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提高篇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
物理变化分子间 共价键 作 用力 化学 变化 共价键
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
中存在一种被称为
作用力。水分子间


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
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
间作用力,这种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增加,
有较高的
。其
形成氢键的分子


高中元素推断技巧专题
一、 位置与结构
1、 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 2 倍的元素。
2、 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元素。
(16 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
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
1
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氢化物稳定: HF>HCl> HBr> HI
(Ⅲ)
2
金属性: Li <Na<K<Rb< Cs
还原性 ( 失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氧化性 ( 得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完整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完整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 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引言- 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阐述本章的目的和学习目标。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布局。

- 周期和族(或组)的意义。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 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极性。

- 分子的几何形状和VSEPR理论。

- 离子键的形成和晶格结构。

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产物和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

-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化学计量学基础:摩尔概念和物质的量。

5. 酸碱和缓冲溶液- 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

- pH值的概念和pH计的使用。

- 酸碱中和反应。

-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识别。

- 氧化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识别。

- 电化学基础:伏打电堆和电解。

7. 总结- 回顾本章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 强调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提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列出用于撰写本总结的主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每个部分都应该包含详细的解释、示例和图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

此外,确保文档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编号,以提高可读性和编辑的便利性。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是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原子的本质和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在原子核外。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2. 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元素是由具有同一种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类。

3. 原子的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相对原子质量指的是一个元素相对于碳-12的质量。

4. 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5. 分子式和离子式: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的组成,离子式用离子符号表示一个离子的组成,离子式中需要加上电荷。

6. 中性分子的电荷平衡:中性分子的电荷平衡意味着分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总数相等。

7. 原子的亲合能和电负性:原子的亲合能是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电负性是原子在共价键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8. 离子的稳定构型:离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使得其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构型,通常是八个外层电子。

9. 价电子和价态: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原子通过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而达到稳定的电子结构,称为价态。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
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 4、 5、 6、 7 周期)
主族 7 个:Ⅰ A-ⅦA
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 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
过渡元素
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 1)相似性:
点燃
4Li + O 2
Li 2O
2Na + O2 点燃 Na 2O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 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 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特: F 无正价,非金属除 H 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
8.
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 ①在周期表中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 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
( 4)形成规律: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像 NaCl 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
NaCl 、 Na 2O、 K 2S 等
( 2)强碱:如 NaOH 、 KOH 、 Ba(OH) 2、 Ca(OH) 2等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优选.)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优选.)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rd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点燃点燃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2R + 2 H2O =2 ROH + H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学问点总结篇1第一节化学试验基本方法一、熟识化学试验基本操作危急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别和提纯:1、分别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别。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别。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别。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挨次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终。

