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之欧阳语创编

合集下载

全国理综1卷化学之欧阳法创编

全国理综1卷化学之欧阳法创编

2019全国理综1卷化学时间:2021.03.09 创作:欧阳法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a1=1.1×10−3 ,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完整版.doc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完整版.doc

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

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

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

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

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

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

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

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

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2021高考化学培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学案及训练

2021高考化学培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学案及训练

2021高考化学培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学案及训练一、常考与化学有关的经典史料或诗词分类释义1.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3)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

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点较高。

(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一种合金。

(5)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语意为红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HgS。

(6)《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

(7)《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结合中学化学中从草木灰中提取K2CO3实验,可知这里的“石碱”是指K2CO3。

(8)《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

”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里所说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9)《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碘酒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这里的“刀创水”指的是碘酒。

(10)《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强水”化学性质活泼,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和矿石,硝酸具备这种性质特点,因而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文化与物质变化(1)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古代化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化学知识也就逐渐积累起来。

本文将就古代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化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历史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文献中,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化学知识也就逐渐开始形成。

从古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古代化学家有吕氏、鲁班、端木赤等。

吕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炼金术士,他在《吕氏春秋》中详细记载了很多炼金术的知识和经验。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木工大师,他在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而端木赤则是一位著名的药理学家,他在《淮南子》中详细记载了很多关于药物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说,这些古代化学家的成就为古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代化学的研究也逐渐由自然科学向实用科学转变。

在汉代,官方机构开始设立金石学官,专门负责研究金属和石头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另外,医学也开始蓬勃发展,药学科学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到了唐代,中国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火药技术、玻璃技术等也夺得了重要的成就。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化学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成熟,并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包括:1、炼金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炼金术是一种通过炼制金属来制造金属、宝石或药物的技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炉火、锅具等工具,加热某种物质,使其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得到所需的金属、宝石或药物。

古代炼金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属冶炼、宝石制作和药物提炼等技术的发展。

2、药学:古代中国的药学是古代化学的又一重要成就。

古代药学主要研究天然药物的收集、鉴别、加工和制作等技术。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古代化学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其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化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等。

1. 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化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金石学、火药学、药物学等。

在中国古代化学中,最为著名的是炼金术,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并在汉代得到发展。

炼金术包括金属冶炼和药物制备两个方面,对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药物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印度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后来与希腊古代化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化学体系。

印度古代化学在药物学、冶炼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对全球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希腊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阿那克西美尼斯、伊拉克里特斯、德摩克利斯等著名化学家。

希腊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希腊古代化学对欧洲中世纪以及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化学的理论古代化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子论、元素理论、炼金术等。

1. 原子论原子论是古代化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组成的。

古希腊化学家德摩克利斯、阿那克西美尼斯等提出了原子论的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独立的质量、形状和大小。

这一理论对后来现代化学的原子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元素,这就是元素理论。

希腊古代化学家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化学元素的研究基础。

3. 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将低级物质转化为高级物质,包括黄金制备、药物研制等。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中将我国古代化学渗透进来,即陶冶了化学情操,也将古代文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一类题型,因为这是科学语言和古汉语言文学的碰撞,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外国科学思想的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一类题型不会太难,但是非常有趣。

做这一类题,其实主要依靠的还是化学基础知识,至于文言文的理解,倒在其次。

例如下面这道题:
并不需要知道通篇文章的意思,只要理解“朱”是大红色,就可以选择答案了。

A答案本来并不常见,我们可以利用排除法,B答案铜为紫红色,并且不能染色,不会出现“近朱者赤”的现象。

C答案氧化亚铜为砖红色。

D答案为三氧化二铁为红褐色。

这样可以将B C D都排除,所以大红色朱砂一定是A,硫化汞。

化学中考必备资料之欧阳治创编

化学中考必备资料之欧阳治创编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高三专题——“古文”型化学与生活专题

高三专题——“古文”型化学与生活专题

高三专题——“古文”型化学与生活专题一、单选题1.《周易参同契》中对某金属的性历进行了精彩的操述“得火则飞,不见尘埃。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该金属可能为A.Fe B.Cu C.Hg D.Au【答案】C2.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C.《本草纲目》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D.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答案】A3.《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B4.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萄萄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盐酸,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C.“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火树银花”涉及到焰色反应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生紫烟包含了物理变化【答案】B5.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

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D.唐未《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答案】A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化学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化学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化学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化学引用如下:1、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 ,即CaCO3高温分解的产物。

2、“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化学成分分别是纤维素和蛋白质。

3、“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火树银花”,描述了金属元素焰色反应的现象。

4、《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种方法是蒸馏。

5、《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

是指硝酸钾的性质不稳定,硝酸钾虽不能自然但不能撞击,如果撞击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相激火生”是指爆炸。

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以此法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利用了萃取原理,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过滤,文中涉及的操作均为物理方法。

7、《本草经集注》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是利用焰色反应来辨别真假硝石。

8、“升炼轻粉(Hg2Cl2)法”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 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

