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课文练习

合集下载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课文与练习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课文与练习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课文与练习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课文与练习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语文课文我念的那所小学每星期六下午全校开周会,会上总有文艺表演。

由十二个班级轮流演出,每个学期,一个照级至多轮到两次。

我没在台上露过面,因为逢到我们班表演,班主任老师总把我給忘了,角色都派给了班上最机灵的几个小朋友。

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划,我真个羡慕得要死。

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有一回又逢到我们班表演,级任老师在分派角色的时候,我段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她的注意。

分派到最后,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这一回我们应演的是《兄妹历险记),中间有这么一段情节:兄妹俩在森林里述了路,碰上一只老虎。

我就扮这只老虎,用不着说话。

于是开始排练。

我套上老虎皮,那是一件画着黑道道的黄布连衣裤,脸,手、脚都不露,我想上台露脸是露不成了。

演那个哥哥的小朋友问我:“你会豁虎跳吗?”“不会”我只好照实说。

“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没想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

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

她说:“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

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

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一死掉。

记住了吗?”“记住了!”我连忙答应。

我有充分的自信,“现在开始排练。

你把虎皮和头罩套起来。

”头罩是个纸糊的老虎头:黄底子上也画着黑道道,额角正中还有个“王”字。

套在头上,霉糨糊味儿直冲脑门。

亏得眼睛那儿挖了两个小窟窿,要不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我就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再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

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

”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脸,没想到也这么难。

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她倒没说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第1课《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

2、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第一单元综述:这一单元的文章:有的是名人回忆自己成长轨迹的回忆录:有的是别人为名人写的小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名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师友的关心和爱护:名人植根于普通人之中:又别具跟普通人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名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发现我们可行的人生道路。

2、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第一单元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自己与名人在认识生活、待人接物方面的不同:思考名人为什么那样认识生活和处理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一定会对人生意义产生新的感悟:思想观念就会有新的升华。

要细细品味这些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运用各种朗读技巧:较好地表达文章情感。

文章的内容比较长:所以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1)按照地点的转变来划分文章的层次在东京:1——3段在仙台:4——35段离开仙台:36——38段(2)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相识——相交——离别——思念感情线索:我的爱国主义情感(3)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表达人物品质的写法:修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4)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3、课文重点难点的挖掘与分析:(1)弃医从文的原因: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注意第9页的课下注解2(2)体会文章中蕴涵的爱国情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为什么在途中单单记住了那两个地名?为什么在仙台受到的优待鲁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为什么“我”对藤野先生格外感激?为什么“我”要决定弃医从文?当你能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回答这几个问题:你就会清晰地发现文章还有一条暗含在里面的线索——作者鲁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全册)

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全册)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10.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1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2.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1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6.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1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18、抄出能概括这四段文字内容的中心句。
19、第2段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20、第3段中,作者从放风筝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用段中文字回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时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遂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具.答之(详细)阡陌交通..(交通要道)C.诣.太守(拜访)欣然规.往(打算,计划)D.寻.病终(随即,不久)及.郡下(到)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B.具答之C.闻之,欣然规往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志:名词,标记。

6. 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7.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知识点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知识点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知识点与练习一、作者简介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

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二、理解词义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6.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交代自己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二部分(②—⑦):讲述自己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人警醒。

第三部分(⑧):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1.开头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

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3.第②段作用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③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和对比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

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B.《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诗人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中的“铭”和《木兰诗》的“诗”,《竹溪记》的“记"及《诗词曲三首》的“首”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演稿,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任,清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答案:D解析:分析:A项应为事理说明文;B项“首”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C项梁启超号冰室主人。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玄奘岛欤蓄养B.弋壁蔚蓝干燥C.原故魔鬼倒映D.吹拂磨蹭抽搐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的“欤”应为“岛屿”,B项中的“弋”应为“戈壁”,C项中的“原”应为“缘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汉字的掌握情况.3.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僧.侣(shēn) 玄奘.(zàng) 蓄.养(xù)B.戈.壁(gē)蔚.蓝(wēi)戳.穿(chuō)C.折.光(zhé)岛屿.(yǔ)凹.形(āo)D.遵循.(xún)骆驼.(tuó)海市蜃.楼(shēn)答案:C解析:分析:A项中的“僧”应为sēng,B项中的“蔚”应为wèi,D项中的“蜃”应为shèn。

