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
《〈孟子〉两章》学习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作家作品简介《〈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字米粟(sù)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畔之:畔,通“叛”二、词【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孟子二章资料总结大全
《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2、《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共七篇。
二、文章主旨1、《鱼我所欲也》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取义”。
2、《舜发于畎亩之中》通过列举六个饱经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重任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又从个人发展、国家命运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鼓励人们用于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三、《鱼我所欲也》内容分析1、论证过程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层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从正面论证,说明义重于生,为了义可以死,宁死不做不义之事。
第二层假设推理,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在此基础上用一句话对上文进行总结,即“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使舍生取义的主题升华。
第三层送正面举例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证明“义重于生”的观点。
第三段,首先举例“万钟”,从反面说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义”之举,与上一段中的“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然后作者又运用对比论证“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形成对比。
最后用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2、孟子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答: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用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孟子》两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孟子》两章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5.空乏..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
二、重点虚词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二章,是本书的开篇,称为“天下篇”,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开始。
本文旨在对孟子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有善良的倾向。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进一步阐述,只有在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受到损害时,人的本性才可能受到污染,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性,以充分发挥人的善良品质。
2. 人可远大:孟子强调人的可远大,即人拥有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反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方式。
他说:“人能养生,且知止足,可以远大也。
”3. 人性不能自足: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人性不能自足,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他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人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纠正和巩固本性。
4. 道德观念:孟子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他把“仁”视为人性的本质,认为必须根据仁义来统治人民。
同时,他认为,智慧和信任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5. 经济观念:孟子认为,经济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必须注重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有序的经济政策。
6. 政治观念:孟子的政治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稳定且长久,必须通过德治来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7. 治国理政:孟子的政治理论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能够按照正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繁荣和稳定。
8. 安全观念:在安全方面,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建设,强化边防防线,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力的军队。
9. 社会秩序: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和谐、公正和规范的基础上。
21 《孟子》二章 要点归纳
21 《孟子》二章要点归纳(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1 《孟子》二章要点归纳《富贵不能淫》【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外患者:出.则无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完整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内容:4.解词: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色: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鱼我所欲也》总结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孟子〉二章》课后小结(打印版)
《〈孟子〉二章》课后小结一、文学常识。
1、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2、《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王道”“仁义”“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4、相关成语: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二、正音⑴夫(fú)环而攻之⑵亲戚畔(pàn)之⑶米粟(sù)非不多也⑷舜发于畎(quǎn)亩⑸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⑹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⑺入则无法家拂士(bì)⑻曾(zāng)益其所不能⑼行拂(fú)乱其所为三、通假字⑴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⑶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四、古今异义⑴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⑵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⑶亲戚畔.之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⑷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⑸降大任于是.人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⑹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⑺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五、一词多义国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⑵国恒亡国家利⑴地利不如人和有利⑵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于⑴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⑶征于色在⑷生于忧患由于,在发⑴发于畎亩被任用⑵发于声表现拂⑴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城⑴三里之城内城⑵城非不高也城墙六、词类活用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⑶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⑸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外⑹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用法,使…坚固。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可打印修改)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 而不胜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 其心志5、人恒过 /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
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 ;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
命: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通假字】往之女家:【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3.比分析孟子所的“妾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富威” 句的意。
5.“是焉得大丈夫乎”和“此之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 富不能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理解孟子提出的“富,,威” 一大丈夫的准富的候不能被其迷惑,不能使其改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不能使其屈服。
才叫大丈夫。
无境遇如何,都不能改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世度与原,在物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刻注意。
孟子二章知识点
《孟子二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提出仁政的思想观点。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政治活动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一、解释加点字三里之.城:的环.:围池.:古、护城河今、池塘兵革..:兵指兵器,革甲胄,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域.:限制固.:巩固。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之,占地利的城市。
威.:形容词作动词震慑道.:仁政;得道..:实行仁政;得道者..:之,到;至,极点。
...:实行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畔.:通叛,背叛;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天下顺之..:顺,归顺;之,实行仁政的君主;故.君子有不战:故,因此;二、课文理解作者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提出战争的三个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通过列举占天时,却攻城不胜的事例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作者又列举占地利却弃城而跑的事例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作者又通过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进一步论述地利不可依的道理。
然后作者又提出如何获取人和,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有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没人帮助他)。
施行仁政的好处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实行仁政的坏处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
“道”在孟子的心中代表着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张,在今天,它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
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得到人们的支持,而做不正义的事被人们反对。
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这可以用失道者寡助来形容它的处境,而中国推行和平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可以用得道者多助来形容。
(完整word)《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文学常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编著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一、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二、一词多义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道路)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四、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五、课文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和课文有很多,想要把东西记得牢固,不多背诵几遍是不行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编著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必敬必戒(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道理)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
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答:“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于:从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这里是被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是:这,这样降:下达大任:重大使命
4.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
三、古今异义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比方
2.然后知生于忧患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士官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四、一词多义
1.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发于声(显露、流露)4.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五、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5.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
六、课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七、根据要求填空默写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的句子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外部条件)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八、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结论。
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6.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九、课文脉络图示
景春的标准富安居而天下熄
一怒而诸侯惧
公孙衍、张仪
贵驳: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不
孟子的标准
能富贵不能淫
淫立:
生
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摆事实引用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忧
患
,
死个人成才——正面论述于
讲道理
安
乐
推广到国家——反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