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分享版--18页word文档
《家道传承》第四讲利他是根本读后感
《家道传承》第四讲利他是根本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家道传承〉第四讲利他是根本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家道传承》的第四讲,主题是“利他是根本”。
这一讲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书里说,利他是做人的根本。
一开始我还不太懂,心里想:“为啥利他这么重要?对我自己有啥好处?” 后来我仔细琢磨,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假如我有一支特别漂亮的铅笔,我的同桌没有带铅笔,正着急呢。
我要是能把我的铅笔借给他用,他肯定特别感激我,下次我有啥困难,他不也会愿意帮我嘛!这可不就是利他带来的好处?还有啊,我想到了我们小区的李爷爷。
李爷爷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谁家里有点啥事儿,他都愿意帮忙。
有一次,我家的水龙头坏了,水哗哗地流,爸爸妈妈又不在家,我急得都快哭了。
李爷爷听到动静,赶紧过来帮忙,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水龙头修好。
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人都特别感激李爷爷,我每次见到他都会主动打招呼,还会给他送点好吃的。
这不就是李爷爷利他,然后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喜爱嘛!我又想到了我的好朋友小花。
有一次考试,我忘带橡皮了,心里特别慌,怕写错了没法改。
小花看到我着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把她的橡皮掰了一半给我。
我当时心里那个暖啊!后来,小花有不会的数学题问我,我也特别认真地给她讲,直到她听懂为止。
这难道不是因为小花先利他,然后我也愿意利他嘛?再想想那些大英雄,比如雷锋叔叔。
他总是帮助别人,从来不想着自己。
他帮大娘找儿子,帮工地搬砖,做了好多好多好事。
虽然他年纪轻轻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大家都向他学习,都愿意做一个像他那样利他的人。
这不就证明了利他的力量有多大吗?哎呀,我越想越觉得,利他真的太重要啦!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啊!就像在冬天里,大家都不愿意生火,都想等着别人生好火来暖和自己,那最后谁也暖和不了,只能一起挨冻。
可如果大家都能利他,都愿意为别人付出一点,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像春天一样温暖,到处都是花香和阳光。
家族传承二:家族传承的核心是积德
家族传承二:家族传承的核心是积德提到家族传承,大家首先会想到财富,认为财富是家族传承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想到没钱你就会恐惧,这种想法几乎与生俱来,于是万事以赚钱为先。
当你深入思考过后,你会发现,你犹如一只翅膀上被绑着一块金子的鹰,不但无法翱翔天空,而且已经成了笼子里的那只鸡,即便把你放回天空,你还是会掉回地面。
因为那颗沉重的金子已经牢牢压住了你那自由的灵魂。
一、钱多与智慧,你选择谁?“你赚钱干什么?为什么要赚钱?”。
很多人会说,我赚钱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下一代。
也有很多人会认为我赚钱是为了成功和自由,因为钱越多,证明我越成功,我就能越自由。
“如果把卓蓝娶回家当媳妇,你会出多少钱?”山长问几个亿万级的大富豪。
有的说会倾其所有,有的说会拿出所拥有的三分之二的财产。
为什么这些富豪们会这么的慷慨?难道他们疯了吗,他们可是很精明的生意人。
这背后有两种考量,一是卓蓝的确很优秀,今后可以为他们的家族带来巨大的收益,包括财富和幸福。
二是他们的儿子不成器,很没用,无法将家族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下去,只好花大价钱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家族保持兴旺的人。
以卓蓝的智慧,赚大钱并不难,但这不是她所欲,她的理想是传播新教育,成为一名为他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即便出大价钱,也非常可能得不到卓蓝,因为当老师实在不需要多少钱。
所以,一个富有智慧的人,她可以随时得到钱,而钱并不能随时得到她。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工薪阶层的卓蓝父母非常富有,因为他们拥有一个用钱买不到的女儿。
其二,这些大富豪几乎倾其所有想得到卓蓝,折射出他们对子女的一种无奈。
说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他们的孩子不能为他们光宗耀祖,甚至担心他们会马上败了他们的家业,他们的内心其实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这些生意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可能花血本的。
似乎钱越多,越远离智慧;钱越多越教育不出出色的孩子。
真有这种逻辑关系吗?我们再来看看拥有过多金钱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的。
《中华道统》
《中华道统》中华道统,源远流长,至今以历八千一百余载!然中华道统能传承至今,非一时一世一人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从蒙发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开枝散叶,在到开花结果,可以说经历了至少五千多个时空轮转,五季交替、天地交泰或天崩地裂的风霜雪雨洗礼!以聖皇伏羲氏为祖种,以聖帝姬轩辕为宗根,以聖王姬昌为主干,以聖公姬旦为分支,以聖师老聃为枝梢的“中华道统神树”,矗立于神州大地!“中华道统神树”的传承发展“祖宗主支枝”,虽有根支末之感,然神脉一气尔!中华道统在经过五千余载的生发、成长、壮大,至老子时,已经是巍巍然“中华道统神树”!已是根深蒂固、主干粗壮、枝叶繁茂,就是没有广泛地开花满树、果结满枝头啊!但遇老子道德真经妙淋及沐浴滋养,终于开出了千百夺绚烂无比的“奇葩仙花”!也结出了“诸子百家”这些人类“智慧金果”,至今还喂养着我们的灵魂!观天下万千果树,花果必结于枝梢!聖皇做《八卦神易》《圣太一天历》,启我祖智;女娲补《天历》,实我华慧;神农做《连三神易》,护我祖根;聖帝做《六合神易》,壮我宗本;聖王做《周易经》,育我德性;聖公做《周礼制》,丰我支杆;聖师做《道德经》,导营养育我枝叶。
此上七聖之积善智慧,方有“道术裂为百家”之景,方开出这绚烂无匹之奇葩仙花,方结出这硕大无比之百家金果!悲夫!天道无亲,人道无常,天机转换,政权更迭,皆有无常之妄悲矣!暴秦无耻,尽毁前朝正史及上古经,坑役诸子杰士无数,诸子百家能活着,不过六家尔!然,天道虽无亲!但,人道有慈征。
暴政若无耻,暴民焉能有德乎?后世文人骚客所谓的“大秦帝国”,在九百暴民的一捅之下,尽然轰然倒塌···“大秦帝国”就是个文学笑话!天意真难悟!这个天大的笑话,却被另一个笑话——刘季这个乡巴佬所取代!到汉武刘彘时期,中华道统思想被更大的一个笑话所取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丘成为了“华夏道统”的祖宗!中华道统思想智慧进入昏暗的末世两千年。
千年不衰的家道
龙源期刊网 千年不衰的家道作者:蔡礼旭来源:《中华家教》2016年第05期宋代大家范仲淹在自己家门口种了两棵松树,并为它们写下了“清荫大庇,期与千年”的句子。
如今,这两棵树的树荫真的还能庇荫到他的子孙。
如今,范家的后代很兴旺,而且家教非常好。
范仲淹的孩子很孝顺他,在苏州买了一个园林,朝向南,阳光充足,而且设计精巧,适合居住,孩子们想让父亲在这里养老。
范仲淹听说以后,向孩子致了谢,然后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在里面建学校。
