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的艺术见解及其作品审美特征
拉威尔钢琴作品《小奏鸣曲》研析-精品文档资料
拉威尔钢琴作品《小奏鸣曲》研析拉威尔是十九世纪中叶“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拉威尔的音乐随着后来的发展,慢慢的不再局限于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在法国原有的音乐文化基础上加入很多自己的创新元素。
一、《小奏鸣曲》简介《小奏鸣曲》是拉威尔在1905年创作完成的早期作品之一,该曲在和声部分运用了全音阶、二度音程以及一系列的高叠置和旋,并且旋律以欧洲古老教会音乐中常见的中古调式为动机材料,使得整体乐曲的和声色彩极度加强,显现出印象派的和声创作特征,也表现出了拉威尔独特的和声语汇;此作品在整体结构上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曲式,使用了奏鸣曲套式,三个乐章分别以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奏鸣曲式为创作载体,除此之外,拉威尔又不局限于传统架构,尝试了一些例如乐曲篇幅部分的调整、节拍变换较为频繁、复节奏使用较多等诸多突破,而且融入了极富感染力的西班牙乐曲节奏,显现出独特的异国风情;在作品音响层次的布局上。
拉威尔《小奏鸣曲》是他的创作趋于成熟的一大代表,此曲整体结构清晰且独特,音响纯净透明,手法较为新颖,在传统古典的曲式中大胆融入了复杂多变的和声,整体旋律上的缓慢与渐强表现很自由,也体现了一种淡淡的浪漫主义消沉与激昂,将拉威尔音乐作品的特有风格与古典合二为一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小奏鸣曲》的音乐特征《小奏鸣曲》采用教会调式的旋律,共有三个乐章:乐曲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古典曲式,但又有所突破,第一主题的音乐极具法国式特有的清晰优雅特征,第二主题保持抒情,以古典曲式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上展开第二主题,和声部分复杂多变,印象派和声的效果突出体现于第二乐章中,拉威尔在古典小步舞曲的旋律中又融合了自然调式,即伊奥利亚调式,主题由乐章一中第一主题发展而来,将音乐的内部联系得到加强。
乐章三节奏渐强,后又回到初始的第一主题,使得整体音乐形象高度统一。
拉威尔的钢琴作品节拍复杂多变,不再局限于古典主义的严格性,相对自由,表现出的效果也出人意料。
从拉威尔的音乐作品看西方现代音乐的风格-最新文档
从拉威尔的音乐作品看西方现代音乐的风格文献标识码:A、拉威尔及其时代简介(一)拉威尔简介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 是瑞士和巴斯克血统的法国作曲家。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 从贝里奥学习钢琴,从热达尔内学习对位,从福雷学习作曲。
因作曲观点进步而三次得不到罗马大奖, 并不准第四次参加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驾驶救护车。
1920年拒绝接受荣誉勋章, 但八年后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患脑肿瘤, 手术失败而死。
人们经常将拉威尔与德彪西相提并论, 认为拉威尔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继承者与效仿者, 但其实不然。
拉威尔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与德彪西相同的文艺思潮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了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但是拉威尔后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与德彪西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 两者在音乐创作风格方面并非简单的继承与效仿的关系。
拉威尔的音乐是20 世纪法国音乐中的逆流,他受到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影响又不受限于它。
特别是从拉威尔后来创作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 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传统, 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产生了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 重视音乐整体均衡的完美, 为后来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拉威尔对于音乐创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为了使音乐作品达到极致完美的效果他往往反复推敲、精雕细琢。
对此, 著名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的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 足以看出其音乐创作的严谨程度。
(二)法国印象主义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其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 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於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 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1. 引言1.1 介绍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背景及意义《镜子》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钢琴组曲之一,作于1905年。
这部作品被称为“印象派音乐”的杰作,展现了拉威尔在音乐上的独特创造力和敏锐的感知力。
拉威尔以巧妙的和声和丰富多样的音色,描绘出了一个充满迷人色彩和细腻情感的音乐世界。
《镜子》的背景是拉威尔在追求音乐创新和表现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创作的产物。
他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试图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象。
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音乐意象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给人一种置身于梦幻般的美妙世界的感觉。
《镜子》的意义在于其音乐语言的创新和表现力。
拉威尔通过巧妙地运用和声、旋律和节奏等元素,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认为是拉威尔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印象派音乐中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镜子》的深入分析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拉威尔的音乐世界,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2. 正文2.1 乐曲结构分析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乐曲结构精致而紧凑,展现出拉威尔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
整部组曲分为四首曲目,每首曲目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乐曲结构上,可以看出《镜子》采用了对称结构的形式,整个组曲呈现出一种回环的形式。
第一首曲目和最后一首曲目的音乐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闭环。
而第二首曲目和第三首曲目则在结构和内容上互为对应,形成了一种镜像的效果。
