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共36页文档

合集下载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你听说过哈尼族吗?你知道哈尼族是来自四面地方吗?它的风俗习惯又有些什么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哈尼族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风俗祭龙(昂玛节)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一二月间举行,节期为三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

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

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

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

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

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

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苦扎扎又称“六月节”,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

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

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新米节新米节是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

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

每年农历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

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

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

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边,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

他们还釆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

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

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

据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

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检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其云南省哈的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

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更多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①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 从复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以十二属象计日,轮到龙属象的即为龙日,蛇属象的,即为蛇日,以此类推。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假如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答应。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假如在路上没有碰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风俗习惯

哈尼族风俗习惯

哈尼族风俗习惯食俗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新年)、六月节(吃新)、波突(祭山)、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

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哈尼族风情

哈尼族风情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 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等地带。 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 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哈雅、 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 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 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人结婚时,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 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 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 是哭婚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 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 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 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 还有糯米饭、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 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 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 清楚,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一路上唢呐声不断,逢村过 寨还要鸣放鞭炮。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是哈尼族生命和民族的保 护色。其崇尚的原由,相传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古时候,哈尼族是喜欢浅 色的,哈尼人都穿生白有花卉的衣服,非常漂亮,但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 魔鬼横行,坏人当道,年轻美丽的姑娘常遭凌辱,有一次,一位叫克略大妈 的寡妇,领着她的两位美貌的女儿上山挖山野菜充饥,不幸遇到了一伙劫匪, 他们打死了妇人,要欺辱和抢走那两个姑娘,姑娘拼命逃跑,入了深山老林, 山上那一蓬蓬蓝靛叶把她俩的衣服染得青一块,黑一块的,最后变成了黑油 油的衣服,劫匪时常进山捉她俩,但她俩的衣服和黑压压的森林一样,劫匪 难以找到,衣服意外地染黑,使哈尼姑娘免去灾难,从此,哈尼人就用蓝靛 染黑衣服,确保自身安全。 哈尼族服饰的装饰和发饰是审美的需求,是性别年龄的分别,男子头饰 服装的装饰均简单,头缠包头,身穿布衣而已,最多银币作扣。作为装饰, 妇女则不同,发式多样化,装饰物也因年龄、婚嫁、生育、节庆而不同,哈 尼儿童,不分男女,装饰多样,少年及年轻姑娘编辫下垂,头缠包头、佩戴 耳环、耳坠和项圈、胸饰银链、手带银镯。已婚和生育后的妇女编独辫和双 辫盘于头顶,覆盖包头中,服装上银饰渐少,但仍绣有争艳花边,老年妇女 辫发盘顶,衣着朴素,几近全黑,无花边少银饰,节日之期,哈尼族男女老 幼身着新衣,姑娘们花枝招展,装饰盛于往日,走起路来,浑身叮当作响, 十分引人注目。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文化习俗一、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二、哈尼族族源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三、经济生活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服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 2 而“家庭”、“私有”、“等级”逐渐明朗,特别是家庭,在社会 上地位和作用突出,家庭是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发展的细胞;
•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和发展,需要有一种形式能 够反映。父子联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父子联名就是反映哈尼族社会 经济基础的最适合上层建筑形式。所以它在哈尼族社会历史上具有强 胜的生命力。
哈 尼 族
目录
一、哈尼族的概况 二、哈尼族族源 三、哈尼族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婚俗、饮食与歌舞 五、文学艺术
一、哈尼族的概况
• 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 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 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解决水利问题
•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 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 水稻。 • 挖筑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 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沟 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 解决了梯田稻作水利问题。
举个栗子。。。
• 送咪窝· 窝腿雷· 腿雷总· 总嫫院· 嫫院驾· 驾提锡· 提锡利· 利 跑奔· 跑奔吾· 吾牛然· 牛然错· 错嫫威· 嫫威尊· 尊唐盘· 唐盘 漫· 漫合贪· 合贪姐· 姐利乌· 乌起腊· 腊贪奔· 奔孙连· 连龙播· 播嫫波· 嫫波梯· 梯桑彪· 彪妈脏· 脏者· 者威· 威奸· 奸耶、耶 诸、诸乐、乐萨、萨昌、威包、包姐、姐柯、柯斜、斜 票、票嘠、嘠支、支克、克娜、娜搓、搓枣、枣威“踩路”定姻缘 偷婚 一朵鲜花说成草 跨火断线入夫门 公公领着媳妇回门 一人出嫁百人送

