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及其原因
略论我国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其重塑
6《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5期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进、发展壮大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指导企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之一。
一、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原因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有:1.企业信用缺乏。
企业与企业之问债务拖欠严重,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发展。
近年来企业间的货款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按期偿还贷款本金,有意逃债、恶意拖欠、赖账不还,致使银行逾期贷款大幅度增加,出现巨额不良债权,资产质量低下。
3.虚假广告繁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信任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倾向,在广告中混入大量虚假信息、夸大产品性能、作用和名不符实的信息,不实信息广告充斥诸类媒体,假冒伪劣商品穿行市场,屡禁不止。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目前报纸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违法发布率高达90%以上。
4.企业财务做假,财务失真现象严重。
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有的生产企业做假账、搞两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
这样的企业一般有两本账,一本是亏损账,给税务局看的,以便少缴税;另一本是盈利账,给银行看的,为了骗取贷款。
两本假账,各有妙用。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作假账现象己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毒瘤。
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论是假冒伪劣,还是虚假宣传;不论是股市内幕交易,还是财务造假;不论是偷税漏税,还是逃避债务;不论是恶意拖欠,还是变相传销……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
二是法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有关市场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有的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有的己经颁布,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修改,再加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一定追究,这样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钻法律的空子,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甚至造成了有时守规则反而吃亏的局面。
浅析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浅析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用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用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浅析。
问题一:法律规范不完善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中存在法律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缺乏全面、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现行信用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多以企业的纳税情况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管理等方面的表现。
1.2 缺乏相关法律对失信行为的严厉惩罚措施。
对于操纵信用、虚假宣传等行为,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不够明确,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不够大,难以形成威慑作用。
1.3 缺乏信用信息公示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主要依赖于各类信用平台,然而缺乏统一的信息公示标准和监管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可靠性。
以上就是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规范不完善的问题,下面将分析其原因。
原因一: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支撑首先,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制定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支撑。
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需要通过对国际先进制度的借鉴和各地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经验积累还相对较少,导致了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滞后。
原因二: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其次,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中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监管工作的分散和效果的削弱。
多个部门对企业信用管理具有管辖权,但缺乏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导致各部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合力。
原因三:执法不严不公此外,在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执行过程中,执法不严不公是一个突出问题。
部分执法人员对失信行为的处罚不力,或者存在受贿行为,导致了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打折扣。
原因四:企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后,企业文化和社会环境也是我国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对我国经济领域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对我国经济领域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信用道德的确立和信用制度的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段时期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
因此,针对这两个原因,我们提出了解决经济领域信用缺失的五大对策。
