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展开,重点探讨了品性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中,详细介绍了罗素对品性教育的观点、品性教育的核心内涵、品性教育的实施策略以及品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总结出罗素儿童教育观的启示。

结论部分强调了品性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并对品性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罗素儿童教育观、品性教育、重要性、观点、核心内涵、实施策略、实际效果、启示、组成部分、当代教育、启示意义。

1. 引言1.1 介绍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在介绍罗素的儿童教育观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品德和素质。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最关键的阶段。

罗素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品性,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人格特质。

他将品性教育视为塑造儿童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让儿童具备美德、智慧、正直、宽容等品质,使其成为具有优秀素养和品德的人。

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强调了品性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注重塑造他们的品格和人格,这是一个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概念。

罗素的这一观点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品性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品性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性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品格和人格。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风气的日益复杂化,品性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

通过品性教育,儿童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

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

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

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品行教育也是有必要的。

人生的第一年接受教育也是必须的,事实上,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一年为以后奠定了基础,新生儿缺乏习惯,反复重演的经历使他们模仿的对象,在此之间的教育只能是纯物质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上的。

在第二年到第六年之间要注重道德教育,在这期间他们有很多恐惧,比如怕黑、怕过马路......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疑惑,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父母不能因此过度迁就孩子,要帮助他们但也要适可而止。

平时可以多鼓励他们,这样只要他们能做到的,他们一定会努力去做。

因为恐惧,他们要具备必须的勇气,不仅是肉体上的勇气,还有对神秘物的恐惧。

对后者这种恐惧是本能的,也是很重要的。

只要可能,凡是孩子恐惧或感兴趣的事情,父母都应为孩子解释清楚。

可能你也会害怕一些事,你不能把你的恐惧传染给你的孩子,你的恐惧要尽量隐藏,不要被孩子发现。

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帮助的。

针对孩子的教育,游戏的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们爱幻想,游戏的世界能带给他们很多快乐和学习的兴趣,虽然在游戏中一切都是梦幻的,他们不会视梦幻的东西为现实的替代品。

相反呢,他们会热切希望的把梦幻变为现实。

同时培养诚实的习惯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诚实也是一种恐惧的表现。

要让孩子诚实,父母对孩子的诚实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说真话,不能靠惩罚来达到父母的目的。

如果对孩子始终以诚相待,孩子体验到你的真实,就会很信赖你,就会尊重你,不会像传统教育那样子女和父母就像仇敌......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

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

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

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转汤素兰新浪博客)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汤素兰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教育家,他的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从他自己养育两个孩子的经验出发,结合他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思想和当时英国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的种种情况,提出了许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启示的观点。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是为了培养具有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等特性的人,由这样的男女组成的社会将与以往的一切社会不同,在这样的社会里,“感到不愉快的人将会屈指可数”。

因此,“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

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臵,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

全书由上、中、下三篇组成。

上篇题为“教育与美好生活”,概述了现代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目的。

中篇是“品性教育”,这是全书的重点,主要论述儿童从婴幼儿期到学前期的习惯养成和品性培养。

下篇是“智力教育”,内容涉及小学、中学及大学的课程设臵、学科内容和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

罗素教育思想的总原则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自动自发中学习。

因为自然的学习欲望是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这种自然的学习欲望应成为教育的动力。

品性的培养应该通过儿童的游戏、家庭的教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6岁前完成。

知识的传授应该以智力的传授为目的,而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

从学生的方面来说,教学的目的部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是为了使之获得所需的技能,以便他能自行使好奇心得到满足。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充满了真知灼见:1.“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必定依赖于我们关于人类性格的理想以及对他们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尤其是培养未来的人的工作。

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

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

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教育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知识,而是要在孩子身上培养正确的品质、理念和思想,使他们能够帮助实现社会繁荣和社会组织,为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罗素反对传统教育方式,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首要目的。

