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余额首超百万亿 资金供给“虚热”或推高通胀
M2破百万亿意味着什么?
42 | 中国报道2013年5月 总第111期反,货币流通效率越低,货币量的需求就越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依然落后,资金周转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投资效率低、占用货币量大,因此对货币资金需求较高。
“全球性”量化宽松政策影响。
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为刺激经济增长,主要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释放流动性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美元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流动性增强。
美元贬值,人民币则相对升值。
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只有通过投放本币来实现汇率稳定,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内流动性。
M2是通货膨胀的晴雨表吗?2007年我国物价水平开始出现上涨趋势,通货膨胀随之出现,CPI 指数一度达到5%以上,物价水平居高不下。
面对物价上涨与M2快速上升同时存在,许多人将通货膨胀归因于M2的高企,并因此得出结论:货币超发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有人将M2/GDP 用于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货币超发的指标,并将其当作预测通胀的工具。
然而,从国内外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货币量的超发与通货膨胀间并不M2破百万亿意味着什么?当前超过100万亿的M2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会引发强烈通货膨胀?国内的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又该如何解读?郭田勇 孟娇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快速增加。
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40.34万亿元,2013年3月末我国M2扩大至103.61万亿元,M2存量和增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短短五年间M2增长了2.56倍。
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M2增长速度存在过快的趋势。
原因何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各种宽松政策不断推出,国内经济开始出现反弹。
投资、消费需求增加,出口规模扩大,贸易持续保持“双顺差”。
在经济持续向好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出现超额增加,并伴随着通货膨胀。
M2增长如此之快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M2超发是何意义?
M2超发是何意义?⼀般意义上对货币的定义有:M0:流通中的现⾦;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融债券+商业票据+⼤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融⼯具的不断创新⽽设置的。
货币增加,说明经济活动升温,但经济活动活跃的领域会有所区分。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还反映潜在的购买⼒。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和各商业银⾏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的正确⾛向。
M1过⾼M2过低,表明终端市场需求强劲、投资不⾜,商品有涨价风险。
过去的⼏次通货膨胀都可以通过M1增速和总量过⾼得到印证。
M2过⾼⽽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消费需求不匹配,有经济危机的风险,也就是崩盘的危险;M2货币增加,但是GDP增速不成⽐例,还说明货币效率低下,项⽬投⼊产出低是货币效率的微观指标。
这是⽬前中国的现状。
⼀⽅⾯投资过热会造成周期内的⽣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我们看到了煤炭、⽯油、钢铁、⽔泥等在过去⼏年快速的上涨,需求活跃;另外⼀个⽅⾯,如果投资不能在合适的周期内带来利润,价值链的断裂,巨⼤投资得不到回报。
个⼈资本的损失快速波及银⾏,进⽽直接影响实业。
经济下滑、失业率⾼企,危机开始。
M2过⾼我以为是各级政府各种项⽬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建设项⽬造成的。
⽆法知道⽬前地⽅各级政府的负债总额,从M2总额到近100万亿来看,由投资带来的⼴义货币增加应该是⼀个巨⼤的数字。
过去的⼀段时间我去过众多的地级城市,看到了⼤⽚⼤⽚的新建地产项⽬⼏乎⽆⼈⼊住。
省会城市稍好,但也有居⾼不下的空置率。
这是⾮常令⼈担忧的现象。
这也验证了“平均⼀套房”的结论,尽管平均掩盖了巨⼤的群体性差异,但说明总量是没问题的。