故答案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下列句子表达妥当的一项是()A.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纷纷滚落下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讲练考》讲义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讲练考》讲义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讲练考》讲义册第一章课文导读1.1 课文概述本章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现象。

通过讲解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了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革;•熟悉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内涵。

1.4 教学方法•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分组讨论,梳理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配合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全文欣赏让学生阅读课文全文,帮助他们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2 课文分段解析将课文分成若干个段落,带领学生逐段解析,理解每段的意义。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3 课文关键词汇解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同时,请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汇进行相关的句子练习,加强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课后练习3.1 课后习题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习题,既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习题涵盖课文的词汇、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等方面。

3.2 课外拓展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主动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也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3 课后讨论在课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思考和辩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总结与答疑4.1 课程总结对本章课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总结,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八下语文《核舟记》同步分层练习(原卷)(含答案)

八下语文《核舟记》同步分层练习(原卷)(含答案)

第11课《核舟记》同步分层练习(原卷)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二黍(shǔ)糁之(cān)贻余(yí) 罔不(wǎng)B.箬篷(ruò)篆章(zhuàn) 多髯(rán) 椎髻(jì)C.器皿(mǐn) 衣褶(zhě) 壬戌(shū) 了了(liǎo)D.倚之(yǐ) 诎臂(qū) 船楫(jí) 有奇(qí)2.下列语句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左手倚一衡木D.诎右臂支船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箬篷覆之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石青糁之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B.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D.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5.翻译下面各项中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着胸和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理解:这一句对佛印外貌和神情的刻画,与前文对苏、黄动作和衣着的刻画,从不同角度突出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翻译: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理解:这一句对右边舟子的描写,与后文对左边舟子的描写一样,都是从声音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刻画动态中的两个舟子,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C.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原来是用形状简单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 鲁迅思考探究一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参考答案: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二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下面试做分析。

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

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

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

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

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

“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时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

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

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媲美( )挑衅()笃信( )啮齿()迷惘( )答案:pì|xìn|dǔ|niè|wǎng解析:分析:“媲”读pì,不要误读成bì;“衅”读xìn,不要误读成bàn;“惘”读wǎng,不要误读成mǎng。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2.选词填空。

A.小心翼翼 B.神秘莫测 C.急不可耐 D.仓皇逃窜(1)……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 )。

(2)当我()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3)是的,这就是( )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4)我( )地打断了他的话,“如果所有的旅鼠都这样匆匆忙忙地跳进大海去答案:仓皇逃窜|小心翼翼|神秘莫测|急不可耐解析:分析:理解句意,理解词语含义,根据语境选择。

点评: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一要理解词语含义,二要理解句意。

3.为下列成语填空()小怕事前赴后( )难以()信误入()途急不可()不可思()答案:胆| 继|置| 歧|耐| 议解析:分析:注意区分“歧"的形近字“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注音:篁()佩()洌()坻()屿()佁()翕()邃()寥()俶()怆()嵁()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⑵隔篁竹⑶如鸣佩环⑷心乐之⑸水尤清洌⑹近岸,卷石底以出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⑾佁然不动⑿俶尔远逝⒀似与游者相乐⒁潭西南而望⒂斗折蛇行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⒅隶而从者三、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五、理解课文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卷石底以出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灯笼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领域怅惘神龛人情世故B.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C.磷火春霄掌故暖融融D.皎洁辉煌点缀马前卒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B.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3.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4.根据所学课文,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

B.《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C.《灯笼》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

D.《虽有嘉肴》引用《兑命》的内容,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有说服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二、基础知识综合6.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一生物学问、现象与人类亲密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根底学问把握较好,已具备肯定的试验力量,大局部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深厚。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进展:学问:1)熟悉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亲密的联系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问。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像程度来进展的。

