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应地,实现城市科学发展,也必须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方式,启动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一座生态环保、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
认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镇化和工业化双轮驱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合肥市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以更好地肩负起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
搭建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的平台。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是实现人口集聚、资源集聚、信息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经济要讲规模效益,建设城市也要讲规模效益。
大城市能够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产出率高,资源利用率高。
安徽省有近7000万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合肥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城市承载力,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能够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打造安徽省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都市圈、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以其实力影响带动周边城市和乡村发展,其竞争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目前,中部地区还缺少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城市群。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国务院批准建设包括合肥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安徽省承东接西,与长三角地区交往密切,是承接东部辐射转移、影响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合肥市是最靠近东部地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省会城市,是安徽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合肥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能够增强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和安徽全省的影响力、带动力,引领周边城市共同崛起。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性思考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或提高生产效率,引起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值的增长、劳务总量的增加等。
其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ni)等。
但经济发展不仅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内涵型转变。
但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不要求经济质量的改善。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包括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1.资源问题瓶颈凸显,能源消耗过度。
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一、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根主线,才能做到科学承接。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上要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抓住国家批复的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做好产业转移;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支点,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坚持以产业转移与各省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相一致,为产业转移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撑;坚持分工合作,在区域联动发展中促进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招商引资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部地区;产业转移;路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实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中指出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这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指导性的文件。
目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部六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举措之一,如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意见》指导下做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一、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注重节能减排,一些工艺落后和污染较重的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并出现了由内地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转移的动向,这种转移的结果是污染的“梯度转移”,这就必然造成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因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是产业承接首先要考虑的原则。
如湖北省就指出在产业转移方面,不论规模大小,不论轻与重,不论一二三产业,只要符合环保就可以引进。
绩溪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绩溪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张晓刚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绩溪县作为皖南山区的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小县,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由于区位、交通等原因,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历来是一个财政穷县。
如何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强工富县”战略呢?是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发展工业化,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课题。
“十一五”以来,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绩溪县逐步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工业强县、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新思路带来了新飞跃,五年来,全县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指标连年攀高(见附表)。
与此前十多年的蹒跚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今年新年伊始,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继续推进全面大建设,加速城市扩张产业集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绩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关于加快“城市东进、园区西扩”的决定》,加速打造皖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资本转移示范区、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徽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引领绩溪走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转变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使绩溪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走上了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新征程。
一、中部山区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正在突显实践证明,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
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新世纪以来,绩溪在对如何“强工富县”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提高了对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要性的认识。
绩溪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历史文化生态优势和比较区位优势等等,过去由于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制约,使得这些优势“待字闺阁”。
随着国家高铁、高速等现代交通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这些制约逐步被打破,与东部交融越发便捷,“同城效应”日趋明显。
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湖南罗石文背景资料: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
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6亿元。
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
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
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
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在税前扣除的政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创新经济发展
是分不开的。这个贸易强劲增长依赖
要素价格与国际拉平 ,才称得上国
于全球各 同之 问非 常合理 的分 工 : 一 际竞争力 。 不过 , 要素成本大幅提升 的
是美 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 同时还要不断降低交易成本 。
了市场 ; 二是越南 、 中国 、 印度这样一
第三 .这轮增 长当中的城市化建
制造业 向中西部转移 、自主创新和城 们 正在经历着 一场过去没有经历的经 题 。我们经历过 1 8~ 9 5 、9 8 94 18 年 18 -
9 2 19 乡一体化改革 。只要安徽抓住这一历 济周期 。 对这场经济周期应该怎么看 , 1 8 9 9年 和 19 ~ 9 3年 三 轮 经济 过
金的引导资金 , 在过去 2 年吸引 了数 中国实施 自主创新 战略将起到事半功 的经济发展是一个 巨大 的促进 。 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创新经济发展
申银 万 国首席证 券研 究所首席 经济学 家 杨成 长
3 0年前 , 中国的农 村改革从 安徽 史机遇 ,就一定能通过发展解决第一 它会 向什么方 向发展 ,它与全球金融
面如果过度 、 目、 盲 不合理 地去创 新 , 百亿美元 的风险投资基金 ,经过风险 倍 的作用 。我们应该把风险投资放到 也会伤 害经济 。要把金融创 新可能带 投 资 培育 的创 新型 经济 体超 过 10 个 战略的地位来考虑 ,而不是把它 00
一
来 的弊 降到最低点 ,把它的优势发挥 家 . 中有 2 0 30家在美国 、 其 0~0 以色列 看做金融创新 的简单一环 。
到最好 。 现在 , 全世界 的投资机构对 中 上 市 , 以色列现在成为世界强国 . 很大 国的市场 比较看好 .这对安徽 也是一 程度是得益于风险投资。台湾科 学园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
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
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
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