孝顺的孩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如今,这所学校还在,而且,自建校以来,出了几百个进士,其中,状元就有几十个。
这就是范仲淹,心大,量大,福也大。
他没有“营华屋”,而是把“豪宅”拿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范仲淹是个慈善达人,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没有给自己留闲财,只要一有钱就帮助人。
结果当他去世的时候,“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殁”就是他去世的时候,“身无以为敛”,家里没有钱,“子无以为丧”,而他的孩子因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也没有闲钱帮他办后事。
是当时的政府,还有他的同事,一起出资,帮忙办了后事。
虽然范仲淹没有留下钱给孩子,但他留下了义。
钱公辅先生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义田记》,来记载并赞扬他的这种精神。
大意是,范公就是道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族人,帮助贫穷的人,帮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读书人,在生活上接济他,让他安心读书,以后好去为国效力。
“惟以施贫”,施钱财给贫穷的人;“活族”,养活了整个大家族;将“之义”“施贫活族”的道义留给他的后代。
范仲淹去世的时候,他有义田有一千亩,到清朝的时候,他的子孙发扬光大到四千亩。
他的后世能有如此福报,都是他的家道,承传这个“义”字。
范仲淹的行动也是“勿谋良田”的传承。
早在汉朝初年,刘邦给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封了爵位,赐了良田豪宅,使他们成了当时的富贵。
但是过了几十年,史官来追溯这一百多个人的家道,却发现大部分已经没落了。
唯有萧何的后代。
当时,萧何的功劳排在前面,他善内政,把国家种种民生问题处理得很好。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近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
人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下一代的关切和讨论不绝于耳。
读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以讲述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的智慧和长久传承的力量。
整个故事从明代开始,展现了严厉而又温暖的父爱、智慧而又深沉的母爱,以及家族内部的教育制度和关系。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个家庭传承与发展的基石。
在书中,父亲以身作则,用严厉的教育方法将孩子们培养成为遵循家族价值观、懂得孝道和诚信的人。
而母亲则用她独特的方式传承了家族智慧和文化。
他们把教育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务,用心灵的力量引导和塑造孩子的品格和操守。
作为当代家长,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是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才能成为担当社会责任、有道德操守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索、自由发展。
在书中,父亲教育孩子们的过程充满了启发性和探索性。
他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拥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
孩子们应该学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行动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文化传承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传承家族智慧和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无论是古代的家族,还是现代的家庭,文化传承都是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父母用心去做。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用心去钻研和琢磨。
【心得体会】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
【心得体会】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重视家庭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人重视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房子、田宅,重要的是有文化精神在里面。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家传,这个传的不是单指血脉相承,也不只是子承父业,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风范,一种文化精神,这也即所谓的家风。
从中国历史来看,大概有以下几种传家:诗礼传家。
诗礼传家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治家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只是教导其子学《诗》和《礼》。
这个《诗》就是《诗经》,这个《礼》就是《礼记》。
据《论语·季氏》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您在老师那里,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回答说:“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堂上时,我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诗》。
另外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
’我就马上学《礼》。
我听到的是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今天问了一个问题收获三件事:一是知道学《诗》,二是知道学《礼》,三是知道君子与自己的儿子保持合理的距离。
”这就是诗礼传家的由来。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特色。
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直到近代才有工业。
耕读传家因此成为许多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不耽误农耕,可以种植粮食和庄稼,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自己不陷入低级趣味,养成高尚的品德。
清代石成金《传家宝》第二集“时习编”载,白乐天(即白居易)劝学文中讲:“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特别是读书更是为大多数士大夫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如王荆公(即王安石)劝学文中讲:“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再如曾国藩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在家书中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传承的力量演讲稿(优秀模板3篇)(4)