地⽅政府的投资来源于不可压制的建设冲动,从好的⽅⾯说是改变本地落后的经济⾯貌;中性的因素是官员考核的GDP化,升迁和保官,都需要项⽬;最坏的因素是官员们捞取利益的基础。
今天中国M2突破200万亿唯启动股市才能承接超发的巨额资金
(思进注:这几天,中国股市上涨,鼓动炒股的文章又喷涌而出了,但是,在此之际,更要特别小心谨慎!特转发一篇,请大家用特别谨慎的眼光去读……)今天中国M2突破200万亿,唯启动股市才能承接超发的巨额资金今天央行正式降息,三大指数高开冲高后一度回探5天线(5周线),守住重要防线后震荡回升,午后在券商、银行、保险等金融权重股的放量大涨推动下,上证突破3000,最高上冲到3031,今天的新高意味着还在运行节后的反弹周期,真正的调整还没开始,高点将上移到3056-3086 ,接下来关注突破3000的有效性(站稳3天),按以往走势看,3000关口一次性有效突破的可能较小,不站稳3天,仍有再回到3000之下,随时展开调整的可能,操作上3000之上更要谨慎追高,手上低位刚开始补涨的板块个股仍可持有,短线如果出现连续强拉,也可择机分批减仓。
接下来关注突破3000的有效性,天量后面还有天价消息面上,今天央行正式降息,上午9点半,新一轮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布:1年期LPR利率降息10个基点,而5年期的LPR利率降息5个基点;1年期LPR利率降息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5年期的LPR利率则主要是给房贷利率做参考,传递的信号是希望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但不希望楼市再次大涨,最好是稳中有升;另外中国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07万亿元,预期为42000亿元,前值为21030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8.4%,余额202.31万亿元,已突破200万亿大关,意味着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较为充裕,对股市形成利好。
在降息利好的刺激下,市场今天加速上涨,两市量能继续放大,达10684.2亿的近期天量,连续3天达到万亿量级,天量后面还有天价,今天金融“三剑客”券商、银行、保险全线上涨,更是成为大盘冲关的利器,之前我们一直看好券商股,强调一波大行情,券商一定不会缺席,往往会扮演冲关夺隘的先锋,今天券商板块集体大涨近7%,是带领大盘冲上3000的最大功臣,今天上证创出反弹新高,意味着这波反弹还在延续,高点再次上移到3056-3086,甚至会再冲1月14日的高点3127,不过再上涨会快速消耗多方的能量,而真正的调整迟早会出现,所以接下来主要观察这波反弹能冲到哪里?是3056-3086,还是3106-3127;短线关注能否在3000之上站稳3天,能站住才算有效突破,否则还会随时回落,并展开真正调整,周五短线压力在3036-3056。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解读货币超发存款导致M2快速增长
中行副行长解读货币超发:存款导致M2快速增长中国M2问题十要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披露,到今年3月末,中国人民币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这再次加重了社会对货币总量是否超发的广泛质疑和争论,特别是与美国相比——中国GDP刚刚超过美国的一半,但M2的规模却大致为美国的1.5倍,接近全球货币总量的1/4;从M2/GDP的比率看,2012年末中国已达188%,相当于美国的2倍以上。
这确实不能不让人惊叹和警觉,由此也必然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怀疑和担忧。
但简单地与美国相比,又存在不少不可比因素,一些观点和看法难免似是而非,对货币政策的把握也难免造成影响。
因此,要看清楚问题,还需要全面客观认真地加以剖析。
要点一:M2的构成在中国,M0占M2的比例很小且呈现下降趋势,M2中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其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是银行存款在中国,M2是由流通中现金(M0),加上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的银行存款,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存款构成的。
其中,M0加上企事业单位的结算资金存款构成狭义货币M1,这其中不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投放出来的,也无论日常进行何种交换和流通(包括投资或购买什么物品),从时点静态的存在方式看,不外乎就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
之所以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剔除,是避免因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货币)再存放其他银行造成货币总量的重复计算。
从M2涵盖的范围可以看出,广义货币指的基本上就是全社会的货币购买力,而不仅仅是中央银行投放的现金(纸币加辅币)。
在中国M2的构成中,M0的规模近年来基本稳定在5~6万亿元上下,从规模上看变动不大,其占M2的比例很小(6%左右)且呈现下降趋势,M2中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其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是银行存款。
也正因为如此,当国家确定了M2年度增长目标后,也基本上可以视同为当年人民币存款的增长速度。
如何看待中国十年内M2的大幅增长?
