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可说: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
论庄子的言语策略
明 白告 诉 , 使公众 晓喻 。以 良师益友 的 身份 , 宣 讲 宇 宙 和人 生 的法 则 , 使对 方养 成尊 贵的人格 , 并 且 学 到 广 博 的 知 识, 全 面 理 解 世 间 之 事 。说 出少 许 的话 , 略 微 有 些举 动 , 都 可 以成 为 人们 言 行 的 法 则 。庄 子 认 为 , 在 他 那 个 世 情 复 杂 的 社
大 臣视 智谋 韬 略 为“ 胜人之道” 。三国时期 , 群雄并起 , 谋 略 文 化 成 为 显 学 。 言语 策 略 属 于“ 文 韬” , 是运用 言语手 段 制服 对 手 的 方 法 。 庄 子 言 语 策 略 的 目 的迥 异 于 一 般 策 士 , 对 人 们 的 言 语 活 动 和 交 际行 为 同样 有 积极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言语策略 ; 智谋 韬 略 ; 言语 活 动
《 诗经 ・ 大雅 ・ 板》 里说 : “ 辞之辑矣 , 民之洽矣 ; 辞之怿 矣 , 民 之莫矣 。 ” 一部《 论语 》 , 就 是 一 部 孔 子 的 语 录 。孔 子 四 科 中 的
“ 言语” 正是指 出使 于四方 , 为 本 国 利 益 进 行 策 辩 的 外 交 活
动。
一
语 策 略 。那 些 谋 略 高 手 , 一 时 一 刻 都 离 不 开 言 。从 范 围界 限
际 的“ 总谱” 却 可 以划 分 为 告 喻 、 答 问、 劝说、 辩 说 四 大类 。
( 一) 告喻
呢 ?好 像 十 仞 的 高 台 耸 立 在 大 家 面 前 , 谁 又 能 遮 盖 它 呢? “ 旧 国 旧都 ” 在这 里 是 比喻 本 性 , 能 瞧 见 十 分 之 一 就 已经 满 意 了, 何况是看到全部本性 呢?
庄子的语言哲学与语言游戏思想
庄子的语言哲学与语言游戏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哲学与语言游戏思想。
庄子的语言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的思考上。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的运用来表达和传递意义。
然而,庄子指出,语言的符号只是对于事物的表象,而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他以“鱼之乐”为例,指出语言只能描述鱼的外在形态和行为,而无法真正体验鱼的内在感受和乐趣。
因此,庄子认为语言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完全表达事物的真实性质和内涵。
庄子的语言哲学还强调了语言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语言的含义也会因人而异。
他以“胡蝶梦”为例,指出人们对于梦境的描述和理解都是主观的,无法确定梦境的真实性。
庄子认为,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思维和观念的多样性的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游戏,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因此,庄子主张在交流中要尊重他人的语言游戏,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庄子的语言游戏思想是他对于语言运用的一种独特理解。
他认为语言游戏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和规范,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在《庄子》中,他以“齐物论”为例,通过运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庄子的语言游戏思想强调了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开辟新的认知领域。
庄子的语言游戏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于语言的运用技巧上。
他善于运用对比、夸张和反讽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的变幻和变形来传递他的思想和观点。
庄子的语言游戏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表达中,也体现在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中。
他善于运用悖论和矛盾来达到启发和思考的效果,通过语言的游戏来唤起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庄子言意观的基本内容
庄子的言意观可以概括为“言不尽意”,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庄子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因为无论“意”、“道”,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但语言不能完全表达“道”和“意”。
2. 庄子强调语言只是用来象征和暗示的一种符号,语言的目的在于得意,但言不能尽意,因此要忘言。
3. 庄子主张“得意忘言”,即通过语言把握事物,但完成“得意”之后,应忘掉“言”这种外在形式。
4. “得意忘言”是为了“忘言”境界,只有能忘言之人才是真正得道之人。
5.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庄子的言意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提倡通过语言把握事物本质,同时追求超越语言的境界。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庄子的思想,也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言道的悖论”及其超越——《庄子》话语策略新探(钟华)
“言道的悖论”及其超越——《庄子》话语策略新探(钟华)内容提要《庄子》一书的动人魅力与过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话语方式对“言道的悖论”的成功超越。