3、蒸馏装置留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试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肯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肯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肯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肯定含有 CO32-。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4Li + O 2 L i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 H + H 2↑ 2K + 2H 2O = 2K 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点燃 点燃过渡元素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 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 2 = 2 HX 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H 2 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 最稳定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 2 =2NaCl + Br 2 氧化性:Cl 2________Br 2 ; 还原性:Cl -_____Br -2NaI +Cl 2 =2NaCl + I 2 氧化性:Cl 2_______I 2 ; 还原性:Cl -_____I -2NaI +Br 2 =2NaBr + I 2 氧化性:Br 2_______I 2 ; 还原性:Br -______I -结论: F 2 F -Cl 2 Cl - Br 2 Br - I 2 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 I -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F 2到I 2;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从F 2到I 2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总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二核素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原子A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核外电子 Z 个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1两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能量最低原理..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8K层由1-2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第0族最大3、主要化合价: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7稀有气体0价;F化合物中没有正价每周期负化合价:-4-1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12Na + 2H2O =2NaOH + H2↑容易Mg + 2 H2O 2MgOH2 + H2↑较难金属性:Na > Mg2Mg + 2HCl =MgCl2+ H2↑容易2Al + 6 HCl =2AlCl3 +3H2↑较难金属性:Mg > Al 根据1、2得出:金属性Na > Mg > Al3碱性 NaOH > MgOH2> AlOH3 金属性:金属性Na > Mg > Al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4结论:Si P S Cl单质与H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两个对角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特:F无正价;非金属除H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①在周期表中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②半导体材料: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③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5.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电子层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 →+7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最高正价== 族序数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最高氧化物的酸性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碱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难易、稳定性形成由难→易稳定性逐渐增强形成由易→难稳定性逐渐减弱总结:元素金属性的判断: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②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④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注:1成键微粒:阴阳离子间2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4形成规律: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O、K2S等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4铵盐:如NH4Cl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一般规律注意:1酸不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2、电子式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二.共价键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注:1成键微粒:原子2成键实质:静电作用3成键原因:共用电子对4形成规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共价键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中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3.共价键的存在: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4.共价键的分类: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三.电子式: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原子的电子式:2.阴阳离子的电子式: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Na+、、Mg2+等复杂阳离子:如NH4+ 电子式: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复杂阴离子:3.物质的电子式: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4.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⑴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⑵特点: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②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③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分子;及稀有气体分子之间..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微粒之间不存在分子间作用力..⑶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例如;熔沸点:I2>Br2>Cl2>F2..2、氢键⑴定义: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⑵形成条件:除H原子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N、O、F..⑶存在作用:氢键存在广泛;如H2O、NH3、HF等..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五、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提高篇: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1、只含非极性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2、只含有极性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等..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NaH、K2O、CsCl等..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Na2S2、CaC2等..6、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如NaOH等..7、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l等..8、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如HF等..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10、离子化合物中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例如:NaCl;并不存在NaCl分子..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感知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利用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放出的热能烧水、做饭或取暖;实验室中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这些实例足以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化学键是使原子或原子相互结合的作用力.. 归纳总结: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1)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的生出;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任何化学反应都要经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究竟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要看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总和的大小..若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大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来那个综合;整个化学反应过程就吸收能量..若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总和;整个化学反应过程就放出能量..知识点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发生转化;但是总质量保持不便..(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出热能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吸收热能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归纳总结: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从能量类型方面来看;有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有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都是吸热反应:3.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意义(1)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客观存在的一大特征;认识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关系;就是更加全面的认识了物质的化学变化;就能更好的利用物质的化学变化..(2)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如燃料的燃烧、炸药开山、发射火箭等等(3)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从而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或制备所需要的物质;如高温冶炼金属、分解化合物等等..总之;化学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是物质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而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又是人们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创造新物质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途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例:水能;风能;煤;石油;天然气;铀;太阳能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例:电力;蒸汽等..知识点一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火力发电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关键..二.原电池1.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做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形成氧化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当两种金属做电极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动性相对弱的做正极..当两极一种是金属;另一种是非金属时;金属极为负极;非金属极为正极..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 、Fe、Sn、 Pb HCu、 Hg 、Ag、 Pt 、Au(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内电路流向正极..(3)依据原电池中的反应方向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伴随金属的析出或氢气的放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是电极本身的消耗;质量的减少..4.原电池电极反应书写方法(1)写出原电池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2)将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般还原剂本身做负极;负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为还原反应;因此原电池反应中的氧化剂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因为形成原电池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时相互的干扰减小;使反应速率增大(2)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例如;有两金属A、B;用导线相连后移入稀硫酸中;能溶解的金属活泼性较强;表面出现较多气泡的金属活动性较弱..6.原电池设计首先要确定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其次;将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分别为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第三;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确定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质溶液..正极选较负极稳定的金属或非金属第四;连接电路;画出原电池示意图..例:铜锌原电池H2SO4做电解液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Cu: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H2+Zn2+知识点二1.常见电池和新型电池总结(1)一次性电池:是指不能进行充电循环使用的电池..常见的锌锰干电池、Ag-Zn纽扣电池..一次性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可根据其电池反应来书写..例如;锌锰电池发生反应如下:负极锌筒: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反应(2)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为可充电电池;它有放电和充电两个过程..二次充电的放电过程是发生原电池反应的过程;作电源供电的过程;充电过程是在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发生放电时逆向反应过程..放电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充电过程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例:镍镉电池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极;以KOH为电解质..由于镉是致癌物质;废弃的镍镉电池如不回收;会严重污染环境;这制约了镍镉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3)燃料电池:据燃料燃烧这一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常见的燃料电池有氢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发生反应如下:负极:2H2-4e-=4H+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识点一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指定的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指定的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的..即单位时间内某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v=△c/△t.单位为:mol/L·min (2)对于反应m A+m B=p C+q D;反应速率与系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vA:vB:vC:vD=m:n:p:q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气体或溶液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增大体系压强可以增大反应速率;相反;减小体系压强可以减小反应速率..压强只对气体有影响;对固体、液体影响较小..(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便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A.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B.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物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4)催化剂的影响A.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仅仅是改变始态到终态的途径;不改变反应的结果..B.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知识点二1.可逆反应与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应和逆反应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事实上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对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成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都保存不便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逆、等、动、定、变..动—动态平衡..等—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同一物质..定—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保持一定而不变..变—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限度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对于可逆反应mAgNbg≒nBg+p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有以下10个标志:1A的分解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相等 2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和pmolC的同时;生成m molA;3A、B、C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4A、B、C的浓度不再改变5A、B、C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不再改变6A的转化率保持不变 7恒温、恒压、绝热的情况下;体系内温度不再改变8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颜色不变9当m≠n+p时;恒容下总压强不再改变m=n+p时;总压强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依据10当m≠n+p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改变..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1.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燃烧效率..2.尽可能充分的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二、烃的衍生物1三、基本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其中;葡萄糖不能水解;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油脂在酸或碱的催化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或盐和甘油;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油脂碱性水解可用于制取肥皂皂化反应;人不能消化纤维素;只促进肠胃蠕动;可用于造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能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也能在加热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I2变蓝;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变黄颜色反应;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1、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石油的炼制主要有分馏物理变化、裂化化学变化和裂解化学变化等;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有煤的干馏化学变化、气化化学变化和液化化学变化..2、金属冶炼的方法:。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嘉祥高一化学 系列之知识清单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 第Ⅷ族1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对应表示符号: K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原子结构 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1.原子数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 (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口 一、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个。

