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中EB病毒启动子Qp的突变及其功能学研究
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观察研究
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观察研究目的研究鼻咽癌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的结果,供临床借鉴。
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且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鼻咽癌病患100例为实验组,另择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组。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的血清EB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作出比较。
结果实验组的VCA/IgA、Rta/IgG和EBNAI/IgA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
EBNAI/IgA和VCA/IgA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均比Rta/IgG高,P<0.05。
实验组VCA/IgA、Rta/IgG和EBNAI/IgA均为阳性的比例为54.0%,比对照组的0.0%高,P<0.05。
结论通过对VCA/IgA、Rat/IgG与EBNAI/IgA进行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并能为临床医师治疗鼻咽癌患者提供重要指导。
标签: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鼻咽癌;诊断现阶段,鼻咽癌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相关资料中提及,鼻咽癌的发病和EB病毒感染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将以100例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且未经过治疗的鼻咽癌病患以及100名健康体检者(接诊于2016年1月—2018年10月)为对象,着重分析鼻咽癌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的结果,现作出如下报道。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且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鼻咽癌病患100例为实验组,当中包含有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在15—84岁之间,平均(52.18±10.36)岁;腺癌者,2例;鳞癌者,98例。
将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当中包含有男性53名、女性47名,年龄在16—85岁之间,平均(52.36±10.47)岁。
所有入选者都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能够积极配合完成检查。
鼻咽癌的基因突变与致癌机制
鼻咽癌的基因突变与致癌机制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黏膜的上皮细胞,也被称为鼻咽鳞癌。
近年来,研究表明鼻咽癌的发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基因突变是指细胞内的基因序列发生错误或改变,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鼻咽癌的基因突变和致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鼻咽癌的基因突变鼻咽癌中广泛存在着多个基因的突变,其中包括多个抑癌基因和促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基因,而促癌基因则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下面将介绍鼻咽癌最常见的几个突变基因。
1. 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能够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
研究发现,在鼻咽癌中,TP53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突变的蛋白质功能异常,从而无法有效地对损伤DNA进行修复和细胞生命周期的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突变积累,最终引发鼻咽癌的发生。
2. EB病毒相关基因突变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在鼻咽癌中广泛存在。
该病毒的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EB病毒通过突变宿主基因组中的多个基因,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
研究表明,EB病毒在患有鼻咽癌的患者中可引起宿主基因的突变,包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突变、周期调控基因的突变等。
这些突变导致了细胞周期异常和凋亡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3. 激酶基因突变激酶是一种重要的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的酶类蛋白,它们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研究发现,在鼻咽癌中存在多个激酶基因的突变。
这些突变导致激酶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二、鼻咽癌的致癌机制鼻咽癌的致癌机制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以下将介绍鼻咽癌中的主要致癌机制。
1. 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毒通过感染鼻咽黏膜上皮细胞,激活细胞内的病毒基因,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监视和凋亡途径,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23-11-11
目录
• 鼻咽癌概述 • eb病毒概述 •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方法和原
理 •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在鼻咽癌早
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录
•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实践应用 和前景
• 参考文献
01
鼻咽癌概述
鼻咽癌的定义和症状
鼻咽癌的定义
检测技术改进
目前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以降 低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概率。
联合诊断
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可将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与其他诊断方法(如病 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相结合。
在鼻咽癌筛查和预防中的应用前景
早期诊断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对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帮 助发现早期病变,为及时治疗和提高生存率提供支持。
Lo YM, Chan YS, Cheung ST, et al. Serum antibodies against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 1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 Natl Cancer Inst. 1992;84(18):1432-6.