超越的策略有六:一是揭示语言的工具性本质;二是彰显语言功能的边界;三是对“逻辑—工具性”语言的有限性进行深刻批判;四是采取“三言”笔法进行“诗意言说”;五是运用不断“建构—解构”的表达策略;六是采取“言无言”的话语方式。
六大策略不仅使《庄子》成功地超越了“言道的悖论”,而且还摒弃了一切“人言”必然带有的“相对性”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道真言”。
关键词《庄子》言道的悖论超越话语策略在中外文化史上,《庄子》地位之崇高、魅力之巨大、影响之深广,可以说是罕见其匹。
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它那深刻独到的思想和瑰丽浓烈的诗情,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那奇妙的文辞、独特的话语方式。
关于《庄子》的话语方式,前人的讨论已有不少,可是从“言道的悖论”及其超越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的还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作一简单的清理论说,以就教于方家。
一、言道的悖论理解《庄子》话语方式的关键和入口,是抓住“言道的悖论”这一千古哲学难题。
这一难题既考验过老、庄本人及后世道家的智慧,也曾长期困扰过佛家、玄学家和禅宗思想家们的心智。
在我看来,《庄子》一书的动人魅力和过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恰恰来源于其话语方式对这一悖论的成功超越。
什么是“言道的悖论”呢?简单地讲就是:“说不可说。
”当我们试图去言说像“道”这样的超越者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之中:一方面,正如《老子》开篇告诫过我们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庄子·知北游》等篇也明示,“道不可言,言而非也”①。
这就是说,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对“道”的具体言说都只会使“道”受到“亏损”或者“遮蔽”。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便因此而不去言说“道”的话,那“道”又将如何得以显现,我们又将如何去交流彼此对“道”的领悟和体证(包括像“道不可言说”这样的经验)呢?因此,为了使“道”成其为“道”和彼此交流对“道”的体证的缘故,我们又不得不去说“道”。
《庄子》“三言”之言说方式新解-文档资料
《庄子》“三言”之言说方式新解一、“三言”概念辨析众所周知,“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在《寓言》和《天下》篇中,庄子对这种言说方式进行了阐释: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1}(《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断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见之也。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2}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阐明,首先是“三言”的概念及真实内涵。
先说“寓言”。
庄子在《寓言》篇中已经对这一言说方式下了定义: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藉外论之”的“论”到底是谁在“论”呢?首先需说明的是,《庄子》寓言中的作者与叙述者并不总是一致的。
叙述者经常根据不同的情形和需要改变叙述立场。
也就是说,寓言所体现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庄子本人的。
庄子所遵循的叙述原则是不作任何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要求“齐物”的。
庄子认为,每种立场和观点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一概否定。
所以,他尽量在文本中借助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共同在场,一种“复调”式的构成方式。
再说“重言”。
在《寓言》篇里,庄子已经隐微地对“重言”进行了一番解释: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
是为耆艾。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后面应是句号,因为下文是庄子举的一个例子,这个句式同“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是相同的。
“是为耆艾”的意思是“这就像所说的耆艾一样”。
“耆艾”一般泛指年长的老人。
老年人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智慧和经验的,所以“耆艾”之言往往容易被人相信和接受。
这是叙述者的一个立场。
可是,这里还有一个立场,那就是下文中所说的“陈人”。
在庄子看来,没有经怀治世之才和通晓事理之德的老年人,不配生在别人以前而被尊为长者,而没有长于别人的本领和技能,就是没有“人道”之人,是陈腐老朽之人。
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
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语言哲学的思考。
首先,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性看法上。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对话、寓言等形式,揭示了言语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言语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表达,无法完全捕捉事物的真实本质。
庄子提出了“名实二分”的观点,认为言语只是对事物的命名,而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实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言语的本质和限制具有重要启示。
其次,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游戏性和变化性的关注上。
