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及防治

合集下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1]。

2002年首次在新沂市高流镇发现该病,是引入带病种造成,近几年在邵店、新店等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2005、2006年发生严重。

分析主要原因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引种、施肥等人为因素。

为此,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大大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2010年基本未造成经济损失。

1病害重发原因1.1乱引乱调籼稻种子新沂市部分乡镇有种植籼稻的习惯,分散在全市的各个主要种植区,全市播种面积在3333.33hm 2左右。

2005年开始推广Ⅱ优084、岗优Ⅱ号等优质籼稻品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激增。

据统计,2002—2004年每年发生面积都小于12hm 2,2005年则上升到34hm 2,发病田块平均病叶率为6%,高的达到76%,一些严重田块减产15%~80%。

从发生田块来看,籼稻发病明显重于粳稻。

在7、8月发病高峰期调查当地主要品种,主要发病品种为Ⅱ优084、岗优Ⅱ号等籼稻品种,常发病区的个别粳稻品种也见到零星病斑。

因此,一些杂交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忽视植物检疫,带菌种子未做处理就乱调乱引,给病害扩散增加了可能性。

1.2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气孔及伤口入侵,水稻生长期间暴风雨是导致病害在田间扩展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2005年7月20日在高流镇首先发病,进入7月下旬,出现持续降雨过程,全镇发病面积约20hm 2。

特别是8月5日麦莎台风的到来,加速了病害扩散,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水稻发病面积上升至34hm 2,病株率迅速上升至15%~80%,病叶率达1.2%~55.0%。

2006年8月1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高流、邵店镇零星发病,但随着8月10日桑美台风的到来,病害迅速扩展到王庄、新店等地,发病面积达32hm 2。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割叶病、褐条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赤尾病、红娘病等。

1. 细菌性割叶病:
症状:叶片先是出现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变成黄白色圆斑,斑内有中空的黄白色脓袋,逐渐蔓延整片叶,在割掉脓袋的地方可见黄白色栅栏状切缘。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轮作栽培、适时深翻、清除杂草等措施。

2. 褐条病:
症状:叶片出现长条状、畸形性黄褐色病斑,从叶尖、叶缘沿叶脉向下蔓延,病斑中心逐渐变为离碟状焦褐色,叶片逐渐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避免氮过多,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疏苗,避免密植。

5. 赤尾病:
症状:叶片上出现红色或红棕色斑点,病斑融合后叶片变为红色,最后枯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适时疏苗,增加通风透光。

综合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发病率。

2.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特别是氮肥,以免诱发病害的发生。

3. 清理病残体: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4. 适时疏苗:保持适宜的苗密度,避免过密造成通风不良,增加病害的发生。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燥,增加通风透光,避免积水和湿度过高的情况。

6. 轮作栽培:合理采用轮作栽培,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

7. 化学防治:严重感染病害时,可选择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喷药时机,遵守安全使用规定。

五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

五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

·21·五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试验表明,噻唑锌、噻菌铜以及春雷·噻唑锌等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可适当增加用药量,强调在发病初期第一次喷药,隔7天防治一次,连续用药2~3次。

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

浙南沿海多台风暴雨影响,该病常在晚稻上大面积发生。

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为害,在2017年连作晚稻上进行了噻唑锌、噻菌铜、春雷·噻唑锌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供试药剂20%噻唑锌(碧生)SC(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20%噻菌铜(龙克菌)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40%春雷·噻唑锌(碧锐)SC(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2%春雷霉素AS(日本北兴化学株式会社)、3%噻霉酮(细刹)WP(陕西西大华特实业有限公司)。

2. 试验设计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30 m 2。

每亩用药量:(1) 20%噻唑锌SC 120 ml;(2) 20%噻菌铜SC 150 ml;(3) 40%春雷·噻唑锌(碧锐) 40 ml;(4) 2%春雷霉素AS 150 ml ;(5) 3%噻霉酮WP 80 g ;(6) 空白对照(不施药)。