eb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将eb病毒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然后与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最后通过酶标显色反应检测抗体的存在 。
免疫荧光法(IF)
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从而判 断抗体的含量。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VS
临床试验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7 6 6 . 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0 0 3 — 2 8 0 0( 2 0 1 3 )1 1 _ 0 7 1 8 - 0 3 病 毒 潜 伏 感 染 时 表 达 的抗 原 是 :E B V 核 抗 原
( E p s t e i n - B a r r v i r u s n u c l e a r a n t i g e n , E B N A ), 包 括
鼻咽癌 ( 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1 c a r c i n o m a , N P C )是我国
r o t e i n 1 ,L M P 1 )和 c - m y c ,并且能刺激 C D 2 1 和C D 2 3 现的 D N A病毒,疱疹病毒属 ( 人类疱疹病毒 5型) ,双链 p 的产生; ( 3 ) E B N A 3 包括 E B N A 3 A 、 3 B 和 3 C 。 其中, E B N A 3 A 线状 D N A 结构, 1 7 . 5 ×1 0 4 b p大小, 分子量 1 0 8 ; 人群感染
2 印 病毒 的抗原性 相关抗原;( 2 ) 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
2 . 1 病毒增殖感染相关抗原 E a r l y a n t i g e n , E A ) ;( 2 ) E B V 壳抗原 ( 既V i r a l c a p s u i d
髓 病毒的抗原性可大致分为两类 : ( 1 ) 病毒增殖感染 3 印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
第2 7 卷第 1 1 期 2 0 1 3 年1 1 月
卫 生软科 学
S o tS f c i e n c eo f He a l t h
鼻咽癌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v A A厦 E c 一 A—I 的补克 , B A一1 I 抗 体也越 来越显 EN 的 示出它的作用, 它在 N c惠者 中的阳性 率达 9 %, P 0 而与之对 应
国的研 究已从 N C患者 E V的血清学检 查逐步进 入分 子生斯 P B 学水平。有关 Ml c与 E V关 系的 研 究现 巩主 要 有如 下 几方 B
9 .%, 13 而正常 鼻咽 组虹 中 E V阳性 率仪 为 1 .% 。Tal B 67 Y n 等[研 究结果表 明,0 N c患者奎部有 E V D A存在 。c 一 9 1 3例 P B N 0
c
常人 E V壳抗 原 ( C 的 l 抗 体 阳性 率在 3~5岁 叶 已达 B V A)
E V潜伏感染厦 E V复 制可 出现在 鼻咽组织 的基 质淋 巴细胞 B B 中,B R 仅在 N 化 生的黏 膜鳞状上 皮细胞 中表迷 。 近 采 EE t 但 也有报道 在 各 种 T细胞 淋 巴瘤 中检 圈 到 E V D A n 。C a { B N t1 ho 等 针对 E V一 A的 E El探 针 对 2 例 IC B BI s t  ̄, 作为对 l C和 照的 10制正常 、 5 盘性 痛 变和非 I WC其 他肿瘤 组 织, 原位杂 用
面。
的正 常人 群厦其他肿 瘤患者 阳性 率分别仅 有 7 %和 1% : 4
2 E V与 N C的组 织 学 研 究 B P
在 N E患者血清 中检 别到 E V还并不能证明 E V直接 与 P B B N c有关 , p 于是 大量研 究用 于检测 t C患者肿瘤组 织 中的 E V ' I . P B 的 D A厦 R A N N 。针 对 邙 v 的保 守 区外 壳糖 蛋 白 20k 2 d基 因
六种抗EB病毒抗体检测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比较
rOD 值范围
rOD 均值
0.1770~2.0400 0.1080~2.2360
关键词 鼻咽癌 EB 病毒 血清学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179( 2006) 14- 0795- 04
Compar ison of 6 Antibody Assays Detecting Epstein- Bar r Vir us for Ser odiagnosis of Nasophar yngeal Car cinoma
! 本文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编号: 39730200- II) ①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③ 中山市生物技术公司 通讯作者: 宗永生 yszong@tom. 年第 33 卷第 14 期
to enhance the specificity, the combined usage of 2 ELISAs, namely, Zta- IgG/EBNA1- IgA or Zta- IgG/ EBNA1- IgG, was appropriate. Three ELISAs used concurrently could not only enhance the specificity, but als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xcluding suspicious NPC patients serologically. Two combinations of 3 ELISAs, namely, Zta- IgG/EBNA1- IgA/EBNA1- IgG and Zta- IgG/ EBNA1- IgG/Zta- IgA were recom- mended.
