转译与改编,是特殊型创造性叛逆。
翻译研究中的创造性叛逆
• 表面上是由于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 化碰撞的必然发生的作品的扭曲变形。 • 因为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对应 ; • 因为译者个人情感的必然渗入 ; • 因为两个文化圈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
• JULIET • Wash they his wounds with tears: mine shall be spent, When theirs are dry, for Romeo's banishment. Take up those cords: poor ropes, you are beguiled, Both you and I; for Romeo is exiled: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Come, cords, come, nurse; I'll to my weddingbed; And death, not Romeo, take my maidenhead! ( Romeo and Juliet, 3,2)
杨德豫:散文体
• • • • • •
• 1 希腊群岛呵,希腊群岛! 你有过萨福歌唱爱情, 你有过隆盛的武功文教, 太阳神从你的提洛岛诞生! 长夏的阳光灿烂如金—— 除了太阳,一切都沉沦!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1、个性化翻译,译者总有自己的翻译目标和 原则。主要特征一是“归化”(用译语文化吞 并原著文化);二是“异化”(译语文化屈从 原著文化)。 • 2、误译与漏译,是无意识的,却有其独特价 值,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 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能够反映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也有有意误 译,或是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与接受 习惯,或是为了强行引入介绍文化的模式和语 言方式。 • 3、节译与编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 4、转译与改编,是特殊型创造性叛逆。
重新界定译介学
• 译介学并不同于媒介学。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
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
而译介学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因
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 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