3. 试验和调查方法试验在瑞安市塘下镇鲍田种粮大户陈再迪的连作晚稻田进行。

选择田块平整、生长一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初发的连晚田作供试田块,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540”。

第1次施药在9月16日,水稻破口期;第2次施药9月23日,水稻齐穗期。

试验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防治,每亩喷水量30 kg。

试验采用定点调查方法,每小区固定4个点,每个点4丛水稻,每株水稻调查上部2张叶片。

施药前调查每小区水稻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第1次施药后14天、21天分别调查每小区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根据施药区和对照区病情指数的差异,计算防治效果。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症状又称细菌性心腐病。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

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水浸状黄白色,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

孕穗期当人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病原PseudomonaavenaeManns称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1978年后又改称为P.syringaepv.panici(Elliott)Youngetal.。

菌体单细胞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5-2.5×0.5-0.8(μm),极生鞭毛1-5根,多为1-2根,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污白色隆起,不产生褐色素和荧光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

高温、高湿、阴雨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发病重。

高秆品种较矮秆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1)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及时排水。

(2)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
植株抗病力。

其它方法参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技术发布时间:2023-03-30T05:22:32.0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3年1期作者:王凤瑛[导读] 水稻一旦感染细菌性条斑病,会造成产量降低,如果大面积发生,其后果非常严重。

王凤瑛临高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海南临高571800摘要:水稻一旦感染细菌性条斑病,会造成产量降低,如果大面积发生,其后果非常严重。

为此,应当对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症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防治,从而对此类病害进行控制,这对于水稻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细菌性条斑病危害症状发病原因防控措施细菌性条斑病一旦产生,会给生长期的水稻作物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水稻作物出现成片感染与枯萎。

近年来,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手段已经被推广运用于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中,并达到了良好的作物病害防控实效。

农业技术部门在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水稻作物病害的实践过程中,应当确保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区域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实施严格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来杜绝水稻病害的蔓延,将水稻感染条斑病的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中。

1危害症状主要危害水稻叶片。

水稻秧苗期即可发病,带菌种子播种育苗后,叶片上出现长约1厘米的透明条斑,大田期发病更重,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可达4~6厘米。

植株受侵染后,开始显症为细小水渍状短条点斑,后由于受叶脉限制,发展成为1~2厘米的纵向条斑,病斑颜色由黄转至黄褐,对光观察呈油半透明状,严重时可连接成片以致全叶枯黄,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黄色菌脓,干燥后呈黄色小珠状,是田间再侵染的主要来源。

2发病的原因2.1种子带菌带菌的种子是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造成该病的远距离传播。

如果在某一个地区大面积种植容易感染病菌的水稻品种也会造成大量发病,导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规模流行并且难以控制。

2.3环境条件的影响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条件很容易造成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连续降雨的天气,尤其是台风和暴雨过后会造成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范围的扩散。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为细菌性鞘腐病,是我国北方稻区常见的病害问题,对于水稻生长的损害性极大,由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扩散,很多农业生产者对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都缺乏科学的认知,对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症不能科学识别,给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带来极大的难度,导致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不及时,本文围绕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症以及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明确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实现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综合防治。

一、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症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会感染水稻的多个部位,感染水稻的叶片、叶鞘、茎部以及穗部等,在我国的7月下旬到8月份是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高发期,感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叶片会呈现褐色水浸状小斑,随着病症的加重会逐步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并且边缘处会出现黄晕,在病斑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会导致叶片局部的坏死,导致水稻叶片的干枯。

叶鞘感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会出现赤褐色的病斑,呈现短条状,随着病症的加重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造成叶鞘组织的坏死。

叶片染病初期伙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田间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严重地块中的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色,短条状,后融合面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

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除此之外,在水稻的抽穗期往往很容易感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在新抽穗的颖壳上会出现圆形褐色小斑点,在病症加重的过程中也会使得颖壳变褐色,甚至渗入到稻米中,极大的影响水稻稻米的品质。

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形成病斑米。

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通过对近些年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研究,可以发现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主要是通过水稻植株的伤口入侵,进而损害水稻植株的多个部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可以在水中留存很长时间,并且会随着流水进行传播。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

