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之景观变化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变化的物理模型

二、人为管理景观的最佳模式

三、景观动态模型

一、景观变化的物理模型

人类主导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主要有六个主要原因:森林砍伐、郊区化、廊道建设、荒漠化、发展农业和重新造林。

此外还有若干“瞬时的”转化类型,如湿地排水或由长期空气污染造成的土地退化,核电站泄漏等。

每个变化的格局都是一个镶嵌体序列,即一定时间内一系列的空间格局。确定镶嵌体序列是开发可在生态学上直接比较的空间模型的关键。

1.1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模式

基于几何学变化的简单空间模型(Forman,1995)

常见的五种景观变化模式。深灰色表示原始土地类型,白色表示10%转换为新土地类型,浅灰色表示40%转换为新土地类型.随机式为参考模型。

边缘式。它是指新的土地类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呈大致平行带状蔓延。土地转化的来源,例如一个区域城市化或高吹沙这种天气现象,都是从景观的边缘开始的。

廊道式。它是指象公路或灌渠这样的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土地类型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展。 单核心式。它是指从景观(如城镇或重新造林斑块)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放射状发展并留下初始土地类型的一个收缩环。

多核心式。它是指从景观的几个点开始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入侵,所产生的新的区域朝彼此放射状的扩展。

散布式。它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如在散布斑块中伐木或者在大块土地上以住宅的形式郊区化,会迅速消除原始土地类型中的大斑块,将新土地类型中大斑块的出现机会减到最小,并产生原始土地类型的临时网络。

几种景观变化的典型空间模式(Forman,1995)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的三个特征:

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

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3.1 景观发育

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

3.2 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

3.2.1 斑块(patch)

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

1. 斑块起源

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

1、环境资源斑块

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

2、干扰斑块

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3、残存斑块

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

4、引进斑块

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

1)种植斑块

2)聚居地

2. 斑块面积

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

2、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

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

3. 斑块形状

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

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

2、环状斑块

3、半岛

4. 斑块镶嵌

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

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

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过程 ppt课件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过程 ppt课件
如:大型停车场的热能向周围地区的散布,树种在母树周围萌生
时植物物种的扩张性生长。
等级扩散:物种从一个结点跳跃式地迁移到周围多个结点, 并在新结点周围作局部传播,当结点明晰可见时,该过程称为 等级扩散。(网络结点)
膨胀扩散:物质和能量在继续占据原位置的基础上扩大其分 布面积的扩散方式。
移位扩散:物质和能量离开某一地区移到另一地区的扩散。 (景观内的斑块之间,或者景观之间)
▪ 四、运动方向与距离
1、运动方向 斑块形状对景观的若干生态特征和现有物种均存在影响,
这种影响与物流方向和景观空间方向有关,这种相关称为相 互作用角。
物流方向与斑块长轴平行则对运动个体的阻截小,相反 则阻截大。P129图。 2、距离
运动效率与距离有关,考虑效率时不仅要考虑直线距离, 还要考虑时间距离。人类正日益依靠大量化石能源来使景观 “线性化”,以缩短时间距离。
第二节 景观生态流
一、概述 景观的功能就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
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以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 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对 另外一种景观元素施加控制作用。 景观生态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源和汇的观 点。
与景观生态流有关的两个重要概念
景观边界: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 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类似半透膜,能对进入 和要离开景观要素的生态流进行过滤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四部分景观生态过程及动态变化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四部分景观生态过程及动态变化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第四部分景观生态过程及动态变化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关系

✓格局——过程的关系

❖一般认为,景观空间格局会控制或影响着内部的生态过程,包括能量、物质、生物在景观中的运动,以及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系统过程。

❖景观格局本身是由景观中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特征所决定的。

✓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景观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形成自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四个方面。

❖大尺度上的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地貌)为景观格局提供了物理模板(格局对过程的制约作用。自然或人为干扰是一系列尺度上空间格局的主要成因。

❖景观格局的形成是多种生态过程多次作用的累积效果

✓景观过程概述

❖景观生态过程的本质:是景观流的发生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

❖景观过程的复杂性体现:不仅表现为景观流的载体和动力的不同,而且其源汇关系和运动方式既受景观要素特性的影响,又与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密切相关。

❖与景观格局有关的景观过程:景观破碎化过程、地球化学过程、迁移过程、土地废弃过程、景观人文干扰过程等。

✓景观生态过程的概念

❖对景观生态过程的认识目前尚未统一;