整体上,乐曲结构的巧妙安排使得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拉威尔对音乐形式的精心构思和处理。
在《镜子》的乐曲结构中,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和变奏的手法,使得整个组曲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细微变化,拉威尔为每一首曲目赋予了独特的音乐个性和情感表达。
乐曲结构的巧妙设计也让听众能够在重复的音乐元素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摘要】《镜子》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一部钢琴组曲,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介绍《镜子》的创作背景,探讨拉威尔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和思路。
然后,我们将对《镜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曲子的组织和发展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镜子》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的特色。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镜子》的表现手法,探讨拉威尔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和意义。
我们将讨论《镜子》的演奏要求,分析演奏者需要具备的技术和表现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将全面理解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音乐分析、创作背景、结构分析、音乐特点、表现手法、演奏要求、总结1. 引言1.1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法国作曲家德布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钢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这部组曲共包括了四首曲目,分别是“水晶”,“反射”,“游弋”和“仙境”。
每首曲目都展现了德布西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对色彩和音响的精准掌握。
在这部作品中,德布西充分展现了他对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的掌握,通过对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处理,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梦幻和神秘色彩的音乐世界。
《镜子》的音乐语言独特而富有韵味,既有质朴和素雅的特点,又带有一种迷人的诗意和幻想感。
通过对《镜子》的音乐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布西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并感受到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这部钢琴组曲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音乐价值的作品,更是德布西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高峰和代表作。
通过分析和欣赏《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布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方式,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深刻热爱和探索精神。
2. 正文2.1 《镜子》的创作背景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彼埃拉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及特征分析
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及特征分析作者:王盈莉李嘉宝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5期摘要:莫利斯·拉威尔作为拉开西方现代音乐序幕的大师级音乐家,他的钢琴作品传播广泛且都是通俗易懂,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下来,更有趣的是,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所不同,主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本文对拉威尔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拉威尔是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的曲子还有巴洛克时代的对位意识,精密而巧妙。
而由于拉威尔的局限性,他的曲子大多以神话传说、妖魔鬼怪为主题。
然而拉威尔公认的还是他杰出的配器技巧,他的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创作的。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创作了《鹅妈妈》组曲、《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歌剧《西班牙时光》等,本篇文章将谈论拉威尔钢琴作品风格及其特征。
一、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深受西班牙音乐的影响,他的母亲是西班牙人,所以对他的熏陶影响非常大,他经常采用带有西班牙风格的伴奏来进行音乐创作,比如作品《丑角的晨歌》。
拉威尔的主要钢琴作品非常之多,比如《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镜子》等,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水的嬉戏》,这是拉威尔音乐作品的标杆性著作,也是他的早期作品之一,当时他的作曲风格偏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曲式结构,但是与印象派的音乐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他很善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融入于作曲之中。
然而到了拉威尔晚年,他的爱好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作品又偏向于古典主义风格。
拉威尔的音乐作品中,大七和弦与二级音上的九和弦组合较多,并且加入了许多开放的四、五度的音程,他试图运用中古调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各式各样的和弦的编配和重组,他非常注重音乐曲调结构的变化,所以在编排过程中非常具有自己的思想和音乐情感,比较偏爱古典主义的音乐,所以在作曲时具有古典风格。
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艺术分析
35
拉威尔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一直受到 人的推崇和喜爱,也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人物。拉威尔十分注重音乐 的美感,他始终认为音乐的美是第一位的,要让受众直接听到第一 个音符就对音乐产生好感,拉威尔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的确如 此,他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作品。