庄子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是人们对事物的创造性表达。
他以幽默的方式运用寓言和比喻,通过变换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语言游戏性和变化性体现了他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世界多样性的关注,这对我们思考语言的功能和表达方式有所启发。
此外,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语言的相对性和多元性的认识上。
庄子认为语言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和理解。
他通过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展示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庄子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而不必相互排斥。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对待不同观点的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言语与内心的关系的思考上。
庄子认为言语只是内心思想的表达工具,内心才是真正的自我。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表达了对内心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追求。
庄子的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言语与内心的关系、思考言语的真实性和自我表达的方式具有重要启示。
综上所述,庄子的《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考。
他对言语的辩证性、游戏性和变化性、相对性和多元性以及与内心的关系的思考,都对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思考言语的限制和自我表达方式具有重要启示。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庄子》,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语言哲学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对当代语言哲学的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语言的抵抗——庄子言说策略探微
语言的抵抗———庄子言说策略探微陈之斌【摘要】庄子对语言的警醒很可能来自对政治暴力的深刻体认。
如何走出言说的困境,消解语言中权力结构生成的可能性,并对权力进行批判与劝谏,成为庄子的思考重点。
有见于语言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庄子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言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主张。
从这个角度看,谬悠之说与荒唐之言的书写方式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抵抗,展现了庄子对政治的批判与主动疏离。
更深层的是,庄子试图通过言说策略的再发明,消除语言中暗藏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并以一种滑稽乱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关键词】庄子;语言;权力;言说策略中图分类号:B22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4-0140-06作者简介:陈之斌,甘肃民乐人,哲学博士,(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尽管《庄子》呈现了一个汪洋恣肆的想象空间,其语言艺术及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文学、绘画、书法的影响远远超过其思想自身,甚至有学者认为庄子思想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①。
但是,庄子思考的重心仍是现实的人间世界,或者说是那个黑暗的、充满暴力的政治世界,虽然庄子始终主动与其保持距离,甚至拒绝进入权力的漩涡。
正是这一主动与政治权力的疏离,才使庄子保持清醒,以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对社会政治提出批判。
庄子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直指制度及君王本身,只要关注《庄子》中诸多对话的主要言说对象即君主就非常明白了。
在古代社会,任何对政治与社会的介入都离不开君主,如《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之于文惠君、《人间世》中颜回之于“其年壮、其行独”的卫君、《说剑》中庄子之于斗剑不厌的赵文王等,所面对的都是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
语言与权力有着隐秘关联,庄子对语言的警醒很可能来自对政治暴力的深刻体认。
如《人间世》中,庄子通过孔子指出颜回试图劝谏卫君改善迁过的无效性,甚至可能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最终导致颜回不得不改变言说策略。
这清楚地表明语言或者说言说策略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
说不可说: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
说不可说: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
陈启庆
【期刊名称】《莆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7)003
【摘要】庄子话语言说策略是庄子表达修辞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由谁说"、"说什么"、"以何种态度言说"的问题.掌握并洞悉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庄子>一书增加了一条门径乃至捷径.