❖有人把干扰作为景观生态过程(Farina,1998);

❖有人把景观格局的变化当作生态过程;

❖多数学者认为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傅伯杰,2001)

❖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称为景观生态过程

一、景观生态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

1、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

景观生态学课件

景观生态学课件
缀块性(patchness) ➢缀块:连接和组合的意思 ➢缀块性:种类组成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 的关系 ➢缀块性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24/3/25
2024/3/25
6-30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24/3/25
6-31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24/3/25
6-1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景观及景观生态学概念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景观生态学基本术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24/3/25
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元素:
6-15
1 斑块(patch):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 元的块状区域;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机理。景观生态学通过对地表区域空间格局和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景观是指地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结构。而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体和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境中的空间分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

1. 空间尺度:景观生态学在地表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生物体和其生境之间的关系。从点尺度到面尺度,再到区域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2.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地带。边缘效应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分布、迁移和生态过程。研究边缘效应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斑块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斑块(即各种生境的区域)之间的尺度、形状和分布的变化过程。斑块的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应用方面:

1. 生态恢复和修复: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计划。通过改善斑块的连通性和提高边缘生境的质量,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适应。

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1.景观破碎化 定义: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 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和 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 镶嵌体的过程。 主要表现: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 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 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
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
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
C i P = 100% i S i
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 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B = P 100% i i
i=1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
A= (B -K ) 100% j j
j=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土地资源退化空间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土地资源退化总体演变特征及趋势
1991-2003年中国土地资源退化趋势
1991-2003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退化比例
2.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特征
沙漠化过程 石漠化过程 次生盐渍化过程 非农建设用地占用 森林砍伐过程 天然草地退化过程 湿地萎缩过程
四、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七章 景观生态学景观动态变化

第七章 景观生态学景观动态变化

二、景观稳定性特征
干扰是破坏景观稳定性的因素,但景观本身具 有稳定性的内部机制。 1.景观系统对物质流、物种流的开放性可增加 系统的抗性,促进其恢复过程。 2.景观的异质性可为系统在环境变化时或发生 干扰时的可塑性增加,并且在遭受干扰后容易 恢复原状。 3.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 4.干扰破坏后恢复的景观,其稳定性可能增加 (种类组成,系统结构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景观变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景观动态可从多方面下手,如景观各种要 素类型所占面积的变化、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 景观功能、生产力的变化。其中,最起码要考 虑的,是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的变化。在这方面, 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各种景观要素类型在一定时 期中面积的增减,并且要查清哪种景观要素在 一定时期中分别向其余各种景观要素类型转变 的百分率是多少,通常用转移矩阵的方法研究。

3. 恢复力(resilience):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 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另外还有人用抗性、持久性、振幅、偏
离、可塑性、滞性、韧性、恢复、弹性、 脆弱性等术语表达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景观稳定性可以看作干扰条件下景观的
不同反应。景观之所以稳定,是建立了 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对景观稳定的理解着重两方面: 1. 从景观变化的趋势来看景观稳定性; 2. 从景观对外部干扰的反应强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

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3、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4、内源比:板块的内部面积和外部面积之比。

5、漏斗效应:斑块的狭长形状外延部分成为半岛,在景观内可起到物种迁移通道的作用,

在半岛的前端,动物迁移路径的密度较高,这一现象叫漏斗效应。

6、本底: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

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7、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之间形成的

界面。

8、边际效应:也叫边缘相应。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

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方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

互作用的结果。

10、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呢形式,更多的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

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11、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也称尺

度外推。

12、敏感性: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关注程度的一个概念.

13、孔隙率: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板块数目,即斑块密度。

二、简答和填空。

1、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景观?

答: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

景色,景象。

2.什么叫景观生态学?

答: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

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

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

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

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

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

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2)景观生态评价;(3)景观生态规划设计;(4) 景观生态生态规划设计实践。4.德国科学家 C.Troll在景观生态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会重提他的科学贡献?

