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总结

合集下载

健康评估教学大纲

健康评估教学大纲

健康评估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
1.1 教学目标
1.2 教学原则
1.3 教学方法
1.4 课程要求
第二章:健康评估概论
2.1 健康评估的定义和重要性
2.2 健康评估的分类与方式
2.3 健康评估的流程与步骤
第三章:健康评估的相关技术与工具
3.1 生理测量技术
3.1.1 血压测量
3.1.2 心率测量
3.1.3 体温测量
3.1.4 呼吸频率测量
3.2 体格检查技术
3.2.1 视力检查
3.2.2 听力检查
3.2.3 皮肤检查
3.2.4 骨骼检查
3.3 实验室技术
3.3.1 血液检查
3.3.2 尿液检查
3.3.3 生化检查
3.3.4 其他辅助检查
第四章:健康评估的结果解读与交流 4.1 健康评估结果的解读与分析
4.2 如何向个体传达评估结果
4.3 评估结果的保密性与隐私保护第五章:健康评估的应用与实践
5.1 个体健康管理
5.1.1 健康咨询与指导
5.1.2 健康干预与管理
5.2 健康评估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5.2.1 学校健康教育
5.2.2 职业健康教育
5.3 健康评估作为科研工具的应用
第六章:健康评估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6.1 健康评估中的伦理考量
6.2 健康评估中的法律问题与规范
6.2.1 健康评估的合法性
6.2.2 个体权益保护
第七章:课程总结与展望
7.1 课程总结
7.2 课程展望
附录:参考文献
注:以上教学大纲仅为示例,实际教学大纲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同时,具体教学大纲格式可根据学校或机构的要求进行编写。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大学物理课程总结大学物理课程总结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核心地位,物理学研究的粒子和原子构成了蛋白质、基因、器官、生物体,构成了一切天然的和人造的物质以及广袤的陆地、海洋、大气,甚至整个宇宙,因此,物理学是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

今天,物理学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缘领域中又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电子物理、生物物理等等。

这些学科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该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第4章机械振动第5章机械波第6章气体动理论基础第7章热力学基础第12章光的干涉第13章光的衍射第14章光的偏振在对以上几个章节进行学习了之后,我们大致了解了有关振动、热力学、光学几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对以上几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机械振动,例如:任何一个具有质量和弹性的系统在其运动状态发生突变时都会发生振动。

任何一个物理量在某一量值附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都可以叫做振动。

本章主要讨论简谐振动和振动的合成,并简要介绍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以及非线性振动。

在第五章机械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波”。

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振动,以有限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振动称为波。

机械振动在连续介质内的传播叫做机械波;电磁振动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电磁波;近代物理指出,微观粒子以至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做物质波。

不同性质的波动虽然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空间的传播规律却具有共性。

本章一机械波为例,讨论了波动运动规律。

从第六章开始,我们开始学习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篇,其中,气体动理论是统计物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

本章介绍热学中的系统、平衡态、温度等概念,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平衡状态下的宏观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并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最后讨论理想气体分子在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统计规律。

课程学习总结

课程学习总结

课程学习总结课程学习总结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的不仅岁月,还有成长,让我们好好总结一下,写一份学习总结吧。

很好奇学习总结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学习总结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课程学习总结1 很荣幸本学期能够听到刘念老师言近旨远的授课,我获益匪浅,纵观《《物流地理》》这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我不但学习到《物流地理》信息之余,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能立足于社会的人。

深刻地讲,这门课对于我来说,不仅只是一门专业课,更是我跨进物流领域,实践理论的重要奠基!最大的收获可能是通过画地图得到的吧,每一次要在地图上找一个像蚂蚁那么大的地方,真的十分的痛苦,但是越是痛苦的时候,就记得越牢,所以无论说出一个什么地方,都能大概知道那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对于我们一些连七大洲五大洋都分不清楚的人,这一招真的很有效。