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开于盆上矣。

其白如雪,轻盈可爱。

一两汞,可升粉八钱。

文中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

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饵丹”、“柔丹”和“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 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汞的氧化物HgO。

10、《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此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11、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之欧阳歌谷创编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之欧阳歌谷创编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欧阳歌谷(2021.02.01)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高考化学古文题知识点

高考化学古文题知识点

高考化学古文题知识点近年来,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高考化学科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文题。

很多考生对这类型题目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本文将对高考化学古文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古文题的特点高考化学古文题是指在试题的题目、选项或解答中引用了古代文献的原文或部分内容,考查考生对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类题目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在选择题或解答题的形式。

古文题的出现,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思想的理解,既考察了对科学史的知识掌握,又考察了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古文题的解题技巧1. 熟悉古人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古代著作以及相关专业书籍,深入了解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古代科学家的思想观点和实验方法,理解其科学思维方式和推理过程。

2. 掌握古文科学名词的解读古文题常常使用了一些古老的科学名词或表述方式,需要考生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向老师请教,逐渐积累对古文科学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注重文句的细节分析古文题往往会通过一些细节来进行考查,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和分析文句的含义。

可以从句子结构、词义、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的化学知识。

4. 多做综合练习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多做一些综合练习题,提高对古文题的应对能力。

可以通过参考历年高考试题和模拟考试题进行练习,熟悉不同类型的古文题目,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常见的古文题类型1. 名词类题目此类题目常常是出现了一些古代科学家提出的名词或定义,要求考生根据古文中的描述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时需要理解名词的具体含义和相关概念,将其与现代化学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

2. 实验方法类题目古代科学家在实验方法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考生需要根据古文中描述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理解其实验目的,分析其实验步骤,把握实验结果及其涵义。

3. 思想观点类题目古代科学家在化学研究中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而这些思想观点常常被引用在古文题中。

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之欧阳治创编

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之欧阳治创编

无机推断题复习无机推断题是在化学学科的历次高考改革中始终保留的一种基本题型,是高考的热点题型。

它以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知识等学科内综合考查,对考生有很好的区分度,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能力考查中,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一、无机推断题复习方法和策略。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解无机推断题时,读题、审题相当重要,在读题审题过程中,要认真辩析题干中有关信息,抓住突破口,分析无机推断中的转化关系,仔细推敲,挖掘出隐含条件。

(一)基本思路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读题:读题的主要任务是先了解题目大意,寻找关键词、句,获取表象信息。

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高考试题中所设的陷阱。

审题:对读题所获信息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

“题眼”常是一些特殊的结构、状态、颜色,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和用途等等。

审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题眼”。

解题:找到“题眼”后,就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解无机推断题常用的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

通常的思维模式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试探受阻,重新阔整思路,作出新的假设,进行验证。

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验证: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代入验证。

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化学与传统文化古文专题训练一一.考查物质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2.明代着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盐酸C.硝酸D.硫酸3.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铜D.黄铁矿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A.胆矾B.火碱C.食盐D.草木灰5.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A.氧化钙B.碳酸钠C.氢氧化钾 D.次氯酸钠6.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A.甲烷B.一氧化碳C.乙烯D.氢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A.铁粉B.醋酸亚铁 C.冰醋酸D.食盐8.宋代着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用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变黑即为中毒,但现代化学表明银针只能检验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质也能使银针变黑的是A.Na2S B.NaI C.NaBr D.NaCl9.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文中的“枲、麻、苘、葛”和“裘褐、丝绵”分别属于A.纤维素、油脂B.糖类、油脂C.纤维素、蛋白质D.糖类、蛋白质10.“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这段中国古代炼丹家对“伏火方”的记载被认为是黑火药配方的雏形.下列对后来成熟的黑火药配方中主要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硫酸、硝石、木炭粉B.硫磺、芒硝、马兜铃粉C.硫磺、硝石、木炭粉D.硫磺、硝酸、马兜铃粉1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12.古代药学着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这里的“消石”是指A.氢氧化钙B.硝酸钾C.高锰酸钾D.硝酸钠13.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着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14.物理小识中有如下叙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指的是A.CO和CO2 B.SO2和SO3 C.NH3和NOD.NO2和H2S15.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A.合金B.氧化物C.氯化物D.硫化物16.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盐17.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这里“燕萨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B.CaOA.SiO2C.NaCl D.C石墨18.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A.明矾B.芒硝C.草木灰D.漂白粉19.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A.油脂B.油漆C.石油D.煤焦油20.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A.Fe2O3B.Cu2O C.HgSD.Cu21.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其中“矾油”是指A.硝酸B.氨水C.硫酸D.盐酸化学与传统文化古文专题训练二22.战国所着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 即牡蜗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A.SiO2 B.CaO C.Na2CO3D.CaCO323.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A.CuCl2 B.CuSO4 C.CuOH2D.CuCO324.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矾油”是指A.硝酸 B.氨水 C.硫酸D.盐酸25.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A.NH4HCO3 B.Na2CO3 C.NH42CO3 D.Na2CO326.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用来炼制丹药的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述:“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的主要成分的是A.碱金属硝酸盐 B.碱金属碳酸盐C.碱土金属硅酸盐 D.铵盐27.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A.FeSO4溶液 B .CuSO4溶液C.氨水 D.NaCl溶液28.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PbOH2OH2 D.CH3COO2Pb29.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30.唐末五代时期丹学着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的的制作过程是A.铝热剂B.黑火药C.木炭D.丹药硫化汞31.明代诗人于谦作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诗中所写“乌金”的主要成分是A.金B.铁C.锰D.炭32.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二.考查实验基本操作33.〖2017全国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 B.升华 C.干馏D.萃取34.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蒸馏C.渗析D.干馏35.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下列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A.浸泡过滤B.煮沸研碎 C.萃取剪断D.蒸馏捣碎三.考查反应过程36.本草图经中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37.东汉着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着的周易参同契提出:“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3·PbO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胡粉中的Pb显+4价B.这里的“火”中含有炭C.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 D.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族38.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39.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化学与传统文化学与传统文化古文专题训练三40.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 2.已知锌的熔点420 ℃、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41.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 溶解度42.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四.中华诗词挖掘,怎能离开化学43.下列古诗中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均正确的是4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5.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蚕丝属于纤维素 B.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属于混合物C.“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D.蚕丝和石蜡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相同46.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日照澄州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47.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8.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49、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答案:1-5 BCBDC 6-10 ABACC 11-15 DBBBB 16-20 BAACC 21-25 CBBCA 26-30 CBBAB31-35 DCBBA 36-40 BBDAB 41-45 CDCAB 46-49BCBA。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之欧阳理创编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之欧阳理创编