力量:1)增加动手力量和试验设计力量。

2)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如进展“饲养和观看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点。

2)熟悉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进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提倡探究性学习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4、改良教法,加强课堂教学(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学问、力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根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

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表达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进展的需要,特殊要留意力量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正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生活阅历动身,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问的发生和进展,培育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力量,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进展的学生活动。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认真学习,是通往人生辉煌的途径,刻苦钻研,是开辟美好未来的基础,努力读书,创造自己的蓝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一、积累运用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è(7)xīn(8)jū(9)chàn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ò铄金là蜡烛là腊月jié竭力xiē歇息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4.×√×√√5.略6.A二、阅读鉴赏(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

(答案不)(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

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

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的公鸡来款待他们。

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1.jǐyǔ琉璃fàláng缭hài曦瞥jiè箧2.(1)CDAEB(2)BC(3)A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四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浩劫(jié)气氛(fèn)襁褓(qiǎnɡ)B.凸显(tū)湛蓝(shèn)盎格鲁(ànɡ)C.萦绕(yínɡ)模样(mó)沉甸甸(diàn)D.歧途(qí)崩溃(kuì)束缚(fù)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恐惧崭新融合暴风骤雨B.蓬勃赋予奠定担惊受怕C.震奋平衡诞生自圆其说D.严峻愚蠢肤浅相辅相成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________下举行的。

(2)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________。

(3)当这种愉悦向外________,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会是怎样的情景。

A.气氛崇尚喷涌B.氛围崇尚涌出C.氛围推崇涌出D.气氛推崇喷涌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新华社报道,缅北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已有至少2万余缅甸籍边民涌入中方境内临时避战。

B.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C.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D.华亭县关山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B.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C.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

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

语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1 鼎湖山听泉积累与运用1.zhàolíng c?ng mài chàng gǔ chà xiág?u yǎn2. 缆—揽班—斑景—锦昂—盎3. (1)B扑(2)A绕(3)C推(4)B嵌(5)C泓 4.柔曼如提琴清脆如弹拨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5. 例如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例如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 B 7. 持之以恒,就能水滴石穿。

理解与鉴赏1. (1)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

(2)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3)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可结合文章详细语句来谈。

3.例如1: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

例如2: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

4.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作者能听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作者本人熟悉乐器和音乐,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观察、体验和想象是分不开的。

例如: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似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

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

5. 略点拨:要在表达中突出鼎湖山的特点。

拓展与提高1.(1)为写“水珠洒落”、“花果洒泪”作铺垫;(2)以天气的阴沉反衬(衬托)石榴花的鲜艳。

2.详细指(1)它不曾留恋枝头的繁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它让位于新生之果,让其更好地成长)(2)它落而无憾,又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3.并不矛盾。

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朵满枝的盛事,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

”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八年级语文下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

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

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

指人临近死亡。

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

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反衬。

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梳理与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二、基础知识推推搡搡tuītuīsǎng sǎng 驰骋chí chěng 雾霭wù ǎi 潺潺chán c hán 汩汩gǔgǔ 怒不可遏è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án: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练习题一、填空题1.全文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

