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府公信力述评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 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监管不力:政府对公共服 务的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 为和服务质量问题
PART FOUR
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民 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行为:政 府行为是否公 正、透明、高 效,直接影响
政府公信力
政策制定:政 策是否合理、 可行,直接关 系到政府公信

公共服务:政 府提供的公共 服务是否优质、 高效,也是影 响政府公信力
的关键因素
建立官员考核机 制,对不称职的 官员进行惩处
推进政务公开,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 作内容和成果
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互动,建立 良好的政府形象
优化服务流程:简 化办事程序,提高 服务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
强化监督机制:建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服务质量和 效率
PART FIVE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追责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 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监督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透明度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和惩处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作者:吴佩瑶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是评判一个负责任政府存在的重要依据。

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必不可少。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法律完善一、公信力及其表现1.涵义。

公信力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传媒、司法和民间组织。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经过多年信用的积累所获得的公众对它的信任程度。

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公共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象征着公共组织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信任度,一个公共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能在民众中发挥多大作用,都是政府存在并能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

2.现有政府公信力的表现。

2.1人情关系普遍存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行政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领导人格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领导的关系大于法律法规,明明国家制定出来一系列办事规章程序,但民众办事总要托关系、走后门,大家普遍认为“有人”更好办事。

近几年在中国类似靠关系来“搞定麻烦”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旦触及到官员、富人和医方等不同群体并且有对立阵营标签的事件,更容易被扩大,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但不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树立,也无法赢取政治信任,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

2.2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政策信任危机存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依据和主要手段,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只有确保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才会有所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不聽取专家的科学意见,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就制定一些眼前看起来很好的政策,完全不顾政策实施后的发展前景,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必将有所下降。

2.3行政执法不严,执法权限混乱,造成执法信任危机。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第一篇: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

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Z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沙玉霞(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 山东德州 253000)【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

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89%。

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

同时,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这个能力。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 们 可 以从 以下 几 方 面 入 手 : 1 . 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推行政务 公开是 当下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 设民主社 会的必 然要求 。只有让权 力在 阳光下运行 ,才 能让权 力得 到监 督。 民 众只有具有 了监 督权和 知情权 ,才 能对政府产 生信 任感 ,不会
1 . 政府行为缺乏 公开 性,透 明度差 政府公信力 是指政府能否取得公众 的信任 ,要想取 得公众 的信任就要对 公众进行信息公开 ,建立政府信 息公开制度 ,增 强政府 的工作透 明度, 自觉接受人 民群众 的监 督是法治社会的 必然要求 。人 民享有知情权 ,要想让 民众拥 有知情 权就必须进 行 信息公开 。但 是 ,在我 国,政府 的信息 公开做 得不到 位 ,信 息的透 明度不够 ,有的时候甚至刻意 隐瞒 。特别 是涉及 到公众 利 益的事件 ,存 在暗箱操作 ,有 的听证会 也只是流 于形式 。没 有 真正地达到信 息公开的程度 ,没能够听信 于民, 自然 就不能
大 的改善,由官本位逐渐 向民本位 思想转变 ,政府 的公信力有 了一定程度 的改善。 但 是在 现实生活中 ,政府在一些实 际问题 的处理上失信现 象还是 经常发生。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 的处理上,无论是政府 的廉政 工作,政府对突发事件 的处理 能力 ,还是对 涉及 公众利 益 问题 的公共政策 的决策和实施上 。政府 很多时候仍然存在着 失信于 民的问题:有的官僚主义 、官本位 思想严 重 ,滋 生 了贪 污腐败 ;有 的行 政效率低下 ,服务态度恶劣 ;有的没有 认清 自
切。
关键词 :政府公信 力

现状
对 策

我 国政府公信力 的现状及 原因分析
政府 公信 力对 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公共事 务的开展 以及整 个和谐社会 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政 府在 不断开 展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希望 能够提升 自己的形象 , 取得 民众 的信任。在近几年 的发展 中,政府 的公众 形象 有 了很

政府公信力申论作文

政府公信力申论作文

政府公信力申论作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国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稳定性、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声誉。

因此,一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自身的公信力,努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首先,政府应加强执政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过程。

公众有权知道政府的决策依据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如何得到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发布信息公开每一个环节的决策和行动,建立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化机制。

其次,政府应重视对公众意见的听取和采纳。

面对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政府应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形成民主决策的共识。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和了解公众的观点和建议,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并及时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

第三,政府应保证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合作。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渠道,对政府公信力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为媒体提供独立而公正的报道环境,尊重媒体的监督职责,并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解释政策,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在实现透明度的同时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最后,政府应主动回应公众关切,解决问题,改善民生。

政府是为民服务的,只有切实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政府应加强履行职责的执行力,加强问题导向的工作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