他主张应通过孩子的思想活动来培养反思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兴趣。

例如,他提出,学生应该有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从中探索问题并做出改进。

罗素还建议,教学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和调整,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和思想。

此外,他还提倡从实际的现实环境和历史运动中得到的材料来教育学生。

罗素的教育思想,是从一种全面的哲学角度来看待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的。

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在今天,这种理念仍然对当代教育极具启发作用,因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为教育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从罗素的教育观点来看,教育有责任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友好、和谐、改革和进步的环境。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也要给学生创造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罗素的教育见解向我们提出了鲜明的信息:我们应该关注思维发展和精神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的成长,不断纠正学生的品质、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罗素关于教育目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议,既拓宽了教育的内涵,又提醒了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品质发展和思维发展上,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因此,罗素的教育思想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促进负责任的教育发展。

伯特兰·罗素的自由教育观及其启示

伯特兰·罗素的自由教育观及其启示

伯特兰·罗素的自由教育观及其启示作者:李林来源:《卷宗》2020年第08期摘要: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在英国新教育运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羅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活力、勇气和敏感,并提出了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也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由教育;伯特兰·罗素1 罗素自由教育观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智力。

智力的培养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第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能够独立获得知识并且能对事物做出基本的辨别和判断。

罗素认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内部驱动力,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配合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智力就可以得到发展。

另外,罗素还指出,好奇心与求知欲常常与其他情绪情感结伴而行,为了防止学生误入歧途,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世界。

2)培养学生的活力。

活力可以为人增加喜悦,减少痛苦。

活力可分为生理层面的活力和心理层面的活力,两种层面上的活力会相互影响。

在生理层面上,活力表现为健康成长的身体,而在心理层面上,活力表现为一个人积极阳光的精神世界和稳定健康的情绪状态。

拥有活力的人可以很好的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并且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探索欲,激起人们的兴趣,减弱或消除个体的负面情绪,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要培养学生的活力,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其次要注重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让学生的身心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生的勇气。

罗素认为,勇气不等同与行动上的勇敢,真正的勇气是彻底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勇气的培养应该涉及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中的所有人。

罗素在自有教育观中批判传统的压抑式的教育,他指出这种教育只能从表面上消除人们的恐惧,让人看起来很勇敢,但实际上,在个体的潜意识中恐惧仍然存在。

学前教育史——罗素的学前教育思想与理论

学前教育史——罗素的学前教育思想与理论
罗素幼儿教育思想促使了人们对西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幼儿教育价值、内容、方法的重 新认识。它在近代教育改革思潮林立运动迭起的情形下,仍然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价值。
伍小组总结
小组总结
小组总结
罗素的幼年是非常不幸的,家人去世后由祖母抚养,但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他对传统教育的 弊端进行了抨击,认为这不利于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对教育原理与方法的见解。他十分 重视儿童的品性教育,但他过于重视教育,忽略了道德等问题。
罗素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理想的人与理想的教育
1、人的品性分为两部分
① 一些人独有的,拥有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独特的品质。如艺术家、科学 家、庄稼汉、磨坊主等。
② 人人应有的
2、理想的人的品性
活泼、勇敢、敏感、理智。
罗素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理想的人与理想的教育
1、勇敢是与恐惧、暴怒相对立的情感。
正确的勇敢既表现在行为上,也表现在感觉上。这种勇敢的培养主要依赖 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健康、活泼和应付险情的经验和技术;二是自尊心和非个人的 人生观的结合。他指出,对普遍的勇敢而言,后者是更基本的东西。有自尊心的 人不依他人的意见和情感为行动的依据。他们自己制定目标,而不求诸他人,也 不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别人。非个人的人生观是指超越自我,对个人自身以外的 任何东西感兴趣。“完全的勇敢总是属于兴趣广泛的人,这种人不是通过藐视自 身,而是通过重视自身以外的东西,感到他的自我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人的死亡 乃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勇敢是积极的和本能的,是完美品性的主要成分之 一。
罗素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理想的人与理想的教育
3、理智比人为规定的‘道德”行为更有价值。
他所说的理智是指实际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按照他的观点这两者是 密切相关的。一方面, 一个人学得越多,就容易多学;另一方面,智力通过传授 知识来培养。相形之下,他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理智的培养上,他强调三 点。第一,要有适当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终止了。第二,要有 一定的求知方法,它包括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耐心、勒奋、虚心等。第三, 要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合众意的观点。罗素指出,人类的恶习是由教有带来的, 因此,只有教育才能使我们获得与之相反的美德。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所阐述的家庭教育观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所阐述的家庭教育观

