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一集
《滦河故事》第一集解说词文稿解说: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类的慈母。
一条大河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
如今的人们,无论你在何地出生,生长在何方,当你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祖先的生存栖地时,你总会发现,河流才是你真正的根。
尼罗河默默的哺育了埃及人,因其古老;幼发拉底河滋养了巴比伦人,因其高远;恒河灌育了印度人,因其圣洁;长江、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乃是因其伟大。
那么,滦河,那又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呢?滦河,一条不长的河流,传说中没有汇成江的河流。
但是,当我们走近滦河,打捞历史,却会发现:收获的沉甸,足以让人对这条河流心起崇拜。
20世纪70年代,一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在滦河流域发现了一条构造十分奇特的岩石带。
经测定岩石带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太平寨。
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岩样带回,测定的结果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岩石距今已有36亿7千万年。
1992年,一位美国生态学家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意外地在热河泉边的冰纹石路面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三趾状足迹,经考察,认定是距今L3亿年前早白垩纪的恐龙足迹。
随后,在滦平县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恐龙足迹化石。
这足以证明,远古的滦河流域曾经是恐龙的乐园。
这里是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市爪村。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爪村发掘出象牙等哺乳动物化石和十多件石器、骨器。
科学家测定,爪村遗址距今约4万5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
采访嘉宾:爪村发掘出这么大的象的门齿,这个象牙可以定出种类,弯路并不太大,决不只是一种动物,还有别的动物。
爪村遗址发掘好多年了,(过去)标本我全看过,而且拍的照片我也看了,我认为(虽然)有人不承认是石器,我说绝对是石器,这是没有疑问的,不但是石器,而且还是制造石器的工厂。
解说:从爪村逆滦河而上百余里,滦河北岸是河北省迁西县西寨,这里有块面积约1万2千平方米的祭祀遗址。
破土而出的双人面石雕像、之字纹黑陶器、红顶钵、筒形罐,足以让人惊叹:7千年前的滦河子孙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富有灵性。
优秀村党总支书记专题片解说词
幸福之花土桥开片头——有一种温暖,叫奉献。
有一种挂牵,连着贫困与乡村。
当黎明的第一缕微光透过晨雾,映上淮北平原,沉睡中土桥村逐渐苏醒,田垄沃野之间,一个黝黑的身影,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李平同期声:确实也不是闲得住的人,每天东跑跑,西串串,时间一长晒得黑黢黢的,他们就总叫我“黑人”书记。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庄稼汉叫李平,是土桥村党总支书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亳州市的人大代表之一。
作为一个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农村孩子,回馈田野,建设家乡,是年轻时,李平心中最大的憧憬。
1992年,村里号召有为青年回村创业,在外务工的他,放弃了已经风生水起的事业,毅然回村开办窑厂,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与好评。
1998年,在村民的共同拥护下,李平担任起了土桥村书记的职责,初一上任,这个朴实的汉子便将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己任,以管理企业的这种态度管理两委班子,使村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也使村子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轨。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在日常生活中,李平始终将下一代的培养作为己任,抚育无家可归少年成人,以一己之力,重修村小道路,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用行动照亮了孩子们的心坎。
村民同期声:李书记刚刚上任的时候,谁也不相信村里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如今回头再看,那时候的场景,就好像做梦一样。
数十年耕耘乡土,李平在成立服务队,积极探索实践“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办理”“一门式服务”的同时,建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集体土地流转,实现了村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的目标,成为了扶贫路上甘于奉献,担当作为的践行者。
李平同期声:刚开始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那些年,村里有些群众不太理解,毕竟对我们农民来说,土地就是赖以为生的命根,我们也只好挨家挨户做大伙的思想工作,劝说他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2015年,在李平的不懈努力之下,全村7260亩土地全部完成流转,村民每亩每年净收入已达800余元,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地方发展,可天有不测风云,此时的李平还意识不到,命运将在这样的节点,给他带来一个小小的玩笑。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辛氏源流——石楼辛氏“龙交下庄河系”溯源纪略滔滔黄河,奔流不息。
千年画面,见证了历史的苍桑,华夏文明的今昔。
生活于黄河两岸的秦晋子民不仅演绎了秦晋之好民族融合的美好故事,而且上演了秦晋一家民族迁徒图存的历史画卷。
这里,我们记录的就是生活于黄河两岸陕北吴堡与晋西石楼两省两县秦晋一家的源流故事。
据石楼辛氏“简谱”记载:石楼辛氏(下庄河系)为始迁祖辛有库所繁衍。
先祖有库原籍为今陕西吴堡县辛家沟镇辛家下山村,有兄弟七人,排行老七,兄长依次名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德、有仓。