2005年,浙江省玉环县由于受到2次台风的影响,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在8月份发生了一种不常见的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根据该县植保站8月份在该县陈屿、芦浦等乡镇调查,发病面积达140公顷,发病区平均丛病率达75%左右,株病率达10.3%,严重田块丛病率达100%,株病率达16.5%。

发病区产量损失达10%左右。

1为害症状
病菌侵害刚伸长露尖的心叶,使幼嫩心叶发生水渍状腐烂,并迅速向下扩展至生长点,致使心腐。

当心叶已伸出而尚未展开以前,病菌多自叶枕处侵入,向上沿中肋扩展成为深褐色长条,向下扩展使幼嫩叶鞘腐烂,心叶纵卷黄枯(外观很象螟虫为害的枯心苗)、拔之易断,剥开叶鞘,茎秆腐烂,并伴有难闻的恶臭味,挤压病部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斑表面有黄色菌脓。

2发病条件
该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

发生轻重与稻苗受淹程度有关,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该县发病田块普遍受淹时间达48小时以上,水稻又正处于分蘖盛期。

3防治方法
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一旦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
再生;当稻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以减少损失。

发现中心病株后,对发病田块及其周边田块选用20%噻森铜悬浮剂100ml/亩、或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100ml/亩,对水50kg喷雾,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水稻细菌性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病害是指由于病原菌侵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最近几年,因为耕作制度、品种组合、栽培管理以及天气情况的改变,导致了以条斑病和基腐病为主要特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在金寨县许多地区都有发生,而且发病范围在逐年增大,病情也在逐渐加重,此病害具有暴发性强、流行快、一旦发生难以控制等特点,对金寨县的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而,深入认识和掌握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一、细菌性病害发病环境病原菌具有侵染性,其传播和侵染均与水分、温度有关,主要指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

侵染植物的菌株均为杆状,多数只有一至几条鞭毛,能从天然的孔隙及创伤处进入,并首先破坏宿主的细胞,然后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在农田里,病原菌通过流水、雨水和昆虫传播。

暴雨可造成大量的宿主裂口,为病原菌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病原菌主要寄生在病残体、种子和土壤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极易发生病害。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发病症状在发病早期,患病部位呈现深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后慢慢变成黄棕色条斑,并有黄色的菌脓,在外界空气的流动及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变成干燥的胶状小粒。

随着病原菌的侵染,病原菌引起的稻叶卷曲、病原菌枯萎、不能抽穗,或即使抽穗,因水稻叶片受损,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籽粒不够充实、稻米品质下降。

一般病害发生后,产量损失达15%~20%,最严重的可达40%~60%。

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条斑病,其病原是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病变种,病菌体分单生和双链两种,经培养后呈球形菌落,表面光滑光亮。

条斑病病原菌可在受病害的水稻籽粒中越冬,是重要的病原菌,其在籽粒、病稻草也可被携带,并可远距离扩散。

该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叶鞘部,还可随降水、降雨等水流传播病菌,直接危害水稻,并从水稻的气孔、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病害。

2、发病条件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均大于85%的条件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几率较高,特别是多雨少光照条件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水稻细茵性条斑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茵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文献标识码 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条斑病、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黄褐色的细条斑,以后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转为橙褐色。

对光观察叶片,病斑呈透明状。

严重发病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

据明光市植保站2009年7月1日调查,在明光办事处赵府村一农户的两优6326品种上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始发病的时间明显早于近3年。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光市7月中旬前多雷阵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展蔓延。

因此,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对近2年发病比较重的乡镇,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病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1)Swings,是一种细菌,为黄单胞属。

其寄主为水稻和野生稻。

1.1形态菌体杆状,单生,偶成对,但不成链,比白叶枯菌体小。

有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1.2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

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

2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稻区。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

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

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doc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doc

正确认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便于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认识和防治知识如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发生程度时重时轻,水稻发病后,叶片干枯,满田红叶,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不实粒增加,千粒重降低,有些发病严重的甚至引起抽穗困难,增加包颈率。