他的“爱与同情”的教育方法对中国父母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罗素不仅重视品行教育和智
力教育,更强调在家庭中施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罗素; 家庭教育; 《教育与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0 -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2) 12-0081-03
关于体罚,罗素认为是不妥当的。即便是轻微形 式的体罚虽然对孩子没有坏处,但也没有好处,更遑论 严格形式的体罚。因此,以罗 素 观 点 而 论,“虎 妈”, “狼爸”绝对是不合格的父母。不问由来,动辄打骂孩 子虽然可以强迫孩子取得一定的好成绩,但是这仅能 够说明此类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该类父母在 当代社会受到一定的追捧,也说明了当下社会的浮躁。 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岂是随意模仿可得? 更何况模仿 的还是一种畸态的成功! 父母若想教育好子女,不妨 静下心来,倾听教育大师们的肺腑之言。
收稿日期: 2012 - 10 是一样。而中国社会讲求次序、尊卑,将 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物、私有品。无论哪种观点都 有其正确的一面,不能够随意地批判。今天,人们的关 系正在逐渐突破血缘、亲缘、地缘的限制,我们不妨借 鉴一下西方理念,将这种平等的观念在惠及他人同时 也适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不应是父母的私有 品,而是和父母一样的独立个体,父母应该尊重自己的 孩子。
会上教育的实际情况让罗素看到“多数现存教育机构 的恶德败行”。于是罗素要求家长要掌握教育的知识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因为家长在儿童 早期教育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及早施教是指在幼儿期尽量地养成幼儿终身受益 的好习惯的教育。“婴 儿 形 成 习 惯 的 迅 速 性 令 人 惊 异,他们形成的每种恶习都会成为以后良好习惯形成 的障碍; 如果最初形成的习惯是好的,日后可免除无穷 的麻烦。”[1]及早 施 教 的 内 容 应 该 是 健 康 和 品 性 这 两 个方面。这对于当下“虎妈”、“狼爸”等在对儿童进行 早期教育时极力灌输知识的做法无疑是持否定的态 度。同时对于那些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来 说,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 孩子获益终身。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 精选文档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 精选文档

浅谈罗素儿童教育观之品性教育思想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哲学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活动家,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我们当今教育改革仍旧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他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

他的儿童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他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干涉了儿童教育,没有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

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教会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为此,他提出,“品格教育必须始于诞生之时”,他强调6岁以前是人的品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主要是进行品性教育。

一、儿童品性教育内容(一)克服恐惧心理在儿童教育中,罗素指出,为不使孩子产生无端的恐惧,必须教会孩子对危险的事物的合理理解。

因为长期的恐惧不仅会造成儿童怯弱的性格,而且还会泯灭其好奇心,也不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

父母应树立榜样以消除儿童的恐惧;不要过分同情儿童的小病小灾,应该培养孩子忍耐痛苦的良好习惯。

儿童进入两岁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对外界的事物,会逐渐学会行走和说话。

后,对每个事物都有强烈接触和了解的欲望,这对增加儿童的乐趣是有益的,但是会产生新的胆怯。

罗素把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理性恐惧,即儿童对无危险的事物表示出来的恐惧,对这种不合理的恐惧,成人不应放任自流,而要通过让孩子熟悉其形式的方式逐渐克服,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原由。