【总页数】5页(P15-18,26)
【作者】陈启庆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福建,莆田,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5
【相关文献】
1.庄子的言说与中国话语的构建 [J], 胡韵
2."失语"的"言说"--论徐坤小说的话语策略 [J], 吴晓芬
3.《庄子》“不可与庄语”言说辨析 [J], 吴宪贞
4.说不可说:庄子道言悖论和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 [J], 严平
5.言说与不可言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话语流变 [J], 陈力君;黄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秦庄子散文的辩论技巧
先秦庄子散文的辩论技巧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散文中常常运用辩论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庄子散文中常见的辩论技巧:
1. 反问:庄子常常通过反问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他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反问来质疑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或者挑战读者的固有观念。
2. 比喻:庄子经常使用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
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对立论证:庄子常常通过对立的观点来展开辩论。
他会提出一个观点,然后通过对立的观点来辩证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4. 自相矛盾:庄子有时会使用自相矛盾的论证方式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他会故意使用矛盾的言辞,以此来表达他对事物的看法。
5. 反证法:庄子经常使用反证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会通过否定一个观点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这些辩论技巧使庄子的散文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话。
它们帮助庄子表达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庄子云:夏虫不可语冰,大辩不辩
庄⼦云:夏⾍不可语冰,⼤辩不辩庄⼦⼀⽣经常与⼈辩论,但是他却说:⼤辩不辩。
辩论的最⾼境界,就是不辩。
对待有些⼈,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法。
·和层次不同的⼈争辩,是⼀种⽆谓的消耗。
庄⼦在《秋⽔》篇⾥讲过这样⼀句话:夏⾍不可以语冰。
不要和夏天的⾍⼦谈论冰,因为这纯属浪费时间。
孔⼦也曾劝戒弟⼦,不要和春⽣秋死的蚂蚱谈论四季。
和不同层次的⼈争辩,是⼀种⽆谓的消耗。
他从未去过你到过的地⽅,不知道你读过的书,不认识你遇见的⼈。
隔着太多的障碍,沟通就是⼀场漫长的⽆⽤功。
《道德经》⾥讲:“圣⼈之道,为⽽不争”。
真正厉害的⼈,没有⼯夫辩来辩去,他们都在笃实地⾏动。
你站⼭巅,告诉他前⾯是⼀⽚海洋,他在半⼭腰,只能看到满⽬的荒凉。
与其和他辩论,不如朝着⼤海前⾏。
内⼼丰盈的⼈,从不活在别⼈眼⾥。
《庄⼦》⾥有个叫⼠成绮的⼈,听到时⼈常常夸赞⽼⼦,于是跋⼭涉⽔,来拜访⽼⼦。
看到⽼⼦其貌不扬,住的地⽅也乱七⼋糟。
⼠成绮说:别⼈说你是圣⼈,我看是⽼⿏还差不多。
⽼⼦看了他⼀眼,低头继续读⾃⼰的书,完全不理他。
⼠成绮只好⾛了。
第⼆天,⼠成绮觉得⾃⼰太过分了,来找⽼⼦道歉。
谁知道⽼⼦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别⼈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争论,多半是内⼼还不够笃定。
内⼼丰盈地⼈,活在⾃⼰⼼⾥,⽽不是活在别⼈嘴⾥。
他们从不在意别⼈怎么说,⾃顾⾃地,做着⾃⼰地事情。
⼈⽣不在⾔,⽽在⾏。
古⼈说,巧⾔令⾊,鲜矣仁。
能说会道,巧⾔令⾊的,⼀般不是什么好⼈。
况且,很多道理不是说辩论就能辩清楚的。
赵括纸上谈兵,在沙盘上把他爹说得哑⼝⽆⾔。
皇上把兵权交给他,他转眼就把⼏⼗万⼤军带⼊⽕坑。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踏实去做。
毕竟。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西⽅哲⼈有句话:“尽快同意反对你的⼈。
”只要认定⾃⼰是对的,⾯对那些指责⾃⼰的⼈,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解读庄子,寓理于事言大道,读《庄子·寓言》!