还有就是,对没有耐性的自己来说,也是招妙招,这样可以大大的克制自己的浮躁,因为越是心浮气躁,就不能找到那个地方,所以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去画地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物流地理》》这门课中学习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其实刚开始知道有《物流地理》这门课,我还蛮担心的,因为高中我最害怕的不是数学,化学,物理这些理科类的,而是地理和历史。

以前我是连中国各个省份大概在哪个位置也不太清楚,更别说一些城市啦!但是这个学期下来,我基本上,大概掌握了中国省份的位置,还有一些重要城市的大概位置都比较了解,脑海里基本上有了中国和世界这两幅地图,最大的原因就是“画地图”,真如老师开学时所说的,每次做作业,真的要整个人埋进地图里,找了老半天才找到一个城市或一条路线,但也因为此才能有像现在这样的收获。

这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课程学习总结2 时间过的飞快,没想到现在又到了课程结束的时候了。

在这个学期里,对于《物流地理》这门课,刘老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型学习。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描写我国边疆小学校园生活的课文,通过讲述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1.2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了解边疆地区的教育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体会孩子们在校园里的快乐生活。

2.2 生字词学习2.2.1 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2.2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字词的写法和含义。

2.2.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3 课文解析2.3.1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

2.3.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培养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书写生字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4.2 生字词书写评价评价学生的生字词书写正确与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5.2 第二课时1.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2. 讨论课文主题,体会民族团结。

5.3 第三课时1. 复习生字词,巩固记忆。

2. 书写生字词,提高写字水平。

5.4 第四课时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总结课程,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第六章:作业设计6.1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书写生字词,提高写字水平。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总结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总结
第七章 图 教学要求: 本章目的是介绍图的基本概念、两种常用的存储结构、两种遍历算法以及图的应用算 法,要求在熟悉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上实现的遍历算法。本章难 点是图的应用算法:求最小生成树,求单源最短路径以及拓扑分类,要求掌握这些算法的基 本思想及时间性能。 教学内容: 1.图的概念(领会) 1.1 图的逻辑结构特征。 1.2 图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2.图的存储结构(简单应用) 2.1 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这两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2 根据应用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 3.图的遍历(简单应用) 3.1 连通图及非连通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两种遍历算法,其执行过程 以及时间复杂性分析。 3.2 确定两种遍历所得到的顶点访问序列。 3.3 图的两种遍历与树的遍历之间的关系。. 3.4 两种遍历所使用的辅助数据结构(钱或队列)在遍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5 利用图的两种遍历设计算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4.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领会)
本课程的先修可称为离散数学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 原理和编译原理等。
数据结构中的存储结构及基本运算的实现需要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编程能力和经验, 本课程大部分实例和实验均是用 C 语言实现的,故要求叫熟练地掌握 C 语言。 三、选用的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选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作者郭福顺、廖明宏等。参考书 为《数据结构(C 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四、教学内容
第六章 树 教学要求: 本章目的是二元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遍历、线索化,树的定义、存储结构、 遍历、树和森林与二元树的转换,哈夫曼树及其应用(优化判定过程和哈夫曼编码)等内容。 要求在熟悉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二元树的遍历算法及其有关应用,难点是使用本章 所学到的有关知识设计出有效算法,解决与树或二元树相关的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 1.树的概念(领会) 1.1 树的逻辑结构特征。 1.2 树的不同表示方法。 1.3 树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doc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意思。

1.2.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一段对话。

鲁庄公请教曹刿如何打胜仗,曹刿给出了著名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并分析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2.2 词语解释兵者:指战争;之:表示所属关系;国之大事:国家的重要事务;死生之地:决定生死的地方;存亡之道:国家存亡的方法和途径。

2.3 句子解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

第三章: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3.1 地形曹刿提到:“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对战争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的一方可以凭借地形战胜敌人。

3.2 人心曹刿说:“人心者,胜负之端也。

”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得到民众支持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

