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ERO波莱罗
波莱罗月季的优缺特点
波莱罗月季的优缺特点
优点
(1)观赏价值高:波莱罗玫瑰开花时花型完整华丽,有独特的香味,是玫瑰花混合香料的特殊气味。
其花瓣乳白色,多为重瓣花,花瓣数量多,观赏价值很高。
(2)花期长:波莱罗玫瑰的优点还包括花期长。
如果养护期间提供的环境适宜,从春季到秋季都可以开花,也就是除了冬季以外都可以开花。
而且叶子生长茂盛,即使不在花期,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3)抗病性强:波莱罗玫瑰的抗病性很强,能很好地抗锈病和白斑病,长期生长在阴凉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开花。
(4)抗寒性强:博莱罗玫瑰抗寒性强,在0度低温下也能正常生长,即使在霜冻季节也能萌发新芽。
(5)生长速度快:Bolero玫瑰的优点还包括生长速度快。
一般扦插后需要一两个月才能长出新枝。
而且生命力极强,能在恶劣环境中生长。
博罗玫瑰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花瓣容易掉落。
一般开花后两到三天,花瓣会因风或其他外力而掉落。
二是不能长时间运输。
移栽或换土时要小心,保护好根系,尽量不要伤到枝叶,否则容易导致种植失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外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复习资料
中外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建于。
A.1919年B.1935年C.1927年D.1949年答案:B2.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编印的。
A.《弦索备考》B.《神奇秘谱》C.《乐府传声》D.《溪山琴况》答案:B3.在我间音乐中,持续使用到20世纪中叶的传统记谱法是。
A.减字谱B.文字谱C.工尺谱D.俗字谱答案:C4.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A.燕乐B.清商乐C.西凉乐D.答案:B5.既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又是作曲家的是。
A.青主B.C.D.赵元任答案:D6.巴赫为钢琴而作,用遍了大小二十四调,以证明键盘乐器转调优越性的作品是。
A.英国组曲B.法国组曲C.平均律钢琴曲集D.创意曲集答案:C7.在古典主义时期,善于在交响曲中运用力度对比变化的表现。
A.B.C.那不勒斯乐派D.曼海姆乐派答案:A8.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是。
A.海顿B.莫扎特C.D.勃拉姆斯答案:D9.一词在音乐中是的意思。
A.B.罗马主义C.浪漫主义D.古典主义答案:C10.被称为“圆舞曲之父”的是。
答案:无对应答案,请提供正确选项。
A.老施特劳斯B.小施特劳斯C.11.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A.革B.土C.D.竹12.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是。
A.《陈旸乐书》B.《词源》C.《乐记》D.《乐府传声》13.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是。
A.《碣石调-幽兰》B.C.《高山流水》D.《梅花三弄》14.《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魏末文人的音乐思想。
A.B.嵇康C.沈括D.15.集中的地方称为。
A.勾栏B.大乐署C.均容直D.瓦舍16.是亨德尔除歌剧之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
A.协奏曲B.受难乐C.交响曲D.清唱剧17.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结构原则的人是。
A.莫扎特B.海顿C.斯卡拉第D.18.原来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将其改为。
[波莱罗] 波莱罗舞曲 数码宝贝
[波莱罗] 波莱罗舞曲数码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不同的时期、心境喜欢的音乐也不一样。
或轻松或古典、或流行或高雅、或乡村或交响、或京剧或洋腔,或二胡或提琴、或唢呐或管笛、或锣鼓或长号……对我来说,有一种音乐却始终滞留心底,只要一听见它,似乎就会拨动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这就是常常令我心绪激荡的打击乐。
对,打击乐,或者说锣鼓。
小时候,每当毛主席发表“最高”或是“最新”指示时,满大街都要锣鼓齐鸣,震天动地。
不过,那时并不觉得锣鼓怎么好听,闹闹的,从来没有和音乐联系起来。
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我喜欢上打击乐了,当然,这都是在留学之后的事情。
记得1982年夏,我和蒋超同学游走欧洲,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偶遇一位青年表演打击乐。
他用普通的两根棍子敲打锅、盆、桌倚,十分悦耳、和谐和美妙。
以前觉得只可能产生噪音的东西,在这位青年艺术家这里却变成了动听的音乐,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音乐――它不仅仅存在于大型的乐队、复杂的乐器和高超的眼集中,真正的音乐可以来自于任何平常的声音,哪怕是棍子、锅、盆、板凳和简单的敲击。
打击乐看似简单,打和击而已,实际却博大精深。
它节奏感极强,催人奋进。
在许多音乐中,往往是打击乐的出现将乐曲推向高潮、顶峰。
柴可夫斯基第四、第六交响乐中第四章的高潮就是这么到来的。
《1812》中,老柴是在鼓号齐鸣和教堂的钟声中,让俄罗斯军队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教堂的钟声,呵呵,也是打击乐!有人说柴可夫斯基是最高超的弦乐大师,无论他的钢琴协奏曲还是小提琴协奏曲都动人心弦,听后久久不能平静。
然而,我却对他的打击乐和铜管情有独钟,特别是他的号。
在他的音乐中,每当锣鼓和长号响起时,就有种神圣感、使命感,就斗志昂扬:困难将被战胜,曙光即将来临,阴霾一扫而空。
当然,威尔第Aida中的“大进军”、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也都是鼓号演奏的杰作,听了总是让人精神抖擞。
难怪,古人交战都是击鼓进兵、吹号冲锋,这样的场面想想都令人振奋。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精华版)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近来,一件动画版《波莱罗舞曲》的视频作品在微信朋友圈又热传起来。
点击视频打开后,一群超萌的小音符,像一个个可爱的萌娃,随着《波莱罗舞曲》旋律在五线谱上欢快地跳跃着。
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或伸长细腰,或踘蹤身姿,或俯仰腾跃,或展开纤肢,或踢踏翻滚、或排列组合,它们持着小号、长号、萨克斯、大管、大倍司、小提琴、大提琴、定音鼓、指挥棒将一曲《波莱罗舞曲》演绎成令人捧腹、回味无穷的动画作品。