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联性研究报告
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联性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联性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联性,并分析EB病毒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对临床样本的检测和实验室研究,我们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感染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本研究结果有望为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 引言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地理分布差异。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EB病毒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病毒,其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
然而,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具体关系仍不明确。
2.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0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样本,使用PCR技术检测EB病毒的感染情况。
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B病毒相关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鼻咽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实验研究EB病毒感染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3. 结果在100例鼻咽癌患者中,我们检测到EB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为60%。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可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抑制其凋亡。
4.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EB病毒感染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对鼻咽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5. 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联性,并揭示了EB病毒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为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随着对鼻咽癌和EB病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有望深入了解其分子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诊治的研究进展摘要】鼻咽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主要发生在鼻咽腔的顶部以及侧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听力下降、鼻塞、涕中带血、头痛等临床症状,通过调查发现,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联系紧密,人体在感染病毒时,在多种特异性抗原介导的作用下,很有可能会发展成鼻咽癌。
所以现阶段针对鼻咽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筛查EB病毒抗体,在其基础上应用病毒相关疫苗、过继性免疫治疗等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情况。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为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EB病毒感染;鼻咽癌;诊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017-02Research progress on EB virus infection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ing Chunyu,Wei Ya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No.8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People's Hospital of Guigang City,Guigang,Guangxi 537100,China 【Abstract】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mainly in snuff at the top of the cavity and the side wall,has the high incidence of adisease,patients after onset,can appear of hearing loss,nasal congestion,cried,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headaches,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between NPC and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when human infection,in under the action of a variety of specific antigen mediated,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into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Therefore,EB virus antibodies should be screened for high-risk groups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at the present stage,and virus-related vaccines and adoptive immunotherapy should be applied on this basis,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B virus infection and nasopharyngeal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people.【Key words】EB virus infection;Nasopharyngeal carcinoma;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gress鼻咽癌在东南亚、东亚、东非等地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鼻咽癌在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在确诊时,已经发展成中、晚期,在发病机制上,鼻咽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EB病毒感染、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我国对EB病毒感染研究最为深入,表明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诊治具有密切的联系。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 要】 目 的 摘 探讨单项和联合检测 E B病 毒 ( B V A IA、 A D IG 和 E — - A 3种 抗 体 在 鼻 咽 癌 血 E V) C —g E — - g A DI g