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执政透明,重视公众意见,保证媒体的独立与公正,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并着力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收稿日期:2006-02-20作者简介:柳朴方(1983-),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卢雅卿(1983-),女,江苏如皋人,山东大学行政管理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第27卷第1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月V o l 127N o 11Jou rnal of J in ing T eachers’Co llege Feb 12006文章编号:1004-1877(2006)01-0036-04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柳朴方1,卢雅卿2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1]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

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

深层次上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依照西方契约论的观点,政府实际上是掌权者与人民订约的产物,这种关系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中心的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同时期望获得能维持其利益的政府产品,这实际上构成了政府的义务或职责,如维护和平与安全、保护产权、制定法律规范、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 杜延涛樊成政府公信力 :现状、问题和提高摘要 :政府公信力应该是一个负责任、服务型、依法行政、透明的政府 , 同时政府公信力还承担相应的功能。

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 无疑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 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 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 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断提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行政工作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许多非理性的行政行为时有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或者评价体系。

二、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不断提高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政府失信现象,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公开不对称。

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 就是在公共事件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 而社会公众对各种突发灾难的异常恐惧根源于无知和盲从, 信息公开不及时就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 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 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政府公信力预测分析报告

政府公信力预测分析报告

政府公信力猜想分析报告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度了解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将来的进步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猜想分析,旨在为政府提供参考和借鉴。

起首,我们调查了一系列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的指标。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的透亮度、廉洁度、决策效力、服务质量和对社会问题的应对能力等。

这些因素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政府公信力的形象。

其次,我们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评估。

依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政府公信力整体呈现出乐观向上的进步趋势。

政府通过推行反腐败斗争、加强行政透亮度、加大改革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然而,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这些问题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构成了一定挑战。

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对将来政府公信力的进步趋势进行了猜想。

我们认为,政府公信力将会继续提升,但提升速度可能会逐渐放缓。

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加强行政透亮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大众参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提升政府的决策效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应对能力。

在猜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救助政府提升公信力。

起首,政府应进一步推行反腐败斗争,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行政透亮度,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让大众能够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执行状况。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猜想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公信力将会继续提升,但需重视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与大众的互动。

我们信任,在政府的努力和大众的监督下,政府公信力将不息增强,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试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试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2019·04霍登煌(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21)作者简介:霍登煌(1993—),男,山西孝义人,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力量与民众信赖评价的统一,是政府影响力与感召力的综合表现,折射出民众对政府的合意度和信赖度。

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强化政府的合法性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切实提升公信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制度不健全、职能转变不到位以及绩效质量不高等,部分领域和职能部门依旧存在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职能转变、绩效提高等措施使政府公信力在新时代提升至新的高度。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职能转变;公民参与;绩效评估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017渊2019冤04-0058-04试论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等方式等,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咱1暂。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政府效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咱2暂。

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我国学者就政府公信力的各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如朱光磊教授在《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中认为,政府公信力发源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动态过程中,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进程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因此,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和探讨势在必行。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理论界的诸多学者主要从三个维度对“政府公信力”含义进行阐释。

一是以民众为主体。

英国学者米勒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民众所持有的对政府的信赖态度,是民众对政府的尊重或肯定,确信政府会在毫无监管督导的状况下做对的选择并且进行积极回应。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摘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公众关系,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任务。

获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能够为政府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出现弱化现象。

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借以了解政府公信力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政府职能近年来,我国频繁爆发一系列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如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和2004年春季的“禽流感”疫情,以及发生在2009年全球甲型H1N1全球流感病毒的施虐等。

我国政府公信力正受到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由于政府部分处理不当的公关活动,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质疑,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表示高度重视。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公信力又再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公信力提高到政府执政准则的层面。

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探讨也随着中央政策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和概念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体现。

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政府主体角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根基,高公信力为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1、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答:(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

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

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

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

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2、如何理解社会舆论在行政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方向?答:(1)舆论监督是行政伦理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会及舆论监督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直接向各级行政机关提出询问、要求、批评和建议;第二,申诉、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第三,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揭露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

(2)在重视社会舆论的行政道德评价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区分各种不同舆论在性质和力度上的差别。

在大力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去旧从新的过程中,总是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面对可能带来甚至是已经形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行政人员应通过倡导积极的、正确的舆论去抵制和压倒错误的舆论,努力消除和减少错误舆论在社会中的不良影响。

政府公信力历年提升情况汇报

政府公信力历年提升情况汇报

政府公信力历年提升情况汇报政府公信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关乎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稳定。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政府公信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和政府工作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政府向社会传递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2008年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政府工作,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政府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此外,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改善也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政府一直将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攻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策,为民众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增强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

最后,政府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反腐败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也为政府公信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同时,政府坚决打击腐败,加强反腐斗争,让社会更加清明,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总的来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政府自身形象的提升,更是政府与民众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希望政府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大公信力提升力度,不断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