标签:信用信用缺失原因对策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企业债务失信、假冒伪劣盛行、偷税漏税严重、走私贩私猖獗,地方保护与机构腐败的现象屡禁不绝、操纵市场及恶性竞争的行为层出不穷,对人民生命安全、国民经济运行安全、社会基本制度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经济领域失信行为的泛滥,又如何解决呢?一、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1.制度不完善人们不讲信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预期收益长期化不能实现,其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清晰。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备的社会化信用体系,这是当前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政府干预经济过多,承担责任过大,社会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熏染制约。
法制不健全。
虽然在有关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信用和反欺诈的条文,但可操作性不强,它们对诚实守信行为没有保护、奖励措施,而且对违背信用行为的定义也不准确、不完整,處罚条款弹性太大,不能对失信构成强有力的约束。
2.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主要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
”目前,市场上的信息量空前增大,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
社会普遍把失信问题归结为制度原因和人们道德的丧失,事实上,信息不对称作为行为人失信的一个显性的客观条件往往被忽略了。
作为企业信用的提供方知道自己的信用良好程度;作为企业信用的接受方则不知道其信用良好程度。
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经营中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等方面可以了解到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我们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分析商品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才能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信用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品市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的采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被破坏,代之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领域大大扩大了。
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更加频繁,使得原有的身份信用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出现反映信用缺失问题的现象,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
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发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
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 300倍。
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而我国高达5%以上。
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浅析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浅析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引言企业信用缺失是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违背诚信原则,不履行合同、未清偿债务或者其他失信行为。
企业信用缺失对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企业信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1. 不规范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规范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重要成因之一。
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企业就会面临较小的法律压力和监管约束,从而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此外,监管机构的能力和资源不足也会影响对企业信用的有效监管,进一步加剧了信用缺失问题。
2. 缺乏透明度和信息不对称企业信用缺失的另一个成因是缺乏透明度和信息不对称。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企业信息不公开或不完整,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来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削弱市场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
3. 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企业信用缺失的一个重要成因。
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容易发生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此外,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会导致企业员工的行为不端,进而损害企业信用。
4.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信用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衰退或行业竞争加剧,会导致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从而增加了信用缺失的风险。
此外,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使企业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信用缺失问题。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为解决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理方式。
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重点。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分析
网点 、 别 信 贷 人 员 身 上 集 中 暴 露 。 个 另外 , 分 地 区 信 用 环 境 部 恶化 , 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较弱 , 传信用不够深 入 , 对 宣 客 户 信用 评 级 流 于形 式 ,有 的个 体 户 或农 户 钻 法律 上 的 空 子 , 借 的 贷 款 到 期 后 不 是 拖 欠 就 是 躲 债 , 意 不 还 , 体 违 约 时 故 集
制和“ 黄牌 ” 示 制度 , 部 门其 他 重 点 工 作 同安 排 、 考 核 、 警 与 同
同 奖 惩 。 三 是将 部 门 信 息 征集 列人 县优 化 办 、 督 查 局 跟 踪 县
督 导 范 围 , 取 约 见 谈 话 、 期 通报 等形 式抓 好 落 实 。 采 定 ( ) 善政策支持体系 。 二 完 继续 修订 健 全 现行 的 中 小 企 业
FN NC & E IA E CON OMY 金 融 经 济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 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分析