至 117%,随后连降五年至 2008 年的 97%,2009 年猛增 至 119%。这两个比例前 8 年都只有小幅的增长。这是央 行大力调控的结果。以存款准备金为例,1999 年时只有 6%,而目前大银行已升至 17.5%,多数银行是 15%。加上 央票的发行,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 已经从 2000 年的 80.26%降至今年 9 月的 66%。
如 何 看 中国商人 25
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看来,中国的超 发货币主要是应对外贸出超的“被动超发”,而应对超发 货币的合理政策组合,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如 增加供不应求的优质的教育与医疗服务的供给),以消 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 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而最糟糕的组合则是既听任 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 前。商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本身 就需要 M2 的高增长。假设今年 GDP 增速为 10%,则
. Al今l年R末i的ghGtDsP 相R当e于se2r00v0e年d末.的 311%。假设今年 CPI 增幅为 3%,则今年末 CPI 总指数相当于 2000 年 末的 125%。即使假设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不变,十年 内 GDP 与 CPI 的增长对货币累计增长的需求也高达 289%。 十年内,货币供应量的实际累计增幅,相当于 GDP 与价格累计增幅的 140%。在我们看来,三个因素导致 了货币超量增长:一是 2009 年为刺激经济贷款大幅增 长,当年 M2 增长了 32.35%。假设 2009 年 M2 增速降 为当年初计划的 17%,则前述 140%的比例就会降为 120%。二是房改后房贷市场的大发展,十年前国内的个 人房贷余额极少,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已达 5.74 万亿,相 当于 M2 余额的 8.52%。三是因外汇储备增加被动投放 的大量基础货币。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达 26483 亿美 元,比 2000 年末增加了 24827 亿美元,按加权平均汇 率 7∶1 计算,累计投放的货币也超过 17 万亿。虽然央 行发行的央票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吸收了其中 的大多数,但仍推动了 M2 的增长。 从 M2 与 GDP 的比例,以及贷款余额与 GDP 的 比例来看,也很难得出过去十年中国货币供应量超量 增长的结论。2000 年末,中国 M2 与 GDP 的比例是 140%,在 2003 年升至 163%,但 2008 年降到了 151%, 由于 2009 年的刺激政策推动才升至 181%。人民币贷 款余额与 GDP 的比例,2000 年末是 100%,2003 年升
如何看M2首破百万亿元
如何看M2首破百万亿元作者: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3年第05期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4月11日央行网站)。
关于我国货币是否超发再次成为争论焦点,高物价、高房价的真凶是不是货币超发也成为关注点。
先从近十几年M2增长速度分析看,2000年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近五年来M2的增长上演“狂飙突进”的一幕:2012年已达97.4万亿元,今年3月末突破百万亿元关口。
12年多时间暴增7.9倍。
从阶段关联性看,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这五年多增长53万亿元,占12年多增长总量将近6成。
而这五年正是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推出4万亿元大投资、信贷大投放的阶段。
货币增速正好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一致。
从国内经济增长轨迹和货币投放速度看,M2投放速度过快,长期高于我国GDP增速。
2013年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而一季度却增长15.7%。
存在一定程度的超发不是没有道理。
从国际比较看,截至2012年底,我国M2余额为97.4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美国当时的货币供应量为64 71万亿元人民币。
从货币总量与GDP总量对比看,2012年底中国比率为187%,远远高于美国等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国家。
如此规模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增速如此之快,完全否认超发似乎很难站住脚。
货币供应量过大的主要弊端是对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中国不合理的融资模式、增长模式等深层次问题。
即:GDP中的货币含量太高,折射出GDP,总量是依靠大肆投放货币、大投资、信贷大投放垒高的。
如果经济中内需消费不能消化掉货币大投放产生的产能,那么,必然造成产能过剩、经济泡沫泛滥、金融风险走高等严重后果。
当然,纵然造成高物价和高房价的因素很多,但货币投放增速过快绝对是因素之一。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多的货币追逐少的商品,物价必然上涨。
百万亿元M2 货币超发的
百万亿元M2 货币超发的“罪与罚”1866年,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著作--《罪与罚》。
这是一部揭示人物内心道德冲突、善恶交替的心理小说,深刻地描述了根植于人身上的贪婪与疯狂、邪恶与圣洁、堕落与救赎……按理说,文学是文学,经济是经济,作为一篇经济时评,似乎与大师的文学著作没有多少牵连。
然而,当我看到“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的报道时,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题目,来概括我对“百万亿元M2”的感受。
于是,只好借鉴文学巨著的题目《罪与罚》了。
为什么我要取这样一个看似哗众取宠的题目?各位,先让我们看看中国的M2供给情况,然后再细细道来吧。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4月11日公布《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央行此前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
比较可以看出来,今年年初,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超15%,远高于去年13.8%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
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近五年来M2的增长上演“狂飙突进”的一幕:2012年已达97.4万亿。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另一个特征是,M2增速持续大幅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造成M2存量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
至当前,M2占GDP之比逐渐攀升增长到目前的近200%。
而就M2与GDP之比来说,中国恐怕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相比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的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
正是基于此,来自经济学界的普通看法是,中国的货币已经严重超发。
当然,中国货币超发严重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同。
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就曾多次否定这一说法。