电子层:(能量最低)H He Li Be B(对于原子来说)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 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主族:I A 〜四A 共7个主族族I 副族:川B 〜四B 、I B 〜H B ,共7个副族(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一周期1‘短周期L第二周期 2厂周期Y第三周期 3元< (7个横行) — J 广第四周期4素(7个周期)1「第五周期 5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2种元素 8种元素8种元素18种元素18种元素32种元素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18个纵行)第忸族:三个纵行,位于四 B 和I B 之间第I 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四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 )金属性强(弱)一一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 CuSO 4= FeSO4+ C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祥一中高一化学系列之知识清单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
提高篇:
一、周期表中特殊的周期和族
1、没有金属元素的周期是第一周期;含金属元素最多的族是ⅢB族;
2、非金属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0族。

非金属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第二周期。

3、全为金属元素的主族是第ⅡA族;
4、全为非金属元素的主族是第ⅦA族;
5、在常温时,全为气态的族是0族。

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族是ⅣA族;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周期是第二周期。

7、最外层有3个电子的原子一定位于ⅢA族,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的原子可能位于
ⅡA,0族(He)、过渡元素区。

二、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特殊性
1、Na、K需保存于煤油中,但Li的密度比煤油小,所以Li必须保存在密度更小的石蜡油中或密封于石蜡
2、碱金属中,从Li Cs,密度呈增大的趋势,但ρ(K)=0.862g/cm3<p(Na)=0.971e/cm3。