哈尼族风俗介绍

哈尼族风俗介绍

蘑菇房
• • •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 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 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 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 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 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 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 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 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 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 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 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 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 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 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 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 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 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僧族的习俗习气哈僧族:简介哈僧族是尔国东北边陲今嫩的平易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僧、卡多、俗僧、碧约、布皆、皂宏等,续年夜局部散布正在云北省北部红河取澜沧江的外间天带。

此中哀牢山区的元江、朱江、红河、元阴、金仄、绿秋、江乡等县,是哈僧族人心最散外的地域,占本地人心的一半以上,占哈僧族总人心的76%,其他散布正在无穷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僧族取彝族、推祜族等异源于今代的羌族,现次要散布正在云北东北部哀牢山战受乐山之间地域新仄、镇源、朱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僧族有本人的言语,并有三种圆言,彼此差距很年夜,不克不及相互通话。

已往不断出有文字,曲到1957年才创造了以推丁字母为根底的拼音文字。

村寨年夜多修正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战半山区。

住房正常是土木构造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仄顶、单斜里战四斜里几种。

哈僧族次要处置农业,借擅长种茶。

哈僧族栽种茶叶的汗青长远,哈僧族地域的茶叶产质占云北齐省产质的三分之一。

哈僧族崇奉多神战崇敬先人。

哈僧族:汗青哈僧族取彝族、推祜族异源于北迁的今代南方的羌人。

羌人本去游牧于青匿下本,后逐步背北迁徙。

私元前3世纪,其先平易近曾经寓居正在古四川年夜渡河北岸及俗垄江以东的池沼天带。

7世纪未寓居于古哀牢山、无穷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北诏、年夜理国,当前又前后被元、亮、浑启修王前所统乱,此间一些领袖曾被授予世袭启修土司官职。

哈僧族:礼节哈僧族已往以为水是野庭的熟命,对水很畏敬,必需掩护水种恒久没有息。

每一野皆无数个差别的水塘。

水塘的水不只要炊火一直,并且每一个水塘的用途也不克不及搞混。

哈僧族有同享猎物之习,当猎脚们入山捕猎返来,无论猎几多,齐寨子人皆否去支解猎物,各野皆否分享一份。

若是猎物太长,便间接煮孬,各人一同分享。

哈僧族从来殷勤孬客,只有有主人去,皆要以酒相待。

主人落座后,客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年夜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每每酒歌一直。

主人分开时,借要奉上一块年夜粑粑战一包用芭蕉叶包孬的腌肉、酥肉、豆腐方子等食物。

【最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word版本 (4页)

【最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史诗、叙事诗和山歌民谣,其中尤以风俗歌别具一格。

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婚俗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叶车人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哈尼族支系碧约,新娘从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婚。

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视火如命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

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

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

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葬礼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民族饮食——哈尼族食俗

民族饮食——哈尼族食俗

哈尼族⾷俗哈尼族绝⼤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个⼭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种稻⾕,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的"紫⽶"(接⾻⽶)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七种⽥制之⼀的"梯⽥⽂化"。

有⼗⽉节(新年)、六⽉节(吃新)、波突(祭⼭)、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化与节⽇⽂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两餐,以⼤⽶为主,⽟⽶为辅,喜⾷⼲饭、粑粑、⽶线、卷粉和豌⾖凉粉,还将瘦⾁剁细,与⼤⽶、姜末、⼋⾓、草果⼀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粑粑,⽤芭蕉叶包着与腌⾁⼀起吃。

