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之景观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按稳定性将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 ▪ 具有物理系统稳定性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低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高的景观要素
4.1.4 物种共存与斑块动态 物种共存的两种机制:平衡观点和非平衡的观点 1 )平衡观点: 从Gause的竞争排斥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
物种共存的基本机制。
这个观点包括两点内容:
我国的地貌 由三大阶梯组成 •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的外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和雪峰山之间。 • 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
3)山地地貌 (1)山坡地貌 山坡部位
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在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 带常堆积着由坡上面流来的沉积物,称之为坡积物, 这种地貌可称为坡积裙。特点:
• 纵剖面为下凹曲线,坡度为7-10度 • 坡积裙上部覆盖在坡上,下部堆积在山麓或盆地 边缘或河谷底部。 • 组成碎屑决定于基岩,磨圆性差。 • 由上到下,颗粒由粗变细。
2 )有人用准稳定性(metastability)来表达这种稳 定状态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 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平 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衡。 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并未 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
东西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 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 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
5.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1 )持久性(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抵抗力(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3 )恢复力(resilience)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 稳定性。 ▪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先锋 阶段最小。 ▪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 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1 )气候的意义 ➢ 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 气候影响土壤过程 ➢ 气候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气温(年均温、月均温、生长季长度和绝对低温等) 年较差是1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它随纬度而加
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洋大。
气温的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区的 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海洋对比和海拔高度
5 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变化。 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变化有快 有慢。
比如: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1978年的大 兴安岭大火,435万公顷。荷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围海造田、沙漠 化、滥伐森林等。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中度:使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 的波动,但是一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到 原有的平衡状态。
比如:连续几年干旱,河流干涸,气候正常, 恢复原有景观。
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比如: 小的森林火灾。
四种强度产生四种结果:波动、恢复、建立新 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5.2 影响景观变化的自然过程 5.2.1 气候
3)斑块动态
指的是相互隔离的斑块是变化的。
与斑块动态类似的概念是“流动镶嵌体” (shifting mosaic), 强调受到干扰的斑块在空间和 时间上的分布式均匀的,并且在总体上是平衡的。 一个景观是否平衡决定于两点: ▪ 群落特征和干扰事件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 ▪ 当干扰斑块相对于整个景观的面积,占的比重较
4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分布
5.2.2 地貌 1) 地貌的意义
▪ 地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 地貌影响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 ▪ 地貌影响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 2)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 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续地貌(外营力) 按地面高度和形态分: 平原 12% 丘陵 10% 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33% 高原 26% 盆地 19%
2 )非平衡观点: 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
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 维持物种共存的机制。 竞争排斥在自然界能否发生,有三个前提: ▪ 确实两个物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 ▪ 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 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
的时间为止
干扰的作用: ▪ 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 ▪ 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 止竞争排斥的发生。 ▪ 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 斑块,就可以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小时。
5.1.5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1)作用力的种类
❖ 人力 比如:采伐、造林、灌溉等
❖ 自然力 ▪物理力(比如:地震、洪水、台风) ▪ 生物力(比如:病害、虫害)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 极度:产生新景观。比如:地震 衡量某一景观变成另一景观的标准:
▪ 某一景观要素成为本底 ▪ 几种景观要素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发生了非常大 的变化 ▪ 景观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 变化,只是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耕作
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纹沟: 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 特点:经耕作后消失 细沟: 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 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 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宽0.5m,深0.1-0.4m,长几 十米。
切沟: 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 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 剖面有明显谷缘。宽、深1-2m,长几十米。 冲沟: 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 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 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冲沟进一 步发展,河床剖面逐渐变缓,沟底平坦,称坳沟。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 逐渐递减。
降水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型、冬雨型、夏雨型 郞格雨量指数: R=N / T, N年降雨量,T年均温 德马通干燥指数:I=P / (T+10), P年雨量,T年均温,I<5, 纯荒漠,I=30森林气候 柯本干燥限界: 全年雨量均匀:r≤2(t+7) 夏雨型:r ≤2(t+14) 冬雨型:r ≤2t, r降雨量, 温度 小于该值为干燥气候,大于该值是湿润气候;在为干 燥气候时,雨量小于该值的一半时为沙漠气候,否则 为草原气候。
▪ 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 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又一个种占优势。
▪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 所组成。 生态位,是物种的特性,指一个种与其周围环境的 关系总和。 从植物角度可分为四种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植物对物理自然因素的要求 生活型生态位:包括个体大小、生产能力等属性。 季相生态位:季节格局变化 更新生态位:成熟个体被下一代代替过程中为达到 成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可能表现在种子生产、散 布、发芽、生长等各个方面。
形成原因:
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 变化等。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 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 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 (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45 °之间,
我国物候规律:1)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 渐迟,纬度差1度,延迟5-3天,夏季,开花期, 向北差1度,延迟1-2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 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2)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 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季差异减少。
3)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 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 累加之和。 积温的作用: ▪ 研究热量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 ▪ 研究各种植物对热量要求的差别 ▪ 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时期
温暖期:春季0℃到秋季0 ℃之间的时期,其余 时期为霜冻期。 大多数树木或冬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时期为5 ℃ 左右,所以湿度高于5 ℃的时期为生长期。
形成原因: 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
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 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
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 透水性差。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 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 为河流阶地。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 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 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 指导农时 ▪ 制定农业区划
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 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 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 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原始自然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自然→人工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5.1.1 景观变化曲线
Forman & Godron 用3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3)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 度,边缘的坡度可达5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20003000km2 黄土墚 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 黄土峁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5.2.3 土壤 1)土壤的意义
• 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可生长植物。 • 它提供给植物水、营养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 它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 • 是建筑上的基础材料 2)土壤的性质 (1)土壤厚度和土壤物理性 土壤厚度影响植物利用的空间,也就是水分和费力的 最大限度。不同地区土壤厚度不同,阳坡薄,阴坡厚, 上部薄,下部厚。与侵蚀相关。
山坡方向和位置
(2)河谷地貌 河谷-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
河漫滩: 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形成原因: 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
相关。 结构:
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 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 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洪积扇: 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坡度 坡度决定土地利用种类,坡度大小决定于土壤
机械组成、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和盖度。 坡度的等级:
平坦地(5° 以下) 缓坡(6° -15° ) 斜坡(16° -25° ) 陡坡(26° -35° ) 急坡(36° -45° ) 险坡(45° 以上)
山坡的形态 剖面和海拔上的凸形、凹形和线形组成12种山坡的形态
(a)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1000年内预测的生 物量变化
(b)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400年来的变化 (c)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22年间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5.1.2 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 )LT-SRO和LT-LRO稳定曲线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是相对的,景观参 数的长期变化成水平状态,并且在其水平线上下波 动,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征的,我们认为是 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