一、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概述 提起印象派音乐家,人们通常会想起德彪西,德彪西作为印象 主义大师对拉威尔影响十分深远,他早期的音乐作品就是模仿德彪 西,后来他逐渐摆脱了德彪西的痕迹,开始摸索自己的风格,在他 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个人的风格特色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有美学 意味,他的创作题材类型非常富宏,从歌曲、管弦乐、钢琴到室内 乐、歌剧以及芭蕾舞剧。他几乎对所有的音乐类型感兴趣,尤其是 民间音乐、新音乐等等这些都被他不同程度的吸收了。 在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数量上,拉威尔没有为我们留下很多, 他只在早期创造了一首,中晚期创作了一首,共有两首。本文所研 究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他成熟时期的一首作品。奇怪的是,这 首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受人们关注,甚至有人不把它看作 是印象主义作品,认为这首作品不符合传统奏鸣曲爱的规模,风格 也与传统奏鸣曲大不相同。所以音乐界一直不太重视拉威尔的这首 奏鸣曲。时至今日,我们知道这首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他的作 品,尤其是拉威尔创作这首作品时的那个“不幸的爱情故事”,更 是让人联系到这首作品的命运。 二、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本体分析 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从第二个乐章开始表 现出了爵士风格,这也是作品的主要特色。 第一乐章从高声部进入,按照6/8,9/8的拍子持续到11小节 后,副部进入低声部,以欢快跳跃的装饰音和跳音与高声部持续平 稳的八度和声形成交相辉映的织体,从53小节开始低声部渐弱,音 乐整体显得更空旷幽远。从133小节开始旋律变快,高低声部交织强 烈,小提琴以ff的力度猛烈崩出,像是撕裂了宁静的夜空,随后小 提琴力度转而pp,归于宁静,于是进入了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属于中板,回旋式奏鸣曲。主题从小提琴声部开始, 右手轻轻拨弄G大调主和弦,时而有不规则的重音打破4/4节奏,表 现出了爵士音乐的二、四拍节奏特点,钢琴低音声部以bA大调和声 出现并持续,与小提琴声部形成双调性。经过不断的变换调性,在 第78小节时进入#F大调,多次出现变音关系的大三连音让爵士风格 不断出现,小提琴则是始终七和弦直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快板。经过小提琴的引子后,呈示部的调性又回到 G大调,小提琴声部以半音音型的形态反复出现,我们可以听到连音 和跳音的交织运用,钢琴低声部则表现为短促音,与小提琴的半音 气氛形成反差。进入再现后,第二乐章的布鲁斯节奏型反复出现,
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艺术分析
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艺术分析作者:孟凡森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9期拉威尔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一直受到人的推崇和喜爱,也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人物。
拉威尔十分注重音乐的美感,他始终认为音乐的美是第一位的,要让受众直接听到第一个音符就对音乐产生好感,拉威尔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的确如此,他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作品。
一、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概述提起印象派音乐家,人们通常会想起德彪西,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大师对拉威尔影响十分深远,他早期的音乐作品就是模仿德彪西,后来他逐渐摆脱了德彪西的痕迹,开始摸索自己的风格,在他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个人的风格特色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有美学意味,他的创作题材类型非常富宏,从歌曲、管弦乐、钢琴到室内乐、歌剧以及芭蕾舞剧。
他几乎对所有的音乐类型感兴趣,尤其是民间音乐、新音乐等等这些都被他不同程度的吸收了。
在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数量上,拉威尔没有为我们留下很多,他只在早期创造了一首,中晚期创作了一首,共有两首。
本文所研究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他成熟时期的一首作品。
奇怪的是,这首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受人们关注,甚至有人不把它看作是印象主义作品,认为这首作品不符合传统奏鸣曲爱的规模,风格也与传统奏鸣曲大不相同。
所以音乐界一直不太重视拉威尔的这首奏鸣曲。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这首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他的作品,尤其是拉威尔创作这首作品时的那个“不幸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联系到这首作品的命运。
二、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本体分析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
从第二个乐章开始表现出了爵士风格,这也是作品的主要特色。
第一乐章从高声部进入,按照6/8,9/8的拍子持续到11小节后,副部进入低声部,以欢快跳跃的装饰音和跳音与高声部持续平稳的八度和声形成交相辉映的织体,从53小节开始低声部渐弱,音乐整体显得更空旷幽远。
从133小节开始旋律变快,高低声部交织强烈,小提琴以ff的力度猛烈崩出,像是撕裂了宁静的夜空,随后小提琴力度转而pp,归于宁静,于是进入了第二乐章。
最新-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和探究2篇 精品
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和探究2篇第一篇一拉威尔其人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小城西布恩。
7岁开始学习钢琴,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
14岁的时候,考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预科班,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
当他发现自己同学的演奏技术要高出自己很多的时候,他发誓一定要迎头赶上,并且最终收获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
在钢琴学习的同时,拉威尔对作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尝试创作出了《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等,可谓牛刀小试。
1897年,拉威尔正式学习作曲,并且孜孜不倦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几年中,他一直想要问鼎著名的罗马大奖,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如愿,但是其在准备比赛期间所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拉威尔的影响极大,他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无情和残酷,特别是母亲去世之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是仍然坚持创作出了《库泊兰之墓》、《大圆舞曲》等作品。
1932年,拉威尔不幸遭遇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病逝于法国,享年62岁。
作为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伟大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使他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二拉威尔钢琴创作的艺术风格1自然和机械的结合拉威尔早在青年时期就对德彪西十分推崇,并且在创作中受到了德彪西很大的影响。