大约在清乾隆二十四年间(公元1795年)因天旱粮绝,逃荒到石楼。
先歇脚在石楼龙交今寨子上村后面、下庄河村前面的小山沟,就半崖上挖成土窑洞栖身,取名辛庄沟。
多少年后,祖先们便整体移居新庄沟下的一条河畔,聚家成庄而居。
村前有河,水质清甜,水声清脆,山崖碧翠,杂草丰茂,莺燕相鸣。
于是,河、命之曰“下庄河”,村亦因河称之为“下庄河”。
而今,寻根问祖的我们能看到的是:村东一华里处依山傍水,一个叫“墓子坡”的地方,这是我们考略得知现存先祖们最早的坟地。
随着历史岁月的变迁,已被毁作为耕地。
公元2009年始,经族人多次会商,对先祖坟地作出复原整修计划,先栽植了二十余株常青松柏,后举行了盛大的“立碑祭祖大典”。
共祭后世葬于村东北曹家咀山梁上的四至六世先祖以及六世以后分坟立祖于红花圪旦,七垧地坪等处的各位列宗列祖。
在这块宜居生存的庄园河畔,辛氏族人勤劳耕作,团结互助,和睦而居,人口逐渐鼎盛,家业不断扩大,于是当族人繁衍到六、七世时,祖先们便利用每年的积余,不断在周边买地置产,分迁族人,先后在庄前南岭上移民建村辛家岭,在邻村龙交、寨子上、甘河、吉家垣等村买田置产,向外发展。
今人手中尚保存的清末民初房地交易契约等书证资料。
由此可见先辈们发展壮大的开拓进取精神。
如今,我们这支辛氏家族集居地,本县有下庄河、黑龙沟、冉家塌、凤彩垣、辛家岭、龙交、寨子上、甘河、吉家垣、城关等;迁居外地的有中阳、交口、隰县、永和、灵石、西安等地。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范文(优选6篇)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范文(优选6篇)电视专题片是时态(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以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其中一领域或其中一方面为主题素材,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报道。
地市级电视台,围绕地域特色办栏目,有大量鲜活的题材供媒体选择,作为电视记者,在做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选题与策划,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好选题离不开好记者好的选题背后必须有优秀的电视记者,电视专题片是对事实的追踪,它是实践沉积的成果,也是历史的影像见证。
从事电视宣传工作,每一次采访所接触的都是新课题,每一次采访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做一部电视专题片,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人物、新的事件。
那么,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确定成功的选题、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作品呢·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选题时,首先会以他特有的新闻敏感确定这个选题一定要体现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它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它的审美价值有多高。
要看能否给电视观众提供新鲜的信息,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不是社会普遍存在、群众关心关注并具有打动电视观众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是否有人情味,是否有故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人物或事件的形象是否有利于拍摄,作出是否具有电视美感的判断。
同时,一个好记者更要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
在确定好选题之后,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还应该对所确定的选题进行深度挖掘,找出选题中的闪光点,就像矿工挖矿一样要独具慧眼,这样才能在普普通通的矿中采出有价值的石头,这样才能做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专题片。
20xx年,被誉为“中原粮仓”的驻马店市发生洪灾,为了报道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各级党委政府与天中儿女同洪涝抗争的那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场面,驻马店电视台专题部的记者不畏险阻,在洪水里泡了6天,拍下了很多感人的画面,回台后又加班加点抓紧制作,创作出3集题为《洪汝河畔抗天歌》的大型专题片,并在省内获得奖项。
要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电视专题片记者要主动作为,把弘扬社会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渗透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
腾飞—现代农业发展专题片解说词
XX现代农业发展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制作片头,综合现代农业元素,三维动画叠加反映,15秒左右】【片头结束,推出片名绿色生态梦想——XX现代农业发展电视专题片在中国北方渤海湾中心地带、滦河入海的地方,有一片丰腴富饶的土地,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雅书重文、物阜民丰,因“盛产五谷又兼得渔盐之利”而富庶一方,被誉为“燕东天府”、“冀东粮仓”。
这——,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河北XX。
【转黑,推出分片名XX概况篇:伟人故里魅力XXXX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地处滦河冲积平原,濒临渤海,环抱京唐港,毗邻曹妃甸,境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全县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94.4万亩,海岸线125公里,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
全县辖14个镇乡和1个街道办,533个行政村,12个社区,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0.5万。
XX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商、周属孤竹国,金大定末年置县,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承历史之蕴积,沐海川之神奇,XX自古农耕发达、商贾兴盛、文化昌隆。
在历史的嬗变更迭中,勤劳智慧的XX人民不断探索创新,锐意进取,特别是改革开放使XX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鲜桃之乡、中国果菜十强县、中国珍稀毛皮动物之乡、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好风凭借力,乘势展宏图。
