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知识衔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
《孟子》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由______ ___________编写。
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积累:(A级)(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移其粟.()(2)弃甲曳.()兵(3)涂有饿piǎo ()(4)鸡豚.()狗彘.()之畜.()(5)数.()罟.()不入wū ()池(6)谨庠.()序之教(7)养生丧.死()(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申之以孝tì()之义(二)字词释义①河内凶.②邻国之民不加.少③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⑥谷不可胜.食也⑦树.之以桑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然而不王.者(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3)王无罪.岁(三)句子翻译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流程】一、文学知识简介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课时安排4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疏通并掌握课文1-4段文意。
2.理解梁惠王谈论的“民不加多”话题及其历史意义。
3. 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4. 熟读并背诵课文1~4段。
[学习过程]一、结合注解朗读,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组内讨论,翻译课文1-4段,重点看下面几句翻译的对吗,看哪组翻译的争取率高。
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
)(一)第1段(分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给读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然后比赛翻译)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翻译)河内这个地方发生凶杀案,(我)就把这里的百姓移到河东这个地方,把河东的粮食移到河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2-4段(自由朗读2-4段)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翻译)咚咚咚敲响战鼓,双方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激烈交战,(一些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走掉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或者逃跑了一百步停下,或者逃跑了五十步停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疏通文意。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学习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习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Ⅰ.预习案一、助读资料1.作者名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①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方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增加文章气概的特点2、把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见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乐观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方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法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gū,网)饿殍(piǎo,饿死的人)B.颁白(bā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tì,敬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①鸡豚狗彘之畜①树之以桑①未之有也①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堂学案:目标1、分析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线索;(PPT)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艺术;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认识其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目标③过程:一、检查课前学案。
二、导入:略(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PPT)三、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线索;1、听朗读,总结各层内容?提问:第一层提出什么问题?二三层里,与“民不加多”相对应的句子是什么?2.那些段落体现“王道”“仁政”思想。
3、已经有了“行王道”“施仁政”,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明确,板书)提出民不加多分析无望民加多行王道解决斯天下之民至焉施仁政不推卸责任四、师生共同探讨,研读本文,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论证方法。
1、看第一段。
思考:(1)梁惠王本是向孟子虚心问政的。
朗读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到他们盲目自信,矜功自得。
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找同学试读)。
明确(“尽心焉耳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流露梁惠王矜功自诩之意,要用高昂语调。
)(PPT)(2)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PPT)2、下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为梁惠王解惑的。
齐读2—4段。
思考:(1)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是不是直接帮他分析的?是用什么方式分析问题?他用什么比喻?明确:不是,用比喻的方式,用战争作比喻。
(2)他以战争中的什么情况来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意思是?“五十步”“一百步”分别相当于谁明确: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ppt)比喻缺点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有轻重。
五十步→梁惠王一百步→邻国(3)孟子为什么要以战争来比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喻回答,好不好?明确:因为“王好战“。
以他熟悉的事情比喻,他理解更深刻。
引君入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给梁惠王以警醒,表现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ppt)3、孟子一席话,有拔云见同日功效,点中了梁惠王的痛点,顺势阐述了向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唐丽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辩方法。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尤其是“粟”“曳”“数”“罟”“洿”“鳖”“胜”“豚”“彘”“畜”“庠”“悌”“莩”,完成《金太阳导学案》“正字音”的相关题目。
(二)阅读《金太阳导学案》中的“解文题”“识作者”“知背景”,识记与作者及背景有关的重要文学常识。
(三)再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写出全文的翻译。
(四)细读课文,总结文中涉及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其它特殊的文言现象。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释词义”的相关内容。
(五)品读课文,概括本文孟子论政的思路,了解孟子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与检查提高(一)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然而不王者申之以孝悌之义(二)识作者、知背景根据你的了解填空: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内容也更,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朔州市二中2012—2013年高一下学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科目:语文(必修三)主编:梁桂兰张岩审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孟子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2.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如“食”、“时”、“之”、“于”、“以”、“则”等。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9)然而不王()者3、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活用特点(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谨庠序之教(5)然而不王者(6)王无罪岁(7)是使民养生丧死(8)谨庠序之教4、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1)弃甲曳兵而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5、一词多义食谷不可胜食也时不违农时狗彘食人食无失其时以请以战喻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填然鼓之则移其民于河东之寡人之于国也则五亩之宅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合作探究】1、请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非我也,岁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5)鸡豚狗彘之畜(6)树之以桑(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一、生字注音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xù)庠(xiáng)序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二、重点字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4、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既:已经走:逃跑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罟:细密的渔网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头以:按照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蓄养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夺:改变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三、文言现象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打鼓)树之以桑(种植)七十者衣帛食肉(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归咎,怪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2)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五、固定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
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
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自主预习秀出风采】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
..一战
..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
..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夷眛。
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臵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
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如:到往
B.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致:到达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擘:掰开
7.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
①光真适嗣,当立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
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 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
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5分)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5分)
【当堂检测】
三、默写下面的句子。
1.填然鼓之,,。
2.或百步而后止,。
,?
3.谨庠序之教,,。
4.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规律总结,认识伟大的儒家文化。
1.儒家的创始人是谁?还有那些代表人物?
明确: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
2.儒家的经典我们常常说到的有“四书五经”,各是哪几部?
明确:《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倡导“仁义礼智信”以达到“温良恭俭让”
的境界。
4.为什么儒家又被人们称为“孔孟之道”?
明确:在孔子之后,孟子是儒家中的另一位智者,我们经常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而孟
子常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精神,
又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提出了“民本”与“仁政”的思想。
后代的人将孔子与孟子并称“孔
孟”,儒学自然也就成了“孔孟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