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之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学景观三要素
景观生态学景观三要素1. 引言好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景观生态学。
别担心,不是那种严肃得让人打哈欠的学问,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探索。
你知道吗,景观生态学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
简单来说,景观生态学关注的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三大要素:景观、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
听起来有点复杂?没关系,咱们一个一个慢慢拆开来,聊得轻松一点。
1.1 景观首先,咱们得从“景观”说起。
这个词听上去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是咱们眼前看到的那些自然和人造的元素的组合。
想象一下你走在公园里,周围有高大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鸟儿在枝头唱歌。
哎呀,这些不就是景观吗?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小世界”,让你不禁想深吸一口气,感受那份清新。
而且,景观可不是静止的,它们随着时间和季节变化而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春天的花开得绚烂,夏天的树叶绿得发光,秋天的落叶飘零,冬天的白雪皑皑,样样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探索。
1.2 生态过程接下来,咱们聊聊“生态过程”。
简单点说,就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那些变化和互动。
就像大自然的“日常工作”,每一个元素都在为这个大家庭的运转而努力。
比如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又通过吃这些植物获得能量,接着它们的粪便又成为了土壤的营养。
这一来一往,简直就是生态界的“你来我往”。
再说说那些自然现象,比如洪水、干旱和火灾。
听起来有点可怕,但这些其实都是生态过程的一部分。
它们能让某些植物种子更容易发芽,促进生物多样性。
大自然就像个调皮的小孩,时不时地制造点“惊喜”,让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彩。
2. 生物多样性好了,最后咱们得聊聊“生物多样性”。
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很重要,是不是有种“闻之色变”的感觉?其实,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派对,每种生物都是其中的参与者,缺了谁都不行。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可不小,想想看,如果只有一种植物,那不仅没意思,生态系统也会变得脆弱。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pdf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一、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理解景观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并提供可持续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
本文将介绍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可以了解景观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过程的响应。
2.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生态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3.景观变化: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变化的原因和模式,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景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评估景观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关键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种群的稳定。
2. 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学为土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此外,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基础设施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3. 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可以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通过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恢复策略。
例如,通过恢复破碎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
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四、总结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机理。
景观生态学通过对地表区域空间格局和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景观是指地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而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体和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境中的空间分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1. 空间尺度:景观生态学在地表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生物体和其生境之间的关系。
从点尺度到面尺度,再到区域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2.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分布、迁移和生态过程。
研究边缘效应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斑块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斑块(即各种生境的区域)之间的尺度、形状和分布的变化过程。
斑块的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应用方面:1. 生态恢复和修复: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计划。
通过改善斑块的连通性和提高边缘生境的质量,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适应。
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分布和迁移,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
保留和恢复物种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4. 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可以评估和量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如提供食物和水源、调节气候和洪水、提供休闲和文化价值等。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读书笔记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读书笔记—GIS0901 赵建平 200930320090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景观变化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驱动力研究对于理解景观变化的实质进而预测景观变化的趋势非常重要。
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称为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
任何景观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绝对稳定或绝对静止的景观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景观变化的动力来自景观本身,也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促使景观发生变化的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就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换言之,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是指导致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尽管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随着研究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
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地貌与气候等自然因子和人口、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人文驱动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其主导作用;而在中小尺度上,植被与土壤和技术革新等因子其主导作用。
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两类。
自然驱动因子中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被认为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类型;人文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因子。
在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这两种驱动因子往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挥不同层次的功能。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系统存在着主导驱动力与非主导驱动力的区别,对其进行判别是总结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
目前所运用的判别方法主要是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这几天在佃老师的要求下我阅读了几篇有关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现在选择三篇总结如下:。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1.数据
