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第一课时

呐喊第一课时
学生将能够
理解文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分类。
活动2:小组合作,汇总筛选所提出的问题。
要求:
1. 对问题进行分类,分为情节类、人物类、主题类
2. 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要合并,对不明确的问题要明确表达。
能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准确将问题分入情节、人物、主题三大类,语言表达明确。
学生将能够
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总结。
单元教学内容——《呐喊》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中学课本中对其作品也较为重视,初中教材中就有《一件小事》《孔乙己》《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高中还学习了《纪念刘和珍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有较大差异,但大多只是初步的、零散的认识,仅限于课本和常识,缺乏深入地系统地了解。对鲁迅的看法,除了教科书中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之外,有写到“战士”,还有同学写“愤青”“狂人”“喜欢骂人”“好斗”“睚眦必报”等。从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仅限教科书,缺乏自己的或更深入的看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只看到鲁迅“战斗”的一面,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鲁迅持不满甚至贬损的态度。学生对鲁迅的了解途径一是来自课堂,一是道听途说的评论,真正通过阅读鲁迅作品进而了解鲁迅其人的少而又少。
4、读写融通,思辨表达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叶圣陶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能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在阅读的基础上输出学习成果,把思想转化成文字。

《呐喊》教案_人物分类解读(1) (1)

《呐喊》教案_人物分类解读(1) (1)

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对其中的人是如何
3
来分类的。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无论怎样的梳理、归类,都是进一步增强 对文本的理解。
环节三:深入探究,思考领悟
教的活动 3
(三)鲁迅先生对呐喊小说中知识分子几乎 都持批评、批判态度。鲁迅写小说只是为了 批判和否定吗?如果不是,那作者的写作意 图是什么? 探讨 1: (1)《呐喊》中知识分子有没有可能打“破 铁屋子”呢?(小组讨论) 1.如果有,谁最有可能?为什么? 2.如果没有,为什么?
1
(2)学生读小说往往为了兴趣,一旦从小说中找不到乐趣,就会放弃阅读行为;更不会通过小说了解 解故事背后社会人生,培养自身情感与审美情趣。 (3)学生已处在高二上学期,对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有了较多的了解,对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有了较多的 涉猎,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品文识人成为可能。
学习目标确定
1.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塑造的不同人物命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纵横比较,整合,赏析,拓展。 (3)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以及独立深入的分析能力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单篇阅读----多篇比较阅读 ----- 整体专题阅读-----拓展阅读-----专题研究
(请结合作品来谈)
学的活动 3 探讨 1 (1)针对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否定,分析明确:
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
2. 在课前自行预习的基础上交流下面表格(小组交
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 流,小组长填写)。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教案〔〔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开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肯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美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开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开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班级:民族中学高一(4)班〔注:借班上课〕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有梦吗?〔答复是肯定的〕人不同,梦想不同,时代不同梦想也不同。

鲁迅先生一生也做了很多梦,他把自己“不能全忘记〞的梦,写成了小说集〔呐喊〕。

在初中同学们也解读过鲁迅“梦〞——小说。

说说看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有哪些?明确:〔故土〕,〔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明确:〔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部小说集,共搜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自序〕。

投影:〔自序〕课件。

并展示〔呐喊〕篇目表,让学生有大概了解。

〔呐喊〕篇目表〔1〕〔呐喊〕自序(1922.12)〔9〕故土(1921.1)〔2〕狂人日记(1918.4)〔10〕阿Q正传(1921.12)〔3〕孔乙己(1919.3)〔11〕端午节(1922.6)〔4〕药(1919.4)〔12〕白光(1922.6)〔5〕明天(1920.6)〔13〕兔和猫(1922.10)〔6〕一件小事(1920.7)〔14〕鸭的戏剧(1922.10)〔7〕头发的故事(1920.10)〔15〕社戏(1922.10)〔8〕风波(1920.10)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1课时【学习任务与情境】:一位中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没有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社会;学矿业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成了待业青年;之后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写的既不是政府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政府,批评时弊,是个反动青年,而且是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对上面这段文字,你怎么看?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段经历和变化?请结合《呐喊·自序》及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鲁迅的“寂寞”和“梦”,能够联系作品明确《呐喊》的写作目的。