人民币纵横谈广义货币M2激增之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增,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
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增长。
截止2021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达到85.16万亿元(2021年10月达93.6万亿)。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1978年间,M2增长大体平缓,年增量从没有超过百亿元,属于低通胀时期。
其中大跃进运动后的1961年到1964年,以及文革中的1969至1970年,曾出现过M2负增长的通缩现象。
从1981起,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1981-1983年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1984年到1989年出现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19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 000亿元,通货膨胀率逾20%,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
1990-19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万亿元以内。
1993年比1992年新增9 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1993年货币存量达到了34 879亿元。
从1994年起,年度货币增长量突破了万亿,1994年比1993年新增12 100亿元,环比增速为34.6%。
作为对照,1992-1994年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2%、13.5%和12.6%,显然M2增速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
1994年通货膨胀率再度超过20%。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大见成效,对外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存底激增。
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致使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造功能使M2余额进一步加速增长。
虽然央行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对冲操作,但作用有限。
这些基础货币加上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是中国M2大幅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
正确看待我国M2存量与名义GDPbb值偏高问题
M2 存量与名 G P 义 D 的比值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有人
就 此 判 断, 国经济 将 长期 面 I 价上 涨 的压 力 , 由是 我 临物 理
经 济 中积 累 了太 多的货 币和 流 动性 。 而 建议 央 行 采 取措 进
 ̄G 的比值在2 0 年却都 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与 .DP 04 MI
解决。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 论, 实际上涉及到一个M2 存量与 名义G P D 的比值是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的问
题。
2 0 年, 0 9 虽然当年MI M2 、 与名 ̄.D 的比值都大幅上升了 7 P . G
2%以上, 0 但当年的物价涨幅却是负值。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 出, 币存量与名义GD 的比值确 货 P
M1 M2 、 的存量与名义G 的比值却出现了大幅攀升的现 DP
象 : 存 量 与名义G 的比值 由19 的4  ̄ L M1 DP 9 8 6 o 升到 2 0 年 / _ 02
G P D 的比值分别达 ̄6 %和11 16 1 8%的历史高位。 而同期, 美 国MIM2 、 各自与名义 G P D 的比值分别为1%和6 %, 2 0 欧元
财 政 金 融
图1 我国H / 1名义GP 2名义GP D、H/ D历史走势
B2 美 国H / ̄ B 1
GP 2 名义GP D 、M / D历史走势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实不是 反 映通 胀压 力 大小 的适 宜 指标 , 定是 因货 币供 给过 量( 不是其 他什么 而
原 因) 引起 的。 里, 通胀 的认识 没有 问题 , 问题 的关键 这 对 但
从近二十年我国M1 M2 、 各自的存量与名义_D 的比值 G P
我国M2首超百万亿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或超200万亿
我国M2首超百万亿居世界第一2020年或超200万亿摘自:宏观经济华夏时报[微博按现有增速,2020年或超200万亿毫无意外,M2突破百万亿关口如水到渠成。
有趣的是,受经济复苏乏力、主权债务飙升、全球贸易增长低迷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祭出了“量化宽松”大旗。
尽管我国并没有采取主动增发货币的措施,除了在金融危机肆虐时“疯狂”了一下,而M2余额却稳稳地达到了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M2存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1999年的12万亿,到一举跃过百万亿,仅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
火热的货币数据却无法与尚不乐观的实体经济相匹配,这也重新激起了对M2/GDP过高、货币超发的质疑,认为中国货币和信贷体系的过快增长,是造成当下一些经济困境的原因之一。
指责的初衷无非是督促矫枉过正,而从一系列的举动来看,中国央行越发慎重,中性的政策到底会是什么尺度?因为,若仅仅按照每年10%的增速,M2余额则到2020年就会超过200万亿。
破百万亿之忧4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同样“火热”的还包括: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6 万亿元,同比多增486 亿元。
当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2.54 万亿元,同比多增6696亿元。
3月新增存款4.22万亿元,创单月增量最大纪录。
由此可见,M2增速回升,主要受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的推动。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3月份更是达到103万亿元。
从外汇占款来看,今年1、2月份分别增加6836亿和2954亿元,创出新高。
这对经济增长显然功不可没。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谢亚轩认为,M2同比增幅较高,而3月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量也显著增加,M1同比增速再度重回双位数,一方面是满足企业对流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企业投资意愿继续回暖。
不可忽视,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M2的高增长。
高中政治 8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百万亿存款”问题?素材
如何看待“百万亿存款”问题?时事评论背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13年6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91万亿元,首次超过百万亿元大关,距离2008年5月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后,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实现了存款余额翻番。