传承的力量演讲稿(优秀模板3篇)(4)传承的力量演讲稿第1篇一户人家,一条家训;一户人家,一种家风。
家风、家训,不管多么简单,它们也是不平凡的。
因为它们经过多年的传承,伴随了一代代人,启迪了一代代人,也影响了一代代人。
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求“求真务实,说真话,办真事”。
这些话我太熟悉了,因为“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爸爸妈妈从小就这样教导我,他们不会因为我是小孩,就撒谎骗我,不跟我讲真话。
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层面上,在真理与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爸爸经常在家给我讲大道理,首先就是“实事求是”的意思,有时我被爸爸讲得哑口无言,但后来想一想,其实爸爸是对的。
就应了上面那句话“在真理与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等我到了社会,或者出门在外,没人会让违背原则、是非不分地让着自己。
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了,才能在社会上为自己赢取一块立足之地,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走进奶奶家的大门,抬头一眼就看到“安居乐业”四个金光闪闪的铜字,悬挂在影壁墙偏上位置的正中间这便是我们家的家训了。
安居乐业,四个字看上去普通,里面却包含着大道理。
安居,指的绝不是要安于现状,而是说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将自己的家庭尽力建设好、经营好,以家为本,求得生活安定,家庭和睦。
国家是一个大社会,更是一个大家庭,它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疽庭组成的。
所以,只有每个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小疽庭都能安居了,社会才能安宁,国家才能安定。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业”是最好境界了。
乐业,便是爱岗敬业。
我现在还只是个小学生,我的“业”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把我的学习搞好,在我的业余时间尽可能地了解多专业、多领域的知识,以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所以现在的我,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分内职责当成了一种使命,一种乐趣,我们赖以生活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强盛!每年的清明时节和冬至、春节,我总是会和爸爸一起到先祖先辈们的墓前去扫墓、祭奠,缅怀他们、感谢他们传承下来的朴实无华的治家格言,生活真理。
中国人千年不衰的家训(祖训)
中国人的家训(祖训)【家训】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
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
为了更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个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和实践,本刊特从立身、治家、敬业、处世四个方面选取部分经典家训,供读者参考。
【立身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
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治家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
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
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
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_3
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孙_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
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诗韵上周和我一起准备了一篇稿子,说是学校要举行国学经典的演讲比赛。
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一书以陈老先生和他的后代为主线,展现了一家人在教育方面的辛勤付出和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家庭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的教育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成长形成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书中所描述的陈家子孙通过家族会议、家训传承等方式,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
他们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孩子的品德和礼仪教育。
这为孩子们塑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陈家后代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带给社会和家庭了更多的幸福和财富。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是最为重要的。
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是他们扎根于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甚至胡作非为。
这些都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家后代们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和长辈们教育着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尊敬长辈的人。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懂得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们也应该将品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热爱家庭、关心他人、尊重规则和价值观。
除了品德教育,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学习。
也要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2023新时代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标准版(10篇)
2023新时代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标准版(10篇)2023新时代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标准版篇1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我感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不仅知道了许多感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名言警句。