近几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XX县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解说的同时,推出字幕2012年,XX经济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前20强。
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3.53亿元,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39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1%。
薪火相传六十载 开拓致远著华章——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建场六十周年巡礼
责任 编 辑 :蔡基松
纠纷由法 院管辖。仲裁实行一裁终局 ,若将租赁纠 纷选择 仲裁 ,应争取选择 己方所在地 的仲裁机 构 , 以减 少 仲裁 之 累。 5 、诉讼。若对方 当事人不愿或者不 能通过协
2 0 1 5 1 0 中嗣 嵌 撩 l 5 3
理 模 式 建 设 农 场 。1 9 7 5 年8 月 兵 团撤 销 ,恢 复 安徽 省 国营华 阳河农 场 ,下 辖 5 个 县级农 场 ;几 经 变更 ,
农场现辖 4 个科级分场 、皖垦棉业公 司及社区管理 委 员 会 ,除 教 育及 公 安 移交 地 方 管理 外 ,还 保 留了
检 、法 等机 构 。
制转换改革 、“ 三项制度”改革,工业企业股份制改 造等 ,放手让企业 自我决策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自我发 展 ,促 进 了农 场 纺 织 、制 药 、汽车 配 件 、油 脂及化工等工业 的发展。在工商运建服等行业实行 承包 制改革 ,打破地 域 界限 ,让 职工个 人承 包经 营 , 出现了民营、集体 、个体 、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 人是企业 的决定因素。上世纪 8 0 年代以来 ,农 场积极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2 0 0 0 年实施 “ 千亩
院 、合 同签 订 地 法 院 、合 同 履行 地 法 院 、租 赁 物 所 在 地 法 院 ,应 明确 约定 选 择 己方 所 在 地 法 院管 辖 ,
致 ,能解 决争 议 的 ,应 当订 立 书面 协议 。
2 、 仲 裁 。若 与对 方 当 事 人 不 能 通 过 友 好 协 商 解决 纠纷 ,在租赁合 同中订有仲裁条款 ,或者在纠 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 ,可将
一
打好三套组合拳激活人才新机制
文/孙国安随着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人才战略已成为新形势下农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青黄不接、人才断层、难引进、留不住”曾一度成为农垦人才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华阳河农场把“推进人才强场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立足于人才使用这个根本,突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个重点,努力做到留住人才、才有所用、人尽其才,探索一条适合农场实际的人才工作新途径,人才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促进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华阳河农场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87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45岁以下72人,占38.5%,46岁以上115人,占61.5%;具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8人,大专学历88人,中专、高中学历58人,其他学历2人;具备高级职称资格人员15人,其中有1人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中级职称资格人员51人,初级职称资格人员121人。
近三年,农场共引进18名大学生,培养了16名优秀职工进入管理人员团队。
二、人才工作主要做法农场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推动人才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研究制定了((华阳河农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储备、引进、选拔任用、动态管理、考核、流动、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到位,将人才工作纳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在具体落实中,全力打好人才工作“三套组合拳”。
64l中国农垦|20143(一)转变选用方式,最大限度用好人才。
进一步规范人才选拔使用程序,突出把好新增管理人员和新提拔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两个关口。
新增管理人员途径除招聘大学生外,一般都从后备管理人员中选用。
对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的提拔使用,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的程序,实行任前谈话制度。
坚持以用为本,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破格提拔2名优秀基层管理人员到中层正职岗位上。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转型发展闯新路
、
华 ̄ i l i . J 农场 位于皖 、 鄂、 赣 i 省 交 的安徽 宿松县境 内, 尔 K 6 0 公 , I  ̄ . I L 宽约 4 公 ,
鲨面 积1 0 3 甲 方 公 。 场 经 肯 积1 3 ・ 5 I . f ’ i 。 耕 地 近1 1 万I . f ’ 林 地2 6 0 0 多 I l f , 水
,
实观家庭农场经营 金 礁社会化服务转型。今年夏秋两
‘ 3 3 1 ”模式,农场将继续 惑
嬗垒 职 毒骥
农场 陕实 施 1 0 万吨粮库项 H建 没 , 通 过斜 能化管 , 实 现绿色 、 斜慧 、 规
农场职代会
人 I 广 : 创 建
虾嗣轮 作
测 现 场
誊 留 i I i i I
.
l
.
!
__
为 “ 好家 腿故‘ J ‘ 浈i J } ” 扶奖 告颁 奖
为 “ 红歌赛” 扶奖 颁 奖
炎爱 干J L ・
农服烘 l : I l l 心
小 广 : 地
…
. :
改水
机械 防治
采摘瓜 篓 瓜 II I农业 科 研 基 地 。
( 供 稿 :李 龙
嚆 冁
黄 欢)
、
+ . .