一般减产15%-35%,严重的减产可达60%以上。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

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小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和叶脉平行,长可达1厘米以上。

在条斑上有大量的细菌溢滴物,呈腊黄色,干后成为无数黄色坚硬的小菌珠,条斑汇合后成斑块,但仍可相当明显地看到原来的褐色条纹,但不一定有菌珠或细菌溢滴物,会合后的老斑,颜色可变灰白,当叶上组织大量枯死时,很像白叶枯病,但病部边界整齐,病部的条斑仍可辨识。

防治方法:
①整治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

②进行稻种消毒,药剂可用强氯精浸种或叶青双浸种。

加强秧田管理,避免串灌,防止淹苗。

③台风、洪水过后,应立即排水,可撒施石灰、草木灰,抑制病害的流行扩展。

④药剂防治,发病后可使用施稻灵、叶青双防治。

浅谈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条斑 , 边缘 出现黄 晕 , 病斑 中心灰 褐色 , 病 斑 常 融 合 成 大 条 斑, 使 叶 片 局部 坏 死 , 不见菌脓 , 远 观 水 稻 普 遍 红 尖 。 叶 鞘 受 害 多 发 生 在 幼 穗 抽 出前 的穗 苞 上 。 病斑赤褐 。 短条状 , 后 融 合 成水渍状 不规则大斑 , 后 期 中央 灰 褐 色 , 组 织 坏 死 。剥 开 叶 鞘, 茎 上有 黑 褐 色条 斑 , 剑 叶发 病 严 重 时 抽 不 出 穗 。穗 轴 、 颖 壳 等 部 受 害 产 生 近 圆形 褐 色 小 斑 ,严 重 时 整 个 颖 壳 变 褐 , 并
三、 水 稻 细 菌 性 褐 斑 病 病 原
4 .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为细菌病害 。 常 与 稻 瘟 病 同 期 伴 随
发生 。 应 采 用 细菌 杀 菌 剂 和 真 菌 杀 菌 剂 配 施 防 治 。 方法可用 :
每 3亩地 用 菌 毒 黑 枪 2 瓶、 配施稻瘟灵或 撒来 旺、 富 士一 号
深入米粒 。 二、 水 稻 细 菌 性 褐斑 病 传 播途 径 和 发 病 条件
科学施肥 。 防止 氮肥 过 多 。
药剂防治可采用 :
1 . 5 O %氯 溴 异 氰 脲 酸 可 湿 性 粉 剂 每 亩 2 5 ~ 5 O克对 水 3 0
千克茎叶均匀喷雾 。 2 . 4 J D %三 氯 异 氰脲 酸 可 湿性 粉 剂 2 5 o o 倍 液均 匀 喷雾 。
正常 , 降水 量偏 多 , 对 水 稻 细 菌性 褐 斑 病 发 生 比较 有 利 , 加 之 今年部分稻农插秧托后 、 灌水过深 , 导致水稻长势不好 , 抗 病
性弱 , 有利 于病 害 的 发生 。 预 计 今 年 水 稻 细 菌 性 褐 斑 病 为 中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朋友们想知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看看小编的总结回答,期望对你有帮助。

细菌性褐斑病对水稻危害很大,因此要防治,应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水肥管理,在发病早期选用多菌灵或叶枯灵可湿性粉剂、胺铜水剂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一、病害症状1、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沿酒囊饭袋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会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如病斑产生于叶片边沿酒囊饭袋时,沿叶脉扩大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2、叶鞘:多产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会形成不规则形病斑,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内部茎杆上有黑色条状斑,叶鞘被害严重时,稻穗不能抽出。

3、稻粒颖壳:产生污褐色、近圆形病斑,重者可融会成污褐色块状斑。

二、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上越冬。

种子上带菌,播种后直接引发幼苗发病;在病株残体和野生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发再侵染。