另一种是理性恐惧,即对危险事物表现出的恐惧。

对于这种合理的恐惧,首先要将危险性向孩子进行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应从儿童们的安全出发,但恐惧的教育不应产生过分的结果。

为避免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大人首先不要恐惧。

因为大人的恐惧会影响孩子。

为此,在许多的恐惧中,他认为害羞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形式。

孩子同陌生人交往太少,因而会产生害羞。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摘要: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

理想的智力教育需要一些智力美德——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

罗素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教育儿童,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

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方面,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素;智力教育观;科学态度一、智力教育与智力美德根据罗素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品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应着重在孩子6岁之前进行。

罗素认为:“有文化的个体是指一位获得能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巧,并且具有能和同事协调相处的行为习惯的人。

在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中不起作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可以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认字、学算术,而不考虑为社会服务、与同事协调相处的问题。

关于智力教育,他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智力教育的基础。

如果方法得当,智力教育也可以产生美好的智力美德。

这些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

进行智力教育,必须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必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任何难度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来获得。

在这些智力美德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罗素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部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地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技巧,以便他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教师应该对一种富有成效的好奇心进行激励,即使好奇心全部是在学校课程之外,也不能使好奇心受挫。

因为,“没有单纯的好奇心,许多最有价值的知识就绝不可能被发现”。

我们的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被我们激活了,又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里和学校得到了满足,我们大人教给了孩子多少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技巧? 虚心这种品质表达了真诚追求知识的愿望。

因此,“虚心的品质在没有任何信念的幼年时期比在以后生活中更为普遍。

论罗素的性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罗素的性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 罗素 的性 教 育观 及 其现 实 意义
袁德 亮
(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硕士研究生, 武汉 430079) 湖北
摘 要: 伯特兰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 在性教育观上, 他结合 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育实践和早年经 历, 深入论述了有关性的本质, 并分析 了一些性教育实例, 为我们 当前如何恰 当地进行性教育提供 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43
但是在儿童性问题上的处理失误, 可能导致儿童后来发生神 经紊乱。鉴于此, 罗素明确提出了两条进行性教育的原则。 第一 、 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 “ 真实地回答” 就是要以纯科学的态度去亮明一切。例 如, 孩子问,妈妈, “ 小孩儿是从哪来的呀? ” 罗素主张要明确 告诉他, 孩子是母亲体内长成的, 还要告诉他, 他也是以同 样的方式长成的。如果儿童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真实的性 知识, 而是从一个因教育不良而变得下流的孩子那里获得, 其结果是恶劣的。罗素以他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例证 : “ 我是 12岁那年从一个男孩子那得知此事的; 他用衷读的态度对 待该事的全过程, 把它描绘成一个淫狠的趣闻— 其自 然 后果是,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继续视性欲为滑稽下流之 举, 并导致他们不能尊重与之性交的女子, 即使该女就是他 们孩子的母亲。” 第二 、 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来对待性知识。 在传统习俗中,当孩子问有关太阳、月亮等智力问题 时, 家长都会欣然解答。然而当孩子问及性的问题时, 传统 家长就会故弄玄虚地说: “ 住口”“ ,住口” ,或者简短而冷淡 的作答。 这样,孩子立刻就注意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 不经意 间就奠定了淫秽的基础。 罗素主张, ” 家长“ 要像回答别的问 题一样, 详细充分, 神态自 若的作答, 即使在下意识中, 你也 不要让 自己感到性乃是与丑恶、 醒醒相关之物。” 罗素特别 批评了这样一种郑重其事的做法 ,讲前先清清喉咙,然后 “ 来段绪论: ‘ 我的孩子,现在要告诉你一些此时你该知道的 事情了。”这是典型的做作之举。 ’ 三、 与性教育相关的四个论顺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韩红柳 07级经济1班 2007404121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