曩
礴 胃 墨
^
l
-
职I : 创新 I : 作 窜授牌 仪式
~
道德 i J
一 l
蟹 激
硐
i 2 万多 f 癣 - -
来实施种柿结构渊整,实现 r “‘ 盛 ”向 “ 麦一稻”的转型 H前水稃 i 万 , 计戈 Ⅱ 今后 i 年l l I  ̄ l l 兀 . 改水I f I i 积3 万I . f ’ 片积极发展优质橘稻坫地牛产
做实稻渔产业 助力企业发展
中国农垦 2020.348做实稻渔产业 助力企业发展文/谢广和2019年,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公司以稻渔种养为抓手,创建万亩稻虾种养标准化示范基地和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抓营销、创品牌,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与上年相比,2019年职工稻渔综合种养增收4000多万元;农场公司土地经营性收入增加2400多万元,实现利润1782.9万元。
通过发展稻渔产业,实现了企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的“双增”目标。
华阳河农场公司主要从党建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种养规模三个方面入手,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强化党的领导,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华阳河农场公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标稻渔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在产业发展中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党建引领。
各级党组织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发挥党员在“调结构、创高产、做示范”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与公司化改革相配套的三项制度改革;着眼于稻渔产业发展实际,设立了11个农业分公司党支部,为稻渔种养提供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员在稻渔综合种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与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合作,成立党员服务队,驻点华阳河五场东圩稻渔综合种养万亩示范区,指导农户实施科学绿色种养;农场公司各级党员与农户结对帮扶,为种养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努力提高职工的种养效益。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产业发展一是扎实开展薄弱环节治理项目建设。
通过推进位于三场六厂圩、五场中西联圩和四场联圩的三个堤防加固工程,筑牢稻渔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
2016年华阳河遭遇特大洪水,因此职工对于发展高投入的稻渔综合种养顾虑颇多。
农场公司在完成一期三场六厂圩薄弱环节治理项目后,及时实施五场中西圩22.2公里大堤薄弱环节治理项目建设,四场东西圩薄弱环节治理项目目前正在设计之中,三个项目共投资1.2亿元。
产业兴旺的“华阳河样板”——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公司稻渔产业发展纪实
产业兴旺的“华阳河样板”文/郭旭 李龙——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公司稻渔产业发展纪实华阳河农场公司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境内,南临长江,北倚华阳河湖泊群,是安徽农垦集团土地规模最大的农场公司。
近年来,农场公司以土地调整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支撑产业来发展,种养面积达5.5万亩,稻渔种养产业已初具规模、蓄势待发。
农场公司2019年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奖和安徽农垦产业发展奖。
结构调整,引得源头活水来“华阳河农场稻渔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是2018年4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詹先豪来农场调研时明确提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农场公司党委书记谢广和回忆稻渔产业发展的初期情况。
土地调整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不仅土地产出率低和职工收益低。
职工私自转包、无序挂靠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不劳而获的“二地主”乱象。
碎片化分散承包导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稻渔综合种养难以推进。
要改变这种局面,土地调整势在必行。
华阳河农场立足场情,思变破局,克难攻坚,2018年底,以新一轮土地调整为契机,全力打好土地调整和农业结构调整攻坚战。
通过土地调整,碎片化分散承包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在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农场公司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通过招标竞标机制,农场公司当年新增收益2400多万元,扣除支付职工的养老保险补贴后,土地净收入增加1200万元,实现了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国有资产增值。
农场公司稻渔种养面积也迅速发展,仅2019年,稻渔种养面积就新增2.75万亩。
新一轮土地调整为稻渔产业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
培训宣传,标准化种养有方向农场公司过去以旱地种植为主,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成为制约农场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
农场公司从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农户种养水平。
在培训上“不断电”,邀请专家进课堂、到田头,依托职业农民培训等载体,2019年开展稻渔专题培训共8期2000余人次,提升种养户种养技能;在绿色种养上下功夫,在安徽省水产总站指导下,编制出适合本地的《小龙虾健康养殖模式》和《稻虾田水稻绿色种植模式》口袋书,分发给全体农户,推行准化种养;在服务上不间断,与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由中化公司人员常年驻场开展技术指导;在党建上树品牌,创建稻渔综合种养“党员责任田”,开展十佳稻渔综合种养专项劳动竞赛,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