口 王 群
( 山东省农村 信 用联社 枣庄 办事处 , 东 枣庄 2 7 0 ) 山 7 12
摘 要 :本 文 首 先 对 当前 农 村 信 用 社 改 革 和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提 出观 点 . 包括 : 营 方 向 选择 的 风 险是 农 村 信 用社 经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支 持 和 服 务 “ 农 ” 济 中 . 不 断 提 高 在 三 经 要 科 技 含 量 。 重 点 、 选 择 的 满 足 县 域 各 类 经 济 主 体 发 展 的 有 有
效 的 激 励 约 束 机 制 , 够 推 动 员 工 综 合 素 质 的 不 断提 升 , 能 促
进 综 合 竞 争 实 力 的 不 断 增 强 。反 正 , 挫 伤 员 工 积 极 性 , 会 甚
诚信经济_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思考
1278当代经理人CONTEMPORARYMANAGER2006·211279当代经理人CONTEMPORARYMANAGER2006·21高交易活动的效率,使整个社会从效率提高中获得很大的利益。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目前在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却很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一)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的观念上的混乱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不欺骗别人,别人也会欺骗我”。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发展市场经济肯定要讲诚信,这已被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只有把诚信看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但是实际上,一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诚信自省,不根据诚信原则办事,违背诚信经营的原则。
厉以宁先生说过,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还有一种调节就是道德调节。
(二)社会规范的不成熟、法律与管理制度的欠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信用基础十分薄弱,信用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失信行为之所以泛滥,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
如国有企业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为呆账、坏账一笔勾销,或者进行“债转股”。
这种失信企业得利,其他企业就会仿效。
因为企业和个人都是经济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当失信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和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失信行为也就屡禁不绝,这是制度对人们行为的不良诱导作用。
(三)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信用危机在交易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上的各种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从而不能把握问题的全貌;而另一方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以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凭借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利用对方的“不知情”来完成交易。
这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就为信息优势方以失信的方式获取最大利益提供了客观条件。
略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表现与对策
经济管理略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表现与对策王岩(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营口115000)喃要]会计信息失真爰指财务会计拓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4t i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包括待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
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璁,以及治理建烈进行分析。
崩冀枣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氕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量会{惟息失真,严重影口卿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一、企业会计倍息失真的状况与原因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虚假会计信息不仅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对经营状况的判断,也影响宏观决策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和有序进行。
失真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资料失真、资一十价失真、往来款项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经营成果失真,最终都会体现在会计报告的失真上:一是经济业务失真即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
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失真即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纳^合法r支出项目中。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会计唐息失真的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会失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为会计崩段提供;醐k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公正o2)利益驱动。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各自利益,事前纷童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
诚信何以缺失?——再谈解决出版业信用危机的途径
编 读之 间 、 编者 与作 者之 间及 其 行 为 主 体 之 间 所 了 解 的信 息 不对 称 .从 而 给 失
高 政 府 的社 会 公 信 力 。 与 此 同 时 ,政 府 还 要 进 一 步 强 化 自身 的信 用 监 管 职 能 . 完 善 失 信 惩 罚 机 制 .提 高 失 信 者 的 机 会 成本 。 ( )建 立 声 誉 机 制 .对 出 版 企 业 经 3 营 者 进 行 激 励 和 约 束 。 从 管 理 学 角 度 看 。追 求 良 好 的声 誉 .是 企 业 家 成 就 感 的 需 要 .或 者说 是 马 斯 洛 提 出 的 “ 重 尊
面:
1 统 的 计划 经 济 体 制 没 有培 养 起 . 传 坚 实 的 信 用 关 系 。信 用是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各 经 济 行 为 主体 间在 经济 交往 过 程