所以他和德彪西一样,也喜欢在作品中对大自然和客观事物进行描绘。
例如,《水之嬉戏》中,就将喷泉、瀑布和小溪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景色,《滑稽小夜曲》中唯美的夜景等。
或者说拉威尔的钢琴创作,和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情景,都能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体现出了年轻时期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但是与德彪西不同的是,德彪西对景物和景色的描写,往往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类似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志,但是拉威尔的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模仿和表现,几乎看不出情感的色彩,更像是一个写实画家,对所见到的事物进行精心的描摹。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音乐分析【摘要】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一部充满独特韵味的音乐作品。
在结构上,这部组曲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主题。
旋律特点体现了拉威尔独特的旋律构思,充满了浓厚的印象派风格。
和声特点则展现了拉威尔对和声色彩的细腻运用,让整个作品充满了层次感。
节奏特点则体现了拉威尔对于节奏的创新思维,让音乐显得生动有趣。
色彩与表情是这部组曲的灵魂所在,拉威尔通过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让听众深深沉醉其中。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关键词】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音乐分析、结构、旋律、和声、节奏、色彩、表情、总结、音乐特点1. 引言1.1 介绍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共有5首乐曲。
这部作品创作于1904年至1905年间,是德彪西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组曲的灵感来源于拉威尔在西班牙旅行时所看到的西班牙风情,其中融入了许多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和节奏,展现出了浓厚的异国风情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镜子》一词暗示了拉威尔试图在音乐中反映出对过去和未来的回忆和憧憬,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部组曲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通过对旋律、和声、节奏、色彩与表情的处理,拉威尔成功地创造出了一幅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表现力的音乐世界。
通过对这部组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正文2.1 结构分析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是一部由五首独立的小品组成的作品,每一首小品都具有独特的结构。
在整部作品中,拉威尔运用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技巧来呈现不同的音乐表现。
拉威尔在《镜子》中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变奏曲的形式。
每一首小品都围绕着一个基本主题展开,然后通过不同的音乐手段进行变化和发展。
这种结构使得整个作品像是在反复地探索和展示同一个音乐主题。
拉威尔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分析——以《西班牙狂想曲》为例
他 都一 并接受 。创新是他音乐创作 中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创 别具一格 的西班牙夜曲, 这个主导动机 ( 有时简化为三个音) 在 作 中, 连当下流行 的音乐元素都能够被发现 , 作 品呈现风格也 小提琴、 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各个音区, 在木管乐器法国号和钢片 是多样化 的。同时 , 拉威尔非常有理智, 虽然敏感 , 但却极有 琴上始终不断地反复着, 并同3 / 4 拍子的 基本构成一种交错节奏。 主见,外 界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他 自己的想法 。他 的性格决
狂想 曲》 最为突出。 1 影响拉威尔民族风格形成的因素
而不是在一 定程度上潜伏 在作 曲家 头脑 中的某种朦胧的、未
成形的计划 构思的作品” 。 ’
拉威尔爱好广泛 , 喜爱各种各样的艺术, 不论是音乐 , 诗 歌还是绘画他都很有兴趣 。古典 的与新型 的,本 国的与异的
2 . 1 夜 的前奏 曲( 第一 乐 章) “ 夜的前奏 曲” 是一首以持续反复的四音动机为基础写成的
在 该乐章的前段 , 这 首马拉加舞 曲保持着典型的舞 曲形
家进行支持的团体。 每当其中的人有创作或是有新 的想法时, 式, 例如 , 其 中三 拍子的活跃进 行, 伴奏 中富有特 点的节奏 以 成员们都会相互鼓励 , 进 行研 究和 讨论并且支持其创新精神。 及三小节构成的一单元的结构等 。
《 西班牙狂想 曲》是拉威尔 1 9 0 7 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
品, 当时正是作者创作精力 旺盛 、 技术成熟的时期 , 他将 富于
莫里斯 ・ 拉威尔作为这一 时期杰 出的作 曲家之一 ,也在 魅力的民间音 乐融化 在 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并在配器手法上 创 作中添加 了大量的 民族音乐元素 ,表现 出他对各 国民族音 大胆而成功地进行创造 , 生动的描绘了西班牙生活风俗场面。 《 夜 的前奏 曲》 、 《 马拉加舞 曲》 、 《 哈巴涅 乐的喜爱 , 尤其对法 国和西班牙的音乐更是钟爱, 他 的任何一 全 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 和《 市集》 。 “ 这是他作品中唯一一部专为管弦乐构思, 部音乐作品几乎都会涉 及到民族 民间音乐元素 , 尤以《 西班牙 拉舞曲》
拉威尔及其音乐创作特征
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浅析《G大调钢琴协奏曲》姓名:**系别:09级钢琴系学号:********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浅析《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曲家介绍: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最杰出作曲家之一。
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院。
师从贝里奥与福列学习钢琴与作曲,并向佩萨尔、热当热学习和声与对位。
当时巴黎音乐院是以T.Dubosi为首学院派保守势力的传统阵地,拉威尔在学习期间即显露出对正统的和声规范和创作思想的叛逆倾向,在和声配置上的革新精神,仍过于放肆。
早期风格受到德彪西的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在作品中较多体现了印象派和世界末的思想。
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特别是在一战后,创作更加的严谨、朴素,回归至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传统,同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
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富有独特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音乐因素等,丰富了当时的法国音乐。
