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改版说明
简谈《地理教育》改版后的特点与建议
“ 最 前沿 ” 全 方位 新视 角关 注 中学地 理课 改与 新高 考动
向, 并进行 预测导航 , 为高考专题复习提供最直接 、 最典型 的范例与模板。例如 , 2 0 1 5 年1 、 2 期“ 专题追踪” 选取“ 人口
与 聚落 ” 、 “ 世界 不 同 尺度 的区域 ” 进行 深 度 剖 析 ; “ 测 评 互 动 ”又辅 以对应 的测试 卷 ,这种 设计 使子 栏 目之 间产 生联
与 机遇 。基 于此 , 笔者 将新 版 ( 以2 0 1 5 年1 、 2 期 为例 ) 与 旧 版对 比 , 提 出 以下 几点 思考 与建 议 。
一
缩为六位, 教师证件照变为生活照 , 简介着重于教师的教学
专 长 与特色 , 并 附座 右铭 , 温馨 质 朴 的设计 易 与读者 产生 共
回归 的 回应 ,教师 专业 发展 是 解 决 教育 困境 的必 经之 路 ;
“ 地理学科的学科能力角度探索” 阐述地理课堂对学生地理
能 力 和地 理 素养 的探 索思 路 和培养 途径 。栏 目刊 登文 章都
、
“ 新视野” 与 时俱进 。 彰显 改革新 方向
“ 新视 野 ” 栏 目的设 置 特 色是 紧扣 时代 脉 搏 , 用 全 新 的 视 角观察 地理 教学 ,通过 刊登 相关 文 章 ,带 给读 者新 的感 受。 “ 刊首寄语 ” 子栏 目, 刊登着 国 内著名地 理学 家 的地理研
空间 ” 展 出学生 四则 “ 探 秘恐 龙 ” 、 “ 玛雅 之殇 ” 、 “ 就业 问题 调 查及 职业 规划 ” 、 “ 南 京 电动 自 行 车废 旧电池 处理 的调 研 ” 科
查、 通讯 回访 、 网络互动” 等方式与读者 、 作者进行三方交流
八年级地理教材修订说明
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修订说明一、教科书在哪些方面作了修订1.优化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修订前的教科书八上最后一章是“中国的区域差异”,八下第一章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修订后的教科书将两章内容互换位置,这样编排与八上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下讲述中国分区地理的编写思路更加吻合。
修订前的教科书八下用四个“万里行”介绍了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修订后的教科书八下重新编写了三章内容,即“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来替换原教材的“沿海万里行”、“陆疆万里行”、“黄河万里行”、“长江万里行”,这样编排与课程标准高度吻合。
2.优化教科书的评价体系对地理知识的评价,依据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在教科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中,我们使用的行为动词尽量保持与课程标准一致,以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知识评价的层次要求。
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以及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
例如,我们在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绘制中国轮廓图”、第二节“开展中国行政区划拼图游戏”,第二章第一节“绘制中国地形区位置简图并进行空间定位”等活动中,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技能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
我们为学生创设了实地观察与调查,举行辩论会,角色模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活动、阅读、照片和插图等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如八上第三章第二节中的阅读“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第四节中的活动“设计1个关于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彼此交换问题进行解答”等内容,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3.优化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为了避免文字内容过多、版面生硬呆板,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为了展现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为了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我们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阅读地图,我们简化了图像要素,并丰富和创新了地图的表现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综合多幅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营造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我们以玲玲、贝贝的口吻提出生动有趣的地理问题等。
地理课程教材改革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 分析地理现象、过程和规 律,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类比推理
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帮 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 念和原理,加深其对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
情境模拟法实施
创设真实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角色扮演等 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 验和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其学习
网络教学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和在线学习,为学 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
3
互动教学
通过互动教学平台或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 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05
评价方式多元化尝试
过程性评价重视程度提高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参与度、讨论质量等。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促进 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
增加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相关内 容,培养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习 惯。
03
教材内容优化与创新
传统知识点梳理与整合
对现有地理教材中的传统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整合重复或交叉的知识点,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混淆。
地理课程教材改革
目录
• 改革背景与意义 • 教材改革目标与原则 • 教材内容优化与创新 • 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 评价方式多元化尝试 •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01
改革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
国际教育改革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强调学 生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03
建立合作备课机制
鼓励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备课机制,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
新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修订简介第一部分
• 增加政区图和地形图插页
• 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 版式的设计 • 内容的选取 • 表达的形式
三、教材修订情况
• 为什么变 • 如何变的 • 效果如何
1.为什么变
(1)改革历程回顾 • 2001 课程标准颁布 地理教材实验
–急风骤雨
• 2011年版课程标准 • 2012年秋教材实验
(2)演化中的社会和课程 •十年的课改经验 硕果累累 •社会、经济乃至老师和和学生都有 了变化 •课程标准的要求变了
3.地理课改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 • • • • • • •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基础与创新 地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地理化与情境化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过程与结果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 课本知识与地理应用
二、地理的文化价值
• 地理是关乎自然和人文的 • 地理是有用的。认识世界,了解自己 • 学地理要自个摸索学习方法,重视读图 用图的习惯 • 地理教学要讲背景,讲人物,讲应用; 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 • 地理教学和教材要自然、生动、活泼;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 ,引发学习 激情;要引导学生生疑和提问;要强调 归纳、概括、类比、推广、区域化等思 想和方法
