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实践性知识视阈下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研究
4 -— 1 - —
践性 知识不 够重 视 , 及教 学 和 教 研工 作 的压 力 等 以 多重 主客观 因素 制 约 , 高师 教 育者 的研 究 也 倾 向于 理论 而不是 实践 问题 , 没有 足 够 的 时 间或 者 主 观上 很 少 深入 中小学 校 了解 教 育 教学 的实 际状 况 , 没有
真正地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 。 3 .高师 学生 实践 能 力 养 成 的 系统体 系严 重缺 位。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不 仅 需要 教育 观念转 变 、 师 的教 学 与实 践 相 结合 等 教 层 面 落实到 位 , 需 要综 合 考 虑 学 生能 力 培 养所 依 还 赖 的资源 、 境 、 度 、 制 、 理 等 方 面 的 因素 和 环 制 机 管 条件 。 目前 这些综 合 因素 和 条件 明显 缺位 , 系统 工 程建设 严重 滞 后 , 某 一 方 面 的建 设 上 , 存 在 很 在 也 大的困难和问题 。例如在资源体 系建设方面, 教育 见习、 实习没有落到实处 , 从时间设置 、 内容设置等 方 面都 缺乏 实效性 。 三、 实践性 知识 视 阈 下高 师 学 生教 育 实 践 能 力 的养成 途径
、
中 的转 化 以及教 学实 践 经 验 的 累积 来 获 得 的 , 并且 是 在行 动 中反思 和认识 , 断丰 富与更 新 中发 展 的 。 不 二 、 师学 生实践 能力现 状及 其成 因 高
( ) 一 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现状
从 教师 的知 识 构 成 来 看 , 目前 , 师 学 生 对 教 高 育理论知识 、 学科专业知识 以及普通文化知识等都 有 足够 的重 视 , 具 有深 厚 的知 识基 础 和 完 善 的知 并 识体系, 但是普遍缺乏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 所 需 的知识 和能力 , 实践 性 知 识 和实 践 能 力相 对 即
高师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发展教育是我 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要 求。所以, 素质 教育无
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 上都不 能脱离 全面 发展教 育。全面 发 展教育规定着 素质 教育 , 索质教 育 是 全面发 展 教育 的具 体
化 。素质教育对全 面发展教育做 出了明确 的、 可操 作性的规
复学 习素 质教 育理 论. 充分认 识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 国 民素 质为宗 旨。 以促进 受教育者德 、 、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 目 的一种办学模式, 标 实施 素质教育是为 了更好地落实党 的 教育 方针, 培养社会 主义 的建设 者和 接班人, 同时 也要深 刻
标形成统一体。 向同一个方向前 进, 能收到 良好效果. 才 达到
的、 外部的各类要求。那 么, 高师实施 素 质教育 应该 有哪些 最基本最 重要 的要求呢?笔者认 为在 高师 素质 教育 中, 必须
解决如下一 些问题 . 满足 下列基 本要求。
一
预期 目标。 培养 出高 素质的教师。
学校 教育都在实施 素质教 育。 这是教 育工作 的重大 改革 , 对 发展 教育事业, 提高 民族 索质 , 培养 各级各类 人才 具有 特殊 意义 。而 实施素 质教 育 有许 多工 作 可 做. 除转 变教 育观 念
教育情境要精 心选 择和设计 . 把表 面上“ 无求”“ 言” 、无 之教。 隐藏着教 育者 的 良苦 用心, 受 教育 者进 行潜 移 默化 的 影 对 响。高师优化育人情 境要采 用多种 措施 : 先. 体 教育 工 首 全
广大教师和学生只有都 明确素质教 育的 目标, 同为实现 目 共
标一致努力。 才能培养 出基础教 育实施素质教育高素 质的教
师。高师实施素质教育, 需要多方 面的努力和有力 配合。而
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doc
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者:吴卫峰刘东霞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本文分析了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信息素养的内涵,提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实施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和措施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所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名为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的报告中首次提出。
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信息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发起信息素养运动的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设有或开设有大量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或实验性项目,包括K-12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而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很多严峻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经验来推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的改革。
浅谈高师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 :教 育技术 信 息 素质 信 息化 社 会
关于 教育技术 ,19 年 美国A C 出版 了西 尔斯 94 ET (e l ) S e s 和里 奇 ( ih y 的著作 《 Rce ) 教学技 术 :领域 的 定义和 范畴》 该书 中重新 界定 了 “ , 教育技术 ”的最 新定 义: “ 教学技 术 (n t u t o a e h o o y I s r c n lT c n lg ) i 是为 了促进 学习 ,对 有关 的过程和 资源进 行设计 、
信 息技 术在大 中小学 的逐 步普及 和应用 ,建 设一支
数量 足够 、质 量合格 的师 资队伍 是关键 。为此 ,要
从教 师培 养上入 手抓好 教师 的教育 信息 化建 设。师 范 院校可 以通过 信息技 术课程 和现代 教 育技术 公共 必修 课 ,或 者通 过双学位 、主 辅修和 加 强选修课 等 形式 ,培养 教师 的信息 素养 。在教师 的培 养 、培 训
2 06 0 年一 5 ■
维普资讯
观 察 与观点
喇 相 — 一一 ●
行 有效 地收集 、组织 、管 理 、运 用 ,才 能够 在未 来 的 岗位 上培 养 出适应信 息 化社会 的 高素质 人才 。 我 国师 范教育 “ 十五 ”信息 化建 设规划 指 出, 要 以信 息 化 带 动师 范 教育 体 系 的结 构 性 变 革 。 而
过程 中 ,将信 息技 术贯 穿于所 有课程 , 以提 高各 学
科 教育 质量 为 目的。