这是一件颇具创意的动画佳作。
从制作手段和表现上看,可能诞生于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
遗憾的是,即便你在互联网如此强大的这天,搜遍网络仍查不到它是出于自谁手,关于介绍它的文字也如凤毛麟角,了了无几。
所以当微友们问我该去如何赏析、审美时,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答。
在观看了几遍之后,思考再三,决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读它。
有时候,在许多状况下,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先从音乐着手。
《波莱罗舞曲》(Bolero),望文生义,就明白是首舞蹈曲,也就是专为舞蹈伴奏而创作的乐曲当然它也能够用来单独演奏。
据考,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来源于民间,所以乐曲中带有浓郁的民间舞蹈风格。
它通常以四分之三拍子,稍快的速度和以响板击打的节奏来配合旋律作流动与变化,曲式上由主部、中部和复现部构成。
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
因为我们所欣赏到的这些逗人喜爱的小音符正是在舞蹈旋律中欢快起舞的。
如果换成不是舞曲的旋律行不行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舞曲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个性是像这首《波莱罗舞曲》。
出于能够理解的原因,民间音乐,或者说,未经加工和未进行艺术处理的民间音乐,一般不会有完整、结实的架构,加上即兴变化成份多,表现力也就较弱。
这就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动画小音符这些艺术形象,所依存的《波莱罗舞曲》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舞曲,由谁创作的呢?《波莱罗舞曲》是大名鼎鼎的莫里斯拉威尔创作的,他享有世界舞曲之王的美称。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和印象派作曲家,1875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山区的西布勒,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巴斯克族血统的山民后代。
音乐体裁:西方音乐体裁音乐体裁
音乐体裁:西方音乐体裁音乐体裁话题:音乐体裁民间故事世纪1. 曲调(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常用于18世纪的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
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3. 赞美歌(anthem,英)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4. 咏叹调(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
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5. 叙事歌;叙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
⑵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
⑶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6.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
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8.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9.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
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
西波涅特征分析
西波涅特征分析1、舞曲《西波涅》《西波涅》是古巴著名作曲家厄内斯托·莱库奥纳(E·Elecipma 1896~1963)的一首传世佳作,莱库奥纳11岁开始作曲,16岁便在一所音乐学校任教。
1913年于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赴美国、西班牙、法国举行钢琴独奏会。
他虽写过交响曲等作品,但使他出名的却是他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西波涅》是最受欢迎的一首,像多明戈这样的著名歌唱家,也把它列为了自己的演出曲目。
《西波涅》以古巴的“波莱罗”舞曲体裁写成,波莱罗(BOLERO,西)原为西班牙舞曲,单三拍子,约出现于1780年。
19世纪初传入古巴后,与古巴的桑调相结合,变为二拍子舞曲,且有强烈的切分节奏。
波莱罗通常为小调,曲调富于抒情性,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西波涅的含义是指古巴的一支印第安土著民族,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这支民族遭到了大规模的残杀。
歌曲通过对一位西波涅姑娘的赞美,寄托了对这一民族的思念。
歌曲采用了印第安情歌的曲式,从小调开始,转入同名大调后又返回小调。
旋律抒情优美、跌宕起伏、热情奔放、明亮欢快。
这首动人的歌曲,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成为拉美音乐中风靡世界、脍炙人口的名曲。
2、探戈舞曲《贝萨米·穆乔》探戈舞曲(TARGO)是西班牙文的音译,20世纪起源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后迅速传入欧美舞厅。
音乐速度稍快,多切分音,近于“哈巴涅拉”。
约于1929年引入音乐创作,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士兵的故事》中的探戈。
《贝萨米·穆乔》是“请多吻我”的意思,音乐体现了典型的拉丁乐曲奔放热情的风格,是墨西哥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维纳斯凯兹(C.Velazguez)1941年的作品。
曼陀凡尼乐队将此曲改编为探戈舞曲后,该曲应用更加广泛,也更富有拉丁激情。
3、歌曲《巴比伦河》《巴比伦河》是一首牙买加民歌,牙买加是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的一个岛国,1962年获得独立之前是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地,200多万人口中黑人占多数。
波莱罗(Bolero)——(法国,灌木,白色,2004)品种介绍