晚期更加重视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为自己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中的一部分,增强了旋律性,减少了色彩性,肢体严谨,节奏明显受到舞曲节奏的影响,对多利亚调式和弗里几亚调式的偏爱,在和弦语汇上选择了复杂的全音阶结构。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欢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
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对于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对待每一部作品的反复推敲、精心雕琢。
让斯特拉文斯基戏称他为“瑞士的钟表匠”。
拉威尔《水之嬉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处理研究
尔运用了极富东方特色的创作规律,将四度和五度纵向的和弦替代了传统的三度和弦叠置,营造出独特的和声色彩,使得主部和副部之间的连接充满了别样的韵味。
展开部(38-61)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38-50)两个小节中,拉威尔通过连续上行模进来展开主部的音乐素材。
通过和弦分解与对置处理手法,使得第一部分展开始终处于调性模糊的状态。
而和声色彩与音型节奏变化丰富,左手两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和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对位,以及左手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和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循环反复,都促成了音乐节奏飘忽不定的模糊感。
从动态上看,由弱至强的力度变化,以及和声的逐层递进,将“水”从风平浪静的状态逐渐变成了飞珠溅玉的画面,展现给听众。
在结尾处,最强拍的Lunga震音和紧随其后的滑音,则生动地呈现出水流的动力性和紧张感。
第二部分(51-61)以副部主题为发展材料,使用模进的手法表现旋律的明暗对比和色彩的暗淡。
手部交替和音区位置变化象征着“水”的暗流涌动。
拉威尔善用矛盾冲突,在结尾处用属准备铺垫再现部的主题音乐。
在《水之嬉戏》的第二部分(51-61小节),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副部主题作为发展材料,并以模进的手法表现旋律的明暗对比和暗淡的色彩。
这一部分中,左右手交替反复,键盘音区位置也不断变化,这表现了“水”的暗流涌动。
拉威尔在处理展开部两部分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达到了极致,在结尾处第61小节中,出现了主部主题的属准备,这提前铺好了再现部主题音乐的出现。
在再现部(62-85小节),拉威尔将主部主题以变化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通过改变左手伴奏的音区,在低音区的#G单音的反复扫弦,与高声部不断交替,唤醒听众的记忆。
整个乐段调性模糊,和声多样,上下行分解琶音快速交替,模仿强烈的音浪冲击感。
力度从pp到fff再到p的鲜明对比,使听众在强有力的音浪中又逐渐回归到平静状态。
这种情感上的变化是非常精妙绝伦的。
在73-75小节,拉威尔以副部主题的变化再现,然后在78小节以右手快速的二度叠置六连音组合左手八度旋律,回到副部主题,伴以流畅细弱的长琶音,呈现出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神秘氛围。
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研究
法复杂 ,作 品表演难度大,本文主要研 究其早期钢琴作 品。拉威尔早期钢琴作 品在吸收多种音乐资源 外,以惊人 的速度迅速
建立起 自己独特的音乐风 格,此后 的钢琴音乐创作都离不开最初创作的这种风格,在原风格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拉威
尔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始终保持 着这种独特新颖 的风格 ,早期创造 的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是后来钢 琴发展 的源泉和土壤 。
莫里斯・ 拉威尔是 1 9世纪末 2 0世 纪初杰 出的法 国作 曲家 、钢琴家 ,在欧洲音乐历史中 占据着十分重要 的地位 。拉威尔 的钢琴作品极具个性, 钢琴作 品完美 的展现 出其丰 富的想象力和不拘~格的鲜 明个性。拉威 尔的钢琴作 品一般可 以分为早期 和后期 , 通过 时期的划分可 以使我们对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 的历程 以及创作技法的发展有 较清 晰的认识拉威尔 的钢琴创作技
乐音 才华得 到了进一步 的展示 ,获得评论界的关注与肯定 ,将其独特创作风格的音乐钢 琴生涯推 向高峰 。[ 2 】
・1 4 4・
李
莉
《 拉威 尔早 期钢 琴作 品研 究》
二、拉威尔早期钢琴作 品的艺术特 征
( 一 )自然与机械的相互结合 拉威 尔的钢琴创作受德彪西钢琴创作 的影响颇大 ,拉威尔早期就很推崇德彪西 ,和德彪西相 同, 拉威 尔也热衷于在钢 琴 创作 中描 绘大 自然的客观景物 。代表作 《 水之嬉戏 》中将溪流、瀑布等展现 的淋漓尽致 。拉威 尔早 期钢 琴作 品对 生活 中的实
一
、
拉威尔生平及早 期钢琴作 品简介
( 一 )拉 威 尔 小城西布恩 的莫里斯・ 拉威尔, 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 ,颇具音乐天分,对 拉威 尔学 习音乐影
响较大 。7岁开始学习钢琴,并表现 出惊人 的艺术天赋 ,在音乐大师亨利・ 吉斯的教导下,树立 了投 身音乐事业 的伟大志 向。 后 又师 从里斯 ・ 瑞涅学 习和声和作 曲等 ,1 8 8 9年 1 4岁的拉威尔顺利考入 巴黎音乐学院 的钢琴预科班 ,学习钢 琴和作 曲,学 习勤奋认真 ,正式走上音乐专业道路 。拉威尔在 巴黎音乐学院度 过了 1 5个年头 ,在 1 5 年 的漫长岁月里 ,拉威尔接受了传 统
拉威尔的艺术见解及其作品审美特征
拉威尔的艺术见解及其作品审美特征莫里斯?拉威尔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
长期以来,他的音乐风格一直较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印象主义或泛印象主义;有人认为它更倾向于新古典主义或象征主义。
钢琴作品在拉威尔所有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拉威尔一生创作的主线,许多管弦乐作品都是根据钢琴作品改编而成的。
通过对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拉威尔对于艺术的见解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拉威尔敏感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对人与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而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对各国作曲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拉威尔本人对马奈、波特?莱尔、爱伦?坡等艺术大师作品的理解,为他音乐审美观的形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各种因素的综合使拉威尔对于艺术的本质与意义有了其独特的见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艺术而艺术拉威尔自己曾说过:“艺术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的作用,而就我看来,艺术家的创作不应有其他的目的。
”可见,拉威尔在音乐创作的美学观上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论观点。
自律论即艺术的价值在于纯音乐的听觉感性美,而不是因表现某种对象而获得价值。
从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中来看,没有一首作品涉及政治、反映社会的变革;也没有一首作品暗示哲理、抒发情感。