另外,病菌也能够借灌溉水进行传播。

三、发病条件1、菌源。

凡上年残存的病残体、病种子数量多,如不经处理,均可引发来年发病。

野生寄主菌源多,也可加重病害。

2、气候条件。

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特别狂风雨使稻株叶片多伤,可加重病情。

3、稻田管理。

水肥管理不当,氮肥过量,长期深水淹灌,水稻生育不良,病害产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1、消灭菌源。

病种子消毒处理,病稻草进行烧毁,稻田邻近或池埂上的野生寄主(杂草)也应割除烧毁。

2、肥水管理。

浅水灌溉,科学施肥,严禁有病水田串灌。

3、药剂防治。

2%加收米80-100毫升/亩,或50%多菌灵100毫升/亩,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70-340克/亩,或14%胶胺铜水剂125-170毫升/亩,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60-70克/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变红,远看
似火烧,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脆,食味差。

发病
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损失50~70%。

1.要杜绝菌源
细条病的菌源来自种子、稻草。

因此,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严禁病区
的种子调运出境,发病田的稻草要作燃料予以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良种,进行种子消毒
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良种种植。

种子用300倍的强氯精药液消毒。

方法是: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放入药液中浸12小时,晚稻种子捞起洗净后催芽,早稻种子再用清水补浸12小时后催芽,以减轻病情。

3.合理施肥管水
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

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在水的
管理上应做到“自立门户,排灌分家”。

4.药剂防治
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中心周围田块要施药保护。

主要农药品种有:
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掺水50公斤喷雾;
②20%克菌壮粉剂每亩75克,掺水50公斤喷雾;
③3%金柱霉素每亩150克,掺水50公斤喷雾。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李品汉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3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过去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频繁南繁调种,加之检疫措施不严,致使此病蔓延,现已成为我地中晚稻种植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发病后,叶片枯黄,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米质和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发病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叶片上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期叶脉扩展,呈褐色半透明细短条状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表面黏附许多蜜黄色球状菌浓,叶背面较多,干燥后不易脱落。

叶片上的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大块条斑枯死。

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发病后期变为黄白色。

二、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草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但不能通过土壤传染。

病叶上的菌脓是田间再次侵染的菌源。

病谷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苗,移栽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

如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板、扎秧把、堵塞涵洞或盖草棚等,病菌也会随水流入秧田或本田而引起发病。

病菌主要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植株,可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过程中叶片之间接触摩擦等传播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病菌侵入后5~9天出现症状。

高温(25~30℃)、多雨、高湿是病菌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暴风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对病害发展更为有利,过多或偏晚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

此外,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也较重。

幼苗3~4叶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是水稻最易感病的3个时期。

一般情况下,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籼稻比粳稻易感病,糯稻比其他水稻更易感病。

低海拔地区比中、高海拔地区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①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对调进调出的种子要进行检疫,不要让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地区,以控制病区的扩大。

②严格处理好带病稻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俗称红叶病。

四川省宁南县已在披砂镇、景星乡、幸福乡等地发现该病危害,一般田块损失5%~10%,重病田块损失20%~40%,且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水稻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的增产与否,而水稻病虫防治的好坏又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笔者对该病的发生流行因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并提出了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因子;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 文献标识码: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uyzicola)是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县的一种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其损失达20%~40%,十多年来,我们对其防治技术等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现将我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植株的叶片,初期病斑呈暗绿色的水渍状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成褐色细短状斑,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

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最终引起植株的早死或不抽穗。

2 流行因子2.1 病源水稻细条病是由黄极毛杆病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和传播。

用病稻草捆扎秧把,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2009~2011年连续3年对定点田块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年发病程度与上年无任何关系。

2011年,在披砂镇码口村8社细条病常发区,选3块田用上年稻草捆扎秧把,另选3块田捆扎用的稻草用福尔马林消毒后使用。

发病后调查病指,分别为11.2和7.5(按白叶枯病分级标准)。

由此可见,用病稻草捆扎秧把,可人为地把病菌传至稻秧,是导致病害常年发生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水稻种植技术与细菌性条斑病防控策略研究