波莱罗(Bolero)——(法国,灌木,白色,2004)品种介绍波莱罗(Bolero)——(法国,灌木,白色,2004)品种介绍中文名:波莱罗拉丁名:Bolero花色:白色或白色混合香味:香味浓郁国家:2004年法国,阿兰玫兰Alain Meilland类别:丰花月季Floribunda月季高度:90至120厘米花型:大,非常完整(41 +花瓣),小集群,多季节重复盛开简介:波莱罗,英文名Bolero,2004年法国,阿兰玫兰AlainMeilland培育,属于丰花月季Floribunda。
白色或白色混合花朵,香味浓郁,花瓣超过41。
花型大,非常完整(41 +花瓣),小集群,多季节重复盛开。
灌木月季波莱罗(Bolero)——(法国玫兰)商用别名:· Bolero 2004· Meidelweis白色,近白色或白色混合,丰花月季注册名称:Meidelweis培育:2004年法国,阿兰玫兰Alain Meilland2004年 Conard-Pyle (Star Roses) 以名称'Bolero'在美国推出.类别:丰花月季Floribunda.白色或白色混合。
香味浓郁。
花瓣超过41。
大,非常完整(41 +花瓣),小集群,多季节重复盛开。
枝条中等蔓延。
叶子大型,有光泽,深绿色。
高度90至120厘米。
耐寒性:美国农业部区6B-9B型。
可用于花园。
亲子:种子:Kimono ? × AUSreef;花粉:DELge名称来历:Bolero《波莱罗舞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
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
'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
关于小提琴常见的舞曲
关于小提琴常见的舞曲
小提琴是一种常见的乐器,在各种音乐风格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提琴舞曲:
1. 查尔达什舞曲(Csardas):这是一首源自匈牙利的民族舞曲,通常以快速和缓慢的节奏交替出现,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热情。
2. 波莱罗舞曲(Bolero):这是一种源于西班牙的舞曲,以缓慢的节奏和富有感情的音乐为特点,常用于表达爱情和激情。
3.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这是一种源自波斯的三拍子舞曲,后来传入西班牙并发展成为一种缓慢而庄重的舞曲,常见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
4. 吉格舞曲(Gigue):这是一种源自法国的舞曲,以快速的节奏和活泼的音乐为特点,常用于表达欢乐和活力。
5. 塔兰泰拉舞曲(Tarantella):这是一种源自意大利南部的舞曲,以快速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为特点,常用于表达激情和兴奋。
6. 瓦尔德伦格舞曲(Walzer):这是一种源自奥地利的舞曲,以缓慢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为特点,常用于表达浪漫和优雅。
7. 马祖卡舞曲(Mazurka):这是一种源自波兰的舞曲,以快速的节奏和富有感情的音乐为特点,常用于表达欢乐和活力。
8. 探戈舞曲(Tango):这是一种源自阿根廷的舞曲,以快速的节奏和富有感情的音乐为特点,常用于表达激情和浪漫。
这些舞曲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应用,可以是单独的小提琴曲,
也可以是与其他乐器的合奏。
演奏者需要掌握舞曲的特点和节奏,以表现出舞曲的情感和魅力。
浅析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运用
浅析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运用《波莱罗舞曲》(Bolero)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被视为20世纪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军鼓在这首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节奏感和动感。
小军鼓是一种双面鼓,由框架、鼓膜和绞环构成。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鼓膜非常紧绷,使得在敲击时产生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小军鼓常用于军乐队和管弦乐队中,可以用来加强节奏和打击力度。
在《波莱罗舞曲》中,小军鼓的运用非常巧妙。
作曲家将小军鼓置于最后一组乐器之中,以增加作品节奏的渐进性和高潮的冲击力。
整个作品中,小军鼓始终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简单的节奏,逐渐增加音量和力度,使作品的氛围越来越加紧张和激烈。
小军鼓在作品开始时起到了醒目的作用。
作品一开始,小军鼓以一个孤立的响声出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这个孤立的响声在整个作品中不断地被重复,以强调节奏的重要性。
小军鼓的动机渐渐增加音量和力度,与其他乐器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小军鼓逐渐加入更多的音符,音量也逐渐增大,使整个乐曲的节奏越来越紧凑。
作曲家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极高的紧张感和激烈的氛围,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
小军鼓还与其他乐器形成了一种叠加的效果。
作曲家通过将小军鼓的节奏与其他乐器的旋律和和弦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非常有力的声音效果。
小军鼓以其独特的声音质量和节奏稳定性,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力量和动感。
在作品的高潮部分,小军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整个作品的发展过程就像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而小军鼓则是推动这个过程的重要力量。
当作品达到高潮时,小军鼓的音量和力度达到了极限,使整个乐曲达到了顶峰。
浅析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运用
浅析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运用《波莱罗舞曲》(Bolero)是西班牙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的一首乐曲,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催眠力的音乐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简单而又强烈的旋律,以及持续不断的鼓点节奏而著称。
在这首乐曲中,小军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首曲子增添了动感和节奏感。