阳光总在风雨后——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灾后重建一年纪实
降三场大暴雨 ,华阳河湖群水位从 1 4 . 5 0 米的迅速升 至l 6 . 8 1 米 ,超历 史 同期最 高水位 6 0 厘米。致使农 场1 2 5 公 里大堤险情不断 ,华 阳河农场遭遇一场仅 次于 1 9 5 4 年的特大洪水 的严 峻考验 。6 月2 6日,华 阳河农场党委在 “ 两学一做”学 习教育党务骨 干培 训班上 ,要求在防汛一线成立l 临时党支部 ,悬挂党 旗 、佩戴党徽 ,党员要在大堤上用行动迎接党 的生
农 场党 委 发 挥 党组 织 的凝 聚力 ,洪水 一 退 就 到
灾情发生后 ,农场党委书记王洪第一时间赶到 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 的华港居 民区,组织抢险
突击队挨家挨户通知人员转移 ,进行拉网式搜寻营
区内人员。单 目失明的7 6 岁孤寡老人颜 吕桃在溃堤 的惊慌中迷 了路 ,被突击队员发现时 ,惊慌失措的 他泪流满面 “ 没有你们 ,我只能在大水里等死。 ”洪
日。
把木床 、大铁门、手扶拖拉机等重物推人 闸 口,仍
无 济于事。上午 8 时 ,省农 垦集 团公 司专家组 赶到 现场会商 ,确定新 的抢 险方案 :先找 闸 口、在闸 口 前 打木桩和钢管 ,再投放土包封堵 。大堤上一片忙
碌 ,有 的装 袋 、有 的扛 包 。直 到 1 4 时 ,大 堤 仍 在 坍
灾后 的一段 时间,农场持续开展灾情摸底 、登
记 、核查 、救助 等工 作。争取 国元农 业保 险理 赔 1 5 0 0 余万元 ;争取省总工会专项帮扶资金及 自筹资 金4 0 0 余万元 ,在元旦 、春节期间对受淹 、房屋损
毁等 3 3 2 9 户困难群体进行 了帮扶 ,保证每一户居 民 都能够安心过春节。
塌 ,由于 闸口难 以找到 ,农 场被迫采取第三套抢险 方案 :挖开堤坝查 找闸 口,然后再实施封堵 ,同时
练好“三字真经”建设新农场样板
练好“三字真经”建设新农场样板文/马振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处皖北平原的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龙亢农场占地36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蚌埠龙亢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财政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单位、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龙亢农场通过深耕“农”字、铸造“优”字、开拓“闯”字,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逐步建设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场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美好的新农场。
龙亢农场逢建场60周年之际,以优异的发展成果向祖国70华诞献礼。
深耕“农”字,高擎农垦旗帜龙亢农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新时期“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作用,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示范引领,让农垦旗帜高高飘扬。
——深入普及应用农业科技老职工及社会各界积极性;通过印发专题简报、口袋书,利用宣传栏、广播、户外条幅等宣传造势;运用微信、论坛等网络媒体,密切关注和引导舆情,及时应对危机、切实化解矛盾。
依靠群众力量和集体智慧将“两个调整”推到位。
(二)下一步打算一是巩固“两个调整”的成果,进一步强化管理促“三增”。
进一步完善土地承租合同管理,规范土地经营行为,切实强化农场对土地的管理和掌控,特别要加强对外包户参与稻虾田承租行为的管理。
进一步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国有资产增值来彰显“两个调整”的成果。
二是放大“两个调整”的效应,实施“三个一”建设,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升级版。
建好一个基地,在标准化上下功夫。
积极申报和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力求创建工程标准化、稻田规模化、场区园林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年内建成2个万亩稻虾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区、1个3000亩虾苗基地。
发展一个产业,在产业化上下功夫。
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发展。
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建场65周年记
初心不改 砥砺前行——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建场65周年记文/刘凯军巍巍祁连山,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沧桑与辉煌,古老的黄羊河,记录着农垦儿女的坚强与不屈。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黄羊河人迎来了建场65周年华诞。
经过一个多月精心组织排练,2018年12月29日,一日三场的文艺汇演,让曾经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又在每一位农场人的眼前回演。
农场人在为精彩节目喝彩的同时,更为自己是农垦的一份子而骄傲和自豪。
不屈的脊梁铸就曾经的辉煌抚今追昔,岁月峥嵘。
65年前,一大批热血青年,肩负“屯垦戍边,建设河西”的历史使命,来到了祁连山脚下、河西走廊东端这片戈壁荒漠,战严寒、斗酷暑,他们肩挑车拉、挥锹平地,开启了艰巨的垦荒之路。
历经几代农场人不断地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如今的黄羊河农场已发展成为拥有6个子公司、9个分公司,3个对外参股单位,总人口1万人,在职员工1100余名,标准化农田10万亩,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场区已建设成为渠路林田宅综合配套的新型小城镇。
企业市场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不断增强,为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黄羊河农场以不断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抓手,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向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发展,运用高度的组织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信誉优势,精心打造“龙”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成为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颗璀璨明珠。