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化的信息,可以监测到土地退化的发生或发 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县为单位的, 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
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
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 能高的土地资源类型向难以利用或生产力极 低的沙地、裸土地、盐碱地和非农用地等类 型的转化过程,另外还包括陆地“三大”生 命支持系统——森琳、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 的丧失过程。
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
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
C i P = 100% i S i
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 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n
B = P 100% i i
i=1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
A= (B -K ) 100% j j
建立定量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定量化) (1)选用适当的数学方法 (2)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3)估计参数值 (4)编写计算机程序 (5)确定模拟的时间步长 (6)运行模型,获得最终结果
模型检验 模型确认(model verif ication) :仔细检查数学公式和计 算 机程序 模型验证(model validat ing) : (1)对模型结构和变量间关系合理性的检验 (2)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值的直接比较 (3)模型的敏感性分析(sensitiv ity analys is ) (4)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
第二节 土地/景观变化模型
一、模型的含义
• 模型的定义 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或简化; 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 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 关系的表述。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1.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各种指数,对景观的面积、形状、分布和连通性等进行描述。
常用的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数量指数、边缘密度指数、形状复杂度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的整体特征,并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比较。
2.分级分析法
分级分析法是一种将景观格局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能够揭示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
通过对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和形状等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景观格局数据。
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的影响。
3.空间模型分析法
空间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斑块扩散模型、斑块连接模型和斑块生长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景观格局对种群扩散、基因流动和景观连通性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
4.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它将景观格局与其他环境变量进行集成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GIS软件对景观格局数据进行处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景观格局与环境
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GIS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之,景观生态学的四种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法、分级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共同揭示了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旨在将景观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全面探讨和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的景观环境,通过对景观元素的研究,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景观演变,景观格局,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过程,人类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和景观治理等。
针对不同的景观环境,景观生态学研究涉及到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景观元素与外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依据是形成景观格局的自然力学原理,如气候变化、山水流面、地形地貌等,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目的是以景观格局为出发点,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管理模式。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主要有: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和景观治理三个方面。
景观规划是综合利用景观熔点、生态线等概念,结合景观生态学和其他技术要求,制定出完整的景观规划方案。
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规划方案,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以实现预定的景观效果。
景观治理是针对生态恢复、景观景观保护、景观优化等目的,以景观技术为支撑,采取有效的景观管理措施。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复杂而有效的研究领域,它既能够探索景观环境变化的规律,又能够提供有效的景观管理措施,为景观规划、设计
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人类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景观生态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景观变化曲线的特点
景观变化曲线的特点景观变化曲线是描述一个地区或一个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它可以通过观察这个地区或对象的特征,从而了解其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
景观变化曲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景观变化曲线通常具有一定的趋势性。
一个地区或对象经历的变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发生的。
因此,景观变化曲线往往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趋势线。
例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建筑面积等指标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而不是突然暴增。
其次,景观变化曲线上通常存在着波动。
虽然一个地区或对象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增长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波动可能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例如季节变化、经济周期等。
因此,在观察景观变化曲线时,我们需要关注这种波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第三,景观变化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出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斜率是描述曲线在某一点的变化速度的指标,当斜率较大时,表示变化较快;当斜率较小时,表示变化较慢。
通过观察景观变化曲线的斜率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最后,景观变化曲线的形态多样性。
不同的地区或对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目标等因素的不同,其景观变化曲线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有的曲线可能相对平缓,代表着稳定的发展趋势;有的曲线可能呈现出剧烈波动,代表着变化频繁的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和理解景观变化曲线的形态。
总之,景观变化曲线是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对象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和分析景观变化曲线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规律,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要准确绘制景观变化曲线,需要搜集准确的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确保曲线表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实地调研,深入理解和解读景观变化曲线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修复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破坏。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及其重建自然景观,景观生态学和景观修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实践领域。