• 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 因素
–增加黑字标题
•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 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 调整表述内容(侧重点)
•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的国家 • 增加一节
–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 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 调整表述内容
• 学生的地理基础较为扎实,有较为 均衡的世界观,对中国地理国情有 基本认识。 • 初高中课程较为稳定,衔接性好。 • 高考考试科目,越来越多中考科目。 • 师资队伍稳定,教师数量全球第一。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教学调整的说明(李大明)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教学调整的说明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大明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于2001年秋开始进行实验,至2003年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已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47%。
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新课程实验范围达到50%左右,即可以考虑修订并在全国推广。
因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由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体核心成员以及特邀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进行修订。
修订完成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精神,又补充进行了一次修订。
第一次修订(包括补充修订)形成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并未颁布,为了更多、更深入地听取广大中学第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2007年启动了第二次修订工作。
第二次修订工作由中科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刘昌明牵头,约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理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参加,并汇集了各版本地理实验教材的主编、多位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参与,同时也有原课标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参加,力图确保修订工作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继承性。
课标修订组由刘昌明、樊杰、陈澄任召集人,成员有林培英、朱翔、王恩涌、丁登山、王民、张凯等,秘书由林培英兼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制订的过程中以及初稿形成以后,就曾经反反复复听取了科学院、高校、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工厂、农村、教育研究部门以及中小学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因而这两次修订工作,重点是听取来自教学实验区第一线的师生在试行课程标准实践基础上的“动态”意见。
根据教育部部署,第一次修订时由云南石林、北京海淀、福建厦门、吉林(省)吉林(市)、四川郫县、山东青岛和高密、广西南宁和玉林、黑龙江宁安、江苏无锡、河北鹿泉、海南海口、湖北武昌、湖南长沙、贵州贵阳、辽宁大连、重庆北碚、青海湟中等19个教学实验区的272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研材料。
最新【精选资料】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教学调整的说明ppt课件
新增加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 为必学区域”,以及“在学习区域时, 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 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 题”,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 的运用,突出了社会发展对学习内容的 需求。
乡土地理部分修订的幅度相对较大。体 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 念……………………
3.创新教材建设
• “教材编写建议”由原实验稿“实施建议” 的第四条改为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第 三条,体现了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教学资 源”的共识。本条建议把实验稿的“重视 教材的系列建设”一项内容移植到最后一 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并进行 详细阐述。最为醒目的是增加并单独表达 “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 功能”一项内容。
例如,删去了原来的“以日本为例学
习区域地理”的案例,修订为“在以一 个国家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 学生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 理要素对该国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的 举例建议
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
教学建议中,将原来一则内容较为空泛、 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地理野外考察”案 例,修订为比较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的 “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以 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 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 爱护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的建 议,这样使得文件规范性增强。
2、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
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 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 缓”的内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块 “中国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 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 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 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 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 的重要影响”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修订内容梳理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修订内容梳理作者:武巧燕来源:《地理教育》2020年第13期教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是知识传承的工具,是学校教学的基础。
因此,教材担负着神圣的使命。
作为教材出版的工作者,编辑出版能够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反映新时代的要求,服务一线教学实践的好教材,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精品教材,出版多元化的配套产品,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及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新版教材已经在实验区使用,2020年开始会在全国逐步推广,为了便于教师更深刻理解和领悟教材的编排理念以及内容设计,本文将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的修订内容进行整体梳理,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教材修订的整体思想在这次高中地理教材修订中,我们遵循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旧版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提升和完善,使教材实现了“便教利学”。
本次高中地理教材的修订,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依据、课程结构、评价体系都进行了显著创新或优化提升。
本套教材以地理核心素養为指引,彰显地理教材的立德树人功能;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优化地理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创新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