现 代教育 技术 公共课 在高师 信息 素养培 养体 系 中具有 十分 重要 的地 位和作 用 。高师 院校普 遍在 大 学 一年 级开设 计算机 文化基 础 ,作为信技 术 教 育 和 现 代 教 育 技 术应 全 用 ,显著提 高全 体 中小 学教师 和 高师学 生的信息 素
高师小教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息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高师小教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作 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 关键词 : 信息素养 ; 教 ; 小 师范生
3 .加强 C I .2 2 A 课件制作 引言 格 的小学教师, 高师小教师范生必须从培养 自 身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随着科学技术 日 2 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 息和知 良 l 信 好信息素养做起。 2 高师小教师范生 自 . 3 身发展 的需要 新月异的发展, 教学手段也是 日 益更新 , 高师小 识成为人类社会资源的核心 , 信息的利用愈来愈 信息社会 ,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 教师范生毕业后将要面对已掌握 了初步信息知 显得重要 ,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 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讲 台和粉笔黑 具有信息 识 的小学生 , 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随着教育信 息 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 处理 发布的能力 , 具有利用多媒体 板 , 而是更多的借助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 化以 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 当 获取和存储 、 、 以利于 平台。 多媒体 C I A 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应 前迫切需要提高小学教师 的素质, 其中信息素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 , A 已经成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 改 而且信息素养 的培养在人的每 用多媒体 C I 被提到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 。 高师小教师范生是小 终身学习的需要 从小学 、 中学到大 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师的重要途径 。掌握 学教师的主要来源 , 要提 高小学教师的信息素 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 的, A 课件的制作技能 、 良 的 C I 具备 好 A 素养是信 养, 就必须提高高师小教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学, 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 , 而高师小教师范生 C I 只有通过系统 、 完整的信息素养培养 , 才能更好 息化社会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l 信息素养 的 义及组成 含 3 .改革和加强高师小教师范生的文献检 .3 2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 国信息产业协 地适应社会 的发展 ,满足小学信息化教学 的要 与时代发展 同步 , 利用信息网络 的不断更新, 索课 会主席 Pu Zr wk 在 17 al uk si 94年提出来的 , o 其 求 。 提高 文献检索课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 定义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展和演变 , 前 比 丰富 自己的知识 , 自己的能力水平。 目 源的能力 , 过实际操作 , 通 掌握获得有关信息的 3如何培养高师小教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较权威 的认可 , 首推 D y 在《 ol e 信息素养全美论 技能。它不仅是一种科研方法 , 而且本身也是一 坛的终结报告》 中给 出的定义 : 一个具有信息素 3 加强信息意识的培养 . 1 信息意识 的培养是高师小教师范生信息素 种学习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已 人类 养的人 , 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 必须引起我们 的注意并重视对高 迈向一个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世纪, 这一时代 出合理决策的基础 , 确定对信息的需求 , 形成基 养教育的关键, 我们应该创设信 最突出的便是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 。 于信息需求 的问题 , 确定潜在的信息源 , 制定成 师小教师范生信息意识 的培养 。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 学生只有在强烈 在网络环境下 , 文献信息的传输和检索发生了巨 功的检索方案 , 从多种信息源获取信息、 评价信 息氛围 , 息、 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 , 将新信息与原有 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 , 产生强烈 的 发现欲和学习 大变化 , 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信息数量的迅猛增 加. 而且面对 的是多种信息载体和多种信息检索 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 兴趣, 才能自觉的追求信息 , 促进终身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观念的更新和确 技术的新环境。 在这种多载体多方式信息检索技 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也急需调整 , 作为小教培养院 术环境下 , 根据 D y 的定义 , ol e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 立才是带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 不仅要为小学培养合格 的教师 , 为小学 除 了 更要 传统文献检内容外 , 应重点增加利用网络信 识、 信息能力 、 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各个层面。 校 , 具有创新精神和 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2培养高师小教师范生信息素养 的必要性 教育培养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 3.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2 具有 2 教育信息化对高 师小 教师范生的新要 现代教育理念 、 良好信息素养的新 型教师。 . 1 3 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 2 加强信息技 加强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小教培 求 养 院校各专业教学法课程中设置与小学相对应 教育部在 “ 十五” 期间发出推进我国教师教 术教育课程改革 3. .1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 , 2 发挥好培养信 的有关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使小教培养院校各科 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的意见 ,意见》 出: 《 指 当前信 教学 内容设置方向性 、 针对性增强 , 学生的信 使 息化 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 、 、 观念 内容 、 方法 息素养的主导作用 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 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 质 由于计算机技术 的迅速发展 ,加速 了信息 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落实。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 3 加强校园网建设, . 3 营造信息环境 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 而作为 社会的发展 , 小教培养 院校经过近几年 的投入建设 , 校 即 将进入小学教师队伍的高师小教师范生 , 他们 术培养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是最基本 的信息素 但缺少氛围 , 对于 养。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计算机基 园网硬件设备都基本到位了 , 的素质 , 特别是信息素养水平对小学教师队伍整 体水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的, 以至会影响到未来 础教育在培养高师小教师范生具有较高信息素 校园网的软件资源建设多数小教院校领导们重 也是提高高师小教 视不够 。为了能营造—个很好的信息环境, 首先 培养的A2- J 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在职前 , 即在高 养与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 应搞好 网络信息中心的建设, 建设好应用平台。 师教育阶段重视信息教育 , 重视高师小教师范生 师范生信息能力的基本途径。 虽然我国各小教培养院校都开设 了 计算机 我们平时可以把学校的一切会议通知 , 相 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目 前小学 基础课 。 而且有些小教培养院校还要求非计算机 关的政策文件、 学校 的决策 、 师生活动 的报道等 教师队伍整体信息素养不高的问题 。 让校园网成为师生生 2 新课程改革对高t/教师范生的要求 专业的师范生毕业时要通过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 分门别类地放到校园网上 , . 2 JJ i' l,  ̄ 目 多数小教培养 院校是执行的教育部师 活的一部分。 可在校园网上提供 图书馆图书检索 随着新 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 的全 面推 试 , 前 , 学籍管理、 成绩统计和查询 、 生评 学 进 , 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加快实施和信息 范司的课程设置来开课 , 以 但随着社会信息化向纵 和借阅查询 、 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 , 小学对我们毕业 语 、 教师的业务管理等功能。 化教育环境的改善 , 以计算机为基础 的多媒体网 深发展 , 目 我院的校 园网基本 提供 了以上的功 前 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 一方面 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在增加 , 现有的计算机基 教 能, 但仍需加强。在校园网上建设高质量的教学 要求未来的小学教师必须具 有熟练运用现代信 础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小学教学的要求。 应融入科技与人文 的理 资源库。根据教学上的需求 , 在校园网上还应提 息工具 的能力和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科 学 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 使它成为学生 、 教师学 研的能力 , 另一方 面, 要求未来的小学教师能够 念 , 并加强对高师小教师范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 供高��
新课程理念下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教学论为例
同时 ,更注重新 课程理 念的形成培 养 ,使学 生深刻理解 信
息技 术教学 中教 师 、学生及 教学 内容之 间的相互关 系 。 3突显信息 技术学 科特色 内容 。信息技 术教学 论知识 .
段 ,充实课 程资源 ,建 立包括信 息技术教 学多媒体 案例 、 课件 、教案 、研 究论文 、试 题等 内容 的课 程资源库 ,积极
全 国第 八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为 了积极 适应基础 教育课
程 的 变 化 ,在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指 导 和 信 息 技 术 手 段 的 支 持
下 ,在 课程 改革 实 践 中不 断研 究探 索 ,取 得 了较好 的成
绩。
一
信息 技术教 育教学 动态等 内容 ,让他们既 开阔学科视 野 ,
效 指 导 教 学 实 践 的 理 论 ,并 注 重 理 论 与 实 践 的嫁 接 ,加 大
识 陈旧 ,缺少 与基础教育新课 程改革 相适应 的内容 ;二是 理论 知识过多过 细 ,过 于原则 化 ;三是 学科特 色不突 出。 对此 ,应重新修订教 学大纲 ,调整改进教学 内容 。 1 . 教学原 则 ,强化教学 设计 和教学模 式 。长期 以 淡化 来 ,学科 教学论 的教 材 中,教 学原则 的章节成 了不 可或缺 的重要 内容之一 。但进 行仔细研读 并结合 自身的教学 经验
教 学组织等 )、信息技 术工具论 ( 辅助教 学的常用 软 、硬 件 )、信息技 术评 价论 ( 评价 的பைடு நூலகம்目标 、特点 与方法 )、信
息 技 术 实 践 论 ( 课 、上 课 、说 课 技 能 )。 备
5积极 开发 课程 资源 ,拓 展课程 学 习空间 。课 程 资源 . 支撑着课 程的设计 与实施 ,是课程得 以呈现 的基 石 。由于 信 息技 术学 科 属 于新 兴学 科 ,又 不在 中考 和高 考 的范 围 内 ,因而针 对该课 程的研究相 对于其 它学科要薄 弱得多 , 教学资源极 度匮乏 。在这种情 况下 ,课 程资源建 设需要教 师 付出极大 的努力 ,要 充分利用 网络 和多媒体技术 和教育 实 习 、见 习的机会 ,以及课程教 学过程 中素材的积 累等手
加强说课理论实践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浅谈数学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说课理论及实践