本文将探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与景观修复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以自然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景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优化管理和保护自然景观的方法。
景观生态学首先通过对景观的景观组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而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和影响。
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景观生态学能够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机制。
景观修复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人为手段恢复和提升已受损景观的生态功能的方法。
景观修复的目标是重新建立起受扰动的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恢复到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特性。
景观修复通常包括多种手段,如植被恢复、水体修复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重建自然景观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和景观的景观生态系统服务。
在景观修复中,树木的植被修复经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树木不仅可以提供阴凉和栖息地,还可以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土地保持。
在城市环境中,树木的种植和保护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城市景观的美观性以及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至关重要。
因此,在景观修复中,应该重视树木的选择和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
除了树木植被修复,水体修复也是景观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地区的水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水体修复,可以恢复水体的水质、水生态系统以及水体对整个景观的影响。
水体修复通常包括水源保护、湿地恢复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管理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改善景观的整体生态功能。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量指标;适合定量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包括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包括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来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如下:1. 联系和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影响生态过程的进行,而生态过程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景观的格局演化。
例如,人类活动导致景观的大规模碎片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连通性,进而影响了生态过程,如物种迁移、食物链的稳定性等。
2. 尺度和层级:景观生态学研究通常涉及到多个尺度和层级,从微观的个体和种群层级到宏观的景观和区域层级。
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景观生态学要综合考虑和分析不同尺度和层级上的信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动态变化。
3. 模式与过程:景观生态学强调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模式是指景观格局的空间组织特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模式和过程相互作用和互相决定,共同塑造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景观生态学要研究和揭示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 功能与服务:景观生态学关注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景观的生态功能是指景观提供的生态系统过程,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碳循环等。
景观的服务价值是指景观对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大气净化、自然风景、休闲娱乐等。
景观生态学要研究和评估景观的功能与服务,以支持景观的可持续管理和规划。
5. 生态系统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可持续管理包括保护和恢复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等。
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格局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的关系的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引言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的关系。
景观格局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二、景观格局的评价指标1. 斑块面积与斑块个数:斑块面积和个数是评价景观格局的重要指标,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2. 斑块形状及边界:不同形状和边界的斑块对物种迁移、扩散和遗传流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3. 斑块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斑块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会影响到物种的迁移和扩散能力,对于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三、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1. 斑块面积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大面积的斑块可以容纳更多的物种,而小面积的斑块则容易导致物种灭绝和生境破碎化。
2. 斑块形状与物种丰富度:复杂且规则的斑块形状有利于物种迁移和扩散,从而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3. 斑块间的距离与物种相似性:较近的斑块间的距离有助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迁移,从而增加物种相似性。
四、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1. 斑块间的连接性:互相联系的斑块能够增加种群的稳定性,减小物种灭绝的风险。
2. 孤岛效应:孤立的斑块容易导致物种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从而影响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
3. 边界效应:边界具有独特的生境条件,对于一些物种来说可以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栖息地,但也可能导致物种入侵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五、景观调控与保护1. 景观规划: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增加斑块间的连接性,减少孤岛效应和边界效应,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恢复和保护。
2. 保护区网络建设:建立保护区网络可以增加斑块的面积和个数,提高物种多样性和保护效果。
3. 生态走廊的建设:生态走廊可以连接不同的斑块,促进物种迁移和遗传流动,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和其他学科。
它研究的是景观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以及这些生态系统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中的各种生态要素,如植被、土壤、水文、动物和人类活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如何提供给人类各种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质改善、土壤保护、食物生产、自然资源保护等。
景观多样性指的是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等。
景观变化是指景观中的各种生态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景观生态过程指的是景观中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过程,如物种迁移、群落结构变化、物种多样性变化、群落多样性变化等。
景观生态系统指的是景观中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等。
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是指景观生态学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如景观规划、景观修复和恢复、景观设计等。
景观生态学在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是指景观生态学如何支持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如景观评估、景观规划、植物选择、植物保护、植被恢复、动物保护等。
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前言】生态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其发展与现代化的城市化、经济化、社会化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的研究是生态学的核心,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研究都离不开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粗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评价三个角度来探究景观格局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正文】一、粗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既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模拟景观格局变化、预测景观格局演变趋势以及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包括基于空间分析的景观指数和基于时空变化的景观动态分析方法两大类。