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就是音乐,它不需要成为哲学,不需要成为政治,更不需要成为感情宣泄的工具,音乐自身的音响、色彩及其他各种音乐性要素就有足够的魔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就是说,与浪漫主义音乐不同的是,拉威尔的音乐重在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音乐作品本身而言,拉威尔是持有他律论的观点的,他声明自己的美学原则与莫扎特的见解一致,认为“音乐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够刻画,只要她发挥魅力并最终而且永远保持音乐本色”,即音乐本身是可以描写和刻画任何事物的。
在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中,我们就能听到泉水、溪流、喷泉和钟声;能感受到宫廷的舞蹈场景、西班牙的美丽风光,甚至机械的运动等,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拉威尔都能用音乐把它表现出来。
“优雅、庄重、空灵、开阔”——分析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优雅、庄重、空灵、开阔”———分析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王哲(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00)摘要:莫里斯·拉威尔,法国杰出作曲家,自小受到父母在音乐方面的培养和支持,结合丰富阅历和广泛知识涉猎,通过不懈努力,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
拉威尔的作品众多,主要包括钢琴曲、管弦乐等。
拉威尔音乐风格标新立异,不趋附于以往作曲家甚至社会主流音乐风格。
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并不单一。
他阅历丰富,文学、艺术均有涉猎,创作灵感来源于整个生活。
不仅能把本地的音乐风格及音乐传统融入在自己的作品内,同时也能够着眼于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之中。
晚期更是创作了风靡世界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该作品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作曲家们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图分类号:J6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085-04本文以《G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以第二乐章为视角,结合具体实例,解析音乐创作中的特点,并探讨该作品在音乐社会中的影响,进一步阐述这一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作品与作曲家介绍(一)创作背景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年)在自己的作曲生涯中,花了大部分的时间专门谱写一部钢琴协奏曲。
他最后创作的这部钢琴作品,正是《G大调钢琴协奏曲》,它作为拉威尔生涯中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恰如其分的。
这部协奏曲虽然初见简单质朴、稀松平常,甚至对于一些不了解拉威尔音乐意图思想的人来说,这部作品还显得有些陈腐老套,但这种评论却绝非事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拉威尔身边的音乐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革着,他本人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他的创作生涯,正好赶在了全世界的音乐创新变革时代。
像理查德·瓦格纳、古斯塔夫·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这样的德国作曲家,他们在音乐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
从《左手钢琴协奏曲》剖析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特征
从《左手钢琴协奏曲》剖析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特征【摘要】拉威尔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他以独特的音乐创作技术和风格特征而闻名。
本文通过剖析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探讨他在作品中如何运用技术构建独特的音乐语言。
文章将详细分析《左手钢琴协奏曲》中的曲式与和声特点,揭示拉威尔的创新之处及他对音乐语言的变化与发展的贡献。
文章还将讨论拉威尔的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并在结论部分总结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特征,展望他对音乐的影响,并对他的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特征进行评价。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深入了解拉威尔的音乐世界,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左手钢琴协奏曲,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音乐风格特征,曲式,和声,创新,音乐语言,影响评价。
1. 引言1.1 介绍《左手钢琴协奏曲》《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创作的一部著名钢琴协奏曲,其特点在于整部协奏曲中,钢琴独奏部分全都由左手演奏。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作品之一,展现了拉威尔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技术实力。
《左手钢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示了拉威尔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独特处理方式。
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位移、倒序和变奏等技巧,以增强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他还巧妙地融入了爵士乐和印象主义风格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听起来充满了现代感和独特性。
通过《左手钢琴协奏曲》,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拉威尔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音乐语言的创新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拉威尔的音乐天赋,更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1.2 概述拉威尔音乐创作技术拉威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创作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技术独具特色,深受后世音乐家的推崇。
在创作过程中,拉威尔注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构建作品,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
拉威尔善于运用和声技术,通过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分析
拉威尔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拉威尔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
拉威尔的乐队中常可看到作为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的重要支柱的宽广旋律,他的乐队色彩也要确定得多,而且也更辉煌、华丽。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