解读庄子,寓理于事言大道,读《庄子·寓言》!壹“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
《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述上的一大特色。
“寓言”全文可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天均者,天倪也。
讨论了“寓言”、“重言”、“卮言”,指出宇宙万物根本上说是齐一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种言论说到底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的,要么忘言,要么随顺而言不留成见,日日变化更新。
第二部分至“吾且不得及彼乎”!借庄子之口评论孔子不再励志用心,指出再好的言论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第三部分至“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写曾参两次作官心情不一样,但都不能做到心无牵挂,所以还是不能摆脱外物的拘系。
第四部分至“若之何其有鬼邪”!表述体悟大道的过程,指出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忘却生死。
第五部分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写影外微阴问影子变化不定的故事,指出无所依恃才能随心而动。
余下为第六部分。
写老子对阳子居的批评以及阳子居的悔改,借此说明去骄矜,容于众人,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贰“寓言”恐怕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两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
在《庄子》书中,这种寓言的成分占得最多,正由于此,真理才不至于被淹没。
《庄子》的寓言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
这样,庄子可谓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也正是这些天马行空,看似虚妄的想象与虚构,使《庄子》一书在哲学的成分以外,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陈寅恪先生曾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正印证于此。
“重言”则是借重古代圣贤或是当时名人的话,来止塞天下争辩之言的。
其目的是利用世人崇拜偶像的观念,“托古改制”,来借着偶像说话。
庄子的言语艺术与修辞手法
庄子的言语艺术与修辞手法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庄子的言语艺术和修辞手法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修辞手法、比喻、对话等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言语艺术。
首先,庄子的修辞手法非常独特,他善于使用夸张、反讽和对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例如在《逍遥游》一文中,他以夸张的方式描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逍遥游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这种修辞手法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又能够更好地传达庄子对自由无拘束的追求。
其次,庄子擅长使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
他以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使得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形象生动。
例如在《齐物论》一文中,他用“大椽”来比喻有权势的人:“大椽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这样的比喻,庄子将道的概念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庄子的对话也是他言语艺术的重要体现。
他经常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不同角色的对话,展示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例如在《徐无鬼》一文中,庄子通过徐无鬼与鬼谷子的对话,讨论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本质。
这种对话的形式不仅能够传达庄子的思想,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庄子的言语艺术和修辞手法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表达上,还体现在他的语言风格和句式结构上。
他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能够一语中的,点出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庚桑楚》一文中,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们追求名利的空虚:“名实相生,实名相伏。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使得文章更富有韵律感,还能够更好地传达庄子对名利追求的批判。
总之,庄子的言语艺术与修辞手法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善于使用夸张、反讽和对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对话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同时他的语言风格简练、意境深远,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生动有趣。
庄子的言语艺术和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庄子》“不可与庄语”言说辨析
《庄子》“不可与庄语”言说辨析吴宪贞【摘要】《庄子》不像《孟子》那样极具雄辩气势,其言说别具哲理意趣和文学色彩,在“不可与庄语”语境下,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言说系统——形上的直觉体道、向外的相对辩说加之语辞的诗化。
究其形成的原因,它与庄子学派的哲学诉求和战国时势密不可分。
因此,辨析并领悟《庄子》“不可与庄语”内涵,其实就可以找到读懂《庄子》的一把钥匙。