他们还⽤紫糯⽶制成紫⽶饭、紫⽶粑、紫⽶粥、紫⽶粉、紫⽶作宝饭、紫⽶汽锅鸡、紫⽶甜酒煮鸡蛋、紫⽶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益⽓、暖脾⽌虚、健脑补肾、收宫强⾝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猪、⽜、⽺、鸡、鸭,⼤块朵颐,⼤碗喝酒才是主⼈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家聚集⼀堂,尽欢⽽散。

村⾥有⼈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的⾷物,各户男⼥长者都被邀去共⾷,⽽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的部位俸敬给⽼者享⽤。

哈尼⼈⼜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制成别具风味的⽕熏腊⾁和⼲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制时,将⾁切成条状,撒上花椒⾯、盐、⼋⾓粉等⾹料,捂沤⼀昼夜后,便悬挂于⽕塘之上,任其烟⽕熏烤,半⽉或⼀⽉后,腊⾁和⼲巴均呈紫红⾊,喷⾹异常⽽略含鲜味,取下装进⼀只特制的⼤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熏腊⾁和⼲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哈尼族还有⼀道奇肴叫"⽩旺",是⽤⽣猪⾎、⽺⾎、狗⾎制作的剁⽣,哈尼族⽀系的爱尼⼈称之为"阿压马捏"。

以刚宰杀的猪、⽺、狗鲜⾎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肝、腰等,撒⼊辣椒粉、⼋⾓⾯、野花椒⾯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成。

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哈尼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红河南岸广大的哀牢山与无量山区。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尼族的婚礼习俗1、订婚踩路抛松毛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即相爱的男女青年要求结婚成家,双方父母也都同意了,在此情况下,还必须要通过最后一关,这就是“踩路”。

所谓“踩路”即约定双方家里的老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共同走过一段路,在同走的这段路上,如果没有遇见鳏夫、寡妇,也没有碰到兔子、鸟、狼等飞禽走兽,就预示着婚事吉祥如意,算是顺利通过了。

哈尼族叶车人(哈尼族的一种)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如果大家都没带,向别人借也可以。

叶车人最热闹的节日就是“抛松毛”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好场所。

大家将松毛采下,抛向自己的意中人,按照叶车人的规矩,抛给谁的松毛多,就表示对谁的情意深,抛松毛也就成为了男女青年订婚前的活动。

2、谈情说爱露公房在哈尼族卡多人中,姑娘们在未成年时期,每人头上要戴一顶十分漂亮的'六角花边小帽,成年后就要再加戴一顶。

如果姑娘长到16岁,父母就会在她的住房的墙上开一个窗,这个窗被称作“露”,这样姑娘就可以通过“露”和小伙子谈情说爱了。

每到晚上,小伙子来到姑娘墙外,站在“露”外唱歌,如果姑娘有意,就回答他。

并开了窗让你见他。

如果不理你,那小伙子只好走开。

哈尼族的少年一般到了16岁左右,便开始改变衣服的样式,表示自己已经由少年变成了青年,可以寻找配偶结婚成家了。

每个家庭建房盖屋时都会在“大房”门外建一两间小土房,或低矮的茅屋,称为“公房”,少年一般长到十六岁左右就可以搬出大房,到公房里去住了,在公房里男子就可以寻求伴侣谈情说爱了。

3、男偷婚女陪婚如果男方几次求婚,女方父母始终都不肯答应,热恋中的男女双方就会采取“偷婚”措施。

在夜深人静时,男方约几个亲戚、朋友把姑娘偷偷地从家里接出来,藏在亲戚家里,不让她与父母见面,并会在暗地里找人暗示其父母女儿的下落,过了一两天后,男方父母会带上一壶米酒,一对腊条在亲戚陪同下到女方家里认亲。

红河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简介

红河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简介

红河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简介在云南省红河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祭祀活动有很多,每个节日、活动的来历,都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都与信仰,万物有灵相关。

一、哈尼族1、姑娘节—又称仰阿那,在春耕结束时,青年男女相聚在孟子轰都山谈情说爱,休闲娱乐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主体是奕车姑娘,因此称姑娘节。