“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
二、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对策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放缓,中国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很多层面都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种长期趋势,以往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因此政策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目前能看到决策层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决心,但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面临的一些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根本性难题。
首先是中国经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没有创造出来,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其次,技术赶超策略逐渐失效,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这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第三,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容易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第四,经济体系总体负债率快速上升,这必然拖累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协调发展 科学统筹 一以贯之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思考
协调发展科学统筹一以贯之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思考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
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之路,是儿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走好这条路,关键在协调。
协调是发展思路,是发展要求,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
协调即天人合一,协调乃政通人和。
协调发展就是快求好,好求稳,稳求变,变求新,新求兴。
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使引领的作用更突出,主导的力量更强劲,基础的地位更牢固。
不协调发展,三农问题难解,三化之路难行。
走好这条路,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
(一)科学发展,鲜明的时代主题。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魅力独显。
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也是持续“中国模式”的核心所在。
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立足基本省情、直面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崛起的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亿万儿女用行动诠释科学发展的生动读本。
走好这条路,关键在协调。
(二)万物和谐,协调的理想境界。
“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历史的智慧启示我们:世上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从先贤哲学的“和美”意境,到当今科学发展的“和谐”要求,协调一一集中体现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在持续不断的协调中实现新的动态平衡。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方能达于和谐和美之境地。
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充分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更好协调,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发展领域诸要素的亲密融合。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周练过关八新人教版必修
周练过关(八)一、选择题1.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拖拉机),儿子赶集点鼠标。
三代人赶集方式的变化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新事物是旧事物演变的结果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答案 D解析A项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质的变化,B项错误;事物的变化包括量变与质变,只有质变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C项错误;从“肩上挑”到“点鼠标”的变化,体现了赶集方式的发展,D项正确。
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核心技术的掌握,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
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有条件的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D.发展就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必然带来发展答案 A解析高铁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发展不等于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也不一定带来发展,排除。
3.《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该观点( )①认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②认识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③把事物看成是变化发展的过程④片面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解析“理无常是,事无常非”意思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正确和永远错误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不符合题中的观点。
4.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A.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B.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发展C.坚持了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答案 C解析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是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入选。
卢展工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风气搞正把作风做实》及何平九论
何平九论“何平九论”今日结集出版卢展工文章为本书代序本报讯根据最近在《河南日报》一版刊发的系列政论编辑而成的图书《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前至今日由河南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加快转变?卢展工书记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而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近一个月来,河南日报集中力量,以“何平”名义,连续推出九篇大型政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等。
“何平九论”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书将卢展工书记的署名文章放在卷首作为“代序”。
本书除了收集“何平九论”外,还编选了2010年“何平”刊发在《河南日报》的另外三篇大型政论文章。
(本报记者)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
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
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
比如,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却不赞成。
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所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2020年高二政治《创新》知识点归纳范文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本教材中,创新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内容之中,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教材中有关创新的知识点。
一、经济生活(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式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
中部地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对策——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禽 、 叶 、 茶 、 丝 绸 、 竹 、 麻 、 业 、 菜 茶 油 茧 毛 大 渔 蔬 等 1 0大 特色 产 业 化 进程 。商 贸 流通 、 通 运 输 、 交 城 市建 设 和 房 地 产业 快 速 发 展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和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分 别 年 均 增 长 2 .%、 74 推 动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 额 年均 增 09 1 .%,
展 。2 0 0 5年 以来 , 市 三 次 产业 结 构 由 3 : :4 全 1 53 3
调 整 为 2 :13 , 产 总值 由 2 9亿 元 增 至 5 4 44 :5 生 7 8
亿 元 , 均 增 长 1 .% , 量 由全 省 第 1 年 37 总 O位 上 升 至 第 6位 。工业 发 展 由分 散 向集 群跨 越 、 由传统
宽松 的货 币 政策 , 动 配合 国家 产 业 政 策从 “ 主 两
从金 融方 面 看 , 信贷 投 放 结构 与 经济 结构 匹
配度 不 高 , 金融 支持 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 活力 没有 完
全 释放 , 尚存 在 较 大 的优 化 空 间 。一是 信 贷投 放
一
工业 向新 型 工业 跨 越 、由 低 附 加 值 向高 附 加 值 跨 越 , 极 培 育 了新 材 料 、 能 源 、 物 制 药 等 积 新 生
新 型 产 业 , 点 发 展 了汽 车 零 部 件 、 铁 、 电 、 重 钢 机 农 副产 品 深 加 工 、 材 、 力 、 织 服 装 和 特 色 建 电 纺 高 新 技 术 等 8大 支 柱 产 业 ;加 快 了 由 传 统农 业 向现 代 农 业 跨 越 , 由初 加 工 向精 深 加 工 跨 越 , 由 农 产 品 区域 输 出基 地 向农 产 品加 工 出 口基 地 跨 越, 重点 发 展 了输 出 型 高 效 农 业 、 市 型设 施 农 都
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及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5期 2 07年 1 0 0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7, . 1 2 No 5 Oc _ o 7 【2 o
J u n lo a nn Colg o r a fXin i  ̄ l e e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0 ) 5— 0 2— 3 10 5 4 (0 7 0 0 1 0
济增 长因素 是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基 础 和重 要 内 容。新古典 区域经济增长思想 以要 素供给 为 出发点 , 认为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教程】2016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③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D 根据题意可知,①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而非意义,故选②④。