本文将对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小军鼓是《波莱罗舞曲》的贯穿主题之一,它在整首曲子中始终贯穿始终,不断重复着相同的节奏。
它的节奏稳定且均匀,给人以一种沉稳、有力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节奏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缓慢但有力的旋律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
这正是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的独特魅力所在。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还具有起伏变化的特点。
虽然小军鼓的基本节奏是相对固定的,但在整首曲子中,它也随着音乐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在音乐高潮部分,小军鼓的节奏会变得更加激烈,更加狂野,为整个乐曲增添了不少激情和动感。
而在音乐的尾声部分,小军鼓的节奏则会渐渐减弱,直至最后的尾声,给人以一种节奏渐弱、情感回归平静的感觉。
这种起伏变化的节奏感给了整首曲子更加丰富的表达力,也更加吸引人。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还与其他乐器产生了丰富的交互。
在整个乐曲中,小军鼓与其它打击乐器如大军鼓、木琴、钹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奏对话,使得整个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在和声与旋律上,小军鼓也与铜管乐器、弦乐器等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层次关系,让整个乐曲更加富有立体感。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不仅是单纯的节奏伴奏,而是与其他乐器一起构成了整个乐曲的精髓。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在整首乐曲中,小军鼓时而温柔细腻,时而激昂奔放,时而平稳均衡,这种丰富多变的表现力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打击乐器,更是一个传递情感的媒介,让人们通过它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小军鼓在《波莱罗舞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通过稳定的节奏、起伏变化、与其他乐器的交互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为整个乐曲增添了动感和节奏感,使得这首乐曲成为了一部极具魅力的音乐杰作。
波莱罗舞曲
二十世纪法国交响
曲目简介
《波莱罗舞曲》(bolero) 创作于1928年,又译作《波露 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 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 年,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 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 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法国 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 托所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 是这部作品的基础。
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 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 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中使用的乐器
长笛 单簧管 大管 小单簧管 抒情双簧管 小号 中音萨克斯 高音萨克斯 短笛 圆号 风琴 钢片琴 英国管 长号 中音萨克斯 中提琴 大提琴 圆号 高音萨克斯 小提琴
应用
1.数码宝贝剧场版《滚球兽的诞生》中曾经作为背景音 乐出现过。 2.数码宝贝1中在现实世界中初现大雾时的背景音乐 3.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在开幕式的期间,有 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中,讲述一个在汶川 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 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菠莱罗舞曲》。 同时这个节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4.《交响情人梦》动画tv版巴黎篇ED《东京et巴里》就 是波莱罗舞曲改编的。
具体内容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 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 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 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 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 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 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其舞 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 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 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 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 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 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 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波莱 罗》舞曲也从此被世人所熟悉。
交响音乐赏析9其他交响音乐体裁——进行曲、 舞曲
进行曲
3、 《拉德斯基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 - 1849),奥地利作 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父。