确 。 标设计应简洁 , 目 避免过于繁杂 , 使其具有可观
察性 、 可操作 性 、 向性 和 可评 价性 。最后 , 指 新课 程 标 准理 念下 的教 学 目标 , 学 生通 过一 段 时间 的学 是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J 0 4 ) 安徽 省教 育厅 教 学研 究 项 目( . 1 17 ) 安 No G13 0 , No2 00 1 0
究。
一
学素质和能力。 师范类毕业生要想在就业中取得成
功, 就要 时 刻关注 教育 改革 , 加强 自身 素质 。 数学 师
范生教育实习是高பைடு நூலகம் 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为 了培养师 范生 形成 独立 教育 教学 能力 的一 是 门重要 课程 和重 要环 节 , 同时也 是培 养数 学 师范 生 创 新能 力 、 业 能力 的有效 途径 。说 课是 上好 课 的 从 第 一 步 , 教 者思 维 的结 晶 , 是 当教 者 的理性 思 考 到 了一 个 平 台 时 , 一说 课 , 路 畅 通 , 往 有 所 顿 说 思 往 悟 。教 师在 教学 过程 中不 仅要学 习教育 理论 、 研 钻 课 程 标 准 、 强课 堂 驾 驭 能力 、 升 教 师核 心 竞 争 增 提 力, 说课 的训练 可 以有 效地 解决 教与 研脱节 问题 。 在 具体 的教 学过 程 中 ,上课 的对象 是学 生 , 是 依 据 教 案 、 造性 地 使 用教 案 进 行传 授 知 识 、 练 创 训 技能、 培养 能 力 、 展 智力 和 教 书育 人 的教 育 教 学 发 活动 。备课 的对 象是 学生 , 出 的教 案供 教 师上 课 写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广西师范大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新型的“双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这一重要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高师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显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肩负着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人才的重任。
师范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供给的主要渠道和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人才,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结合《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精神[1],大力推进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重点围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作为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参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的同时,应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结合高师院校师资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培养。
高师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探讨
国 内 对 信 息 素 养 能 力 标 准 的 研 究 已逐 渐 增 多 ,
作 为 新 世 纪 未 来 的教 师 , 然 要 走 在 时 代 的 前 列 , 但 暂 时 还 没 有 一 致 公 认 的 学 生 信 息 素 养 评 价 标 准 。 必 成 为 引 领 教 育 信 息 化 变 革 的 主 力 军 。信 息 素 养 能 力 正 我 国 的 研 究 是 在 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的 大 背 景 下 , 是高师生执教 2 1世 纪 所 必备 的能 力之 一 。
维普资讯
黑 龙江 教 育 ( 教 研 究 与评 估 ) 高
高师 学 生信 息素 养 能 力评价探 讨 同 h 口I 院校 _ I - 1 l J
丁 慧 。潘伟 民
( 疆师范大学,新 疆 乌鲁木 齐 新 805 ) 3 0 4
l 摘
要】 师生的 高 信息素养水平关系 到整个薹盈教育的质量, 到培养未来各级各类人才的素 ≯ =l I 关系 _质.
了 最 新 的 知 识 、 息 , 就 把 握 了 未 来 世 界 运 动 的 脉 越 重 视 对 学 生 信 息 素 养 能 力 的教 育 ,信 息 素 养 教 育 信 谁
搏 ; 引 领 了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变 革 , 就 拥 有 了 在 新 世 已 成 为 国 际 教 育 改 革 浪 潮 中一 个 新 的 亮 点 。 谁 谁 纪 竞争 的 主 动权 。 现 代 高 师 院 校 的大 学 生 ( 下 简 称 “ 师 生 ” ) 以 高 ( ) 内信 息素 养 能 力 标 准研 究现 状 二 国
l ≮。 l
。
一 作者筒介】 l 丁慧(96 )女, 1 - , 河南安阳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 20 级硕士研究生, 要从 1 i 7 ’ 院 0 4 主 事 一
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实践的几点思考
化 的 不 断进 步 和我 国社 会 的 高 速 发展 ,高 等教 育 面 临着 新 的 生 教学 行 为 的明 确 性 ,教 学 方 法 的灵 活 性 ,教 学 内容 的 目标
改革和发展机遇 ,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结合 自身的 性 , 学方式的启发性 , 教 学生活动 的参 与性 , 教学评 估的及时
的 教 学能 力 , 良好 的教 学 行 为 。
习能力 、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 , 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注重传 “
培养能力 、 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 。“ 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 以下 四个方面 : 本体性知识 、 条件 授知识、
对高师 院校师范生实 习实践 的几点思考
马 建梅
( 江 师 范学 院基 础 教 育 学 院 , 东 湛 江 5 40 湛 广 2 30)
’
【 摘
要】 高等 师范教育是向基础教 育输送 师资力量的资 源, 其培养的人才将直接活跃在 中小学教育改革 中, 向中小学输 是
送 高水平、 高标准教 学师资的主要场所。随着世界 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社会 的高速发展 , 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
第 2 卷 第 2期 7 2 1 2月 0 0年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
论高职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论高职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着重对师范生现有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素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成为当代的一个流行词,也成了整个社会领域中最具有决定意义和关键的一个因素。