%"Zhuangzi" Unlike "Mencius" as a very eloquent momentum, Its saying has unique charm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color, in the "not with the Zhuang language" context, to buil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speech --- intuitive body shape on the road, outside the relatively debate coupled with the poetic language speech. Look at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philosophical aspirations of the times Zhuangzi School and the Warring States. Therefor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Zhuangzi" "Not with Zhuang language," meaning, in fact, you can find read "Zi" of a key.【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庄子》;不可与庄语;言说【作者】吴宪贞【作者单位】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曲阜 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战国诸子的争鸣文章中,《庄子》无疑是最特别的。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很可能,庄子正是看不惯老子一心想做帝王师的德性,才创造了自己一派逍遥于江湖的人生哲学。
他理想的人生有点像他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不知其几千里”之大的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花六个月而从北冥飞到南冥,却受到腾跃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鴳的嘲笑。
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在庄子这里都成了斥鴳之见:“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无足挂齿;但鲲鹏毕竟也受到天气风向的制约,庄子要的则是绝对的不受拘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寓言接下来就是许由让王的故事,以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理想既然超越了做帝王师、甚至超越了成为圣王这一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极限目标,就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目标可以寄托了,唯一还能够有所寄托的,只有语言,确切地说,是语言的隐喻功能和寓言功能。
就此而言,庄子对待语言的态度极其接近于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说法。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认为,荷尔德林高于里尔克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不合世俗时代”的诗人,因为他的立足点不是当下的时代,而是未来,而未来正因为“尚未”,所以只有立足于“语言”。
“因此之故,这个世俗时代的任何诗人都超不过荷尔德林”。
因为这种先行道说在现实中无所凭依,只有紧紧抓住语言,使诗性精神纯粹从语言中生长出来。
所以这样的诗也是永恒的,它表达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诗的本质,因而也表达了一切时代的“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不依赖于任何存在者,相反,一切存在者都依赖于语言所划出的区域而得以存在,“唯有在这一区域中,从对象及其表象的领域到心灵空间之最内在领域的回归才是可完成的”。
然而,与庄子不同的是,当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质既非意谓所能穷尽,语言也决不是某种符号和密码”时,他反驳的不仅是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而且捎带也击中了中国“言不尽意”的传统:他所主张的毋宁是“意不尽言”。
教育学文章范文论哲学是如何对待语言的方式
教育学文章范文论哲学是如何对待语言的方式文章导读:无论是从语言哲学,还是从生命哲学来看,庄子的思想都可谓是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言不尽意”总是让庄子的文本充满了可以被无限解读的魅力。
作为语言运用的哲学大师,庄子用诗化的语言探索着解决语言遭遇“不可言说”的困境,并试图用寓言、重言、卮言来言说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
“庖丁解牛”的故事虽短,但却完美地阐释了庄子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了庄子对于生命的思考与关照。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语言发展首先,“庖丁解牛”的故事当然是一则寓言。
庄子借“庖丁”的形象,以他的言行来传递庄子试图通过“言说”而达到“不可言说”的目的。
纵观《庄子》通篇,大部分人物都是像“庖丁”这样的底层人物,如:轮扁、子舆。
很难理解在哲学这样高深的对话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期待中的高级知识阶层,倒是像“庖丁”这样的蓝领劳动者。
其实,这些普通角色是有着哲学上的某些功能的,比如: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思维标准中所避免的。
当这些人物被设定为哲学家时,我们则不得不面对那些根据规则生活的人所害怕和逃避的东西,而那本质就是自然。
普通如“庖丁”这样的人,他们不怕其自然生成的样子,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因而他们的言说有着顺其自然的自由,这在庄子的眼里就是值得保护的。
而其他有身份的人,他们因需要顾及的太多而丧失了以其自然的方式行事的自由,因此他们是不具有以“言说”而通达“不可言说”的特质的。
其次,“庖丁解牛”的故事也通过重言的应用而显得更具信服力。
“庖丁”虽然只是一介屠夫,但庄子给他设定的又不是一般的屠夫角色,他是一个可以在“文惠君”面前“解牛”的人。
有学者求证,“文惠君”即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国君———魏惠王。
且不管这是否属实,在庖丁一番慷慨言说之后,加上一段显贵的君主级别的人物感慨“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足以让外人忘却庖丁地位的身份,而试图顺着文惠君的溢美之词去揣测之前庖丁所阐释的“养生之道”了。
庄子的说话
庄子的说话第一篇:庄子的说话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编辑[zhuāng zi]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1](今河南商丘[2],一说安徽蒙城[3])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形成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4]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4]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4]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人物生平编辑庄子,姓庄,名周。