中 形成 的一 种 信 任 关 系 ,它 存 在 的 前 提 是 行 为 主体 的 人 格独 立和 行 为 自主 ,是
企 改 制 。市 场 经 济 从 法律 层面 讲 是 法 制 经 济 .从 道 德 层 面 讲 是 诚 信 经 济 ,这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两 个 支撑 点 。但 与 西 方 成 熟 的市 场 经 济 相 比 .中 国 的 市场 经 济 还 处 于培 育阶 段 .尤 其 是 出 版 业 的 市场 化 程 度远 远 落 后于 发 达 国家 ,其 中 的 一 个 重
益 .使 地 方 保 护 主 义 盛 行 ,包庇 甚 至 纵 容 制假 贩 假 行 为 ,助 长 了 “ 信 ” 行 为 失 的 蔓 延 .既破 坏 了 企业 间 的正 常 经 济 交 往 . 又严 重 阻 碍 了 健 康 的 市场 关 系特 别 是信 用 关 系 的确 立 。 4 德环 境 欠 佳 ,使 新 的 信 用 关 系 . 道 的 确 立 缺 乏 理 性 基 础 。信 用 以道 德 为基 础 .如 果 社 会 行 为 主 体 的 道 德 观 念 淡 漠 、社 会 道 德 欠 佳 ,适 应 现 代 化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信 用 关 系就 建 立不 起 来 。缺 乏 强 烈 的 道 德 意 识 .必 然 导 致行 为 上 的软
我国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信用危机”探析
“ 十一五” 以后 , 经 济发展速度加快 , 出版产业竞争激 烈 , 使 得 出 版 行 业 的 从 业 人 员 感 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挑 战 。 出 于 占据 行 业 主导 性 发 展 优 势 与 地 位 的 考 虑 , 为 企 业 的发 展赢 取 更 大 的 空 间 , 出版企业 的“ 编辑” 以及“ 校对” 等等 从业者 , 往 往 没 有 时 间 仔
Vo 1 . 2 5 No . 0 4
2 0 1 3年 7月
J u 1 . 2 0 1 3
口经 济学 ・ 管 理 学研 究
我 国出版产业发 展 中的“ 信 用 危机" 探 析
乔 秀峰
( 山西 大 同 大 学 文 学 院 ,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9 )
[ 摘 要 ] 信 用 问 题 已经 成 为 制 约 我 国 当 前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问题 之 一 , 出版 产 业 在 全 面 市 场 化 的 发 展 进 程 中 , 也无
细揣摩 、 深刻加工 , 就 在 市 场 上进 行 快 速 发 行 。于 是 乎 ,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来 了 图书 出版 水 平 的整 体 缩 水 。 第二 , 图 书 出 版行 业 的 非 正 常 渠 道 的角 逐 愈 演 愈 烈 。 当 前 , 国 内 部 分 出 版 集 团或 者 是 出 版 企 业 , 依 靠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在 某
十 年 来 市场 经 济 发 展 成 果 的 重要 渠 道 。 出版 产 业 的 信 用 问 题 必 须 提 上 议 事 日程 了 。 如 何 处 理 这 一 “ 信用危 机” , 使
得 我 国 出版 产 业 快 速 突 破 瓶 颈 就 成 为 笔者 关 注 的 焦 点 。
试论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试论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产权、信息不对称、预期及其他信誉就象一棵苹果树,没有主儿的苹果树是长不大的。
--张维迎提要本文从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一是一般原因层面;二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的特定原因层面。
在一般层面上,本文认为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产权问题;(2)信息不对称问题;(3)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
在特殊原因层面上,本文主要列示了郑也夫的历史观、周小川的观点以及张杰的体制转轨成本观。
要说清楚中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信用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复杂,与它有关的因素、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导致信用风险的原因。
因此,我们试图从两个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从比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导致信用风险的要素,然后来看这些要素在我国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导致了信用风险;其次我们来看看与我国的制度、改革、民族等相关的一些特殊的事件或者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我国的信用风险的,也就是说要讨论一下我国信用风险发生的一些特殊原因。
要从比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导致信用风险的要素,我们还是得从信用风险的一般特征入手,信用风险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对我们分析导致信用风险的一般原因很有帮助:系统性和内源性,另外我们再加上一点,就是风险本身的一个固有特性,即不确定性。
我们从这三个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一般因素。
根据狭义的经济层面上的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债务人违约。
那么我们只要分析出债务人违约的一般原因,即分析出信用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了。
债务人违约的一般原因可能有(1)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或(2)不愿意偿还债务。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造成"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原因可能是经营者的能力问题,也可能是经营者有能力但是"偷懒",而使债务人"没有能力偿还债务"。
拿国有企业的情况来说,第一种因素"经营者的能力问题"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是服从正态规律的,特别好和特别差的比较少,企业家的能力即如此,大部分企业家的能力都相差不多,此时的关键就是看你是否"勤勉"。
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财务与管理FINANCE AND MANAGEMENT·综合(中) 2009 年第3 期目前,很多企业在信用政策的制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企业所制定的信用政策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文力求分析和探讨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成因,为提出解决企业信用政策制定问题的对策打基础。
一、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一)盲目制定信用政策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自己的信用政策,但是,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往往不明确所要制定的信用政策在实施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因此,事先对信用政策的成本收益缺乏周全细致的考虑,制定出来的信用政策往往偏离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