有效的水稻种植技术与细菌性条斑病防控策略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1.009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确保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多种植物病害严重威胁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它能造成水稻局部枯死,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并且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能迅速传播,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防治方法中农药的施用方法不科学,不仅会引起环境问题,也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因此,研究有效的水稻种植技术与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种植技术分析1、选种育秧在品种选择上,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病虫害情况和市场需求。

不同品种的水稻适应性、成熟期和产量各异,选择耐病、抗逆性强并适合本地种植条件的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前提。

在种子处理环节,采取浸种、消毒与催芽措施。

浸种可采用清水,浸泡24小时左右,以软化种壳,完成后需及时换水,以去除溶解的气体和浸出物。

消毒可用50℃左右热水处理种子10-15min,以杀灭附着在种皮上的病原菌和害虫。

催芽则需要将处理后的种子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促进种子均匀快速发芽。

育苗环节是指在专设的秧田中培养健壮的稻苗准备移栽。

土壤需翻耕细碎并平整,确保秧田排水良好,地面不积水。

施底肥时,科学配比氮磷钾肥料,以满足幼苗生长所需。

待秧田准备就绪后,将催芽后的种子均匀撒播,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湿润。

水层管理是育苗期间的重点,保持薄膜水层利于发芽,后期逐步增水,以适应秧苗早期生长需求。

在秧苗生长过程中,密切关注秧田水深、苗情,适时施追肥,及时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根据秧苗的生长状况来确定移栽时间。