这本书从序言中就告诉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要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太平洋西岸这块土地上,我们讲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事,讲中国人做人的道理。
看到这些,我也想为祖国事业做出努力,虽然我的年龄不大,但我也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为了这,为了我的梦想,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地学习。
现在,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但将来我们将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和事业。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出过不少英雄人物,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应有梅花的秉性和精神。
这些人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了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有的人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
世界上有360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劳累地奔波着,努力着,想打造出一片美丽的明天,在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这个世界已离不开这些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付出了。
在此时此刻,我要向这些守卫祖国疆土的英雄们,向传递知识与勤劳付出的老师们;还有世界所有辛苦努力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致敬!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
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构筑自己人生的梦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2023新时代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标准版篇2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之后,知道作为中华儿女,都应该弘扬我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传承文化经典演讲稿1000字(系列11篇)
[参考]传承文化经典演讲稿1000字(系列11篇)人生如战场,必须有计划。
当我们参加校园演讲比赛的时候,是时候对演讲内容进行提前预演与巩固了,好的演讲可以消除演讲者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
怎样去规划一篇适合自己的演讲稿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传承文化经典演讲稿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传承文化经典演讲稿(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孝道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时光和历史演变,造就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
如今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讲究高尚美德的一个民族,中国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称。
从孔融让梨,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连串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都无一不体现出了拥有高尚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国学中有一部《弟子规》,它这样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在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应该好好的学习有益的学问。
它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扣人心弦的感动故事。
有那么一个人,被称为“最美的女孩”,并不是她长得有多么的美丽漂亮,而是她任劳任怨照顾自己的养母十几年,这个女孩叫做孟佩杰。
孟佩杰生长在农村,在她五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因为生活艰难,不得已将她送给了别人。
1998年,养母患上了疾病,只能瘫痪在床,养父无法忍受生活困境悄然离家出走。
从那时起,年仅8岁的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孟佩杰初中毕业时,为了照顾养母,孟佩杰主动选择就近的学院学习。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分享版 -
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续来分享蔡礼旭老师《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
感恩蔡老师!《礼运.大同篇》里面讲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其亲”是亲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仁之始也,仁爱心的原点。
推广开来,不只对自己的父母好,“事诸父,如事父”,这就是发扬光大,仁之广也。
“子其子”,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天性很自然的发挥出来。
孩子生下来了,我们有一份道义,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这是人的道义心很自然的开始。
而能够将此心推及到视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算是义在不断扩大,义之大也。
但这都是建立在仁义的源头之上的,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所以基础还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延伸开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
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地转变成忠心。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
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
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
“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
其它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