2.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按其发展进程,有望在2015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中部地区的基础虽然大都比东部地区差,但其发展速度可圈可点,这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说明( ) A.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C.2017年以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彻底消失D.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只能越来越大解析:A 材料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故答案选A。
B项不符,C、D两项观点错误,均应舍去。
3.我国政府推出的新医改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解析: C 新医改方案与提高居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故不能选A项;该方案是公民普遍享有的,所以,也不能调节过高收入、实现优势互补,故排除B、D两项。
实现人人有医疗卫生服务,目的就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4.小康生活是中国人的追求,但小康社会的建设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下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认识错误的是( )A.全面小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些,落后地区要奋起直追B.全面小康意味着各地平衡发展,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同步小康C.可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实现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可能同时同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实现,A、C两项正确;全面小康首先是经济的小康,所以D项正确。
试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宜昌经验
W a n o t e d v l pm e to e e r h y i t h e 验
口 郑泽金 陕大海
( 中共 宜 昌市委 党校 湖 北 宜 昌 4 3 o ) 4oo
【 摘要 】 从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规律 角度来看 , 宜昌的
一
、
坚 持 以 科 学发 展观 为 指 导 , 索 了一 条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的 探
城 乡发展不平衡 , 必然会导致一系歹 眭会问题。 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 ,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昌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 宜 的探 索 , 取得成功经验 。
路 子
科学 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 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及人类 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 , 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 了理论基石 , 明了 指
重达到 2 %, 0 税收 收入 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 8%, 0 基本实 现了有效益的增长。 二、 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方法 , 探索了一条推进城 乡协调发展
的路 子
“ 弯道超越” 宜昌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的。 。 笔者认 为,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客观规律角度来看 , 昌的基本经验 宜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中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中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摘要】中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本文以湖北蕲春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劳动就业一、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2011年9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高峰论坛中指出,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资源、人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中部地区逐渐成为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
1985—2010年,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4亿美元增加到198.38亿美元,增加了140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利用外资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2.99%上升到2008年的20.36%,上升了17.37个百分点,这种上升趋势还在不停加快。
中部地区外来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个行业领域在1997—2007年十年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56.49%、15.74%、9.435和5.46%;合计占比超过80%。
当前,湖北省适应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已吸引8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仅2010年就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
在承接转移的浪潮中,湖北省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纷纷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难得机遇,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本文以蕲春为例,分析产业转移为中部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及劳动就业变化。
二、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蕲春县是地处湖北东部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土地面积2397.6平方公里,总人口98.3万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一历程是一个辉煌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积累。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进行浅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启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和计划安排。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市场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
这一转变极大地解放和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启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市场化改革。
在新时代下,我国要进一步放开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各种垄断,实现公平竞争。
还要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外贸开放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走上了对外贸易开放和合作的快速发展道路。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我国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整合,提升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示: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扩大对外开放。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拓展外贸渠道,加大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和水平。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我国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将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启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均衡。
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促进不同地区的协作和互动。
四、以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形势与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王洛忠)
(2)出口与内需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 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 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 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 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 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28
(3)地区差距大
29
(3)地区差距大
胡鞍钢四个世界划分:深圳、上 海是第一世界,已达世界高收入国 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2%;沿海 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是第二 世界,已达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占总人口21.8%;东北、华北、 中部等地区是第三世界,是世界中 下层次收入水平,占总人口26%; 第四世界是中西部,相当于世界低 收入水平,占总人口50%。
5
一、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GDP不衡量社会成本。 • GDP不衡量增长方式的优劣。 • GDP不衡量效益与质量。 • GDP不衡量资源配置。 • GDP不反映技术进步。 • GDP不衡量社会公正。 • GDP是算不“精确”的。 • GDP是易受干扰的。
6
一、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府职能
提供
公共产品 良好的环境 高级生产要素
教育
医疗保障
42
其次,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解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高 的问题
43
26%
19% 15%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
日本
中国
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中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主 要经济体。这样的收入 分配格局不改变,中国 经济就很难健康科学地 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办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地区经济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
粮食、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油料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煤、金、银、铜、钨、铝土等近40种重要或稀有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
但长期以来,中部地区较多的是直接开采、出售资源和一些简单的初加工产品,走的是一条“挖资源、卖资源”的路子,产业加工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不仅未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还消耗了大量有限的资源,给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利于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部地区六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总体要求及对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紧紧抓住农业、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的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狠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构筑资源型产业集群,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中部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提出资源型产业链延伸的目标和重点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中部六省高度重视延伸资源型产业链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作用,针对本省的资源特点,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重点扶持打造了一批特色资源型产业链。