一般选择秧苗长到3叶1心至4叶1心阶段,根系发达,秧苗壮实为宜。

在移栽前要适当减水、排水,使秧苗易于拔取,并减少移栽时的损伤。

2、土地准备整地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破坏土传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首先进行深翻,通常深度达到15-20cm,以利于水分保持和根系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农业科学 $ % % 4 0 4 ( + $ / } 4 * 74 5 9 O R : Y $ O8S & R # O ) ( O & Z ) 7 # R X P #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6 [ 症状 烂种死芽死苗 1 二叶以上的秧苗 0 大 $ 6 ( 6 ( 育秧期在真叶期发现病株出芽处及叶呈水渍黄色 0 多从心叶 + 极少从第一叶 / 变水黄色 0 发生筒卷 0 严重者扭曲变褐枯死 1 根茎交接处极易脱离 0 脱 离处即生长点变褐黄色 0 有类似烂笋子或烂洋芋的恶臭 1 病株心叶呈鲜黄色 0 筒卷 0 严重者变褐色扭曲枯死 0 继续发展 0 全株稻 $ 6 ( 6 $ 秧苗进入分蘖期 0 秧枯叶缩蔸死亡 1 枯心叶外观极似螟害造成的枯心 0 但枯心极易抽出 0 无虫孔虫粪 0 断处软腐 0 有恶臭 0 挤压有混浊黄汁溢出 1 有时螟害和病害同株发生 1 将秧苗全株取出 0 可见根部变褐或
万方数据
第 &期
李俊平 等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及防治
T) G T
仅中心根变褐死亡 ! 死根极易与茎秆脱离 " 地上部无症状表现的分蘖 ! 地下部继续生长白根 " 主 要表现为生长点染病的心腐 ! 故又俗称 # 细菌性心腐病 $ 可先在叶鞘上见不规则的 " 边叶发病 ! 水渍色 ! 转酱褐色 ! 从叶鞘沿主脉呈酱褐色向叶 尖延 伸 ! 主脉 变为 明显的 褐条 ! 叶色 转水黄 色 ! 变褐扭曲枯死 ! 还表现为大量叶鞘处朽烂 ! 叶边发水黄色 ! 最后枯死的无褐条不典型症状 " 发展 表现为缩蔸死亡或全株死亡 "心叶也常表现褐条症状 "未见病叶有溢浓 % 菌胶症状 " 至全株时 ! 未完全枯死的植株 ! 继续分蘖 ! 但明显矮缩 ! 生育期滞后 " 叶部症状变少 ! 黄叶转青 " 但病株表现提 & ’ ( ’ ) 出穗至灌浆期之前有一个发病的稳定变轻期 ! 前拔节 ! 先出穗 ! 节上有倒长的白根 " 茎秆变水褐色 ! 发软 ! 易倒 ! 朽断 ! 瘪谷多 ! 枯穗和死孕穗呈 灰褐色 ! 根部枯朽 " 病重田块 ! 可闻到明显恶臭 " 病原 * ’ * 室内镜检 ! 确定为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 经查阅资料 ! 8 ?@ B ! , . / 0 1 21 3 4 5 4 3 6 7 6 9 : : ; < = > = < A A 为一种假单孢秆菌 " 作者最早于 ( 杂稻组合为汕 C D E年在铜仁县马岩公社杂稻点上发现症状 ! & 汕优 E号 " 黔南州长顺 % 罗甸两县在 ( 贵州省 优( E % C D F年有 G H C C &年 ! I J 的连片发生 " 到 ( 除六盘水 % 毕节地区未有报导外 ! 其余专州均有发生 " 后藤 8 通过采自水 植保站资料统计 ! ( C E K ? 稻% 大麦 % 谷子 % 黍上的分离株 ! 接种试验 ! 证实是一种假单孢杆菌 ! 有多种宿主 " 中国农作物病 L 虫害 M 有同一病源的描述 " * ’ N 发病规律 通过在田间连续多年的定点观察试验 ! 其发生发展有以下特点 " 表 P 汕优 Q N不同育秧方式种子处理发病情况 & ’ ) ’ ( ( C C (年 发 病 后 ! ( C C &年 用 剩 下 的 汕 病株率8 R? 仍 然 发 病O 新调进的种子很少 优E )种 再 播 ! 育秧方式 链霉素浸芽谷 无病田常规 不 处 理 种 子 发病 "( C C )年再用汕优 E )陈种 ! (份用链霉 稻种子不处理 8 ( H H单 位 ? 仍用同一 块 地 育旱 素作种子处理 ! 旱 秧 病 土 (份不用 ! H & ’ ) H H 新 土 秧! 处 理 的 未 发 病O 水 育 秧 地 同 样 处 理! 表现 H ) ’ H & H 水 秧 病 田 H ’ H K ) ’ ( H H 处理过的发病少 ! 见表 ( 年旱育秧时 "( C C K ! 无病田 H ’ H G & ’ C H H 用本地留种的常规稻种 ! 为病株种子 ! 播后发 病O 第二年再用陈种播种 ! 仍发病 " 而用未发病田植株种子播种 ! 未发病 " 试点稻田为一季中稻 ! 收谷后种一到两季蔬菜 "旱育秧地为菜土 "( 年连续几年进行种子处理的对比 C C K % ( C C G % ( C C E 观察 ! 