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拉威尔的音乐的节奏多半不脱离节拍的约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
此外,拉威尔的作品也更有调性基础,虽则他有时在其精致而大胆的移调中,也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下面介绍他的其中一部重要作品《西班牙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创作于1907年,原创作为双钢琴曲,同年改编成管弦乐曲。
是拉威尔第一部成功的管弦乐作品,是一部西班牙风格作品。
作品共分四大乐章。
这是拉威尔到此时为止最具雄心的壮举。
它一直是他的作品中惟一一部专为管弦乐团构思,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为潜伏在作曲家脑海中的某种朦胧的、未成形的计划构思的作品。
这四个乐章分别是:《夜之前奏曲》(Prelude a la nuit)、《马拉加舞曲》(Malaguena)、《哈巴涅那舞曲》(Habanera)、《市集》(Feria)。
这四个乐章不只是具有西班牙风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是以自由广泛写成的西班牙舞曲。
第一乐章《夜的前奏曲》很有节制的,“夜的前奏曲”以朦胧的雾霭和若隐若现的弦乐下行音型的吟咏开场,最后在渐弱的温柔的单簧管独奏中结束。
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创作特征与创作风格-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创作特征与创作风格-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印象这个词最初出现在19 世纪末的绘画艺术中。
当时,以克洛德莫奈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年轻艺术家发起了一场向现实主义挑战的运动,而后这场运动又波及文学及音乐领域。
不同于浪漫主义的坦率无掩、活力充沛的表达方式,印象主义追求的是纯粹的感官美,创造出一种朦胧、模糊不清的景象,在这种艺术里,更加强调艺术家内心的客观感受。
而以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重墨。
1 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1.1 德彪西的概述克劳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 -1918) 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可以说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就已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
德彪西于1873 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 年的学习。
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也十分突出。
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其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
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1880 年,德彪西被介绍到梅克夫人处担任家庭音乐教师,并随其赴俄罗斯举行夏季巡回演出。
在俄罗斯学习的那段时间,德彪西接触到了许多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这对德彪西今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于1883 年获得了罗马大奖( Prix de Rome) 。
1.2 拉威尔的概述莫利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 -1937) 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
拉威尔7 岁开始学习钢琴,14 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
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
由于从小受到巴黎浓郁的艺术气息的熏陶,造就了拉威尔活跃的音乐思维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拉威尔[论拉威尔的“人造精品”]
拉威尔[论拉威尔的“人造精品”]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谷的小村庄雪布尔(Ciboure)。
他从7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889年考取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跟随佩萨尔老师学习和声。
后来,拉威尔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勃里埃・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e,1845-1924)色彩性的和声,此外还有作曲怪才萨蒂(Grik Satie)新奇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
在自己的习作中,拉威尔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这使他在依旧保守的巴黎音乐学院“名声不佳”。
拉威尔热衷于作曲。
1895年他20岁时发表了《古代小步舞曲》、《哈巴涅拉舞曲》两首钢琴曲。
同年,他又向佩萨尔老师学习对位法,并向加勃里埃・佛瑞老师学习作曲。
自从14岁入读巴黎音乐学院起,拉威尔不仅在其中学习了长达16年,而且创作了大量作品,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以古典音乐为基础的风格,对学院派来说刺耳的非传统的和声,被他不稳定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作曲方面,拉威尔的独到创见使他较难容于当时的正统艺术圈,以致五度角逐“罗马大奖”未果,最后也未完成巴黎音乐学院的学业。
然而从学习范畴来看,拉威尔的涉猎十分宽广,包括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所接触到的东南亚民族音乐及爵士乐等,这些无不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
从其作品中,人们可以听到大胆而运用自如的和声,以及对乐器编制的精确掌握和充分发挥。
拉威尔具有西班牙血统,他一生迷恋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也是善于用音乐语言表现西班牙风情的天才。
1907年,他只用30天时间,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为完整的管弦乐队创作的这组《西班牙狂想曲》。
在这部组曲中,他不仅将特点鲜明的西班牙民间音乐加以吸收、融化,还努力扩大各件乐器的表现性能,探索各样乐器组合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乐队音响的色彩,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音乐风格。
精雕细琢、魅力无限的拉威尔
精雕细琢、魅力无限的拉威尔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柴可夫斯基、林姆斯基-科萨科夫、斯特拉文斯基和拉威尔是音乐史上公认的管弦乐配乐大师。
凑巧的是:前三位都是俄国人,只有拉威尔是法国人。
拉威尔的音乐除了形式精准、超高品位、绝顶技巧和澄清透明等纯正法国气质之外,还融入了对儿童和动物世界的强烈同情心,以及对异国风情、对古代生活的多彩想象。
他好似手提精致刻刀的雕刻师,引导聆听者的听觉飞驰神游,终于在法国音乐领域夺得一席不朽之位。
早年生活拉威尔1875年3月7日出生在法国Ciboure,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有瑞士血统。
由于全家在拉威尔很小的时候就移居巴黎,他一辈子都难逃巴黎客的格调。
父亲相当重视拉威尔早年的音乐天赋,不遗余力安排最好的钢琴以及和声老师来栽培。