结果可能会因盲目地制定了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信用期限长、现金折扣高、信用额度高、信用标准低),而取得了较大的销售业绩,但也因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水平较高以及呆账坏账的增加等问题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也可能因盲目制定过于严格的信用政策,而丧失了应有的市场份额,在避免了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制约的企业的发展。
可见,信用政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政策,缺乏明确的目标,其效果也就不尽人意了。
(二)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有效及完整的信息支持信用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
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又由于缺乏权威专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而使企业外部的客观、公正、真实的客户信息来源很缺乏,企业很难收集到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
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一般以销售部提供的客户档案及以往的销售记录为依据。
其实,除销售部门以外,企业的其他部门也掌握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客户信息,对客户有不同侧面的了解,由于缺少独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他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客户各类信息之间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入到客户的档案中去,再加上这些信息还主要依靠人工或简单的计算机系统进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湖南农业大学蔡香梅周媛媛来拉动生产。
出版行业信用评估势在必行
出版行业信用评估势在必行上篇:全方位解读回款难退货没商量和回款难是困扰出版社和书店和谐关系的两大“顽疾”,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如何建立出版行业信用体系,找到铲除“顽疾”的方法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据一家出版社负责给书店发货的朋友说,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开着小客货车去邮局拉退货,有些货连包都没打开就原封不动地被退回来了,看着一包一包的退货,他的心凉到了冰点。
退货虽然让出版社头痛,但相对于回款难来说却好比小巫见大巫,回款难对出版社的危害远比退货大得多。
解读:回款难的含义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书业的供销模式是征订制,出版社在出新书前先征订,再发货,库存由书店承担。
当时出版社和书店都靠教材教辅吃饭,对回不回款都不在意,当然也不存在回款难问题。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内教材教辅的利润不断下降,出版业全行业吃教材教辅已不可能,而且还有大量吃不到计划内教材教辅利润的出版社诞生,整个出版业都有了危机感,都想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时出版社都想把自己所出的书尽快推向市场,原来占主流的征订制被寄销制所取代,寄销制适应了出版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回款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与寄销制相配套的结算模式是账期制。
在寄销制和账期制模式下,出版社先将所出的图书寄放在书店销售,过一段时间再与书店结算,已售出部分双方结清账款,未售出的图书继续寄销,或者退货。
按照出版业不成文的行规,图书的供销账期为三个月至半年,然而事实上,全国大部分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平均账期有过之而无不及,长达1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予回款的情形非常普遍,更有甚者甚至赖账不还,这就是困扰书业的“回款难”问题。
分析:回款难的三大危害回款难的直接危害对象是出版社。
在出版产业链中,资金流比物流、信息流更为重要,而回款是确保资金流畅通的关键环节。
回款难造成了出版社资金流的断流,是制约出版社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于没有计划内教材教辅的出版社则是致命的打击。
谈诚信危机范文
正如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抱怨和异议也越来越多,居民对诚信危机也越来越关注,这也让我们思考怎么正确看待这个现象,在维护诚信上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一、当前的诚信危机现象近年来,不少企业以不合理、欺诈的价格和海量的虚假广告来吸引消费者,在生产和经营中往往忽视产品的品质和实用性,从而导致消费者收到的完全不是自己所需求的商品。
同时,一些低水平的政府机关或官员,在执法管理、政策执行、组织安排等方面往往有不良行为,缺乏诚信和职业精神,破坏着皇审企业的前进和社会信誉,导致种种负面影响。
此外,不少企业自身的拼搏精神和道德水平往往也缺失,从而导致生产和管理中大量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和客户的权益,也对行业和社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导致诚信危机的原因有人认为,诚信危机是由于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所致,即市场因人性而生存,企业也会因这种竞争而失去了一些诚信的行为。
但是,这种看法只是部分表面原因,真正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丧失。
面对世俗的竞争和利益的诱惑,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尺度,在市场和竞争的背景下,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得自己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忘记了德才兼备、带有良知和公益情怀的责任之心。
与此同时,家庭环境的恶化、教育体制的扭曲和欠缺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和持续。
三、缓解诚信危机的方法极度竞争和利益的驱动,是很难彻底解决的,而且这种现象也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传统,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基础上加上一些亲民、利民、乐民的策略,建立新的诚信机制。
建立公正、透明的机制和规则对于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制度,尤其是针对虚假广告诈欺和盗版等行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证据链条及证明程序,并为相关人士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奖惩机制和赔偿方案,使其能够真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企业公民的良知与自我约束企业本身也应该自觉地加强诚信建设,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公民的素质,建立及维护真正的可信赖性。
浅析出版企业风险(终稿)
浅析出版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共同面临市场持续全球化、高度竞争以及技术层面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风险管理越来越被重视。