1 资 料 与 方 法
耳炎 1 3例 、 口腔 溃 疡 1 O例 、 出 血 1 鼻 ' ; 4 5例 男 6例 , 4 女 5例 ,
中位 年龄 4 4岁 。 12 仪 器 与 试 剂 .
p ay g a ie s sa d 1 0s r m p cme so a crb h r n e ldsa e n e u s e i n fcn e yELIA. n lz h p l ain l au f o iain l 0 S Toa ay et ea pi to a leo mbn t a c v c o
o e r t t c i h s n i od e n he s r l ia i no i n c e n n PC. s t The s p r t i r s pa a e dee ton oft e e a tb i si t e oog c ldag ss a d s r e i g ofN Re uls e a a e d—
g i t Ep t i Ba r ius(EBV ) VCA —gA ,EA— I G a EA - I ans s en— r vr I D- g nd D-gA by n y e lnk d m m un o b nt s a e z m —i e i os r e a s y
gans i tEBV a m pr ve t e s nstv t n dign i nd s r e ng o PC , nd s bs qu ntc bi to d t c i a cn i o h e iiiy i a ossa c e ni fN a u e e om na in e e ton c n i pr ve t c e n n p cfc t . m o he s r e i g s e iiiy
EB病毒DNA血清学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
EB病毒DNA血清学检测在鼻咽癌中的应用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与之密切相关,肿瘤组织中常可以检测出EB病毒。
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血清E B 病毒DNA检测用于鼻咽癌筛查、诊断、疗效预测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有关文章,对现状作一综述。
标签:EB病毒;鼻咽癌;筛查;预测1 EBV DNA与诊断1998年泰国Mutirangura等发现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EBV DNA,且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
马来西亚Chai SJ等进行的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对390例经病理确诊而尚未治疗鼻咽癌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人群及31例非恶性疾病患者采用定量PCR方法进行血浆EBV DNA 检测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89.7% (350/390),12.2% (5/ 41)和6.5% (2/31)。
中位浓度分别为6582 copies/ml (777-47,035 copies/ml),0 copies/ml和0 copies/ml,p<0.001。
健康人群与非恶性肿瘤患者EBV DNA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459)[2]。
以上各报导阳性率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同地区鼻咽癌患者EB病毒的感染特征不同有关,但均提示血浆EBV DNA检测在诊断和与其他头颈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2 EBV DNA与分期、肿瘤体积香港的Chan等发现血浆EBV DNA浓度与异基因移植裸鼠肿瘤质量成线性关系[3],香港的Edward等对21例局部/区域复发或残留的鼻咽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中后检测患者的血浆EBV DNA浓度的检测发现,术后患者EBV DNA浓度明显下降[4]。
Lo等对10例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作每天检测发现,所有患者血浆EBV DNA在最初治疗的1w内均出现一过性升高,这种现象与治疗诱导癌细胞死亡释放EBV DNA入血一致。
以上均提示了血浆中的EBV DNA来源于原发肿瘤组织中,血浆中的EBV DNA是由鼻咽癌组织中释放入血,因此血浆中EBV DNA的浓度可能反映原发肿瘤的大小。
利用EB病毒诊断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于中 国 南 部 , 其 在 广 东 、 西 和 福 建 等 地 高 发 。 尤 广
NP C的病 因 目前 尚不 明了 , 但普 遍认 为有 3个 主要 因
素 与 NP 的发病 有 关 , C 即遗 传 易 感 性 、 B病 毒 ( p E E— semB r vr sE V) 期 或 反 复 感 染 以及 饮 食 因 ti ar i , B 早 u 素 。现 已查 明 E B病 毒 是 鼻 咽癌 的致 病 因子 , 参 与 其 鼻 咽癌 的发生 、 发展 过程 , E 故 B病毒 被 国际癌症 研 究 机构 (AR ) I c 列为 I类 致 癌 物质 。鼻 咽癌 患者 确 诊 时 往往 已处 于 中 、 晚期 , 贻误 了放 射治 疗 的 良好 时 机 , 因 此早 期发 现 、 期 治 疗 是提 高 NP 早 C患 者存 活 率 的 关 键 。近 年来 , 用 E 利 B病毒 相 关 组 分建 立 各种 检 测 技 术并 用 于鼻咽癌 早期 诊断 的 研 究 十分 活跃 , 在 简 介 现 E B病 毒 的生物 学 特性 的基 础 上 , 利用 E 就 B病毒 进 行 鼻 咽癌早 期诊 断方 面的进 展作 一综 述 。
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 关键 词 】 疱 疹 病 毒 4型 , ; 鼻 咽 肿瘤 ; 诊 断 人 中图分 类号 : 466 ; 796 R 4.1R 3.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343(080—4-3 17—1020)218 0
鼻 咽 癌 ( ao h rn e 1 ac o ,NP 高 发 n sp ay g a c ri ma n C)
伊 强 综 述 欧 启 水 审 校
【 要】 鼻 咽 癌 是 鼻 咽 上 皮 来 源 的 恶 性 肿 瘤 , 发 于 我 国南 部 地 区 。 现 认 为 E 摘 高 B病 毒 与 鼻 咽 癌 关 系 密 切 , 与 鼻 咽 癌 的发 生 、 展 过 程 , 此 通 过 检 测 E 参 发 因 B病 毒 的 相 关 组 分 以 用 于 早 期 诊 断 鼻 咽 癌 的研 究 十 分 活 跃 。现 在 简介 E B病 毒 的 生物 学 特 性 的基 础 上 , 利 用 E 就 B病 毒 进 行 鼻 咽 癌 早 期 诊 断 方
EB病毒的研究进展
BE病毒的研究进展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
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病毒简介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