1999年投资兴建的黄羊河集团食品公司,拥有净化级别10万级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荷兰进口的成套剥皮和分拣机械,先进的真空和速冻玉米生产线,天然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严格的7S管理制度,为生产高品质的有机食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羊河”牌甜、糯玉米系列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出口食品卫生登记注册认证,并先后荣获“甘肃省优质瓜果蔬菜展销会名牌产品”“首届中国(北京)沙产业博览会名优产品”“绿色商超推荐品牌”“甘肃省著名商标”“甘肃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奖”等荣誉称号,鲜食玉米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智利、英国等国家。
负重前行 只为岁月静好——记安徽农垦2019年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谢广和
负重前行 只为岁月静好文/杨登宏——记安徽农垦2019年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谢广和仲春的田野,一望无垠的翠绿麦苗正在和风中孕穗拔节,路边一行行苗木新发的嫩芽伸向空中,还有数万亩稻虾田碧波荡漾,桨影摇曳,一派静谧恬适的田园风光……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里的人们不会忘记四年前的“战洪图”,不会忘记两年前的“改革仗”,更不会忘记带领他们奋进在稻虾产业致富路上的农场当家人——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谢广和。
抗洪抢险——“一分钟都不能离开”2016年4月,51岁的谢广和出任华阳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
上任才2个月,一场特大洪涝灾害骤然降临。
7月6日,华阳河湖泊群水位涨至16.81米,农场95公里的迎湖大堤全线超过保证水位,30公里的内河港堤全线漫水。
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谢广和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一方面迅速落实防汛责任制,一方面亲自督战。
当天23时40分,刚从湖堤督查回来的谢广和得知五场西圩发生溃口,转身带领技术人员赶到现场。
此时缺口已扩大到30余米,他一边指挥做好圩内人员转移,一边与技术人员研究抢险方案,现场指挥抢险。
直至7日10时,一道新防洪堤坝筑起,他已连续奋战了近30个小时,五场中西圩2万多亩良田和3个居民点转危为安。
7月8日凌晨4时,谢广和接到值班室报告:“四场乌池湾大堤出现塌方……”他立即带上技术人员直奔现场,全力组织抢险。
同事们劝他回去休息,他说:“今天这种情况,我一分钟都不能离开!”直至当晚10时堵住了溃口,保住了四场1.3万亩耕地,3000居民免遭洪水侵袭。
针对日益上涨的洪水,他指挥了7月15日至25日的“十日会战”,重点加固一场大堤内平台和其它堤防子堤。
自6月20日上堤至8月28日洪水退至安全线以下,连续69天,他冒高温、战酷暑,风雨无阻,每天巡堤督查步行数十公里,皮肤生生地被晒脱了两层!洪灾过后,针对防汛中二场溃堤的沉痛教训和堤防建设上的历史欠账,谢广和痛定思痛:农场头等大事就是解决安身立命问题,否则就谈不上发展。
安徽华阳河农场知青的故事
安徽华阳河农场知青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一群充满热血的年轻人,他们响应号召,来到了安徽华阳河农场,开启了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旅程。
我就认识这么一位老知青,就叫他老李吧。
老李刚到农场的时候,那是满心的新奇和期待,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第一天出工干活,那是种棉花的活儿。
老李以前在城里哪干过这个呀,拿着锄头,就像拿着一个外星武器似的,怎么看怎么别扭。
别人都是熟练地一锄头下去,翻起一块整齐的土,他呢,一锄头下去,土没翻多少,还差点把自己给带倒了。
旁边的老乡笑得那叫一个爽朗,老李的脸啊,瞬间就红到了脖子根。
不过老李这人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心里想着:“哼,今天我搞不定你这锄头,我就不姓李。
”于是,就这么白天练,晚上想,没几天,还真就像模像样了。
农场的生活可不光是干活儿。
晚上的时候,那可是知青们的欢乐时光。
大家围坐在简陋的屋子里,点着昏黄的小油灯。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表演节目了,有个知青小王,唱歌特别好听。
每次他一亮嗓子,那歌声就像有魔力一样,把大家一天的疲惫都给驱散了。
还有那些会讲故事的,什么神神鬼鬼的故事一讲,吓得女知青们一边尖叫,一边又忍不住凑过来听。
说到女知青啊,她们也是相当不容易。
就像那个叫阿花的姑娘,别看她柔柔弱弱的,干起活儿来可一点不含糊。
有一次割麦子,那太阳毒得很,男知青们都觉得有点吃不消。
阿花却一直咬牙坚持着,汗水把她的头发都湿透了,贴在脸上。
她也顾不上擦,就想着多割一点,可不能拖了大家的后腿。
到阿花的手上全是血泡,可她还笑着说:“这点小伤算啥,这可是咱在农场的光荣勋章呢。
”那时候的恋爱故事也特别有趣。
老张和小丽就是在华阳河农场认识的。
老张那时候是农场里的积极分子,啥活都抢着干,长得高高大大,还特别有正义感。
小丽呢,是个温柔又细心的姑娘。
他俩最开始是因为老张帮小丽挑水认识的。
那时候农场里用水可得去老远的井里挑,小丽力气小,挑着半桶水晃晃悠悠的。
老张看见了,二话不说就接过水桶帮她挑回了宿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滦河故事》第七集
《滦河故事》第七集解说词稿件解说:滦河的历史是悠远的,有那么多的古人类遗址可以作证。
滦河的文明是辉煌的,有那么多的人文古迹可以明鉴。
悠远的历史,辉煌的文明,必然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滦河文化,挟高原之猛烈,具大山之深沉,更有滦水之明媚。
滦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马背上哼唱,在山道间流传,在渔网里沉淀。
踏访滦河两岸的村庄,细心人常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柴扉古柳之间,总能见到一个个雄浑壮伟、装饰华丽的古代戏楼。
这些戏楼设计新颖,结构精巧,建筑奇特,不仅成为滦河流域古代民间建筑的精华,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滦河文化中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
这种优美的评剧唱腔,最早起源于唐代佛曲中的散落花。
经民间演绎,被老百姓俗称为“莲花落”。
“莲花落”在滦河东部的乡间广为传唱,最终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剧种:评戏。
评戏可以说是北方剧种中最为年轻的,从“莲花落”改称评戏至今,不到百年,但这一剧种却经历了上千年的坎坷历程。
那么,又是谁,让这一民间俚曲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登上中华戏曲艺术的大雅之堂呢?这里是位于滦河南岸的河北省滦南县绳各庄村,在这个静静的土岗旁,长眠着平民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这位生于1874年,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102个剧本,被人称为“戏圣人”的艺术家,早年间就好唱好跳,在民间艺术“莲花落”的熏陶中,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手。