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

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

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

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

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

罗素的哲学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关于美好人生,罗素认为爱和知识是必须的。

在某种程度上爱更为重要。

爱将激励我们去寻求知识,从而更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我们所爱的人获益。

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我们可能相信道听途说,好心做了坏事。

爱和知识是统一的,同时最完美的爱是欢喜和美好愿望不可分割的统一。

没有美好愿望的欢喜可能是残酷的和自私的;而没有欢喜的美好愿望又可能会是冷漠和高傲。

爱能使人的欲望变得协调,而非冲突。

关于欲望,罗素认为人的欲望有四大种:贪婪、竞争、虚荣、权力。

贪婪是一种巨大的动机,总希望有尽可能多的财富或财富的控制权。

如果说贪婪是渴求比原有的多得多,而竞争则是比别人的多得多。

如果竟争比贪婪更为强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那么这个世界将成为最不幸的地方。

虚荣是一种有巨大潜力的动机,它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种最重要的欲望,它的表现形式多样。

权力欲近似于虚荣,但有所不同,满足虚荣心的是荣誉。

拥有权力的人可以管制仅有荣誉的人,而仅有荣誉的人却不能管制有权力的人。

在权力欲的驱使下,人更热衷于施加痛苦而不是使人快乐。

浅析罗素关于爱的教育思想

浅析罗素关于爱的教育思想

浅析罗素关于爱的教育思想英国著名教育家罗素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将他的教育观荟萃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其中谈到了爱的教育思想,爱的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

在爱的教育中他将亲子之爱与性爱做了区分,以及提出了爱的教育思想与弗洛伊德学派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爱的异议。

同时他倡导爱的教育要尊重儿童,不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家庭中要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

标签:罗素;爱;爱的教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关于教育的不同理解,而爱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人们的推崇,因为爱的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方面重要的体现。

有的人把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的人却把爱作为一种教育目的。

作为手段者认为,爱的教育着重用爱的情感作用来促进认知教育,作为目的者则认为,爱的教育把培养爱心,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目的。

不同的教育家对爱的教育也有不同的理解,罗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爱的教育做一个独具特色的诠释。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他先后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罗素既从事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讲学,又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

罗素一生到过许多国家讲学,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他和妻子朵拉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上。

这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充分体现了罗素的倡导自由,避免压制的教育思想。

他的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目睹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认识,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一、罗素对爱的教育的理解罗素认为爱是良好品性的精髓,正确的爱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可以追求的东西。

我们必须要明白理想的爱的种类,以及适合于不同年龄的性情。

男孩从10岁到12岁直到青春期,往往非常缺少爱,即使企图对他的天性施加强力,也不会有多少收获。

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概述

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概述

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概述【摘要】罗素在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不能以自我牺牲寻求公平;不能以道德说教来处理公平问题;只能在儿童聚集之处施行公平教育;必须正确引导儿童的所有权意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慷慨品格。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罗素;儿童;公平意识;慷慨品格;培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哲学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作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罗素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罗素晚年得子,对孩子钟爱有加,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他的儿童教育观主要体现在1926年出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中,罗素提出“品格教育必须始于诞生之时”,强调6岁以前是品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6岁以前的儿童教育,主要是进行品格教育。

他对作为早期品格教育任务之一―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总结和重温他的观点对目前我国儿童公平意识与慷慨品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不能以自我牺牲寻求公平。

罗素认为,儿童普遍具有自私的本能。

在幼儿园,儿童的自私表现得很明显,如果由着孩子的性子,大孩子就会抢小孩子的玩具,还要求享有成人更多的关注,且总是要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顾更小的孩子的失望感。

这时人的自我就像气体一样,只要没有外在压力的约束,就会膨胀起来。

在这方面,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外在压力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习惯、观念和同情心,而不是让外在压力成为责打和惩罚。

在罗素看来,每个人在世界上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不是一种罪恶,也不应为此感到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不能将自我牺牲作为寻求公平的目标。