存款余额超百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社会公众货币财富的发展与壮大,社会购买力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蕴涵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百万亿存款”问题?存款超百万亿元,也表明社会购买能力的进一步扩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货币基础。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呈现出其局限性,表现为流动性过多注入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导致房价快速上涨进而引发较为明显的泡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恶化、产能过剩以及实体经济加杠杆等诸多问题,并无助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恢复与增强。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启动并扩大消费需求,使其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存款超百万亿元,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一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下降。
存款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信贷增长的结果。
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超常规增长,导致货币余额快速增长。
2008年5月到2010年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了近30万亿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房价的持续高位上涨。
二是增加了潜在通货膨胀风险。
社会购买力的急剧扩大,若集中于某一领域释放,将增加物价上涨压力。
此前的“蒜你狠”、“豆你玩”等等,与庞大规模的存款余额不无关系。
三是诱发金融风险。
虽然存款规模庞大,但结构并不均衡。
在社会公众存款的分布中,也存在“二八定律”,少数人拥有多数的存款份额,部分企业和个人仍面临较大的支付风险。
特别是由地方政府贷款支持的存款扩张,有可能会诱发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对此还应有理性认识。
综合来看,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超百万亿元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反映。
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居民富裕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M2,即广义货币,也就是全国个人和单位拥有的现金与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总和,也就是全体国民拥有的购买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总和,同时M2余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了解并分析中国M2余额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
分析表明,中国的M2余额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储蓄率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储备;储蓄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M2,即广义货币,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相较1978年M2余额859.49亿,增长了1134倍。
尤其是近十年,M2的增速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年均增速高达18%。
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
这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货币超发的担忧。
因而,分析中国广义货币(M2)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M2余额,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M2余额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从广义货币(M2)的定义及构成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应当由狭义货币(M1)余额,以及社会储蓄决定。
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因而广义货币(M2)余额可能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外币在中国的不可流通性规定,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也将对广义货币(M2)的供给量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府政策也将会影响广义货币(M2)。
浅析我国M2和名义GDP的比值偏高问题
浅析我国M2和名义GDP的比值偏高问题发表时间:2013-08-30T15:31:20.043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田成涛[导读] 关于M2/GDP对通胀的影响及几点建议田成涛/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摘要】本文从麦金农提出的M2/GDP比值的概念和研究理论出发,引出了我国M2/GDP比值偏高的问题。
笔者援引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计算并回顾了我国M2/GDP的增长过程。
然后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银行贷款使用效率低、不良率高,居民储蓄率高造成的货币沉淀,以及房地产及证券市场对货币的吸纳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比值偏高的现实原因。
最后,笔者提出该比值与通货膨胀并无直接联系,并就该比值偏高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M2;M2/GDP;货币超发;通货膨胀2013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3.61万亿元。
我国2012年度M2/GDP的比值达1.876,同期美国该比值为0.732,欧洲为1.025,日本为1.585。
M2余额“破百亿”以及M2/GDP比值的高企,引发了关于我国货币供应是否“超发”的争论。
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M2和名义GDP比值的提出M2是一般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区别于M0(流通中的现金)和M1(狭义货币供应量)。
与国际上稍有不同,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标准为: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2/GDP指标最早由麦金农(Mckinnon)于《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用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金融增长及金融深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一定阶段,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金融深化提高了一国的M2/GDP比值。