3、碱金属单质熔点都较低,只有Li高于100℃。

4、氧化产物的特殊性。

碱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只有Li氧化成Li2O;其余的生成过氧化物(如Na2O2)或更复杂的氧化物(如K2O)。

5、Li与Mg的性质相似,Li2CO3难溶于水且受热易分解;LiOH溶解度小,受能热分解。

6、K、Na在常温下是固态,但二者的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可作为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7、酸式盐的溶解度一般大于正盐,但溶解度NaHCO3<Na2CO3。

8、氧在化合物中一般显-2价,氢显+1价,但Na2O2、H2O2中的氧显-1价,NaH、CaH2中的氢显[-1]价。

9、试剂瓶中的药品取出后,一般不能放回原瓶,但IA金属Na、K等除外。

10、一般活泼金属能从盐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但对IA非常活泼的金属Na、K等除外。

如:
2Na+CuSO4+2H2O=Cu(OH)2↓+ H2↑+Na2SO4。

三、卤族单质和化合物的特殊性
1、氟⑴无正价和含氧酸,非金属性最强,F-的还原性最弱。

⑵2F2+2H2O=4HF+O2,与H2反应在暗处即爆炸。

⑶HF酸是弱酸,能腐蚀玻璃,保存在塑料瓶中,HF在HX中沸点最高,因为分子间存在氢键。

⑷CaX2—只有CaF2不溶于水,CaCl2作干燥剂
2、氯⑴Cl2易液化。

⑵含氧酸中,高价的酸性强,低价的氧化性强。

酸性:HClO4> HClO3> HClO2> HClO;
氧化性:HClO > HClO2> HClO3 > HClO4。

3、溴⑴溴—深红棕色,唯一的常温呈液态的非金属,易挥发保存时加水抑制挥发。

⑵易溶于有机溶剂。

4、碘⑴加热时易升华。

⑵遇淀粉溶液变蓝色。

⑶易溶于有机溶剂。

⑷食盐中的加入KIO3可防治甲状腺肿大。

⑸碘与有变价的金属反应生成低价化合物。

四、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
⑴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

⑵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⑷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⑸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⑹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⑺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

⑻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⑼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五、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1、同种元素的原子或单核离子,化合价越高,半径越小
例如,半径:Fe3+<Fe2+<Fe
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原子或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如,半径:S2->Cl->K+>Ca2+
3、同主族元素的原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增大
例如,半径:Li <Na <K <Rb <Cs
半径:F <Cl <Br <I
带相等电荷数的同主族元素的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增大
例如,半径:Li+<Na+<K+<Rb+<Cs+
F-<Cl-<Br-<I-
4、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
例如,Na >Mg >Al >Si >P >S >Cl
小结:简单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三看”规律:
一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六、熟记常见等电子粒子
1、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
(1)分子:Ne、HF、H2O、NH3、CH4。

(2)阳离子:Na+、Mg2+、Al3+、NH4+、H3O+
(3)阴离子:N3-、O2-、F-、OH-、NH2-。

2、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
⑴比10电子粒子多一个电子层的对应粒子
①分子:Ar、HCl、H2S、PH3、SiH4。

②阳离子:K+、Ca2+
②阴离子:S2-、Cl-、SH-。

⑵“9+9”规律
9电子基团:—CH3、—OH、—NH2、—F
18电子分子:C2H6、H2O2、N2H4、F2、CH3F、CH3OH
3、核外有14个电子的微粒
N2、CO、C2H2、Si、HCN、C22-、CN-等
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⑴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⑵实验依据
①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
性比乙强。

④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活泼;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其对应的元素金属性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⑴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⑵实验依据
①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

④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八、根据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现液态的元素:O。

4、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F;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元素:Li;单质的着火点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P。

5、短周期中与水剧烈反应的单质是Na和F2。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或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放出氢气的常见金属是Al。

7、常温下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是Br2,金属是Hg。

8、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反应的是N、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