《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
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
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扛过没?体会体会他的心境。
他都没想累,就不累,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的那种高兴。
所以诸位学长,累从哪里来?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上一代的人,生五个、八个孩子,一份薪水,闽南话叫“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辛苦,有时候还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帮我们准备早餐。
传承好家风家训
3、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4、日常生活中的家风
五、好家风的意义
1、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 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 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是他们成长的 风向标。一般说来,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 重礼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风都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 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 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便是家风的 感染和陶冶作用。
三、新时代家风特点
1、形成过程
20世纪早期,《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这场运动持续近8年,动摇了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由一群受过 西方教育的学者发起,并在思想上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 革命派,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一派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反对马克思主义,主 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尽管这场运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方面存在形式 主义和狭隘性,但其形成的社会思潮影响深远。
从小勤俭持家
习仲勋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住宅破旧了,习仲勋硬是 不让粉刷维修;公家配的沙发桌椅陈旧不堪,习仲勋迟迟不愿更换;自己的布衣布鞋,习 仲勋更是一穿再穿,补了又补;空闲的时候,习仲勋自己种辣椒、豆角等蔬菜。习仲勋自 己艰苦朴素,也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他经常用“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 好比河决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类的话语教育孩子,生活中随手关灯、节 约用纸、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粒粮食等,一切都习惯成自然。这种无声的教育,让子女 们受益匪浅,个个继承了父亲勤俭持家的好传统。
2023年读经典里的智慧,传承家风家道 读《承转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
读经典里的智慧,传承家风、家道一读(承转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是“〃系列丛书的第一部,以“孝〃这一人生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为主题。
作者蔡礼旭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在2023年已经听说蔡老师在弘扬传统文化,他讲的(弟子规)我们听了不止一遍,但我们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难怪蔡老师在讲弟子规的时候说:三岁小孩都了解,八十老翁做不得。
虽然我们在这几年中也不断的通过其他方法学习传统文化,努力汲取老祖宗的智慧,但真正做的很好的却不多。
学过传统文化的人大都了解:小孩不用教,全靠父母的德行来感召。
其实小孩生来真的很懂规矩,只是在后天的成长中,被不懂规矩的大人给带坏了。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第二讲里讲到:“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
其他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
五伦八德中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要排在第一,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再好也好不到哪里,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
因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说话和做事时要考虑父母的感受,要顾及父母的名声,反之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对别人的好都是假的,你想,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能对你好?简直是空谈!我们祖先传的学问,是真理,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五千年的考验,五千年的印证,它才留得下来。
人这一生能明真理,那是大福气!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生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一生就没有白来。
家道衰则国衰,中华文明千年的传承完全靠的就是良好的家道,而父母的教育是子女成才的根本保证,所以孩子的期望不能只寄予在学校和社会,根本的还是家庭教育,所以父母自身教育好的,子女必定能够成为良才。
而父母的成人教育就自然的重要起来。
好好看看本书,会给全部的家庭一个彻底的改变。
我们更要深刻这些千古文章,就能了解到,其实古圣先贤只是恢复了他的本性、他的性德。
我们照着这些经典,就是照着自己本有的性德去修养自己、去提升自己。
这些千古文章不是某个人的意思,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我们性德里本有的。
《家道》一家人的相处之道(中国传统文化)
《家道》一家人的相处之道(中国传统文化)1、《家道》总纲家庭角色不同,有不同讲究之道。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女性若性情强硬、凶悍、气势压人、顽固偏激、心存报复怨毒,咬牙切齿、怒目瞪眼、结果只会伤人费己,克夫贱己、福报尽失、容貌枯憔。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2、老人道:老人性如灰,德为根,兜满家。
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