选择题热点题文言描述型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3.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

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B)A.PbCO3B.2PbCO3·Pb(OH)2C.Pb(OH)2D.(CH3COO)2Pb4.《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5.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6.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7.唐末五代时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

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

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引言: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考试科目繁多,其中包括了化学。

化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深刻的学科,它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和理论。

在这些知识点中,有一部分借鉴了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点,并解释其含义。

一、酸碱指数古代人民对于酸碱性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

而在文言文中,对酸碱指数的表达是“酸力”和“碱力”。

其中,“酸力”指的是酸的强弱程度,如果“酸力”越大,则表示酸的浓度越大,反之亦然。

同样地,“碱力”指的是碱的强弱程度,影响因素与酸性相似。

在化学实验当中,我们会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一个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二、混合物和化合物混合物和化合物在化学中是两个核心概念。

在文言文中,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表达是“并”和“和”。

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起时,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即处于混合物的状态,这时我们常用“并”来表达。

而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们会用“和”来表达。

例如,当铁和硫发生反应时,生成了硫化铁,我们就可以说铁和硫反应生成了硫化铁。

三、浓度在化学中,浓度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含量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文言文中,对于浓度的表达是“积郁”。

积郁的含义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正比于溶质的物质量或摩尔数。

我们知道,溶液的浓度越高,其中溶质的物质量或摩尔数越多。

四、反应程度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程度是指该反应达到的程度。

在文言文中,对于反应程度的表达是“熟”。

熟的含义是指反应的程度或速度。

当一个反应达到了最终的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说它达到了熟的状态。

反应活性高的物质会更容易达到熟的状态。

五、饱和和过饱和在溶液中,当溶质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溶液是饱和的。

而当溶质的含量超过了最大溶解度时,就形成了过饱和溶液。

在文言文中,我们用“饱”来表示饱和,用“过饱”来表示过饱和。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外界的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热点题
文言描述型
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3.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

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B)
A.PbCO3
B.2PbCO3·Pb(OH)2
C.Pb(OH)2
D.(CH3COO)2Pb
4.《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
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
5.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
6.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
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
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
7.唐末五代时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描述的的制作过程是(B)
A.铝热剂
B.黑火药
C.木炭
D.丹药(硫化汞)
8.明代诗人于谦作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诗中所写“乌金”的主要成分是(D)
A.金
B.铁
C.锰
D.炭
9.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0.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D)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11.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B)
A.金
B.硫黄
C.黄铜
D.黄铁矿
12.漆器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常以木材(炭)、金属为胎骨,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

漆的主要成分是含有15或17个碳原子的烷基邻苯二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收藏漆器工艺品应注意避免阳光暴晒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的钻石和漆器中的木炭均由碳元素组成
C.铜做胎骨的漆器,掉漆后长时间放置,铜的表面仍能保持光亮
D.漆的烷基部分碳原子数越多越难溶于水
1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C)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4.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B)
15.《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B)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
D.稀硫酸、食醋
16.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记载中蕴含了湿法炼铜的原理
C.由记载得出铁单质是赤色(红色)
D.每生成1mol铜转移2mol电子
1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 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D)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18.《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B)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