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
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
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
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形态特征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传播途经1、经口密切传播2、飞沫传播3、输血传播引发病症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非肿瘤性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
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
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
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Re e r h p o r s n t e EB v r s a s c a e t a o h r n e lc n e Z s a c r g e s i h i u s o i t d wi n s p a y g a a c r h HOU Ja , in
内是直径 约 4n 的致 密体 ,主要携 带病 毒基 因组 5m
的线状 双链 DNA。
胞异 常克 隆增殖 成鼻 咽癌 。 ptnB r病 毒 ( B E s i— ar e E V)
在 鼻咽 癌发 生 发展 中扮 演 重要 角色 。本 文就 E V B 与 NP C的关系 , N C相 关 的 E V 的生物 学特 性 与 P B 和 可能 的致 瘤机 制作 一综述 。
纯 疱疹病 毒属 相似 ,因此命 名为 E 病 毒 ( pt n B E s i。 e B r vrs B 。在 细胞 外 成熟 的病 毒颗 粒为 球 ar i ,E V) u
喉科 恶性肿 瘤之 首 。鼻咽癌 的发病 是 一个 多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E 病 毒感 染 、环境 致癌 物和 遗 传 B
( C . h i sc nic b t fr o g t f r ne t no u n T evr s a x r s mut l g n s NP ) T evr a u a o n mea e fci f ma . h i ne pe s lpe e e u n e l i t i o h u c i
E V核 酸线状 双链 DN 的相对 分子量 为 8 5 B A 1x 1 7 10 x 0 ,基 因组全序 列平 均 1 2 b 0 — 15 1 8 7 ,由五种 k 重 复 序 列 单 位 ,即 末 端重 复 序 列 (e n lrp a t mia e et r sq e c , T , 内 部 重 复 序 列 (ne a rp a e u n e R) it l e et n
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状况进展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在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可表达多种基因,其潜伏膜蛋白(LMP)编码基因、EB病毒核抗原(EBNA)基因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发鼻咽癌。
本文针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EB病毒、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来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
鼻咽癌的发病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B病毒感染、环境致癌物和遗传特质混合发挥作用,引起多种遗传学改变在细胞中的积累,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引发细胞异常克隆增值成鼻咽癌。
EB 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简单介绍其相关性与可能机制。
1 EB病毒特性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即EBV(Epstein-Barr virus)。
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属于γ疱疹病毒科,形态与人类其他疱疹病毒属相似。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1],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EBV在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为150-180nm,有一个蛋白囊膜,至少含4个蛋白质,其中3个为糖蛋白。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清EB病毒抗体可为鼻咽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辅助性指标。
近年来,各种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相继产生,全文就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EB病毒;鼻咽癌;抗体诊断;研究进展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能普遍感染人类且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病有密切关系的DNA病毒。
由于人类容易感染EB病毒,EB病毒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发病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自外国医学研究人员Old LJ等[1]报告使用免疫扩散实验确认EB病毒和鼻咽癌的血清学有关以来,后来诸多研究均发现抗EB病毒壳抗原的免疫球蛋白对鼻咽癌诊断有特异性。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国内外学者对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作了大量研究。
1 血清EB病毒抗体诊断方法研究进展1.1 EB病毒不同检测方法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人体后,被病毒感染的人体细胞具有EB 病毒的基因组,并产生相应的各种抗原,已确定的被病毒感染细胞可合成抗原有:①核抗原(EB virus 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EBNA);②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of Epstien-Barr virus,MA);③早期抗原(early intracellular antigen,EA);④衣殼抗原(EB virus cap sid antigen,VCA);⑤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由于抗原产生后机体会出现相应的抗体,通过血清EB病毒抗体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目前有大量报道显示测定单个EB病毒抗原的抗体相比联合测定多个抗体对鼻咽癌的诊断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偏低,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为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现多采用多个抗体联合检测及联合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及对鼻咽癌认识的提高,检测EB病毒以辅助诊断鼻咽癌的方法越来越多,如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法、酶中和分析、免疫印迹、免疫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其中建立使用的ELISA及PCR检测EB病毒最受重视,ELISA相比其他检测方法在鼻咽癌检测、筛查方面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高,操作更加简单、快捷,且能自动化运行、检验结果易判断。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