“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2.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3.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4.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
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5.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6.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7.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
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8.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9.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10.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失。
11.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
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12.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
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1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而一部家族的兴衰,更是源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否。
家道的延续,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的积淀与沉淀。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的文章,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家业兴旺的企业家背后的传家之道。
这位企业家祖孙三代,世代传承着家族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得家业不衰,而且规模不断壮大。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深刻思考了怎样的家教是最重要的。
《家道》的延续需要家庭教育。
在文章中,提到了这家族每一代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传承着家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从小,孩子们就被教导要努力勤奋、诚实守信,要懂得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等。
这种家庭教育既来自言传,更来自身教。
父母亲身示范了这些价值观,孩子们在生活中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家里的教育不同于校园教育,它更注重培养孩子内心深处的品质,所以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懂得怎样担当责任,无怨无悔地为家族的繁荣作出贡献。
通过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成长为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不仅有利于家族的延续,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家道》的延续需要代代相传的家族精神和价值观。
在文章中,提到了这家族有着传家之宝的家族精神,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坚韧不拔、敬业乐群等。
这种家族精神是这个家族历经千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而这种家族精神和价值观,同样需要从小培养起。
父母不仅要在生活中示范着家族精神和价值观,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将其传承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家族的精神所在,操守忠诚,有所作为。
也正是这种积淀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懂得家族的使命,愿意为之奋斗,也正是这种家族的精神所在,让家族的企业得以兴旺发达。
《家道》的延续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文章中,提到了这家族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家族中的节日活动,还是家族的价值观念等,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本——家道的承传
1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本——家道的承传净空教授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領導談話紀要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三日杭州歸來,途經婺源,看到鄉村人家,一個村莊即是一家人。
古老的家,青壯年已經離開,遺址依然可觀,令人回憶當年。
中國從前的家,我們廬江地區也有,但是現在沒有了。
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家庭,五代同堂。
你看我們家譜,一行五代,就是一個家。
大家庭,人口少的也有七八十人,如果家族人丁興旺,也有兩三百人。
很多人讀過《紅樓夢》。
《紅樓夢》就是這樣的家庭。
中國從前的家庭是溫暖的。
所以家是一個人精神、物質的終身寄託與保障。
無論你做什麽行業,家庭支持你,家庭給你做靠山,稱之為老家。
無論你在哪裏,無論2你幹什麽事業,精神物質上只有一個決定靠得住的老家。
人活在世間為什麽?現在人活在世間沒有目標,所以他真的是惶恐不安。
從前的人活在世間都是爲了家庭,為我的父母,為我的家族,為我的祖先;榮宗耀祖,光大門楣。
一生有方向,有目標。
今天,家沒有了。
我們在婺源看到的,老家的外殼存在,內容沒有了,人都離走了,但是還看得到那個樣子。
所以現在我們講到《齊家》是很難講,講了沒有人懂。
人們讀過《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什麽?什麽叫做家?概念沒有了。
從前的家就是社會啊。
你能治家就能治國,家政類似國政。
一個家上下兩三百人,怎樣教他們和睦相處,這是大事。
所以小孩一出生,就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有自私自利,家就不和了。
因此,從小就必須培養他這個觀念,人生應知,一切皆為這個家。
3你是這個家的每一份子,大家庭裏,個人賺錢都要歸公保管。
你看《紅樓夢》的管家王熙鳳就明白了,她就是管家。
家裏任何人生活費用完全由家庭負責,零用錢每個月像發工資一樣,按照等級發給,特殊的用途都是統籌處理。
家是一個社會。
你能治家,當然就能治國,所以治家跟治國沒兩樣。
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你若是身不修,你的家就不能齊。
身是什麽,起心動念是為整個家族,而不能為個人。
為個人這個家就麻煩了,大家就會有爭執,就不和了。
家文化的演讲稿(精选6篇)
家文化的演讲稿(精选6篇)家文化的篇1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我即将演讲的题目是:家文化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家文化正是如此。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