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但凡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人财物的投入,都会由于某种可预测或者不可预测的原因而遭遇到风险。
中国的图书出版,从目前整个市场环境、行业现状来看,风险无处不在。
出版的风险和企业经营的风险没有本质的区别。
一.出版企业风险的定义一般来说企业风险是指在未来会影响企业或组织的策略、营运或财务目标达成的不确定因素。
风险会造成企业在财务上的损失、利润减少或倒闭的机会,但相对的,风险也会为企业带来高额报酬与成长的机会。
出版企业风险指的是,出版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和威胁,是受益偏离期望值或平均值的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以及国内非国有资本和国际资本逐步介入我国出版业,对我国出版活动的编辑、制作、营销和管理等各环节都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变化。
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出版活动又具有“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特征。
凡此种种决定了我国出版业的运作始终是与各种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存的。
风险潜藏于出版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行为当中,并外显于各种形式。
二.出版企业风险种类企业风险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照风险损害的对象、风险性质、风险涉及的范围等等,会归纳出不同的险别。
本文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于风险类别常用划分方法,将出版企业风险归纳为以下几大类:1.策略风险:出版企业管理层在制定营运战略、方案时须考虑的风险。
这种风险集中表现为企业在市场架构上所要承担的风险,所谓市场架构是指出版企业组织针对竞争对手、客户、产品、服务而提出来的市场策略架构。
“策略风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市场风险”。
图书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的选题策划、营销策划、投资策划、成本核算等会常常由于“预测滞后”而导致风险。
“预测滞后”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及市场空白预测滞后、对读者阅读需求变化预测滞后、对产品进入市场最佳时期预测滞后、对竞争对手可能竞争策略预测滞后、对出版成本预测的滞后等等,从而导致产品滞销、市场丢失、利润下降。
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市场有序、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准确也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信誉危机。
究其根本原因,既有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因,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人员考核体制欠完善及各方面监督不力等原因。
虚假的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不仅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
因此,分析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采取相应对策,大力整顿新闻出版会计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是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出版社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出版社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
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图书出版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图书经营活动,从而给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找出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造成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1.会计人员叶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低下。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
一方面,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职业意识淡漠,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摘要]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企业不自律、社会文化不良四个方面。
[关键词]诚信失信信用原因“诚信”二字,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
在加强”诚信”建设的今天,探析企业失信行为,重建我国企业经营诚信机制刻不容缓。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1、产权制度不完善、改革不彻底。
我国产权制度不完善,是企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对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还不到位,致使这些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近期利益,失信现象频繁。
另一方面,就国有企业来说,公有产权实际掌握在国有企业的代理人手中。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保护的情况下,代理人必然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产生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失信。
更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不清,失信责任常常无人承担。
2、政府行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
目前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法制不健全,造成对企业失信行为打击不力。
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信用信息公开披露与使用制度。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
对于造假的,十次能够查到一次就不错了,就算查到了,也只是罚很少一部分款就完了.因为制假、造假者不需要为他们的失信行为付出太大的代价,所以才越来越猖狂,有的失信行为居然还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唆使、支持下产生的.有很多的失信无法可依,不能够做到依法制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尚未健全。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选择是否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当违约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便会选择违约。
我国许多法规法制尚不健全,各种惩罚企业失信行为的机制还未建立,这就使得一些不法经营者乘虚而人,利用我国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钻法律的空子。