其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致使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的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
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3] 2主要思想编辑哲学思想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
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3]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天人合一周国民书(4张)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庄子说生死的句子
庄子说生死的句子
庄子说生死:“生者有所不可拒,死者有所不可与争”,他的这句话反映的是生死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一直在变化,他们将自己联系到宇宙的轮回之中,努力思考着自己的生死存在的意义。
庄子在《庄子游处》一书中给出了对于生死的思考,他提出,只有体会到生死不可抗拒的节律,才能够打破死亡的恐惧,并发现生死存在的意义。
庄子把生死情感表达得非常深刻:“不义之流,乃一旦动;一旦动,乃尽其枝。
”这句话把生死贴切地表达出来,人生这个小循环,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抗拒,而我们却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它。
庄子还说:“生生为大,死死为小”,生死就像环抱着世界,我们从生而有恐惧,但是死后又回到生的循环中,这就是庄子的“天地之间的活动”。
他说:“生者有所不可拒,死者有所不可与争”,把生死灵活地联系起来,说明人们应该明白自己来生此间,必然会死去,因而也要做准备,明白自己在此生所追求的价值。
而当世界变化了,人们也再次从生死中思考,他们不仅要思考生死存在的意义,还要思考自己的生死存在意义,他们将自己的精神思考融入到生死中,将生死归类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生死思想。
回到庄子,他把生死情感表达得深刻而有力,他把对生命的思考放在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视角,而他讲述的关于生死本质的思想,也被广大人们接受,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和深思。
总而言之,庄子对生死的思考与古代以来的思想体系有很大的关联,他认为生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节律,它将永远环绕着世界,而我们也必须以自己的价值对它负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它把生死有机地联系起来,生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是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价值,去给生命完成一段勇敢、精彩的历程。
庄子的语言哲学
庄子的语言哲学语言问题与哲学问题关系密切。
20世纪西方哲学,就有著名的“语言学转向”。
我国先秦时代,有不少关于语言的探讨,而论述最系统深入、影响最深远的当推《庄子》。
论析《庄子》的语言观,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庄子》的哲学观,并对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禅宗“不立文字”等获得更为明晰的认识。
《庄子》语言观源于老子。
“道”是《庄子》全书之旨归,也是其语言观的旨归。
“道”超越人的感官知觉,自存而无所依,超越时空,天地万物由其化生,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依据。
“体道”———追求与“道”合而为一的境界,是君子应当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体道”呢?这就要通过传“道”之“言”。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用来表意的。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是表意功能使语言既不同于小鸟出壳前发乎自然的嘤嘤鸣叫之声:“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齐物论》)也不同于自然界的刮风现象:“言者,非吹也。
”(《齐物论》)搭起了一座“体道”的桥梁。
人通过语言可以逐步掌握“道”。
在《大宗师》中,女偊通过寓意化的人格名称指明了这点:“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但《庄子》又对语言的局限性有着明确的认识,认为过于依赖语言,反而会阻碍“体道”。
《庄子》主要从表意的不确定性与使用上的混乱两个方面来谈论语言的局限性。
《齐物论》谈论语言表意的不确定性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一”即是“道”的别称。
这个“一”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被人认识后才存在的,此时的“一”未曾与人的主观认知相接触,这即是《齐物论》所谓的“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但是后来有人感知了这个“一”,并把它命名为“一”,于是“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已经把它称作“一”了,又怎么会不是语言概念呢?这个“一”就成了概念、名称、“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 田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系, 福 建 莆田 3 I0 ) 5 10
摘 要 : 庄子话语 言说 策略是 庄子表 达修 辞策略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 解决的是 “ 由谁说 ”、 说什 “ 么”、‘ ‘ 以何种 态度言说”的问题 。掌握 并洞悉庄子的话语 言说策略 , 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 《 庄子 》 一书增
ad n ma t r se Ch a g t uS p e h t t ge C a e s r v d U a p o c o e e a h r u t h s un . ’ z s e c s a e i s a r n t la t p o i e S a n p r a h r v n s o t c t o i ma t r ic ua g z sep e e Ch n -t u.