3.3 将军曹刿认为:“将军者,兵之统帅也。

”将军的才能和智慧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 法令曹刿说:“法令者,兵之纪也。

”严明的法纪可以确保军队的秩序和战斗力。

3.5 百姓曹刿提到:“百姓者,兵之源也。

”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曹刿论战案例分析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表现,如何运用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取得胜利。

4.2 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以及曹刿的论战智慧。

泛函分析课程总结

泛函分析课程总结

泛函分析课程总结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09数本5班 符翠艳 2009224524 序号:26 一.知识总结 第七章 度量空间和赋范线性空间 1. 度量空间的定义:设X 是一个集合,若对于X 中任意两个元素,x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实数(),d x y 与之相对应,而且满足()()()()()()()1,0,,0=;2,,;3,,,,d x y d x y x y d x y d y x d x y d x z d z y z ≥=⎧⎫⎪⎪=⎨⎬⎪⎪≤+⎩⎭、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都成立。

则称d 为X 上的一个度量函数,(d X ,)为度量空间,),(y x d 为y x ,两点间的度量。

2. 度量空间的例子①离散的度量空间(),X d设X 是任意的非空集合,对X 中任意两点,x y X ∈,令()1,,0,x y d x y x y ≠⎧⎫=⎨⎬=⎩⎭当当②序列空间S令S 表示实数列(或复数列)的全体,对S 中任意两点()()12n 12,,...,,...,,...,,...n x y ξξξηηη==及,令()11,21i ii i i i d x y ξηξη∞=-=+-∑③有界函数空间B (A )设A 是一给定的集合,令B (A )表示A 上有界实值(或复值)函数全体,对B (A )中任意两点,x y ,定义(),()()sup t Ad x y x t y t ∈=-④可测函数空间m(X)设m(X)为X 上实值(或复值)的L 可测函数全体,m 为L 测度,若()m X ≤∞,对任意两个可测函数()()f t g t 及,令()()(),1()()Xf tg t d f g dt f t g t -=+-⎰⑤[],C a b 空间令[],C a b 表示闭区间[],a b 上实值(或复值)连续函数的全体,对[],C a b 中任意两点,x y ,定义(),max ()()a t bd x y x t y t ≤≤=-⑥2l 空间 记{}12k k k x x x l ⎧⎫⎪⎪⎨⎬⎪⎪⎩⎭∞===<∞∑,设2k x x l ⎧⎫⎨⎬⎩⎭∈=,2y k y l ⎧⎫⎨⎬⎩⎭∈=,定义 ()1221,()k k k d x y y x ∞=⎡⎤=-⎢⎥⎣⎦∑注:度量空间中距离的定义是关键。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总结3000字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总结3000字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总结3000字中国社会生活史一般被视为中国社金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缺乏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实际上,中国社会生活史与中国社会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研究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生活现象及其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其体系主要应包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特征、家庭生活及衣。

住行变证、社会教育与社会交往、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从社会实践还是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生活史都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受到重视.社会生活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的基本必修课之一,讲述的是广大民众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在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20 世纪域内中国社会生活史发展三阶段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科初建与兴起。

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初露头角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不同命运。

大陆学界以马克主义的名义,将社会生活研究视为‘庸俗’“烦琐’而遂之于史学门槛之外。

二年级校本课程全册教案

二年级校本课程全册教案

二年级校本课程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决定开设二年级校本课程。

本课程将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2)提高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3)增强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4)丰富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课程内容与安排2.1 课程内容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手工制作、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编程、科学实验、阅读与写作、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等十个方面。

2.2 课程安排每个学期安排16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长为1.5小时。

课程安排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调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评价3.1 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践、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2)成果性评价: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作品或成果,如手工制作、绘画作品、编程作品等;(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程表现、作品质量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章:课程资源与支持4.1 课程资源(1)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2)设施: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如教室、实验室、舞蹈房等;(3)器材: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应的器材,如画具、乐器、编程设备等。

