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一、名词解释1.继承和革新答:继承和革新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继承,即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革新,即文学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象的变化,必须在既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和超越前人的作品。
继承和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2.通感答:通感本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的感觉的相互作用或转移,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而得到加强,如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甜美”的感觉,有些色彩会引起人的“冷或暖”的感觉。
在文艺创作中,作家艺术家将通感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以突破对事物的一般的经验感受,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正确运用这一手法,能使艺术形象更富有魅力。
二、简答题1.简述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
答:(1)王夫子简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学思想①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了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②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③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a.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
一、简答题
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
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简述石涛的山水画特色。
答: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山水画特色具体表现为:
(1)石涛画作苍郁恣肆
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己法,又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感。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适。
或细笔勾勒,很少擦;粗线勾斤,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
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鹦,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代表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等,能够反映石涛山水画的特色。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1)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会,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构成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由“道”“气”“心”“舞”“悟”“和”构成,具体体现为:
①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体现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并不像西方那样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而是把精神和物质浑然一体,认为这就是宇宙天地本来的状态,而其中精神又起着绝对作用。
因此,精神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
②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另—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③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以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心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表现性的特点。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④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
渗透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因此,宗自华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舞”可谓中国艺术外在形式的共同特点,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国艺术的形态。
“舞”把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精神从生命化推向彻底形式化。
由此,道的精神一气的生命一舞的形态,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整体结构。
⑤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注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要达到“悟”的境界,除了艰苦的探索和辛勤的实践之外,审美主体还必须将自己的心灵从各种外在和内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澄怀味象、乘物游心、扫除杂念、涤荡心胸,始终保持自由愉快。
⑥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2.列举几种中国古代主要的艺术批评理论。
答:中国古代主要的艺术批评理论包括“传神论”“六法论”“南北宗论”“书画同源论”。
(1)传神论
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对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传神,当时是针对画人物画提出的。
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
五代以后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2)六法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六法分别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3)南北宗论
晚明文人画家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山水画的不同风格。
他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至元四家为南宗正传;赵伯驹和李、刘、马、夏为北宗。
极力推崇南宗为画家正统,贬斥北宗为行家画。
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明末、清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书画同源论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后者曾经成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
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于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
味和审美意义。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