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2005年增选的院士中有一个现象比较引人注目: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
比如,贺林与邓子新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研究中心,陈晓亚与赵国屏现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北京大学的方精云与童坦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与常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2005年第一次参加了院士增选评审。
他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院士评选过程中的“平衡法则”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实力,就会被选上。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005年有两名新院士都曾参与过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而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走出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衰老”的花甲老人在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
探讨三种EB病毒抗体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探讨三种EB病毒抗体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潘继钊;黄海深;朱苑霞;张朝栋【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6)19【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ree kinds of EB virus antibody detection in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ethods 100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diagnosed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500 cases of non-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symptoms and 1000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ere used to respectively test the three groups of subjects three EB virus antibody.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negative prediction value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different EB virus antibody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diagno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were calculated.ResultsThe comparison of VCA IgA, EA and RTA IgG detection positive rate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I>Normal persons in control group II. 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EB virus were the following, the VCA-IgA and Rta-Ig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IgA, while the EA-IgA of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IgA and Rta-IgG,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ree kinds of EB virus in nasopharyngeal cancer diagnosi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negative predicted value,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comparison were combined diagnosis results, and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each kind of Epstein Barr virus alone diagnosis results, in addition to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slightly lower (bu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combined diagnosis is the most remarkable), all of which reached more than 95%.Conclusion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three kinds of EB virus antibody is beneficial to the effective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it ha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目的:研究探讨三种EB病毒抗体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重组EB病毒胸腺嘧啶激酶IgA抗体含量变化的初步观察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重组EB病毒胸腺嘧啶激酶IgA抗体含量变化的初步观察孙宁;陈小毅;黄培春【期刊名称】《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年(卷),期】1995(0)2【摘要】将含有EB病毒DNA中编码胸腺嘧啶激酶(TK)的基因片段重组到棒状病毒DNA上,再感染蛾卵细胞株SF-9,可获得大量纯度较高的重组TK(rTK)表达。