在教人作出自我牺牲时,自我牺牲作为目标似乎从未完全实现过,而在事实上,人们或者忘记自我牺牲的教导,或者只求公平却为没有作出自我牺牲而感到内疚,或者实行荒谬至极的自我牺牲。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精品文档资料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精品文档资料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伯特兰·罗素(Russell,B)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还是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许多著作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家庭教育、性教育、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等等。

他的某些思想,有些到了今天才真正彰显出价值。

本文着重论述他对性教育的看法。

一、罗素论现代社会中的性出身贵族世家的罗素一生经历了封建贵族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迈入历史舞台的变更,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有过许多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行动。

他对人类知识的多领域、跨学科的思考,使他的思想在某种宏大的结构下显得有条不紊,在多学科视野中能细致入微,鞭辟入里。

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中的“性”问题:中世纪,婚姻是性的合法途径,婚姻之外实行禁欲主义。

在法国大革命后,普遍的观念是“婚姻应该是浪漫爱情的结果”[1]。

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虽然浪漫的爱情应该是形成婚姻的基础,但是,使婚姻维持幸福并完成它的社会目的的爱情,并不是浪漫的,而是更亲密、更富亲情和现实性的。

罗素认为现代社会性道德的状况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是避孕药剂的发明,第二个原因是妇女的解放。

妇女解放使女人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权利,进一步使男女平等成为一种现代社会普遍的观点。

但是,这种观念的背后,“性道德对于妇女尤为紧要的同时,却没有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男子”。

[2]男女双重性道德标准成为现代社会性问题的祸根。

一些男性婚前、婚后都没有保持性贞操,却对妇女持婚前性贞操观和婚后性贞操观。

社会进步让男女都可能受到同等的教育,男女平等的观念使性观念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和不可逆转的潮流。

罗素认为,社会进步使人类无法再回到旧道德中,如果要恢复旧道德,就要对女子施行单独教育,使她们愚昧、迷信、无知,并对所有性有关的信息执行审查制度。

这在现代社会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罗素不主张回到过去,而主张应该建立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性道德。

罗素教育思想中对儿童恐惧的认识及建议

罗素教育思想中对儿童恐惧的认识及建议

罗素教育思想中对儿童恐惧的认识及建议恐惧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儿童会随着早期经验的增长而出现恐惧心理。

英国教育家罗素在结合自己教育子女经验的基础上,对儿童恐惧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

他认为儿童恐惧来源于个体经验、成人与同伴的渲染以及本能的生理反应。

恐惧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影响,成人可以通过儿童自身的努力,帮助儿童了解新事物,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等措施预防和消除儿童恐惧。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办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熟悉并理解神秘物。

以影子为例,罗素教儿子用手指在墙壁及地板上投下影子,不久儿子便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并开始以欣赏影子为乐。

然而,对罗素来说,最难克服的恐惧是其子对海的恐惧。

罗素第一次想带孩子下海是在其两岁半时,一开始这完全不可能,孩子特别讨厌海水,听见涛声就受惊,如果波涛汹涌,他甚至连海边都不敢去。

而罗素是怎们做的呢。

他很有耐心,采取渐进的方式慢慢消除恐惧。

起初他把儿子放进离海较远的浅池中,让他慢慢适应海水的温度,没想到四个月过后,儿子已能在浅水里自娱自乐了,但若把他放进齐腰深的水池里还是会哭闹,罗素依然循序渐进。

又过了一年,儿子对置身海浪仍心存恐惧,在经过劝诱及观看他人入水的景象均未奏效之后,罗素伙同其他人对儿子开展奖惩激励,当他表示胆怯时,他们就表现出为其羞愧的样子,而当他恢复勇气时,他们则给予热烈的赞扬。

此后两个星期,罗素终于放出大招,他每天把儿子投进齐脖深的海水里任其挣扎哭叫,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挣扎和哭叫每天都在减少。

两周过后,他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儿子不再怕海了,对海水的熟悉、亲近使恐惧迅速减少,最终完全消除。