答: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

原因:

景观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

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

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

(二)干扰的性质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的生态影响主要反映在景观中各种自然因 素的改变,例如火灾、森林砍伐等干扰,导致景观 中局部地区光、水、能量、土壤养分的改变,进而 导致微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植物对土 壤中各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这样在一定时段内将 会影响到土地覆被的变化。其次,干扰的结果还可 以影响到土壤中的生物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 进而促进景观格局的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格局是各种景观生态 演变过程中的瞬间表现。然而由于生态过程的复 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地、直接地研究生态过 程的演变和特征。
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四、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五、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
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一)干扰类型与常见的干扰现象 1、干扰的类型
景观,景观连接度不Fra Baidu bibliotek定较小。
3.景观连接度与廊道的关系
景观连接度是一抽象的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 接度的一种表现方式,廊道和景观连接度没有直 接的关系,景观连接度的大小还取决于廊道的质 量。对于生物群体而言,景观连接度只有一种含 义,当景观连接度较大时,表明生物群体在景观 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比较容易,受 到的阻力较小。当景观连接度较小时,生物群体 在景观中迁徙、交换和觅食将受到更多的限制, 运动的阻力较大,生存困难。

【环境课件】景观生态学课件

【环境课件】景观生态学课件

21
浙江宁绍平原的水乡廊道景观
22
北京城区街道景观
23
英国伦敦城市景观
江南水田斑块
24
河流廊道景观
四川丘陵农业景观
25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
第1节 景观的有关概念
26
2.尺度(效应) 尺度: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变化间隔。(对象特征上) 是研究某对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研究者角度) 尺度常用范围或分辨率表示,尺度反映对事物细节的了解水平。
第1节 景观的有关概念
14
2.景观的综合定义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 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性的地理实体。广义 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等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触及到的地域空间。
❖ 空间单元(即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村庄、道路和河流等。 ❖ 可把包括农田、村庄和城市等的异质性地域称为一个景观。
❖ 是把森林本身看成是均质的;森林与农田之间是异质的。 ❖ 若把森林作为一个景观,森林是异质的,而组成森林的杨
树林、桦树林等是均质的。
第1节 景观的有关概念
wk.baidu.com
31
4.镶嵌性 镶嵌性:指各种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相互拚接形成的结构方式。
镶嵌的特征:景观要素间形成边界,连续空间被中断。 5.空间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按稳定性将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 ▪ 具有物理系统稳定性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低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高的景观要素
4.1.4 物种共存与斑块动态 物种共存的两种机制:平衡观点和非平衡的观点 1 )平衡观点: 从Gause的竞争排斥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
物种共存的基本机制。
这个观点包括两点内容:
我国的地貌 由三大阶梯组成 •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的外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和雪峰山之间。 • 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
3)山地地貌 (1)山坡地貌 山坡部位
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在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 带常堆积着由坡上面流来的沉积物,称之为坡积物, 这种地貌可称为坡积裙。特点:
• 纵剖面为下凹曲线,坡度为7-10度 • 坡积裙上部覆盖在坡上,下部堆积在山麓或盆地 边缘或河谷底部。 • 组成碎屑决定于基岩,磨圆性差。 • 由上到下,颗粒由粗变细。
2 )有人用准稳定性(metastability)来表达这种稳 定状态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 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平 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衡。 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并未 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
东西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 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 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
5.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1 )持久性(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抵抗力(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3 )恢复力(resilience)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 稳定性。 ▪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先锋 阶段最小。 ▪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 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1 )气候的意义 ➢ 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 气候影响土壤过程 ➢ 气候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气温(年均温、月均温、生长季长度和绝对低温等) 年较差是1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它随纬度而加
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洋大。
气温的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区的 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海洋对比和海拔高度
5 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变化。 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变化有快 有慢。
比如: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1978年的大 兴安岭大火,435万公顷。荷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围海造田、沙漠 化、滥伐森林等。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中度:使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 的波动,但是一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到 原有的平衡状态。
比如:连续几年干旱,河流干涸,气候正常, 恢复原有景观。
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比如: 小的森林火灾。
四种强度产生四种结果:波动、恢复、建立新 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5.2 影响景观变化的自然过程 5.2.1 气候
3)斑块动态
指的是相互隔离的斑块是变化的。
与斑块动态类似的概念是“流动镶嵌体” (shifting mosaic), 强调受到干扰的斑块在空间和 时间上的分布式均匀的,并且在总体上是平衡的。 一个景观是否平衡决定于两点: ▪ 群落特征和干扰事件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 ▪ 当干扰斑块相对于整个景观的面积,占的比重较
4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分布
5.2.2 地貌 1) 地貌的意义
▪ 地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 地貌影响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 ▪ 地貌影响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 2)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 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续地貌(外营力) 按地面高度和形态分: 平原 12% 丘陵 10% 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33% 高原 26% 盆地 19%
2 )非平衡观点: 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