4.2 课程支持(1)教师队伍: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师;(2)家长配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3)学校保障: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支持。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反馈5.1 课程实施(1)学期初制定课程计划,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2)课程进行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发展;(3)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水力学课程总结

水力学课程总结

九. 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计算局部水头损失的公式
hj
v2 2g
hj
(v1
v2)2 2g
hj 2 v 1 g 2(1v v 1 2)2(1A A 1 2)22 v 1 g 212 v 1 g 2 hj 2 v2 g 2(v v 1 2 1 )2(A A 1 2 1 )22 v2 g 222 v2 g 2
第一章 小节
量纲、单位;
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惯性与万有引力特性- 、、S
粘性-牛顿内摩擦定律
du
dy
压缩性与表面张力特性
作用在液体上的力
1
第二章 小节
一.静水压强的特性
1.沿受压面的内法线;
2.作用在同一点各方向的静水压强大小相等.
二.液体平衡微分方程
X
1
p x
0
Y
1
p y
0
Z
1
dy dy dy dy
紊流时均切应力
dux dy
ux' u'y
牛顿粘滞切应力
紊流附加切应力 23
六.紊流中的流速分布
1. 层流底层
紊流中靠近固体边界处,粘滞力起主要作用作层流运动的极 薄层,叫做层流底层或粘性底层(厚度l)。在层流底层,粘性 应力占主导地位;在紊流区,由流体微团的脉动流速引起各层 流体间动量交换产生的紊流附加切应力占主导地位。
p z
0
综合式 d p(X dYxd Z y)dz
积分式
pC
2
等压面方程 Xd Yxd Z yd 0 z
等压面的性质 (1)等压面也是等势面; (2)等压面与质量力正交。
三.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1.水静力学基本方程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结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结

本课程总结姚琳主编(第二版)第一章C语言程序设计概述目的:初步了解C语言程序,学会使用C语言环境编辑运行C程序。

要求: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程序、算法的概念,了解算法的特点,熟悉算法的设计步骤,掌握用流程图表达算法的方法。

了解C语言程序的结构特点,掌握在Turbo C集成环境下编辑、运行简单C语言程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C语言程序的结构特点;在VC集成环境下运行C程序教学难点:算法设计和算法描述。

一.算法: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计算机算法可分为两类别:数值运算算法—求数值解,用在科学计算。

非数值运算算法—求非数值解,用在事物处理。

数值运算算法例如:已知三角形的底a等8,高h等14,求三角形的面积s。

则数值运算算法为:1、a=8 a的值等于82、h=14 h的值等于143、s=a*h/2 计算面积S非数值运算算法例如从湛江乘火车去北京开会,其算法为:1、买火车票2、按时到车站3、登上火车4、到北京站后乘电车到会场5、参加会议二.C语言的特点:1·C语言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

5·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

6·C语言允许直接访问物理地址,能进行位(bit)操作,能实现汇编语言的大部分功能,可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

3·数据结构类型丰富。

4·具有结构化的控制语句。

7·生成目标代码质量高,程序执行效率高。

8·与汇编语言相比,用C语言写的程序可移植性好。

2·运算符丰富。

共有34种。

C把括号、赋值、逗号等都作为运算符处理。

三.C语言的基本结构(1)函数是组成C程序的基本单位,一个C的源程序有且只有一个main函数,但可以有若干个其它的函数。

(2)一个函数由两个部分组成:函数的首部:函数的第一行,包括函数名、函数类型、函数参数(形参)名、参数类型等。

函数体:由声明和执行两部分组成。

(3)一个C程序总是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的,不管main函数在整个程序中的位置如何。

青骄第二课堂全部答案八年级

青骄第二课堂全部答案八年级

青骄第二课堂全部答案八年级青骄第二课堂全部答案(八年级)第一章:课程概述在青骄第二课堂的课程中,我们将探讨一系列与学校课堂不同但同样重要的学习主题。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培养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青骄第二课堂的目标和课程结构。