查阅资料,评判鲁迅的人生价值,撰写“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

【学习活动概述】这一学习任务旨在引领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走近鲁迅。

研读《〈呐喊〉自序》,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不仅解释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而且对他的这种做法做出评价,从鲁迅的人生理想追求去评判,从鲁迅的艺术成就去评判,更应从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贡献去评判。

【学习活动设计】一、读《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

读后交流1: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

谈谈鲁迅对父亲的感情、家族命运的衰败对鲁迅人生选择的影响。

例如:读后交流2: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的内心。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一文艺救国梦如图表:读后交流3: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明确:结果:①群众的麻木。

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教学效果评估
01
教学目标实现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 现,学生是否掌握了预期的知 识和技能。
02
教学进度适中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进度是否适 中,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 。
03
教学内容深度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度是 否合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 需求。
04
教学方法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思考。
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引导。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 分参与讨论和互动,需要进一步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效
率。
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分 析能力不足,需要加强相关训练
和指导。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加强对鲁迅先生思想和创作背景的介 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呐喊》自 序的内容和思想。
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 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程 度,是否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 思考。
情感态度
观察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 极,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 惯。
0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 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提出有深 度的问题。
02
03
04
知识掌握度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评 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02
课文解析
《呐喊》简介
总结词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详细描述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它标志着白话 文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熟。
《呐喊》创作背景
总结词
揭示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崇高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

3.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

2. 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序》,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解释其含义。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4. 案例分析(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分析鲁迅先生批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分析《呐喊》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认识文学的社会责任;(2)尊重文学传统,珍视文化遗产;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呐喊》是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鲁迅的生平,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2. 《呐喊》的艺术特色:分析《呐喊》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作品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通过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文学鉴赏: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写作练习:以《呐喊》中的某个作品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呐喊》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分析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2)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艺术特色;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中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4. 写作练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作品分析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整体掌握情况。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呐喊》展开专题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探究鲁迅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次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思想;2. 分析《呐喊》中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3. 理解《呐喊》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鲁迅简介首先,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PPT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呐喊》文学分析a) 文学特点分析:通过分析《呐喊》中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呐喊》的独特之处。

b) 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呐喊》中的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3. 《呐喊》的社会现象和批判a) 社会现象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呐喊》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如封建礼教、精英主义等。

b)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呐喊》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与现代文学a)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b) 鲁迅的文学价值:与学生一起分析《呐喊》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民族自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 视频观摩:选择与鲁迅和《呐喊》相关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和声音感受鲁迅的思想内涵。

3. 朗读和分析:选择《呐喊》中的经典片段,请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通过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提高其思考和批判能力。

4.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人文精神有所认识和敬仰。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及《呐喊》概述介绍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重点介绍《呐喊》的创作背景、主题及文学价值。

2.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分析《狂人日记》的结构、人物、情节等,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

3. 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4. 短篇小说《故乡》解析《故乡》中的主题思想,思考故乡与人的关系,以及作者对现实的反思。

5. 短篇小说《孔乙己》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征,探讨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及作品主题。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人物、情节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分享个人见解。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呐喊》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考问题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或论文,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鲁迅作品和主题的题目,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鲁迅生平简介及《呐喊》概述第5-8课时:《狂人日记》深入学习第9-12课时:《阿Q正传》深入学习第13-16课时:《故乡》深入学习第17-20课时:《孔乙己》深入学习第21-24课时:社会问题讨论与分析第25-28课时:作品鉴赏与分析第29-30课时:总结与反思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生平及《呐喊》的文学价值。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阅读《呐喊》自序,使学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呐喊》自序中的深刻思想和内涵。

2. 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呐喊》自序,领会其中的思想和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 提问:《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分析《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 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呐喊》自序有哪些深刻思想和内涵?二、课堂讲解1. 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精神。

2. 分析《呐喊》自序中的典型案例。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讨论《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2005年12月6日第15周)第1课时(总第60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讲读式启发式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 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新授点拨:1、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2、“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

(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4、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讨论)5、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6、“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1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呐喊教学设计