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这便是“家文化”。
“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人比较注重家,把家看作工作、生活的中心和精神堡垒,他们有着相同的血缘、有共同的行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信仰、家族的亲情。
这便是“微观方面”的家文化。
“家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习惯上我们都在某一个时候将我们归属于某一个团队,从中找到自己家的感觉,并以此划分荣誉、利益。
这便是“宏观方面”的家文化。
在我看来,铁城的家文化的思想来源是“以人化文”,也就是先有人才有人的思想,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大家共同认可的东西就会沉淀下来,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思想。
铁城的家文化的作用来源是“以文化人”,也就是用“诚信”的铁城品质感染人,用“严谨”的铁城作风培育人,用“团结”的铁城文化鼓舞人,用“争先”的铁城思想改善人。
在铁城家文化的影响下,我,在成长。
记得第一天来到公司的时候,部门领导就告诉我,公司无小事,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情。
每天清晨来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向机房,先和我那些老朋友们打个招呼,打上一盆清水,浸湿一块抹布,为他们擦去一天的灰尘,在我眼中他们,是有“生命”的,只要你对他们奉献,他们必定会给你回报,只有以积极地态度去对待他们,才能为一天的工作带来稳定的运行。
有了积极地态度,更要有严谨的作风。
前些天,整合信息化盘点表的任务分配给了我,在我看来,是多么小的一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续来分享蔡礼旭老师《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
感恩蔡老师!《礼运.大同篇》里面讲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其亲”是亲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仁之始也,仁爱心的原点。
推广开来,不只对自己的父母好,“事诸父,如事父”,这就是发扬光大,仁之广也。
“子其子”,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天性很自然的发挥出来。
孩子生下来了,我们有一份道义,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这是人的道义心很自然的开始。
而能够将此心推及到视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算是义在不断扩大,义之大也。
但这都是建立在仁义的源头之上的,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所以基础还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延伸开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
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地转变成忠心。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
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
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
“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
其它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
《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
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
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扛过没?体会体会他的心境。
他都没想累,就不累,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的那种高兴。
所以诸位学长,累从哪里来?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上一代的人,生五个、八个孩子,一份薪水,闽南话叫“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辛苦,有时候还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帮我们准备早餐。
母亲很辛劳!请问大家有听她们喊过一声苦吗?没有。
可是现在都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然后就一天喊好几次苦。
所以真正的苦不是外在的条件,是人心中的情义、道义退了。
有情义、道义,只想到是该做的,做得心安,就不觉得苦。
现在是常想自己,计较来计较去,攀比来攀比去,所以叫苦连天。
“信”,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
“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
结果我们现在是答应客户的事赶紧去做,答应父母的事排在最后面。
这样是不是诚信?那都是表面的诚信。
大家看,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范仲淹先生说道,我今天有这么高的福分、这么高的地位,那都是我祖宗给我的福报。
他跟他的子孙讲,我假如把这个福报乱花了,去享受了,我以后怎么对得起祖宗,怎么去见我的祖宗。
历史上有名的司马迁先生,他父亲是史官,希望他能够继孔子之后五百年写出千古文章,在临终前这样期许他。
司马迁念念不敢忘,这是对父母的忠信。
后来他因为李陵将军的事情,被判官刑,这个对读书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一般的读书人受到这样的耻辱一定自杀,可是为什么司马迁先生不自杀?死很容易!他忍住羞辱几十年,就是为了不辜负对他父亲的承诺。
后来很多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为范本,《史记》从皇帝记到汉朝,也把很多宝贵的文化、智慧传承下来。
我们再看“礼义廉耻”,这是人生的枝干。
“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
“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
《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从孝道来的。
“廉”。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耻”。
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一句话?“真没家教。
”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
“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
“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清”,体恤的细微。
“爱”,“亲有过,谏使更”。
“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
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够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达到“平”。