可能你觉得罗素的做法有点过激,因为他最后使用了武力。

诚然,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武力理应尽力避免,但为战胜恐惧起见,武力有时还是有益的。

当孩子的恐惧不合理且甚为强烈时,采取必要的武力要比完全放任好得多。

而且对孩子来说,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它能够唤起孩子的自豪感。

因此,在恐惧这件事上尽早让孩子获得自制力及身体技能是至关重要的,足以允许采用稍显严厉的做法。

论罗素教育观的论文

论罗素教育观的论文

论罗素教育观的论文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罗素教育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罗素教育观的论文篇一《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摘要: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

理想的智力教育需要一些智力美德――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

罗素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教育儿童,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

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方面,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素;智力教育观;科学态度一、智力教育与智力美德根据罗素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品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应着重在孩子6岁之前进行。

罗素认为:“有文化的个体是指一位获得能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巧,并且具有能和同事协调相处的行为习惯的人。

在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中不起作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可以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认字、学算术,而不考虑为社会服务、与同事协调相处的问题。

关于智力教育,他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智力教育的基础。

如果方法得当,智力教育也可以产生美好的智力美德。

这些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

进行智力教育,必须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必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任何难度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来获得。

在这些智力美德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罗素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部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地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技巧,以便他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教师应该对一种富有成效的好奇心进行激励,即使好奇心全部是在学校课程之外,也不能使好奇心受挫。

因为,“没有单纯的好奇心,许多最有价值的知识就绝不可能被发现”。

我们的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被我们激活了,又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里和学校得到了满足,我们大人教给了孩子多少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技巧?虚心这种品质表达了真诚追求知识的愿望。

罗素品性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

罗素品性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

罗素品性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摘要:罗素的教育思想较为先进开放且包含的方面众多,品性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教育中应当设法给予学生一些精神财富,而不是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

他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品性教育,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罗素的品性教育观念,讨论我国道德教育所处困境以及罗素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启迪,试图解决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难题,探索能够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罗素;品性教育;道德教育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十分关注教育领域,主张摈弃传统的绅士教育,呼吁教育改革提倡知识的应用,注重品性教育与儿童的自由发展。

在罗素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想品性的人,理想品性的人具有四个特征,即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罗素品性教育观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不能够深刻领会罗素有关品行教育的思想,希望本文的相关研究,更好了解的罗素教育思想,总结有效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进步。

一、《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的结构与内容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分为19章共三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目的。

罗素批判刻板教条的英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遵民主的原则,因此他希望能够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创新英国教育,使英国现代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罗素教育思想的第一条原则是自由,他提倡培养儿童的自律与主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现代心理学知识,更好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从而促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第二个方面是可以通过向儿童传授有趣味性且有价值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儿童在一个积极自主的状况下进行知识的学习。

罗素认为,儿童早期所形成的良好习惯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良好的品性和美德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罗素的品性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者:王露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5期
摘要: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曾经被称为“当代的亚里士多德”。

他的品性教育思想要求要在幼儿生长的前几年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等思想,对当今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罗素品性教育早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6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存压力增大,竞争压力增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此起彼伏。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加上教育资源地区不均衡加剧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视。

近几年来,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奥数班等机构发展迅速,父母的早期教育甚至蔓延到幼儿阶段,纵观当今的教育模式,人们对早期教育存在一些误解。

1 品性教育的必要性
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性格教育将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罗素认为如果在儿童阶段的早期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能够避免在以后的教育当中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去纠正或者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

《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罗素把性格教育放在第一位,他提倡幼儿六岁以前应该对其进行品性教育,六岁以后才能够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

儿童具有天然的学习欲望,这种天然的学习欲望如果能够在儿童的早期得到引导将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

2 品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父母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言行,需要在忽视与溺爱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

既不让幼儿感觉到父母过分以他们为中心,亦不能完全忽视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早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