c n e d wi u h p o lms a ’ h p a s . W a s s i ” a d ”n wh t o c me t s c r b e s ’ o s e k ” ” h W h ti ad n I a wa o e p e s . n e s n y t x r s ” To u d rt d a
1 6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21 00年 6月
式 的解 读 。因为 , 中国把这 种具 有寓托 性 与故事 在
神话 人 物 : 伯 、 河 北海 若 、 ( 海 之帝 )忽 ( 僚 南 、 北海
之 帝 ) 浑沌 ( 央 之 帝 ) 。 3 、 中 等 )寓 言 人 物 : 鹊 瞿 子、 长梧 子 、 南伯 子 綦 、 支离 疏 、 寥 、 有 、 始 、 参 无 疑 象 罔等。
1“ . 文体 形 式” 说 这 种观 点 的持 有者 多 为近代 学者 :
寓 言成 为一 种 文 艺 。 是 从 庄 子起 的 。 ……
《 言》 明讲 “ 寓 篇 寓言 十 九” 一部 《 子》 。 庄 几乎全 是
寓言 。【 1 ]
寓 言 、 言和 卮 言乃 是 《 子 》 中 的三 种 体 重 庄 书
Ke r s: h a gtu re r t tge; peh ywo d C un — ;h t i sae s sec z oc r i
庄 子① 深刻地 意 识到 : 方 面 , 不可 言 , 一 一 道 另
方 面 , 又 不 能 不 言 。一 方 面 , 不 尽 意 、 更 无 法 道 言 言
加 了一条 门径 乃 至捷 径 。
关键词 : 庄子 ; 修辞策略 ; 话语言说
To Ex r s h e p e sb e p e st e Un x r s i l :Ch a g t uS S e c t a e is u n - z ’ p e h S r tg e
C N Qi ig HE — n q
J n. 2 0 u 01
J u na o Pu n r l f o t a Un v riy i ie st
文 章 编 号 : 6 2 1 3 2 1 ) 30 1 — 4 1 7 — 4 ( 0 0 0 . 0 50 4
文献标识码 : A
说不可 庄子的 说: 话语言 说策略
论家对 其有 着 不 同的解释 与 高见 。为此 , 必要对 有 其先作 一粗 略 的辨析 。
尽道 ; 另一方面 , 言道 又 不能无 言 、 也离 不开 言。正 是在 这 种 “ 言悖 论 ” 困 境 与尴 尬 中 , 使庄 子 道 的 迫 去积 极探 寻并努 力 开拓 出一 条 言 道之 途 与传 道 之 方—— “ 不可 说 ” 说 。而 这 也正 是 庄 子 的修 辞表 达 策略之 凝聚 。
所 谓庄 子 的修辞 表 达策 略 。指 的是表 达 者 为 了达 到最佳 言 语交 际 效 果— — 言 道之 目的 。而对 言说 方法 、方式所 作 的种 种 安 排 与设 计 。我 们发
前 人 对 “ 言 ” 说 的解 读 , 代 表 性 的观 点 寓 一 有 主要有 以下两种 :
我们发寓言重言和卮言乃是庄子书中的三种体现庄子就此所作的思考与努力是多方面的限于裁其中寓言和重言都属于问答体可归入刘师培篇幅本文仅就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作一剖析
第 1 卷 第 3 期 7 2 1 年 6月 00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中图分类号 :23 5 B 2. 5
VO11 NO. .7 3
现, 庄子 就此 所作 的 思考 与努 力 是 多方 面 的 , 限于 篇幅 , 本文 仅就庄 子 的话语 言说 策 略作一 剖析 。
一
、
“ 言 ” 由谁 说 寓 :
“ 寓言 ” 是庄子 提 出的三 言 之一 , 来 注家 、 历 评
收 稿 日期 : 0 00 . l 2 1 . 13
作者简 介: 陈启庆 ( 9 5 , 福 建仙 游人 , 1 6 .) 男,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汉语修 辞学与汉语语 用学研 究。
裁 , 中 寓言和 重 言 都属 于 问答 体 , 归入 刘师 培 其 可 所 谓“ 辩体 ” 之类 ; 言则 是 作者 自行 议 论 , 卮 不设 问 对 , 归入刘 师培 所 谓“ 体 ” 可 论 之类 。翻
然 而 我 们 要 说 的 是 . 庄 子 的 “ 言 ” 为 一 把 寓 视 种 文 体 形 式 , 许 是 近 代 学 者 的 一种 “ 号入 座 ” 或 对
f hn s ag a e& Lt aueDeat n,P t n U i ri , uin Fj n 3 10 , hn ) iee L nu g C irtr pr t ui nv sy P t ui 5 0 C ia e ssec t tg sae o eo set lemp nn o i re r t tg swhc r sr c : h agt ’ p eh saei r n fesn a o o e ̄ fhs ht i sae e i ae z r e i oc r i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