在每年农历三月秧栽完后的第一个属猴日过。

节日之晨,主要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者就赶到孟子轰都山顶进行祭典,祈求五谷丰登,男女安康,吉祥合美,早上10点后,奕车姑娘们头戴洁白的尖顶巾,下身穿超短裤,四股细麻绳是秘密裤带。

腰系精美的“帕阿”,配上各式鱼、螺、鸟、银器,手戴大银镯。

奕车姑娘一身曲线凸现。

柔美刚健,英气袭人。

2、长街宴—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

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作为庄稼人的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

节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近千米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3、十月年—称“伙什扎”或“扎特特”。

按哈尼族历法,农历十月为岁首,自第一个属龙日始,至属猴日止,历时6天。

意在辞旧迎新,祝愿新的一年人寿年丰,万事如意。

节日里,打扫山寨和家院,男女老少更换新衣,宰杀猪和鸡鸭,舂糯米粑粑,祭献天地和祖宗。

年轻人燃放鞭炮。

出嫁的姑娘带上酒、肉等食品回娘家祭祖。

各家备办丰盛酒菜盛情款待亲友。

节日末,甲寅、架车、阿扎河等地区有的以村为单位举行“街心宴”。

4、六月节—称“矻扎扎”。

自农历五月属猴日始,节期一般3-5天。

村村寨寨立磨秋、转秋、秋千,杀牛祭神。

牛的各个部分按户数肢解均分回家祭献祖宗。

最新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最新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衣饰、婚丧风俗普洱地域各县均有哈尼族,以墨江、江城、宁洱、镇沅居多,哈尼族支系中有碧约、布都、卡多、切弟、援尼;布孔、腊米、阿木、西摩洛等。

民居住宅广泛是茅草房,舂土为墙,栗树干做柱子,房据低矮,可抗风和增添室内温度,碧约人、阿自己多住此种房。

腊米入、西摩洛人的民居为落地式鸡罩房,分内外两层和走廊、茅草顶。

援尼人多住茅草房,用泥巴拌草茎糊为墙,有前后两道门,后门只准本家妇女进出,外人不得私自进出。

布都人的民居多为土木构造的瓦房和土掌房,土掌房用土坯支砌为墙,木柱穿斗屋架,屋中用圆木间隔分档,上铺竹笆或木棍,再垫革或树叶,最上层填泥土而成,有一层或两层楼确度的,防风防火,冬暖夏凉。

布孔人也住土掌房,为防扰乱而喜爱四五十户聚居一同,且房距很近。

哈尼族的衣饰各有特点。

碧约少女身着左衽长衣,穿裤子,头戴钉有银泡的六角小帽。

举行婚礼时,由姑母取下小帽,将长辫盘结于头顶,用木梳卡紧再用长巾包裹而成少妇之装。

腊米妇女头饰为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玻璃珠构成花边。

婚前包头巾,花饰翻在外,婚后面巾折小.黑布翻在外。

衣服有无袖短衣和长袖衣两种,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三角形银泡。

以银币为纽扣或布制排扣;腰系布带,拖在臀部,俗称“披秋”,婚后取下。

胫部用黑色绑腿布缠包,佩银耳饰、银手镯。

爱尼妇女未满 18 岁时,头戴绣花无檐帽,帽沿绣花纹,其他部分钉有大批银泡,银响铃,帽顶插几束飞禽彩翎;衣无领,衣襟和背部刺绣图案,下身穿百褶裙,腹部以下套护腿。

18 岁此后视为成人,婚后脱去花帽,改为包头,即用一件特制的外套做包头,平常作帽,冷时作衣,佩带银耳饰手镯。

胸部衣上钉有大型银牌胸罩。

布孔少女头包彩色头巾,上镶钉银泡,巾上盘彩色毛线形成流苏状;身穿细蓝充满襟衣衫、胸佩大银牌,脖系彩珠项链.穿短挡紧腿裤,腰系绣花彩带,小腿套绣花护套,佩银耳饰,戴银镯玉镯。

婚后去掉浑身彩穗,后腰系一块青布“批迟”,表示已婚身份。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婚俗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

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

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

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民俗风情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