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

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递和社交渠道增多,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政府领导者的形象问题,更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社会评价和提高方法两个方面,探讨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的社会评价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行力和道德智慧的综合体现。

它关系到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和信任,影响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因此,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态中最基本的价值观。

但是,政府公信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它包含了多个方面,如政府决策部门的专业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政府服务的公开性和效率性等。

这些方面的衡量和评价需要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社会评价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借力于传媒等独立第三方的力量,了解社会对政策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评估和反馈。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问卷调查、社区座谈和网上留言等方式,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

社会各界也应该认识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的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对政府工作的安排和决策进行探究和监督。

同时,各行各业的知名专家和热心公民可以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论坛,以期在各自领域内推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方法政府公信力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采取行动。

1.加强权力监督和公开透明政府权力必须是透明的,公正的,且不得滥用。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权力监督机制,让其管理行为规范化、依法化、规范化,并加强对权力运作的公开透明度。

2.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好感和认同。

政府应该根据民众的需求,建设高效、便捷、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3.倡导政民互动,建立投诉反馈机制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政民互动,建立全国性、统一性的投诉和反馈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总结

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总结

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总结近年来,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和重视,旨在了解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足度,为政府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具有以下几点亮点和不足。

起首,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在提升政府形象和改进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调,政府能够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判和意见,准时调整政策,解决问题,提升公信力。

同时,民调结果也能为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使政府更加高效、透亮、负责。

其次,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在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上起到了乐观作用。

通过民调,政府能够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准时回应民众关切,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加民众对政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干系。

再次,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在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上发挥了乐观作用。

通过民调,政府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意,防止政策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期待,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可行性。

然而,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起首是民调样本的选择问题,民调样本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民调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民调样本的选择应更加科学和公正,防止出现样本偏差。

其次是民调结果的反馈问题,政府应准时向民众反馈民调结果,告知民众政府对民调结果的重视和实行的措施,增加民众对民调工作的信任和参与度。

最后是民调结果的运用问题,民调结果应作为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政府应乐观接受民调结果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息改进工作,提升公信力。

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在提升政府形象、改进治理、推动政府与民众互动和沟通、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民调样本的选择、民调结果的反馈以及民调结果的运用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期望政府能够继续重视和推动政府公信力民调工作的开展,不息提高工作水平宁质量,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来源:中国社会稳定研究网作者:武晓峰时间:2008-11-11 Tag:点击: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政府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1964年民调显示有3/4的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而1995年同样民调显示只有1/4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

[1]这引起了美国学界和公众对政府公信力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之后,包括德里克·博克和约瑟夫·奈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官员对政府公信力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的世界现象。

中国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

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是一切合法化权力的集合体,政府公信力与生俱来,名正言顺。

但是,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而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同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政府公信力不再名正言顺,开始受到了质疑。

2003年“非典”之后,一系列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发生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研究,本文力图就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要的评析。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评价标准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是进行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目前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

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

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

[2]陈潮生等提出评价的标准涉及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政府服务的程度、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地位等。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

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一)从政府角度分析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

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摘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政府公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和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一、引言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摘要: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政府公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和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笔者面对目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缺陷,以及公信力有所透支的现象,分析提出了加强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民主政治;依法行政一、引言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那么何谓公信力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如此来理解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刊改革与开放近年来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述评刘晓玲(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西安710006)摘要:近几年,“华南虎”、“三鹿奶粉”、“躲猫猫”、“甬温线”等公共事件频繁出现,一方面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各界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和研究。

文章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现状及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提升的对策等方面对近几年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原因分析评价体系1995年,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美国公民信任美国政府,而三十年前数据为四分之三,这引起了美国学界和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广泛关注。

我国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始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当时主要侧重于政府的危机管理。

此后“华南虎”、“三鹿奶粉”、“躲猫猫”、“甬温线”等各类公共事件加速了各界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与研究。

2006年3月,“政府公信力”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央高层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视,这也迅速激起了学者们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热情。

目前,从可查阅到的文献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现状及原因分析、公信力强弱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包含哪些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如:吴威威(2003)认为政府公信力的产生最根本是来自于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确认,它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社会秩序与权威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是对政府行政行为和所产生的信誉的心理反映[1]。

叶育登(2004)提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公民多大程度上信任政府[2]。

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它一方面是政府能力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3]。

邹东升(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4]。

王福鑫(2006)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5]。

龚培兴等(2003)认为政府公信力包括政府信用、政府信任以及政府诚信[6]。

李贵成(2009)认为政府公信力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先赋的,另一部分是自致的,先赋的公信力是一个政府的初始公信力,自致的公信力是政府通过后天作为取得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的来源[7]。

姚亮、彭红波(2009)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行为的公正、民主和法治程度,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职责权力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以及政府获取社会认同的能力程度。

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府的能力和资源,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8]。