处理后发病很轻 "并且 ! 同一块田 ! 表现年度间发病或不发病 "可看出初侵染源为调来的 杂稻带菌种子 ! 以及本地染病的常规稻种子 " 土壤带菌传病的可能极小 " 大田观察 浅水管理发病率很低 ! 在H 症状表现为单丛枯心缩蔸型 "经常保 & ’ ) ’ & ! ’ H D R 以下 ! 持 深水的稻田 ! 呈 中心病株 扩散型 ! 多丛 集 中 在一 起 发 病 ! 发病率可达 ( R左 右"如 果 大 水 淹 苗! 如( 翁 岗 村! 大 寨 村! 水 淹 过 后! 汕优 E 岗 C C (年 洛平 村 ! ( C C G年营 上 村 % ( C C E年 湖 潮 村 % ) % 丛发病率都在 ( 高的达 ( 产量损失重的达 G 优& & % S优 E )等 ! G R 左右 ! H H R! H R" 一般水淹过 后! 被传染株症状先以边叶枯褐条症状为主 ! 接着或 (星期即见明显发病 "原发病株为枯心型 ! 同时发生枯心症状 " 如遇高温晴天 ! 枯心表现为青枯扭曲筒卷的急性症状 " 由此可看出 ! 水是 再侵染扩散的途径 O 大水漫秧 ! 伤口多 ! 侵入发病也多 "& H H &年由于种子普遍未采取种子消毒 措施 ! 发病较普遍 ! 一般在 ( 死苗比往年多 ! 个别户达 ) R 左右 " 由于育秧期寄秧遇低温 ! H R左 右 "D月中旬 ! 在先遇大雨后 ! 又遇高温天气 ! 又接着连续降雨到月底 ! 被大水淹过的稻田 ! 发病 缩蔸严重 ! 高达 K 因淹水发病的轻重而不同 " H R 左右 " 发病品种组合较多 ! 变为厩肥施入田间 ! 但不表现是否病草的发病轻重差异 ! 一 & ’ ) ’ ) 本地稻草均作饲草喂牛马 ! 般都为零星发生 ! 不表现病草传病的可能 "( 年在点上对种子进行链霉素消毒 C C K % ( C C G % ( C C E 用发病田块的稻草 % 粪草保温保湿种子催芽育秧 ! 未发现育秧期发病 " 处理 ! 还有两 个 易发 病的迅 速发生 期 ! 一个是 育秧时 & ’ ) ’ K 该病除表现淹水后暴发的流行特点外 ! 遇低温侵袭 ! 如旱育秧高温揭膜后遇低温 ! 两段育秧 在寄小 秧时 遇倒春寒 ! 都会 迅速 发病立 枯 而死苗 ! 可能与低温突袭后秧苗抗病力降低有关 " 秧苗发病多 ! 会为大田发病留下隐患 " 另一 个是大田期秧苗进入分蘖期后 在生长正旺时 ! 开始出现枯心苗 ! 秧苗发病后又缩下去 " 这时如 ! 万方数据 遇大水淹苗 ! 就会迅速传播发展 ! 表现成片的矮缩枯死症状 "
}~Y v w x y z { | y X! R " X Z " X# Z O " X$ %& R # X’ Z # ( X & R Z ) ’ & $ *P" ( & X Z +R "! R " # O " " X !Z # # $ & ! R P S( $& X " O ) ( "$ %,Z P 6~ & X Z & "% R X ) !( X " ( " Y X& X " O ) ( "" Y $ *( Y Z ( ( Y X! R " X Z " XR ",Z R P ) -" Q & X Z !’ -! R " X Z " X # Y Z & S X !" X X ! " Z P !( Y X# $ P ( & $ ) 6 ,X ( Y $ !R "Q O ( % $ & *Z & !Z % ( X &R P . X " ( R S Z ( R P SR ( "$ # # O & & X P # XZ P !# $ P ( & $ ) & X " O ) ( "R P& R # X% R X ) ! }’ )! & )$ )# /0 12 3 z 4 x Z # ( X & R Z ) ’ & $ *P" ( & X Z + R " X Z " X # Y Z & S X !" X X ! " # # O & & X P # X $ P ( & $ ) 早在 ( 笔者已经在杂稻汕优 ( 汕 优 5号 等组 合发现 有水稻褐 条病危 害 0 , 5 5年 0 5 3 ( , 5 ’年 后继续发展 1 至 ( 年 育秧开始 在花溪区发现这种水稻病害突然普遍 少数县小面积受害 0 , , ( 0 0 发生 1 最先发现病害是在保温湿润秧田中 0 秧黄死苗 ) 保温旱育秧更重 0 烂秧死种 0 虽用硫黄粉 值 仍然立枯死苗 查证发病种子为当年由四川新都调进的汕优 和硫酸调过土壤 Q 1 5 4 1在大 U 0 寨3 洛平村调查 0 株发病率 发现 枯心死苗 0 发 病率高 达 5 67 ( % 6 1 在 大 田中 继 续 调 查 0 67 重发田块达 ( 发 病 稻 田继 续 发展 0 测产损 失 高 的超过 ( $ 60 % % 6 1 在 抽穗 结实 期 0 67 ( % 60 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1为摸清该病的发生规律 0 制定防治措施 0 进行 $ 6 1全区使用此种的稻田 0 了试验观察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