但这一理论已不适用于目前大多数国家M2/GDP比值的横向比较,如美国等金融自由化程度较深的国家,该比值并不高。
不要被百万亿M2吓倒
不要被百万亿M2吓倒
涂永红;任倩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3(0)6
【摘要】针对中国以M2口径统计的货币数量达到百万亿,M2与GDP的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而引发的公众对高通货膨胀的巨大担忧,以经典货币数量理论为基础,剖析中国与欧美国家M2与实际货币数量的差异,论述了电子化程度低、高储蓄率、快速城镇化等具体国情导致较高M2的必然性.现阶段较高M2是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只要M2与真实货币需求相符合,百万亿M2并不会带来高通货膨胀.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涂永红;任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不要被“反营养”“抗营养”吓倒
2.太阳能光热企业不要被困难吓倒
3.太阳能光热企业不要被困难吓倒
4.太阳能光热企业不要被困难吓倒
5.不要被肝脏彩超检查结果“吓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标m2增速
目标m2增速M2增速是指货币供应量M2年初至年末的增长速度。
目标M2增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是由中央银行设定的。
在经济学中,M2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了用于交易和储蓄的货币。
M2增速的目标往往与宏观经济目标密切相关,如通胀控制、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等。
设定目标M2增速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
如果目标M2增速过高,可能会导致通胀加剧和经济不稳定;而如果目标M2增速过低,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投资活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中央银行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设定目标M2增速。
目标M2增速的设定通常考虑了当前的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预期、金融系统稳定等因素。
设定目标M2增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中央银行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
如果当前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可以适度提高目标M2增速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中央银行还需要关注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金融系统存在风险,目标M2增速应较为谨慎地设定。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状况也是设定目标M2增速的考量因素之一。
设定目标M2增速虽然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中央银行很难精确预测经济增长和通胀情况,因此设定目标M2增速可能存在误差。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从设定目标M2增速到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总之,设定目标M2增速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实践中,中央银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目标M2增速,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金融稳定。
m2名词解释金融
M2名词解释金融一、M2的定义与背景M2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衡量指标。
具体来说,M2是指在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短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其他短期金融工具的总和。
这个概念主要用来反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状况,从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M2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如M0和M1)已经无法全面反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状况。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并将M2作为其中的一种衡量指标。
二、M2的构成M2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通中的货币量:指在市场中流通的现金和硬币,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0)与银行的活期存款之和。
2.短期存款:主要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支票账户等,这些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或使用。
3.定期存款: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凭证式国债等,这些存款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后才能提取,但其流动性相对较强。
4.其他短期金融工具:包括一些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虽然不是存款,但具有短期性和高流动性。
三、M2的影响因素M2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越快。
2.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对M2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人们为了保值增值,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推动M2的增长。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影响M2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量。
例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4.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市场的状况也会影响M2的变化。
如果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人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增加M2的规模。
反之,如果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资金流通渠道不畅,M2的增长速度也会受到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余额首超百万亿资金供给“虚热”或推高通
胀
摘自:宏观经济每日经济新闻[微博] 2013-04-12 01:54
[导读]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这是M2余额有公布数据以来首次超过100万亿大关。
每经记者万敏发自北京