而师范生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的信息素养决定了我国中小学老师信息素养的水平。
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现在更确切地把其称为信息文化,是指人们能够较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并能正确、积极、有效地获取、创建和应用信息及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现在的师范生对信息素养一词并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信息素养一词,因为在学校主要还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对于其他课程,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如何扩展专业知识,如何应用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对专业知识进行加工等,不会去思考,这是能力素质的缺陷,也是缺乏信息素养的表现。
我校的师范生,都上过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知道信息素养的大概含义及重要性。
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有意识地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学校硬件条件不够,没有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来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原因。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里面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知识管理,也就是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组织管理自己的知识,以便老师和学生进行查询、检索和学习。
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管理并没有重视,不能实现将教学资源进行规范的集合。
谈职技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
、
师德 素质 的养成 教 育
在 大力 开展 素 质 教育 的 过 程 中 , 努 力适 应 师 应 范 生培 养 目标 的要 求 . 清工 作 思路 , 住 重点 , 理 抓 稳
步 推进 素质教育 。 就广 义 的素质 而 言 , 的素质包 括 人 生 理 素 质、 会 素质 和心 理 素 质 , 狭 义 的 素 质 而 社 就
初 步 思 考 与探 讨 。
关键词 : 技高师; 职 师德 素 质 } 业技 术 素 质 } 新 特 种 和 实 践 能 力 { 成 教 育 专 剖 养
中 图 分类 号 :.1 c7 o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O 8 7 1 ( 0 2 O 一 o 8 ∞ l O —5 2 0 )1o 1一 6
维普资讯
1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河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学 院 学报 ( 业 教 育 版 ) 职
20 0 2年 第 1期
谈 职 技 高 师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养 成 教 育
徐 海 , 维 新 , 玉 峰 赵 高
0 60 ) 6 6 0
( 北 职 业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北 昌黎 河 河
加 强 学生 的综 合 素质 教育 已成 为各 级各类 教育 的共识 。 近年 来 , 技高 师对 学生 综合 素质 养成 教育 职 进 行 了初 步 研究 与 探 索 , 在 实 践 中取 得 了一定 成 并 效。 由于职 技高师 一般是 从 专业技 术 院校脱 胎 而来 , 单 纯 的专 业 技术 教 育 的烙 印还 比较 深 , 对 素质 教 而 育 与 其它 教 育在 模 式 与 机 制 方 面 的界 定 还 不 大 清 楚, 影响 了职 技高 师 教 育工 作 者 对 素质 教育 的效 益 和 价 值的体 验 , 体表现 为 不能 主动地 、 造性 地工 具 创 作, 超前意识 与求 新意识 不 强 。 素质教 育 是全新 的教 育理 念 , 素质教 育 由观念 形 态 向实践 形 态 转变 的 在 过程 中, 需要 有更 多 的耕耘 者 在 实 践 中不 断 探索 和 完善 。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摘要: 从培养 目标 、 教学 内容 、 教学方式 、 教学资 源的建设等 方面 , 探讨 在信息技 术环境下 对高师 学生教育 技术 能力 的培养 。 关键词 : 教育 技术能力 ; 现代教育 ; 培养 目标 ; 教学资源
中 图分 类 号 : 00 7 G4 - 5 文献标识码 : A
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 一是 2 o世纪 8 年代初 的研究重点是教育媒体硬件 建 0
设; 是 2 纪 8 二 O世 O年代 末~ 2 纪 9 O世 O年代 中 的研究 重 点 是 对软 件 制作 研究 ; 是 2 三 O世 纪 9 O年代 中
~
2 世纪 9 o o年代末 的研究重点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研究 ; 当前是重点研究的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代 化 的理念 , 备现代 教 育技术 的能力 , 立教 学最 优 化 的观念 , 具 树 才能满 足 2 世 纪 对具 有创 新 意识 的创 1
造性 人 才 的培养 需 求
根 据基 础 教育 对 人 才需 求 的不 断变化 和 知识 经 济 时代 创 新人 才 培 养 的要 求 , 师 学生 现 代 教育 技 高
征 , 受现代 教育 思想 、 育理论 和 科学 技术 特别是 信息 技术 的发展 的影 响 。 深 教 相应 地 , 高师 现代 教育 技术
术 能力 的培养 必须 调 整 教 学 目标 、 革教 学 内容 与 方法 、 设 并 完善 现 代 教育 技 术 教 学的 环 境 与资 源 , 改 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新 对 现代 教育 技术 课 程进 行优 化 设计 , 以适 应 信息 时代 发 展 的新 要求 , 而使 高 师学 生适 应信 息社 会 从 对 教师 基本 能力 的 要求 , 为一 名符 合信 息 时代 要求 的合 格 高 师学 生 。 文主要 从 教育 技术 能力 培养 的 成 本
浅谈如何有效实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2整 合 信 息 技 术 和 学 科 课 程 .
改 变传统 的 “ 室一库” 外借 室 、 三 ( 阅览 室 、 资料 室 、 书库) 的闭架服 务 格局 , 新建 视听阅览室 、 电子信 息资料室 、 盘检 索室和 It t 光 n me e
问题最好 的方法 。可采用 自 、 学 业余或脱产进修 , 短期培训 , 专题讲
座、 理论研讨 、 集体备课 等方式提 高信息教 育教师 队伍 的水平 , 以
适 应 教学 的需 要 。
1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机制 .
4创造 良好的教育环境 .