3、企业领导体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领导体制不尽完善,一是企业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是任命或委派,流动性强,领导者追求短期利益,不讲诚信,只求近期利益最大化;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易造成领导者盲目决策;三是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意识,工作缺乏主动性。
试述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的表现和成因
试述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的表现和成因试述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的表现和成因(晋中市委党校赵建鑫 030600)[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诚信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上至国家机关,下至个人,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障碍。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我国当前研究诚信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原因,以求引起广大人民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
[关键词] 诚信缺失;契约经济;信用原则;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灵魂。
市场经济愈发展,愈要求市场主体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
当前,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严重障碍。
认识其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克服诚信缺失,构建社会诚信道德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
研究当前我国诚信问题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市场主体以诚信作为伦理法则,并通过公平交换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今天,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守诚信的经营方式,以此来追求超经济的利润,并有快速蔓延之势,导致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极大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要摈除失信现象,除了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统一调节外,有必要用一种自觉的伦理精神来引导。
因此,大力提倡和弘扬诚信思想,形成公平交易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理论层面来说,研究诚信问题非常重要。
(1)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可见,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法制经济。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
从我国近代与现代出版史中很容易看到,我国的出版行业一直都坚持着遵守信用传统美德,在刚建国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是一直维持一个非常好的信用关系,像商务印书馆这样的老字号就是在此时建立的信用,随后的新华书店在卖好书、讲质量与引领先进文化方向上等多方面一直以信用求发展的,经过长年的发展己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运营模式,在文章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当前国内出版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几大信用问题,由浅入深的分析了这些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社会所造成的主要影响,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使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得以尽快解决。
关键词:出版经营;信用问题;信用现状;社会危害
1 出版经营中的所遵守信用简介
出版经营活动肯定是属于现代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它表现出来的信用特点也必然含有一般信用内涵的特点,但是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传统的信用观同样在当今的出版经营活动起作用。
所谓信用就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就是行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的道德感。
信用不但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且也是社会的一种素质,在任何时候出版经营活动都属于一种人的活动,人的信用意识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这表现在作者和编者承诺为读者出好书的信用观上;发行者、出版商与销售者三者间重合同讲信用是保证出版
运营过程通畅必不可少的条件。
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两个层面同时存在出版经营活动中。
不过由于出版业法规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法律本身的所具有的不完善性,这就致使在出版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诸多细节很难简单的通过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因此,出版信用的内涵反而更多的表现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把握,凭借经济学原理可以对信用缺失的客观性、信用风险与由此产生的风险成本等很多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信用危机的机制,即采用信用度来对出版经营活动做出衡量,形成出版信用体系,最终在此基础上构成全面的出版信用机制。
2 当前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现状
2.1“一折书”现象的出现和畅销书跟风现象严重。
自零二年十月以来,在江浙两地与北京等多个省市多次举办“一折书”特价书市活动,销售情况非常畅销。
这类高定价低折扣的图书销售活动由于涉嫌价格欺诈而被禁止,同时新闻出版总署也把“一折书”行为定性为“不正当经营”予以坚决打击。
不过那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即此类毫无原创的图书为啥能在全国流行的现象进行反思,在举办“一折书”的活动中主要是古典名著与世界名著之类的图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典”图书的文本是现成的,不需要再创造,只需简单的排版整理就可出版。
当今流行的畅销书也与其类似,假如一本书引起大众的购买,跟风之作便如潮水般涌动,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类似著作竟达九种之多,在书名、内容与装帧甚至在版式设计也十分相似。
2.2 盗版问题日益猖獗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国内出版物市场盗版盗印活动十分活跃,对于知名图
书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盗版,其疯狂程度令人发指,其已呈现出“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难控局面。