茅沅(1926-),作曲家。
舞曲
作品1953年在北京首演。该曲民族风格鲜明,生 活气息浓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优秀的管 弦乐作品之一,为创作具有我国特色的管弦乐作出了 有益的探索。作品曾在许多国家上演,受到广泛欢迎, 并被改编为多种体裁的乐曲。
舞曲
2、《匈牙利舞曲第五首》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与巴赫、 贝多芬并称为西方音乐史中的“三B”。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1890年柴可夫斯基应彼 得堡皇家歌剧院之约而作。作品完成于1892年。舞剧 脚本剧本是彼季帕根据德国作家恩斯特·霍夫曼的童 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法文译本 改编而成。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 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舞曲
《芦笛舞曲》是选自舞剧第二幕,玩具牧童们边吹 芦笛边跳舞的音乐。乐曲用长笛代替芦笛,以长笛三 重奏的形式展开,节奏轻快而带有诙谐的色彩。 主题 愉快活泼,宛若一首清新宜人的田园晨曲,这是一首 著名的展现长笛特色的音乐。
“波莱罗”是西班牙文bolero的音译。原指一种西 班牙民间男女双人舞。《波莱罗舞曲》全曲由同一节 奏型伴奏下的两个主题的不断反复组成。
舞曲
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
舞曲
1866年由于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民众陷于 沉闷的情绪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施特 劳斯接受指挥家赫贝克的委托,为其合唱队创作一部 “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二战德军行动代号
Achse轴心(1943年9月意大利退出战争时德国采取的应急措施)Acrobat杂技家(盟军从昔兰尼加向的黎波塔尼亚进军的计划)Adler雕(1944年德国第17集团军向塞瓦斯托波尔的撤退行动)Adlerhorst雕巢(1940年德国设在巴特瑙海姆附近的元首大本营)Adlertag雕日(1940年8月13日,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之日)Aerial天线(1940年6月盟军由比斯开湾向英国撤退的行动)Aida阿伊达(1942年6月德国进攻埃及的行动)Alcrity奥尔克里蒂(1943年10月盟军占领亚速尔群岛行动)Alpen—Reduit阿尔卑斯山要塞Alpenveilchen仙客来(1940年德军在阿尔巴尼亚的作战计划)Anakim安纳吉姆(盟军收复缅甸的作战行动)Antimon锑(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行动)Anton安东(1942年11月德军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行动)Anvil铁砧(1943年7月盟军进攻法国南部的计划, 1944年月6日改称“龙骑兵”) Arcadia阿卡迪亚(1941年1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Archery射箭(1941年12月英军突袭挪威罗弗敦群岛的行动)Ardennen—Offensive阿登攻势(1944年12月德军在比利时芬纳高地与卢森堡北部之间地域对美第1集团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Atlantik—Charta大西洋宪章Atlantik Wall大西洋壁垒(德国于1942年---1944年沿法国西海岸至比斯开湾修筑的海岸筑垒地带)Attika阿提卡(1942年9月末东线德军向图阿普谢方向突击的行动)Attila阿蒂拉(德国于1940年12月制定的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计划。
1942年5月改称“安东”)Aufbau Ost东方建设(1940年德军为准备对苏作战在波兰占领区扩建军事设施的行动) Augsburg 奥格斯堡(德军于1939年11月预先制定的停止西方攻势的命令代号) Augsburg A(1941年2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Augsburg B(1941年3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Avalanche 雪崩(1941年9月美军在意大利萨莱诺附近实施的登陆作战)Backbone脊骨(盟军对西属摩洛哥的作战计划)Barbarossa巴巴罗萨(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Battleaxe战斧(1941年6月盟军进攻塞卢姆,拖布鲁克和卡普措堡地区的计划)Baytown贝敦(1943年9月英军第8集团军强渡墨西拿海峡的行动)Berlin柏林(1940年2月德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在大西洋的行动) ) Bettlealsstab乞讨棍(1942年2月德国第18 集团军进攻苏军奥拉宁鲍姆桥头堡的行动)Big Week重要的一周(1944年2月同盟国对德国为期一周的空袭行动)Birke桦树(1944年德军从芬兰撤退的行动)Birkhahn黑山鸡(1945年德军从挪威北部撤退的行动)Blau兰色(1942年6月28号德军东线的夏季攻势,6月30日改称"不伦瑞克")Blaufuchs青狐(1944年6月德国从本土和挪威向芬兰前调兵力的行动)Blei 铅(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行动)Blücher布吕歇尔(1,1942年7月德军强渡刻赤海峡的计划。
二战部分代号、会议、团体组织
二战部分代号、会议、团体组织Achse轴心(1943年9月意大利退出战争时德国采取的应急措施)Acrobat杂技家(盟军从昔兰尼加向的黎波塔尼亚进军的计划)Adler雕(1944年德国第17集团军向塞瓦斯托波尔的撤退行动)Adlerhorst雕巢(1940年德国设在巴特瑙海姆附近的元首大本营)Adlertag雕日(1940年8月13日,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之日)Aerial天线(1940年6月盟军由比斯开湾向英国撤退的行动)Aida阿伊达(1942年6月德国进攻埃及的行动)Alcrity奥尔克里蒂(1943年10月盟军占领亚速尔群岛行动)Alpen—Reduit阿尔卑斯山要塞Alpenveilchen仙客来(1940年德军在阿尔巴尼亚的作战计划)Anakim安纳吉姆(盟军收复缅甸的作战行动)Antimon锑(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行动)Anton安东(1942年11月德军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行动)Anvil铁砧(1943年7月盟军进攻法国南部的计划, 1944年月6日改称“龙骑兵”)Arcadia阿卡迪亚(1941年1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Archery射箭(1941年12月英军突袭挪威罗弗敦群岛的行动)Ardennen—Offensive阿登攻势(1944年12月德军在比利时芬纳高地与卢森堡北部之间地域对美第1集团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Atlantik—Charta大西洋宪章Atlantik Wall大西洋壁垒(德国于1942年---1944年沿法国西海岸至比斯开湾修筑的海岸筑垒地带)Attika阿提卡(1942年9月末东线德军向图阿普谢方向突击的行动)Attila阿蒂拉(德国于1940年12月制定的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计划。