充分 发 挥 大 学 图书 馆 的作 用 , 挥 图 书馆 的教 育 职 能 。高 校 图 发
的教学情 况看 , 堂教学仍是教学 的主要 形式 , 课 但还应把信 息素养
的精 神、 图整合 到各学 科课 程中 , 意 贯穿 于整个教 学活动 的始 终 ,
【 赵静, 晓光, 2 】 杨 王丽娟 . 关于信息 素养教育的若 干问题 【. J大学图书情报 】
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 的服务格 局。 网络 中心 、计算机 中
心、 现代教育技 术 中心应 相互协调 、 资源优 化 , 为学 生提供获取信
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 。动员社会力量 营造一个安全 的学校周 边 环境。要规范 网络行为 , 净化 网络环境 , 加强学校周边 网吧 的安 全管理。 ‘
高校必须改变表面上重视信息素养 的事结合 的信息 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
的状况 , 坚持杜绝把信息素养培养课 程形同虚设 的问题 , 取有 利 采
浅谈高师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师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迅速有效地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应用信息成为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就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常识,更要具备独立的创新能力。
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既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成为了当今教育教学者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当今信息技术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
这就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实际工作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教育体现着课堂教学的方向,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信息技术已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学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念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
要发展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课堂教学作为素质主渠道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边的教与学,而是互动的双边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由过去以课堂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转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玩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的、开放式的,多种形式共存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对课堂教学模式要合理组合,综合应用来时行优化。
这有利于学生尽情表现自我,进行交流,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关于对高校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石 昊 苏 韩 丽 娜
[ 关键词】高校教 师 信息素养教 育 信息 能力
基 金 项 目: 西 省 教 育科 学 “ 一 五 ” 划 2 1 陕 十 规 0 0年 度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教 师 信 息 素 养 教 育 研
究课 题 ( 题 批 准号 :S 课 GH1 0 4 成 果 。 08)
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 的影响 。 生全 面素质教育能否见成效 , 学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师资水平 。
动 。内容涵盖信息知识 、 信息意识 、 信息能力 、 信息伦理等诸多
方面 , 是一种新 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的重建 。 它不纯粹是一种 技能教育 , 它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 使
从教师职业 的特性看 , 教师是 以教书育人为 己任 的, 在信息
信息素养 教育 , 简单地说 , 培养用户 信息素养 的教育 。 就是
具体就是指对用户进行有意识 、 目的的普及信息知识 , 有 启发 用 户的信息意识 , 强化其信息能力 , 规范其信息行 为的一种 教育 活
社会 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 提高 自己的信息意识 , 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 给学 生。 从教师面 临的任务看 , 社会的发展 已进入信息时代 , 信息及 信息技术 已无 所不在 , 无孔不入 。这就要求教师在 观念 、 工作方 法等方 面必须与之相适应。 从社会 的基本需求看 , 信息 已经渗透到社会 的方方面 面 , 它 要求 学生应具有 良好的信息素养 。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 的信息 素养 , 那他在教学改革 和教学研究 等方 面将会 受到很 大的限制 , 从而影响到学生 的信息素养教育。 从社会对 高校的需 求看 ,高等院校肩负培养人才搞好科研 的双重重任 。高校教师 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 的信息意识 的启
素质教育从“师”做起——浅谈高师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
。
另一方 面 要求学 生在 未
。
,
二 是 要 教 育 学 生 树 立 终 身教 育 的 思想 和 观 念
, , ,
要认
识 学 校 教 育 不 再 是终 结 性 教 育
。 、 ,
而是 一 个 , 接 受 教育 的起点
、
、
是 为 今 后 继 续 教 育 做 准 备和 打 基 础
.
的 因 此 我 们 的 老 师 在 教 育 教 学 中 要 贯 彻 终 身 教 育 思想 着 眼 于 学 生 的 一 生 注 意 对 学 生 学 习 方 法
、
的 传 授 和 学 生 能 力 的 提 高 教 会 学 生 掌 握 自我 学 习 粮
”
.
自我 提 高 自我 完 善 的 能 力 不 能 只 给 学 生 干
、
.
“
更 要给学 生 猎枪
“
”
。
另一 方 面 要 求 学 生 在 今 后 的教 育 教 学 实 践 中 能 够 自觉 地 贯 彻 这 种 思 想
、
,
,
。
“
性
”
.
亚 里 士 多 德 时 代的 发 展 理 智
. 、 、
“
”
,
.
文 艺复兴 时 代 人 文 主 义 教 育 都重 视 过 素 质的养 成 培 根 以 后 0 世纪 以 后 工业化 大生 产的 发展 对能 力的要求 突 出了 2
, 。 , , 。
。
.
近 代 科 学迅 速 发 展 知 识 被 突 出 了
。 。 . , ,
. .
