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闻喜中学曹银花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二、新知识传授(一)、三圈环流的形成1、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2、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3、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品牌】高一地理必修一《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根据气压带风带性质对判定气候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三个低气压带、死个高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运用地图和地球公转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3.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读“东亚季风”图,分析季风的形成。
5.运用气压带风带性质判断气候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读世界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4.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高一地理必修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高一地理必修教案自己整理的《气压带和风带》高一地理必修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热循环”和“大气——风的水平运动”两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了解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了解压力带和风带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压力带和风带的分布,绘制压力带和风带全球分布示意图。
(3)了解压力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说出压带和风带的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压力区和风区分布;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图的绘制;压力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介绍唐代诗人崔虎的诗《题都城南庄》 :去年和今天在这扇门里,人脸上的桃花相映成趣,让人不知何去何从。
桃花依旧在春风微笑。
介绍一下这节课的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大气在水平压力梯度力的作用下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本文回顾了热力循环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了什么是水平压力梯度力。
3.风向。
可以总结为三种情况。
(1)仅受水平压力梯度力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在压力梯度力和地质导向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地质导向力(高空);(3)当压力梯度力、地质导向力和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接近地面)形成一定角度。
总结。
想想:生活中其他与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跃迁:(1)给出的材料是《二战期间日本对美国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渡海到美国的。
(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题目——压力区和风区的形成。
5.大气环流:是有规律的全球大气运动。
6.用三个假设来分析空气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的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质导向力)和公转大气运动的原因是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的不均匀加热。
形成单圈循环(2)假设2:的曲面是均匀的,考虑旋转,不考虑公转大气运动的原因是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不均匀的偏转力形成三个循环视频回放:《新闻——全球高温是副热带高压造成的灾难》重点介绍了三圈环流和七个全球压带中的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 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设计 (1)
2.2 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标解读: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目标分解如下:(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2.让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和案例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马纬度设问幻灯片)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中学过纬度、经度。
但是有没有同学了解我们的马纬度?讲解: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这儿做客,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着顺风的到来。
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马匹则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马肉又吃不掉,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
人们因此把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师:为什么在南北纬30°附近少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一谜底。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它具有怎样的概念和作用。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学生先回答,教师做总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称为大气环流。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杜堆余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分解如下: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设计思想】本节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
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通过上一节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这对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季风气候关系非常重要)。
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低纬高空北上气流所受摩擦力较小而偏转到与纬线平行,不能北上而堆积下沉,从而破坏单圈环流。
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读世界一月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新课导入地面冷热不均导致了什么现象?(热力环流)我们在学习热力环流是假设的一个小尺度区域。
那么,我们现在将尺度放大,以整个地球来看,会不会也能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呢?▲新课学习(自主学习)现在大家将课本翻到P33,阅读第一段文字,并思考“活动”的2个问题。
(4-5分钟)(点评讲解)于黑板上画出简图,请学生上来标出空气运动方向,并作点评讲解☞……………………………………………………………………………………………………(过度)高空中的空气能够从赤道上空运动到北极上空么?(不能,地转偏向力)。
那么全安丘的大气环流究竟是怎样的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5,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8-10分钟1.三圈环流⑴形成:太阳辐射导致高低纬度间的差异+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⑵类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②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⑴七个气压带(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名称相同)·A为赤道低气压带,空气因受热膨胀(冷热不均)·C为带,高空空气聚集,因重力作用而下沉(动力因素)·E为带,北上空气遇到南下冷空气被迫抬升(动力因素)·G为带,空气因冷却收缩(冷热不均)⑵六个风带(南半球各有一个对称分布的风带,风向不同)·B为信风带。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型制作,体验其形成过程,获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10个透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多个不同颜色的硬纸条。
六、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四五月份,我曾收到过这样一条QQ信息,说的是下雨天千万不要被雨淋,如果淋了雨,可能会得皮肤癌。
说是跟冰岛火山灰的蔓延有关。
当然专家证实这是无稽之谈,但无风不起浪啊。
我们知道那一阵子冰岛火山灰蔓延得挺肆虐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播出视频】……冰岛火山灰一直影响到我国新疆……师:冰岛火山灰怎么会影响到我国呢?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了。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气压带风带[板书]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精讲】师:前两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什么是风?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分别受哪几个力的影响?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或教师自己说出来)近地面A地受冷,B地受热,形成热力环流。
A、B两地的受热不均,先是带来大气的垂直运动,后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就形成风,但高空风比近地面风少受一个摩擦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能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2、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使大气不断运动的。
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高低纬度间的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全球到底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像海陆风、城市郊区之间的风都属于热力环流,这些大气运动规模和范围比较小。
规模比较大的有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而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1、大气环流①定义②成因③特性④意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上33页活动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节课的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单圈环流。
)2、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这样的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无锡洛社高级中学沙进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目标分解如下: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节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
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四、课时安排
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三圈环流的成因推导与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五、本课时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活动;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
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A(冷)B(热)
A(冷)B(热)
2、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复习设疑导入】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得出全球大气会有规律地运动起来。
导出本课的课题《全球性大气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6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可以了解不同纬度地区气压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硬纸片、地球仪、硬纸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
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完成由形象直观图像的判读和制作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
明确了气压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要重点讲清低纬环流圈的成因,尤其是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北流向北极的过程中,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到达北纬300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在此堆积下沉,而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
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风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可以教给学生口诀:高压低压相间插,一撇一捺向低压。
便于记忆。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利用多媒体投影可以轻松演示移动情况,并读P39图2.11。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