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谏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以上文字出自本书28-29页。
近代也有很好的学说思想,可是为什么好像愈实践社会愈乱?并不是这些学说思想不好,只是因为理想都没有根。
要实现那种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
这个时候我们再翻开《孝经》,就很佩服孔老夫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一个企业肯去做了,也能像《孝经》讲的这样,上下无怨,民用和睦。
所以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落实在自己的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
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
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选上了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所以现在很多民主国家空有一个民主的制度,贪污的现象都快控制不住了,那要那个制度干什么?所以得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
所以《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制度也是末,方法都是末,根在哪里?在道德,在修养。
所以我们要让这些理念能真正落实,还是要回到五伦八德的修养上来。
我们强调要重视社会福利,重视民生,其实人要真有仁爱和平的心,没有那个主义,没有那个制度,大家都会主动去做。
只有这个制度,但没有发自内心的爱,还是很难做好的。
其实这十二个得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能落实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既张,国乃复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
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这些道理通了,再看这八德,这十二个得目,大家有没有觉得它在放光?我们老祖宗都是把学问总结的非常简要,让我们好去体会。
以上文字出自本书30-31页。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是不是?商场里就是忠信出了问题,人都没有安全感。
有礼了,就不冲突了,互相尊重了。
有义了,人就都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了。
所以,孝是整个德的根本所在。
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这个仁爱和平的心发出来了,就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特别重视尊重老人,因为老人一生奉献给了家庭和社会。
加入我们这些晚辈还不好好照顾老人,这叫忘本。
一个人最大的造孽就是忘恩负义。
我们不好好照顾父母、照顾老人,保证我们的晚年也没人照顾。
那是铁定的,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人只顾眼前,不顾以后。
其实老人是我们的大福,“福田心耕”,孝敬老人就是恩田。
报恩的人有厚福。
我们奉养老人,不是老人有福,谁有福?我们当子孙的有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现在都是小家庭,没有奉养老人,孩子从小怎么学孝道?父母没有把孝道演示给他们看,他就只能想自己。
所以诸位学长,社会在变,有变好的,也有变不好的。
不好的不能跟,不能随波逐流。
小家庭好不好?好就不会变这样了,是不是?最少最少,折中一下,也应三代同堂。
我们从小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才有健康的人格,才没有变成小皇帝。
从小耳濡目染,看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
这一点,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做的特别好,很多都还保有大家族,三代同堂的很多。
我有时候看到三代、四代人一起来听《弟子规》,那个场面非常感人、温馨。
家道、好学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传递了。
“壮有所用”。
人到中年能很勤奋地去工作,是他对家庭有责任心,念念不忘。
“下思造家之福,上思报国之恩”,对家庭有责任,他就会去付出,去赚钱来照顾父母,养活家庭。
对社会、国家也有使命感,所以他在各行各业都会认真负责。
我们现在的心态出了问题。
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每一个行业都在服务大众,都应该赢得我们的感谢和尊重。
可是现在好像忽略了每一个行业的本质是服务。
都是用钱来衡量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人心都扭曲掉了。
有了钱,不尊重人;有了钱,忘了自己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比方我们教书的,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英才,传道授业。
结果现在当老师的人在比薪水,那完了,该教的到补习班才教,他有私心,这个本质没了。
医生救人的命,这是他的天职,假如他是为了赚多一点钱,那这个天职就守不了。
现在很多人在哪一个行业都不快乐,因为他每天只在用钱跟人家攀比,没真正地感觉到那种服务别人的价值和快乐。
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教书的人,一个孩子因为我们正确的引导,改变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请问大家,多少钱买得到?这是没办法买的。
做医生的,把一个人从鬼门关救回来,是钱能够买的吗?我们不能被金钱给物化了,别让金钱把我们的灵性都给遮住了。
所以这个“壮有所用”,真正能够利益家庭社会,源于他的责任心,是他服务大众的存心。
这都要通过家庭的教育跟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好的风气带动。
上文出自本书31-32页。
由于篇幅太长,接下来的“幼有所长”,明天我们再继续。
接着昨天的内容——“壮有所用”,我们继续学习蔡老师的《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
“幼有所长”。
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建立很好的人格,这都跟“幼”字很有关系。
童蒙养正,所以要“幼有所长”,首先他的家庭要发挥作用,父母要教育好这个孩子。
《三字经》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这就点出父母的天职是要把孩子教好。
“教不严,师之惰”,老师也有责任。
我们照顾老人、壮年人、年幼的人,对于可怜的人更要额外地体恤,这叫“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个“鳏”是指老年丧妻。
“寡”是老年丧夫。
“孤”是幼小就丧了父母,孤儿。
“独”是老了没有孩子奉养。
“废”是指身体、肢体有不足、障碍。
“疾”就是病比较重的人。
这六种人都很可怜,主政的人特别照顾这些人,就把老百姓的爱心给带动起来了。
假如连这么可怜的人,我们都提不起爱心,那么这个社会慢慢地就麻木不仁了。
懂得教育的父母,要引导孩子看到这些可怜的人,带他们到养老院、孤儿院去关怀这些人,长养孩子的仁爱之心。
这六种人可怜,要让他们“皆有所养”,确确实实,我们古圣先王都特别照顾这些可怜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