,
在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中 教 师 作 为 主 力军 只 有 当 其 素 质 大 幅 度 提 高 观 念 彻 底 更 新 时 方
【word】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2004年第4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版)71【课程与教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王身佩(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素质教育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思想,而不应是一种实践模式.只有认清素质教育的实质,给素质教育以合理定位,才能找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对策.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观念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4—0071-03一,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对素质教育产生背景的分析文章很多,观点大同小异,有两点是大家相同的.一是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应参照提出的或者说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二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中央文件中都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概念就形成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出现的确切时间无从考查,素质教育热潮的掀起也只在近些年, 但以上两点只不过是素质教育产生的诱因,或者说是导火索.素质教育的出现有着更广泛的社会与人文背景.(一)教育价值认识的转变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是合适的.1977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的确使我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开始向传统以及现存的一些定型的困惑人的现象挑战,并进行新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当面对教育的一系列不良现象的时候,有识之士开始审视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发挥是否到位.可以说从古到今,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始终左右着教育本体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是教育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文革”中的中国教育.人们发现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其规律,只有充分地发挥教育的本体价值,才谈得上工具价值完美的实现.这使人们把教育的视点重新放到育人上,只有培育出德才兼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 才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大计.(二)现有教育框架面临时代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所处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模式在时代的要求面前不得不相应地作出补充,调整与更新. 1996年初”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这份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还认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 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收稿日期:2004—03-02作者简介:王身佩(1965一),男,河南范县人,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72王身佩: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第4期二,当今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一)把素质教育神圣化,庸俗化神圣化,庸俗化是素质教育研究中的典型现象.提起”应试教育”就罪责无穷,一提素质教育就柳暗花明.把素质教育理想化,即一方面把其作为解决当今教育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以为只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另一方面把现有教育中一切合理的东西都统统归之于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当成收集教育精品的箩筐.这使得素质教育研究沸沸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言心中事,却不明谁短长.尽管这与素质教育有关概念界定不清有关,但研究者充满热情与冲动,缺乏冷静富含哲理的观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二)”素质教育”取向模糊,目标不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似乎谁也难以说清,却又似乎都能说上几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素质教育成了万用的标签,实验,尝试,口号等都可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与素质教育发生关系, 比如: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禁止三乱,实施素质教育等.其实许多实验,尝试根本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并无直接联系.加之素质教育目标不明,导致什么都可纳入素质教育,似乎说是就是.我们从素质教育中究竟追求什么?我们究竟期望学生具有哪些素质?其中学生的哪些素质是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的?哪些素质是中小学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对这些问题,人们尚不明确.这使得难有可操作的教育策略指导实践.(三)素质教育的实践偏差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实践的偏差.比如将:”有没有考试”或”考试用百分制还是五分制”作为是否实行素质教育的标准,将在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片面地看成是加强音,体,美或课外活动的代名词等,也有的认为”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学校,面对素质教育热潮,把以前的教学研究,经验,想法,统统作为自己进行素质教育的明证,装入素质教育之车,让素质教育成为自己门面的饰品, 这从根本上模糊了素质教育强烈的改革性,违背了它的初衷.素质教育倡导几年来,至今仍可见”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与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愿望的确存在太大的差距.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纠正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去科学地把握它.三,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一)找出当前教育的真正不足近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不足,正是因为有不足,才需要变革与改造.因此,明了不足对变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现象可以说俯拾皆是,但研究中表面的,个例性的揭露多,深入研究分析少.究竟哪些部门硬性下达升学指标,如何推动恶性升学竞争,造成哪些危害?学生课业负但重,重在哪里?怎样才算适度?哪些地区学生负担重?哪些学生负担重,原因何在? 普遍存在而又习以为常的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评价考试方法有哪些?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存在哪些问题?教育经费不足原因何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明确具体的答案,而不是不负责任的空头指责,凭不明来胧去脉的臆想去测断.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不夸大不缩小成绩与毛病,给其合适的定位,这是我们找寻教育转变途径的基础.(二)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大凡研究”转变”问题的文章对此有一致认同, 这也为泪罗,烟台等地的素质教育实践所证实.但观念转变并不是一倡导就立马见效,它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社会政策,教育现状不改变,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不改变,硬要人们从一种观念转到另一种自认为先进的观念上,是不切实际的.另外,观念转变也有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超前,脱离时代,也不能让旧观念花样翻新充新鲜.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对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它依赖于我们对现有教育研究与认识的程度,我们应明确现有观念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靠设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教育观念也是动态的,不是从一种观念转到另一种观念就终止了,教育观念随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处于一个永不停息的更新过程中.观念转变不是虚的,转变程度如何,都会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三)把教育方针,政策,战略地位落到实处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40多年了,由于我们的考试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去,至今没有能够很好地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关键也在具体落实.我们的方针,政策,认识是到位的,但落到实处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教育方针,政策,战略地位等落到实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第4期王身佩: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及对策73 (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足的教育投入,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良好的教育设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但当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状况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规范和要求,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缺乏新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这导致校长和教师们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痛苦地生存.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教育环境的标准要求.若如此,我国农村地区恐怕很难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是相对的.关键看学校是否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与素质.