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 维持物种共存的机制。 竞争排斥在自然界能否发生,有三个前提: ▪ 确实两个物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 ▪ 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 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
的时间为止
干扰的作用: ▪ 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 ▪ 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 止竞争排斥的发生。 ▪ 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 斑块,就可以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小时。
5.1.5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1)作用力的种类
❖ 人力 比如:采伐、造林、灌溉等
❖ 自然力 ▪物理力(比如:地震、洪水、台风) ▪ 生物力(比如:病害、虫害)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 极度:产生新景观。比如:地震 衡量某一景观变成另一景观的标准:
▪ 某一景观要素成为本底 ▪ 几种景观要素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发生了非常大 的变化 ▪ 景观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 变化,只是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耕作
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纹沟: 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 特点:经耕作后消失 细沟: 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 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 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宽0.5m,深0.1-0.4m,长几 十米。
切沟: 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 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 剖面有明显谷缘。宽、深1-2m,长几十米。 冲沟: 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 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 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冲沟进一 步发展,河床剖面逐渐变缓,沟底平坦,称坳沟。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 逐渐递减。
降水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型、冬雨型、夏雨型 郞格雨量指数: R=N / T, N年降雨量,T年均温 德马通干燥指数:I=P / (T+10), P年雨量,T年均温,I<5, 纯荒漠,I=30森林气候 柯本干燥限界: 全年雨量均匀:r≤2(t+7) 夏雨型:r ≤2(t+14) 冬雨型:r ≤2t, r降雨量, 温度 小于该值为干燥气候,大于该值是湿润气候;在为干 燥气候时,雨量小于该值的一半时为沙漠气候,否则 为草原气候。
▪ 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 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又一个种占优势。
▪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 所组成。 生态位,是物种的特性,指一个种与其周围环境的 关系总和。 从植物角度可分为四种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植物对物理自然因素的要求 生活型生态位:包括个体大小、生产能力等属性。 季相生态位:季节格局变化 更新生态位:成熟个体被下一代代替过程中为达到 成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可能表现在种子生产、散 布、发芽、生长等各个方面。
形成原因:
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 变化等。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 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 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 (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45 °之间,
我国物候规律:1)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 渐迟,纬度差1度,延迟5-3天,夏季,开花期, 向北差1度,延迟1-2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 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2)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 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季差异减少。
3)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 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 累加之和。 积温的作用: ▪ 研究热量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 ▪ 研究各种植物对热量要求的差别 ▪ 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时期
温暖期:春季0℃到秋季0 ℃之间的时期,其余 时期为霜冻期。 大多数树木或冬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时期为5 ℃ 左右,所以湿度高于5 ℃的时期为生长期。
形成原因: 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
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 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
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 透水性差。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 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 为河流阶地。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 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 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 指导农时 ▪ 制定农业区划
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 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 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 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原始自然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自然→人工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5.1.1 景观变化曲线
Forman & Godron 用3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3)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 度,边缘的坡度可达5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20003000km2 黄土墚 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 黄土峁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5.2.3 土壤 1)土壤的意义
• 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可生长植物。 • 它提供给植物水、营养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 它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 • 是建筑上的基础材料 2)土壤的性质 (1)土壤厚度和土壤物理性 土壤厚度影响植物利用的空间,也就是水分和费力的 最大限度。不同地区土壤厚度不同,阳坡薄,阴坡厚, 上部薄,下部厚。与侵蚀相关。
山坡方向和位置
(2)河谷地貌 河谷-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
河漫滩: 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形成原因: 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
相关。 结构:
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 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 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洪积扇: 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坡度 坡度决定土地利用种类,坡度大小决定于土壤
机械组成、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和盖度。 坡度的等级:
平坦地(5° 以下) 缓坡(6° -15° ) 斜坡(16° -25° ) 陡坡(26° -35° ) 急坡(36° -45° ) 险坡(45° 以上)
山坡的形态 剖面和海拔上的凸形、凹形和线形组成12种山坡的形态
(a)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1000年内预测的生 物量变化
(b)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400年来的变化 (c)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22年间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5.1.2 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 )LT-SRO和LT-LRO稳定曲线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是相对的,景观参 数的长期变化成水平状态,并且在其水平线上下波 动,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征的,我们认为是 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