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弃医从文。
直接原因: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根本原因: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 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 的灵魂。
P10“我离开仙台之后”到P11结束
1、离开仙台之后,作者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惭愧、怀念。
2、如何理解“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 多人所知道。”?
为我添改讲义;为我改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 国女人裹脚的事。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3、“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中“不安”和“感激”各指什 么?
“不安”指我的讲义中有许多脱漏的地方和文法的错误。“感激” 是指藤野先生把“我的讲义从头到尾,……也都一一订正。”
惋惜之情:“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于是我失掉了 这学习音乐的唯一的机会。”“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2、对我的管教;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如何对待他人对自 己人格的侮辱。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 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既有“言教”, 更有“身教”。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 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 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他们准确地表 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托尔斯泰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是智者; 他看透种种人间罪恶的原因,并毕生去改变,是仁者。但事与愿违, 才是最大的痛苦。
与朱元思书(吴均)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中“飘”为什么不写成“漂”?这句话表现出作者 怎样的心情?
用“飘”字写出作者在江面上放舟自由的情态。表现作者陶醉于自 然美景的闲适随意心情。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挽
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
光复会。
1909年8月回国。
2、作者在回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也讲到了自己的一个重大人生转折,
是什么?
弃医从文(放弃医学救国的理想,提倡和从事文艺运动)。
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 其深刻而准确的。他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 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 深刻地揭示,而其本人就出身俄国名门贵族,这是一种矛盾、抛弃。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4、最后一段: “可以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为什么“他 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2、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来?
比喻、夸张、反语。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3、作者去仙台的路上,为何只记得“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
“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使作者联想到风雨如磐中的 祖国;“水户”是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的母亲》(胡适)
1、 小时候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于失去学习音乐、图画的机 会,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回忆母亲的?让我们感受到母亲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笔墨写她与家人 相处的情形?
1、“文绉绉”。 “野蛮”:这里指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
强调对五柳先生高洁人格的赞扬,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理想社会 的一种追求。
说明类作品阅读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者内容。 如:《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特征: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如:《生物入侵者》:说明对象:生物入侵者;内容:含义、危 害、途径、态度和措施。
方法:关注每段文字中起总起、总结或过渡作用的句子,段首 或段落内部具有提示性的词语。
4、作者在仙台受到怎样的“优待”?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说明日本 普通民众是热情友好的,衬托下文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藤野先生(鲁迅)
1、藤野先生的“第一次亮相”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识渊博、生活俭朴、不拘小节。
2、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4、“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样一直持续”“和蔼的说道”“很高兴地” 怎样理解这些用词?
这些用词说明藤野先生对我既严格又热情,表现他对弱国学生没 有民族偏见,而且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P7“有一天”到P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也无怪他们疑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 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难能可贵。
3、最后一句话中,“良心发现”和“增加勇气”分别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 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的总起,作者 抓住水的哪些特点写出它的“异”?又如何写出山的“奇”?
水之“异”:澄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碍。” 山之“奇”迅:疾山:峰“峻急峭湍:甚“箭夹,岸猛高浪山若,奔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生机盎然:“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 树木茂盛:“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下语文课文练习
《藤野先生》(鲁迅)
1、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忆的内容 ?
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与藤野先生 的一段交往(相识、相处、离别)经历。
鲁迅留学日本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
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如:《生物入侵者》:“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 剧增加,五大湖内的输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急剧”说明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繁衍速度之快;“几 乎”说明斑贝占据的范围之广,从而突出斑贝这种生物入侵者 造成的危害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占领”是“占据”的意思,形象地说明无节制地繁衍的斑贝堵塞 了输水管道,突出了它的危害。
另外:说明文运用形象的语言作标题或者开头,有什么作用?
2、明确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3、理解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引用法。
注意:运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某个特征或某 方面内容。
如:“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打比方,形象地说明克隆 技术能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洁;形象、生动。
P16—17:第6、7段 1、 找出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第7段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又为
什么“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1、“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它是慈母兼任严父。” 2、因为说轻薄话,母亲重责我。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深义?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 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深化 了主题。
我的母亲(胡适)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 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 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 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 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 话文,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 诗集《尝试集》,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 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
对日本“爱国青年”荒谬逻辑的抨击,表达作者对他们把中国人看 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2、为什么“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刺耳”?
日本“爱国青年”的幸灾乐祸,严重的刺伤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3、“呜呼,无法可想!”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表现我忧国忧民,对软弱国民的麻木、愚昧深感沉痛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直接 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驰骋俄国文坛近六十年,因其真实、深刻地
再现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 子”。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1、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运用夸张,表现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极强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 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性格特征?
1、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 “好读书,不求甚解”; 2、率真放 达:“性嗜酒,期在必醉”; 3、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不避 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自得其乐,淡泊名 利:“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