以此为抗原作碱性磷酸酶ELISA检测血清中抗TK的IgA抗体(TK/IgA)。
对70例鼻咽癌患者250例非鼻咽癌供血者(包括196例正常人、49例慢性鼻咽炎和5例其它鼻咽疾病)作了IgA/TK检测,并与IgA/VCA检测结果作对比,证实鼻咽癌患者血清IgA/TK平均相对吸光度值(0.6376±0.2026)明显高于非鼻咽癌病人(0.3943±0.1646)或慢性鼻咽炎病人(0.3730±0.1543),其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001)。
同时检测IgA/TK和IgA/VCA的鼻咽癌血清样品54例,两法结果没有相关性(R=0.1504,P=0.2775。
在鼻咽癌组中,两法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而在非鼻咽癌组(包括一部分正常人)和慢性鼻咽炎线,则IgA/TK的ELISA检测有较高的似然比,提示在鼻咽癌普查工作中,IgA/TK检测对IgA/VCA阳性对象似乎较能排除鼻咽癌患病的可能性,从而缩小划分高危人群的范围,无疑能大大减少普查工作量,且ELISA检测方法简便,?【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EB病毒;胸腺嘧啶激酶;IgA;鼻咽肿瘤【作者】孙宁;陈小毅;黄培春【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3【相关文献】1.EB病毒胸腺嘧啶激酶抗体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作用 [J], 皮国华;程道胜;周逸;张文龙2.鼻咽癌病人及其患病风险者EB病毒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Ⅱ.鼻咽癌病人与不同IgA/VCA抗体滴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EB病毒感染的早期免疫反应变化 [J], 黄培春3.鼻咽癌血清EB病毒抗体水平放疗后血VCA—IgA抗体水平变化... [J], 欧阳真纯;王其南4.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Rta-IgG、VCA-IgA、EA-IgA抗体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 [J], 何流; 张雷5.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Rta-IgG、VCA-IgA、EA-IgA抗体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 [J], 何流; 张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方法 】采用 P R的方法扩增 2 C 9例鼻 咽癌组织石蜡 标本 和 1 4例健康成人外 周血标 本 ( 总共 4 3例 ) 中的 Q p序列 ,C P R产物 测序 后分析其突变情况 , 统计 学分析 Q p中的点突变与鼻 咽癌的相关性 。把 突变型 和原型 Q p分别克 隆到荧光素酶报 告基 因 载体 上 , 检测相对光强度 ( L , R U) 比较突变型与 原型 Q p启 动转录 的活性 。使 用染色 质免疫共 沉淀 ( hP 实验来 比较 突变型 C I)
中图 分 类 号 :R 33 7 —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7 — 5 4 2 1 ) 1 0 2 — 5 62 35(000— 030
Va it n a d F n t n l t d fQ r mo o fE sen B r iu r i n u ci a u y o P o t ro p ti ・ a rV r s ao o S
( . e ate t x e met eerh 2 D pr e t f ahlg ,S t K yLb rt yo n o g o te hn 1D pr no E p r na R sac , . e a m n tooy t e e a oa r fO cl yi Suhr C ia m f i l t oP a o o n n
f C ne etr hn ) aerC ne,S nY t e n r t un zo 10 0 C ia . v sy
A src: 【 bet e T n et a h a ai fQ po t Q )i nsp a n el acnma( P )cl ,adt b tat O jci 】 oi sgt tevr t n o rmo r( p n ao hr ga crio v v i e i o e y N C e s n o l cmpr eeiigtomuat i s[22 5se g )n 24 2se( c o aet xsn tn se 6 2 i (。a a d6 2 i g )]Q P el wt teQ nB 58cll e h t w t t t pi N Ccl i pi 9 . eli n s hh n
i s pha y e lCa c n m a n Na o r ng a r i o
HU N ufn , I i i I nj U nfn E i i , A G Y - LAO Y — U We - ,H A We — g,D NG Ha xa a j ,L u e — MA h- a I a O G Y n — e g IS i u n,X E D n,Z N o gs n j h
基础研究 ・
鼻咽癌中 E B病毒启动子 Q P的突变及其功能学研究
黄宇帆 ,廖奕估 ・ ,刘文举 ,花文峰 ,邓海霞 ,买世娟 ,谢 丹 ,宗永生
( 华南肿 瘤学 国家重点 实验室 ∥中山大 学肿瘤 防治 中心 1实验研究部 ; . . 2病理科 , 广东 广州 506 ) 100
和原型 Q 与 Sl p p 蛋白的亲和力。 【 结果】通过 P R扩增和测序实验, C 证实 Q p的突变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 = . 9 , P 0 35 0
<0 5 。突变型 Q 启动转 录的活性 明显 高于原型 ( L . ) 0 p R U之 比约为 25 1 P<00 ) 并且 突变型 Q .: , .5 , p与 S l p 的亲 和力 较原型
第3卷 1
21 0 0年
・
第 1 期
1 月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J U N LO U A —E N V R IY ME I A CE C S O R A FS N Y TS N U I E S ( DC LS I N E ) T
Vo . No. 131 1
Jn 2 0 a . 01
摘 要 :【 目的】探讨 鼻咽癌 细胞中启动 E B病毒核抗 原 1E N 蛋 白 ) 达的 E ( B A1 表 B病毒 Q启 动子 ( p 的变异 特征 , Q) 比
较有第 6 2 点 (— a 和第 6 2 22 5位 g ) 24 2位点 ( —c 两 个点 突变 的 Q g ) p与原 型 Q ( 9 . ) p B 58型 的功 能学差 异及其 生物学 意义 。
e e ddtse f P uf sad 1 ae fp r h rlbod o el y aut b o meaec a ec o (C mbd e sus C sf r n 4 csso e p ea lo fh a h d l yp l rs h i rat n P R)me o i oN e i t s y n i td h
Q 增强 约 1 2 。【 p . 倍 5 结论 】在 鼻咽癌 组织 中 , 突变 型 Q 可 能通过 增强 与 S l 和力 的机制 , 启动 转录 的活性 明显增 p p亲 使其
强 。Q p特定位点 的突变在 E B病毒对鼻 咽上皮细胞 的感染 和转化过程 中可能起 了重要 的作用 。 关键词 : 鼻咽癌 ;E B病毒 ;E B病毒核抗原 1 ;变异 型 ;启动子
i t ntnl n ioi l i r c. M t d】TeQ eunew s m l e esm l o 9cs f prf — n h f coa adb l c f e e 【 e os h ps ec a a pfdi t a p s r 2 a s a f eu i o g a df n e h q i nh i e fm eo a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