据二十世纪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零一年前三个月在全国收缴的非法书刊多大六百万余册。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九六年国内音像市场销售额约六百亿元,其中正版产品却仅有二十亿元;九九年音像市场销售额三百亿元,仅有十二亿元产品是正版。
九七年至九九年两年间,我国音像出版单位大都出现亏损。
近来盗版活动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有些合法企业与盗版者狼狈为奸,是盗版作品非常逼真,增加了打击盗版的难度。
2.3非法出版物呈现新苗头
过去非法出版物的内容很多都是低级庸俗,以色情淫秽与封建迷信为主要内容,但自从上世纪末开始,盗版中小学教辅读物种类与数量均呈增加趋势,仅江苏省九七年前后两年里查获私自编印发行的中小学教辅读物就多达近百个品种,五百余万册。
显然与盗版初期的低级趣味类非法出版物相比,从事中小学教辅类图书的盗版工作要更加安全,不仅印刷厂与市场准入等多个检查关口易通过,而且参杂在那么多同类正版书中销售也也很难被发觉。
这些盗版教辅类出版物制作成本不高,在市场上任意的挑选现成的同类书,经过简单的排版工作就可出版。
2.4 滥用书号问题
伴随出版行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一些人和一部分出版企业忽视市场诚信原则,追求眼前效益,严重破坏了图书市场管理秩序。
比如,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曾多次发布严禁“买卖版号、刊号”等禁令,但是一些出版单位换汤不换药甚至以“协作出版”、“补贴出版”等方式公开买卖书号、刊号。
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一,“党政工青妇,大家都出书”,然后借以行政手段推销出去,
使社会风气下滑,增加读者负担。
二,有些人为了评职称或名留青史,“自费出版”图书。
三,书商之间“联合出书”。
据说某文化发展公司,凭借购买的书号出版了十五种图书,销售收入高达近三千万元,盈利超过一千万元。
3 出现出版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3.1关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果只追求短期利益,就比人会产生越轨行为。
坑害消费者的现象屡禁不止,非法出版物严重的阻碍了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
第二,政府过多的干预出版物价格,譬如直接指定产品价格与版权的限定。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可以知道,如果政府对粮食价格给以限制,或者像过去那样采用粮食票证供给,导致粮食黑市市场、票证的货币化是不可避免的。
对出版物价格的限制就如同这样。
第三,目前的出版市场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卡特尔”’这种垄断现象,该现象会导致权利的过分集中这也为信用危机的滋生提供了场上。
3.2 关于道德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呈现出公民道德素质迈向新的阶段。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在人们心目中扎根,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广发推崇,崇尚先进和学习先进成为一种时尚,追求科学进步、文明礼貌生活方式早已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与时俱进的道德观念相互渗透,其日渐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趋势。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带来了一些领域与一些地方道德缺失,是非、善恶与美丑不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如雨后春笋般,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为也
并不少见。
3.3关于制度方面的原因
在九九年以前,《辞海》里还未将“诚信”这一词做出解释。
过去是按照计划经济时的政府控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很少有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现代信用观念存在,很多坚持的是一种老套的伦理信用观,其本质是经济转轨时期的产物。
现阶段国内市场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潮中,在整个社会螺旋往复主体上升的市场化进程中,部分旧观念旧体制引起的滞后是不可避免的,也很难避免在个别领域出现步子迈得过快超前而引起的整体性不协调。
4 信用缺失带来几大严重危害
4.1对出版双重属性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
出版产业不但具有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有很重经济效益,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讲求社会效益的首要位置都不可动摇,可悲的是当今的出版经营活动中早已无诚信了可言。
日本出版体系的全线崩溃就是我国出版行业前车之鉴。
4.2 出版信用机制的建立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信用机制不但包括信用信用评估与信息收集,还包括信用激励、信用反馈、与信用约束等机构方面,如果对失信行为置之不理的话,信用规范监督行为的作用不但无法起作用,而且将会是整个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过程中受到最直接最惨痛的影响。
4.3现有信用体系的基石已遭受严重的破坏
尽管我国出版行业原有的信用体系还健在,但是己经严重的受到了市场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而变得十分脆弱,虽然原有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正处在计划经济时
代,有些地方已经于当前的发展不相适应了,但是,他却是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诚信的有力支撑,有很多值得我们学校借鉴,不能因为其部分不合时宜就全盘否定,而应该向鲁迅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出去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它的优点,将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或者完全抛弃
结语
总之,经过长年的发展己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运营模式,在文章中作者也主要探讨了当前国内出版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几大信用问题,由浅入深的分析了这些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国内在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方面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建设道路上还很遥远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艳. 出版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规制行为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08
[2] 张晶昱. 我国图书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2004
[3] 李小明. 中国出版物流建设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5
[4] 马玉洁. 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研究[D]. 河南大学2007
[5] 胡鹏. 出版业行业协会研究[D]. 武汉大学2005
[6] 欧阳群. 我国出版业外资进入状况剖析[D]. 武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