二、教材栏目设计及呈现方式的创新1.增加“探究”新栏目新课标中指出教材设计、编写等环节要服务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内容编排方式,尤其强调要采用问题、情境、案例等多种思路,使学习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新版教材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的呈现方式。
教材的整体结构“章—节—目”设计维持不变,但在每节的正文、阅读、活动三大版块基础上,增设了开篇的“探究”栏目。
“探究”选用与该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为教师开展“问题教学”提供案例。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修改特点及
(4)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 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5)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 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地,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2.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 圈,结合图1.12和图1.13,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活动的主题化,把有限的时 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活动”增加了一些技能训练和与 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删除了一些 目的性不够明确的内容。
P22第2题是新增的活动题,与旅游结合,体 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 问题设置情景化,且指向性明确。
P63“阅读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也是新增 的活动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知道阅读气 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可以学会如 何分析、归纳气候特征,以及如何比较两地的气 候差异。
在教学中要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 起来,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而调控好 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增减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根据新课 标的增减,做了相应的内容增减。第一章的“地 图”部分由原来的一节扩展到两节,即“地图的 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删去地理性不强的 “国际组织”等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3)第三章的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变为 “降
水的变化与分布”
除了地图要注重应用外,气候的教学也要紧 扣课标,突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的归纳和演绎 过程,至于气温等的定义可以用适合初中学生年 龄特征的表达方式。
二、“活动”和“正文”内容变化 较大
1.“活动”内容变化明显
每个“活动”都有主题且,目的明确。
2.“正文”比例增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
教育均衡发展
地理课程应当在尊重学科本质的基础上,赋予其更 加实用性,更加创新性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 性质,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多元发展
地理教育应该发展出更开放、更多元、更科学的发 展方向,构建更为完整和全面的地理教育体系。
2 目的
修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满足新形势下地理教育的需求,推动地理教育取得更为显 著的效益、更为丰富的效果。
3 修订时间
修订工作开始于2016年,于2018年基本确定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
原地理课程标准的问题
过于关注地理名词
过于注重名词的记忆而忽视知 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培 养。
缺乏地理应用技能
修订后的实施和影响
全国实施
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地 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将对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以及人才培育方面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实现效果
通过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科素养得到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水平得到了 提升,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共享,推动了教育公平。
课程缺乏面向应用的地理技能 培养,不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 识运用到实践中。
内容陈旧,不符合时 代需求
以往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的地 理概念和知识传授,不能满足 当前的教育需求。
修订的主要内容
1
增强理论内涵
对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框架进行
增加实践元素
2
优化升级,加强对基础概念和重点环节 处理的引导。
重视实践能力的构建和拓展,凸显“学以
致用”的原则,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更新知识点内容,关注地理 学科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满足学生 跨学科协作和资源共享的需求。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重视前沿
浅谈鲁教版地理教材改版后的教学策略
2019年第09期收稿日期:2019年8月3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改变,更加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
反应到鲁教版的新版教材上,即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微调。
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材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下面以鲁教版必修一为例,探究教材改版后的地理教学策略。
1以区域地理为基础,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相比旧教材,鲁教版新教材加入了更多区域地理的知识。
如必修一第三单元前三个章节分别为“走近桂林山水”“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分别以具体区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河流地貌,相比旧版教材只有桂林山水一个例子,大幅度拓展了区域地理的介绍篇幅。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在区域的基础上学习地理学一般规律,在理论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如在“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这一节,教师就可以播放《地理中国》之探访鸣沙山片段或者《航拍中国》之新疆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借此教师可以讲述风沙作用,尤其是风沙的吹蚀作用,通过这样的壮观场景让学生了解风沙吹蚀的巨大力量。
此后,可以展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理事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蚀作用的同时初步认识风成雅丹地貌。
接下来,教师可以全面地介绍风积物和风成地貌,分别介绍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穴、风蚀城堡等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理,并配以对应的图片。
随后,教师可以拓展对应的风积地貌的知识。
最后,用微课视频展示西北地区的万里黄沙和狂暴得足以淹没城市的沙尘暴,以此来警醒学生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并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考,为后续自然灾害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思考各类问题的同时,也时刻锻炼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删减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删减内容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地理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近年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包括新旧教材的内容删减。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地理教育的现代性和实用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对比分析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删减内容,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二、新旧教材的删减内容对比1. 人口与城市新旧教材对于人口与城市模块的内容删减较多。