百年前的光绪年间,“莲花落”还被人看作是庸俗不堪、有伤风化的低级曲调。
这里的成兆才和几位同乡组成了戏班子,开始唱着“莲花落”闯荡江湖,艰难谋生。
为了让“莲花落”能在舞台上永久地占稳脚跟,天才的剧作家成兆才经过实践逐步认识到:“莲花落”应该成为一个剧种,“莲花落”应该有自己的剧本。
从此,成兆才开始尝试改编和创作剧本。
取材于滦县真人真事的《杨三姐告状》就是在这个时候编写出来的。
成兆才在这个剧本中热情地歌颂了受压迫、受侮辱的最下层的贫苦农民及农家子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杨三姐告状》首开评剧上演现代戏的先河。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九集
《滦河故事》第九集解说词稿件解说:其实,河就是生命,她是自然规律的载体。
她讲述的是生态,她流动的是哲理。
翻开历史,滦河较之临近的几大河流,如海河、辽河、大凌河水灾要少得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滦河流域草树并茂的自然生态,对抵御水灾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滦河支流呈不对称羽状排列,洪水暴发时,它能分而吞吐。
滦河流域中上游古代曾是以森林和草坡为主的山青水秀之地,宋朝赴辽使者王曾、苏颂作过这样的描述:“奚夷居落瞰重林,背倚苍崖面曲滑水甜物美的滦河正是靠坝上草原阴山山脉、七老图山、燕山山脉良好的植被所滋养的。
滦河中上游生态自乾隆三十年开始遭到人为破坏,以后又遭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了3%以下。
滦河上游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和燕山山脉地区,是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性气候活动区,受南来暖湿气团和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影响,大气环流比较活跃,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又多偏北风,常因大风而成灾。
失去屏障保护的坝上地区因大风而致土地沙化。
1980年5月3日至5日,围场御道口牧场一场大风,刮走九百亩小麦地表±5至6厘米。
同期声:王国栋(围场御道口牧场牧民)80年代我们林场有一千多亩麦田,种上地,一场大风把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的有多深,从80年那场风,一年比一年增大,赶春天刮起大风来,对面见不到人,要顶风走,你就根本睁不开眼睛,一般像我们放牧的都得戴上眼镜,特别是2000年春天这场大风特别厉害,把种上的土豆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得有多深,不单是五厘米,种土豆最起码得10公分朝下,土豆籽儿刮出来,你说风有多大。
解说:2000年的春天,沙尘暴一次次肆虐我国北方地区。
同期声:丰宁县榔头村村民记者:春天刮风大的时候,那屋里什么样?村民:屋里都满了,一个劲儿都不行,炕上、外头地都看不到地,这么厚一层,锅台上,做饭都这样,吃饭也是沙子,一吃也是牙珍,比较厉害,刮的,老这么刮没法儿混,要不刮这么着还挺好,最厉害时出来在远处看不到头,瞅哪都是黄的,这地方黄黄地哗哗地打脸,抬不起脑袋来,那边没沙子能看见,由这儿刮整个营子看不见。
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模版)
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模版)第一篇: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模版)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安徽农垦最大的农业企业华阳河农场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长江优质棉花和粮油产业带。
场区总面积近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24公顷,建设用地939公顷,未利用土地346公顷;总人口近两万,在职职工近三千人,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是安徽农垦最大的农业企业。
农场始建于1956年,经过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农垦文明农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带领全场职工拼搏奋进,科学发展,2012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亿多元;农场文化、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发展,职工的居住和生活、福利水平明显改善,场容场貌日新月异,令人瞩目。
强化技术服务,推进产业转型华阳河农场的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棉花、水稻、小麦、芝麻、油菜等作物。
近年来,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经济效益,农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努力实现由单一的棉花生产为主,向粮食生产和种子生产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小麦单产最高达到590公斤,大豆最高单产超过280公斤,平均亩产量不仅超过农场历史最高水平,在我国南方地区也跻身前列。
建设示范工程,转变增长方式为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经营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华阳河农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工程,集中连片种植高效作物,相继建设起2000亩棉花、1000亩瓜蒌生产核心展示区等,发挥出巨大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一个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效益全面提升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产业经营效益为推进棉花产业化的发展,华阳河农场所属的安徽皖垦棉业公司,在充分总结前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滦河故事》第八集
《滦河故事》第八集解说词稿件解说:这是一方附有神奇魔力的土地。
神奇,是造物主的偏爱;神奇,是滦河水的滋育。
太平寨古岩,饱含苍桑的老人,无时不在讲述滦河流域地层发育和大地构造悠久的演化历史。
采访嘉宾:张文志(原冶金部地勘局522队高级工程师)滦河流域的北部属华北古陆,形成的时代是太古纪,距今有30亿年以上,两侧:北部和南部,北部是以中上远古纪地层为主,南部是石炭二迭纪地层和中上远古纪地层,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早期以褶皱为主,晚期以断裂为主。
解说:太古代末期,冀东古陆形成,构成华北地区地台组成部分,滦河流域出现稳定的构造区。