1889年,他进入巴黎音乐院研习钢琴,两年后以第一名毕业,接着转入高级班与和声班。
此时,印尼甘美朗音乐,还有林姆斯基-科萨科夫、瓦格纳、夏布里耶、萨蒂的作品令他着迷,保德莱尔、爱伦坡、马拉梅的文学亦然。
1895年离开音乐院,那时所写的钢琴作品有《古风小步舞曲》、《哈巴涅拉舞曲》(为双钢琴)已经预示往后他平静、细致的风格倾向了。
1897年返回音乐院,跟随佛瑞专心研究作曲。
1899年发表钢琴曲《死亡公主的孔雀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一举成名。
这首乐曲固然能听出小公主寂寞的舞步;而拉威尔却说,取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法文念起来比较好听。
1901年的《泉》(Jeux d'eau)和1905年的《镜子》奠定了他钢琴音乐革新者的地位。
当时,拉威尔的生活相当时髦,经常出没沙龙,加入一个号称“流氓太保”(Les Apaches)的文化前卫社团。
在那里,他结识了诗人Klingsor,用其诗篇写成了一组三首管弦乐伴奏的连篇歌曲《雪赫拉莎德》(Sheherazade)——三个乐曲《亚洲》、《魔笛》和《冷漠的人》分别描写东方梦幻、爱人在门外吹笛以及女人对英俊暖昧过客的悲剧渴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威尔的艺术见解及其作品审美特征
莫里斯?拉威尔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
长期以来,他的音乐风格一直较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印象主义或泛印象主义;有人认为它更倾向于新古典主义或象征主义。
钢琴作品在拉威尔所有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拉威尔一生创作的主线,许多管弦乐作品都是根据钢琴作品改编而成的。
通过对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拉威尔对于艺术的见解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拉威尔敏感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对人与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而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对各国作曲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拉威尔本人对马奈、波特?莱尔、爱伦?坡等艺术大师作品的理解,为他音乐审美观的形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各种因素的综合使拉威尔对于艺术的本质与意义有了其独特的见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艺术而艺术
拉威尔自己曾说过:“艺术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的作用,而就
我看来,艺术家的创作不应有其他的目的。
”可见,拉威尔在音乐创作的美学观上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论观点。
自律论即艺术的价值在于纯音乐的听觉感性美,而不是因表现某种对象而获得价
值。
从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中来看,没有一首作品涉及政治、反映社会的变革;也没有一首作品暗示哲理、抒发情感。
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就是音乐,它不需要成为哲学,不需要成为政治,更不需要成为感情宣泄的工具,音乐自身的音响、色彩及其他各种音乐性要素就有足够的魔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就是说,与浪漫主义音乐不同的是,拉威尔的音乐重在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音乐作品本身而言,拉威尔是持有他律论的观点的,他声明自己的美学原则与莫扎特的见解一致,认为“音乐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够刻画,只要她发挥魅力并最终而且永远保持音乐本色”,即音乐本身是可以描写和刻画任何事物的。
在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中,我们就能听到泉水、溪流、喷泉和钟声;能感受到宫廷的舞蹈场景、西班牙的美丽风光,甚至机械的运动等,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拉威尔都能用音乐把它表现出来。
2、不断追求完美
拉威尔认为:“生命中所有的快乐都是由一步步走向完美而组成,一点点的更好都能引起生命神奇的心跳。
”受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他对音乐就像对机械一样一丝不苟,做每一件事情都极为灵巧,因而拉威尔自嘲是“一位安排音调的巧匠”。
他对尽善尽美有着强烈的爱好,其音乐创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完美的技巧。
因此对于拉威尔来说,只有当他确定自己确实无法把作品写得更好时,一部作品才算完成,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知道
我永远都无法达到完美,但我仍会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前进:重
要的是,我们可以接近完美。
”
二拉威尔作品审美特征
所谓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
因而,拉威尔的美学观直接决定了其早期钢琴作品所表现的审美特征,而作品的审美特征也正是作曲家美学观的体现。
这些特征表现为:《古风小步舞曲》中对机械世界的模仿、对遥远古代情感的向往;《哈巴涅拉》中对西班牙舞蹈音乐的钟情、对生活充满的激情;《水之嬉戏》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钢琴多种音色的好奇……早期钢琴作品展现了自然与机械的交织、真实与伪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表面理性与内在感性相融合的性格美,这些“复合”的各种因
素在拉威尔中后期的创作中占据着不等的地位,因此它们也几乎预示了拉威尔一生创作的美学取向。
拉威尔与德彪西同样善于描绘客观事物的自然美,如《水之嬉戏》中的喷泉、瀑布、小溪;《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场景;《滑稽小夜曲》中的夜景;《钟声》中的各种大钟;《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中的宫廷舞蹈场面等,一切自然、生活中的美他都毫不吝音地为之创作。
早期的钢琴创作体现出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与德彪西不同,拉威尔的音乐是对一切自然及客观事物的模仿,他更是一位真正的写实主义音乐大师。
以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为例:德彪西的《水中倒影》
并不是对水的形态进行直接刻画,而是通
过光与色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是主观感受的抽象表述
虽然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多为客观自然的题材,但他所描绘的自然更多是机械仿造的自然。
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一部机器,而拉威尔自身就像一位机械师一样对每一零件每一步骤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使作品严谨精确、无可挑剔。
他的音乐棱角鲜明,具有强烈的不连续性,特别是短小休止符的充斥、同音反复与八分音符震音的走动,表现出一种精确的机械美。
如《帕凡舞曲》的中声部表现出机械转动的声音,《水之嬉戏》、《小奏鸣曲》中十六分、三十二分的小音符贯穿全曲,展现出一种不停歇的机械性,《古风小步舞曲》结结巴巴、强烈的音符像一个自动木偶带着刻板的僵硬舞姿。
过去的战争年代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和谐主题,而机器时代的作曲家在工厂中找到灵感。
在社会时代的映衬下,机械与自然相交织的美成为了拉威尔作品所独有的一种音乐个性,它同时预示着20 世纪作曲家开始趋向被认为是噪音的声音进行模仿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