人的自我就像空气,若无外界压力的约束,就
会不断地膨胀。

幼儿出生的第一年如果不能够以外在约束来帮助他们那么他们以后就难以克服一些缺点。

那早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外界的压力在儿童的心灵上采用习惯、观念和同情等形式,而不是采取虐待、殴打及惩罚等形式。

[1]父母要让幼儿要形成有规律的饮食、还有安静地睡眠的习惯。

鼓励儿童自己活动,要给幼儿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尊重,为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干净整洁的环境,熟悉的环境会让幼儿感觉到安全、从而使之在未来的生活中感觉到幸福。

2.2 道德教育
罗素认为要让2-6岁幼儿养成独立自主、自信、勇敢、尊重他人、诚实友善的个性品质。

父母或保姆对东西的恐惧很容易就感染幼儿,父母与幼儿交流时把幼儿当成独立的个体,不流露出自身恐惧或同情等心理状态让幼儿学会勇敢面对。

要让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玩耍的乐趣上,诱导儿童学会与同龄人分享,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儿童思想上的诚实而不是语言上的诚实也应该是早期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

培养幼儿这些品质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说真话,以一个谨慎的态度去判断幼儿是否诚实。

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要擅长运用夸奖和责备的赏罚形式,用轻微的惩罚对待轻微的过失,不能采取比较的方式来教育幼儿。

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必须是直接的及具体的,应该从自然生长的情境中发展起来。

2.3 情感教育
爱是情感教育中最主要的品质也是良好品性的精髓。

罗素指出,正确的爱应该是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可以追求的东西,而真正健全的道德只会由于对世界实际发生的事情所具有充分的知识而得到加强。

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幼儿创造情境,培养幼儿广泛的同情。

父母给儿童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友爱、平等的家庭环境,要让幼儿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愉快的、正义的、友善的积极情感。

爱是不可教的,如果父母告诉孩子要富有爱心可能获得相反的结果,身教重于言教大抵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3 对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罗素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也认为罗素的品性教育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殊途同归。

[3]纵观,目前的早教机构、辅导机构、培养兴趣特长的机构都在为应试做准备,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导致幼儿厌学,甚至是幼儿心理发育不健全的情况。

3.1 父母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人类普遍需要的四种基本素质,即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

[4]因此,在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对幼儿进行各方面的品性教育,重视在幼儿的快速成长和发展阶段培养幼儿的品质。

父母不要轻易地将自己消极的情感比如同情、恐惧等情感表露给幼儿,防止幼儿在感觉到父母的情绪之后会获得一些不好的东西。

3.2 为幼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幼儿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做出不同的反应。

舒适、愉快、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幼儿产生一种安全感,而不会对未知的未来产生一种焦虑。

因此,在幼儿出生至上学必须要保证其生活的环境是舒适且温馨,愉快并安全的。

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够让儿童充分对外界信任并且感觉到身心的愉快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培养安静、平和的品质。

3.3 赏识教育多于惩罚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地父母将幼儿鞭笞至死的案例是在让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疑问:对幼儿过分的惩罚是否能够取得教育的效果?对幼儿的惩罚要把握一个度,用轻微的惩罚去对待轻微的过失,夸奖应该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成长的前两年,要摒弃斥责,用赞赏的语言来鼓励幼儿建立自信形成发展自我的能力,恰当的鼓励或者惩罚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注重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
情感教育方面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会发现,幼儿也会自然地善待他人。

罗素认为,一颗真诚的爱心能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因为它会产生无法抗拒的魅力,并引起期待的反应。

因此,当儿童在家庭中,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感觉到愉悦和幸福,他们会将这种愉悦和幸福带个其他的人,同时也会成为一个具有博大的爱心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P98.
[2] 周峰.远见与卓识——论罗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导刊,2004(11).
[3] 杨晓梅.浅谈素质教育与品性教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 吴刚平.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和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1998(4).
作者简介:王露(1988-),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