中生代强烈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河北拗陷和燕山山地。
新生代经历喜观拉雅运动,滦河流域北中形成玄武高原,南部形成冀东平原。
前寒武系沉积,使滦河流域成为铁矿、金矿、铜矿、铅锌矿、铜矿产资源富集区。
采访嘉宾:张文志(原冶金部地勘局522队高级工程师)在远古纪地层形成了有锦矿、白云石矿,很有开发前景。
在石炭二迭纪时,地壳运动以断裂为主,形成了比较有名气的铜矿,寿王坟铜矿,还有金厂峪和峪耳崖等比较有名气的金矿。
石炭二迭纪时形成了开滦煤矿,这个煤矿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太古纪地层里面形成了鞍山式铁矿,从西到东,遵化、迁西、迁安到秦皇岛一带,都有这种矿,鞍山式铁矿。
解说:铁矿,主要分布在迁安、迁西、滦县、青龙和承德北部。
迁安,居我国县级铁矿储量之首,一起是首钢主要的矿山基地。
迁西,仅居其次,一个国家一级钢铁企业于近年崛起,以其为龙头,全县形成了采、选、炼一条龙的良性格局。
滦河流域是全国六大金矿集中分布区之一。
大型金矿有迁西的金厂峪、中型的有宽城的峪耳崖、牛心山、青龙县的三家金矿。
位于滦河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是中国玛瑙的主要产地。
多伦玛瑙质地纯净,晶莹透明,光洁度高,色泽艳丽,而且具有各种高档玉所特有的温润,是国内玛瑙的上品。
位于燕山腹地的承德县是冰洲石的产地,其产量、质量均占全国首位。
晚古生代石炭二迭纪、滦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煤系地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阳河农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安徽农垦最大的农业企业
华阳河农场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长江优质棉花和粮油产业带。
场区总面积近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24公顷,建设用地939公顷,未利用土地346公顷;总人口近两万,在职职工近三千人,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是安徽农垦最大的农业企业。
农场始建于1956年,经过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农垦文明农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带领全场职工拼搏奋进,科学发展,2012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亿多元;农场文化、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发展,职工的居住和生活、福利水平明显改善,场容场貌日新月异,令人瞩目。
强化技术服务,推进产业转型
华阳河农场的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棉花、水稻、小麦、芝麻、油菜等作物。
近年来,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经济效益,农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努力实现由单一的棉花生产为主,向粮食生产和种子生产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小麦单产最高达到590公斤,大豆最高单产超过280公斤,平均亩产量不仅超过农场历史最高水平,在我国南方地区也跻身前列。
建设示范工程,转变增长方式
为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经营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华阳河农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工程,集中连片种植高效作物,相继建设起2000亩棉花、1000亩瓜蒌生产核心展示区等,发挥出巨大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一个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效益全面提升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产业经营效益
为推进棉花产业化的发展,华阳河农场所属的安徽皖垦棉业公司,在充分总结前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同时,公司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定单生产模式,并采取规范籽棉收购,参与国家棉花收储;加强基地建设,确保种植面积等有效措施,使农场的主营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多元化,是农场“十二五”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皖垦华农米业有限公司,新建起一条日产100吨的大米生产线、日处理能力达600吨的快慢烘干线,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粮食产业链,为农场经营效益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重民生工程建设,提高职工生活质量
经济的发展,惠及了全场广大职工。
农场把关注民生,建立长效的惠民机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各种资金补贴、补助等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全场移民建房、建设廉租房、改造危房等共计6300余套,农场社区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职工的住居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艺演出、全民健身、体育比赛和职工书画、盆景、摄影展览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华阳河农场,与长江奇观小孤山和大别山西部的众多山岳名胜相毗邻,境内山青水秀,民风古朴,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越,是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旅游业等相关无烟产业的绿色宝地,充满令人向往的魅力!
华阳河人,正踏着时代前行的鼓点,朝气蓬勃,奋力开拓;规划中的农场五大功能区,即融商贸、居住为一体的滨江北城区、工业经济开发区、休闲观光农业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宏伟工程,已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春风正劲,前景无限。
华阳河农场,必将在这片美丽、富饶、祥和的热土上,描绘出更加激动人心的画卷,为安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腾飞,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新的亮点。
让我们相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