第二章:实践技能类活动本章将介绍一系列实践技能类活动,包括实地考察、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

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青骄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鼓励学生们参与各种兴趣社团,如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等。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章: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青骄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们将有机会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社区清洁日、植树造林、帮助贫困儿童等。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们将学习到热爱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并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

第五章:文体活动青骄第二课堂还鼓励学生们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

这些活动将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表演自信心。

第六章:自主创新在青骄第二课堂的自主创新课程中,学生们将有机会进行创新研究、发明设计等项目。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们将学会解决现实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第七章:证书与奖励青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们参与各类认证和竞赛活动,并给予相应的证书和奖励。

这些证书和奖励不仅是对学生们努力付出的认可,也是他们日后升学和就业的有力资本。

第八章: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青骄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将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还将他们塑造成自信、独立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本文通过介绍青骄第二课堂的全部答案(八年级),从课程概述到课程总结,全面展示了青骄第二课堂的目标和内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总的来说,我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感觉这门课的内容对我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这门课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80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工作模式,介绍了8086CPU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存储器的组成和I/O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并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七大接口芯片:并行接口8255A、串行接口8251A、计数器/定时器8253、中断控制器8259A、A/D(ADC0809)、D/A (DAC0832)、DMA(8237)、人机接口(键盘与显示器接口)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论(1)超、大、中、小型计算机阶段(1946年-1980年)采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2)微型计算机阶段(1981年-1990年)微型计算机大量普及,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网络阶段(1991年至今)。

计算机的数值表示方法: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要会各个进制之间的数制转换。

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了遍及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80X86微处理器结构本章讲述了80X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及他们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方式,重点讲述了8086微处理器的相关知识,从而为8086微处理器同存储器以及I/O设备的接口设计做了准备。

本章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

第三章:80X86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本章讲述了80X86微处理器指令的多种寻址方式,讲述了80X86指令系统中各指令的书写方式、指令含义及编程应用;讲述了汇编语言伪指令的书写格式和含义、汇编语言中语句的书写格式。

《公共关系学[JG]》课程总结

《公共关系学[JG]》课程总结

《公共关系学[JG]》课程总结第一章公共关系导论公共关系是是一种管理职能。

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同他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估价,以尽可能协调他们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公共关系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并改善公众对于其态度的种种政策或行动。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赢得公众支持合作,最大限度地获得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经营艺术。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

以组织的目标分类可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和宗教组织,以组织的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赢利性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

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

公众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利益关系,并对目标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包含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公共关系的中介是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为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塑造组织形象提供必要条件。

组织传播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源泉,对于稳定组织成员,应付外部环境,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促进组织成员同心协力完成组织公关活动的既定任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际传播中,个人代表组织的交往行为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方对其组织的印象;通过人际传播,增进人际间的密切关系,为公共关系铺垫桥梁。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古代公共关系是朴素自发的公共关系思想,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以及传播手段简单的特点。

现代公共关系首先在美国兴起,现代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现代公共关系形成的条件有:美国政治体制民主色彩较浓;美国国民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群体观念;美国市场体系发育比较健全,经济发达;传播技术手段先进。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精选3篇)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精选3篇)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精选3篇)数据结构课程总结篇1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它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而且也已经成为其他理工专业的热门选修课。

随着高级语言的发展,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中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兼顾了诸多高级语言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处理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通过学习,先报告如下:一、数据结构与算法知识点本学期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章节: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数据、数据类型、数据结构、算法、算法实现、C语言使用中相关问题和算法分析等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其中重点式数据、数据类型、数据结构、算法等概念;C语言中则介绍了指针、结构变量、函数、递归、动态存储分配、文件操作、程序测试与调试问题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的是线性逻辑结构的数据在顺序存储方法下的数据结构顺序表(包括顺序串)的概念、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基本运算及其相关应用。