1942年5月改称“安东”)Aufbau Ost东方建设(1940年德军为准备对苏作战在波兰占领区扩建军事设施的行动) Augsburg 奥格斯堡(德军于1939年11月预先制定的停止西方攻势的命令代号) Augsburg A(1941年2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Augsburg B(1941年3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Avalanche 雪崩(1941年9月美军在意大利萨莱诺附近实施的登陆作战)Backbone脊骨(盟军对西属摩洛哥的作战计划)Barbarossa巴巴罗萨(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Battleaxe战斧(1941年6月盟军进攻塞卢姆,拖布鲁克和卡普措堡地区的计划)Baytown贝敦(1943年9月英军第8集团军强渡墨西拿海峡的行动)Berlin柏林(1940年2月德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在大西洋的行动) Bettlealsstab乞讨棍(1942年2月德国第18 集团军进攻苏军奥拉宁鲍姆桥头堡的行动) Big Week重要的一周(1944年2月同盟国对德国为期一周的空袭行动)Birke桦树(1944年德军从芬兰撤退的行动)Birkhahn黑山鸡(1945年德军从挪威北部撤退的行动)Blau兰色(1942年6月28号德军东线的夏季攻势,6月30日改称"不伦瑞克") Blaufuchs青狐(1944年6月德国从本土和挪威向芬兰前调兵力的行动)Blei 铅(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行动)Blücher布吕歇尔(1,1942年7月德军强渡刻赤海峡的计划。
世界名曲赏析
《波莱罗舞曲》赏析姓名:李阳学号:20114693学院班级: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班经过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课程的学习,使我的音乐知识与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接触到众多耳熟能详但无法对出其名的著名音乐作品。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也陶冶了情操。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波莱罗舞曲》,记得初次接触到这首作品是在一步动画的插曲中,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首先,对作者莱威尔做个简介。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拉威尔是法国人,法国人历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
法式的浪漫不同于意大利的热情,也不同于西班牙的粗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
我们从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可窥一斑。
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就读。
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作。
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
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
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曾被史特拉汶斯基的外号名: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
若说德布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的指示时间。
音乐名词解释
音乐名词解释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拍上。
肖邦创作得玛祖卡舞曲最有特色,分为两类,一就是描写波兰乡村生活,二就是对祖国得怀念。
波兰舞曲产生于波兰宫廷得舞曲,具有庄重、华丽得贵族音乐特征,多为三拍子肖邦创作得波兰舞曲就是她表达伟大爱国热情得一种重要体裁,结构多为三部曲式。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得一种民间三拍子得舞蹈,分为快步与慢步两种。
十七、八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速度一般为小快板,重音在每小节第一拍,伴奏时每小节用一个与弦,二、三拍得时值一般要短一些。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得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得节奏。
拉威尔得管弦乐《波莱罗舞曲》就是最著名得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得钢琴曲。
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得器乐曲。
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得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
其特征就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得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得《西班牙狂想曲》等。
回旋曲就是由相同得主部与几个不同得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得乐曲。
它有两种基本得类型,单主题得与对比主题得。
前者得各个插部就是主部得展开,而后者得各个插部则就是与主部相对比得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得对比。
也有些回旋曲就是把两种类型结合起来,其中一些插部就是单主题得,而另一些插部则就是对比主题得。
回旋曲起源于古代欧洲民间得轮舞歌曲。