基于空间分析的景观指数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面积分维度指数、出现间隔距指数、周围引力指数等等,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景观动态分析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分析、数量化细胞自动机、基于统计模型的分析、生态空间分配评估等等。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环境评价、生态修复、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几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1、环境评价: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环境评价中的生态系统评估,特别是几条河流流经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等。
2、生态修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挖掘生态修复中疏林养护等等问题的深度,以便探究如何开展生态修复。
3、森林防火: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森林火险监测和预防,提高环境安全性。
4、自然保护区规划: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保护区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5、城市规划: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确定城市质量,从而提高城市的绿色化和生态效益。
三、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评价目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关键数据缺失问题:景观格局分析需要大量的生态数据支持和GIS培训,其中涉及到用到大量的模型参数、经验参数等,所以数据缺失或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
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研究
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研究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由生物群落、土地利用、气候等因素构成的景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等诸多方面,尤其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为主题,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价值。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生物群落、土地利用、气候等因素构成的景观,在景观尺度上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等多个方面。
景观生态不只研究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还关注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连续性和连通性,研究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
景观生态学将生态学研究从点标度拓展至空间尺度,将传统的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提高到景观水平,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学有许多研究方法,包括景观分析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模型分析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1. 景观分析技术景观分析技术是通过对景观的格局和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不同景观格局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对景观要素的分类、测量和统计分析,能够获得分析结果,了解景观中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生态过程的变化。
其中最常用的景观指数有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路径长度指数、边缘密度指数、面积分维数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用于评估景观格局对于生态过程的影响。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在空间上获取景观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推测出地表和地表以下的环境特征和过程的方法。
遥感技术常用于获取景观的生态信息,包括植被类型、植被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高程等。
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海量的数据,结合GIS技术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深入地了解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3. GIS技术GIS技术是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通过对地理实体进行特征抽象、规约和编码,实现快速呈现和分析数据,对研究生态系统、制定环境规划、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景观生态学第1章景观生态学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景观生态学第1章景观生态学的特点与发展现状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大尺度地理空间上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景观结构、功能、过程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有:1.综合性:景观生态学综合了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理解和解释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尺度性: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大尺度的地理空间,涉及从局部景观到区域尺度的多个尺度层面。
它强调了景观层级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性。
3.系统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网络。
它强调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反馈。
4.应用性:景观生态学不仅关注理论研究,还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管理和规划决策的应用价值。
它为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支持。
目前,景观生态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关注。
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空间统计方法等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这些方法的应用为对大尺度生态过程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2.跨学科合作的增加:景观生态学涉及多个学科的基础和理论,因此跨学科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社会科学家、规划师等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加,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3.理论框架的完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从最初的景观格局与过程模型到现在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不断丰富了对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解和解释。
4.应用领域的拓展:景观生态学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为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 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平 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衡。 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并未 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
形成原因: 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
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 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
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 透水性差。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 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 为河流阶地。
形成原因:
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 变化等。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 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 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 (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45 °之间,
1 )气候的意义 ➢ 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 气候影响土壤过程 ➢ 气候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气温(年均温、月均温、生长季长度和绝对低温等) 年较差是1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它随纬度而加
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洋大。
气温的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区的 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海洋对比和海拔高度