其中重点一是顺序表的定义、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基本运算和性能分析等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是顺序表的应用、包括查找问题(简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分块查找)、排序问题(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字符处理问题(模式匹配)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在查找和排序问题的算法思想上,6种排序方法的性能比较。

第三章主要介绍的是线性逻辑结构的数据在链接存储方法下数据结构链表的相关知识。

主要是单链表、循环链表的数据类型结构、数据结构、基本运算及其实现以及链表的相关应用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链串的相关知识。

在应用方面有多项式的相加问题、归并问题、箱子排序问题和链表在字符处理方面的应用问题等。

本章未完全掌握的是循环链表的算法问题和C的描述。

第四章介绍在两种不同的存储结构下设计的堆栈,即顺序栈和链栈的相关知识,了解堆栈的相关应用,掌握应用堆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及方法。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介绍旅游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概述课程的目标和学习成果1.2 学习背景- 探讨旅游心理学的学科历史和研究发展现状- 分析旅游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第二章:旅游心理学基础知识2.1 人类感知与认知- 解析感知心理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探讨认知过程对旅游决策的作用2.2 情绪与情感- 论述情绪及其表达方式在旅游行为中的角色- 探讨情感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2.3 个体差异与旅游行为- 介绍人格、价值观和动机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分析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在旅游行为中的作用第三章:旅游目的地的心理影响3.1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 分析目的地形象塑造的内外因素- 探讨营销手段对心理影响的策略3.2 目的地满意度与忠诚度- 论述目的地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相关概念- 探讨目的地品质和服务对心理影响的重要性第四章:旅游行为中的心理过程4.1 旅游动机与决策- 解析旅游动机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探讨旅游决策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4.2 旅游态度与行为意向- 论述旅游态度与行为意向的理论基础- 分析目标市场的旅游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第五章:旅游体验的心理效应5.1 旅游心流体验- 介绍旅游心流体验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探讨心流体验对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5.2 旅游认同感与自我形象- 分析旅游认同感与自我形象的关系- 探讨旅游体验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第六章:旅游心理学的实践应用6.1 旅游市场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旅游心理学理论分析市场需求 - 探讨旅游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6.2 旅游体验设计- 介绍旅游心理学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 - 分析心理学原理对旅游体验设计的指导作用6.3 旅游心理咨询与管理- 论述旅游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方法- 探讨旅游心理管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作用第七章:课程总结7.1 学习成果回顾- 总结学生在本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继续探索和应用7.2 课程评估与展望- 进行课程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展望旅游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结语:该教学大纲整体设计紧密结合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7.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7.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一、什么是评价?——价值判断的过程。

你是一个好人。

这是一件好事。

——判断。

什么时候你才会对人下一个这样的判断?陌生人?无关人会吗?——有意义、价值。

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愿望。

是不是你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都会有同一个评价?——对象不同,评价的角度、要求不同。

你觉得怎么评价是有效的?——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

——评价既要受到客观情况的制约,也反映评价者对评价对象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二、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判断。

(理念、目标、过程、实施者……)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其他教学材料教学效果……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比较复杂的,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可以分为“课程参与者”和“课程要素”两大类[1]。

它们又分为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辅导资料、教师指南、补充资料、课程包(包括网络课程与教学材料)、课程与教学计划、课程与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成果总结等。

归纳起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至少有五个方面: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教师教授质量、学生学业成就、课程与教学系统和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对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是对课程要素的评价。

课程设计包括作为产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与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果总结等。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使教学设计更趋有效,并能调节教学设计人员的心理因素。

(二)教师教授质量教师使用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是考察教师是否以课程作为其教学策略的出发点,是否以课程材料(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总结1.根据所讲授内容总结课程体系2.对各章节梳理,总结课程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按历史沿革、支承与导向制式、小时单向运能、路权专用程度线路服务区域等方式将轨道交通分类;第二节介绍轨道交通系统构成:由活动设备与各种固定设备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三节介绍了城轨交通运营组织的内容、目标等。