山西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在优化资源型产业、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
安徽省把改变资源型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作为提高全省工业化水平的关键,将钢铁、有色、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力争将它们打造成链条较长、产值较高的支柱产业链,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安徽省工业化的脊梁。
江西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减少原矿和初级产品输出,下大力气延长产业链、开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
规划到2010年,江西将形成铜、钨、稀土、盐、多晶硅、有机硅、陶瓷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将成为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布局集中、企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良好的盐产业基地。
河南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为核心,强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煤炭开采—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链、“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产业链等资源型产业链,将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
湖北省和湖南省依托“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把构筑资源型产业集群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将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作为资源深加工的战略型产业进行培植,努力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配套服务的企业集群。
(二)推动资源整合,强化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的好坏,不仅与生产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还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山西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矿产资源进行整合,坚决依法关闭小煤炭、小焦炭、小钢铁、小火电、电石、铁合金等落后生产能力,推动资源型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内涵式、可持续方面发展,引导发展了一批一体化大型矿井和多元化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中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5期37●协办云南・昆明安宁市永昌钢铁有限公司地区经济集约利用。
湖南省积极推进资源型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按照优势产业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在农业发展中,湖南省将抓好高标准基地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布局了42个优势稻米基地县、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0个肉牛基地县、35个竹木林纸、速生林基地县。
通过基地的建设,湖南省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西省自觉地把资源整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以落实。
如赣州市在对钨矿资源的整合中,提出要计划开采,总量控制,打击非法生产、超计划生产和非法加工、经营、运销行为,推动资源的集约利用,保障钨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赣州市对新设探矿权、采矿权均按规划要求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划的矿山进行整合和关闭,对保护性开采矿种实行开采、加工、经营、管理、招商“五统一”。
通过对资源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赣州市政府对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大大提升,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大为增强。
(三)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资源强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劳动者素质偏低是资源型地区发展面临的短板和软肋。
山西省把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资源强省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和实现科学发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突破口与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意见》、《关于省属转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文件,积极探索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湖北省高度重视对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针对资源型加工业发展的紧迫需求,湖北省将生物能源、高性能冶金材料、化工关键技术及产品、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列入“十一五”期间重大攻关技术名单,重点建设了包括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生物产业、材料产业、能源产业等在内的特色产业创新链,为资源型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
湖南省把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作为扶持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多管齐下扩大对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
如湖南省把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所需技术列入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组织有关科研院所进行攻关研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四)重视大项目引进,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培植资源型产业集群中部六省把引进重大项目和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抓手,通过企业平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入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整合,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链条。
安徽省将龙头企业作为工业的脊梁来进行扶持,近年来,大力培育了一批资源型龙头加工企业。
江西省通过企业平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资源加工项目。
湖北省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资源类加工项目。
(五)将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相结合,发展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产业链中部六省将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相结合,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产业链。
安徽省通过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煤炭、冶金、电力、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产业和新产品,延伸资源型产业链。
江西省坚持将延伸产业链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和消费等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合理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
河南省着力打造了农产品、煤炭、铝土矿、非金属矿、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生产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二、中部六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启示中部地区六省延伸资源型产业链的成功探索为中部地区走出“资源陷阱”怪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部地区资源加工业发展不足、科技含量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中部地区必须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资源优势,做好工业文章,打出科技品牌。
(一)延伸产业链是资源型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资源的富集区,中部地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看,单纯通过提高资源开采量来发展资源型产业不仅没有出路,而且可能带来资源枯竭,削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中部地区要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38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5期●山西兴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地区经济展能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技术引进与创新,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资源型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由资源大区向资源强区的跨越。
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加工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同时,受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加工工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
这些都为中部地区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延伸资源型产业链创造了重大机遇。
从近年来中部地区各省的实践来看,只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部地区完全有条件做大、做深、做强资源型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二)强有力的资源整合是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资源向大型企业的集中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中部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把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坚决不予受理。
近年来,中部六省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矿山、小钢铁、小火电、电石、铁合金,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发展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资源枯竭的压力长期存在。
中部地区要大力培植壮大资源型产业链,仍要把资源整合、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倾斜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提和基础的高度,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