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做了比较多的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公信力应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正如美国公共伦理学家库珀将行政责任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认为客观责任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行政人员的角色期待,主观责任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一样。

政府作为政权机构,有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来源于法律、组织规则和制度安排赋予的权利。

而在主观方面,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优劣评判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产生认同感、忠诚度的变化。

因此,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履行责任与社会公众互动反馈的结果,还包含着政府信用的历史传承、执政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等。

政府掌握的信用资源、公众是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自愿配合度反映了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政府公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中央政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政府失信现象。

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失信主要原因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传统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依法行政不完善[3]。

在何显明、汪水波(2002)看来,转型期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行为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造成行为信用弱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信任程度降低而形成政策信用弱化;地方政府绩效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且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导致绩效信用弱化。

这三方面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破坏了政府与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合作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9]。

赵超、贺华(2010)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因此,打破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信息公开透明和保持信息传递的通畅是解决政府公信力的关键[10]。

郑旭辉(2007)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失信的主要机理,认为理性“经济人”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本质,信息的非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诱因,产权归属不确定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制度环境[11]。

归纳起来,政府失信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政府机构与政府工作人员有机会背约,社会公众有疑虑产生,从而增加不信任感。

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各社会主体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监督和监控,加深了信息阻隔,降低了受罚的机会成本。

受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部分行政人员道德品质败坏是促成政府失信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

三、政府公信力强弱的影响因素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何显明、汪水波(2002)认为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如公民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公民对政府制度及公共选择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物质上的(如政府的财力),也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等等[9]。

张旭霞(2006)认同这种观点,并将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解释为行政人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并指出信任具有历史传承性,即公众认为政府值不值得信任不只是因为政府现在的所为,政府过去的所作所为对当下政府公信力亦有影响[12]。

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3]。

陈潮升等(2006)从公众角度出发,认为政府的政策稳定程度、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水准和政府的服务程度对政府信用影响很大[13]。

薄贵利(2008)详细列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十大要素:人道、民主、法治、科学、廉洁、文明、服务、效能、改革、创新[14]。

整理各方学者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主要研究集中在政府一方。

然而我们知道,作为评价方公众也会对政府公信力强弱有很大影响。

有一些客观因素必须加以考量。

比如,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大幅提升,他们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政府公信力得分有负向影响。

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与过去相比,放大了“坏事”的传播效果,凸显了失信的严重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的分化组合,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等客观环境都将影响政府行政行为和公众的认知与期待,这些均使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

四、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在政府公信力评价方面,国内学者、研究机构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由于不同层次的政府职能范围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也不同,因而对其进行公信力评估指标设计也应不同。

把国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建立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舒晓庆、任金、黄湘平等人,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近似为对中央政府的公信力评价。

舒小庆(2008)认为对政府公信力进行评价应主要包括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程度、政府政策的规范程度、政府民主化程度、官员的道德感和廉洁程度、政府工作的公开度等五个方面[15]。

陈潮升等(2006)指出评价指标的设计还应昭示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比如:设计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指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指标、政府自身建设状况的指标[13]。

任金(2008)提出了政府公信力指数的概念,构建了政治能力、政府基础管理体系、法制建设、政府政策实施、政府的廉洁程度、公众认同感等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政府公信力测评体系,并提出可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熵技术修正权重[16]。

黄湘平(2010)依据社会调查情况,从公众对政府的角色期待出发,构建了6大类22项指标来评价政府公信力,并设计重要程度量表用Alpha信度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甄选和重要度分析,最后对中国政府整体公信力、不同层级政府、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公信力进行了实际测评,得出越靠近基层,政府公信力越低的结论[17]。

从基层政府的工作内容和行为出发,对地方政府公信力进行评价研究的有张俊东、熊光富、陈芸如等人。

张俊东(2004)从行政体制、行政管理、政府实力和绩效三方面入手,提出了行政公开机制、行政决策机制、政府责任机制等10项评估指标,并对每项指标设计了权重和考核评分办法[18]。

熊光富(2009)从基层行政主体、体制因素、政府实力和绩效、管理因素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9]。

陈芸如(2010)由制度公信力、体制公信力、执行公信力和人格公信力四个维度选择了24项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问卷甄选、赋予权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20]。

在实证分析方面:《小康》杂志曾在2005至2007年两次对民众进行“政府信任程度”问卷调查,显示2005-2006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5分,2006-2007年度为60.6分。

张旭霞(2006)通过追踪调查网友对有关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评论得出,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网友约占20%,持“不信任”态度的约占80%[12]。

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在湖南省范围内开展政府公信力调查问卷,得出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政府公信力比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政府公信力得分高;从中央政府到乡镇级政府,公信力呈现明显层级递减趋势;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从中央政府往下也呈逐层下降的趋势;对公务员队伍的评价低于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且满意程度也表现出层级递减现象[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