在人口迁移方面,新旧教材都有涵盖,但是新教材更加强调了人口的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在老教材中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
另外,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新教材增加了一些现代城市管理的案例,而老教材中则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这些删减内容的改动使得教材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
2. 自然环境与资源在自然环境与资源模块中,新旧教材都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根本理论以及各种自然现象有所介绍。
但是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新教材增加了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介绍和案例分析,而老教材中则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较少。
新教材还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更为系统和详细的阐述。
这些删减内容的改动,使得教材更加贴合现代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中,新教材删除了一些较为陈旧的案例和理论,增加了一些现代实例和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解读。
新教材更加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现实意义,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
相比之下,老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理论性较强,与实际应用通联较少。
三、新旧教材删减内容的意义和影响1.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新旧教材的删减内容使得教材更加紧密地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
通过删除陈旧的理论和案例,增加现代的案例和发展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2. 提高教材实用性新教材的删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修订说明
(三)降低难度 方便教学
教材编写直面现实,以达到课标要求为底线,并从以下 几个方面降低难度,以方便教学
1.课文讲清楚基本知识 2.控制“活动”的难度 3.给予教学更多的引导 4.努力进行情境设计
1.课文讲清楚基本知识
与课改之初的倡导不同,我们认为基本知识必须讲清楚 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过程 是地理素养培养的基础 教材需要用通俗、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述——有些经典内 容,我们对照人教版不同时期的教材,反复推敲,选择最为 满意的表述(包括前后逻辑顺序) 这就是说教材中该“显”的一定要凸显
4.地理实践力
以前较少,现在有课标支撑,设计较多 此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最好走出课堂、校园 教材结合相关内容,设计“活动”和“问题研究”以实现 每项实践活动,教材给出较为详细的程序或步骤 必修教材主要设计单要素或单现象的观察、调查等活动。 第一册设计了天文现象观察、家乡地貌观察、校园树木调查、 家乡土壤调查、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等实践活动;第二 册设计了学校附近城市功能区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调查、 所在城镇主要商业中心调查、绿色食品调查以及网络定餐、 闲置物品交换等实践活动
逐点对应落实 两条线延展
(三)彰显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无论从育人还是从地理教育本身,都应说明地理有用。 教材关注的主要方面: 结合情境的问题引入
用典型案例说明“理”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四)把控教学性
教材作为教和学的主要资源,便教利学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主要实施途径是: 设计学习情境
控制难度和容量 处理好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的关系 给教与学以足够的引导
案例三:临界值(阈值)——从宽泛认知至可测控层面
2.综合思维
形成和提高有赖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训练,并逐渐形成 地理综合思维的敏感度和逻辑性 课文表述关注地理的逻辑关系 设计“活动”重点培养;“问题研究”则把综合思维培养和研 究性学习结合 必修侧重于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分析和时空变化 选择性必修侧重于系统性、综合性的地域性分析
2012年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说明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 修订说明1.教材修订前后的内容和编排变化。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1);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
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5)。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7);等等。
(5)教材内容的校准。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
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努力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质量要求:①结合基础地理知识,紧扣基本地理技能的培养点、提高点、拓展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点,引导教师突出活动开展中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作好铺垫、提供思路、归纳方法,达成以教材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发展地理学科能力的学习目标。
②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设计,在照顾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引导初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合理发展;做好地理能力培育规划,引导学生的地理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③选择恰当角度对正文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力争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掌握一种类型的问题,体现案例学习的精髓。
④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反馈;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修订说明一、本册修订的主要内容1.整节或整目被删除或增加的内容(1)整节被删除或增加的部分修订课标“认识区域”内容标准删除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修订教材对应删除了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为了充实删减后的第六章内容,修订教材第一节改为“位置和范围”,保留了原有的“世界第一大洲”,增加了“雄踞东方的大洲”;第二节改为“自然环境”,纳入“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
(2)整目被删除或增加的内容修订课标删除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
对应课标的变化,修订教材删除了原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第二目“水旱灾害频繁”,将气候的有关内容与“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并入“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为了增强修订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教材根据区域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第七章第二节第四目“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增加了“热带旅游胜地”;删除了第七章第三节第四目“发展中的工业”,增加了“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每册教科书的具体印张数,修订教材还删除了原教材中没有太大存在价值的内容,如原教材第八章第一节第一目“长期的热点地区”,第九章第一节第四目“资源消耗大国”、第二节第四目“城市化问题”。
2.在叙述式课文中给出的必要地理知识(1)强化地理位置表述的部分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
任何地理现象和事物都要落实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
原教材设计读图活动,让学生读图认知区域位置,对区域空间位置的表述较弱。
修订教材通过增目或强化开篇交代等途径,强化了地理位置的表述。
前者如第六章第一节第一目“雄踞东方的大洲”,第七章第四节第一目“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后者如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九章第一节美国。
(2)具体阐述核心地理知识的部分原教材倡导探究学习,大部分内容以活动展开。