尽管市场对3月的信贷增长已有较充分的估计,但1.06万亿元的规模仍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同时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在债券、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突击增长带动下,也达到了2.5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和6739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注意到,央行4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这是M2余额有公布数据以来首次超过100万亿元大关。
3月融资放量增长
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515亿元。
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5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和6739亿元。
此前,市场对3月信贷增长的预期值普遍为8500亿元~9500亿元,但超出
万亿确实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一季度和3月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使经济恢复比较好,出口数据能够对应上。
另一方面是季节性因素,一般前两个季度是信贷投放高峰期。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从贷款结构来看,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97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78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45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029亿元。
与前两月的各项数据简单计算后可发现,3月对公中长期贷款仅增加了2530亿元,比上月少增296亿元,其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也从上月的57%下降到37%;短期贷款则大幅增加2907亿元,较上月多增109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了1183亿元,较上月多增了1002亿元。
“债券的发行替代了一部分企业中长期贷款。
”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
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额7520亿元,前两月共计3628亿元,则3月企业债券净融资额达到了3892亿元,超出前两月之和。
此外,3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718亿元,较上月多增了335亿元,这或与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关,在新政出台前,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量出现了大幅攀升。
存款方面,3月存款猛增也对贷款的增长起到了支持作用。
当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了4.22万亿元,较上月多增了3.4万亿元。
杜征征表示,存款增长的来源一方面是1、2月大幅增长的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积累,另一方面仍是季度末理财产品向存款转移所致。
表外业务增长较多
从3月社会融资规模各项占比情况来看,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票据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大幅增长,这使得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下降至41.7%,而2013年前两月这一占比分别为42.1%和57.9%。
整个一季度,当季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4.7%,同比低18.6个百分点。
委托贷款占比8.5%,同比高1.3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13.4%,同比高8.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0.9%,同比高4.9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2.2%,同比高2.0个百分点。
其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了共计20169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了1.5万亿以上。
而在3月,除债券融资陡增外,信托贷款增长了4360亿元,占整个一季度此项增长的一半以上。
未贴现承兑汇票3月增长了2730亿元,也较上月增长一倍以上。
委托贷款3月增加了1748亿元。
“影子银行这块表外业务增加较多。
”光大银行资金部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季度的资金供给充足,而导致银行表外业务增多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前几年借债的主体,今年不论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企业,都到了还债的密集窗口,借了钱还债才能续融资。
另外,现在是利率成本比较低的时期,政府和企业开始一些项目建设,企业的真实需求是另外一半因素。
调控流动性成央行重点
央行在日前召开的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表示,将“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
对于一季度增长迅猛的信贷和融资,央行将如何调控流动性成为重点。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不会松闸,”盛宏清认为,目前利率水平保持平稳,资金面相对宽松,数量型政策不会松动,但也无必要马上收紧,未来央行仍主要以正回购方式调控流动性。
此外,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金融机构全口径新增外汇占款2954亿元人民币,央行口径外汇占款新增3038亿元人民币。
虽然两者较上月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盛宏清认为,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还是外汇占款,在3月CPI数据显示目前通胀压力较弱,经济增长也还不高的情况下,央行控制流动性不会太紧,“预计二季度资金面会较一季度略宽松,7天回购利率在3.2%上下波动,Shibor利率在3.9%左右,为实体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货币环境。
”
但对一季度数据显示出的资金供应量是否真的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周景彤表示有所担忧,“还是有点快,尽管有背后的逻辑,如果接下来都按这个节奏投放的话,全年的信贷投放量会相当大,这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货币政策面临收紧的压力。
”他认为,一季度出口、PMI等数据显示,实体经济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钢材库存量和能源价格还是负增长幅度比较大,显示实体经济的需求不旺,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不强。
如果信贷持续大幅增长,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升,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发生阻碍等不利的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3.2万亿人民币(折合5088.7亿美元),增长18.4%;贸易顺差2705亿人民币(折合430.7亿美元)。
3月PMI指数为50.9%,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的PMI平均值仅为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