东西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 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 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
我国物候规律:1)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 渐迟,纬度差1度,延迟5-3天,夏季,开花期, 向北差1度,延迟1-2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 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2)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 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季差异减少。
3)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 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3)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 度,边缘的坡度可达5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20003000km2 黄土墚 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 黄土峁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5.2.3 土壤 1)土壤的意义
• 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可生长植物。 • 它提供给植物水、营养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 它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 • 是建筑上的基础材料 2)土壤的性质 (1)土壤厚度和土壤物理性 土壤厚度影响植物利用的空间,也就是水分和费力的 最大限度。不同地区土壤厚度不同,阳坡薄,阴坡厚, 上部薄,下部厚。与侵蚀相关。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原始自然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自然→人工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5.1.1 景观变化曲线
Forman & Godron 用3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5.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1 )持久性(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抵抗力(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3 )恢复力(resilience)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 稳定性。 ▪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先锋 阶段最小。 ▪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 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坡度 坡度决定土地利用种类,坡度大小决定于土壤
机械组成、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和盖度。 坡度的等级:
平坦地(5° 以下) 缓坡(6° -15° ) 斜坡(16° -25° ) 陡坡(26° -35° ) 急坡(36° -45° ) 险坡(45° 以上)
山坡的形态 剖面和海拔上的凸形、凹形和线形组成12种山坡的形态
5 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变化。 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变化有快 有慢。
比如: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1978年的大 兴安岭大火,435万公顷。荷兰的围海造田、沙漠 化、滥伐森林等。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 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 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 指导农时 ▪ 制定农业区划
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 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 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 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
山坡方向和位置
(2)河谷地貌 河谷-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
河漫滩: 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形成原因: 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
相关。 结构:
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 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 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洪积扇: 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纹沟: 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 特点:经耕作后消失 细沟: 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 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 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宽0.5m,深0.1-0.4m,长几 十米。
切沟: 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 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 剖面有明显谷缘。宽、深1-2m,长几十米。 冲沟: 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 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 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冲沟进一 步发展,河床剖面逐渐变缓,沟底平坦,称坳沟。
小时。
5.1.5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1)作用力的种类
❖ 人力 比如:采伐、造林、灌溉等
❖ 自然力 ▪物理力(比如:地震、洪水、台风) ▪ 生物力(比如:病害、虫害)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 极度:产生新景观。比如:地震 衡量某一景观变成另一景观的标准:
▪ 某一景观要素成为本底 ▪ 几种景观要素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发生了非常大 的变化 ▪ 景观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 变化,只是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耕作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 逐渐递减。
降水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型、冬雨型、夏雨型 郞格雨量指数: R=N / T, N年降雨量,T年均温 德马通干燥指数:I=P / (T+10), P年雨量,T年均温,I<5, 纯荒漠,I=30森林气候 柯本干燥限界: 全年雨量均匀:r≤2(t+7) 夏雨型:r ≤2(t+14) 冬雨型:r ≤2t, r降雨量, 温度 小于该值为干燥气候,大于该值是湿润气候;在为干 燥气候时,雨量小于该值的一半时为沙漠气候,否则 为草原气候。
(a)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1000年内预测的生 物量变化
(b)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400年来的变化 (c)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22年间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5.1.2 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 )LT-SRO和LT-LRO稳定曲线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是相对的,景观参 数的长期变化成水平状态,并且在其水平线上下波 动,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征的,我们认为是 稳定的。
4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分布
5.2.2 地貌 1) 地貌的意义
▪ 地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 地貌影响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 ▪ 地貌影响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 2)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 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续地貌(外营力) 按地面高度和形态分: 平原 12% 丘陵 10% 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33% 高原 26% 盆地 19%
▪ 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 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又一个种占优势。
▪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 所组成。 生态位,是物种的特性,指一个种与其周围环境的 关系总和。 从植物角度可分为四种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植物对物理自然因素的要求 生活型生态位:包括个体大小、生产能力等属性。 季相生态位:季节格局变化 更新生态位:成熟个体被下一代代替过程中为达到 成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可能表现在种子生产、散 布、发芽、生长等各个方面。
5 )按稳定性将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 ▪ 具有物理系统稳定性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低的景观要素 ▪ 准稳定性高的景观要素
4.1.4 物种共存与斑块动态 物种共存的两种机制:平衡观点和非平衡的观点 1 )平衡观点: 从Gause的竞争排斥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