戏曲就是我国特有得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包含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得艺术形式。
舞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得综合性表演艺术,以歌唱为主。
协奏曲音乐体裁得一种。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得一种有乐器伴奏得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得器乐套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得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得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得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波莱罗舞曲1
《波莱罗舞曲》赏析《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首先,对作者莱威尔做个简介。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拉威尔是法国人,法国人历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
法式的浪漫不同于意大利的热情,也不同于西班牙的粗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
我们从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可窥一斑。
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就读。
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作。
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
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
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曾被史特拉汶斯基的外号名: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
若说德布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的指示时间。
例如: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崭新杰作“水之嬉戏”,其中声部处理高超精巧,堪称一代巨匠手艺典范,此为德布西所不及之处。
下面来就欣赏一下《波莱恩舞曲》这部作品。
欣赏《波莱恩舞曲》可以从简介、主要人物、节奏特色、演奏乐器、情节五个方面赏析。
第一作品简介,《波莱恩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利斯》,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
拉丁音乐的简介
拉丁音乐的简介所谓的拉丁音乐(Latin music)指的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拉丁音乐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拉丁音乐的起源发展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式。
如前所述,在人种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杂,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色。
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三: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曾经征服和统治中、南美洲,以伊比利亚半岛人为主体的欧洲人的音乐文化;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
著名的乐团有卡西诺乐团、索诺拉·马坦塞拉乐团、阿塞尼奥·罗德里盖斯乐团;或者是时代交响乐,如恰恰卡、阿拉贡、霍林或阿卡尼熬等。
拉丁音乐的节奏从拉丁音乐的来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
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
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
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
桑巴(Samba)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
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
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
农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强,城市桑巴节奏变化较少,但快捷、灵巧。
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伦巴(Rumba)伦巴,起源于非洲,19世纪初出现于古巴,于20世纪初发展并流行起来。
30年代初,伦巴传入美国及欧洲各国,同时融入爵士乐成分,使其风靡一时,伦巴的基本节奏型为:×× ×× ×× ×× ,传入欧美后出现了0 ×× ×× 0× 0× 的变体,并采用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加强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
作品之一的原因及寓意:
由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管弦乐名曲,它具有西班牙舞 曲特点,明显加入了法国的元素。这首超过十五分钟的曲子,显 得十分单调乏味,甚至曾有人称它为“偏执狂的作品”。因为乐 曲从旋律、和声到节奏、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音乐的第一主题 和第二主题在小鼓和铃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一问一答不厌其烦 地重复进行,而且乐曲始终建立在C大调上,只是在结尾两个小 节才转入E大调,但随即又回到了C大调上.在试听效果上视乎在 一个调上,没有出现转调。他的音乐,唯一的变化就是渐次增强 的音乐及乐队的规模,听起来有一种自始如一的执着感觉,可见 他的音乐尤为独特,具有单一的特性。这首乐曲所传达出的不屈 不挠的性格。
1.旋律特点: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 2.音响效果:使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 节奏 3.结束方式:采用变革的方式 4.演奏方式:转为乐队全奏