第二章:第一节客流概述,客流是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及线路走向、选择轨道交通制式及车辆类型、安排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顺序、设计车站规模和确定设备容量、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也是轨道交通安排运力、编制列车开行计划、组织日常行车和分析运营效果的基础;第二节客流分析,在轨道交通运营实践中客流的分析对象既可以是预测客流,也可以是实际客流,客流分析重点是客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和运能配备的关系。

第三章:第一节全日形车计划,根据营业时间内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列车定员人数和车辆满载率,以及希望达到的服务水平进行编制;第二节列车开行方案,包括编组方案、交路方案和停站方案,是日常组织运营的基础;第三节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图解,规定了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次序,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分,在车站的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在车站的停站时间和在折返站的折返时间,以及列车交路和列车出入车辆段时刻等。

它能直观显示各次列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和对应关系,还能直观显示列车在各区间运行及在各车站停车或通过的状态;第四节介绍了车辆运用分类和车辆运用计划。

第四章:第一节,运输能力大小取决于固定设备、活动设备,技术设备的运用,行车组织方法和行车作业人员的数量、技能水平;第二节,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第三节,列车折返能力的计算;第四节,使用通过能力的计算;第五节,运输能力加强途径和措施。

第五章:第一节,列车运行概述;第二节,正常情况下的列车运行组织,指在营业时间内、采用基本的行车闭塞法和行车指挥方式的情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本文将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常见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和应用;3)熟悉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4)具备管理和组织能力。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1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学生需要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公共部门作为管理主体的重要意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

2.2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内涵,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治理理论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内容和应用,加深对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3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常见方法和工具,如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评估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第三章政策制定与实施3.1 政策制定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认识。

3.2 政策实施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实施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认识。

第四章公共部门管理4.1 公共部门组织结构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部门组织结构的构成和管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掌握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能。

《猎人海力布》教案2

《猎人海力布》教案2

《猎人海力布》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猎人海力布》是一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海力布的猎人,他热心帮助别人,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护了乡亲们,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猎人海力布》,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猎人海力布》原文2.2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人物形象和特点的把握。

3.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3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特点、文化内涵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增强体验感。

3.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 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15课时,本章内容安排5课时。

4.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课程背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讨论故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学生表演故事情节。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请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到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5.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表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分析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
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2)政治经济制
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3)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4、课程的分类:1)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
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从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分: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5、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
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特点: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一直是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优缺点:学科课程主要优点是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吧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缺点是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同时,学科分的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的把握世界的联系。

6、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特点: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优缺点:有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缺点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播人类文化遗产。

7、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
学科。

1912年,英国教育家华特海提出。

8、综合课程的形式:1)融合课程 2)广域课程 3)核心课程
9、隐性课程:一般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他们能对学习产生经常而有效
的影响。

1966年美国杰克逊提出的。

隐形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对学生影响的特点:1)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2)空间的广泛性3)内容的全面性10、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是一级课程。

11、地方课程:是指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
二级课程。

12、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在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上网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1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
统化活动,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设计。

14、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
有关教学和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也叫课程方案。

课程计划结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15、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等的有关某门课
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6、教材及其设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
和具体化。

17、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1)选择化和个性化: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程度,使课程更
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的结构,不仅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以学科为主的结构形式,而且可以有适合于学生的个别化和处方化的课程结构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不同的组合以适应自身需要。

2)平衡化:是指课程的内部因素之间在量和质上的平衡。

根据教育的最终目的来寻求内容平衡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方面,包括不同层面的,例如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

3)综合化: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明显加强;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科学分化的体系来确定科目和制定课程的;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只有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4)管理上的多级化:在课程管理上,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的作用,各自赋予一定的权限。

既能保证课堂的质量,又能增加灵活性和创造性。

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教育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9、2001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改革纲要》,第八轮课改的开始,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至高中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特性:1)实践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
内容: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22、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遵循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
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践四大制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23、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两个体系: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评价体系; 2)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24、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