因为绝对准确无误地使每个学生潜在素质得到开发,将永远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使学生得到相对合理地开发才是教育的现实.因此不管城市,农村都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尽可能地推进素质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办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冒进必将带来失误.(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调的育人格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响学生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学生素质的提升单靠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应协调起来,各司其职,学校尽力造就,家庭配合导引,社会弘扬公正合理的价值理念,并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协调的育人格局,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六)建立完善的评价督导体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变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彻底打破用升学率一个指标评价一切教育工作的局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如何评价,教师,校长,学校管理工作如何评价,区县市教育工作如何评价,都必须有明确可操作的指标,不仅要评估,而且要及时地检查督导,以保证素质教育运行过程中少出差错并有错就纠.评价步骤体系一定要明确,科学,要大力宣传,使它深入人心,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学生的成长,教育者的工作能得到准确的承认,才能激发人们推动素质教育的兴趣.(七)以科研为先导可以这样说,科学研究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开路先锋.例如,倡导素质教育,必须对有关概念作出论证;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就必须对社会各阶层的教育意愿,倾向作出研究;素质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的永恒追求,它涉及国民精神,民族精神,文化价值的探讨等等.离开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寸步难行.苏州市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态,而不是摆出一付自以为很懂素质教育的姿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才能避免盲目性,少出现失误. 参考文献:[I]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1).[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1996,(6).[3]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4]吴恒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1996,(6).[5]陆炳炎,王建磐.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钟志贤,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7]王清连.职技高师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职教版),2001,(3). Thedeficiencyandcountermeasuresofthetheoryandpracticeinquality-orientededucation.WANGShen-pei (ttenanInstitateforEducationalResearch,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Thereisdeepandbroadbackgroundintheformulationofquality—ori entededucation.Quality—orien- tededucationshouldbeakindofthought,butnotakindofeducationalpattern.wit houtseeingclearlytheessenceof 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makingareservationrationallyforit,wecouldnotfindtheoutletwhereexam—ori- entededucationtransformsintoquality—oriented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exam—oriented;educationthough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 息素质 教育是培养大 学生创新 素质 的基础 。‘ 中共 中 央 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的决定》中说 “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 生的创新 能力 、 实践 能力和创业 精神 ” 。创新离不开信息素质 ,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成
响到信息主体 的信息行为效果 , 强烈 的信息意识是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 用 的强 大动力 ,有助于大 学生主动 地提高信息 能
渠道地位 。图书馆既有丰富的文献 资源 ,又有经验丰 富的专 业技术人员,对大 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责无 旁贷 。 1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 育现状 的调查 湖 州师范学院 吕秀云等对华东师 范大学、同济大 学、湖
重要,未来教师的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的创新水平。 二、师范院校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 育的途径
2 ( .( 文献检索与利用 ) )课的定位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 ,‘ 文献检索 与利用》课是对大学生
对师 范院校大学 生进行 素质 教育 , 还没 有一 门成 熟的系 统 的专业课来担此 重任 。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基础课 、 专业 课 、公共课 中,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 术教程等课都有涉猎, 但这些课程关于信 息素质 的内容 比较零散 , 缺乏系统性和完 整性。因此对大 学生的信息素质 教育历 史地 落到 了 ‘ 文献检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正式渠道 , 然而 目前该课 的开设并不容
乐观, 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作为必修课开设, 如清华大学等, 多数开课院校作 为选修课或讲座课开设,如北京大学等,还
有为数 不少 的高校根本没开此 课。 种状 况与高等教育要培 这 养 大学生包括 信息素质在 内的综合素质 是不相称 的。20 02 年 1月在黑龙江大学召开 了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该会 议 的前身是 “ 文献检索与利用 ”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清华 大 学图书馆刘桂林 馆长认为 在嘲络环境 下原有的文检 课内 容偏窄 ,缺乏创意和科技 含量 ,必须加 以改革 ,而改革的方
中图 分 类 号 : G 5 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0 . 15( 0 6) 3 15 2 099 2 0 0 - 2 - 1 0 0
一
、
信 息 素 质 及 其 在 创 新 中的 作 用
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 。此外 20 0 2年新修订的 ‘ 普通高等学
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 信息意识 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 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 息的捕捉 、分 析、判断和吸收的 自觉 程度 ,它包括信息主体意识 、信息传 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道 德意识等;信息能力包括信
“ 网络文献信息检索”的要求较高,这正与高校图书馆 由传统
印刷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相吻合。调查的结果有一 定的代 表
性, 过调查可 以发现大学生普遍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 通
求,但对信息素质 的内涵 了解 的又检索设备要求较高。
为的首要前提,这一点对于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更为
果的基础上的创新,信息获取能力是创新的基础,科学的信息 思维方法是关键 ,而强烈的信息意识是激发人的创新思想和行
对“ 信息素质的内涵” 了解和了解较少的占 9. %;曾进行 不 26 8
过“ 文献 检索 与利 用 ” 方面 学 习 的比例 仅为 3. % ; 校学 课 92 三 5
生都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强烈,普遍对 “ 光盘数据库” 、
知 识,改善知识结构 、提 高 自学能力和研究 能力 ,发挥创造
收稿 口期 :2 0 .83 0 50 .0 作 者简介 :娜红 ( 9 9) 16 . ,女 ,蒙古族 ,辽 宁建平人 ,唐 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馆员。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3期
12 . 8№ . 3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 年 5月 06
M a 0 6 y2 0
Jun lf agh n eces o ee orao Tnsa ahr C lg T l
高师学生信 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索与利用》这 门课上 。原国家教委 曾于 18 、 18 、19 94 9 5 9 2 年三次以文件形式督促各高校开设 《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 , 指 出该课程 的 目的是 “ 使大学 生和研究 生增强情报意识,初 步掌握 利用 文献与情报 的技 能 ” ,该课 “ 对人们不 断吸 收新
校图书馆规程》也规定图书馆 “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 读 者的信息 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 “ , 通过开设文 献信息检索 与利用 课程 以及其他手段 ,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 ,
定位 了 ‘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中的主
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消化吸收并创造新信息 的 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 信息意识对 信息主体 的信息行为起着控制作用 , 信息意识 的强弱直接影
州师 范学 院三校大学生就信 息素质进行过 问卷调查。 这次调 查共发放 问卷 7 5份,收 回有效卷 7 1 0 0 份,调查对象包括三 个学校各个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对 “ 大学生是否需要进 行信息素质教育 ”的回答基本持肯定态度,比例高达 9 . ‰ 78 9
力,而信息能力 的提 高又会促进信息 意识 的增强 。 大学生 就
娜 红
( 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 山 唐 03 0 ) 6 0 0
摘
要 :从我国高等师范教 育改革的实际 出 ,分析 了信患素质的构成及 师范院校大学 生信 息素质教育的必 发
要性 ,探 讨 了大学生信 息素质教 育的途径 。 关键词 :师范教育 ;信 息素质; 文献检 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