E. 两个主题调式色彩上的鲜明对比:
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 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 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 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 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 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 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 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五. 拉威尔作品:
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 独幕歌剧:《西班牙时钟》 芭蕾音乐:《达弗尼斯与克洛娅》《鹅妈妈》 他的音乐反映了:对西班牙生活与音乐的兴趣
六.拉威尔在《布莱罗舞曲》作品采用 的独特的手法:
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 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共反复 了九次。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 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 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 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 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三.该舞曲的情节概况: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 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 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 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 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 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四.法国音乐家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生于西布恩。父亲祖籍瑞 士,母亲是西班牙人。拉威尔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 巴黎音乐院。从学生时代起就注意和声的色彩性,将新颖 大胆的和声与古典形式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 功地创作了《戏水》、《小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 作品,但受到保守的学院派责难,四次参加罗马奖考试都 失败。毕业后一些有创新思想的画家、诗人、音乐家为友, 常在一起讨论对艺术的见解。曾为法国、希腊、西班牙、 意大利、希伯莱民歌配和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投军, 不久对战争感到憎恶和厌倦。退伍后隐居乡下,曾到欧美 各国访问演出。晚年主要作品有两部钢琴协奏曲和管弦乐 《波莱罗》。从未担任过公职,只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 学生,终身未结婚。1932年遭车祸头部受伤,于1937年去 世。
(Bolero)波莱罗
一. 视听《波莱罗舞曲》
二.该首作品的背景资料介绍:
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 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 杰作,改编成钢琴。 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 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 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 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 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 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为令人吃惊的 是,拉威尔在创作这首《波莱罗舞曲》时,已患有严重的老年性 痴呆,大脑左半球功能退化,丧失语言能力,而且行动困难。但 是对音乐的执着支持着他,并最终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波莱罗舞 曲。
八.舞曲两个主题的音乐表现:
A.引子:舞曲开始部分 使用乐器: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 铃鼓; 所有乐器表现的音乐特点: 都表现出"波莱罗"的节奏,而铃鼓自始至 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 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
B.第一主题
1.旋律线条:舒展明亮 2.风格:浓郁的西班牙风格 3.使用乐器: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单簧管 反复演奏,大管的演奏(奏出第二主题) . 4.音响效果: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 安静的感觉
C. 第二主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旋律线条:黯淡 2. 音乐风格: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3. 音乐的表现: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 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 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 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 4. 音乐的力度:逐渐加强
D.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