呐喊教学设计

呐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呐喊》;2. 掌握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如主题、情节、人物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文学作品《呐喊》的简介、分析和相关资料;2. 复印的《呐喊》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讨论;3. 班级分组名单,以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呐喊》的封面图片和作者鲁迅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呐喊》的背景和鲁迅的重要性。

步骤2: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呐喊》的一段文本,并指导他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随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步骤3: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一个人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鼓励学生就作品中的道德、社会批判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步骤4: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就展示内容提出问题或对其观点进行评论。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解释和论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步骤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讨论结果,单独完成一篇有关《呐喊》的短文。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观点和情感。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思想。

步骤6: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自愿将他们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方式。

步骤7:总结和反思(5分钟)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活动,学生对《呐喊》这一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他们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走进鲁迅《呐喊》教学设计[1]

走进鲁迅《呐喊》教学设计[1]

走进鲁迅《呐喊》教学设计——基于《故乡》的群文阅读海口市秀峰实验学校彭修慧【教学设想】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由龙华区教研员林惠萍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研究,与一帮优秀老师学习、研究“群文阅读”寻找有效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开拓了眼界、更新理念。

后来寒假期间读到一篇文章《<背景>教学的“裸读”“深度”“联读”》,感触很深。

我从来没有把《背影》上的这么“深”,反思自己一成不变的“浅”,也反思自己并不会真正分析学情。

曾经听到“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似有调侃,也道出了一些实情。

怕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有较多的背诵片段,更重要的是文章的文字与思想较为深沉晦涩,学生不易理解。

如若放到过去,我可能依旧会独立篇目“浅教”,但如今我开始思考:初中阶段每个学期都有鲁迅的文章,如果没有系统的思考,孤立学习这些文章,初三毕业时,学生依然不能真正掌握和了解鲁迅以及笔下的情怀。

受“群文阅读”思想启发,于是我想能否将初中阶段的六篇文章放到一起,系统学习,借助多篇文章,立体化、全方位感知那个特殊年代中鲁迅的内心。

【资料收集】查阅部编本初中语文六册书,筛选出六篇鲁迅的文章: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中学时期的教材收录了6篇鲁迅的作品,这样的出场率可能再无第二人。

前三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后三篇选自小说集《呐喊》。

三篇散文,阅读理解的情况也比较理想。

小说,篇幅比较长,尤其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不能很好地掌握。

思考其中的缘由,不难发现,学生对于作家鲁迅,了解太少,信息零散不系统。

加之作品相关的时代已久远,让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和平中的少年们难以深刻领会文章的内蕴。

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决定做一次鲁迅《呐喊》的专题阅读活动。

走进鲁迅,走进《呐喊》,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字之旅。

呐喊教案幼儿园

呐喊教案幼儿园

呐喊教案幼儿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呐喊》这篇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创作的艺术
形式。

2.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质量。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一份《呐喊》的文本。

2.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应的音乐。

3.幼儿园的教室。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教师介绍《呐喊》这篇文学作品,让幼儿了解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
创作的艺术形式。

2.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的音乐,让幼儿听音乐赏文学。

比如:
《小星星》、《小蜜蜂》、《小兔子乖乖》等。

3.让幼儿认识《呐喊》的一些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通过小游戏来加
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表演《呐喊》中的故事情节。

4.向幼儿展示《呐喊》的书籍,让幼儿逐层递进地了解书本的形式和结
构。

并根据阅读的难度逐步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5.引导幼儿进行阅读,带领幼儿走进文学的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适
时地向幼儿提问,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结束本节课程,布置阅读任务。

四、教学后感
通过这节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幼儿进一步了解和体会了文学的艺术魅力,加强
了对文学的兴趣与理解,尤其是《呐喊》这样一个前卫的文学力作,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细化幼儿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文学素养的陶冶。

呐喊社会现实教案

呐喊社会现实教案

呐喊社会现实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代表作《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小说中呈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节:教学重难点1.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2.深入分析《呐喊》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第三节: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2.知识讲解2.1 鲁迅的文学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介绍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释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2.2 《呐喊》的主要内容和社会现实问题简要介绍《呐喊》的主要篇目,例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并分析其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迷信、官僚腐败等。

3.讨论与课堂活动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呐喊》中所呈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狗·痞子日记》、《阿Q 正传》等,并与《呐喊》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5.再思考与解决方案提出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所讨论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呈现。

第四节: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及其代表作《呐喊》,深入分析了其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思考了解决方案。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的背景、作者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呐喊》中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

(3)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介绍2. 《呐喊》作品概况3. 主要作品介绍3.1 《狂人日记》3.2 《阿Q正传》3.3 《孔乙己》3.4 《药》3.5 《明天》4. 作品分析方法指导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呐喊》的主要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思想内涵。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概况及艺术特色。

2.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鲁迅生平介绍及《呐喊》作品概况2. 第3-4课时:《狂人日记》分析3. 第5-6课时:《阿Q正传》分析4. 第7-8课时:《孔乙己》分析5. 第9-10课时:《药》分析6. 第11-12课时:《明天》分析7. 第13-14课时:作品分析方法指导8. 第15课时: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呐喊》中各篇作品的分析深度,考查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案:《呐喊》

语文教案:《呐喊》

语文教案:《呐喊》语文教案:《呐喊》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学习任务与情境】:
一位中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没有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社会;学矿业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成了待业青年;之后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写的既不是政府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政府,批评时弊,是个反动青年,而且是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
对上面这段文字,你怎么看?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段经历和变化?请结合《呐喊·自序》及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内容与目标】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体会鲁迅的“寂寞”和“梦”,能够联系作品明确《呐喊》的写作目的。

查阅资料,评判鲁迅的人生价值,撰写“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

【学习活动概述】
这一学习任务旨在引领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走近鲁迅。

研读《〈呐喊〉自序》,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不仅解释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而且对他的这种做法做出评价,从鲁迅的人生理想追求去评判,从鲁迅的艺术成就去评判,更应从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贡献去评判。

【学习活动设计】
一、读《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

读后交流1: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

谈谈鲁迅对父亲的感情、家族命运的衰败对鲁迅人生选择的影响。

例如:
读后交流2: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的内心。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一文艺救国梦
如图表:
读后交流3: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
明确:
结果:
①群众的麻木。

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

正是这种人生的体验,鲁迅写出了《药》的悲剧;
②认识到“自己并非英雄”。

外在表现:回到北京抄古碑,寂寞、苦闷,找不到变革途径的彷徨。

二、在鲁迅先生启蒙无望的严酷现实面前,苦闷到要麻醉自己的灵魂。

《新生》流产了,文艺之梦破灭了,后来作者到了北京,蛰居故都,一时找不到出路。

这时候老朋友金心异来了,引出了富有深意、十分精彩的对话。

试图联系上下文段,用原文来回答句中“我的确信”、“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他之所谓可有”的意思。

明确:
“我的确信”——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希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之必无的证明”——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的,大嚷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
“他之所谓可有”——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然而”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

到此,这个句子意思就完全清楚了: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

这里“熟睡的人们”和“铁屋子”各比喻什么?
明确:“麻木的民众”和“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三、《呐喊》写作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
明确:“已”的意思是什么? (停止)。

“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三重否定,不急于呐喊。

“本以为”说明原来是不急于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

“但”字证明前面的意思不重要,关键是后面的话,还可以删掉“所以”前面的话。

因为“所以”之前是原因,“所以”之后是结果。

四、整体把握:“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现在我们依次概括归纳出三点。

请看:
1.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如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药》,写的就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成了愚昧的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良药的故事,小说用极尽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的愚昧、麻木和不觉醒。

这类作品还有《示众》等,鲁迅都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揭示庸众的愚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2.鼓舞前驱者,勇于冲锋陷阵。

所以他“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这就是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所在。

3.(呐喊当然须听将令),其中1、2点是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

五、回顾学习任务与情境,小结。

【读写测评】
:选择下面问题之一写成小论文。

(1)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如何评价鲁迅的“弃医从文”行为?
(2)读《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周伯宜——周树人——周海婴”之间关系发表意见,或读后写《我和我的父亲》。

(3)根据你对鲁迅的认识,写一个1500字左右的鲁迅小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